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比较鉴赏题)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比较鉴赏题)第1页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比较鉴赏题)第2页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比较鉴赏题)第3页
    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比较鉴赏题)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比较鉴赏题),共1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链接材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1.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5)木芙蓉吕本中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窗前木芙蓉范成大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注】 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吕本中的《木芙蓉》诗中明确点出歌颂对象是小池南岸的木芙蓉。诗中第二句指出木芙蓉开放在严霜袭来的秋季其鲜艳的色泽显示出它不畏强暴的精神。诗中后两句诗人用无言一生开落任东风来比喻桃李怯懦软弱听任春风摆布而自己无言来衬托木芙蓉霜后着意红的英勇气概。将两种花比喻成对立的两种不同品格的代表,寓意深刻。《窗前木芙蓉》是诗人早期作品,写秋天盛开的木芙蓉花不怕寒霜,傲然怒放,没有一般的花那样纤弱,动不动就是愁红怨绿的可怜样子。作者借木芙蓉表现了自己少年时的意气风发、昂扬不凡的气度。答案 吕诗着重描写木芙蓉的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范诗写了木芙蓉的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5)江 村杜 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此诗第四联但有故人供禄米有的版本作多病所需惟药物你觉得哪一句更好?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一)但有故人供禄米更好。此句表面上虽是喜幸之词而骨子里正包藏着不少悲苦之情。说但有就不能保证必有;说更何求正说明已有所求。诗人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眼前优游闲适的生活正是建立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之上的。可见此句包含着对封建统治阶级摧残人才的强烈控诉。(示例二)多病所需惟药物更好。此句表面上说自己多病,唯一需要的就是药物,似乎再别无所求。但稍加揣摩,便能发现其中包含着诗人多少无奈。现在多病,确实急需药物治病,但药也无从得到。这点要求都达不到,还能说其他要求么?正是有对现实的绝望,才有后文微躯此外更何求的愤慨。3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5)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眦相驰逐。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汗漫漳河曲。城郭为虚【注】人代改有西园明月在。邺傍高冢多贵臣娥眉共灰尘。试上铜台歌舞处,唯有秋风愁煞人。(张说《邺都引》选自《全唐诗》)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选自普通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注】 虚:废墟。请赏析两诗中画横线诗句所抒发的人生感悟的差异。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解答此题的前提是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张说《邺都引》画线的两句诗的意思是城郭西园已沦为废墟标志着魏武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只有明月依旧,却照不见曹操在西园夜接词人赋华屋,强调的是世事沧桑变化,抒发的是世事无常、生命短促的感慨。第二段诗中画线句子是说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长久的,因此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虽然抒发的是作者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颓废与绝望,基调是哀而不伤的。答案 城郭为虚人代改但有西园明月在以都邑变为废墟、人世盛衰更替与月之千秋永照对比突显人非物换抒发了世事沧桑、人生如寄的感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将人类的代代相续与月之永恒不变对举,表现宇宙的永恒和生命的无限,强调人类的绵延不绝,抒发了一种豁达乐观的情怀。4阅读下面这首元词然后回答问题。(6)念奴娇 登石头城次东坡韵萨都剌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指点六朝形胜地唯有青山如壁。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  寂寞避暑离宫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落日无人松径里鬼火高低明灭。歌舞尊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注】 石头城:即金陵城昔为六朝都城。离宫:皇帝在京城以外的宫室。简要分析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与萨都剌的这首词所抒发的情感的异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相同点:对世事变迁、昔盛今衰的悲哀怀古伤今;对光阴虚掷的感伤。不同点:萨词有对战争残酷的心痛之感;而苏词抒发的是自己有志报国却功业未成、壮志难酬的感慨。