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各学科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Word版附解析)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湖南师大附中2021-2022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生 物
一、选择题
1. 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国家级第三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西南高山林区及大熊猫等珍稀动物。卧龙自然保护区和其中的所有大熊猫分别属于( )
A. 群落、个体 B. 生态系统、群落
C. 群落、种群 D. 生态系统、种群
【答案】D
【解析】
【分析】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
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群落。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及其所依赖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
【详解】卧龙自然保护区由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组成,属于生态系统;卧龙自然保护区的所有大熊猫属于种群。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2. 对下图所示的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图①表示将显微镜镜头由a转换成b,则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增多
B. 若图②是显微镜下某些细胞的图像,则向右移动装片并放大能观察清楚c细胞的特点
C. 若图③是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质流动时的图像,发现细胞质的流动方向是顺时针,则细胞质的实际流动方向是逆时针
D. 若图④是在目镜为10×,物镜为10×的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图像,视野被相连的64个细胞充满,当目镜不变,物镜换成40×时,在视野中可观察到的细胞数为4个
【答案】D
【解析】
【分析】
显微镜的呈像原理和基本操作:
(1)显微镜成像的特点:显微镜成像是倒立的虚像,即上下相反,左右相反,物像的移动方向与标本的移动方向相反,故显微镜下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虚像,若在视野中看到细胞质顺时针流动,则实际上细胞质就是顺时针流动。
(2)显微镜观察细胞,放大倍数与观察的细胞数呈反比例关系,放大倍数越大,观察的细胞数越少,视野越暗,反之亦然。
(3)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镜头越长,其放大倍数越小;物镜的镜头越长,其放大倍数越大,与玻片的距离也越近,反之则越远。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看的细胞数目越少,细胞越大。
(4)反光镜和光圈都是用于调节视野亮度的;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都是用于调节清晰度的,且高倍镜下只能通过细准焦螺旋进行微调。
【详解】A、图①为物镜,放大倍数与镜身成正比,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大,若将显微镜镜头由a转换成b,则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减少,A错误;
B、显微镜下的物像为倒立的虚像,若要能观察清楚c细胞的特点,则应向左移动装片,B错误;
C、光学显微镜所成的像是倒像,故图③是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质流动时,发现细胞质的流动是顺时针,则实际细胞质的流动方向是顺时针,C错误;
D、若图④是在显微镜下目镜为10×,物镜为10×,视野中被相连的64个分生组织细胞所充满。目镜不变,物镜换成40×时,即长和宽分别比原来放大4倍,整个视野放大16倍,所看到的细胞数目是原来细胞数目的1/16,则在视野中可检测到的分生组织细胞数为4个,D正确。
故选D。
【点睛】
3. “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这句农谚形象地说明了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离不开水和无机盐,适时适量地灌溉和追施各种肥料是农作物高产、稳产的保障。下列关于水和无机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磷在维持叶绿体膜的结构和功能上具有重要作用
B. 结合水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可直接参与光合作用过程
C. 叶绿素含有Mg,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可以吸收光能
D. 无机盐只有溶解于水中形成离子,才能被植物的根尖吸收
【答案】B
【解析】
【分析】1、结合水:与细胞内其它物质结合是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自由水:(占大多数)以游离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生理功能:①良好的溶剂;②运送营养物质和代谢的废物;③参与许多化学反应;④为细胞提供液体环境。
2、无机盐的存在形式: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的;作用: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维持细胞的酸碱度。
【详解】A、叶绿体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P元素在维持叶绿体膜的结构与功能上有重要作用,A正确;
B、自由水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可直接参与光合作用过程,如水的光解,B错误;
C、镁是组成叶绿素的元素之一,叶肉细胞的叶绿素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可吸收红光和蓝紫光,C正确;
D、无机盐必须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D正确。
故选B。
4. 下图为某蛋白质(含有120个氨基酸)天然状态与非折叠状态的转化条件,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此蛋白质由120个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有119个肽键
B. 用尿素处理时,蛋白质中的肽键断裂导致该蛋白生物活性丧失
