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2年高考语文上学期模拟评估卷(新高考版)
2022年高考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模拟评估卷(新高考版)(五)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年高考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模拟评估卷(新高考版)(五),文件包含2022年高考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模拟评估卷新高考版五解析版docx、2022年高考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模拟评估卷新高考版五原卷版docx、2022年高考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模拟评估卷新高考版五答题卡pdf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2年高考语文第一次月考模拟评估卷(五)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作为中华民族之文化认同、维系中国人的社会凝聚的“集体意识”,其基本内容是什么呢?当然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能够确立民族共同价值观,培育和而不同、天下一家、世界大同的广阔胸襟,为在多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探索中国文化的出路,为建构21世纪文化体系提供保障。儒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血脉,是“集体意识”的主体部分,而孔子则是儒学的创始人、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是中国人公认的至圣先师,因此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象征。
孔子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象征是由其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孔子的人格和思想在生前就吸引了许多人求学,形成了很大的势力。孔子是一个有才干的人,有宗旨的人,有热诚的人。他无惧风尘,不畏艰难,十四年周游列国,意欲施行他的教化来救济天下。在孔子成名以前原已有过许多民众的中心人物,如宋国的子罕、郑国的子产、晋国的叔向、齐国的晏婴,但他们一生做官,没有余力来教诲弟子。惟有孔子,他收的弟子很多,他的思想有人替他宣传,所以他的影响格外巨大。自孔子殁后,他的弟子再收弟子,蔚成一种极大的势力,号为儒家。孔门势力之强大,除了客观环境使然外,实与孔子的个人人格有着莫大关系。孔子去世后,他的影响还持续着、扩大着。西汉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到山东的鲁地考察之后就发表感慨说:“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史记·孔子世家》)司马迁这段话恰如其分地评价了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北宋理学家邵雍在《皇极经世书》说:“孔子赞《易》自羲、轩而下,序《书》自尧、舜而下,删《诗》自文、武而下,修《春秋》自桓、文而下。自羲、轩而下,祖三皇也;自尧、舜而下,宗五帝也;自文、武而下,子三王也。自桓、文而下,孙五伯也。”(《观物内篇》之六)这就是说,孔子整理“六经”,对三皇、五帝、三王、五伯以来的文化进行综合,所谓集大成也。
现代以来有许多学者把孔子看成中国文化史上的泰山北斗,如国学大师钱穆所言:“今者痛定思痛,釆欲复兴中华文化,不得不重振孔子儒学传统,而阐扬孔子生平所最重视之自学与教人精神,实尤为当务之急。”为什么?因为“孔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圣人。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以后,中国历史文化又复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演进,而孔子开其新统。在此五千多年,中国历史进程之指示,中国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影响最大贡献者,殆无人堪与孔子相比伦。”吴宓也说:“孔子者,理想中最高之人物也。其道德智慧,卓绝千古,无人能及,故称为圣人。圣人者模范人,乃古今人中之第一人也。”具体地说,孔子已成为“中国文化之中心。其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其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孔子是“中国道德理想之所寓,人格标准之所托”。吴宓是陕西泾阳安吴堡人,是所谓的文化保守主义者,办《学衡》杂志,认为西方的苏格拉底、基督耶稣、东方的印度佛陀、中国孔子为人类文化的代表。
