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湖南省湘潭县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湖南省湘潭县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解析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年下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试题卷
生物学
一、选择题
1. 下列生理过程发生在内环境的是( )
A. 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极性运输 B. DNA聚合酶的合成
C. 人体排出尿液的过程 D. 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扩散
【答案】D
【解析】
【分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凡是发生在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反应都属于发生在内环境中的反应;发生在细胞内或体外的反应不属于发生在内环境中的反应。
【详解】A、内环境是指动物体内的细胞外液,植物没有内环境,A错误;
B、DNA聚合酶的合成在细胞内完成,不在内环境中,B错误;
C、人体排出尿液的过程在尿道中完成,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
D、突触间隙中的液体属于组织液,因此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扩散属于内环境中的变化,D正确。
故选D。
2. 某同学在游乐园乘坐过山车时,感到心怦怦直跳,并惊声尖叫。此时,兴奋经过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肾上腺素;兴奋还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心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惊吓刺激可以作用于视觉、听觉或触觉感受器
B. 出现上述现象说明该同学的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
C. 肾上腺素通过血液运输到达心脏,也能使心跳加快
D. 上述现象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B
【解析】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 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惊吓刺激可以通过图像、声音、接触等刺激作用于视觉、听觉或触觉感受器,A正确;
B、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呈动态平衡,乘客岀现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等现象不能说明乘客的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B错误;
C、肾上腺素通过血液运输到达心脏,使人呼吸加快、心跳与血液流动加速,C正确;
D、该过程中有反射弧的参与,同时也有肾上腺素的参与,因此上述现象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D正确。
故选B。
3. 血糖浓度升高时,机体启动三条调节途径:①血糖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②血糖作用于下丘脑,通过兴奋迷走神经(参与内脏活动的调节)支配胰岛B细胞;③兴奋的迷走神经促进相关胃肠激素释放,这些激素作用于胰岛B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和②均增强了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
B. ②和③均体现了神经细胞与内分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C. ①和③调节胰岛素水平的方式均为体液调节
D. 血糖平衡的调节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干,血糖浓度升高时的三条调节途径,第一条是体液调节,后两条都是神经体液调节。
【详解】A、①血糖浓度升高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多;②血糖浓度升高作用于下丘脑,通过兴奋迷走神经支配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多,A正确;
B、②是兴奋迷走神经释放的神经递质与胰岛B细胞上的受体结合支配胰岛B细胞,③兴奋的迷走神经促进相关胃肠激素释放,也是通过神经递质与胃肠上的相应受体结合进行调节的,二者都体现了神经细胞与内分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B正确;
C、①调节胰岛素水平的方式是体液调节,③调节胰岛素水平的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C错误;
D、在血糖调节过程中,胰岛素的作用结果会使血糖水平下降到正常水平,此时血糖水平会反过来抑制胰岛素的进一步分泌,防止血糖过度下降;胰高血糖素也是如此,故在血糖调节过程中存在负反馈调节,D正确。
故选C
【点睛】
4. 人的排尿是一种反射活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这一反射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B. 成人能“憋尿”,但在医院尿检时,也能主动排尿,这个过程是反射
C. 某病人高位截瘫,其体内的排尿反射不能正常发生
D. 排尿应答可以是不同的反射产生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1、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①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②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④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⑤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2、各级中枢的联系:神经中枢的分布部位和功能各不相同,但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调控.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这样,相应器官、系统的生理活动,就能进行得更加有条不紊和精确。
