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专用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4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含解析统编版
展开
这是一份河北专用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4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含解析统编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2021河北沧州七校联盟期中)曹魏正始时期(240—249年),崇尚老庄思想的玄学家阮籍、嵇康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观点。由此可知,这一派玄学家( )
A.认为道家更能经世致用B.具有明显的反儒学倾向
C.否定了儒学的进步作用D.主张彻底改造传统儒学
2.(2021河北邯郸期末)陆俟(本姓步六孤)是北魏鲜卑八大贵族之一,他的第二代陆丽“好学爱士”;第四代陆恭写文章诗赋一千多篇;第六代陆卬“在帝席赋诗,卬必先成”;陆卬之子陆乂“于五经最精熟”,许多汉族士大夫也不及他。陆氏家族的发展反映了( )
A.汉族精英文化日趋衰落B.科举考试推动文学发展
C.民族交往交融深入发展 D.世卿世禄制度逐步确立
3.(2021辽宁锦州三模)东晋时“晋主虽有南面之尊,无总御之实,宰辅执政,政出多门,权去公家,遂成习俗”。南朝(宋)刘裕代晋自立为帝后,开始整顿吏治,重用寒士。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
A.门阀士族地位动摇B.地方割据势力强大
C.科举制度开始推行D.宦官外戚交替执政
4.(2021北京海淀三模)三国时期吴国以一隅之地与中原的曹魏相抗衡,东晋和南朝政权也都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材料反映出( )
A.南北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的状态
B.南北对峙阻断了经济文化交流
C.北方社会安定有利于恢复生产
D.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已经出现
5.(2021河北石家庄教学质量检测)晋武帝始设员外散骑侍郎,隶属于中央散骑省。该职具有位高职闲的特点,且无人员限制,受到高门士族与皇室子弟的青睐。南朝将该职位大量授予军功起家的庶族,员外散骑侍郎数量扩大,品级和社会地位不断降低。这一变化( )
A.助推军功授爵趋向常态化B.使皇权呈现弱化态势
C.弥补了九品中正制的不足 D.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
6.(2021山东威海二模)北魏孝文帝迁都时选择地点有二,一是洛阳,一是邺城,而洛阳是所谓“中夏正音”所在之地,故孝文帝迁都于此。由此可见,孝文帝选择迁都洛阳的主要目的是( )
A.保障北魏政权粮食供应B.推动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C.改变鲜卑贵族保守气息D.完成南下伐齐统一大业
7.(2021河北秦皇岛二模)李翱(772—841)在《平赋书》中讲到:“其田间树之以桑,凡树桑人一日之所休者谓之功,桑太寡则乏于帛,太多则暴于田。是故十亩之田,植桑五功。一功之蚕,取不宜岁度之,虽不能尽其功者,功不下一匹帛。”可见当时( )
A.农民环保意识普遍提高B.桑粮间作模式比较盛行
C.封建国家赋税负担沉重D.农村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8.(2021河北邯郸三模)唐太宗李世民在其所著《帝范》中有如下记述:“当此之际,则轻甲胄,而重诗书。是知文武二途,舍一不可;与时优劣,各有其宜;武士儒人,焉可废也。”据此可知,唐太宗( )
A.认为治国应该因势而异B.推崇科举制度
C.主张提升官员文化素养D.倡导儒学复兴
9.(2021河北质量检测)关于曲辕犁出现的时间,文献记载始见于晚唐陆龟蒙的《耒耜经》,称江东犁。而在陕西发现的贞观四年(630年)李寿墓中壁画上的牛耕图上,已经有了曲辕犁。这说明( )
A.历史文献的记载讹误众多
B.唐朝统治者重视农具创新
C.壁画比文献更具有可信度
D.多种史料有利于还原史实
10.(2021河北邯郸期末)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僧侣们把印度语中的“达摩”翻译成“道”,把印度语中的“涅槃”翻译成“无为”。在鼓励禁欲生活方式的同时,他们宣扬说有一子在寺院出家,其家族十代人都会得到解救。这表明佛教( )
A.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B.崇尚“清谈”的社会风气
C.呈现出本土化趋势
D.追求三教并行的目标
11.(2021山东济南期末)下面是我国发行的一组邮票,邮票中的主人公对当时历史发展做出的相同贡献是( )
图1 昭君出塞 图2 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
A.加强中央集权B.推动民族交融
C.促进汉藏友好D.强化边疆控制
12.(2021河北张家口模拟)下表为唐朝天宝前后户数和人口数变化一览表。导致这一时期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灾害的频发B.均田制遭到破坏
C.政治局势的影响 D.疆域的不断缩小
13.(2021北京丰台三模)关于黄巢起义前藩镇的作用,宋人认为:“世言唐所以亡,由诸侯之强,此未极于理。夫弱唐者,诸侯也。唐既弱矣,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材料( )
A.肯定了藩镇对唐统治的积极作用
B.认为藩镇是唐衰落灭亡的重要因素
C.基本否定了藩镇对唐统治的作用
D.认为藩镇对唐统治有正反双重作用
14.(2021山东潍坊三模)王夫之认为王朝的衰亡有两种形式:土崩和瓦解。其中土崩指在整体的秩序崩溃后尚有局部的秩序保存,其衰亡往往要持续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新的统治秩序和新的统一局面的重建也往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下列中国古代王朝的衰亡属于土崩的是( )