总之,孔子的人格及其思想已经融化在我们民族的生命当中,孔子在无数的阅读和诠释过程中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象征,甚至成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
(摘编自韩星《孔子——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象征》)
材料二:
进取有为的精神,在我们民族兴旺发达的时期起过巨大的积极作用,在我们民族危亡之际更成为激励人们的强大精神力量。如杜甫的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陆游的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文天祥的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读来回肠荡气的诗句具有强烈的感召力量,无不体现了自强不息的精神,发挥了爱国主义的激励功能,培育了中华民族反抗压迫、维护民族文化生命的精神。
中华文化从夏商周以来传承连续,从未中断。抗战时期,哲学家冯友兰曾说:“并世列强,虽新而无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他总是引用《诗经》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来说明中国虽是文明古国,但始终在与时俱进地发展,并在这种发展中保持了文化的连续性。
近代历史学家曾就中国历史文化的三大特征探讨过三个问题。第一,地域辽阔,人口繁盛,先民何以开拓至此?第二,民族同化,世界少有,何以融合至此?第三,历史长久,连绵不断,何以延续至此?历史学家认为,从这三个特征来看,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必然有一种伟大的力量寓于其中。这个力量就是我们的文化,它给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生命力和内在的凝聚力。今天,我们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去发掘它、维护它,承担起发展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的重大责任。
(摘编自陈来《儒家人文精神——进取有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至圣先师孔子创立的儒学是维系中国社会凝聚的“集体意识”的基本内容之主体部分,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血脉。
B.宋国的子罕、郑国的子产、晋国的叔向、齐国的晏婴都曾经是民众的中心人物,但他们都没有像孔子一样传下其学说。
C.国学大师钱穆认为,重振孔子儒学传统、阐扬孔子的自学与教人精神,是复兴中华文化的必由之途,也是其当务之急。
D.儒家的进取有为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发展延续的重要内驱力,在国家危亡之际特别能够成为激励人们的强大精神力量。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甫、陆游、文天祥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有着高洁的品格、入世的热情,希望施展才学以建立功业而救济天下。
B.儒家学派势力强大,一个重要原因是孔子有着超出常人的才学和卓越的品格,因而招收了众多弟子,弟子们又多有弟子。
C.在中国的国学大师眼中,没有孔子就没有中国文化,孔子与西方的苏格拉底、印度的佛陀在世界上有着完全相同的地位。
D.中国始终在与时俱进地发展,保持文化的连续性,主要原因在于中国文化给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生命力和内在的凝聚力。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材料二论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说:“仁者寿。”意思是有仁爱品德的人能够长寿。
B.孟子认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C.孔子把人分为五个层次:庸人、士、君子、贤人、圣人。
D.儒家代表作《周易》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4.请简要指出两则材料在论证方法上的共同特点是什么。(4分)
5.材料二论述的中心内容与孔子有怎样的联系?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1.B 2.C 3.D
4.①共同特点:运用了引用论证法。②材料一按从古到今的顺序,依次引用了司马迁、邵雍、钱穆等人的话语进行论证。材料二引用了杜甫、陆游、文天祥的诗,引用了冯友兰的论述。
