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部编版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部编版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课时安排,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朗读并背诵课文,领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4、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画面、音乐欣赏突破重难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2、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在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的特殊心境。
二、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朴素自然的语言,体会诗情画意的情境。
难点:揣摩作者在写景文字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猜人物——一个才华如泉涌的人;一个生活在北宋为官屡次被贬的人;一个能用文字画画的人。他是——苏轼。师:苏东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而我们很多人平平常常的过日子,却说人生无趣。看来我们真的该好好的学一学苏东坡,问问他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快乐。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希望下课的时候大家能从东坡这里取到快乐人生的真谛。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在书上勾画生字、词。
2、播放应掌握字、词的幻灯片。
(1)利用工具书、书下注释给下列字注音。
遂 寝 藻 荇
(2)利用工具书、书下注释解释下列词句。
欣然起行 无与为乐者 遂至 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 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3)学生借助工具书完成正音、解词。
(4)学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作品的内容,思下考以问题:
①简叙作者的写作思路。(用文中词语)
②学生思考、讨论。
③明确思考问题一:
欲睡→起行→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绘景→抒怀。
(5)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6)小组学习,翻译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
(7)划分文章层次,概括层意。
①学生思考、讨论。
②明确:
第一层:(开头……相与步于中庭)叙事,交待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
第二层:(庭下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写景,写月下庭中景物。
第三层:(何夜无月……结尾)抒情,面对月光、竹柏疏影抒发感慨。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
1、思考:(1)作者在文章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哪些词句可以表现出来?
(2)文章第三段“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否可以去掉?为什么?
2、学生思考、讨论。
3、明确思考题一:“欣然起行”表现出了作者兴奋喜悦之情。“无与为乐者”,“寻张怀民”,表现出作者当时的心情是喜悦的,但也流露出寂寞之感。
教师讲解:作者为什么会同时具有兴奋喜悦和寂寞两种不同的心情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作者当时的情况。宋神宗元丰二年八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被人陷害入狱,后经人多方营救才于十二月结案出狱,被贬官至黄州,身居闲职,而且还受到监管,过着失意的闲居生活。内心苦闷寂寞,于是放情山水,到大自然中寻求诗情,寻求精神的寄托。
明确思考题二:课文第三段,作者连发两问,月色常有,竹柏亦常有,但像“我们”这样赏月的闲人“却不可多得。这句看似多余,但仔细品味则又感到文章因此而意味更深一层,是不可缺少的,十分精彩的一笔。这两句话所传达的思想感情相当复杂,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还透出某种鄙视尘俗的自慰之情。这种复杂的心情,一方面是由于苏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放情山水,在江山风月中寻找寄托;另一方面,大自然的美所给予人的无穷愉悦,是那些追逐名利的世俗之人所无法领受的。苏轼得到一种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愉悦,这是身处逆境的苏轼聊以自慰的。
4、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朗读赏析
1、朗读,并简要分析下列写景语句的妙处。(播放写景语句的幻灯片)
①“月色入户”
②“欣然起行”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学生思考、讨论。
3、明确写景语句的妙处。
①句月光悄悄地进门来了。“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善解人意。主动来与人作伴,安慰这位失意的人。
②是作者的反应,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睡意顿消,披衣而起,欣然相迎,其兴奋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③句是全篇的精妙所在,寥寥18字,以极精练的文字描画出承天寺庭院中优美的月色,表现出浓郁的诗情。其妙处在于:将月色当作水来描写,将月下的竹柏影当作水中的藻荇来描写,前者突出月光的“空明”之色,后者突出树影的“交横”之态,创造出一个澄澈透明的世界。
(三)小结
苏轼的这篇短文不足百字,却脍炙人口,堪称古代散文中的杰作。文章通过记事、写景、抒情,以极精练的语言,创造出一种诗一样的艺术境界,表现出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给人以美感和熏陶。请同学们课下反复诵读,深入领会本文语言运用的妙处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探究活动
《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对我们今天有何启示?
活动过程:启发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参考答案:在社会飞速发展,物质文明急剧膨胀,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社会竞争压力不断增大的今天,我们还需保持一颗平静空明之心。在物欲横流,精神滑坡的社会中,我们应保持一种内心的宁静,同时更应做一有心之人,要善于观察和寻找围绕在我们周围的种种美和善的东西。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看似浅显,却别有情趣,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心境的?
板书设计
22、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欲睡→起行→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绘景→抒怀
教学反思:
1.注重诵读教学。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逐渐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疏通文意,同学间展开讨论、解释疑难,教师作必要的点拨和的适当讲解,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材分析,教学方法,课时安排,教学媒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课前准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活动评价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