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3届一轮复习部编版 第44课时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作业 练习

    2023届一轮复习部编版 第44课时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作业第1页
    2023届一轮复习部编版 第44课时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作业第2页
    2023届一轮复习部编版 第44课时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作业第3页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3届一轮复习部编版 第44课时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作业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届一轮复习部编版 第44课时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作业,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史记》纳“四夷传”(四夷,是古籍对中土以外,四方各族之泛称,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于“七十列传”之中,将蛮夷民族史作为内传,视作通史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民族史撰写体例体现了( )
    A.史学撰写方式的创新 B.家国同构的基本理念
    C.宗法分封制度的瓦解 D.多元一体的心理认同
    解析:D 《史记》将蛮夷民族史作为内传,视作通史的一个组成部分,体现了司马迁多元一体(多个民族单位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的心理认同,故选D项;材料强调多元一体的心理认同,不涉及史学撰写方式的创新,排除A项;家国同构指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通性,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宗法分封制度的瓦解,排除C项。
    2.(2021·湖南长沙二模)下图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它体现了这一时期社会文化习俗的演变。这说明( )
    A.汉民族文明对少数民族文明的全面渗透
    B.汉胡文化交流有利于隋唐文化包容性发展
    C.国家分裂严重影响中华文明发展进程
    D.纯粹的鲜卑文化濒临消失
    解析:B 图片显示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融,一定程度上为隋唐文化兼容并包奠定基础,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文化交流是双向的,且“全面”表述绝对,A项错误;材料内容均不涉及国家分裂对中华文明发展进程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鲜卑族文化濒临消失,D项错误。
    3.(2021·陕西宝鸡一模)下列史料中关于文成公主入藏的记载,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禄东赞于贞观十五年来唐朝觐见
    B.琅邪长公主外孙女段氏陪嫁于赞普
    C.赞普在禄东赞来唐之前已见过公主
    D.唐太宗对禄东赞以礼相待,重视与吐蕃的关系
    解析:D 据三部文献的记载可看出,太宗对禄东赞以礼相待,重视与吐蕃的关系,故D项正确;只有《册府元龟》记载禄东赞于贞观十五年来朝,孤证不立,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太宗意欲将琅邪公主外孙段氏嫁于禄东赞,排除B项;三则材料主要陈述了吐蕃相禄东赞婉拒了太宗的赐婚,没有涉及赞普是否见过公主,排除C项。
    4.(2021·辽宁沈阳一模)宋仁宗天圣四年(1026年),中书上书称榷场的设立不是独利的贸易,而是要“南北往来但无猜阻”,具有绥怀远俗的意图。由此可见,两宋时期的榷场贸易( )
    A.以增加财政收入为主要目的
    B.利用经济手段处理民族事务
    C.有效地控制了周边少数民族
    D.推动了政府经济政策的转变
    解析:B 榷场是宋、辽、金、西夏等各政权在边境所设的互市场所,是当时各个政权之间进行经济交流的重要途径。材料表明设置榷场具有“绥怀远俗的意图”,即作为处理民族关系的一种手段,故选B项;A、C、D三项与史实不相符。
    5.(2021·福建漳州三模)外国人在泉州的居住始于唐代,当时多为贡使、传教士和旅游者,人数较少。南宋时,泉州外国人口大量增加,以经商为主,最多时超过一万人,主要是阿拉伯人、印度人、意大利人、摩洛哥人等。这一现象表明( )