5.①材料二论述的中心内容是儒家进取有为的人文精神。②这种精神正是儒家创始人孔子传下来的。③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无惧风尘,不畏艰难,十四年周游列国,这就是进取有为的人文精神。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他们都没有像孔子一样传下其学说”是错误的。由原文“在孔子成名以前原已有过许多民众的中心人物,如宋国的子罕、郑国的子产、晋国的叔向、齐国的晏婴,但他们一生做官,没有余力来教诲弟子。惟有孔子,他收的弟子很多,他的思想有人替他宣传,所以他的影响格外巨大”可知,此意于文无据。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在中国的国学大师眼中”是错误的。由原文“吴宓是陕西泾阳安吴堡人,是所谓的文化保守主义者,办《学衡》杂志,认为西方的苏格拉底、基督耶稣、东方的印度佛陀、中国孔子为人类文化的代表”可知,认为孔子与苏格拉底地位完全相同的是吴宓,不是所有的中国国学大师。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论述的中心内容是儒家进取有为的人文精神。
A.强调的是修身养性。
B.讲的是要有恻隐之心、羞耻之心。
C.讲的是人的分类。
D.“自强不息”与材料二的进取精神相关。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的把握能力。
材料一中“在孔子成名以前原已有过许多民众的中心人物,如宋国的子罕、郑国的子产、晋国的叔向、齐国的晏婴”运用了例证法。然后引用了司马迁、北宋理学家邵雍、国学大师钱穆、吴宓等人的言论,所以采用了引证法。
材料二主要采用引证法,引用了杜甫、陆游、文天祥的诗,哲学家冯友兰的言论。
所以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证方法上的共同点为都采用了引证法。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材料二第一段通过杜甫、陆游、文天祥的诗句来论述进取有为的精神,在我们民族兴旺发达的时期起过巨大的积极作用,在我们民族危亡之际更成为激励人们的强大精神力量。
第二段论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使得中国文化保持了连续性。第三段说到中华文化和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材料二主要围绕着儒家进取有为的人文精神来说的。而材料一说到维系中国社会凝聚的“集体意识”的基本内容之主体部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血脉的儒学,而儒学是由孔子创立的。
孔子本身就是一个有才干的人,有宗旨的人,有热诚的人。他无惧风尘,不畏艰难,十四年周游列国,意欲施行他的教化来救济天下,所以孔子的所作所为体现了进取有为的人文精神。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棋王
——阿城
车厢里靠站台一面的窗子已经挤满各校的知青,都探出身去说笑哭泣。另一面的窗子朝南,冬日的阳光斜射进来,冷清清地照在北边儿众多的屁股上。两边儿行李架上塞满了东西。我走动着找我的座位号,却发现还有一个精瘦的学生孤坐着,手拢在袖管儿里,隔窗望着车站南边儿的空车皮。
我的座位恰与他在一个格儿里,是斜对面儿,于是就坐下了,也把手拢在袖里。那个学生瞄了我一下,眼里突然放出光来,问:“下棋吗?”倒吓了我一跳,急忙摆手说:“不会!”他不相信地看着我说:“这么细长的手指头,就是个捏棋子儿的,你肯定会。来一盘吧,我带着家伙呢。”说着就抬身从窗钩上取下书包,往里掏着。我说:“我只会马走日,象走田。”他已把棋盒拿出来,放在茶几上。塑料棋盘却搁不下,他想了想,就横摆了,说:“不碍事,一样下。”
就在这时,车厢乱了起来。好多人拥进来,隔着玻璃往外招手。我就站起身,也隔着玻璃往北月台上看。我的背被谁捅了一下,回头一看,他一手护着棋盘,说:“没你这么下棋的,走哇!”我实在没心思下棋,就硬硬地说:“我不下了。这是什么时候!”他很惊愕地看着我,忽然像明白了,身子软下去,不再说话。
车开了一会儿,车厢开始平静下来。有水送过来,大家就掏出缸子要水。我旁边的人打了水,说:“谁的棋?收了放缸子。”他很可怜的样子问:“下棋吗?”要放缸的人说:“反正没意思,来一盘吧。”他就很高兴,连忙码好棋子。对手说:“这横着算怎么回事儿?没法儿看。”他搓着手说:“凑合了,平常看棋的时候,棋盘不等于是横着的?”
这时一个同学走过来,忽然大叫:“棋呆子,你怎么在这儿?你妹妹刚才把你找苦了。没想到你在我们学校这节车厢里,气儿都不吭一声。你瞧你瞧,又下上了。”棋呆子红了脸,没好气地说:“你管天管地,还管我下棋?走,该你走了。”就又催促我身边的对手。我这时听出点音儿来,就问同学:“他就是王一生?”同学睁了眼,说:“你不认识他?哎呀,你白活了。你不知道棋呆子?”我说:“我知道棋呆子就是王一生,可不知道王一生就是他。”
王一生简直大名鼎鼎。我们学校与旁边几个中学常常有学生之间的象棋厮杀,渐渐地,几乎每次冠军就都是王一生了。我也就知道王一生外号棋呆子,棋下得神不用说,而且在他们学校里数理成绩总是前数名。可我不信人们说的那些王一生的呆事,觉得不过是大家寻逸闻鄙事,以快言论罢了。