C. 此蛋白质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游离的氨基和一个游离的羧基
D. 此蛋白质的催化功能取决于其复杂的空间结构
【答案】B
【解析】
【分析】蛋白质相关计算公式:
①脱水数=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水解需水数。
②氨基数=肽链数+R基上的氨基数=各氨基酸中氨基的总数-肽键数。
③羧基数=肽链数+R基上的羧基数=各氨基酸中羧基的总数-肽键数。
④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各氨基酸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数-18×脱水数。
⑤N原子数=肽键数+肽链数+R基上的N原子数=各氨基酸中N的总数。
⑥O原子数=肽键数+2×肽链数+R基上的O原子数=各氨基酸中O的总数-脱水数。
⑦H原子数=各氨基酸中H的总数-2×脱水数。
⑧若是环状蛋白质:氨基酸数=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与链肽相差1)。
⑨-S-S-的形成:侧链脱去2个H。
【详解】A、此蛋白质是由120个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只有一条肽链,形成的肽键数是119个,A正确;
B、用尿素处理时,断裂的是二硫键,B错误;
C、至少含有的游离氨基或羧基数=肽链数,该蛋白质只有一条肽链,所以至少含有一个游离的氨基和一个游离的羧基,C正确;
D、由题意可知,该蛋白质在非折叠状态下无催化活性,天然状态下有催化活性,所以该蛋白质的催化功能取决于其复杂的空间结构,D正确。
故选B。
5. 糖类和脂质是细胞中两种重要的有机物,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淀粉和脂肪彻底氧化分解的终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
B. 动物细胞膜上的脂质包括磷脂、胆固醇等
C. 蔗糖、乳糖、维生素D水解产物中均有葡萄糖
D. 质量相同的糖类和脂肪被彻底氧化分解时,糖类耗氧少
【答案】C
【解析】
【详解】A、淀粉和脂肪的化学组成元素均为C、H、O,因此二者彻底氧化分解的终产物都是二氧化碳和水,A正确;
B、磷脂双分子层是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胆固醇是动物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B正确;
C、维生素D属于固醇类物质,不能发生水解,C错误;
D、与脂肪相比,质量相同的糖类所含的H少,氧化分解时消耗的氧气少,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糖类的种类及其分布和功能,脂质的种类及其功能。 需要学生掌握以下知识:1、多糖包括淀粉、纤维素和糖原,都是由葡萄糖聚合形成的多聚体,水解产物都是葡萄糖,氧化分解终产物是CO2和H2O;2、脂质分为脂肪、磷脂和固醇,磷脂是细胞膜的主要组成成分之一,固醇中的胆固醇也是动物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3、脂肪中C、H比例高,糖类中的C、H比例低。
6. 肺炎是由病原微生物、理化因素、免疫损伤、过敏及药物等因素引起的炎症,可分为细菌性肺炎、非典型病原体肺炎(如支原体肺炎等)、病毒性肺炎(如新冠肺炎)。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菌、支原体和新冠病毒都含有糖类且都不具有细胞核和细胞器
B. 细菌、支原体和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彻底水解得到的碱基都是四种
C. 细菌、支原体和新冠病毒的蛋白质都是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的
D. 抑制细胞壁合成的药物对非典型病原体肺炎有效,对病毒性肺炎无效
【答案】B
【解析】
【分析】1、生物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单一核酸(DNA或RNA),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2、肺炎支原体是原核生物,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有唯一的细胞器(核糖体)。
【详解】A、细菌、支原体含有核糖体这一种细胞器,A错误;
B、细菌、支原体的遗传物质是DNA彻底水解以后的碱基是A、T、G、C,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彻底水解得到的碱基是A、U、G、C,所以细菌、支原体和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彻底水解得到的碱基都是四种,B正确;
C、细菌和支原体的蛋白质在自身细胞内的核糖体上合成,C错误;
D、支原体没有细胞壁,抑制细胞壁合成的药物对支原体肺炎和病毒性肺炎均无效,D错误。
故选B。
【点睛】
7. 下列关于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说法正确的是( )
A. 罗伯特森利用光学显微镜提出了“亮一暗一亮”的三明治结构是一种静态模型
B. 提取肌细胞中脂质在空气一水界面铺成单分子层的面积恰好为肌细胞表面积的2倍
C. 荧光标记法将小鼠和人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做标记的实验,证明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D. 欧文顿利用“相似相溶原理”解决了脂溶性物质更容易进入细胞是因为细胞膜上具有大量的磷脂和少量的固醇
【答案】C
【解析】
【分析】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脂溶性物质很容易通过细胞膜,由此提出膜是由脂质构成的;1959年罗伯特森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细胞膜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了三层结构模型,三层结构模型认为生物膜是静态的统一结构,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了流动镶嵌模型。
【详解】A、罗伯特森利用电子显微镜提出了“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是一种静态模型,A错误;
B、肌细胞中除了细胞膜以外还有其他具膜细胞器,提取的脂质在空气一水界面铺成单分子层的面积大于肌细胞表面积的2倍,B错误;
C、1970年,科学家用发绿色荧光的染料和发红色荧光的染料将小鼠和人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做标记的实验,证明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C正确;
D、欧文顿利用了化学上的“相似相溶原理”解决了脂溶性物质为什么更容易进入细胞是因为细胞膜上具有脂质,不能确认具体的脂质成分,D错误。
故选C。