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塞上听吹笛高 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从军北征李 益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这两首诗分别是如何表现征人思乡之情的?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高诗借问梅花何处落是征人由听曲而想到了故乡的梅花含有思乡之情。李诗中一时回首月中看那一轮高挂在空中的明月自然地勾起了征人的思乡之情。6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初冬夜饮杜 牧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闻梨花发赠刘师命韩 愈桃溪惆怅不能过红艳纷纷落地多。闻道郭西千树雪欲将君去醉如何?【注】 本诗写于842当时作者受排挤被外放。淮阳:指东汉汲黯他因刚直敢言屡次切谏多次被流放最后死于淮阳。偶求欢指代酒。两首诗都分别写到梨花但二者在诗中的关系却不相同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两位诗人这样处理的意图所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杜诗中的雪是本体梨花是喻体诗人将积雪比作梨花形象地写出冬夜积雪之厚之白其目的是从侧面烘托出环境的清冷。韩诗中梨花是本体雪是喻体诗人将梨花比作积雪写出梨花盛开时的洁白、繁盛之貌其目的是形象地表现春天千树梨花怒放的美丽景象。7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梦江南[]皇甫松兰烬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人语驿边桥。望江南[南唐]李煜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绿满城飞絮混轻尘。忙杀看花人。两首词都写到这两处各自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皇甫词中中的江南梅熟、夜雨吹笛、驿边人语充满欢情表现了词人梦醒之后孤独与惆怅无法消散的情感;李词中中的故园的江水、乐声、飞絮、轻尘和看花人一派生机表现了词人对故国的思念和现实生活的凄楚之感。题组二 综合练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1)(2)题。(11)客 游李 贺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石。不谒承明庐老作平原客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旅歌屡弹铗归问时裂帛【注】 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曹植诗云: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云平原客弹铗:《战国策·齐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要鱼、要车等。裂帛:指写家信。(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5)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可能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B日暖南山石使用虚写的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情怀日暖属于想象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C首联下句的字与上句的字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目中故乡永远是温暖的永远是值得依恋的。D颔联上句中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抒发壮志难酬的慨叹。E老作平原客中的字是老迈、年岁已高的意思诗人通过写自己老迈表达了年事已高但仍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之情。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C下句的字与上句的字形成鲜明的对比错误应该是形成对比。E颔联中的字是总是的意思突出了诗人在外漂泊的时间长表现了诗人羁旅漂泊和怀才不遇的凄楚与痛苦。答案 CE(2)唐代诗人崔涂的《春夕》中有: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崔诗中的指家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也指家信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6)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同:二者都借家信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异:崔诗主要写诗人长期不能回家所以连家信也常年断绝春天到来之时看到了镜中的白发表达了韶光易逝的愁苦。李诗主要写诗人想入朝为官而愿望始终得不到实现,于是想写封家信告诉家人自己就要回家了,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伤。9阅读下面这首小令然后回答(1)(2)题。(11)沉醉东风·渔父白 朴黄芦岸白渡口绿柳堤红蓼滩头。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点秋江白鹭沙鸥。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1)下列有关内容是对这首小令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5)A开头两句选用”“”“绿”“这样色彩鲜明的字眼展现了渔父生活环境的优美引发读者丰富的想象。B小令中的渔父虽然没有生死之交却能以在秋江上自在来去、心地单纯的白鹭沙鸥为友让人感到其心灵世界的洁净美好。C烟波钓叟就是诗人在这首小令中着力表现的渔父因为渔父不识字没文化所以在万户侯面前骄傲不起来。D结尾句虽然表达出词人坚决不向黑暗社会妥协、保持高风亮节之意但更主要的是体现出词人消极避世的思想倾向,这是不可取的。