【详解】A、排尿的低级中枢在脊髓,受大脑皮层的控制,但这一反射过程不一定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A错误;
B、主动排尿过程没有通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过程,B错误;
C、排尿的低级中枢在脊髓,高位截瘫的病人排尿反射弧是完整的,排尿反射能正常发生,只是不能控制排尿,C错误;
D、排尿应答属于低级中枢控制,但受高级中枢控制,因此排尿应答可以是不同的反射产生,D正确。
故选D。
5. 枪乌贼的神经元是研究神经兴奋的常用材料,科研人员将枪乌贼离体的神经纤维置于培养液(相当于细胞外液)中来研究兴奋的传导。下图中①②③④表示神经纤维膜上的位点(④为②③之间的中点),阴影部分表示开始产生局部电流的区域。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动作电位形成的原因是钠离子丙流,该过程不需要消耗ATP
B. 减小培养液中的Na+浓度,图2中的P点会上移
C. 若图1中④处被切断,电流计只发生1次偏转
D. 兴奋传导到②时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对应图2所示变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大量内流,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详解】A、动作电位形成的原因是钠离子内流,该过程是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ATP,A正确;
B、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是由于细胞外液的Na+内流形成的,所以细胞外液Na+浓度下降会导致浓度差变小,钠离子内流减少,神经细胞产生的动作电位峰值减小,P点会下移,B错误;
C、若图1中④处被切断,刺激①时,兴奋可以到达右电极,但不能到达左电极,因此电流计的指针只偏转一次,C正确;
D、兴奋传导到②时,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如图2所示,D正确。
故选B。
6. 尿毒症是急慢性肾衰竭的晚期阶段,一般指慢性肾衰竭的4期和5期。此时患者的肾脏无法发挥正常的功能,导致患者出现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和肾脏内分泌功能失调,还会出现代谢废物和毒性物质在体内大量潴留,从而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体征,成为尿毒症。病者表现出局部组织浮肿﹑尿量减少等症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尿毒症患者表现出局部组织浮肿,其原因可能是细胞内液中的代谢废物和毒性物质积累,组织内液渗透压升高,使细胞内液增多导致浮肿
B. 在透析治疗过程中所使用的血液透析膜模拟的是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
C. 尿毒症患者移植肾脏时,运用免疫抑制剂可提高成活率
D. 风湿性心脏病属于免疫失调中的自身免疫病,其引发的器官损伤也可能会导致尿毒症
【答案】A
【解析】
【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如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详解】A、尿毒症患者由于组织液中的代谢废物和毒性物质积累,使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组织液中水分增加,形成组织水肿。而不是细胞内液的增多,A错误;
B、透析过程中,血液透析膜模拟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使细胞代谢的废物排出体外,有用的物质留在身体中,B正确;
C、免疫抑制剂可以抑制机体免疫功能,使其对移植肾脏的攻击能力降低,提高成活率,C正确;
D、风湿性心脏病是抗体攻击了心脏瓣膜,属于免疫失调中的自身免疫病,引起心脏受损,导致身体供血机制出现问题,引起细胞代谢紊乱,也可能会导致尿毒症,D正确。
故选A。
7. 溃疡性结肠炎是侵及结肠黏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溃疡性结肠炎确切病因还不明确,多数观点认为是免疫学因素。持此观点的人认为自身免疫介导的组织损伤是遗疡性结肠炎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实验发现某些侵犯肠壁的病原体(如大肠杆菌等)与人体大肠上皮细胞存在着交叉抗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该病发病机理可能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同
B. 该病可用免疫调节剂进行治疗
C. 大肠杆菌感染患者后产生的抗体会直接吸附在该患者的大肠上皮细胞上
D. 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并分泌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自身免疫介导的组织损伤是遗疡性结肠炎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该病很可能属于自身免疫病。
【详解】A、自身免疫介导的组织损伤是遗疡性结肠炎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该病很可能属于自身免疫病,这一机理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同,A正确;
B、自身免疫病患者是自身免疫功能异常增强导致,可用免疫调节剂进行治疗,B正确;
C、大肠杄菌与人体大肠上皮细胞存在着交叉抗原,大肠杆菌感染患者后产生的抗体会通过血液循环,和大肠杆菌结合,并造成自身大肠上皮细胞损伤,C错误;
D、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并分泌的一种特异性蛋白质,会和抗原特异性结合,D正确。