8. 将甲乙两个植物细胞分别放入蔗糖溶液和甘油溶液中,两种溶液均比细胞液的浓度高,在显微镜下连续观察,可发现 ( )
A. 甲乙两细胞均发生质壁分离,随后均不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B. 甲乙两细胞均发生质壁分离,乙细胞随后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
C. 甲乙两细胞均发生质壁分离,随后均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
D. 甲乙两细胞均不发生质壁分离,也均不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
【答案】B
【解析】
【分析】质壁分离是指原生质层和细胞壁分离,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条件:(1)活细胞;(2)成熟的植物细胞,即具有大液泡和细胞壁;(3)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由于蔗糖分子不能透过膜,甘油分子可以较快地透过膜,所以放入蔗糖溶液中的细胞只质壁分离不复原,而放入甘油溶液中的细胞质壁分离后可复原。
【详解】由于蔗糖溶液和甘油溶液浓度均比细胞液的浓度高,所以甲乙两细胞都能发生质壁分离。又蔗糖分子不能透过膜,甘油分子可以较快地透过膜,所以放入蔗糖溶液中的细胞不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而放入甘油溶液中的细胞质壁分离后又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故选B。
【点睛】
9. 如图表示一个神经细胞内外不同离子的相对浓度,离子的浓度差能保持相对稳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K+通过主动运输从细胞外进入细胞内维持浓度差
B. Na+通过主动运输从细胞外进入细胞内维持浓度差
C. Mg2+维持细胞内外浓度差的过程中不需要消耗ATP
D. Cl-维持细胞内外浓度差的过程中相应载体蛋白不发生形状改变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A、K+细胞内的浓度远高于细胞外,因此K+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运输到细胞内,A正确;
B、细胞内Na+的浓度远低于细胞外,因此Na+通过主动运输方式运输到细胞外,B错误;
C、Mg2+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运输到细胞内,需要消耗ATP,C错误;
D、Cl-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运输到细胞外,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运输过程中相应载体蛋白形状发生改变,D错误。
故选A
【点睛】
10. 下列关于不同细胞内的ATP的变化以及去向情况描述中,正确的是( )
A. 人体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分子时,ATP消耗量不增加
B.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线粒体,不能产生ATP
C. 植物细胞光合作用在叶绿体的基质中产生ATP
D. 酵母菌中RNA的组成单位可以来源于ATP的水解产物
【答案】D
【解析】
【分析】1、ATP结构式是:A-P~P~P。A-表示腺苷、T-表示三个、P-表示磷酸基团。
2、ATP是生命活动能量的直接来源,但本身在体内含量并不高。
【详解】A、人体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分子是主动运输,需要消耗ATP,A错误;
B、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线粒体,但是可以通过无氧呼吸产生ATP,B错误;
C、植物细胞通过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产生ATP,因此ATP的产生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C错误;
D、酵母菌中RNA的组成单位——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可以来源于ATP水解掉两个磷酸基团后的产物,D正确。
故选D。
11. 下列关于绿叶中色素提取与分离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研磨时加入二氧化硅的目的是防止色素破坏
B. 滤纸条上最上端呈黄色的胡萝卜素主要吸收红光
C. 收集到的滤液绿色过浅可能是材料放置太久
D. 处于滤纸条最下端的叶绿素b含量最多
【答案】C
【解析】
【分析】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①提取色素原理:色素能溶解在酒精或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可用无水酒精等提取色素。
②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
③各物质作用:无水乙醇或丙酮:提取色素;层析液:分离色素;二氧化硅:使研磨得充分;碳酸钙: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坏。
④结果: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最窄)、叶黄素、叶绿素a(最宽)、叶绿素b(第2宽),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含量相关。
【详解】A、研磨时加入二氧化硅有助于研磨充分,加入少许碳酸钙可防止在研磨时色素被破坏,A错误;
B、滤纸条最上端呈橙黄色的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B错误;
C、放置过久的叶片中的色素部分被氧化分解,所以用放置过久的叶片提取色素时,会导致收集到的滤液绿色过浅,C正确;
D、滤纸条上倒数第二色素带叶绿素a含量最多,D错误。
故选C。
12. 亚洲飞人苏炳添,新外号“SUPER FAST”,关于其体细胞利用葡萄糖进行细胞呼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无氧呼吸时,葡萄糖中能量的主要去向是以热能形式散失
B. 百米赛跑时,其产生CO2来自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
C. 若用18O标记葡萄糖,在生成的水中检测不到18O
D. 肌细胞内的乳酸是由丙酮酸在线粒体中转化形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1、有氧呼吸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发生于细胞质基质,1分子葡萄糖分解为两分子丙酮酸,产生少量[H]并释放少量能量;第二阶段发生于线粒体基质,丙酮酸和水彻底分解为二氧化碳和[H] 并释放少量能量;第三阶段发生于线粒体内膜,[H]与氧气结合成水并释放大量能量。
