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1节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教学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1节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教学课件ppt,共6页。
3.1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课时2)教学设计 课题 3.1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单元必修1学科生物年级高中学习目标一、教学目标 1. 通过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能够举例说明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2.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能够阐述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二、技能目标:1.利用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理解生物膜结构的科学探索历程;2.尝试作出假说;3.学会建立模型的方法。三、情感目标:1.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2.理解科学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3.认同实验技术在促进科学发展中的作用。重点1.教学重点:(1)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难点2.教学重点:(1)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2)生物膜的流动性特点。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第2课时①提供以下材料:塑料袋、普通布和弹力布,选一种在制作真核细胞三维结构模型中做为细胞膜,根据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分析哪一种更能体现细胞膜的功能。②组织学生回忆细胞膜的相关知识,强调指出细胞膜的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 选弹力布的原因:①能将细胞与外界分隔开②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物质的进出③有一定弹性弹力布只能根据孔径大小控制物质进出,而细胞膜对物质进出是有选择性的,两者存在差距。 调动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发学生探究细胞膜结构的好奇心。让学生认识到建立细胞膜的结构模型必须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出发来思考。新课讲授 1、欧文顿实验,脂溶性物质易通过,得出膜由脂质组成。 2、膜化学分析,得出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3、提起脂质,做铺展实验,得出膜必然为脂双层排列。 4、电镜下观察,提出三层静态统一结构模型 5、新技术手段发现膜蛋白有些平铺,有些镶嵌。 6、人鼠细胞融合实验,得出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7、认识流动镶嵌模型教师与学生一起来体验科学家探索生物膜结构的历程。一、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究膜结构到底是怎样的呢?物质或物体的结构实际上是指其组成成分之间的组合形式。以细胞结构和氨基酸分子结构说明。所以,要弄清结构,首先要弄清其组成成分,那么细胞膜的组成成分是什么呢?思考·讨论:回到19世纪重温科学发现之旅教师课件展示动画早期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究是谁?做了什么实验?发现什么现象?得出什么结论?像欧文顿用的这种根据实验现象及相关化学知识“相似相溶”原理,得出结论的方法就是科学家在探究时常用的方法之一称为“什么方法?”假说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进一步验证和完善。那科学家是如何来验证欧文顿的假说?磷脂分子的结构理论需要实验证明(假说需要验证) 1925年荷兰两位科学家做了什么实验?观察到什么现象?得出什么结论?引导总结脂质以“磷脂双分子层”排列。蛋白质是怎样与之相结合的呢?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观察细胞膜,他看到了什么?然后大胆地提出磷脂双分子层与蛋白质是怎样结合的? 该静态模型是否有缺陷? 1970年,科学家应用什么技术做了人细胞和小鼠细胞的融合实验?观察到什么现象?得出什么结论? 在新的观察和实验证据的基础上,又有学者提出了一些关于生物膜的分子结构模型,其中1972年谁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为大家所接受?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幻灯投影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动态的部分示意图。 引导:流动镶嵌模型是否完美无缺? 阅读教材,思考 归纳小结欧文顿的实验 学生回答提出假说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磷脂分子在下列情况中的排列方式(从磷脂结构分析)1.平铺于水面上(空气—水界面)2.磷脂分子置于水中3.细胞膜上(细胞内外环境)讨论后分别说出答案(1、2作图;3制作平面模型)学生思考、作答学生记忆教材P42思考与讨论第1题 阅读44、45页,思考与讨论以下问题:暗—亮—暗三层结构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特点:静态的并描述为“三明治静态结构模型”学生小组讨论继续完善细胞膜平面模型。 学生回忆一些相关的细胞生命活动,如人的红细胞的膨胀与皱缩,变形虫的变形运动。认识到该模型不能解释很多现象。学生思考讨论,得出结论: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细胞膜具有流动性。小组继续完善细胞膜的平面模型。 总结:实验、推理和想象→提出假说→实验验证→提出假说→实验验证→建构模型→修正模型 提出问题,引起思考,激发思维探究的欲望,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归纳能力及与人交流信息的能力。 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理解进一步加深。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假说”是怎样提出来的。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学生发散性思维。 提出问题,引起思考,激发思维探究的欲望,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掌握知识要点。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理解。 利用多媒体增加教学的直观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让学生抓住事物特点,增强动手能力从而加深对事物的而理解。结合已学知识,激发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并明确探究方向。了解技术手的进步对科学研究发展的推动作用;探究过程中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等观点。 学生通过归纳、总结,主动获得结构模型的基本内容。 组织学生归纳总结探索细胞膜模型的主要历程,模型建构的基本方法。 小试牛刀:1. 如表关于生物膜的探索历程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D )选项实例(实验)结论(假说)A脂溶性物质更易通过细胞膜膜是由脂质组成的B红细胞膜中脂质铺展成单分子层后是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C电镜下细胞膜呈清晰的暗-亮-暗三层结构生物膜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D人鼠细胞杂交实验中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细胞膜是镶嵌结构2. 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描述,有多种类型。某同学用一些材料制作了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他所构建的是( A )A.物理模型 B.数学模型 C.概念模型 D.以上都不对3. 如图为细胞膜结构模型示意图,①~③表示构成细胞膜的物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C )A.①是糖蛋白 B.③是磷脂双分子层 C.细胞膜结构中只有③具有流动性 D.细胞膜的功能主要与①②的种类和数量有关思考、回答问题通过精选习题,检测并巩固学生课堂所学内容。课堂小结师(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及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模型建构,引导学生总结归纳。 总结、归纳本课所学师生共同总结回顾知识,强化重点知识,加深对知识的掌握板书1.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时间科学家科学实验假说19世纪末欧文顿用500多种物质对植物细胞进行上万次的通透性实验,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膜是由脂质组成的20世纪初 从哺乳动物红细胞中分离细胞膜 1925年荷兰科学家戈特和格伦德尔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面积是细胞膜的2倍细胞膜中脂质为连续的两层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生物膜为三层静态统一结构1970年两位科学家分别用绿色和红色荧光染料标记两种细胞的蛋白质,并将两细胞融合,发现荧光均匀细胞膜具有流动性1972年辛格和尼克尔森在新的观察和实验证据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2.模型建构:实验、推理和想象→提出假说→验验证→提出假说→实验验证→建构模型→修正模型。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1节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教学课件ppt,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塑料布,普通布,弹力布,细胞膜,亲水头部,疏水尾部,理论需要实验的支持,磷脂双分子层,磷脂最丰富,糖蛋白具有识别作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1节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教学ppt课件,共3页。
这是一份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1节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教学课件ppt,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