故选C。
8. 我国新冠疫情防控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全球疫情形势仍然严峻。为更有效地保护人民身体健康,我国政府正在大力实施全民免费接种新冠疫苗计划。目前接种的新冠疫苗主要是灭活疫苗,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感染过新型冠状病毒且已完全恢复者的血清可用于治疗新冠肺炎患者
B. 新冠疫苗是该病毒的遗传物质
C. 该方法制备的疫苗不会在机体内增殖
D. 接种新冠疫苗比注射抗新冠病毒血清可获得更长时间的免疫力
【答案】B
【解析】
【分析】1.新冠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代谢,病毒进入人体后会引起机体产生相应的免疫反应。
2.疫苗相当于抗原,经注射进入人体,首先被吞噬细胞摄取、处理,然后呈递给T细胞,再呈递给B细胞;B细胞接受抗原并在T细胞释放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后者可产生针对该种抗原的抗体。
【详解】A、感染过新型冠状病毒且已完全恢复者的血清中含有对抗新冠病毒的抗体,因而可用于治疗新冠肺炎患者,A正确;
B、新冠疫苗是灭活的病毒,不具有侵染特性,具有抗原特性,与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有差异,B错误;
C、新冠疫苗是灭活的病毒,不再具有侵染特性,因而不会在机体内增殖,C正确;
D、接种新冠疫苗比注射抗新冠病毒血清可获得更长时间的免疫力,因为接种的新冠疫苗激发了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使机体内产生了抗体和记忆细胞,因而能获得更长时间的免疫力,D正确。
故选B。
9. 科学家研究了冬季相对低温贮藏和室温干燥贮藏对亚热带马鞭草科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贮藏可以破除部分种子休眠,提高种子的萌发率。为探究其原因,检测到该种子中的两种植物激素在低温贮藏过程中的含量变化,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只有生长素发挥作用
B. a一定为生长素,b可能是乙烯或脱落酸
C. a可能是脱落酸,b可能是赤霉素
D. 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答案】D
【解析】
【分析】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这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即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详解】A、在种子萌发过程中,赤霉素、脱落酸、生长素等多种植物激素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A错误;
BC、赤霉素有促进种子萌发的作用,故在种子低温贮藏的过程中赤霉素逐渐增加。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故在种子低温贮藏的过程中脱落酸逐渐减少。可见,图中a表示赤霉素,b表示脱落酸的含量,BC错误;
D、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D正确。
故选D。
10. 为了提高烟草产量,农民会在烟草长出足够叶片时打顶(摘去顶部花蕾),但打顶后侧芽又会萌动生长,白白消耗生长营养,所以一般要求农民要进行多次人工抹芽(摘除侧芽)以提高上部叶片的质量,费时费力。科研人员认为可以采取打顶后涂抹生长素的方法替代人工抹芽。为探究打顶后涂抹生长素对烟草上部叶片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打顶后涂抹生长素是为了抑制侧芽萌发
B. 打顶后涂抹的生长素只能进行极性运输,不需要消耗能量
C. 打顶后的抹芽措施有利于营养物质向上部叶片转运
D. 从图中可知,打顶后涂抹生长素,烟草的上部叶片净光合速率在14~21天中有显著上升
【答案】B
【解析】
【分析】1、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体现生长素两重性的典型实例就是顶端优势,顶端优势就是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生长受到抑制的现象。
2、分析图示:打顶后涂抹生长素后烟草上部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大于打顶后不涂抹生长素的处理组。
【详解】A、生长素涂抹处为形态学上端,因此打顶后涂抹的生长素进入烟草后,可向下运输到侧芽处,从而抑制侧芽的生长,A正确;
B、打顶后涂抹的生长素进行极性运输,其方式为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B错误;
C、打顶后的抹芽措施是为了提高上部叶片的质量,因此该措施利于营养物质向上部叶片转运,C正确;
D、由题意和图示可知,打顶后涂抹生长素与不涂抹相比,能增强上部叶片净光合速率,且在14~21天中上升显著,D正确。
故选B。
11. 20世纪初,人们将驼鹿引人一个孤岛,该种群1915~1960年的数量变化情况如下表:
年份
1915
1917
1921
1925
1928
1930
1934
1943
1947
1950
1960
数量/只
200
300
1000
2000
2500
3000
400
170
600
500
600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获得表格中的数据可采用标记重捕法或样方法
B. 1928~1930年间,该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 1947~1950年间,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D. 1950~1960年间,该种群的性别比例为1:1
【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据表格分析,1915~1930年间,由于食物充足,没有敌害,则驼鹿的种群数量不断增加;1930~1943年间,环境容纳量的改变,使得数量急剧下降;1947年后种群数量处于动态平衡。
【详解】A、驼鹿活动能力比较强,活动范围比较大,调查驼鹿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标记重捕法,不适合用样方法,A错误;
B、1928~1930年间,人们将驼鹿引入加拿大密执根湖的一个孤岛后,由于食物充足,没有敌害,则驼鹿的种群数量不断增加,该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正确;
