![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练习 --2023届高三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一轮复习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384999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练习 --2023届高三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一轮复习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384999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练习 --2023届高三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一轮复习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384999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练习 --2023届高三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一轮复习
展开
这是一份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练习 --2023届高三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一轮复习,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分), 《国语•齐语》载, 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绝密★启用前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选必二第二单元练习
时间:40分钟;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30.0分)
1. 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模式。推动这一模式形成发展的是…( )
①耕作工具不断改进 ②生产组织的小型化 ③水利设施逐渐完善 ④土地兼并日趋加剧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2. 据考古发现,相隔1500多公里的三星堆、吴城两地,先秦古人在炼铸青铜器时竟采用同一地的金属原料,铸造技术也十分相似;而江西瑞昌铜山铜岭铜矿,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处商代采铜遗址,既可能曾向四川三星堆输送过炼铜矿石,也可能是商王室的御用铜矿。这表明先秦时期( )
A. 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B. 政府全面干预社会生产
C. 南北经济发展水平趋于一致 D. 存在区域经济文化交流
3. 下列农作物的原产地在中国的是( )
①玉米 ②水稻 ③粟 ④棉花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4. 关于汉代生产技术改进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牛耕普及全国 B. 曲柄锄和大镰出现
C. 以水力作动力鼓风冶铁 D. 首创粉彩瓷器工艺
5. 《史记•货殖列传》排列从春秋到汉武帝时代众多的豪民巨富,战国和汉代炼铁行业出富豪最多,于是汉武帝实行盐铁专营政策。这表明( )
A. 铁制工具运用广泛 B. 政府鼓励富豪专营
C. 政治环境造就富豪 D. 国家实行重商政策
6. 下列关于唐代经济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牛耕开始普及全国
②出现结构更完备的曲辕犁
③设置市舶使管理港口贸易
④使用筒车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7. 《国语•齐语》载:“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锄、斤,试诸壤土”。这段史料说明( )
A. 春秋时铁器在农业中使用 B. 春秋时期青铜制造业发达
C. 春秋时畜牧业发达 D. 春秋时农业耕作技术提高
8. 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扬郡以风帆数扇,俟风转车,风息则止,此车为救潦,欲去泽水,以便栽种。”此农具出现于( )
A. 曹魏 B. 唐代 C. 宋代 D. 明清
9. 下图是逢年过节时乐山人民喜闻乐见的“牛儿灯”表演,生动地用舞蹈形式表现了斗牛、牛犁田、牛戏水等场景。这项源远流长的传统民俗,表明我国古代农业经济
A. 以家庭为生产基本单位 B. 刀耕火种的落后生产方式
C. 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D. 牛耕在生产中占重要地位
10. 炎帝是我国传说时代的英雄,又称神农氏。据传他使用“焚林而田”的耕作方法,还发明了耒、耜等生产工具。这些传说( )
A. 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 B. 可以作为中国原始农耕的直接证据
C. 是一种没有史料价值的想象 D. 证明了炎帝的真实存在
11. 《汜胜之书》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业科学著作,书中对耕作的基本原则、选择播种日期、农作物栽培技术、调节稻田水温法、区田法等均有详细记述。我国古代农业的生产方式是( )
A. 个体农耕 B. 铁犁牛耕 C. 精耕细作 D. 男耕女织
12. 如图生动描绘了我国古代农业灌溉的场景,其中所示的灌溉工具( )
A. 出现于明清时期
B. 为关中农民所发明
C. 主要使用于黄河流域
D. 引低处水灌溉高处农田
13. 如图是半坡遗址发现的“人面鱼纹彩陶盆”,盆内的人面带着小尖顶帽。这表明,半坡人( )
A. 生活在旧石器时代 B. 居住在长江流域
C. 已经具备审美意识 D. 掌握了制瓷技术
14. 如图是魏晋时期西北地区的画像砖。这反映出当时( )
A. 男耕女织生产方式的形成 B. 集体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
C. 农业耕种方式有很大发展 D. 古代犁耕技术的日益成熟
15. 先秦著作《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后稷(后稷是古代周族始祖)播百谷。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从考古发现来看,在河南、山西、江苏、浙江、上海、广西、内蒙古、吉林等省市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这说明( )
A. 历史记述的正误需要考古发现佐证 B. 文献资料不能作为一手史料
C. 商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铁犁牛耕 D. 我国使用牛耕技术的历史久远
16. 据《耒耜经》记载,这种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材料记载的耕作工具被称为( )
A. 耦犁 B. 耧车 C. 曲辕犁 D. 翻车
17. 如图是出土于甘肃嘉峪关的魏晋墓葬壁画。据此可知当时( )
A. 北方已经使用了曲辕犁 B. 发明了耧车用于播种
C. 北方出现了耕耙耱技术 D. 已被迫废弃均田制度
18. 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对农耕文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下列农具主要功能与其他三个不属于一类的是( )