2、无氧呼吸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完全相同,第二阶段发生于细胞质基质,丙酮酸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或产生乳酸,不产生能量。
【详解】A、无氧呼吸时,葡萄糖中的能量主要在不彻底的氧化产物中,释放的能量的主要去向是以热能形式散失,A错误;
B、人体细胞只能通过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B错误;
C、人体细胞有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中的O进入二氧化碳,无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中的O进入乳酸,因此用18O标记葡萄糖,在生成的水中检测不到18O, C正确;
D、肌细胞内的乳酸是由丙酮酸在细胞质基质中转化形成,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呼吸的类型、过程及产物等基础知识,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3. 如图分别表示两个自变量对光合速率的影响情况,除各图中所示因素外,其他因素均控制在最适范围内。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乙图中D点与C点相比,相同时间内叶肉细胞中C5的生成量较少
B. 图中M、N、P点的限制因素分别是CO2浓度、温度、光照强度
C. 丙图中,随着温度的继续升高,曲线走势将稳定不变
D. 甲图中A点的限制因素可能是叶绿体中色素的含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图甲:甲中自变量为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M点时两曲线重合,说明二氧化碳浓度不影响光合速率,而A、B两点的光照强度相同,因此影响因素为二氧化碳浓度。
分析图乙:乙中自变量有光照强度和温度,图中N点时两曲线重合,说明温度不影响光合速率,而C、D两点的温度相同,因此影响因素为光照强度。
分析图丙:丙中自变量为温度和光照强度,图中P点时两曲线重合,说明此时光照强度不是光合作用的限制因素。
【详解】A、乙图中D点与C点相比温度相同,但D点光照强,光反应产生较多的ATP和NADPH,Ca的还原加快,叶肉细胞中C5的生成量较多,A错误;
B、甲图中M点在不同的CO2浓度下光合速率相同;乙图中N点在不同的温度下光合速率相同,丙图中P点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光合速率相同,B错误;
C、温度上升到一定程度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变性失活,光合速率会下降,C错误;
D、叶绿素不足可能成为在高CO2情况下限制光合速率的因素,D正确。
故选D。
14. 下面是动物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染色体(a)数目、核DNA分子(b)数目的柱形统计图。下列对该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①时期染色体还未复制,核DNA已经完成了复制
B. ③时期核膜、核仁重建,细胞中部出现细胞板
C. ①→②表示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核DNA分子数目也随之加倍
D. ②→③表示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核DNA分子也随之平均分配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柱形图,已知a表示染色体数目、b表示DNA数目,①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数∶DNA数=1∶2,可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②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数∶DNA数=1∶1,且含量均为体细胞的2倍,可表示有丝分裂后期;③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数∶DNA数=1∶1,且含量均与体细胞相同,可表示有丝分裂末期。
【详解】A、图①表示有丝分裂前期或中期,染色体已完成了复制,只是着丝粒未分开,A错误;
B、③表示有丝分裂末期,核膜、核仁重建,动物细胞分裂过程中无细胞板出现,B错误;
C、①→②表示由中期进入后期,着丝粒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但核DNA分子数目不再增加,C错误;
D、②→③表示由后期进入末期,染色体与核DNA分子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D正确。
故选D。
15. 下列关于细胞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所有体细胞都不断地进行细胞分裂
B. 细胞分化使各种细胞的遗传物质产生差异
C. 细胞分化仅发生于早期胚胎形成的过程中
D. 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是正常的生命现象
【答案】D
【解析】
【分析】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它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中。
3、衰老细胞的特征:①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细胞新陈代谢速率减慢;②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③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沉积;④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降低;⑤细胞内呼吸速率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
【详解】A、高度分化的体细胞不再分裂,A错误;
B、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遗传物质不改变,B错误;
C、细胞分化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C错误;
D、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是正常的生命现象,对生物体是有利的,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的生命历程,要求掌握各个过程的本质和特征。
二、选择题
16. 下表中关于食品检验的设计及结论对应不正确的是( )
选
项
探究主题
检测试剂
预期结果
结论
A
某色拉油是否含有脂肪
苏丹Ⅲ
染液
橘红色
含有脂肪
B
某口服液中是否含有氨基酸
双缩脲
试剂
紫色
含有氨基酸
C
某奶片是否添加淀粉
碘液
蓝色
含有淀粉,不含有蛋白质
D
某无糖饮料中是否含有葡萄糖
斐林试剂