听说呆子认为外省马路棋手高手不多,不能长进,就托人找城里名手近战。有个同学就带他去见自己的父亲,据说是国内名手。名手见了呆子,也不多说,只摆一副据说是宋时留下的残局,要呆子走。呆子看了半晌,一五一十道来,替古人赢了。名手很惊讶,要收呆子为徒。不料呆子却问:“这残局你可走通了?”名手没反应过来,就说:“还未通。”呆子说:“那我为什么要做你的徒弟?”后来呆子认识了一个捡烂纸的老头儿,被老头儿连杀三天而仅赢一盘。呆子就执意要替老头儿去撕大字报纸,不要老头儿劳动……
这时我旁边的人也明白对手是王一生,连说不下了。王一生便很沮丧。我旁边儿的人说:“据说你下棋可以不吃饭?”我说:“人一迷上什么,吃饭倒是不重要的事。大约能干出什么事儿的人,总免不了有这种傻劲。”
(有删改)
文本二:
我不会下棋,不解棋道,但我相信有像王一生那样的棋呆子。我欣赏王一生对下棋的看法:“我迷象棋。一下棋,就什么都忘了。呆在棋里舒服。”人总要呆在一种什么东西里,沉溺其中。苟有所得,才能证实自己的存在,切实地掂出自己的价值。王一生一个人和几个人赛棋,连环大战,在胜利后,呜呜地哭着说:“妈,儿今天明白事儿了。人还要有点儿东西,才叫活着。”是的,人总要有点东西,活着才有意义。人总要把自己生命的精华都调动出来,倾力一搏,像干将莫邪一样,把自己炼进自己的剑里,这,才叫活着。
“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胜乎己。”弈虽小道,可以喻大。“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古今成事业者都需要有这么一点精神。这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精神。
有人告诉我,阿城把道家思想糅进了小说。《棋王》里的确有一些道家的话。但那是捡烂纸的老头的思想,甚至也可以说是王一生的思想,不一定就是阿城的思想。阿城大概是看过一些道家的书,他的思想难免受到一些影响。
阿城是有师承的。他看过不少古今中外的书。外国的,我觉得他大概受过海明威的影响,还有陀思妥耶夫斯基。中国的,他受鲁迅的影响是很明显的。他似乎还受过废名的影响。他有些造句光秃秃的,不求规整,有点像《莫须有先生传》。但这都是瞎猜。他的叙述方法和语言是他自己的。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云:“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着手成春。”说得很好。阿城的文体的可贵处正在“不取诸邻”。“脑袋在肩上,文章靠自己。”
阿城是敏感的。他对生活的观察很精细,能够从平常的生活现象中看出别人视若无睹的特殊的情趣。他的观察是伴随了思索的。否则他就不会在生活中看到生活的底蕴。这样,他才能积蓄了各样的生活的印象。可以俯拾,形成作品。
只有在今天,现在,阿城才能更清晰地回顾那一段极不正常时期的生活,那个时期的人,写下来。因为他有了成熟的、冷静的、理直气壮的、不必左顾右盼的思想。阿城业已成为有自己独特风格的青年作家,循此而进,精益求精,如王一生之于棋艺,必将成为中国小说的大家。
(节选自汪曾祺《人之所以为人》)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篇描写了知青离开城镇时在车站分别的情景,既交代了时代背景,也为王一生的出场做了铺垫。
B.小说在人物描写上独具匠心,“放出光”“很可怜”“搓着手”等细节描写体现了王一生想要与人一决高下的急切愿望。
C.小说对棋王的称呼有多种变化:“那学生”“棋呆子”“呆子”“王一生”,巧妙地贯穿了“我”与他相遇相识的过程,使叙述显得自然、合理。
D.小说运用了插叙的手法,通过“我”的回忆介绍了王一生的几件“逸闻鄙事”,具体而形象地展现了王一生的“呆子”形象。
7.下列对文本二的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一生的棋道、干将莫邪的故事都启示我们,只有沉溺于某事,全力去拼搏,才有可能创造生命的价值。
B.作者引用《庄子》中的“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既诠释了王一生成为棋王之因,也寄寓着他对阿城的厚望。
C.作者认为,阿城能“不取诸邻”,自成一派,是因为他把道家思想糅进了小说里并能兼采古今中外文学大家之长。
D.如要获得成熟冷静的思想,除了作家自身的努力追求和学习之外,时间的沉淀也是不可或缺的条件。
8.历史上许多非凡人物都有着自己的特点:阮籍的“颓”、米芾的“癫”、李白的“狂”、黄公望的“痴”事。请结合文本,简要谈谈棋呆子王一生的“呆”的深层意蕴。(4分)
9.《二十四诗品》中的“俱道适往,着手成春”,是说写作需要利用多种道路并行追寻,才能使文章格调自然清新。而阿城的作品可谓“着手成春”,请结合文本二的内容,简要归纳他取得这样的成就所凭借的“道”有哪些。(6分)
【答案】6.C 7.C
8.王一生的“呆”体现在他沉溺于下棋之中,他无时无刻不想着下棋,当知青们在火车站忙着与亲人告别时,他想的依然是下棋。这种“呆”让他把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下棋之中,最终成为了“棋王”,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意义。
9.①广泛阅读中外名著,吸收其中的营养并将其融入自己的创作中;②有自己的叙述方式和语言,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③对生活敏锐的观察以及对这些观察的思考。