    A.泉州逐渐成为政治经济中心
    B.泉州作为港口城市经贸功能增强
    C.经济重心南移促进了中外交流
    D.政府实行了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
    解析:B 材料中居住在泉州的外国人从以贡使、传教士和旅游者为主演变为以商人为主,说明泉州的经济得到较大发展,由此可知泉州的经贸功能增强,故选B项;泉州没有成为政治经济中心,排除A项;材料只有泉州一地的变化,无法体现经济重心的南移,排除C项;材料信息不涉及政府政策的变化,强调居住在泉州人口的身份的变化,排除
    D项。
    6.(2021·北京房山一模)《礼宾图》(下图)是出土于陕西唐章怀太子(655—684年)墓中的壁画,描绘了鸿胪寺官员引见三位使节的情景。据此分析正确的是( )
    A.反映了唐太宗时期友好和睦的民族关系
    B.鸿胪寺的职责仅限于管辖少数民族事务
    C.鸿胪寺是隶属于唐朝尚书省的官方机构
    D.说明唐朝与世界各地区的交往更加频繁
    解析:C 据材料“鸿胪寺官员引见三位使节的情景”并结合所学可知,鸿胪寺属于礼部负责宾客接待礼仪的官员,而礼部隶属于尚书省,故选C项;唐太宗死于649年,不符合材料时间“655—684年”,排除A项;据图示中的“东罗马帝国使节”和“高丽使节”可知,鸿胪寺的职责不仅限于管辖少数民族事务,排除B项;据材料“鸿胪寺官员引见三位使节的情景”可知,材料并未提到整个世界各地区,排除D项。
    7.(2021·四川德阳三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含义的历史演变
    ——摘编自来梦娜《论“中国”
    含义的历史演变》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中国”含义的变化体现了民族交融的趋势。
    阐述:“中国”一词的演变与古代民族关系有内在联系。周代,政治上实行分封制,周天子居于“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服从于周天子,故此时的“中国”指周天子所在的国都。秦汉时期,随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中国”已用以表示整个王朝统治区域,但区分华夷的色彩十分浓厚。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交融,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与封建化,“中国”一词被少数民族所接受,华夷之别受到冲击。宋元时期,两宋与辽金对峙,北方民族交融加快,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自称“中国”,体现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清代,受西方的影响,“中国”成为中华民族的代称,与外族相对,体现了华夷之别的进一步削弱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一词的演变,反映了古代境内各族间交流的密切,华夷之别逐渐消除,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史趋势。
    记载
    出处
    (禄东赞)始入朝,占对合旨,太宗擢拜右卫大将军,以琅邪公主外孙妻之。禄东赞自言:“先臣为聘妇,不敢奉诏。且赞普未谒公主,陪臣敢辞!”帝异其言,然欲怀以恩
    《新唐书》
    春,甲戌,以吐蕃禄东赞为右卫大将军。上嘉禄东赞善应对,以琅邪公主外孙段氏妻之;辞曰:“臣国中自有妇,不可弃也。且赞普未得谒公主,陪臣何敢先娶!”上益贤之,然欲抚以厚恩,竟不从其志
    《资治通鉴》
    吐蕃相禄东赞,贞观十五年来朝。许以文成公主出降,赞普遣禄东赞来迓。召见顾问,诏以琅邪公主外孙女妻之。禄东赞辞曰:“臣本国有妇。且赞府未谒公主,陪臣安敢辄娶?”太宗嘉之,欲抚以厚恩,乃以为右卫大将军
    《册府元龟》
    周代
    青铜器“何尊”上有铭文“宅兹中国,自兹乂民”,其意
    为武王灭商之后成周(今河南洛阳)作为天下的中心,统治
    民众
    汉代
    将汉朝所统治区域视为中国,《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南与中国界于故塞”
    魏晋南
    北朝
    时期
    据有中原之地的曹魏政权被称为“中国”,而蜀、吴两国亦皆以魏为“中国”。入主北方地区的一些游牧民族政权也开始自称“中国”
    唐朝
    《唐会要》里曾多次将“中国”与“波斯”和“大秦”(东罗马帝国)并列
    宋元
    时期
    辽金元自称“中国”的记载有很多。部分汉族文人学士,认同其为“中国”。北宋与南宋也都自称中国,并认为
    “正统”
    清朝
    康熙晚年接触到大量西方国家的人员与事物之后,对臣子发出警告说: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中国”这个词得到了更多的运用

    相关试卷 更多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