C、1947~1950年间,种群数量减少,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C错误;
D、据表无法判断该种群的性别比例,D错误。
故选B。
12. 希腊陆龟是爬行动物,性情较活跃,喜爬动,摄食植物的花、果实、茎叶等,以固态尿酸盐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请推测希腊陆龟最可能生活的生物群落是( )
A. 湿地生物群落 B. 草原生物群落
C. 森林生物群落 D. 荒漠生物群落
【答案】D
【解析】
【分析】1、荒漠生物群落中的动物主要是爬行类、啮齿类等,其中有些爬行动物以固态尿酸盐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减少水分的损失。
2、湿地生物群落中动植物种类都十分丰富,主要有鱼类、两栖类、鸟类等动物。
3、森林生物群落为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栖息场所,树栖和攀缘生活的动物种类特别多,如长臂猿、松鼠、蜂猴、犀鸟、避役和树蛙等。
4、草原生物群落中的动物由于环境的影响,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
【详解】荒漠中的生物具有耐旱的特性,某些爬行动物以固态尿酸盐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以减少水分的散失,故推测希腊陆龟最可能生活的生物群落是荒漠生物群落,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二、选择题
13. 冰毒的主要成分是甲基苯丙胺,冰毒容易让人具有强烈的心理依赖性,使用数次后即可成瘾。冰毒可以通过作用于多巴胺能神经元突触前膜上的多巴胺转运体(DAT)起作用。DAT是一个双向载体,它的重要作用是将突触间隙的多巴胺重新摄入突触前膜的细胞质,从而终止多巴胺生理效应。下图是科学家们研究的冰毒上瘾机制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神经冲动引起突触前膜释放多巴胺,实现了由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
B. 冰毒和DAT结合能够抑制突触间隙内多巴胺的重新摄入
C. 多巴胺作用于突触后膜可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发生改变
D. 突触前膜释放出的多巴胺运输到突触后膜需要消耗能量
【答案】ABC
【解析】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DAT是一个双向载体,它的重要作用是将突触间隙内多巴胺重新摄入突触前的细胞质,从而终止多巴胺生理效应;冰毒可与DAT结合引起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的增加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
【详解】A、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神经冲动引起突触前膜释放多巴胺,实现了由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A正确;
B、DAT是一个双向载体,它的重要作用是将突触间隙的多巴胺重新摄入突触前膜的细胞质,病毒与DAT结合能够抑制突触间隙内多巴胺的重新摄入,B正确;
C、多巴胺属于一种兴奋性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会引起突触后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C正确;
D、多巴胺属于神经递质,神经递质通过扩散的方式在突触间隙中移动,这过程不消耗能量,D错误。
故选ABC。
14. 如图为燕麦胚芽鞘经过单侧光照射后,甲、乙两侧的生长情况,对照组未经单侧光处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为向光侧,生长素含量高,促进生长的效果更明显
B. 图胚芽鞘的生长情况,可以体现高浓度的生长素有抑制生长的作用
C. 若将胚芽鞘的尖端去掉,甲、乙两侧会继续向光弯曲生长
D. 在胚芽鞘尖端、幼嫩的芽、发育中的种子中等部位,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1、在单侧光的照射下,胚芽鞘产生的生长素在尖端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尖端的生长素再向下进行极性运输,导致胚芽鞘下面一段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背光侧细胞生长比向光侧快,进而导致胚芽鞘向光生长。
2、据图分析,与对照组相比,随着单侧光处理时间的延长,甲侧的细胞生长比对照组和乙侧快,说明甲侧的生长素浓度比对照组和乙侧高,促进生长的作用比对照组和乙侧大,因此甲侧表示背光侧,乙侧表示向光侧。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甲侧为背光侧,其生长素(IAA)的含量高于乙侧和对照组,A错误;
B、图中均表现为生长素促进生长的效果,B错误;
C、若将胚芽鞘尖端去掉,不再感受光刺激,也不合成生长素,伸长区将不生长,C错误;
D、生长素是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形成,主要合成部位为胚芽鞘尖端、幼嫩的芽、发育中的种子,D正确。
故选D。
15. 链水河为湘江中游一大支流,源于新邵观音山,自西向东,流经连源市、娄星区、双峰县,经湘乡至湘潭县河口入湘江。河中生活着值、虾、田螺、藻类、水草等多种生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研究田螺的生态位,要研究其种群密度、出现频率等
B. 区别该群落与其他群落,要研究其物种组成
C. 河中的藻类、水草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
D. 河中的植物、动物在水平方向上具有垂直结构
【答案】BC
【解析】
【分析】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和作用。不同生物的生态位不同,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和空间。群落中的种间竞争出现在生态位比较近的种群之间,生态位较近的种群对资源和空间的需求相同点更多。