【分析】
6.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呆子”这一称呼并不是相遇相识过程所使用的,而是“我”回忆中的称呼。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C.“是因为他把道家思想糅进了小说里”错误。从材料二中“道家……不一定就是阿城的思想。阿城大概是看过一些道家的书,他的思想难免受到一些影响”可知,作者并不认为阿城具有道家思想,所以也不会认为他把道家思想糅进小说是他成功的原因。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要解答“王一生的‘呆’的深层意蕴”,就是要回答这种“呆”对于人生意义的影响。从文本一中王一生在上山下乡的列车上仍不忘下棋,在知青们和亲友们告别的时候,他却到处找人下棋。他将自己沉溺在下棋之中,成了人们眼中的“棋呆子”,但他最后成为了人们敬仰的“棋王”。
从文本二中“人总要呆在一种什么东西里,沉溺其中。苟有所得,才能证实自己的存在,切实地掂出自己的价值”“人总要有点东西,活着才有意义。人总要把自己生命的精华都调动出来,倾力一搏,像干将莫邪一样,把自己炼进自己的剑里,这,才叫活着”中可以知道,王一生的“呆”的深层意蕴,就是他在这种“呆”中找到了人生意义,实现了人生价值。
9.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章信息、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
阿城的成功之“道”,从文本二中分析的几个方面可以总结出来。从第三、四段“阿城大概是看过一些道家的书,他的思想难免受到一些影响”“阿城是有师承的。他看过不少古今中外的书”等内容可知,阿城具有广泛的阅读范围,古今中外的著作他都有阅读,并从中吸收精华将其融入自己的创作之中。
从文本二第四段中“他的叙述方法和语言是他自己的”可知,在吸收了古今中外文学营养的阿城有了自己独特的语言特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从文本二第五段“阿城是敏感的。他对生活的观察很精细,能够从平常的生活现象中看出别人视若无睹的特殊的情趣。他的观察是伴随了思索的”可知,阿城通过对生活的观察以及对这些观察的思考,看到了生活的底蕴,从而能在作品中表现出生活。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冬十月甲申,民部尚书裴矩奏“民遭突厥暴践者,请户给绢一匹”。上(唐太宗)曰:“朕以诚信御下,不欲虚有存恤之名而无其实。户有大小,岂得雷同给赐乎?”于是计口为率。
上厉精求治,数引魏徵入卧内,访以得失。微知无不言,上皆欣然嘉纳。上遣使点兵,封德彝奏“中男虽未十八,其躯干壮大者,亦可并点”。上从之。敕出,魏徵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上怒召而让之曰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诈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对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且陛下每云‘吾以诚信御天下,欲使臣民皆无欺诈'。”上悦,乃不点中男。
上与侍臣论周、秦修短。萧瑀对曰:“纣为不道,武王征之;周及六国无罪,始皇灭之。得天下虽同,人心则异。”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周得天下,增修仁义,秦得天下,益尚诈力,此修短之所以殊也。盖取之或可以逆得,而守之不可以不顺故也。”
太宗贞观元年春正月丁亥,上宴群臣,奏《秦王破陈乐》。上曰:“朕昔受委专征,民间遂有此曲,虽非文德之雍容,然功业由兹而成,不敢忘本。”封德彝曰:“陛下以神武平海内,岂文德之足比。”上曰:“戡乱以武,守成以文,文武之用,各随其时。卿谓文不及武,斯言过矣。”德彝顿首谢。
上神采英毅,群臣进见者皆失举措。上知之,每见人奏事,必假以辞色,冀闻规谏。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公辈宜用此为戒,事有得失,无惜尽言。”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徵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上/怒召而让之/曰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诈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
B.魏徵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上怒/召而让之/曰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诈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
