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安徽省阜阳市界首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含答案)

    安徽省阜阳市界首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含答案)第1页
    安徽省阜阳市界首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含答案)第2页
    安徽省阜阳市界首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含答案)第3页
    还剩2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安徽省阜阳市界首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安徽省阜阳市界首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含答案),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空题,选择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安徽省阜阳市界首实验中学八年级(上)期中
    物理试卷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
    1.(4分)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1)28mm=   m;
    (2)0.1m3=   cm3。
    2.(4分)如图所示的是一款家用寒暑表,是温度计的一种。该表的测量范围是    ,当前室内气温是    ℃。

    3.(4分)如图所示的是“55°”水杯的宣传图片。将沸水倒入这种杯中摇一摇,便可使水温快速变为55℃,并能在气温较低时保持较长时间温度为55℃不变,这是因为水杯的内壁和外壁间贮存了一种特殊的固态颗粒物质。根据你所学的物理知识作出合理解释:使沸水降温利用了物质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其热量变化)的特点;在气温较低时保持较长时间温度为55℃不变,此过程中物质固态颗粒会    (选填“增多”“减小”或“不变”)。

    4.(2分)在晾晒衣服时,为了使衣服干得快,小安将衣服摊开晾在衣架上,放于室外通风、阳光能照
    射到的地方。请你从小安的做法中选择一个,说明其所依据的物理知识:   。

    5.(2分)生活中处处都有物理。细心的小明发现用水壶将水烧开时,离壶嘴较远处的白气多。他尝试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进行解释:离壶嘴较远处空气的    较低,壶嘴喷出的高温水蒸气更容易液化。

    6.(2分)水在自然界中以不同的形态存在,雨、露、雾、冰、霜、雹、雪等都是水的“化身”,其中由于水蒸气发生同种物态变化而形成的有    (写出两种形态即可)。
    7.(2分)夏天气候炎热,小明为了解暑将一杯凉开水放入冰箱速冻成冰,这杯水凝固成冰后质量    、密度    (选填“不变”、“变大”或“变小”)。
    8.(4分)根据表格提供的信息判断:若铝、铁、铜、银四种金属的质量相同,则体积最大的是    ;某实心工艺品的质量为18.9g,体积为1.8cm3,它可能是由金属    制成的。
    物质
    密度/(kg•m﹣3)
    物质
    密度/(kg•m﹣3)

    2.7×103

    7.9×103

    10.5×103

    8.9×103
    9.(4分)为测量某种液体的密度,小明利用天平和量杯测量了液体和量杯的总质量m及液体的体积V,得到了几组数据,并绘出了m﹣V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该液体的密度为    kg/m3。

    10.(2分)2022年6月5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如图所示的是三位航天员“静坐”在加速升空的返回舱内的场景。我们认为航天员是静止的,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写出一个参照物,合理即可)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4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1.(3分)对下列物理量的估计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
    A.初中物理课本的长度约为26dm
    B.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kg
    C.教室内空气的体积约为10m3
    D.中学生正常体温为28℃
    12.(3分)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常见的运动。下列现象中,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A.树木生长 B.花香扑鼻 C.流星似箭 D.反腐倡廉
    13.(3分)生活中很多现象里有物态变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冰箱停电后里面的冰变成水是熔化现象
    B.夏天,打开冰箱门时看到的“白气”是汽化现象
    C.洒在地面上的水变干是升华现象
    D.灯泡用久了灯丝变细是凝华现象
    14.(3分)关于测量误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误差就是错误,是不允许出现的
    B.选用更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避免误差
    C.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会造成实验误差
    D.利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
    15.(3分)如图所示,一瓶刚从冰箱里取出的冰镇饮料,放置一会儿,瓶子的外壁会布满“水珠”,放置一段时间后“水珠”又消失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珠是从瓶里渗漏出来的
    B.水珠是空气中水蒸气液化而成的
    C.水珠形成过程需要吸收热量
    D.水珠逐渐消失的过程要放出热量
    16.(3分)把一盆冰水混合物放在太阳光照射到的地方。在冰没有全部熔化以前,关于盆内水和冰的温度、质量和密度,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冰和水各自的质量都不变
    B.冰和水的总质量不变
    C.冰和水各自的温度都不变
    D.冰和水各自的密度都不变
    17.(3分)2022年北京冬奥会火炬“飞扬”的外壳由碳纤维复合材料制造而成,它具有“轻、固、美”的特点,在1000℃的高温下不会起泡、开裂.对该材料的特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熔点高 B.密度大 C.硬度大 D.导热性差
    18.(3分)小明和妈妈坐在爸爸驾驶的小轿车上,以小明为参照物,妈妈是静止的。若想说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还需要的依据是(  )
    A.以爸爸为参照物,妈妈是静止的
    B.以妈妈为参照物,小明是静止的
    C.以路边的树木为参照物,妈妈是运动的
    D.以路边的树木为参照物,车是运动的
    三、实验题(每空2分,共24分)
    19.(6分)如图所示的是利用刻度尺和量筒进行的测量。