砖红色
含有还原糖,但不一定是葡萄糖
A. A B. B C. C D. D
【答案】ABC
【解析】
【分析】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还原糖有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等。(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4)淀粉遇碘液变蓝。
【详解】A、脂肪可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因此预期结果应为橘黄色,A符合题意;
B、双缩脲试剂可以检测蛋白质,但不能检测氨基酸,B符合题意;
C、淀粉遇碘液变蓝,某“奶片”用碘液检测后出现蓝色,说明该“奶片”含有淀粉,但不能说明该“奶片”不含蛋白质,C符合题意;
D、斐林试剂能与还原糖在水浴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还原糖除了葡萄糖还有果糖和麦芽糖,因此能确定含有还原糖,但不一定是葡萄糖,D不符合题意。
故选ABC。
17. 真核细胞具备的生物膜系统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请据图判断下列关于生物膜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①②③④⑤⑥等结构的膜共同构成了生物膜系统
B. 细胞核中合成的RNA,需穿过2层生物膜进入细胞质
C. 若对图中核糖体上的氨基酸用3H进行标记,在分泌蛋白形成过程中,放射性物质在细胞结构中依次出现的顺序是②①⑥③
D. 结构⑥在分泌蛋白形成前后,膜面积基本不变
【答案】C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中①为内质网,②为核糖体,③为细胞膜,④为线粒体,⑤为细胞核,⑥为高尔基体。
【详解】A、②是核糖体,无膜结构,不属于生物膜系统,A错误;
B、细胞核中合成的RNA是从核孔出细胞核的,不穿过生物膜,B错误;
C、若对图中核糖体上的氨基酸用3H进行标记,在分泌蛋白形成过程中,放射性物质在细胞结构中依次出现的顺序是②核糖体、①内质网、⑥高尔基体、③细胞膜,C正确;
D、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这样⑥高尔基体膜面积基本不变,D正确。
故选CD。
18. 具膜小泡的H+—ATPase的活性将建立起一个内部的质子动力势,这个质子动力势将会驱动放射性底物的吸收(如图甲中45Ca2+的吸收),图乙表示小泡中Ca2+的浓度的影响因素。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注:—ATP表示缺乏ATP;+ATP表示含有ATP)
A. 加入Ca2+通道,Ca2+将顺浓度从小泡中漏出
B. 45Ca2+只积累在小泡内,而不是结合在小泡膜上
C. 降低细胞内O2浓度,会直接抑制小泡对Ca2+的吸收
D. FCCP可能是消除质子梯度的化合物
【答案】C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具膜小泡吸收45Ca2+通过H+建立的动力势进入小泡中,属于主动运输。添加Ca2+通道后,小泡中的Ca2+含量急剧下降;而在+ATP和FCCP、-ATP情况下,添加Ca2+通道后,没有变化。
【详解】A、分析图乙,“+ATP”组添加Ca2+通道后,小泡中Ca2+浓度显著降低,可知Ca2+出小泡为协助扩散,小泡内的Ca2+浓度高于小泡外,A正确;
B、分析可知,有放射性标记的45Ca2+通过主动运输积累在小泡内,不是结合在小泡膜上,B正确;
C、改变O2浓度可影响细胞呼吸,影响ATP的产生,进而影响质子动力势,间接影响小泡对Ca2+的吸收,即O2浓度不能直接抑制小泡对Ca2+的吸收,C错误;
D、由图乙可知,与“+ATP”组相比,“+ATP,+FCCP”组的小泡中的Ca2+浓度较低,推测FCCP可能通过降低小泡内外的质子(H+)浓度梯度来降低小泡对Ca2+吸收的动力,D正确。
故选C。
19. 下列有关叶绿体和光合作用的几个简单的小实验,你认为哪一个结果是可能出现的( )
A.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液放于自然光和三棱镜之间,从三棱镜的一侧观察,连续光谱中变暗(暗带)的区域是红光和蓝紫光区域
B. 在温暖晴朗的一天下午,在某植物的向阳处采得一叶片,用酒精隔水加热脱色,并加碘液处理叶片,显微镜下观察叶绿体变成蓝色
C. 将叶绿素的提取液置于适宜光源下照射5h,加碘液处理后溶液呈蓝色
D. 将经饥饿处理后的绿色正常叶片置于含有充足14CO2的密闭透明的照光小室内,3小时后在叶内淀粉中可检测到14C的存在
【答案】ABD
【解析】
【分析】1、光合色素包括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其中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2、光合色素的作用是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
3、淀粉遇碘液变蓝色。
【详解】A、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因此叶绿素色素的提取液置于自然光和三棱镜之间,从三棱镜的一侧观察连续光谱中变暗(暗带)的区域是红光和蓝紫光区域,A正确;
B、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而淀粉遇碘变蓝,因此在温暖晴朗一天下午,在某植物向阳处采得一叶片,用酒精隔水加热脱色,并加碘液处理叶片,显微镜下观察到叶绿体变成蓝色,B正确;
B、光合色素只能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不能合成有机物(淀粉),因此将叶绿素的提取液置于适宜光源下照射5h,加碘液处理后溶液不变蓝色,C错误;
D、绿色正常叶片在适宜条件下能以14CO2等原料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将经饥饿处理后的绿色正常叶片置于含有充足14CO2的密闭透明的照光小室内,3小时后在叶内淀粉中可检测到14C的存在,D正确。
故选ABD。
20. 细胞周期可分为分裂间期和分裂期(M期),分裂间期又分为G1期(DNA合成前期)、S期(DNA合成期)和G2期(DNA合成后期)。为了保证细胞周期的正常运转,细胞自身存在着一系列检验点,只有检测到相应的过程正常完成,细胞周期才能进入下一个阶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检验点1的作用是检验DNA分子是否完成复制
B. 与检验点1相比,检验点3时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
C. 如果检验点4检测不到纺锤体的形成,细胞将停滞在分裂期
D. 检验点5的作用是检验染色体是否正确分离并到达细胞两极
【答案】AB
【解析】
【分析】有丝分裂过程:
(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即染色体的复制。
(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是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
(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
