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湘潭市重点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376983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湖南省湘潭市重点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376983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湖南省湘潭市重点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3769839/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湖南省湘潭市重点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湖南省湘潭市重点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第Ⅱ卷必须用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年下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地理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到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签袋后,用2B铅笔把签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蚍。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荟案;不能使用濠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北京时间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入轨约6.5小时后,与天和核心舱(中国空间站天宫的组成部分)完成自主径向交会对接。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 进入预定轨道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 )A. 属于自然天体 B. 位于太阳系C. 位于河外星系 D. 能自行发光发热2. 载人飞船发射后,在“上天”过程中涉及的地球圈层有( )A. 水圈、生物圈、地壳 B. 地壳、地幔、地核C. 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D.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答案】1. B 2. D【解析】【1题详解】空间站又被称为太空站或航天站,属于人工天体,不能自行发光发热,位于太阳系中,不属于河外星系。ACD错,B正确。故选B。【2题详解】大气圈:是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复杂系统。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水圈:是地表和近地面的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大气层中的水汽是水泉的一部分)。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的总称。由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组成(生物圈不单独占有任何空间,分别渗透于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所以载人飞船在地表往外太空发射,在经过大气层的时候,涉及的地球圈层主要有大气圈、水圈、生物,不可能经过地球的内部圈层,ABC错,D正确。故选D。【点睛】自然天体是宇宙中自然形成的物质——如行星、卫星、彗星、恒星、流星、星云和行星际物质.人造天体是人类制造进入天空的飞行物——如宇宙飞船、人造卫星、空间飞行器等。我国的岩溶(喀斯特地貌)峰丛洼地,作为世界岩溶的典型模式,主要分布于秦岭以南的湿热岩溶区。下图示意我国西南某地的峰林峰丛剖面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3. 峰丛洼地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 风化侵蚀 B. 流水沉积 C. 流水侵蚀 D. 冰川侵蚀4. 影响岩溶地貌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 岩石、水文 B. 地形、植被 C. 土壤、地形 D. 气候、植被【答案】3. C 4. A【解析】【3题详解】喀斯特地貌地表峰丛洼地的形成主要是地表水流通过石灰岩的裂隙对岩石不断溶蚀,裂隙变宽变深,山体被切割形成峰丛;随着地表水对岩石的溶蚀、冲蚀、搬运作用增强,岩体坍塌,形成洼地,故C正确,ABD错误。因此本题选C。【4题详解】岩溶地貌是流水对可溶性岩石(多为石灰岩)进行化学溶蚀作用下形成的一种典型地貌,因此影响其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岩石和水文,与其他要素的关系不大,BCD错误,A正确。故选A。【点睛】喀斯特(Karst)即岩溶,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石膏、岩盐等)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流水的冲蚀、潜蚀和崩塌等机械作用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这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的总称。