A. B.
C. D.
19.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其发展顺序是( )
A. 刀耕火种--铁犁牛耕--石犁锄耕 B. 刀耕火种--石犁锄耕--铁犁牛耕
C. 石犁锄耕--刀耕火种--铁犁牛耕 D. 石犁锄耕--铁犁牛耕--刀耕火种
20. 秦汉时期是中国大一统国家格局的形成时期,社会各领域都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化。下列叙述属于这一时期变化的是( )
A. 通过分科考试选官的制度正式形成 B. 铁犁牛耕逐渐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C. 雕版印刷开始进入“黄金时代” D. 政府对市场交易的管理逐渐松弛
21. 以诗证史,是历史研究的一种方法。“粤岭限南天设险,秦通舟楫凿嵯峨。”该诗句所反映的水利工程的主要历史作用在于( )
A. 关中地区成为千里沃野 B. 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C. 基本解除黄河水患 D. 便于秦始皇平定岭南
22. 如图是敦煌莫高窟第445窟(盛唐时期经典洞窟之一)中保存的反映古代农业生产生活场面的壁画,最可贵的是其中有一农民扶犁耕种的画面。这种犁的出现说明
A. 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出现 B. 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C. 二牛抬杠犁耕法的普及 D.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23. 下列有关生产工具的图片,按照其出现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A. (1)(2)(3) B. (1)(3)(2)
C. (2)(1)(3) D. (3)(2)(1)
24. 《吕氏春秋•任地》中记载:“上田弃亩(垄),下田弃畎(沟)。五耕无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今兹美禾,来兹美麦。”下列对上述材料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先进的耕作方法 B. 说明古代农业很早就懂得了精耕细作
C. 这是古代曲辕犁普遍使用的鲜明写照 D. 这是古代劳动人民勤劳的智慧结晶
25. 观察下面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示意图,这种生产方式属于( )
A. 垄作法 B. 代田法 C. 耕耙耱技术 D. 刀耕火种
26. 山西省李峪村战国墓中出土了一具青铜牛尊,该牛尊的鼻子上穿有一鼻环。《吕氏春秋》有载:大力士乌获将牛尾巴都拉断了,牛却纹丝不动;而让一个五尺小孩牵着牛鼻环,牛却乖乖地走了。这可以说明战国时期( )
A. 使用畜力耕田已成为可能 B. 争霸战争推动农业发展
C. 人们野蛮地对待家中牲畜 D. 青铜铸造技艺相当成熟
27. 春秋时期,促进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产生的主要条件是( )
A. 铁器.牛耕的使用 B. 社会人口的增加 C. 国家分裂的影响 D. 统治阶级的提倡
28. 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包括()
①铁农具、牛耕的推广 ②水利工程技术的进步 ③社会秩序的稳定 ④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29. 春秋战国以来,中国传统农业逐渐形成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
A. 刀耕火种 B. 石器锄耕 C. 铁犁牛耕 D. 耒耕耜耕
30. 下图是中国邮政发行的《汉画像石•牛耕》邮票。有关邮票中的生产工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汉朝时期推广
B. 该生产工具是耦犁
C. 因耕转不便,后来被其他生产工具所取代
D. 该生产工具是曲辕犁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31. (25分)自觉传承优秀传统文明和积极吸收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是一个民族应当具备的博大胸怀。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一般通史的写法偏重于政治史,但文明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因为文明所包括的范围很广,文明的各种要素的发展不平衡,在综合考察的同时还必须有重点,重点就是不同时期不同的标志性文明成果。
——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秦汉士人面对政治权势时,往往流露出程度不同的怯懦和奴性。这实在是政治大格局使然。即便如此,我们也没有理由就此而贬低秦汉思想的境界与价值。思想家在时代所提供的有限舞台上,依然演出了精彩纷呈的节目,体现了社会良知和时代精英的价值所在。
——孙家洲《中国古代思想史-秦汉卷》
材料三 对于外来文明,中华文明具有强大的接纳力和融合力。汉唐时代,众多的外来文明落脚中华大地,融入中华文明……从明中叶至清末,中西文明有两次大规模的接触和交流,特别是后一次的接触,引发和加速了中华文明由传统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的转型。
——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1)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文明发展的一个高峰。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该时期的标志性文明成果。(6分)
(2)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观点,并以董仲舒为例论证这一观点的合理性。(10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佛教是如何“融入中华文明”的?与之相比,清末中西文明的“接触与交流”具有怎样的鲜明特点?(9分)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耕作工具不断改进、生产组织的小型化、水利设施逐渐完善均为精耕细作提供了条件或可能性,故①②③正确。
土地兼并是土地制度的演变形式,与精耕细作没有必然联系,故④错误。
综上所述,故A正确,排除BCD。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演变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精耕细作。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2.【答案】D
