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涉江采芙蓉课文内容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涉江采芙蓉课文内容ppt课件,共2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知人论世,古诗十九首,诵读指导,诗句赏读,研读文章,归纳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屈原《九歌》里说,“悲莫悲兮生别离。” 对刻骨铭心的离愁别恨,古人感之,苦之,悲之,言之,别离的哀音在真纯的古典文学世界回响不绝。山隔水阻,风雪塞途,游学仕宦,战争行役……一朝分别,音讯杳然。漫漫时光使分别化成了一声声长叹,迢迢山水让别离酿成了一曲曲哀歌,思念之情往往显得格外真挚动人。今天,就让我们重回两千年前的汉末,走近“涉江采芙蓉”的有情人。
《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抒发了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文心雕龙》)
十九首诗之所以能够客观地反映汉朝末年的社会现实,是因为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当时的政治、思想,以及社会生活背景究竟是怎样的呢?
一)十九首诗诞生的政治背景在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在黑暗的社会中文人们终于发现,离开了对终极真理、伟大事业的追求,个人的生命过程还有其他的欢乐值得享受。
(二)十九首诗诞生的思想背景
正是当时政治动乱和儒道相抗互补、特别是道家思想对汉代文学发展产生的较大影响,无论是创作理念还是作品的思想内容,都在汉代的诗、文、赋作品中有着充分的表现。十九首诗就是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深刻反映了中下层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
(三)十九首诗诞生的游宦因素
汉代时断时续的游宦风气,也为诗人群体的生成注入了活力。在社会不安定政治因素和道家思想意识的影响下,汉代的养士、选士制度,驱使许多中小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为了追逐功名,谋求前程,便不惜到处奔走交游,因而形成了游宦的风气。
那这首诗歌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请一位同学来诵读一下这首诗歌,让我们初步感知这首诗歌。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渡江去采摘芙蓉花,兰泽上芳草萋萋。采摘芙蓉花送给谁呢?我所思念的人在远方。
“渡过江水采芙蓉”,这个“渡江”和“涉江”意思一样吗?“涉江采芙蓉”的“涉”是什么意思?
“涉”的本意:行走在溪水中。清清的江水缓缓流淌,兰花盛开的水泽里芳草萋萋,一位女子赤足走在浅浅的江水中,江水轻轻地划过她的肌肤,也牵动着她的心。“涉”字让我们感受到江水在肌肤上流过的细腻的触感,这种触感和主人公的内心情感是浸润在一起的
在女子涉江的美好画面中,在这画面中有哪些意象呢?
芙蓉、芳草。芙蓉,在《诗经》中叫作荷花,“山有扶苏,隰有荷华”,《楚辞》中叫芙蓉,“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人们赋予了荷花很多美好的意蕴,如爱情、相思、忠贞、君子等等,它是一种纯洁与美好的象征。
“涉江采芙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有没有影响文意呢?可以去掉吗?
一位女子想采一朵最美丽的芙蓉花送给她的心上人,当来到了这片长满芳草的水泽里,满目的鲜花,馥郁的芳香使她一下子沉浸在这美好的画面之中。而在他内心深处最深沉的情感是什么呢?是思念。于是,她突然想到了“采之欲遗谁”,却发现“所思在远道”,不禁悲从中来。前两句是欢乐的采莲背景,后两句的情感却陡然一转,悲伤了起来。诗人写如此美景的目的原来是为了——以乐景衬哀情。
这么美好的景色,女子采了芙蓉花,却突然问道:“采之欲遗谁?”难道她不知道是谁吗?如果不问,直接就说成“采之遗远道”怎么样?
主人公这一问,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也使感情的抒发和诗意的表达更委婉含蓄,曲折有致。
芬芳的兰泽,美丽的芙蓉,却使人感到了深切的“忧伤”。这种忧伤能否停止呢?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长相思,在“旧乡”,佳人不见,摧肝肠。这个还在远道上前行的男子,离家越来越远。他不时地回望着无穷无尽的走过的路,心中对爱人充满了思念。他又远望着前方漫漫浩浩的长路,心想:何处才是我的归宿?
这两句除了情感的绵长,语言的魅力又体现在哪里呢?哪些词语最为传神?最能传达主人公的情感呢?
运用了动作描写。“还顾”和“望”“还顾”和“望”这两个词的动作性和画面性很强,让这种思念之情更加浓重。多少思念多少爱,全在这一深情的还顾里;多少忧伤多少桶,都在这悲情的回望里。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这两句,还有哪个词语用的好?
漫浩浩。“浩浩”读起来有那种烟波渺渺,烟水茫茫的感觉。李清照《声声慢》的第一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用叠词,音韵和谐,更突出了愁绪的浓重。“浩浩”语义,不仅指道路漫长无际,更让人感觉到忧伤的绵长。诵读的时候要把“浩浩”二字的无奈与绵长读出来。
涉江采芙蓉,目的已不是为了送到远方,因为早已知道无从可送。还顾望旧乡,没有缓解思念的焦渴,只有更深沉的忧伤。到此,郁积多年的苦痛喷薄而出:“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我国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评价《古诗十九首》是“(幻灯片)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乎一字千金。”《古诗十九首》是否真做到了“一字千金”呢?我们把 “而”和“以”去掉,改成四言诗。
同心同德但是却被迫分离,只能忧伤一直到终老。这个“而”是什么意思?
“而”在这里是一个表转折的连词,形成了前后巨大的反差,更让人感觉到被迫无奈的离居。表明了生活到老的一种持续的状态,就是“忧伤”。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这两句诗是全诗诗眼所在,也是全诗主题的升华。有了这个“而”字,情感是这样表达的: 我们两个人是心心相印,两情相悦的,可是啊,却要被迫分离,天各一方。因此“而”字既表达了情感的转折,又突出了从甜蜜相爱到痛苦分离的极大反差,把那种相爱不能相守,想念不能相见的黯然心情表现的淋漓尽致。“以”连接“忧伤”和“终老”,就把 “忧伤”所跨越的时间的绵长感体现了出来。
“多情自古伤离别”,无论是生别离还是死别离,都是让人心痛的。但我想,死别,确实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但这痛苦是爆发性的,也是一次性的,我们需要的只是一个接受事实的过程。而生别离,是明明知道对方还在那里却永远不能相见,需要时时刻刻承受着痛苦和煎熬,彼此的存在就是痛苦的根源,因此这种忧伤是绵延不绝的,是会一直到终老的。
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可以从意象的内涵,手法的运用,以及如何体现对人生的反思等角度来写你的理解,字数300左右。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古诗十九首》之一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涉江采芙蓉评课ppt课件,共3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诗歌鉴赏6步走,浩浩什么意思,三读找中心句和诗眼,远道长路,游子行役图,女子采莲图,哀景衬哀情,借物喻人,真切凝炼,直抒胸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八单元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备课ppt课件,共2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找诗眼抓主旨,找意象品意境,古人采摘香草赠亲友,花草相赠习俗,依景情析手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涉江采芙蓉授课课件ppt,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知人论世,古诗十九首,作者简介,诵读指导,研读文章,诗句赏读,诗句小结,归纳总结,小试身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