C.魏徵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上怒/召而让之曰/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诈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
D.魏徵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上/怒召而让之曰/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诈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申,前一位是癸未,后一位是乙酉,文中是以干支相配来记日。甲申日是干支纪日中的第二十一天。
B.中男,未成丁的男子。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唐初时中男的年龄段为十六岁以上、二十岁以下。
C.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的年号。年号纪年法,是从汉武帝开始按照帝王出生的时间来纪年。
D.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常用“海内、六合、八荒”泛指天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裴矩奏请皇上给受到突厥侵略的家庭每户赏赐一匹绢,唐太宗认为按人口多少给予赏赐才符合实情。
B.魏徵反对封德彝征召中男入伍的建议,多次拒绝在皇帝的敕令上签字,他的意见始终不被唐太宗采纳。
C.萧瑀认为周武王伐纣、秦灭周朝和六国,他们虽然取得了天下,但都不得人心。唐太宗不同意他的观点。
D.封德彝在宴会上特意安排奏《秦王破陈乐》以歌颂唐太宗英明神武,被唐太宗批评后,他才叩头以示谢罪。
13.把文中横线的名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周得天下,增修仁义,秦得天下,益尚诈力,此修短之所以殊也。
(2)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顾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14.“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唐太宗李世民这句话对我们有什么启示?(3分)
【答案】10.C 11.C 12.A
13.(1)周朝取得天下后,注重加强道德仁义的修为,秦朝取得天下后却更加崇尚诡诈和暴力,这正是周朝长久秦朝短促不同的原因。(2)假如君主刚愎自用,那么他的臣子就会阿谀奉承,屈从旨意,君主失去了国家,臣子怎么能独自保全。
14.启示:(1)要时常反省自己,检讨自己的过错和不足;(2)要以人为镜,取人之所长;(3)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批评意见,闻过必改。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魏徵坚持认为不可以,不肯签署敕令,四次把敕令退回去。太宗愤怒,召见并责备魏徵说:“身体健壮高大的中男,是奸民欺骗官府,虚报年龄以逃避兵役。征召他们又有什么害处,而你却如此固执!”
“不可”是“固执以为”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
“上怒”是主谓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C.“按照帝王出生的时间来纪年”表述错误, 正确表述:一般古时帝王登基则取新年号,按照帝王即位的年次来纪年。值得注意的是帝王并不都是只有一个年号,在位中途也有改年号的现象。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他的意见始终不被唐太宗采纳”错,原文“上悦,乃不点中男”,说明唐太宗采纳了他的意见。
C.曲解文意,“他们虽然取得了天下,但都不得人心”,错误理解了“得天下虽同,人心则异”。“人心则异”意思是人心向背不同。
D.张冠李戴。文中本意是宴会上演奏歌颂唐太宗的音乐,太宗谦逊地说功业已成,但不能忘本。封德彝说:“陛下以神武平海内,岂文德之足比。”太宗认为他的话说过了头,封德彝叩头谢罪。
故选A。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句(1)增,增加,加强;修,修为;此修短之所以殊也,判断句;所以,……的原因。
句(2)苟,假如,假使;岂,助词,表示反诘,可译为“怎么”;全,保全。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
“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意思是,人想要看见自己的形体,必须借助明镜。君主如果想知道自己的过错,必须依靠忠臣。语句强调要以人为镜,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这样才能时时反省自己,弥补不足。
参考译文:
冬十月甲申(二十九日),民部尚书裴矩上奏说:“遭受突厥暴虐践踏的平民,朝廷应赐给每户一匹绢。”太宗说:“我用诚实信用治理天下,不想徒有抚恤百姓的虚名而没有实际恩德。户有大小,怎么能每户给一样的赏赐?”于是以人口数目作为赏赐的标准。