    (1)如图甲所示,用刻度尺测量长方形木条的长度,木条的长度为    cm。
    (2)图乙所示的是a、b、c三位同学的读数方式,其中读数方式正确的是    (选填“a”“b”或“c”)。将金属块放入图乙所示量筒中,液面稳定后如图丙所示,则金属块的体积为    cm3。
    20.(8分)在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中,小雨所用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为了使冰受热均匀,试管中应加入    (选填“碎冰块”或“大冰块”);
    (2)小雨绘制出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由图像可知冰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3)小雨还想利用这套实验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他先把试管和搅拌棒取出,再把温度计插入烧杯的水中。为了缩短给水加热的时间,烧杯中的水应该    (选填“增加”或“减少”)一些。记录测量数据后,小雨又绘制出了水沸腾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所示;
    (4)小雨通过对比图乙和图丙,发现冰的熔化过程和水的沸腾过程有着相同的特点:都需要吸收热量,温度都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21.(10分)小红同学利用一个烧杯、天平和适量的水,测出了一块形状不规则的小石块的密度。(已知ρ水=1.0×103kg/m3)

    (1)小红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放在称量标尺左端零刻度线处,发现指针静止时如图甲所示,此时她应将天平的平衡螺母向    端调节,使横梁水平平衡。
    (2)正确调节后,称量小石块的质量。图乙是小红在称量过程中调节的情景。请指出她在操作上的错误之处:   。
    (3)纠正错误后,小红正确操作,当天平平衡后,右盘中砝码的使用情况和游码在称量标尺上的位置如图丙所示,则小石块的质量为    g。
    (4)由于没有量筒,小红采用如图丁所示的步骤继续进行测量:
    A.往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
    B.让小石块浸没于水中,在水面到达的位置做上标记;
    C.取出小石块,测出此时烧杯和水的总质量(130g);
    D.往烧杯中加水,直到水面到达标记处,再测出此时烧杯和水的总质量(140g);
    E.计算出小石块的密度。
    小石块的密度为    kg/m3。在该实验中,小石块密度的测量值与真实值相比会    (选填“偏大”“相等”或“偏小”)。
    四、计算与推导题(第22小题7分,第23小题9分,第24小题6分,共22分;解答要有必要的公
    22.(7分)小华用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先后5次测量某一物体的长度,测量数据分别为2.46cm、2.45cm、2.66cm、2.44cm、2.47cm。
    (1)在测量数据2.46cm中,准确值和估计值分别是多少?
    (2)5个测量数据中有没有错误数据?如果有,请指出并简要说明错误的原因。
    (3)该物体长度的测量结果应记录为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23.(9分)冰墩墩是2022年北京冬奥运会的吉祥物,如图所示。某金匠用纯金打造了一个工艺品“冰墩墩”,测出它的质量是96.5g,体积为20cm3(ρ金=19.3×103kg/m3,ρ玉石=4×103kg/m3)
    (1)这个“冰墩墩”中纯金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2)这个“冰墩墩”空心部分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3)后来金匠对这个工艺品进行了改造,用等体积的玉石替代纯金制作“冰墩墩”的眼睛。已知两只玉石眼睛的体积一共为1cm3,则改造后“冰墩墩”的质量是多少克?

    24.(6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空气能热水器
    空气能热水器是指吸收空气的热能来加热水的装置。如图所示的是空气能热水器的工作原理示意图。空气能热水器主要由储水箱、毛细管、蒸发器、压缩机、冷凝器等部件组成。制冷剂是一种在常温下极易汽化的液体,它在毛细管、蒸发器、压缩机、冷凝器之间循环的过程与我们所熟悉的电冰箱的制冷循环过程相同,其工作过程为:①液态制冷剂从一段很细的毛细管缓慢地进入蒸发器,在蒸发器内迅速变成蒸气并从空气中吸收热能;②经过蒸发器生成的制冷剂蒸气被压缩机压缩后变成高温高压的蒸气进入冷凝器;③在冷凝器中,高温高压的蒸气将热能传递给冷水,然后变成液态制冷剂。制冷剂通过以上过程不断循环流动,使水的温度不断上升。
    (1)制冷剂在一个工作循环中分别在蒸发器和冷凝器发生两次物态变化,这两次物态变化的名称分别是    。
    (2)在循环过程中,在冷凝器中,是通过    的方式使高温高压的蒸气发生物态变化的。
    (3)由空气能热水器的工作原理可知,管中的制冷剂应具有    的物理特性。
    A.沸点低
    B.沸点高
    C.熔点低
    D.熔点高