【详解】A、研究田螺的生态位,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种群密度是种群的研究范畴,A错误;
B、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因此区别该群落与其他群落,要研究其物种组成,B正确;
C、河中的藻类、水草都能利用阳光进行光合作用,两者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C正确;
D、群落的空间结构分为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河中的植物、动物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垂直结构,在水平方向上具有水平结构,D错误。
故选BC。
16. 对一处弃耕农田的演替过程记录如下表:
弃耕年数
优势植物
非优势植物
0~1
马唐
—
1
飞蓬
豚草
2
紫苑
豚草
3
须芒草
豚草
5~10
短叶松
火炬松
50~150
栎
山核桃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该处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B. 与草本植物相比,该地木本植物演替速度快
C. 人类活动只会改变该处演替的速度,不影响其方向
D. 该地的演替最终会达到一个与群落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状态
【答案】ABC
【解析】
【分析】随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演替。
演替的种类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A、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错误;
B、短叶松、栎属于木本植物,其他植物属于草本植物,表中数据显示短叶松、栎变成优势植物的年数是5年、50~150年,因此与草本植物相比,该地木本植物的演替速度慢,B错误;
C、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即人类活动即会改变该处演替的速度,也会影响其方向,C错误;
D、无论是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最终都会达到一个与群落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状态,D正确。
故选ABC。
三、非选择题
17. 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是一种神经性疾病,患者由于运动神经细胞受损,肌肉失去神经支配而逐渐菱缩。回答下列问题:
(1)用针刺激ALS患者的皮肤,患者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感受到疼痛,原因是__________。
(2)反射活动完成的结构基础是__________。细胞外兴奋性神经递质只能与相应受体结合体现了细胞膜的__________功能。
(3)ALS的病因尚不明确,但科学家发现ALS的发病机理可能是突触间隙神经递质过多。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Na+过度内流,神经细胞渗透压__________,最终水肿破裂。某药物通过作用于突触来缓解病症,其作用机理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种即可)。
【答案】(1) ①. 能 ②. 痛觉的产生场所在大脑皮层,患者的大脑皮层未受损
(2) ①. 反射弧 ②. 信息交流
(3) ①. 升高 ②. 抑制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或抑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③. 抑制突触后膜上的Na+通道打开,阻止Na+内流
【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构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小问1详解】
该患者损伤的是传出神经,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
【小问2详解】
反射活动完成的结构基础是存在完整的反射弧。细胞外兴奋性神经递质只能与相应受体结合,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
【小问3详解】
根据题意可知,如果Na+过度内流,神经细胞渗透压将升高,最终水肿破裂。某药物通过作用于突触来缓解病症,其原理是阻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其可能机理是抑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抑制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或抑制突触后膜Na+内流等。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反射弧的结构组成,掌握各组成部分的功能;掌握神经冲动产生的原因及传导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8. 2020年2月21日,华东师范大学相关研究人员基于新型冠状病毒(COV1D一19)表面抗原研发出灵敏性高的抗体诊断试剂盒,一滴血仅十分钟就可以得出检测结果。该试剂盒目前已应用于疑似感染者、密切接触者,确诊病例的临床验证。近期,某国产新冠疫苗也陆续投入使用。该疫苗注射液(每针0.5mL)含有灭活的新型冠状病毒、氢氧化铝、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钠、氯化钠等物质。如图是免疫系统作用于新型冠状病毒的过程简图。回答下列问题:
(1)钟南山院士在采访中反复强调人们出门要戴口罩、勤洗手消毒戴口罩、勤洗手可以有效阻止病毒与由__________所构成的人体第__________道防线的接触,降低感染风险。
(2)图中细胞①一⑤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有__________(填数字标号):当新冠病毒再次进入新冠肺炎康复者机体时,体内a过程引发的免疫反应的特点是__________。
(3)在新冠病毒的多种检测方法中利用的都是核酸或蛋白质,这是因为它们在结构上都具有物种的特异性,该试剂盒利用的免疫学原理是__________。
(4)该疫苗在研制过程中必须经过对照实验来了解其免疫效果,其中对照组注射液的成分是__________。