读渤海湾沿岸某地区员壳堤的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5. 该地贝壳堤的形成时间,由早到晚依次为( )A. 甲、乙、丙 B. 丙、乙、甲C. 乙、甲、丙 D. 丙、甲、乙6. 图中地区常见的地貌有( )①海蚀崖 ②三角洲 ③风蚀蘑菇 ④沙滩A. ①②③ B. ②③① C. ①②④ D. ①③④【答案】5. B 6. C【解析】【5题详解】贝壳堤是由于大量死亡的贝壳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海岸线稳定形成贝壳堤由于海浪有侵蚀作用,距海最远的贝壳堤形成时间最早,是最先稳定下来的,其形成时间由早到晚依次为丙、乙、甲,B正确,ACD错误。故选B。【6题详解】海岸地区常见地貌是三角洲、沙滩和海蚀崖等海蚀地貌,①②④正确。风蚀蘑菇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我国新疆地区常见,③错误。故选C。【点睛】根据海岸地貌的基本特征,可分为海岸侵蚀地貌和海岸堆积地貌两大类。侵蚀地貌是岩石海岸在波浪、潮流等不断侵蚀下所形成的各种地貌。堆积地貌是近岸物质在波浪、潮流和风的搬运下,沉积形成的各种地貌。按海岸的物质组成及其形态,可分为沙砾质海岸、淤泥质海岸、三角洲海岸、生物海岸等。读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7. ①层气温垂直变化的特点及成因是( )A. 紫外线辐射强烈,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B. 随海拔升高,地面辐射影响减少,气温降低C. 水汽、杂质含量多,削弱太阳辐射,随高度上升,气温降低D. 随海拔升高,空气越来越稀薄,获得太阳辐射强,气温升高8. 飞机一般在②层底部飞行的主要原因是( )A. 氧气含量高,便于呼吸 B. 对流强烈,利于航行C. 大气稳定,天气现象少 D. 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答案】7. B 8. C【解析】【7题详解】①层为对流层,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因此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B正确。②层为平流层,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A错误。对流层水汽、杂质含量多,但是主要是近地面较多,对削弱太阳辐射的作用较弱,不会导致随高度上升、气温降低,C错误。①层气温垂直变化是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不是随海拔升高、气温升高,D错误。故选B。【8题详解】②层为平流层,上部热下部冷,大气稳定,不易形成对流,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该层中水汽、杂质含量稀少,天气现象少,有利于航空飞行。C正确。①层为对流层,氧气含量高,A错误。①层为对流层,对流强烈,B错误。③层中的电离层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D错误。故选C。【点睛】对流层是指最接近地球表面的一层大气,也是大气的最下层,密度最大,所包含的空气质量几乎占整个大气质量的75%,以及几乎所有的水蒸气及气溶胶。大洋表层海水盐度受多种因素影响。下图为大西洋表层海水平均盐度随纬度变化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9. 导致MN两地纬度相当但盐度差异大的最主导因素是( )A 降水 B. 蒸发 C. 洋流 D. 径流10. 下列现象的形成与海水盐度变化相关的是( )A. 渔场分布 B. 利用潮汐能建造潮汐发电站C. 海上冲浪运动 D. 船只在不同海域的吃水线差异【答案】9. D 10. D【解析】【9题详解】世界大洋表层海水盐度分布规律是由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低纬和高纬递减,根据南北半球分布特点,M、N两地纬度相当,但盐度差异大。主要是因为北纬60°附近周围陆地大量淡水随河流注入海洋,对海水起稀释作用,所以盐度低,而南半球同纬度大面积为海洋,受陆地径流影响小,因此盐度高,D正确,两地纬度相当,蒸发差异较小,洋流和降水对两地盐度差异影响较小,A、B、C错误。故选D。【10题详解】渔场分布与海水盐度没关系,A错误;潮汐发电站是利用潮汐能,与天体引力有关,B错误;海上冲浪运动,利用天然波浪,C错误。船只在不同海域吃水深度不同,与各个海域海水盐度有关,盐度越高,密度越大,浮力越大,吃水越浅,D正确。故选D。【点睛】影响盐度的因素有:降水量与蒸发量、入海径流、洋流等等。(1)降水量与蒸发量:降水量越大盐度越低;蒸发量越大,盐度越高;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盐度较低;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盐度较高。(3)入海径流:有大量江河淡水注入的海区,盐度偏低;大洋边缘盐度往往比中心低,如大江大河入海口处海水盐度比周围海区盐度低。(3)洋流:同纬度地带,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低;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高。下图为某生物学家拍摄到的植物景观照片和骆驼刺根系结构示意图,骆驼刺为亚洲某地区的典型植物。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1. 导致图片中三种植物形态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 光热条件不同 B. 水分条件差异 C. 海陆位置差异 D. 土壤性质不同12. 