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2-2023学年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七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2-2023学年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七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含解析)第1页
    2022-2023学年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七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含解析)第2页
    2022-2023学年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七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含解析)第3页
    还剩1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2-2023学年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七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七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含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解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七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   在长期的劳动中,人类逐渐学会如何说话、制作工具和使用火,从而进化成了这里的进化应发生在(  )A. 旧石器时代 B. 河姆渡文化时期 C. 半坡文化时期 D. 尧舜禹时代   考古工作者制作完成北京人头部复原像(见图)的主要依据(  )
     A. 周口店的自然环境 B. 遗址中的打制石器 C. 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D. 北京人生活想象图   歌谣骨木石陶,种植水稻,猪狗水牛,定局不移。反映了哪个原始部落居民的情况(  )A. 北京人 B. 山顶洞人 C. 河姆渡人 D. 半坡人   考古学者在河姆渡遗址发现了木结构水井,在半坡遗址发现居住区外有公共墓地。这些考古发现,说明当时的居民们(  )A. 过着定居生活 B. 使用磨制石器 C. 学会制作陶器 D. 饲养家禽家畜   考古发现证实,在距今5800年前后,辽河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中游等区域,都出现了社会分化即文明起源的迹象。最终在相互交流中形成了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格局。这突出反映了中华文明(  )A. 兼收并蓄 B. 多元一体 C. 一脉相承 D. 丰富多彩   以身作则、公而忘私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中国历史上曾经为治理黄河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是(  )A.  B.  C.  D.    如果把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河姆渡人、半坡人、炎帝与黄帝、大禹治水等概念作为一个学习主题,那么这个学习主题应该是(  )A.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B.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有这样一副对联,上联是商汤灭夏建亳都,下联是_______迁殷定国疆。下联中横线上应该填写的人物是(  )A. 夏桀 B. 周武王 C. 纣王 D. 盘庚   构成中国的内聚性的又一重要因素是,存在着一种可追溯到数千年前、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句中商朝的书面语具体指(  )A. 甲骨文 B. 大篆 C. 小篆 D. 隶书追溯中国姓氏的起源,姓起源于母系社会,氏大量产生于周朝。有的以技艺为姓,如陶、屠等;有的以官职为氏,如司马、史等;那么魏、鲁、韩等氏应是(  )A. 以排行为氏 B. 以所居地名为氏 C. 以封地(国)为氏 D. 以祖先名字为氏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有3次。而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说明(  )A. 鲁国主动与齐晋结好 B. 鲁国定期向周天子朝贡
    C. 周王室地位衰落 D. 天子依附于诸侯历史文物是后人了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如图所示文物,我们可以了解哪一时期的历史?(  )A. 夏朝
    B. 商朝
    C. 秦朝
    D. 西汉如图所示的水利工程被称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它是(  )
    A. 灵渠 B. 都江堰 C. 白渠 D. 大运河如图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变化示意图。据此可知,当时(  )
     A. 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流 B. 郡县制必然取代分封制
    C. 战争不断,统一趋势加强 D. 王室地位下降,诸侯崛起荀子曾这样评价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军队的战斗力: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商鞅变法中哪项措施有关(  )A. 鼓励耕织 B. 严明法度 C. 奖励军功 D. 确立县制春秋后期,某学派首倡仁爱,以,开创仁爱思想教化的先河。这一学派是(  )A. 道家 B. 儒家 C. 墨家 D. 法家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者极力宣扬得众、爱众和济众思想,如孔子认为仁者爱人”“宽则得众,孟子主张民贵君轻”“与众乐乐。由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儒学(  )A. 适应了封建统治需要 B. 以批判法家刑罚为宗旨
    C. 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D. 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有学者认为,自秦始皇以后,中国人明白了自己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虽有曲折,历史大势终归是要回到统一国家的正轨上来。他意在说明(  )A. 王室衰微的表现 B. 商靹变法的背景 C. 秦灭六国的过程 D. 秦朝统一的意义吕思勉在《吕著中国通史》中写到:秦始皇,向来都说他是暴君,把他的好处一笔抹杀了,其实这是冤枉的。”“他的好处包括( )
    统一六国    焚书坑儒    推行郡县制    统一货币、度量衡    修建陵墓。A. ①③④ B. ①②③④⑤ C. ②⑤ D. ①③④⑤有学者认为:从春秋到战国是一变,但这尚是小变。从战国到秦却是一大变。从制度变革的角度理解这句话,此一大变是指(  )A.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 分封制取代世袭制 C.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D. 行省制取代郡县制学习历史,首先要注意时间概念,懂得计算年代,现在世界上通用的是公元纪年,公元纪年把每100年叫做一个世纪。习惯上每个世纪头20年叫某世纪初,最后10年又叫某世纪末。据此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时间上应该表述为(  )A. 公元前3世纪初 B. 公元前3世纪末 C. 公元前2世纪初 D. 公元前2世纪末如图选自某书的部分章节目录。据此判断,该材料反映的历史人物是(  )第二章消灭项羽,建立汉朝
    第三章确立典章,设立制度