【解析】材料“一处商代采铜遗址,既可能曾向四川三星堆输送过炼铜矿石,也可能是商王室的御用铜矿”体现了先秦时期存在区域经济文化交流,D正确;
ABC和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手工业,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手工业,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农业,旨在考查识记教材基础知识的能力。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②③符合史实和题意,B正确;玉米原产于美洲,①错误;棉花的原产地是印度,④错误,排除ACD。故选B。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相关史实的识记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首创粉彩瓷器工艺是在清朝时期,D项不符合材料,符合题意;ABC三项都符合汉代生产技术改进的史实,不符合题意。故选D。
5.【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冶金业的发展和铁制工具的广泛运用,要求具备结合所学解读题干信息的能力。
【解答】
A.依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自春秋战国时期起,铁制工具开始逐步推广,故出现了炼铁行业的富豪,且日渐增多。汉武帝为了打击大商人,让官府垄断高利润行业,故实行盐铁专营政策,故A正确。
BCD.古代社会长期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故BCD不符合史实。
故选A。
6.【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经济发展迅速,曲辕犁的出现大大提高生产效率,筒车应用于灌溉,对外贸易也有主要部门进行管理,因此,②③④均正确,本题选择D选项。
①选项错误,牛耕开始普及全国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了,故排除A、C。
B项总结不完整,故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唐代经济发展成就。解答本题,考生需要熟知唐代中国在农业和商业方面的成就。
本题是基础题,主要通过唐代经济发展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7.【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青铜因为硬度大,被称为美金,青铜用来铸造剑戟等武器,用来斩杀活物(隐含用来打仗);铁硬度不足,称为恶金,制造农具用来种田,由此可知,说明春秋时铁器在农业中使用,故A项正确。
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需要掌握春秋时铁器在农业中的使用。解题的关键读懂材料的意思。
本题考查对春秋时铁器在农业中使用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
8.【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风帆数扇,俟风转车”、“去泽水,以便栽种”可知此农具使用风力,用于排涝,是风力水车,出现于明清,故D项正确。
ABC三项均没有出现风力水车,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工具。需要掌握明清时期的风力水车。解题的关键信息是“风帆数扇,俟风转车”、“去泽水,以便栽种”。
本题考查对明清时期的风力水车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农业经济中的牛耕技术,旨在考查对材料的阅读分析能力。根据材料中“牛儿灯”表演中斗牛、牛犁田及牛戏水等活动,说明牛耕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故D项正确;材料中未体现我国的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单位,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信息,故排除AC两项;刀耕火种是原始社会时期的耕作方式,与题目不符,故选D。
10.【答案】A
【解析】炎帝相关事迹没有文字记载,仅属于口述史料范畴(传说),不可以作为论证传说所涉历史事例的第一手资料,但可以作为研究民俗史、文学史等研究的重要史料,排除BCD三项。
对炎帝在农业领域贡献的相关传说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故A项正确。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及史学研究方法,考查考生根据信息、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及史学研究方法。
①历史资料按其加工程度、内容性质、实用价值可以分为第一手材料和第二手材料。第一手材料即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资料、遗物或遗迹。第二手材料不是当时当地耳闻目睹者的直接记载,而是间接得来的有关研究对象的材料。从史实到史料的运用者,如果超过一个人的加工处理,便成第二资料。
②口述史的重要性与危险并存。口述者的记忆、知识程度、个人感情等都会影响到史料的真实性。
11.【答案】C
【解析】通过材料中“工作的基本原则,播种日期农作物,栽培技术,稻田水温法,区田法。”最后所学知识我们可是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特点,故C正确;
材料未体现个体能钢和铁犁牛耕,男耕女织的基本生产特征,排除ABD。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精耕细作。
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能够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具体分析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节奏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12.【答案】D
【解析】依据图示可知,该工具是灌溉工具筒车,其特点是利用水力引低处水灌溉高处农田,故D项正确。
筒车出现在唐朝,故A项错误。