下列不属于骆驼刺生长地区植被特征的是( )A. 植被稀疏 B. 植物种类贫乏 C. 群落结构简单 D. 叶面宽大【答案】11. B 12. D【解析】【11题详解】第一幅图是草原植被,第二幅图是热带雨林植被,第三幅图是荒漠地区植被,导致三个地区植物形态差异的主导因素是水分条件的差异,故ACD错误,B正确。【12题详解】骆驼刺根系发达,说明当地气候干旱,应该是荒漠地区,当地植被稀少,植物种类贫乏,群落结构简单,叶面缩小或退化,所以ABC不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植被的特征可以反映当地的区域特征,根系发达,叶片小(针状刺状)反映当地气候干旱;硬叶、革质叶反映当地气候干旱蒸发强;叶片宽大,反映当地降水较多。读土壤剖面图,完成下面小题13. 图中②土层是( )A. 母质层 B. 有机层 C. 淀积层 D. 腐殖质层14. 能发育出深厚黑色腐殖质层的植被是( )A. 热带雨林 B. 常绿阔叶林 C. 温带草原 D. 温带荒漠【答案】13. D 14. C【解析】【13题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①是有机层,②是腐殖质层,③是淀积层,④是母质层。故选D。【14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森林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草原,草地根系更加茂密,且集中在地表的土壤中。温带草原地区有机质分解慢,流失少,因此温带草原地区的土壤腐殖质层深厚,肥力较高,C正确;热带雨林地区常年高温多雨,生物活动旺盛,有机质分解快,淋溶作用强,土壤肥力较低,A错误;温带荒漠地区植被覆盖率低,有机质来源少,D错误;常绿阔叶林分布区生物活动旺盛,有机质分解快,土壤肥力较低,B错误。故选C。【点睛】土壤的形成因素:土壤是在气候、母质、植被(生物)、地形、时间综合作用下的产物。(1)母质: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构成土壤的原始材料,其组成和理化性质对土壤的形成,肥力高低有深刻影响。如:岩石风化物包括残积物,坡积物;风积物;河流冲积物;黄土状母质。(2)气候:主要是温度和降水。影响岩石风化和成土过程,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及其产物的迁移,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3)生物:土壤形成的主导因素。特别是绿色植物将分散的,深层的营养元素进行选择性的吸收,集中地表并积累,促进肥力发生和发展。(3)地形:主要起再分配作用,使水热条件重新分配,从而使地表物质再分配。不同地形形成的土壤类型不同,其性质和肥力不同。(4)时间:决定土壤形成发展的程度和阶段,影响土壤中物质的淋溶和聚积。红壤地处热带、亚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赤铁矿含量很高,铁、铝氧化物颜色为红色,呈酸性反应,有机质分解快、流失多,质地较为黏重,肥力较低。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5. 导致红壤有机质含量非常低的主要因素是( )A. 气候 B. 成土母质 C. 生物 D. 成土时间16. 红壤不利于农作物高产,其合理的改良措施有( )①大量施用化肥 ②秸秆还田 ③向土壤中掺沙 ④增施熟石灰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答案】15. A 16. C【解析】【15题详解】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因素有:植被的枯枝落叶,气温、降水等。红壤在我国南方地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淋溶作用强,不利于有机质积累,所以导致红壤有机质含量低的主要因素是气候,A正确;B、C、D错误。【16题详解】红壤的有机质含量低,肥力低,土质黏重,呈酸性。大量施用化肥,会导致土壤板结,不合理,①错误;改良的措施有秸秆还田,补充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②正确;沙子改良土质黏重, ③正确;增施熟石灰,中和酸性,平衡酸碱度,④正确;故正确选项为C。A、B、D错误。【点睛】影响土壤的因素有:气候(气温主要影响化学反应速率,降水与淋溶作用有关)、地形、生物、人类活动等。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 图示为四川省自贡市某博物馆的大型生物化石标本。读图,完成下列要求。(1)图中大型生物化石标本是________化石,其繁盛的时代为________。(2)简述图示动物出现时期地球上其他生物的进化情况。(3)现在物种灭绝的速度越来越快,导致物种灭绝的原因有哪些?【答案】(1) ①. 恐龙 ②. 中生代 (2)中生代爬行动物盛行,也被称为“爬行动物的时代”;中后期,一些爬行动物进化出羽毛,开始向鸟类发展;小型哺乳动物出现;裸子植物极度兴盛,在植物中占主要地位。 (3)环境的变迁在短时间内超过了物种进化的速度;人类对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环境的污染和外来物种的侵入等。【解析】【分析】本题以恐龙化石标本为背景,涉及地球演化历史、物种灭绝的原因和危害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小问1详解】结合图示信息可知,该大型动物应为恐龙,恐龙出现的时期在中生代,在中生代末期灭绝。【小问2详解】生物的主要特征要分析动物和植物各自的特征,结合前面分析可知,该时期为中生代。中生代时期,植物方面,裸子植物极度兴盛,占据主导地位。动物方面,爬行动物盛行,尤其以恐龙盛行为代表,中后期,一些爬行动物进化出羽毛,开始向鸟类发展,小型的哺乳动物也开始出现。