    第四章休养生息,发展经济 A. 秦始皇 B. 汉献帝 C. 汉高祖 D. 汉武帝为汉代大一统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一个盛世的是(  )A. 文景之治 B. 光武中兴 C. 贞观之治 D. 开元盛世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要人民只读一种书指的是(  )A. 焚书坑儒 B. 大兴土木 C. 独尊儒术 D. 崇尚道家汉武帝时,将京畿以外地区分为十三州部,设刺史,每年定期巡视所部郡国。汉武帝此举是为了(  )A. 分化王国力量 B. 提升儒学地位 C. 加强中央集权 D. 拓展统治范围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0分)从西周到战国,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当时,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呈现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1) 图一主要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什么政治制度?该制度实行的目的是什么?(2) 图二反映出当时社会出现了什么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3) 依据材料二中图三和图四,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导致了社会上哪一新兴阶级的产生和发展?(4) 材料三中思想领域形成的这种局面被称为什么?这一局面的出现与材料一、二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商鞅说服了孝公,使孝公坚定了变法的决心,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实行变法……为了统一度量衡,规定步过六尺者有罚”……努力搞好生产,粮食和布帛生产多的,可以免除劳役,从事末利、游手好闲而贫穷了的,把全家罚作官奴隶。
    ——白寿彝《中国通史》(1) 依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措施。
    材料二:商鞅一方面极力否认道德教化对人的劝导意义,主张唯有重刑才是禁奸止过的最好办法。另一方面又背离了罪刑相应的原则,主张轻罪重刑,甚至罪及无辜。他的这种重刑思想被其后的韩非继承并发展,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刑法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商鞅刑法思想及变法实践》(2) 依据材料二,概括商鞅的主张。商鞅的主张属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哪一家思想?
    材料三:商君治秦,法令至行……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摘自《战国策》(3) 你是否同意材料中对商君治秦的评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自秦朝起,中国开始形成了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大国……他和他的统治机构,显然比前一时代的封建国家起着较多的作用。
    ——范文澜《中国通史》材料三:武帝雄才大略,即位之初,卓然罢黜百家,令后学者有所统一。始分藩国,而子弟毕侯矣。更钱造币以赡用。征匈奴四十余,匈奴远遁,日以削弱。
    ——《古代历史史料汇编》(1) 指出材料一中图一到图二反映出的历史发展趋势。(2) 材料二中的是谁?简要指出他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创新及其意义。(3) 根据材料三,概括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主要措施并简要指出其效果。(4)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人类最早是用石块、兽骨和鹿角等制作工具,采用各种不同的打制方法,制作不同类型的石器,我们称使用这种打制石器的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故这里的进化应发生在旧石器时代。
    故选:A
    本题考查人类的进化。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掌握人类进货的历程和影响。
     2.【答案】C【解析】图片是远古北京人的头像。依据北京人头部复原像,据此像能得到的结论是北京人头部仍保留着不少原始特征。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北京人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使用打制的石器,过群居生活,共同劳动(采集、狩猎)共同分享劳动成果。根据北京人的化石可以复原北京人头像,即根据考古挖掘来进行历史研究。
    故选C
    本题以北京人头部复原像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北京人的相关知识点。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北京人的有关内容。
     3.【答案】C【解析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坐落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是长江流域农耕文明的代表,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河姆渡原始居民主要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所以C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以歌谣骨木石陶,种植水稻,猪狗水牛,定局不移。为切入点,考查的是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
    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相关知识点。
     4.【答案】A【解析】在河姆渡遗址,考古学者发现了木结构水井,这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他们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半坡遗址的居住区,有房屋,窖穴,壕沟,居住区外有公共墓地和烧制陶器的窑场,这表明河姆渡人和半坡人已经开始定居生活;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原始农业的发展,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原始农业的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5.【答案】B【解析】考古发现证实,在距今5800年前后,辽河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中游等区域,都出现了社会分化即文明起源的迹象。最终在相互交流中形成了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格局可以看出,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格局是由辽河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中游等区域文化相互交流中形成的。反映的是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B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考查半坡人、河姆渡人。掌握半坡人、河姆渡人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本题以半坡人、河姆渡人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6.【答案】D【解析】大禹治水非常专心,据说他在外黄河水患13年,三次经过自己家的大门,也顾不上回家看看。这反映了大禹持之以恒的优秀品质。也因此演化出一个成语:三过家门而不入。舜年老时,采用禅让制把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故选:D
    本题以以身作则,公而忘私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为切入点,考查的是禹的相关知识点。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禹的有关内容。
     7.【答案】D【解析】如果把元谋人、北京人、河姆渡人、半坡人、炎帝与黄帝、大禹治水等概念作为一个学习主题,那么这个学习主题应该是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题目给出的元谋人、北京人、河姆渡人、半坡人、炎帝与黄帝、大禹治水都属于史前时期的史实。
    故选:D
    本题考查了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注意全面分析题目给出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需要全面分析题干相关内容,寻找共同之处,确定主题。
     8.【答案】D【解析】由于政治动乱和水患,商朝前期多次迁都,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商朝的统治稳定下来。因此后人把商朝又称为殷朝。因此横线上人物是盘庚。
    故选:D