E这首小令语言平实自然风格清新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像白鹭沙鸥那样生活自由自在、行动无拘无束的渔父形象。解析 C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的准确理解应是:渔父虽然不识字但他自在美好的生活足以让人间的万户侯羡慕。D这是不可取的理解有误虽有其消极避世的一面却也曲折地反映了元代知识分子的骨气和那个时代投射在他们心灵上的暗影抒发了他们的不平之慨。答案 CD(2)有人认为钓叟是小令作者白朴用以自比的形象这和下面链接材料中柳宗元以蓑笠翁自比是一样的。请问:我们可以从钓叟蓑笠翁身上看到两位作者怎样的相同情怀与不同情怀?(6)【链接材料】江 雪【注】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注】 本诗为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后所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白词结尾点题点出前面写的并非退隐文人而是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表达出词人既有坚决不向黑暗社会妥协、保持高风亮节之意又有不愿在宦海中风波千丈担惊怕、希图逃世的思想;而柳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这个渔翁的形象显然是诗人自身的写照,曲折地表达出诗人在政治改革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答案 相同情怀——远离世事(远离纷扰、远离尘嚣、不满于现实)崇尚自然(钟情自然、寄情山水)不同情怀——白朴有不与达官贵人为伍甘于淡泊宁静、崇尚逍遥自在生活的情怀;柳宗元虽孤寂郁愤但却仍有着清高而孤傲的情怀。10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1)(2)(11)春 雪韩 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春 雪刘方平飞雪带春风徘徊乱绕空。君看似花处偏在洛阳东【注】【注】 洛阳东:指富贵人家居住之地。(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其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5)A韩诗第一句中的字流露出作者经过漫漫寒冬、久盼春色的急切心情。B韩诗的第二句表达了诗人见到满园春色、其溢于言表的欣喜一扫遗憾之情。C刘诗三、四句写富人看春雪似花强烈表达出作者对社会贫富差异的愤慨之情。D两位诗人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早春的白雪并借此抒发情怀。E白雪却嫌春色晚这种写法使文章充满灵动之气雪却输梅一段香有异曲同工之妙。解析 B句中的,含有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惋惜和不满的情绪。C刘诗只是隐含了作者因贫富差异造成审美不同的感叹而非强烈的愤慨之情。答案 BC(2)两首诗均以春雪为题但对雪的描绘有所不同寄托的情感也不相同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韩诗写春雪嫌花开得太晚所以化作飞花在庭中树间飞舞;表达了作者对春雪的喜爱之情;刘诗写春雪被春风挟带着在空中盘旋;春天已经来临突如其来的春雪在富贵人眼中似花却夹杂着作者的嗔怪之情。1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1)(2)题。(11)咏 竹刘孝先生荒野外,梢云耸百寻。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耻染湘妃羞入上宫琴谁能制长笛当为吐龙吟。【注】 湘妃:传说中舜帝的妃子舜亡后湘妃泪洒竹上形成斑竹(又叫湘妃竹)上宫琴:宫廷一流琴师弹奏的琴。(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其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5)A竹生句既描述了竹恶劣的生长环境也赋予了竹不图安逸、不慕奢华的品性。B梢云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竹梢高耸入云的情状,为下文写高节作铺垫。C无人两句意思是没有人赏识它的高风亮节徒自抱着一颗坚贞之心。D耻染句表明竹子自感无法与湘妃相比为不能像湘妃那样痴情而感到羞愧。E结尾两句抒写竹子希望能制成长笛高声吟唱的愿望寄寓了作者奋发向上、不甘人下的豪壮情怀。解析 D……为耻辱之意。这一句的意思是:耻于染上湘妃的泪迹羞于制作上宫的宫琴。E奋发向上、不甘人下的豪壮情怀有误本诗托物言志写出了作者不事权贵的贞亮之节。答案 DE(2)这首咏竹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法在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虞世南《蝉》(饮清露)、陆游《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等诗中也有体现请以本诗或任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另选其他诗作)作为例子谈谈你对这种手法的理解。(6)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托物言志是通过对富有特征的物象的描写将物人格化赋予事物人的品性来寄托作者志向、情趣或理想的表现手法这种表现手法往往能达到形象、委婉、深沉感人的艺术效果。《咏竹》通过描写竹子身居荒野、高耸向上、外直中空等特点赋予竹子不慕奢华、不媚俗、高洁、坚贞、追求理想的品性表达自己要像竹子一样坚贞高洁追求梦想,愿为国家效力的高尚志趣。这种手法在其他诗人的诗中也常有运用。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借石灰经过千锤万凿、烈火焚烧”“清白”“粉末等特点,将石灰人格化,赋予石灰历经锤炼、不惧焚烧、不惜粉身碎骨,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人的品性,寄寓作者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石灰吟》运用托物言志,把石灰人格化,委婉、形象,深沉动人,极富艺术感染力。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1)(2)题。(11)虎丘题壁陈恭尹虎迹苍茫霸业沉古时山色尚阴阴。半楼月影千家笛万里天涯一夜砧。南国干戈征士泪西风刀剪美人心。