A.秦朝B.隋朝C.唐朝D.元朝
15.(2021山东临沂三模)下表是关于五代时期各王朝政权状况的部分信息,表中信息反映出五代时期( )
A.王位大都是非法继承B.开国君主皆死于非命
C.儒家伦理道德已尽失D.战争多发且政治混乱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使得唐初的赋税徭役比隋朝有所减轻。尤其是力役,不仅削减了大型公共工程,以减轻民众的劳役负担和赋税,而且比较有节制,注意不夺农时。太宗认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注意百姓疾苦,重视灾害的救济工作,或减免灾区租赋,或直接对灾民给予抚恤与赈济。为减轻广大人民的负担,唐太宗“去奢省费”,注意节俭。同时精简机构,把中央官吏从两千余人减少到六百余人,“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还并省了许多州县,节约了政府的开支。
材料二 唐太宗大力倡导发展农业生产。他曾“亲耕籍田”,以示重农之意。为解决耕牛之不足,太宗通过与突厥等“互市”换回大量的马、牛,用以耕田。还派使者用金帛赎回被突厥掳去的男女八万余人。又释放宫女三千多人回到民间,准予婚配,以增加农业生产人口。为保障农民有充足的生产时间,太宗还特别注意“不夺农时”。他说“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认为人君唯有崇尚“简静”,不发兵戈,不兴土木,“不夺农时”,与民休养生息,农业生产才能得以恢复和发展。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宁欣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为缓和社会矛盾所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太宗为发展农业生产所采取的举措,说明其举措所体现的治国理念。
(3)根据材料一、二,评价唐太宗的治国策略。
17.唐朝重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控制和管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为了加强经略西域,唐太宗先后设置了伊州、西州、庭州。在这三州以西、帕米尔以东的地区,推行羁縻府州制度,即在这一地区的部落中设置州、都督府,州刺史与都督由各部首领担任。在帕米尔以西的中亚地区有16国,唐以其国都城为都督府所在地,以各国国王为都督府都督。安西与北庭都护府是更高一级的军政机构。两大都护府代表朝廷在西域行使职权。在西域广置屯田,鼓励从内地移民,兴修水渠与坎儿井,内地先进的技术传到了西域,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唐朝在西域统治地位的巩固与丝绸之路的畅通,使内地与西域之间的商业贸易更加繁荣。西域诸国诸族派遣子弟入长安学习汉文化,唐朝在西域地区兴办各类学校。唐朝包容开放的民族政策,更是促进了西域地区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增强了西域各民族对中原王朝的向心力,使“华夷一家”的观念深入人心。
——摘编自杜文玉《唐朝如何经略西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经略西域的特点。并对唐朝经略西域做出合理解释。
课时规范练4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1.B 解析阮籍、嵇康崇尚老庄思想,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体现出对道家学派的推崇,对儒学的忽视,故选B项;“任自然”强调自然无为,跟经世致用矛盾,排除A项;材料体现对道学的重视,并没有体现对儒学的否定,排除C项;二人没有体现对儒学彻底改造之意,排除D项。
2.C 解析材料中陆氏家族的发展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根据“许多汉族士大夫也不及他”可知陆氏家族汉化程度较深,反映出北魏民族交往交融深入发展,故选C项;根据材料“于五经最精熟”可知汉族文化扩散到少数民族,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度形成于隋代,材料时间是北魏时期,此时科举考试尚未出现,排除B项;北魏时期,世卿世禄制度已被废除,排除D项。
3.A 解析东晋皇帝由门阀士族拥立,导致“宰辅执政,政出多门,权去公家”,南朝(宋)刘裕重用寒士,门阀士族地位动摇,A项正确;题干主旨是门阀士族的衰落,与地方割据势力、外戚宦官无关,排除B、D两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尚未实行科举制,排除C项。
4.D 解析南方形成与北方对峙的政权,说明南方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趋势已经出现,D项正确。
5.D 解析晋武帝时士族占据位高职闲的员外散骑侍郎,南朝将该职位大量授予军功起家的庶族,庶族进入统治阶层,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故选D项;单凭材料信息无法法判断军功授爵趋向常态化,排除A项;南朝士族相对衰落,庶族力量崛起,皇权加强,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的不足指只从名门望族中选拔官吏,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材料中军功起家的庶族被授予员外散骑侍郎,但品级和社会地位却不断降低,并没有成为上品的官员,排除C项。
6.B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北魏孝文帝选择迁都洛阳的原因在于洛阳是所谓“中夏正音”所在之地,由此可知,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是推动吸收汉族先进文化,B项正确。