【小问3详解】物种灭绝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自然原因方面,气候变化、环境变迁在短时间内超过了物种进化的速度。而人类活动加速了物种灭绝的速度,如过度捕杀、人类活动导致的生物栖息地破坏等;环境的污染和外来物种的侵入等。18. 下面甲、乙两图分别示意我国东部某河流的河口地貌和河流形态,完成下列要求。(1)甲图地貌名称是________,该地貌最可能出现在①、②、③中的________处。(2)说出甲图地貌形成的主要过程。(3)描述乙图所示①处河段河谷的特征。【答案】(1) ①. (河口)三角洲 ②. ③ (2)河流携带的大量泥沙,在河流入海口处由于水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水流速减慢,泥沙堆积在河口前方。 (3)呈“V”形谷;深而窄,谷壁陡峭,谷底狭窄;河底起伏不平。【解析】【分析】本题以我国东部某河流的河口地貌和河流形态示意图为载体,主要涉及河流地貌等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小问1详解】根据甲图信息,图中地貌平面形状呈三角形,指向上游的三角洲起点为顶点,面向海洋的岸线为底边,是典型的河口三角洲地貌,最可能出现在河流的入海口,对应乙图中的③处。【小问2详解】河口三角洲地貌是典型的流水堆积地貌,当携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如果河流入海口处水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流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从平面上看,像三角形,顶部指向上游,底边为其外缘,所以叫三角洲,三角洲的面积较大,土层深厚,水网密布,表面平坦,土质肥沃,易有洪涝。【小问3详解】乙图所示①处位于河流上游,地势起伏大,河底起伏不平,河流流速快,以下蚀为主,形成“V”形河谷,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谷底狭窄。19. 图示为北半球某地的气压状况图,完成下列要求。(1)甲、乙两处气温较高的是________处,气压较高的是________处。(2)若图示表示海滨地区晴热白天的热力环流图,则甲地为________(海洋或陆地);若表示城市和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则乙地为________(城市或郊区)。(3)图示甲、乙两地之间在近地面和高空形成的热力环流的流向为________(填“逆时针”或“顺时针”)。【答案】(1) ①. 乙 ②. 甲 (2) ①. 海洋 ②. 城市 (3)逆时针【解析】【分析】本题以等压面图为背景,涉及势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应用等相关内容,考查对地理原理、规律的应用能力,并且注重知识调用能力考查。【小问1详解】低压等压面向低处弯曲,从图中看,甲高空等压面向低处弯曲,为低压;近地面的气压状况与高空正好相反,可判断出甲地近地面为高压,气温低,乙地近地面为低压,气温高;因此甲、乙两处气温较高的是乙处,气压较高的是甲处。【小问2详解】海陆间存在着热力性质的差异,海洋热容量大,升温慢降温也慢;陆地升温快降温也快。甲处高空等压面向低处弯曲,为低压,近地面为高压,晴热的白天,海洋升温慢气温低,形成高压,甲处气压较高,甲地为海洋。城乡间存在热岛效应,城市气温高于郊区,近地面形成低压,乙处是低压,则乙处是城市。【小问3详解】低压等压面向低处弯曲,从图中看,甲高空等压面向低处弯曲,为低压;近地面的气压状况与高空正好相反,可判断出甲地近地面为高压,乙地近地面为低气,风从甲地吹向乙地,高空由乙吹向甲,形成逆时针流动。20.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纽芬兰渔场位于北美大陆的东海岸纽芬兰岛附近,下图为芬兰岛位置图。早在16世纪,这里的鱼群非常密集,人们甚至用“可以踩着鳕鱼背在海面上行走”来形容。经过几个世纪的开发,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大型机械化拖网渔船开始在潼场作业后,纽芬兰渔场的鱼群数量急剧下降。(1)判断①、②两处洋流的性质。(2)从海水运动角度说明组芬兰渔场形成原因。(3)比较甲、乙、丙三处表层海水温度差异,并分析主要原因。【答案】(1)①寒流;②暖流。 (2)寒暖流交汇海域,海水受到扰动,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 (3)丙>乙>甲。原因:丙海区纬度比甲、乙海区低,太阳辐射相对强(正午太阳高度角大),水温较甲、乙海区高;甲、乙海区纬度相近,但乙海区有暖流流经(甲海区有寒流流经),乙海区水温高于甲海区。【解析】【分析】该题利用纽芬兰渔场的兴衰作为案例,考查洋流的分布、成因和渔场的成因等必备基础知识,重点考查调动和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小问1详解】结合世界洋流分布图①为拉布拉多寒流;②为北大西洋暖流,所以①寒流;②暖流。【小问2详解】纽芬兰渔场所在位置是拉布拉多寒流和墨西哥湾暖流的交汇处,海水受到扰动,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寒暖流交汇形成水障不利于鱼类分散,因此形成渔场。【小问3详解】丙纬度较低,太阳辐射相对强(正午太阳高度角大),且有北大西洋暖流流经,乙和甲纬度相当,但乙有北大西洋暖流流经,甲是拉布拉多寒流流经,所以表层海水温度乙>甲,所以表层海水温度丙>乙>甲。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湖南省益阳市六校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3页。
这是一份湖南省郴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南省长郡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