    本题考查盘庚迁都。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
    本题以盘庚迁都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9.【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最古老的商朝书面语可知,这指商朝的甲骨文,甲骨文具备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故选:A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甲骨文,注意掌握甲骨文的历史地位.
    注意理解和分析文字的演变历史.
     10.【答案】C【解析】西周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周天子实行分封制。周公旦被分封为鲁国国君。战国初年,晋国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建立了韩国、赵国和魏国。鲁国、韩国和魏国灭亡后,其后代便以封地(国)为氏。
    故选:C
    本题以中国姓氏的起源为依托,考查的是分封制的知识。
    本题以中国姓氏的起源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西周分封制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11.【答案】C【解析】由材料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只有3次。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可知,分析题干可知,春秋时期,几个大诸侯国为了拥有对其他诸侯的支配权,乘机争霸,相继出现了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五个霸主,史称春秋五霸。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周天子的权势日渐衰落。
    故选:C
    本题考查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原因,理解基本知识点是解题的关键。
    本题考查春秋争霸的原因,需要掌握基本知识点。
     12.【答案】B【解析】右图文物是甲骨文,它是商朝人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左图文物是司母戊鼎,它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所以通过图中文物我们可以了解商朝的历史。
    故选:B
    由图中甲骨文和司母戊鼎可知考查的知识点是商朝的相关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读图辨析能力。
     13.【答案】B【解析】根据图片所示的水利工程被称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它是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它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B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考查都江堰的作用和地位。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田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的相关知识。
     14.【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动荡,大国兼并小国,兼并战争不断,而材料中的图表,诸侯国的数量在不断的减少,正是兼并造成的,图片说明社会动荡,兼并战争不断,统一趋势加强。
    故选:C
    本题考查春秋争霸和战国纷争,知道图片说明战争不断,统一趋势加强。
    本题考查春秋争霸和战国纷争,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15.【答案】C【解析】题干现象的出现与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有关。商鞅变法的内容包括军事上,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这一措施的实行大大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ABD与题干无关。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知道题干现象的出现与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有关。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6.【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春秋晚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提出的学说,主张仁者爱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能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故儒家学派首倡仁爱,以,开创仁爱思想教化的先河,B项正确;道家提倡无为而治,排除A项;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排除C项;法家主张法治,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了儒家思想的内容和影响。孔子是春秋晚期鲁国人,创立了儒家学说。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教育贡献与《论语》。
     17.【答案】C【解析】据材料仁者爱人”“宽则得众,孟子主张民贵君轻”“与众乐乐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者极力宣扬得众、爱众和济众思想。故春秋战国时期儒学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学思想的相关知识点。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春秋战国时期儒学。
     18.【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自秦始皇以后,中国人明白了自己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并所学知识可知,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为诸侯国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D项正确;王室衰微的表现是春秋时期,排除A项;商靹变法的背景是战国时期,排除B项;秦灭六国的过程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秦朝的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了六国,都城咸阳(今陕西咸阳)。
    掌握秦朝统一的过程和历史意义。
     19.【答案】A【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秦始皇的历史影响,要求识记掌握重要史实。
    【解答】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为加强统治,秦始皇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这一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另外,在经济上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促进了经济的交流与发展。但同时,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修建陵墓给人们带来的是沉重的灾难。故①③④符合题意。
    A  20.【答案】C【解析】据题干从战国到秦却是一大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西周到战国时期实行分封制,诸侯权力很大,并威胁到周王室,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知道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21.【答案】B【解析】公元纪年把每100年叫做一个世纪.习惯上每个世纪头20年叫某世纪初,最后10年又叫某世纪末。据此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时间上应该表述为公元前3世纪末。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纪年方法和年代换算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纪年方法和年代换算的相关史实。