【答案】(1) ①. 皮肤和黏膜 ②. 一
(2) ①. ①②④ ②. 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分化后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3)免疫系统具有特异性免疫(抗原和抗体可以特异性结合)
(4)0.5mL不含灭活的新型冠状病毒,但含有氢氧化铝、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钠、氯化钠等物质的注射液
【解析】
【分析】病毒是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离开活细胞不能独立生活;人体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的。第三道防线有体液免疫,主要依靠浆细胞产生抗体发挥作用,抗体与抗原具有特异性结合能力;细胞免疫,主要依靠效应T细胞直接接触靶细胞(新型冠状病毒寄生的细胞)发挥作用。
【小问1详解】
皮肤和黏膜构成的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小问2详解】
图中细胞①~⑤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有①辅助性T细胞、②B细胞、④细胞毒性T细胞;当新冠病毒再次进入新冠肺炎康复者机体时,由于机体内存在记忆细胞,所以会发生二次免疫,该过程的特点是: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分化后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小问3详解】
在新冠病毒的多种检测方法中利用的都是核酸或蛋白质,这是因为它们在结构上都具有物种的特异性该试剂盒能精确诊断的免疫学原理是免疫系统具有特异性免疫,抗原和抗体可以特异性结合等特点,从而判断出是否被感染COVID-19病毒。
【小问4详解】
为确定该疫苗的免疫效果,在研制过程中需要以是否注射含灭活的新型冠状病毒的注射液为自变量,因此对照组应注射0.5mL不含灭活的新型冠状病毒,但含有氢氧化铝、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钠、氯化钠等物质的注射液。
【点睛】本题考查病毒的侵染和防御、检测等知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及与社会热点的结合能力,难度中等。
19. 干旱可促进植物体内脱落酸(ABA)的合成,叶片是干早下ABA合成的主要器官,最新的研究发现.根系在感知土壤干旱后生成CLE25(一种CLE类型的多肽激素),可通过木质部将其运输到叶片。在叶片中CLE25与BAM1和BAM3两种受体结合,诱导叶肉细胞内表达NCED3(ABA合成关键酶)进而大量合成ABA。这此ABA被释放到保卫细胞,导致失水而使气孔的开度减小甚至关闭。这一新模型进一步弥补了传统观点对于干早信号认识的缺失环节,对阐明植物适应干早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回答下列问题:
(1)CLE25和双缩脲试剂混合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出现显色反应。
(2)根据题干信息推知,C1E25在植物体内的运输__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极性运输。
(3)BAM1和BAM3两种受体位于__________细胞膜上。
(4)取正常水分条件下生长的某种植物的野生型和ABA缺失突变体幼苗,进行适度干早处理,测定一定时间内茎叶和根的生长量,结果如图所示:
①综合分析上图可知,干旱条件下,ABA对植物茎叶和根的作用分别是__________。
②如用峡CLE25的拟南芥突变体和拟南芥的野生型重复上述实验。预测实验结果曲线和上图曲线________(填“基本”或“不”)一致,并说明原因__________。
【答案】(1)能 (2)不属于
(3)叶肉细胞 (4) ①. 抑制茎叶的生长,促进根的生长 ②. 基本 ③. 因为CLE25会通过影响NCED3合成而影响ABA的合成
【解析】
【分析】1、蛋白质中的肽键可与双缩脲试剂反应,生成紫色物质。
2、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而不能反过来运输,属于极性运输。
【详解】(1)CLE25是一种CLE类型的多肽激素,物质中有肽键可以和双缩脲反应显紫色。
(2)极性运输是指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题干中提到CLE25通过木质部将其运输到叶片,不符合极性运输的特点。
(3)根据题干信息可知BAM1和BAM3两种受体位于叶肉细胞细胞膜上。
(4)①据图分析,图中两条曲线的对比可以推知,ABA促进根的生长,抑制茎叶的生长。
②CLE25引起ABA的积累与叶片中ABA合成关键酶(NCED3)基因表达的增强密切相关,如用峡CLE25的拟南芥突变体和拟南芥的野生型重复上述实验,结果基本一致;表明ABA合成关键酶(NCED3)表达增强是CLE25能促进ABA的合成并引起ABA在叶片中积累的原因。
【点睛】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本质及作用,旨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与信息获取能力,准确判断题图信息是解题关键。
20. 生态学家高斯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0.5mL培养液中放入5个大草履虫,然后每隔24小时统计一次大草履虫的数量,实验结果如下:
时间/天
0
1
2
3
4
5
6
7
种群数量/个
5
24
112
300
370
375
375
375
回答下列问题:
(1)据表可知大草履虫种群呈“__________”形增长,种群数量为__________时,种群增长最快。
(2)若将上述实验中的培养液改成2mL,其余条件相同,则大草履虫的环境容纳量(K值)__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环境容纳量是指__________。
(3)获得上表数据,需要每天定时抽样检测、记录,应该在显微镜下对__________小方格中的草履虫数量进行统计,然后进行估算。计数时如果一个小方格内草履虫过多,难以数清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
【答案】(1) ①. S ②. 188##187.5##K/2
(2) ①. 增大 ②. 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3) ①. 血细胞计数板 ②. 适当稀释(按一定倍数稀释)