(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由题干信息可知G1期为DNA合成前期,G1期中DNA没有发生复制,A错误;
B、S期为DNA合成期,DNA复制导致DNA加倍,染色体不加倍,B错误;
C、M期为分裂期,在分裂前期若纺锤体不形成,则染色体不能移动到细胞两极,细胞不能分裂,将停滞在分裂期,C正确;
D、检验点5是要检测有丝分裂结束前染色体是否都正确分离并移向两极,D正确。
故选AB。
三、非选择题
21. 识图作答(题中[ ]填写图内指示结构的数字)。
(1)上图是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该细胞是________(动物/植物)细胞,作出此判断的依据是此细胞具有____________。为研究细胞内各种组成成分和功能,需将细胞器分离,分离各种细胞器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
(2)当病毒侵入生物体后,会妨碍细胞的呼吸,从而影响生物体正常的生理功能,这种病毒作用的细胞器很可能是[ ]__________,该细胞器的主要功能是进行_____________。
(3)若该细胞为动物细胞,用台盼蓝染色来判断细胞的死活,这主要是利用了细胞膜_____________的功能。
(4)若该细胞是西瓜的红色果肉细胞,则色素存在于[ ]________中。
(5)如果该细胞是低等植物细胞,则图中还应该有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如果该细胞为根尖分生区细胞,应没有________(填序号)。
(6)图中细胞内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有[ ]__________、[ ]__________。
【答案】(1) ①. 植物 ②. 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 ③. 差速离心法
(2) ①. ③线粒体 ②. 有氧呼吸
(3)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4)⑥液泡 (5) ①. 中心体 ②. ④⑥##⑥④
(6) ①. ③线粒体##④叶绿体 ②. ④叶绿体##③线粒体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①是细胞壁,②是高尔基体,③是线粒体,④是叶绿体,⑤是细胞质基质,⑥是液泡,⑦是核糖体,⑧是细胞膜,⑨是内质网。
【小问1详解】
据分析可知,该细胞含有细胞壁、大液泡和叶绿体,是植物细胞。为研究细胞内各种组成成分和功能,需将细胞器分离,分离各种细胞器常用的方法是差速离心法,利用不同的转速,分离不同大小的细胞器。
小问2详解】
当病毒侵入生物体后,会妨碍细胞的呼吸,从而影响生物体正常的生理功能,这种病毒作用的细胞器很可能是[③]线粒体,该细胞器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细胞的“动力工厂”,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小问3详解】
若该细胞为动物细胞,用台盼蓝染色来判断细胞的死活,这主要是利用了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因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台盼蓝并非细胞需要的物质,故很难进入活细胞,而死细胞可以被染成蓝色,以此区别两种细胞。
【小问4详解】
若该细胞是西瓜的红色果肉细胞,则色素存在于[⑥]液泡的细胞液中,属于水溶性色素。
【小问5详解】
如果该细胞是低等植物细胞,则图中还应该有的细胞器是中心体,参与细胞的有丝分裂。如果该细胞为根尖分生区细胞,则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应没有[④]叶绿体,分生区细胞属于分裂旺盛的幼嫩细胞,也不会有[⑥]大液泡。
【小问6详解】
图中细胞内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有[④]叶绿体和[③]线粒体。
【点睛】本题结合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种结构的图象,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结构的名称;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2. 下图表示某生物膜结构,a、b、c、d、e表示物质跨膜运输方式。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_______侧(填“上”或“下”)代表细胞膜的外侧,因为有_______存在。
(2)图中a、b、c、d、e代表被动运输的是_______(填字母)。
(3)若图是小肠上皮细胞的细胞膜,其吸收氨基酸为图示[ ]_______所表示的跨膜运输方式。
(4)细胞膜中水通道、离子通道是普遍存在的。若图为肾小管管壁细胞膜受刺激发生兴奋时,水通道开放,大量水被肾小管管壁细胞重吸收,则代表此过程中水的流动可用图中的_______(填字母)表示。
(5)若图为胃黏膜上皮细胞的细胞膜,人在饮酒时,酒精是通过[ ]_______方式进入细胞的。因酒精的毒害作用,大量饮酒会导致不适或酒精中毒等。此物质跨膜运输方式与下列曲线相符合的是_______(填字母)。
【答案】(1) ①. 上 ②. 糖蛋白(或多糖、糖被)
(2)b、c、d (3)[a]主动运输
(4)c (5) ①. [b]自由扩散 ②. A、C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该图是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及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糖蛋白只存在于细胞外侧,故图中上侧代表细胞膜外侧。a是从低浓度到高浓度,需要载体和能量,是细胞通过主动运输吸收物质,b是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不需要载体和能量,是细胞通过自由扩散吸收物质,c是从高浓度到低浓度,需要通道蛋白协助,不需要消耗能量,是细胞通过协助扩散吸收物质,d是从高浓度到低浓度,需要通载体白协助,不需要消耗能量,是细胞通过协助扩散吸收物质,e从低浓度到高浓度,需要载体和能量,是细胞通过主动运输排出物质。
【小问1详解】
由于糖蛋白只存在于细胞外侧,故可以判断图中上侧代表细胞膜外侧。
【小问2详解】
图中a是细胞通过主动运输吸收物质,b是细胞通过自由扩散吸收物质,c是细胞通过协助扩散吸收物质,d是细胞通过协助扩散吸收物质,e是细胞通过主动运输排出物质,其中代表被动运输的是b、c、d。
【小问3详解】
小肠上皮细胞的吸收氨基酸的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故应为[a]主动运输吸收。
【小问4详解】
肾小管管壁细胞膜受刺激发生兴奋时,通过水通道重吸收水的方式为协助扩散,对应图中c代表的方式。
【小问5详解】
若图为胃黏膜上皮细胞的细胞膜,人在饮酒时,酒精是小分子物质,可以自由通过磷脂双分子层进出细胞膜,故酒精是通过b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的。该物质跨膜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其运输速率只与膜两侧的浓度差有关,与载体蛋白和能量无关,下列曲线与之相符合的是A、C。
