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明德学校(山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试历史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明德学校(山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试历史试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据如表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墨家主张爱无差等,不避亲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大附中2022级高一第一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等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答题卡表头规定填写或填涂的项目是否准确。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在河北武安磁山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有80座窖穴内发现了粮食堆积,一般厚度0.3—2米,其中有10座窖穴堆积达2米以上,出土时部分颗粒清晰可见有粟的痕迹;在河北正定南杨庄遗址中,同样也发现了粟。据此可知,当时此地( )A.采用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B.种植业为主饲养业为辅C.氏族内部出现了贫富分化D.原始农业得到一定发展2.据考古发现,中国一些古人类遗址在新石器时代早期,无论男性还是女性,他们的陪葬品都是农具;而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男性的陪葬品依然是石锄、石镰等农具,女性的陪葬品则多为陶制的纺轮。这种变化说明( )A.生产发展影响劳动分工B.阶级分化日益明显C.文明之初性别分工形成D.集体劳作正在瓦解3.《礼记·礼运》记载,禹选择颇有威望的偃姓部落首领皋陶为继承人……可皋陶……已至耄耋之年,等不到实行禅让便先禹而死。禹又举荐没有多少影响的益为继承人。禹死后……各个部落并不拥护他,而拥戴启。这表明( )A.禹仍严格坚持禅让制度B.启通过禅让取得政权C.禹为启掌权铺平了道路D.禹反对启继承其王位4.周代的土地所有权归君王所有,个人不得买卖,只可继承。对不遵守国家法纪者、反抗君王者和不忠不孝者,会削夺他们的土地。这些规定( )A.客观上缓和了阶级矛盾B.有利于土地私有制确立C.助长了土地兼并的现象D.以政权力量维持井田制5.据如表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A.变法以实行土地私有制为中心B.变法侧重重建伦理和政治C.变法旨在改变当时的社会性质D.变法重视人才选拔与使用6.战国时魏国最早提出“食有劳而禄有功”,不再以“亲、故”而以“功劳”作为赏赐的标准,此后各国相继效仿并不断推陈出新。由此产生的影响是( )A.贵族竞相追逐利禄B.世卿世禄制度日益瓦解C.官僚政治得以确立D.分封制得到进一步发展7.孔子倡导“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孟子主张“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二者言论所强调的是(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8.墨家主张爱无差等,不避亲疏。孟子认为,墨家的“兼爱”泯灭了人与人之间的亲疏差别,将别人的父亲等同于自己的父亲,那就等于没有自己的父亲。这种认识差别主要是由于二者 ( )A.社会环境不同B.对孝道的态度不同C.阶级立场不同D.对其他学派的排斥9.从秦汉时期开始,地方官员任命实行流官制度,即地方官员不得在原籍为官,不能在一地久任。对流官制度认识正确的是( )A.易导致官员之间的疏离B.促进了中央集权的建立C.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D.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治理10.秦统一后,“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徳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更命河曰‘德水’,以为水德之始。”秦始皇的意图是( )A.赋予秦朝建立的合法性B.歌功颂德宣示权力至上C.加强对被征服地区统治D.建立中央集权政治体制11.据记载,西汉的刺史不仅要熟知国家各种法令,还要穿着特定服饰、坐着专用马车,每年定期到自己的监察区出巡,并“循令而从事,案法而治官”。由此可知,西汉刺史( )A.负责监察辖区外的官员B.可以随意处罚违纪官员C.具有职责明确的专职性D.拥有位高权重的权威性12.汉武帝时,中央政府专门向富商豪民发行白金币。白金币由银、锡合铸而成,造价奇高,共有三种:圆形龙纹币,重八两,值三千钱;方形马纹币,重六两,值五百钱;椭圆形龟纹币,重四两,值三百钱。朝廷这种做法( )A.稳定了全国金融秩序B.将铸币权收归了中央C.削弱了地方经济实力D.实现了思想上的统一13.汉武帝时期,史学家司马迁与星官射姓、历官邓平等制定出著名的《太初历》,并把“二十四节气”第一次列入历法。据此可知,汉武帝时( )A.儒家的社会地位提升B.史学逐渐与天文和历法融合C.实用性科技有所发展D.人们以朴素唯物观解释自然14.东汉时期,多位皇帝登基时皆为幼童,控制皇帝的宦官和外戚事实上主宰了朝政。到了东汉末年,起兵争夺天下的地方军阀往往也挟持天子,以号令天下。这一历史现象说明,东汉( )A.君主专制制度存在弊端B.制度赋予皇帝的权力较小C.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崩溃D.郡国并行的危害并未根除15.北魏时期,孝文帝深叹“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北魏都城南迁洛阳后,留在北方边镇的民众甚至出现了鲜卑化趋势。而在南方,新汉族较多地保存了北方汉族的文化传统,“蛮气”则显得不足。南北民族交融的差异缘于( )A.区域地理环境B.经济发展水平C.汉文化影响力D.政府推行力度 二、非选择题(共4题,16题16分,17题14分,19题15分、20题10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中国考古界关于文明与国家起源的考古学探索,在20世纪下半叶以来有过多种认知模式。除“中原中心说”外,还有“满天星斗说”“中国相互作用圈说”、以中原为中心的“重瓣花朵说”或“多元一体说”“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说”“新中原中心说”等等。“中原中心说”以外的其他各说,大致可以看作是多元认知视角下的新中原中心论,其基本思路和结论是认为各区域的史前文化虽相对独立但联系密切,大体连续进化,最终“百川归海”。——据许宏《从证经补史到独步史前:考古学对“中国”诞生史的探索》(1)关于我国文明与国家的起源存在多种起点的假说,分析其原因。(6分)(2)从材料中选择你赞成的一种观点并说明理由(也可提出你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说明)。(10分)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一法度衡石丈尺。——《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1)分别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史料类型,结合文字内容分析它们的史料价值。(6分)(2)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8分)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只有到董仲舒完成儒学改造,使儒学从思想领域走向政治领域以后,儒学才更加具备自上而下地向全国广泛传播的条件与可能。