    2022-2023学年安徽省阜阳市界首实验中学八年级(上)期中
    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
    1.(4分)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1)28mm= 0.028 m;
    (2)0.1m3= 1×105 cm3。
    【分析】长度的单位换算关系:1m=1000mm;
    体积的单位换算关系:1m3=1×106cm3。
    可据此进率进行长度和体积的单位换算。
    【解答】解:(1)28mm=28×m=0.028m;
    (2)0.1m3=0.1×106cm3=1×105cm3。
    故答案为:0.028;1×105。
    【点评】此题考查了长度和体积的单位换算,属基础题目。
    2.(4分)如图所示的是一款家用寒暑表,是温度计的一种。该表的测量范围是  ﹣30℃~50℃ ,当前室内气温是  37 ℃。

    【分析】根据图找到此温度计的单位、最小值与最大值,由此得出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根据温度计液柱上表面的位置读取温度数据。
    【解答】解:由图可知此温度计的测量范围为﹣30℃~50℃,在30℃~40℃之间有10小格,此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液柱上表面位置在30℃~40℃之间,距离30℃有7小格,故此时温度为37℃。
    故答案为:﹣30℃~50℃;37。
    【点评】本题考查温度计的测温范围和读数,是一道基础题。
    3.(4分)如图所示的是“55°”水杯的宣传图片。将沸水倒入这种杯中摇一摇,便可使水温快速变为55℃,并能在气温较低时保持较长时间温度为55℃不变,这是因为水杯的内壁和外壁间贮存了一种特殊的固态颗粒物质。根据你所学的物理知识作出合理解释:使沸水降温利用了物质  熔化吸热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其热量变化)的特点;在气温较低时保持较长时间温度为55℃不变,此过程中物质固态颗粒会  增多 (选填“增多”“减小”或“不变”)。

    【分析】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变化过程叫熔化,熔化要吸收热量;物质从液体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物质凝固时要不断放热。
    【解答】解:将沸水倒入这种杯中摇一摇,便可使水温快速变为55℃时,夹层中固态颗粒物质要吸收热量,变成液态,即熔化;在气温较低时保持较长时间温度为55℃不变,此过程中物质固态颗粒要凝固放热维持其温度不变,所以固态颗粒要增多。
    故答案为:熔化吸热;增多。
    【点评】本题考查熔化吸热、凝固放热及其应用,掌握熔化吸热、凝固放热的特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4.(2分)在晾晒衣服时,为了使衣服干得快,小安将衣服摊开晾在衣架上,放于室外通风、阳光能照
    射到的地方。请你从小安的做法中选择一个,说明其所依据的物理知识: 将衣服摊开在衣架上是增大了衣服上水的表面积,可以使水的蒸发加快 。

    【分析】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温度、表面积、液面上空气流动的快慢等因素有关。
    【解答】解:将衣服摊开在衣架上是增大了衣服上水的表面积,可以使水的蒸发加快,衣服干得快。
    故答案为:将衣服摊开在衣架上是增大了衣服上水的表面积,可以使水的蒸发加快。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对影响液体蒸发快慢因素的理解与应用,属基础知识的考查。
    5.(2分)生活中处处都有物理。细心的小明发现用水壶将水烧开时,离壶嘴较远处的白气多。他尝试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进行解释:离壶嘴较远处空气的  温度 较低,壶嘴喷出的高温水蒸气更容易液化。