筒车是江东人民发明的,位于南方,故BC项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灌溉工具。考查筒车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图示的解读判断出是筒车,结合筒车的特点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对筒车特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图示、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3.【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人面鱼纹彩陶盆”、“盆内的人面带着小尖顶帽”可以看出半坡人对于制作的陶器和色彩帽子的样式有所追求,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兼具审美意识,故C项正确;
半坡遗址属于新时期时代,故A项错误;
半坡人居住在黄河流域,故B项错误;
材料中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属于陶器,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陶瓷业成就,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人面鱼纹彩陶盆”、“盆内的人面带着小尖顶帽”,结合中国原始陶器发展的特点分析。
本题以半坡遗址发现的“人面鱼纹彩陶盆”为切入点考查新石器时代陶器的特点,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4.【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图示可知,反映的是一牛挽犁,说明魏晋时期西北地区农业耕作方式获得了很大大战,故C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一牛挽犁,不能体现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形成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A项错误。
一牛挽犁属于个体耕作模式,不是集体生产模式,故B项错误。
唐朝的曲辕犁说明古代犁耕技术的日益成熟,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耕作方式。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图示信息判断出反映的是一牛挽犁,进而分析得出当时农业耕种方式有很大发展。
本题考查魏晋时期西北地区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5.【答案】D
【解析】材料一方面反映先秦著作《山海经》记载了周族始祖后稷之孙叔均始作牛耕,另一方面我国众多省市在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可见我国使用牛耕技术历史久远,故选D;
上述古籍记载与考古发掘资料的反映的时代及其内容具有一致性,故A项错误;
B项所述不符合材料的主旨;
C项与“商周时期的石犁”不符,故排除;
故选:D。
解答的关键是从“从考古发现来看,在河南、山西、江苏、浙江、上海、广西、内蒙古、吉林等省市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切入,结合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进行思考。
本题考查了古代中国农业生产技术。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与本题相关的知识点如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过程要掌握。
16.【答案】C
【解析】通过材料“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这是曲辕犁技术,排除ABD,C正确;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主要考察曲辕犁技术的发展。
解答本题,学生要能够理解曲辕犁的特点。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
17.【答案】C
【解析】题干中图一是关于农业中的“耱地”,图二是关于农业经济中的“播种”,反映的是魏晋时期甘肃嘉峪关的农耕经济的发展情况,表明北方采用耕耙耱技术,故C符合题意。
唐朝才出现曲辕犁,故排除A。
耧车又叫三足耧,发明于西汉,故排除B。
图片无法反映土地制度问题,故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技术。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耱地”“播种”。
本题是基础题,主要通过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技术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图片型选择题一定只能从材料的具体信息出发,不能凭想象而判断。除此之外,图片型选择题的说明性文字是图片信息的重要补充,也要引起高度重视。
18.【答案】C
【解析】A、B、D三项都是耕作工具,C项是耧车,属于播种工具,与其他三项不同,故选C。
故选:C。
考察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主要作用。
解答本题,学生要能够熟知中国古代生产工具的主要作用。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
19.【答案】B
【解析】通过所学知识可知,远古时期采用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式;传说时代神农创造耒耜,教民耕作,掌握石犁锄耕的技术;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力迅速发展,出现了铁犁牛耕。故B正确。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主要考查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
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20.【答案】B
【解析】分科考试选官制度形成于隋唐时期,排除A;
秦汉时期我国铁犁牛耕技术进一步普及,成为主要耕作方式,故B正确;
雕版印刷术的黄金时代是在唐朝,排除C;
政府对市场交易管理松弛是在宋朝,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技术。主要考查秦汉时期农业耕作技术。