也就是说,从汉武帝时期开始,中华大地从东北到西南,从草原到岭南,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渐染儒风,最终都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而正是在儒学的传播过程中“大一统”的民族观才渐渐深入人心,成为各族人民共同信奉的政治理念。——摘编自李克建《西汉儒学改造对中华传统民族观的影响》根据材料一、二,说明汉武帝采取的这些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15分)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汉书·张骞传》材料二 丝绸之路线路图材料三 丝绸之路最初是军事路、外交路,汉武帝派使臣联合西域的大宛、乌孙、大月氏等国,成立了一个松散的合作联盟,旨在孤立和削弱匈奴势力。之后是民生路、商业路、世贸路,再之后发展成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物流大通道。……物质交流的同时,中国文化……基督文化也相互间交集共生。——穆涛《汉代的政治丰碑和国家隐痛》(1)史料一中的“骞凿空”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史料一与史料二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6分)(2)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古代丝绸之路的作用。(4分)历史试题参考答案1、【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清晰可见有粟的痕迹”“同样也发现了粟”可以看出,粟米的窖藏较为普遍且储量丰富,D项正确。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生产方式,但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饲养业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到贫富分化,排除C项。2、【答案】A【解析】由材料男性的陪葬品依然是石锄、石镰等农具,女性的陪葬品则多为陶制的纺轮”可知男性的陪葬品和农业有关,女性的陪葬品和手工业有关,体现了劳动分工日益明确,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阶级分化,排除B;性别分工形成说法太绝对,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集体劳作,排除D项。故答案为:A。3、【答案】C【解析】题目提供的材料表明,禹把政治权力传给自己的儿子启是早有预谋的。因此,C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4、【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土地制度。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代的土地归周天子所有,只可继承,不能买卖,这无疑限制了土地兼并,对违法乱纪之人则削夺他们的土地,这是在用政权力量来维持土地制度的正常运转,故D项正确;“缓和了阶级矛盾”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西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土地归君王所有,材料中规定不利于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中规定限制了土地兼并,排除C项。5、【答案】D【解析】据表格信息可知,无论是商鞅、邹忌,还是李悝、吴起,在变法法令中都重视人才选拔与使用,D正确;变法实行土地私有制是商鞅变法的措施,A片面;材料没有涉及侧重重建伦理的措施,B错误;据所学可知,当时变法旨在富国强兵,C说法错误。6、【答案】B【解析】根据“不再以‘亲、故’而以‘功劳’作为赏赐的标准”可知,赏赐的标准日益改变血缘因素,而重视功劳,说明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世卿世禄制度日益瓦解,B正确;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郡县制的确立标志官僚政治开始确立,C错误;分封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材料反映赏赐的标准日益改变血缘因素,排除D。7、【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孔子和孟子都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分别强调修己安人和养浩然之气,这说明两人强调社会个体应当努力完善个人品德,A项正确;孔子强调要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并未主张坚持独特性格,B项错误;孔子主张维护周礼,C项错误;材料与“反抗专制暴政”无关,而且当时尚未形成暴政,D项错误。8、【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墨子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而孟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因此二人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对于“爱”的主张也就不同,C项正确;墨子和孟子均处于战国时期,社会环境相同,A项错误;墨子的爱无差等并不等同于孝道,B项错误;D项不是墨子与孟子认识差别的主要原因,D项错误。9、【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流官制度下,地方官员经常流动,且地方官员不得在原籍为官,这样使地方官员之间不熟悉,易导致官员之间的疏离,故A项正确。流官制防止官员与当地势力联合勾结,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不是促进中央集权的建立,故B项错误;流官制度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地方割据,并不能彻底消除地方割据的隐患,故C项错误;流官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因地方官员经常流动,对地方事务不够熟悉,地方官员之间疏离,因而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治理,故D项错误。10、【答案】A【解析】秦始皇强调“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方今水徳之始……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的意图是通过五行相克理论为秦朝建立寻找合法性,故A正确;材料信息未涉及歌功颂德,故B错误;材料信息和加强对被征服地区统治、建立中央集权政治体制也无关,故CD错误。11、【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的“每年定期到自己的监察区出巡,并‘循令而从事,案法而治官’”等信息可以看出,西汉刺史主要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即具有职责明确的专职性,故答案为C项;刺史负责监察辖区内的官员,排除A项;“循令而从事,案法而治官”来看,刺史必须按照法律处罚官员,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刺史“位高权重”,排除D项。