7.B 解析材料中唐朝后期“田间树之以桑……十亩之田,植桑五功”体现了桑粮间作是较为普遍的现象,故选B项;个体的农业和手工业结合,不能体现环保意识,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反映赋税沉重的问题,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农业和手工业的比重,排除D项。
8.A 解析根据材料“与时优劣,各有其宜;武士儒人,焉可废也”,可知唐太宗认为武将和儒士对国家的影响各有利弊,需要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决定,故选A项。
9.D 解析在陆龟蒙《耒耜经》中,其关于曲辕犁的记载和李寿墓壁画牛耕图上的曲辕犁,均从不同角度印证了唐朝出现曲辕犁的史实,据此可看出,多种史料结合更有利于还原史实,故选D项;根据材料陆龟蒙的《耒耜经》记载正确,不能反映历史文献记载讹误众多,排除A项;材料只是强调曲辕犁存在的史实,尚未提及唐朝统治者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重在综合壁画和文献上关于曲辕犁的记载,尚未比较可信度,排除C项。
10.C 解析根据材料“僧侣们把印度语中的‘达摩’翻译成‘道’,把印度语中的‘涅槃’翻译成‘无为’”可知,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故选C项;材料没有体现成为主流意识,且自汉代以来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一直是儒学,排除A项;崇尚“清谈”是魏晋玄学提倡的,排除B项;佛教并不追求三教并行,排除D项。
11.B 解析两枚邮票分别反映了汉代和唐朝的和亲政策,和亲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B项正确。
12.C 解析根据表格可知,唐朝天宝前后人口从持续增加到急速下降再到回升。根据所学可知,唐朝前期统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所以人口持续增加;唐玄宗天宝年间发生的安史之乱对社会和经济造成极大破坏,唐朝由盛转衰,因此政治局势导致人口锐减,故选C项;自然灾害的频发不能反映中宗神龙元年到玄宗天宝十四年间人口增加的原因,排除A项;均田制遭到破坏与人口减少关系不大,排除B项;疆域的变化不是这一时期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
13.D 解析根据材料“夫弱唐者,诸侯也。唐既弱矣,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可知,宋人认为藩镇割据削弱了唐朝,但藩镇又维持了衰落中的唐朝的统治,故选D项。
14.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土崩类王朝在整体秩序崩溃后,建立新的统治秩序比较缓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后唐朝逐步走向衰落,但其灭亡则是在100多年后,故唐朝的灭亡属于土崩类,故C项正确。
15.D 解析根据图表中“王位继承情况”可知,存在子弑父以及继承者年龄、血统等问题。根据图表中“存在时间”可知,政权存在时间普遍较短,表明政局动荡,政权更迭频繁,故选D项。
16.参考答案(1)轻徭薄赋;重视灾害救济;提倡节俭;精简机构,撤并州县,节约开支。
(2)举措:“亲耕籍田”,做出表率;通过与少数民族互市增加耕作的牲畜;增加农业生产人口;不夺农时,与民休息。理念:重农、存百姓。
(3)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以民为本,采取措施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最终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这体现出其作为一位杰出政治家的清明统治和敏锐的政策眼光,反映出他是一位有作为的封建统治者。
17.参考答案特点: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边疆管理体系;统治方式灵活多样,因俗而治;推行积极开发边疆的政策等。
解释:唐朝国家统一,国力强盛;封建经济繁荣;疆域拓展,民族交往活跃;政府开明的民族政策。唐朝在西域地区实行的军事、移民、经济、文化等措施,促进了西域地区开发和民族交融;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增强了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等。
年度
公元(年)
户数(户)
人口数(人)
中宗神龙元年
705
6 156 141
37 140 000
玄宗天宝十四年
755
8 914 709
52 919 309
代宗广德二年
764
2 933 125
16 920 386
德宗建中元年
780
3 805 076
—
宪宗元和十五年
820
2 375 400
15 760 000
文宗开成四年
839
4 996 752
—
朝代
建立者
王位继承情况
存在时间
后梁
朱温
次子杀父继承
17年
后唐
李存勖
养子杀父继承
14年
后晋
石敬瑭
死后传位侄子
12年
后汉
刘知远
病逝传位幼子
4年
后周
郭威
病逝传位养子
10年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2022年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刷题练,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图是一部史学著作的部分目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练4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3讲 课题5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含解析),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三国与两晋,东晋与南朝,十六国与北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