    【分析】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生活中看到的白气都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形成白气有两个条件:有水蒸气存在,温度比较低。
    【解答】解:烧水时看到的白气是水壶内出来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壶嘴处温度比较高,从壶内出来的水蒸气不能液化,在壶嘴远处,空气温度比较低,壶内出来的水蒸气遇冷的空气液化形成小水珠。
    故答案为:温度。
    【点评】本题考查了生活中的液化现象,知道液化的条件是关键。
    6.(2分)水在自然界中以不同的形态存在,雨、露、雾、冰、霜、雹、雪等都是水的“化身”,其中由于水蒸气发生同种物态变化而形成的有  露、雾 (写出两种形态即可)。
    【分析】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解答】解:雨是云层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冰是水放出热量凝固形成的;
    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是;
    雹是云层中的水凝固形成的;
    雪是云层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
    所以,雨、露、雾都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故答案为:露、雾。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7.(2分)夏天气候炎热,小明为了解暑将一杯凉开水放入冰箱速冻成冰,这杯水凝固成冰后质量  不变 、密度  变小 (选填“不变”、“变大”或“变小”)。
    【分析】(1)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与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都没有关系,与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有关;
    (2)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的种类、状态和温度有关,与物质的质量、体积无关。
    【解答】解:(1)水结冰后,状态发生变化,物质多少没有变化,所以质量不变;
    (2)水结冰时,质量不变,体积膨胀,由公式ρ=知:密度变小。
    故答案为:不变;变小。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质量和密度的特点,掌握影响因素,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8.(4分)根据表格提供的信息判断:若铝、铁、铜、银四种金属的质量相同,则体积最大的是  铝 ;某实心工艺品的质量为18.9g,体积为1.8cm3,它可能是由金属  银 制成的。
    物质
    密度/(kg•m﹣3)
    物质
    密度/(kg•m﹣3)

    2.7×103

    7.9×103

    10.5×103

    8.9×103
    【分析】(1)由密度表得出铝、铁、铜、银的密度关系,又知道质量相同,根据密度公式的变形公式ρ=得出体积大小关系;
    (2)知道实心工艺品的质量和体积,利用密度公式求实心工艺品的密度,对照密度表确定实心工艺品的材料种类。
    【解答】解:(1)查表知,在铝、铁、铜、银中,其中铁的密度最小,
    由ρ=得V=,
    因为m铁=m铜=m铝=m银,ρ铝<ρ铁<ρ铜<ρ银,
    所以V铝>V铁>V铜>V银,
    可见,体积最大的是铝,体积最小的是银。
    (2)实心工艺品的密度为:
    ρ===10.5g/cm3=10.5×103kg/cm3,根据密度表可知,它可能是用银制成的。
    故答案为:铝;银。
    【点评】此题通过对判断不同物质的体积大小及辨别物质,考查了学生对密度知识的应用,一定要熟练掌握密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
    9.(4分)为测量某种液体的密度,小明利用天平和量杯测量了液体和量杯的总质量m及液体的体积V,得到了几组数据,并绘出了m﹣V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该液体的密度为  1×103 kg/m3。

    【分析】当液体体积为0时液体和杯的总质量是20g,可以确定烧杯质量为20g;设液体的密度为ρ,读图可知,当液体体积为V1=60cm3时,液体和量杯的总质量为60g,据此求液体密度。
    【解答】解:
    由图知,当液体的体积为零(量杯中无液体)时,液体和量杯的总质量为20g,则量杯的质量m杯=20g;
    设液体的密度为ρ,读图可知,当液体体积为V1=60cm3时,液体和量杯的总质量m总1=m1+m杯=80g
    由ρ=可得:
    ρ×V1+m杯=80g,
    ρ×60cm3+20g=80g,
    解得液体的密度:
    ρ=1g/cm3=1×103kg/m3。
    故答案为:1×103。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密度公式的应用,利用量杯的质量和液体的密度不变列出等式是解题的关键。
    10.(2分)2022年6月5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如图所示的是三位航天员“静坐”在加速升空的返回舱内的场景。我们认为航天员是静止的,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返回舱 。(写出一个参照物,合理即可)