市中亦有吹篪客乞食吴门秋又深。【注】 虎丘苏州名胜相传内有春秋时吴王阖闾墓。陈恭尹清代诗人。其父陈邦彦为明末岭南抗清主力后兵败殉国陈恭尹只身逃脱。吹篪(chí),指伍子胥。春秋时,伍子胥父兄为楚平王所杀,他逃住吴国,吹篪乞食,后为吴国重臣,借吴兵力,雪耻家仇。篪,古代一种用竹子制成的乐器。(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其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5)A题壁诗是诗人在墙壁上题写的诗歌苏轼《题西林壁》、谭嗣同《狱中题壁》都是题壁诗。B起句写吴王霸业成空的史实古时山色四字暗含着江山未改、人事已非的深沉感慨。C颔联拓展空间由虎丘而至整个江南千家笛声与万里砧声相合虚实相生,意境阔大。D颈联以征士泪美人心将士出生入死闺中美人却不知亡国之恨犹自做着女红。E古诗词中的数字有时是实指有时是虚指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的数字和本诗中千家笛”“万里天涯中的数字都是实指。解析 D颈联这两句诗字面上写的是春秋时吴越之战给人们带来的灾难。连年的战争使战士们流尽了血泪;西风中吴宫的美人西施也心如刀剜痛苦不堪。实际上诗人咏史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情怀。他是明朝遗民其父陈邦彦在抗清战争中殉难;国仇家恨,常形诸笔端。两句中的征士泪”“美人心都暗指当时南方的抗清斗争和他自己的家国之痛。E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意为: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诗中的都是实指是确切的数字。而本诗中不是实指。答案 DE(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杜甫诗《蜀相》的尾联请和《虎丘题壁》的尾联进行比较说说这两首诗的尾联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6)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虎丘题壁》以伍子胥自比侧重写自己身负国难家仇含蓄表达反清复明的大志。《蜀相》则更多是对诸葛亮的敬仰及对事业未竟的痛惜和包括自己在内的无数志士的爱国深情。《虎丘题壁》中秋又深三字使人想见瑟瑟秋风、森森寒气,又表现了诗人于时局艰难之时,又觉前途迷茫。13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1)(2)题。(11)水仙子·咏雪乔 吉冷无香柳絮扑将来冻成片梨花拂不开。大灰泥漫了三千界银棱了东大海探梅的心噤难捱。面瓮儿里袁安盐罐儿里党尉粉缸儿里舞榭歌台。【注】 三千界:佛家语这里泛指整个世界。袁安,晋周斐《汝南先贤传》记载:大雪积地丈余,洛阳令出行视察,至袁安门,无有行路。谓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户,见安僵卧。党尉,即党进,北宋时人,官居太尉,雪夜拥炉酌酒,热得出汗,扪腹徐行,说:天气不正。(1)下列对这首散曲的理解与赏析其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5)A前两句运用比拟手法写出了雪花飘飞轻若柳絮冰冷而没有香气;积雪像飘落满地的梨花冻成一片推移不动。B第四句的字是口语赘词用于某些形容词后。第五句的字指冻得从心里打战。C最后三句描写雪之大:袁安的宅舍雪大如同埋进了面缸党尉深宅的积雪像洁白的盐堆歌舞的亭台被大雪变成了粉缸。D这首元曲是一首咏物的曲子全曲处处都在写雪而曲词内容却不着一从不同角度运用多个手法突显描写对象。E这首元曲先俗后雅大俗与大雅形成强烈对比显示出俗对于雅的调侃于是产生了喜剧效果给人以强烈的审美冲击。解析 A前两句是运用比喻手法。E这首元曲先雅后俗。答案 AE(2)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从这个角度看这首散曲和唐代的高骈的《对雪》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歧相比哪一首更符合刘熙载的评论?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6)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水仙子·咏雪》运用比喻、夸张、用典等表现手法从不同角度渲染出大雪纷飞的景象是一首纯粹的咏物散曲。而《对雪》是一首借景抒怀之作写得别具一格。人坐在窗前欣赏着雪花飘入庭户雪花把窗外的青竹变成了洁白的琼枝。诗人想到此时如果登上高楼观赏野景那野外一切崎岖难走的道路都将被大雪覆盖展现在眼前的将是坦荡无边的洁白世界。高楼四望一片洁白诗人希望白雪能掩盖住世上一切丑恶让世界变与雪一样的洁白美好。结尾一句道出了作者胸中的感慨与不平。所以《对雪》更符合刘熙载的评论。 

    相关教案

    高考语文复习--简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题型)横: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复习--简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题型)横,共1页。

    高考语文复习----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最简流程(一题多考):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复习----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最简流程(一题多考),共2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四句诗的理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二轮复习:语言鉴赏题专练教案: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二轮复习:语言鉴赏题专练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阅读下而这首朱词,完成1—2题,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3—4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7—8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