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表现特征。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21.【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粤岭限南天设险,秦通舟楫凿嵯峨”可知,反映的是秦朝修建的水利工程灵渠,灵渠的修建有利于了秦朝军备物质的运输,便于秦始皇平定岭南,故D项正确。
A项是郑国渠的作用,排除。
B项是都江堰的作用,排除。
C项是王景治黄的作用,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需要掌握秦朝灵渠的作用。解题的关键是对“粤岭限南天设险,秦通舟楫凿嵯峨”的分析判断出是灵渠,结合灵渠的作用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对灵渠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2.【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认识和理解,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由图片信息可知,图片所反映的是曲辕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曲辕犁可以随意调节耕地的深浅,操作更灵活,标志着我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故B符合题意;ACD图片均无从体现。故选B。
23.【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是原始社会的旧石器,(2)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磨制工具,(3)是春秋时期出现的铁制工具,依据时间先后顺序,A正确;
B、C、D三项顺序错误,故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生产工具。解答本题,考生需要熟知中国古代生产工具的发展演变历程。
本题是基础题,主要通过中国古代生产工具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时空观念素养。
24.【答案】C
【解析】题干“上田弃亩(垄),下田弃畎(沟)。五耕无耨,必审以尽”等体现是田间耕种技术的进步你,故ABD解释正确,不合题意。
代曲辕犁在隋唐时期才出现,故C解释错误,合题意。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演进情况。关键信息有:上田弃亩(垄),下田弃畎(沟)。五耕无耨,必审以尽。
本题考查考查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情况,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属于否定式选择题,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25.【答案】A
【解析】A.垄作法是在高田里,将作物种在沟里,而不种在垄上,在低田里,将作物种在垄上,而不种在沟内,故A项正确。
B.体现不出代田法的特点。
C.材料图片也看不出耕耙耱技术。
D.材料体现不出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在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要求学生结合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特点和农业技术发展的表现来分析,
首先要搞清楚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和技术发展的表现,其次要看出材料图片中有沟有垄,应该是属于垄作法。
26.【答案】A
【解析】A.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而让一个五尺小孩牵着牛鼻环,牛却乖乖地走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村料中的现象说明舂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牛的习性,使用畜力耕田已成为可能。
B.“争霸战争”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
C.题干所给材料反映的是人们已经掌握了牛的习性,并非强调对待家中牲畜的野蛮。
D.“青铜铸造技艺相当成熟”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体现。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中“大力士乌获将牛尾巴都拉断了,牛却纹丝不动;而让一个五尺小孩牵着牛鼻环,牛却乖乖地走了”的主旨,并正确掌握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转变。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27.【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说明了生产关系的变化,这是由于生产力的变化造成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选项中只有A项符合题意。故选A。
28.【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认识和理解。材料反映了从西周到战国人民耕田的数目和产量发生了大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有①②④。③是错误的,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动荡大变革时期。排除ACD,故选B。
29.【答案】C
【解析】抓住题干信息“春秋战国”、“传统农业逐渐形成的主要耕作方式”,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以来,中国传统农业逐渐形成的主要耕作方式是铁犁牛耕,故C项正确。
刀耕火种是新石器时代的农业经营方式,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
石器锄耕是奴隶社会时期的主要耕作方式,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
耒耕耜耕是商周时期的生产工具,不符题意,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耕作方式-铁犁牛耕。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和对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的掌握。