    【分析】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关键看选取的参照物,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了改变,就是运动的;位置如果没有发生改变,就是静止的。
    【解答】解:以返回舱为参照物,航天员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航天员相对返回舱是静止的。
    故答案为:返回舱。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4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1.(3分)对下列物理量的估计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
    A.初中物理课本的长度约为26dm
    B.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kg
    C.教室内空气的体积约为10m3
    D.中学生正常体温为28℃
    【分析】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
    【解答】解:A、一根筷子的长度约25cm,初中物理课本的长度略大于此数值,在26cm左右,故A不符合实际;
    B、成年人质量在65kg左右,中学生质量略小于此数值,在50kg左右,故B符合实际;
    C、一般教室的长、宽、高分别在9m、8m、3m左右,教室内空气的体积约为:V=9m×8m×3m=216m3,故C不符合实际;
    D、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变化幅度很小,故的不符合实际。
    故选:B。
    【点评】物理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多了解一些生活中的常见量的值可帮助我们更好地学好物理,同时也能让物理更好地为生活服务。
    12.(3分)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常见的运动。下列现象中,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A.树木生长 B.花香扑鼻 C.流星似箭 D.反腐倡廉
    【分析】运动是大家所熟悉的现象之一,我们在生活中已积累了大量与运动有关的感性认识。但物体的运动有多种形式,而机械运动就是宇宙间最普遍的运动形式之一,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解答】解:ABD、中都不是存在物体位置之间的变化,所以都不属于机械运动,故ABD不符合题意;
    C、流星似箭,物体的位置反映了随时间变化,属于机械运动,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此题重点对机械运动的概念进行考查,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做机械运动,关键是要看它的位置是否在发生变化。
    13.(3分)生活中很多现象里有物态变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冰箱停电后里面的冰变成水是熔化现象
    B.夏天,打开冰箱门时看到的“白气”是汽化现象
    C.洒在地面上的水变干是升华现象
    D.灯泡用久了灯丝变细是凝华现象
    【分析】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解答】解:A、冰变成水是固态变成液态的熔化现象,故A正确;
    B、打开冰箱门时看到的“白气”是空气中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B不正确;
    C、洒在地面上的水变干是液态变成气态的汽化现象,故C不正确;
    D、灯泡用久了灯丝变细是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升华现象,故D不正确。
    故选:A。
    【点评】判断一种现象是什么物态变化,一定要分析现象原来和现在的状态,然后根据六种物态变化的定义进行判断。
    14.(3分)关于测量误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误差就是错误,是不允许出现的
    B.选用更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避免误差
    C.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会造成实验误差
    D.利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
    【分析】测量时,受所用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就是误差。不同于错误,作为误差来说不可避免,只能尽量减小。在实际中经常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办法来减小误差。
    【解答】解:A.误差不是错误,错误是人为疏忽所造成可以避免,但误差是由于所用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等因素所造成,它不可避免,只能尽量减小,故A错误;
    BD.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都可减小误差,但不能消灭误差;故B错误,D正确;
    C、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所造成的是错误而非误差,故C错误。
    故选:D。
    【点评】此题对错误和误差进行考查,而区分两者可从产生原因下手,让学生知道错误是由于主观因素造成,因此可以避免;而误差是由于客观原因所造成故无法避免,只能尽量减小。
    15.(3分)如图所示,一瓶刚从冰箱里取出的冰镇饮料,放置一会儿,瓶子的外壁会布满“水珠”,放置一段时间后“水珠”又消失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珠是从瓶里渗漏出来的
    B.水珠是空气中水蒸气液化而成的
    C.水珠形成过程需要吸收热量
    D.水珠逐渐消失的过程要放出热量
    【分析】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其中,熔化、汽化、升华吸收热量,凝固、液化、凝华放出热量。
    【解答】解:ABC、刚从冰箱里取出的冰镇饮料温度较低,空气中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饮料瓶发生液化现象,同时放出热量,所以我们看到瓶子的外壁会布满“水珠”,故AC不正确、B正确;
    D、瓶子外壁的“水珠”消失,是水吸收热量汽化成为水蒸气,故D不正确。
    故选:B。
    【点评】判断一种现象是什么物态变化,一定要分析现象原来和现在的状态,然后根据六种物态变化的定义进行判断。
    16.(3分)把一盆冰水混合物放在太阳光照射到的地方。在冰没有全部熔化以前,关于盆内水和冰的温度、质量和密度,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冰和水各自的质量都不变
    B.冰和水的总质量不变
    C.冰和水各自的温度都不变
    D.冰和水各自的密度都不变
    【分析】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无论是冰熔化成水,还是水结成冰,在这个过程中,温度总保持熔点或凝固点不变。
    【解答】解: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冰是晶体,在它熔化过程中,尽管不断加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直到熔化过程结束,全部熔化成水,温度才升高,因此只要是冰水混合物,无论处于什么样的外部环境,温度都不改变,熔化时,冰的质量减小,水的质量增加,故A错误;
    故选:A。
    【点评】解决此题要知道熔化过程需要吸热,凝固过程需要放热,冰水混合物,无论处于什么样的外部环境,温度都不改变是0℃。
    17.(3分)2022年北京冬奥会火炬“飞扬”的外壳由碳纤维复合材料制造而成,它具有“轻、固、美”的特点,在1000℃的高温下不会起泡、开裂.对该材料的特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熔点高 B.密度大 C.硬度大 D.导热性差
    【分析】根据题中提到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特点来分析其物理属性,如坚固就说明了其硬度大。
    【解答】解:碳纤维复合材料“轻”说明了其密度小;“固”就说明了其硬度大;“在1000℃的温度下不会起泡”说明耐高温,而火炬需要手持,如果易导热,会烫伤手,不符合实际。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要判断物体的物理属性就要根据物体自身的特点来入手。
    18.(3分)小明和妈妈坐在爸爸驾驶的小轿车上,以小明为参照物,妈妈是静止的。若想说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还需要的依据是(  )
    A.以爸爸为参照物,妈妈是静止的
    B.以妈妈为参照物,小明是静止的
    C.以路边的树木为参照物,妈妈是运动的
    D.以路边的树木为参照物,车是运动的
    【分析】在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时,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其判断结果可能不同,但都可能是正确的。
    【解答】解:运动的相对性是指选取的参照物不同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同,由题意可知,小明妈妈是静止的,所以需要重新选择参考系,证明小明妈妈是运动的即可,以路边的树木为参照物,妈妈和路边的树木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妈妈是运动的,故还需要的依据是C。
    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在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时,关键看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
    三、实验题(每空2分,共24分)
    19.(6分)如图所示的是利用刻度尺和量筒进行的测量。