【解析】
【分析】根据数据可知,大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先增加,后保持相对稳定,为“S”型增长。“S”型曲线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
【小问1详解】
根据数据可知,大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先增加,后保持相对稳定,为“S”型增长,“S”型曲线中,K/2(或187.5)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
【小问2详解】
环境容纳量是可以变化的,取决于所处的环境中的食物、空间等资源,增加培养液的含量,增加了草履虫的食物,K值增大。环境容纳量是指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小问3详解】
大草履虫是单细胞食物,肉眼看不见,需借助显微镜,利用血细胞计数板观察计数。计数时如果一个小方格内草履虫过多,难以数清,可采取的措施是适当稀释。
【点睛】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答题关键在于掌握种群数量变化的“J”型和“S”型曲线,能根据表格,判断“S”型曲线类别,并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
21. 下图是某水库生态系统结构简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系统的基石是__________。
(2)图中肉食性鱼类占据的营养级有第__________营养级。
(3)碳在图中的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__________的形式进行的。
(4)若由于意外事故导致该水库中含有汞,则一段时间后体内含录量最高的生物是__________,像这样,生物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积蓄某种元素,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叫做__________。
(5)图中鲤鱼体内的能量直接来自__________;鲤鱼体内的能量不能百分之百地流入下一个营养级,原因是__________。
【答案】(1)水生植物、浮游植物(或答生产者)
(2)三、四、五 (3)二氧化碳(CO2)
(4) ①. 白尾海雕 ②. 生物富集
(5) ①. 底栖生物和有机碎屑 ②. 鲤鱼体内能量一部分在自身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部分流向分解者
【解析】
【分析】1、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①生产者是能利用简单的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自养生物。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的基石。②消费者是自然界中的一个生物群落,异养型生物,包括草食动物和食肉动物,称为消费者。消费者能加速物质循环。③分解者又称“还原者”。指生态系统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具有分解能力的生物。它们能把动、植物残体中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释放在环境中,供生产者再一次利用。
2、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在生物群落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
2、生物富集:生物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积蓄某种元素,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
【小问1详解】
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图中的生产者有水生植物和浮游植物。
【小问2详解】
根据图中食物链可知,肉食性鱼类占据第三、四、五营养级。
【小问3详解】
碳在图中的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CO2)的形式进行的。
【小问4详解】
生物富集是指生物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积蓄某种元素,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由于生物富集作用,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的汞含量越高,根据图中的食物网可知,白尾海雕的营养级最高,因此体内含汞量最高的生物是白尾海雕。
【小问5详解】
根据图中的食物链可知,鲤鱼体内的能量直接来自底栖生物和有机碎屑。
某营养级的同化量=该营养级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流入下一营养级+流入分解者。鲤鱼体内的能量不能百分之百地流入下一个营养级,原因是鲤鱼体內的能量一部分在自身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一部分流向分解者。
【点睛】本题结合某水库生态系统结构简图,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理解营养级的概念,识记碳的存在形式,掌握生物富集的定义和能量流动的过程,并能结合题意准确分析作答。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1(解析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不定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湖南省永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生物试题 (解析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湖南省师范大学附中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解析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