     22.【答案】C【解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6-公元前202年刘邦通过楚汉之争打败项羽。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为巩固统治,西汉初年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故题干材料反映的历史人物是汉高祖。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西汉的建立,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西汉的建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3.【答案】A【解析】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文帝和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社会比较安定,国家的粮仓丰满,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治世,并为汉代大一统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故为汉代大一统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一个盛世的是文景之治。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文景之治。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治世,并为汉代大一统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我国古代的治世局面。
     24.【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秦始皇不要人民读书可知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实行焚书坑儒。根据材料汉武帝要人民只读一种书可知西汉时期汉武帝为了实现思想大一统,采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力推行儒学教育;设立专门教授儒家经典的太学,成绩优秀学生可以直接做官;地方设立各级学校,形成地方教育系统,ABD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重点掌握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重点掌握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5.【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刺史制度便是其中之一。刺史制度是将全国除京畿外的地区划分为十三个州部,每州设一刺史,刺史对所辖之郡及诸侯国进行监察。刺史在监察诸侯王、打击犯罪、平反冤狱、治理贪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C项正确;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提升了儒学地位,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北击匈奴,南平岭南,西扩西域,东拓辽东,拓展统治范围,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6.【答案】【小题1】分封制;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小题2】诸侯争霸;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小题3】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地主阶级。【小4】百家争鸣;政治、经济的变革,促成了思想文化的繁荣。【解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春秋争霸、铁器和牛耕的出现、百家争鸣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西周的分封制、春秋争霸、铁器和牛耕的出现、百家争鸣等相关史实。
     27.【答案】【小题1】措施:统一度量衡;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小题2】主张:轻罪重刑;法家思想。【小题3】同意观点,因为经过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解析】本题以三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商鞅变法的措施、影响、以及评价商鞅变法等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商鞅变法的措施、影响、以及评价商鞅变法等知识。
     28.【答案】【小题1】依据图一和图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七雄争霸,诸侯征战,后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故图一战国时期到图二秦朝反映出的历史发展趋势是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小题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的是秦始皇嬴政。嬴政统一六国,完成了大一统,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始皇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管理体制。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小题3】依据材料三信息武帝雄才大略,即位之初,卓然罢黜百家,今后学者有所统一。始分藩国,而子弟毕侯矣。更铸造币以赡用。征匈奴四十余,匈奴远遁,日以削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主要措施是:在文化方面,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在当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朝所推崇,儒家学说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在经济方面,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专卖,保证了国家经济的正常发展,增加了财政收入,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在政治方面,汉武帝为解决王国问题,推行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在军事方面,北击匈奴。汉武帝以上举措,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小题4】依据所学可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是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解析】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朝巩固统一措施、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和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等知识。
     

    相关试卷

    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将姓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中考历史三模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年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中考历史三模试卷(含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材料解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中考历史二模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年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中考历史二模试卷(含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材料解析题,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