【点睛】本题结合某生物膜结构图、物质浓度或O2浓度对跨膜运输速率的影响的曲线图,考查物质运输的方式和特点的知识,考生识记物质运输的方式和特点、通过阅读题图获取正确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23. 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较温和等特性,某兴趣小组想借助如图所示的装置对这三个特性进行探究。
(1)该小组将相同的滤纸片平均分为两组,一组附有过氧化氢酶,一组附有等量的FeCl3,此实验的目的是探究酶的_______,因变量是______________,请列举出此实验中的一条无关变量_______。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的催化效率更高,其原理是______________。
(2)该小组将相同的滤纸片平均分为两组,一组附有过氧化氢酶,一组空白,一段时间后发现前者浮出液面而后者沉于杯底,由此得出酶的催化具有专一性。我们对这一结论并不认同,请阐述不认同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
(3)酶制剂通常在0℃左右保存,这样做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高效性 ②. 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或氧气的产生速率) ③. 反应温度、反应物的浓度、滤纸片的数量(任选其一,合理即可) ④. 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
(2)此实验只能证明酶具有催化作用,验证酶的专一性时,设计实验的自变量应是不同的底物,因此需要一组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和过氧化氢酶,一组加入其他溶液(如蔗糖溶液)和过氧化氢酶作为对照,根据实验结果才能得出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合理即可)
(3)在0℃左右时,酶的活性很低,但酶的空间结构稳定,且温度恢复到适宜条件下后,酶的活性会升高
【解析】
【分析】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大多数为蛋白质,少数为RNA,酶的作用机理是能够显著降低反应的活化能,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较温和等特性;实验需要有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一般无关变量需要保持相同且适宜。
【小问1详解】
两组滤纸片,一组附有过氧化氢酶,一组附有等量的FeCl3,这是酶与无机催化剂相比,此实验的目的是探究酶的高效性,此实验的因变量是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此实验中的无关变量有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反应物的浓度、滤纸片的数量等。
【小问2详解】
两组滤纸片,一组附有过氧化氢酶,一组空白,是酶与空白对照相比,只能证明酶具有催化性,不能证明酶具有专一性,需要在空白滤纸片上添加另外一种不能分解过氧化氢的酶作为对照,才能得出酶的催化具有专一性。
【小问3详解】
在0℃左右时,酶的活性很低,但酶的空间结构稳定,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酶的活性会升高。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实验变量的控制和酶的特性,难度不大,掌握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就能解决此题,需要注意的是生物实验中,无关变量一般要控制相同且适宜,以及特殊材料过氧化氢,温度升高会加快分解,不能用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24. 下图是某植物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过程示意图。I~Ⅵ代表物质,①~⑤代表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过程①被称为_______,过程④在真核细胞内进行的场所是_______。
(2)图中Ⅱ、Ⅵ、Ⅳ分别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将该植物由1%的CO2浓度突然置于0.3%的CO2浓度下(光照强度不变),图中的C3的含量将_______,C5的含量将_______。
(4)与马铃薯块茎细胞在缺氧时的代谢相比,图中特有的步骤是_______(填序号)。
(5)图中不同数字代表同一物质的标号是_______。
(6)在适宜的温度和光照强度下,将该植物放在密闭的玻璃容器中,测定开始时CO2量是6.3g,12h后CO2量是1.9g,那么12h内可积累葡萄糖_______g(CO2的相对分子质量是44,葡萄糖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80)。
【答案】(1) ①. CO2的固定 ②. 线粒体内膜
(2) ①. O2 ②. CO2 ③. [H](NADH)
(3) ①. 减少 ②. 增加
(4)④⑤ (5)Ⅲ与Ⅴ、Ⅲ与Ⅵ
(6)3
【解析】
【分析】1、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释放少量能量;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释放少量能量;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释放大量能量。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
2、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H]与氧气,以及ATP的形成。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葡萄糖。
3、分析题图:Ⅰ代表NADPH,Ⅱ代表氧气,Ⅲ代表二氧化碳,Ⅳ代表NADH,Ⅴ代表氧气,VI代表二氧化碳。①代表二氧化碳的固定,②代表C3的还原,③代表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④代表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⑤代表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
【小问1详解】
题图中Ⅲ代表二氧化碳,①表示CO2被C5固定形成C3,该过程被称为CO2的固定;过程④代表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在真核细胞内的线粒体内膜上进行。
【小问2详解】