原始农业的产生最初只是播种和收获,后来采用刀耕火种,随着耒耜等生产工具的出现,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和中耕农具,掌握了排灌、施肥、除草和灭虫等技术;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施肥和灌溉技术的发展,标志着铁犁牛耕这种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30.【答案】D
【解析】从图中的二牛抬杠耕作可以得出,这是汉代推广的耦犁,不是曲辕犁,故D说法不正确,为本题答案。
根据所学知识,耦犁由西汉时期的赵过推广的,后来因耕转不便而被曲辕犁所取代,所以,A、B、C均说法正确,不合题干要求。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图片中的《汉画像石•牛耕》邮票。
本题是基础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31.【答案】(1)物质文明:铁犁牛耕的出现,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政治文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萌芽;精神文明:百家争鸣,私学出现,《诗经》、《楚辞》的出现及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建立。(6分,必须从物质、政治和精神文明三个角度作答,每一个角度最高2分)
(2)观点:秦汉士人在面对政治权势时,虽然流露出一定的怯懦和奴性,但其思想依然体现了社会良知和时代精英的价值。(2分)汉武帝时期,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体大体定型。(2分)董仲舒提出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思想,并主张以文化的“一统”巩固政治的“一统”。(2分)这些思想和主张,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2分)另一方面又体现出其限制君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的主观努力。(2分)
(3)历程:佛教在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传入中国,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文化思想的组成部分;(1分)魏晋时期,佛教的广泛传播,冲击了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2分)儒学对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有所吸收,形成宋明理学。(2分)特点:由西方列强的入侵而引发;伴随着救亡图存的历程;学习领域由器物至制度再到文化,不断拓展、不断深化:推动了中华文明由传统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的转型。(4分,任答2点即可)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史实的能力。首先,应注意答案的全面性,即“文明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其次,“物质文明”结合相关所学可从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等角度思考作答,“政治文明”结合相关所学可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萌芽等角度思考作答,“精神文明”结合相关所学可从“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诗经》和《楚辞》等文学成就的产生等角度思考作答。
(2)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的新儒学,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第一小问“主要观点”,由材料二中的信息“秦汉士人面对政治权势时,往往流露出程度不同的怯懦和奴性......即便如此......依然......体现了社会良知和时代精英的价值所在”即可得出“秦汉士人在面对政治权势时,虽然流露出一定的怯懦和奴性,但其思想依然体现了社会良知和时代精英的价值”的结论;第二小问“论证”,结合相关所学可从董仲舒提出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思想,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另一方面又体现出其限制君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的主观努力等角度思考作答。
(3)本题主要考查佛教的传入及晚清时期中西文明的融合,旨在考查灵活运用相关所学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历程”,结合相关所学可从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思想文化的组成部分、魏晋时期,广泛传播,冲击了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唐宋时期,儒学对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有所吸收,形成宋明理学等角度思考作答;第二小问“特点”,结合相关所学可从由西方列强的入侵而引发、学习领域由器物至制度再到文化、推动了中华文明由传统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的转型等角度思考作答。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综合训练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西京杂记》记载,《后汉书·樊宏阴识列传》记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精练,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图分别为东汉水排和唐代筒车,墨子说,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单元专练--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一轮复习,共13页。
![英语朗读宝](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