1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汉代中央对经济的控制。根据材料“汉武帝时,中央政府专门向富商豪民……造价奇高”可知,政府利用白金币,在经济上对富商豪民进行限制,有利于削弱地方经济实力,故选C项;此白金币的发行主要针对富商豪民,并非国内整个金融市场,故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将中央专门机构发行的五铢钱作为唯一合法货币,这一行为是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发行白金市与此无关,故排除B项;发行白金币是经济措施,不涉及思想领域,故排除D项。13、【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二十四节气又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体现了科技实用性的特点,而“二十四节气”第一次列入历法,体现了汉武帝时期实用性科技有所发展,C项正确;材料不能看出儒家的社会地位,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史学逐渐与天文和历法融合,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朴素唯物观,D项错误。14、【答案】A【解析】宦官外戚控制皇帝来主宰朝政,地方军阀挟天子以令诸侯,这都说明在专制制度下,皇权至上衍生而来的派生力量会引发动乱,A项正确;专制制度赋予皇帝以至高无上的权力,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专制有关,而非中央集权,排除C项;汉武帝解决了郡国并行制,排除D项。故选A项。15、【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民族交融。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大量少数民族散居北方各地,而汉族人口大量南迁,因此南北民族交融的差异缘于汉文化影响力的不同,故选C项。16、答案:(1)中华文明的起源,因时间久远、空间广阔、自然环境复杂、考古和文献资料的不足,客观上使中华文明在认定上有很大难度,会存在不同观点;研究者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对文明起源观察的角度不同、判断的标准不同、掌握的资料不同,也导致出现各种起源假说。(2)观点:多元一体说。理由:中华文明起源地有若干中心区域,各个氏族文化相互交流,逐渐融合。距今约7000年到5000年前,黄河流域出现了仰韶文化,黄河下游出现了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距今约5000年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相继出现。虽然各地在环境基础、经济内容、社会运作机制等方面存在差别,呈现多元局面,但他们在长期交流互动中相互促进、兼收并蓄,最终融汇成以二里头文化为代表的文明核心,开启了夏商周三代文明。所以,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是各地区文明交融的过程。解析:(1)本题考查中华文明存在多种假说的原因。总的来说,中华文明的起源因为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阔以及研究者的主观因素,所以出现了争议,具体根据材料与所学内容回答即可。(2)重点考查学生从时间和空间等多个层面,说明中华文明起源多元化特点的原因并加以评析,能够以充分的史实或论据来论证,从各地长期交流互动中相互促进、兼收并蓄的角度论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核心特点。17、【答案】(1)史料类型:材料一是文献史料,材料二是实物史料。价值:《史记》中记载的秦郡县制和统一度量衡,印证了出土的铜诏版铁权和秦简。文献史料和实物史料的结合有助于历史的研究。(2)历史意义:秦统一后,在政治上创立了皇帝制度,地方推行郡县制,其所确立的政治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经济上统一度量衡,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经济交流。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解析】(1)类型:根据材料一可知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表明材料一是史书,或者说是文献史料;从材料二“秦始皇廿六年铜诏版铁权”“里耶秦简”可知道属于实物史料。价值:材料一的内容是记载了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在地方上建立了郡县制,同时统一了“度量衡丈尺”,而材料二通过实物史料上面的记载与《史记》相吻合,说明文献史料和实物史料可以相互印证,有利于历史的研究。(2)历史意义: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历史意义可以从政治、经济以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去分析。18、答案:深远影响:①对西汉政治:“推恩令”和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②对民族精神: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③对学术文化:一方面尊儒促进文化教育的发展,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④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大多数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解析:影响:依据材料一图片信息可知,反映的是汉武帝推行的推恩令,结合所学可知,该举措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依据材料二“从汉武帝时期开始,中华大地从东北到西南,从草原到岭南,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渐染儒风,最终都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而正是在儒学的传播过程中‘大一统’的民族观才渐渐深入人心,成为各族人民共同信奉的政治理念”可知,反映的是汉武帝独尊儒术的举措,结合所学可知,该举措使得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有利于维护“大一统”的民族观。19、(1)历史事件:张骞通西域。联系: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联系,打通了中原通往西域之路,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贯穿东西方的丝绸之路。(2)作用: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明德学校(山大附中实验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历史试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明德学校(山大附中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共10页。
这是一份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明德学校(山大附中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