Ⅱ是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释放的气体表示氧气,VI是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表示二氧化碳,Ⅳ是有氧呼吸的第一、二阶段的共同产物,表示NADH。
【小问3详解】
若将该植物由1%的CO2浓度突然置于0.3%CO2浓度下(光照强度不变),二氧化碳的浓度降低,CO2被C5固定形成的C3减少,C5消耗减少,但光反应正常进行,C3继续还原成C5,故C3的含量将减少,C5的含量将增加。
【小问4详解】
马铃薯块茎细胞在缺氧时进行的是无氧呼吸,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故有氧呼吸特有的步骤是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即步骤④⑤。
【小问5详解】
图中Ⅱ与V都代表氧气,Ⅲ与VI都代表二氧化碳。
【小问6详解】
由题意可知,12h内消耗的CO2量为6.3-1.9=4.4g,根据光合作用中6CO2~1葡萄糖,12h内可积累葡萄糖为4.4×180÷(6×44)=3.0g。
【点睛】本题是知识点是呼吸作用和光反应、暗反应的反应物以及产物的考查,结合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中光反应和暗反应的相关的知识点并对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图解过程或者呼吸作用、光合作用中的有关方程式清楚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25. 细胞的增殖是细胞重要的生命历程,也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如图甲是观察植物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得到的各时期的分裂图像,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细胞均来自根尖的_______区,这些细胞_______(填“是”或“不是”)同一个细胞。
(2)图甲各个细胞出现的先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用字母和箭头表示)。B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乙和图丙分别是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核DNA数目变化(不考虑质DNA)及每条染色体上的DNA数目变化曲线,两图中的c~d段表示的分裂时期是否完全相同?_________(填“是”或“否”)。
(4)若植物体中的细胞处于图甲D时期后发生了分化,细胞的__________不发生改变,但形态、结构和功能会发生改变。细胞的分化是基因__________的结果。
(5)鉴定一个正在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是动物细胞还是高等植物细胞,最可靠的方法是观察_______。
A.末期细胞分裂的状态B.细胞核消失和重建的状态
C.纺锤体出现和消失的时期D.染色体行为变化的规律
【答案】 ①. 分生 ②. 不是 ③. C→A→E→B→D ④. 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⑤. 否 ⑥. 遗传物质 ⑦. 选择性表达 ⑧. A
【解析】
【分析】图甲是观察植物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得到的各时期的分裂图像,A细胞中的染色体散乱分布,A表示有丝分裂前期,B细胞中的染色体平均分布在细胞两极,B表示有丝分裂后期,C表示有丝分裂间期,D细胞分裂成两个子细胞,D表示有丝分裂末期,E细胞中的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位置,E表示有丝分裂中期。
图乙表示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核DNA数目变化,间期会发生DNA复制,核DNA数目加倍,末期分裂成两个细胞,核DNA数目减半,恢复到与体细胞相同。因此ac段表示有丝分裂间期的G1期和S期,cd段表示G2期、前期、中期和后期,ef段表示末期。
图丙表示每条染色体上的DNA数目变化曲线,复制之前,每条染色体含有1个DNA分子,复制之后,每条染色体上含有2个DNA分子,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每条染色体上含有1个DNA分子,因此ac段表示有丝分裂间期的G1期和S期,cd段表示G2期、前期和中期,ef段表示后期和末期。
【详解】(1)根尖的分生区细胞分裂旺盛,能进行有丝分裂,图甲细胞均来自根尖的分生区,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根尖的装片制作要用到解离液,细胞已经死亡,因此显微镜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已经死亡,不能继续分裂,所以图甲中的细胞不是同一个细胞。
(2)由分析可知,A表示前期,B表示后期,C表示间期,D表示末期,E表示中期,因此图甲各个细胞出现的先后顺序是C→A→E→B→D。B细胞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其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原因是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3)由分析可知,图乙中的cd段表示G2期、前期、中期和后期,而图丙中的cd段表示G2期、前期和中期,因此图乙和图丙中的c~d段表示的分裂时期不完全相同。
(4)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一般来说,细胞分化前后,遗传物质不会发生改变,细胞的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5)A、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细胞质的分裂方式不同,高等植物细胞在赤道板的位置形成细胞板,并由细胞板向四周扩展,最终形成细胞壁,进而形成两个子细胞,而动物细胞在有丝分裂的末期,细胞膜从中部向内凹陷,最后缢裂成两个子细胞,因此观察末期细胞分裂的状态是鉴定一个正在分裂的细胞是高等植物细胞还是动物细胞的可靠方法,A符合题意;
BCD、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都有细胞核消失和重建的状态、.都有纺锤体出现和消失的时期和都有相同的染色体行为变化的规律,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本题以细胞分裂图和曲线图为载体,考查了有丝分裂的相关知识,考生要能够识记细胞分裂各时期的特点,判断所属时期。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3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Word版附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月考(二)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