    (1)如图甲所示,用刻度尺测量长方形木条的长度,木条的长度为  2.15 cm。
    (2)图乙所示的是a、b、c三位同学的读数方式,其中读数方式正确的是  b (选填“a”“b”或“c”)。将金属块放入图乙所示量筒中,液面稳定后如图丙所示,则金属块的体积为  10 cm3。
    【分析】(1)由图示刻度尺确定刻度尺的分度值,物体端点与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没有对齐,物体两端点所对应的刻度尺示数之差是物体的长度;
    (2)量筒使用前首先要认清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底部相平。用量筒测量固体体积时,固体的体积等于固体和液体的总体积与液体体积的差,即:V总﹣V水。
    【解答】解:(1)由图示刻度尺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物体的长度是3.15cm﹣1.00cm=2.15cm;
    (2)用量筒测液体体积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底部相平,即图中b正确;因为量筒的分度值为2mL,乙图中凹液面底部在60mL位置即液体体积为60mL,丙图中凹液面底部在70mL位置即金属块和液体的总体积70mL,则金属块的体积为:
    70mL﹣60mL=10mL=10cm3;
    故答案为:(1)2.15;(2)b;10。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量筒的读数和刻度尺的读数,是一道基础题,难度一般。
    20.(8分)在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中,小雨所用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为了使冰受热均匀,试管中应加入  碎冰块 (选填“碎冰块”或“大冰块”);
    (2)小雨绘制出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由图像可知冰是  晶体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3)小雨还想利用这套实验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他先把试管和搅拌棒取出,再把温度计插入烧杯的水中。为了缩短给水加热的时间,烧杯中的水应该  减少 (选填“增加”或“减少”)一些。记录测量数据后,小雨又绘制出了水沸腾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所示;
    (4)小雨通过对比图乙和图丙,发现冰的熔化过程和水的沸腾过程有着相同的特点:都需要吸收热量,温度都  不变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分析】(1)为了使冰受热均匀,应选用碎冰块进行实验;
    (2)掌握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区别: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
    (3)缩短加热至沸腾所用的时间的方法:①提高水的初温;②适当减少水的质量;③给烧杯加盖;④增大火焰等;
    (4)冰熔化过程持续吸热温度不变,水达到沸点后温度不变,持续吸热。
    【解答】解:(1)为了使冰受热均匀,试管中应加入碎冰块,更容易搅拌;
    (2)由冰熔化图像发现,冰熔化时温度有一段保持不变,说明持续吸热温度不变,即为晶体的熔点,所以冰是晶体;
    (3)为了缩短给水加热的时间,烧杯中的水应该减少,质量越少,吸收同样多的热量,升温更快;
    (4)由冰的熔化图像和水的沸腾图像发现,冰熔化过程持续吸热温度不变,水达到沸点后温度不变,持续吸热,故冰的熔化过程和水的沸腾过程有着相同的特点:都需要吸收热量,温度都不变。
    故答案为:(1)碎冰块;(2)晶体;(3)减少;(4)不变。
    【点评】此题是探究晶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和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考查了分析图象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晶体熔化和水的沸腾过程相同的特点。
    21.(10分)小红同学利用一个烧杯、天平和适量的水,测出了一块形状不规则的小石块的密度。(已知ρ水=1.0×103kg/m3)

