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2.功》教学设计2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2.功》教学设计2,共4页。
《功 功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功,功率的定义及物理意义和计算公式。会计算力做功,几个力所做的总功和功率的计算。教学重难点:应用功,功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 回顾教材,抓基础. (一)功 1.做功的两个要素: 力 和物体在在力的方向发生的位移。 2.公式:W=Fxcosα,α代表力的方向和位移的方向间的夹角。 3.功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但有正负。 4.功的正负的判断夹角功的正负0°≤α<90°W>0,力对物体做正功90°<α≤180°W<0,力对物体做负功,也就是物体克服这个力做了功α=90°W=0,力对物体不做功,也就是力对物体做功为零 (二)功率 1.定义:功跟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功率。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 的物理量,是标量。2.公式:(1)P=,定义式求的是平均功率。(2)P=Fvcosα,α为力与位移 的夹角。若v是平均速度,则P为平均功率;若v是瞬时速度,则P为瞬时功率。3.单位:瓦特(W)。1 W=1 J/s,1 kW=1 000 W。4.额定功率:表示机器长时间 正常工作时最大的输出功率。实际功率:表示机器实际工作时的输出功率。二.知识应用,夯实基础 1.如图5-1-1所示的a、b、c、d中,质量为M的物体甲受到相同的恒力F的作用,在力F作用下使物体甲在水平方向移动相同的位移。μ表示物体甲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乙是随物体甲一起运动的小物块,比较物体甲移动的过程中力F对甲所做的功的大小(d) 5-1-1如图5-1-2所示,两个互相垂直的力F1与F2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使物体通过一段位移的过程中,力F1对物体做功4 J,力F2对物体做功3 J,则力F1与F2的合力对物体做功为(A)A.7J B.1J C.5J D.3.5J三.题型分类 学方法——考点分类 点点击破1.恒力做的功直接由W=Flcosα计算。2.合外力做的功方法一:先求合外力F合,再用W合=F合lcosα求功。方法二:先求各个力做的功W1、W2、W3…,再应用W合=W1+W2+W3+…求合外力做的功。3.变力做的功(1)应用动能定理求解。(2)用W=Pt求解,其中变力的功率P不变。(3)常用方法还有转换法、微元法、图象法、平均力法等,求解时根据条件灵活选取。【例1】 如图5-1-3所示,定滑轮至滑块的高度为h,已知细绳的拉力为F(恒定),滑块沿水平面由A点前进s至B点,滑块在初、末位置时细绳与水平方向夹角分别为α和β。求滑块由A点运动到B点过程中,绳的拉力对滑块所做的功。图5-1-3解析:由题图可知,在绳与水平面的夹角由α变到β的过程中,拉力F的作用点的位移大小为:Δs=s1-s2=-WT=WF=F·Δs=Fh变式训练1 (多选题)如图5-1-4所示,光滑水平地面上固定一带滑轮的竖直杆,用轻绳系着小滑块绕过滑轮,用恒力F1水平向左拉滑块的同时,用恒力F2拉绳,使滑块从A点起由静止开始向右运动,B和C是A点右方的两点,且AB=BC,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BD)图5-1-4A.从A点至B点F2做的功小于从B点至C点F2做的功B.从A点至B点F2做的功大于从B点至C点F2做的功C.从A点至C点F2做的功一定大于滑块克服F1做的功D.从A点至C点F2做的功可能等于滑块克服F1做的功变式训练2一滑块在水平地面上沿直线滑行,t=0时其速度为1 m/s。从此刻开始在滑块运动方向上再施加一水平作用力F,力F和滑块的速度v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分别如图5-1-5甲和乙所示,规定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求: 1.第1s内,第2s内力F所做的功W1,W2.2.前2s力F所做的总功WF和合力所做的功。 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的知识有:功 功率的定义,物理意义及计算公式。2.功,总功的计算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2.功》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器材,教法与学法,教学流程图,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2.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设计思想,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课前准备,课时安排,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2.平抛运动》教学设计2,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习目标,复习过程,学后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