    (1)小红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放在称量标尺左端零刻度线处,发现指针静止时如图甲所示,此时她应将天平的平衡螺母向  左 端调节,使横梁水平平衡。
    (2)正确调节后,称量小石块的质量。图乙是小红在称量过程中调节的情景。请指出她在操作上的错误之处: 测量时调节平衡螺母 。
    (3)纠正错误后,小红正确操作,当天平平衡后,右盘中砝码的使用情况和游码在称量标尺上的位置如图丙所示,则小石块的质量为  28.6 g。
    (4)由于没有量筒,小红采用如图丁所示的步骤继续进行测量:
    A.往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
    B.让小石块浸没于水中,在水面到达的位置做上标记;
    C.取出小石块,测出此时烧杯和水的总质量(130g);
    D.往烧杯中加水,直到水面到达标记处,再测出此时烧杯和水的总质量(140g);
    E.计算出小石块的密度。
    小石块的密度为  2.64×103 kg/m3。在该实验中,小石块密度的测量值与真实值相比会  偏小 (选填“偏大”“相等”或“偏小”)。
    【分析】(1)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至零刻度线处,接下来调节平衡,如果指针左偏,则向右调节平衡螺母,如果指针右偏,则向左调节平衡螺母;
    (2)测量物体质量过程中,注意不能调节平衡螺母,只能移动游码使天平平衡;
    (3)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总质量与游码所对刻度之和,读数时注意标尺的分度值;
    (4)缺少量筒测固体体积时,利用“补水法”,即固体体积等于补充水的体积,补充水的体积可由补充水的质量和密度计算出来;
    (5)利用密度公式计算出石块密度;分析密度测量值的误差时,抓住体积测量是否准确,结合密度公式分析即可。
    【解答】解:(1)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至零刻度线处,天平指针指在如图甲所示的位置,指针右偏,则应将平衡螺母向左调节,使天平平衡;
    (2)由图乙知,在加减砝码后,调节平衡螺母是错误;
    (3)由图丙知,标尺的分度值为0.2g,所以小石块的质量m=20g+5g+1.4g=26.4g;
    (4)取出石块后水面下降,要使石块体积等于下降的体积,故应向烧杯补充水到标记处;
    补充水的质量为140g﹣130g=10g;补充水的体积V===10cm3;石块体积V石=V=10cm3;
    石块密度ρ===2.64g/cm3=2.64×103kg/m3;
    由于取出石块时会带出部分水,导致补充的水偏多,测的石块的体积就偏大,由密度公式可知,石块质量是准确的,石块体积偏大,故石块密度测量值偏小;造成偏差的原因:取出石块时,会带出部分水。
    故答案为:(1)左;(2)测量时调节平衡螺母;(3)26.4;(4)2.64×103;偏小。
    【点评】本题属于缺少量筒时测量固体密度实验题,考查天平的使用,理解等效替代法求石块的体积是解答关键。
    四、计算与推导题(第22小题7分,第23小题9分,第24小题6分,共22分;解答要有必要的公
    22.(7分)小华用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先后5次测量某一物体的长度,测量数据分别为2.46cm、2.45cm、2.66cm、2.44cm、2.47cm。
    (1)在测量数据2.46cm中,准确值和估计值分别是多少?
    (2)5个测量数据中有没有错误数据?如果有,请指出并简要说明错误的原因。
    (3)该物体长度的测量结果应记录为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分析】(1)长度测量中要求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因此我们可以依据这一要求,在已知测量结果的情况下判断使用的刻度尺及其精确程度;
    (2)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减小测量误差;多次测量时,每次的测量值相差不大,如果所测某一数据与其它数据偏差较大,则该数据是错误的,应舍去;
    (3)然后求正确测量值的平均值,求出的平均值最接近物体的真实值。
    【解答】答:(1)测量数据2.46cm中,说明最后一位0.06cm是估读值,2.4cm是准确值;
    (2)由测量数据可知,2.66cm与其它测量值差别最大,所以是错误的,应该舍去;
    (3)该物体长度的测量结果应记录为:L=≈2.46cm。
    【点评】本题考查了刻度尺的使用和减小误差的方法,属于基础知识。
    23.(9分)冰墩墩是2022年北京冬奥运会的吉祥物,如图所示。某金匠用纯金打造了一个工艺品“冰墩墩”,测出它的质量是96.5g,体积为20cm3(ρ金=19.3×103kg/m3,ρ玉石=4×103kg/m3)
    (1)这个“冰墩墩”中纯金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2)这个“冰墩墩”空心部分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3)后来金匠对这个工艺品进行了改造,用等体积的玉石替代纯金制作“冰墩墩”的眼睛。已知两只玉石眼睛的体积一共为1cm3,则改造后“冰墩墩”的质量是多少克?

    【分析】(1)根据密度公式ρ=的变形公式算出该“冰墩墩”中纯金的体积;
    (2)“冰墩墩”的总体积减去纯金的体积即为空心部分体积;
    (3)根据题意得出所用玉石的体积,又知玉石的密度,利用密度公式分别求出用玉石和用纯金制作的眼睛的质量,进而求出改造后“冰墩墩”的质量。
    【解答】解:(1)ρ金=19.3×103kg/m3=19.3g/cm3,
    根据ρ=可得,“冰墩墩”中纯金的体积:
    V金===5cm3;
    (2)这个“冰墩墩”空心部分体积:
    V空=V冰墩墩﹣V金=20cm3﹣5cm3=15cm3;
    (3)ρ玉石=4×103kg/m3=4g/cm3,
    则用玉石做的眼睛的质量:m玉石眼睛=ρ玉石V眼睛=4g/cm3×1cm3=4g,
    用纯金做的眼睛的质量:m金眼睛=ρ金V眼睛=19.3g/cm3×1cm3=19.3g,
    所以改造后“冰墩墩”的质量:
    m″=m﹣m金眼睛+m玉石眼睛=96.5g﹣19.3g+4g=81.2g。
    答:(1)这个“冰墩墩”中纯金的体积5cm3;
    (2)这个“冰墩墩”空心部分体积是15cm3;
    (3)改造后“冰墩墩”的质量是81.2g。
    【点评】本题考查了密度公式的应用,知道用纯金和用玉石制作的眼睛体积相等是关键,难度不大。
    24.(6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空气能热水器
    空气能热水器是指吸收空气的热能来加热水的装置。如图所示的是空气能热水器的工作原理示意图。空气能热水器主要由储水箱、毛细管、蒸发器、压缩机、冷凝器等部件组成。制冷剂是一种在常温下极易汽化的液体,它在毛细管、蒸发器、压缩机、冷凝器之间循环的过程与我们所熟悉的电冰箱的制冷循环过程相同,其工作过程为:①液态制冷剂从一段很细的毛细管缓慢地进入蒸发器,在蒸发器内迅速变成蒸气并从空气中吸收热能;②经过蒸发器生成的制冷剂蒸气被压缩机压缩后变成高温高压的蒸气进入冷凝器;③在冷凝器中,高温高压的蒸气将热能传递给冷水,然后变成液态制冷剂。制冷剂通过以上过程不断循环流动,使水的温度不断上升。
    (1)制冷剂在一个工作循环中分别在蒸发器和冷凝器发生两次物态变化,这两次物态变化的名称分别是  汽化、液化 。
    (2)在循环过程中,在冷凝器中,是通过  降低温度 的方式使高温高压的蒸气发生物态变化的。
    (3)由空气能热水器的工作原理可知,管中的制冷剂应具有  A 的物理特性。
    A.沸点低
    B.沸点高
    C.熔点低
    D.熔点高

    【分析】(1)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汽化是吸热过程,液化是放热过程;
    (2)液化的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3)根据冷凝剂既容易汽化又容易液化的特点确定其性质。
    【解答】解:(1)液态制冷剂经过毛细管进入蒸发器,在蒸发器迅速汽化,由液态变成气态,并从空气中吸收热能;
    在冷凝器中,高温高压的蒸气将热能传递给冷水并发生液化,由气态变成液态,放出热量。
    (2)在冷凝器中,高温高压的蒸气将热能传递给冷水并发生液化,即通过降低温度的方法使气体液化;
    (3)冷凝剂要求既容易汽化,又容易液化,所以应具有的主要物理性质是沸点低,故选:A。
    故答案为:(1)汽化、液化;(2)降低温度;(3)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空气能热水器的工作原理和节能的方法,是一道联系实际的好题目,是中考的热点。

    相关试卷

    安徽省阜阳市界首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6月期末物理试题(无答案):

    这是一份安徽省阜阳市界首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6月期末物理试题(无答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空题,选择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安徽省阜阳市界首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6月期末物理试题:

    这是一份安徽省阜阳市界首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6月期末物理试题,共4页。

    安徽省阜阳市界首市第上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

    这是一份安徽省阜阳市界首市第上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共2页。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