唐太宗励精求治,多次把魏徵引进寝室,向他询问治理国家的得失。魏徵知无不言,太宗都高兴地加以采纳。太宗派遣官员征兵,封德彝奏请“没到十八岁的中男,其中身体强壮高大的,也可以一并征召”。太宗听从了封德彝的奏请。敕令发出,魏徵坚持认为不可以,不肯签署敕令,四次把敕令退回去。太宗愤怒,召见并责备魏徵说:“身体健壮高大的中男,是奸民欺骗官府,虚报年龄以逃避兵役。征召他们又有什么害处,而你却如此固执!”魏徵回答说:“统率军队,在于统率是否得当,不在于兵员数量的众多。陛下征召身体健壮的中男,用正确的办法统率他们,便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征召幼弱以充虚数呢?况且陛下经常说‘我以诚信治天下,想使臣民都不要欺诈’。”太宗听了很高兴,于是没有征召不满十八岁的中男。
唐太宗与侍臣们讨论周朝长久和秦朝短促的政治问题。萧瑀说:“商纣王无道,周武王征伐他,周朝和六国都无罪,秦朝灭掉了它们。周朝和秦朝取得天下虽相同,但人心向背却不同。”太宗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周朝取得天下后,注重加强道德仁义的修为,秦朝取得天下后却更加崇尚诡诈和暴力,这正是周朝长久秦朝短促的根本原因。是大凡取天下或许可以通过抗争而取得,而治理天下就不能不顺应民意的缘故。”萧瑀敬谢表示不如太宗想得深刻。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春正月丁亥(初三日),太宗大宴群臣,演奏《秦王破陈乐》。太宗说:“我先前接受委派专行征伐,民间便有了这首乐曲。虽然不具备雍容高雅的文德,然而立国的功业由此而成,不敢忘本。”封德彝说:“陛下以神武平定天下,哪里是文德足以能比的。”太宗说:“平定乱世依靠武力,保守基业依靠文德,文与武的用处,全在于各因时制宜。你说文才不如武功,这话有些过分。”封德彝叩头谢罪。
唐太宗神采奕奕,英伟刚毅,大臣们觐见时都手足失措。太宗知道这种情况,每次有人奏事,总是尽量和颜悦色,希望听到规谏的话。太宗曾对公卿们说:“人想要看见自己的形体,必须借助明镜。君主如果想知道自己的过错,必须依靠忠臣。假如君主刚愎自用,那么他的臣子就会阿谀奉承,屈从旨意,君主失去了国家,臣子怎么能独自保全。你们应以此为戒,政事如有过失,一定要无所保留畅所欲言。”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游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
裴迪
不远灞陵边,安居向十年。入门穿竹径,留客听山泉。
鸟啭深林里,心闲落照前。浮名竟何益,从此愿栖禅。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王维在辋川时期所写诗歌比较接近。
B.首联中的“灞陵”即霸陵桥,是唐时人们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诗人以此指代长安。
C.颔联和颈联都采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描绘了寺中昙兴上人山院的空寂幽静。
D.诗人最后感叹世间浮名无需在意,而像昙兴上人无所挂碍、安心于禅才是真谛。
16.叶嘉莹先生在《唐诗应该这样读》一书中谈到王维与裴迪等山水诗人的诗:它只是一种平静的叙述。你同意吗?为什么?(6分)
【答案】15.C
16.示例:同意。平静的叙述,是指诗歌以白描手法勾勒景物,画面安静淡雅,情感深蕴于画面中。“竹径”“山泉”“鸟啭”“深林”以简淡的笔墨描绘出寺庙山院的清寂,着色清淡素雅,在平静淡然的勾勒中,传达出对县兴上人的崇敬和仰慕,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昙兴上人远离尘世的清静生活的向往。
【分析】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C. “颔联和颈联都采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错误,颔联全写动态。颔联:“穿”“听”二字动态感十足。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先应该理解“平静的叙述”的含义,是指诗歌以白描手法勾勒景物,画面安静淡雅,情感深蕴于画面中。诗歌中“入门穿竹径”“鸟啭深林里”运用了白描手法对昙兴上人所居住环境的勾勒,画面闲适、安静、淡雅,属于一种“平静的叙述”。
“安居向十年”“心闲落照前”“浮名竟何益,从此愿栖禅”写出了昙兴上人的“心闲”,作者对昙兴上人的生活感到艳羡,宁可放弃“浮名”,从此“栖禅”,远离尘世,表现了作者对安闲隐逸生活的无限向往。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曹操的《观沧海》中,“____,____”这两句以浪漫的笔法写银河,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
(2)大部分人容易受外在环境的影响,以至“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但少部分人却能做到如周敦颐的《爱莲说》中所说的“____,____”。
(3)古代诗人常用“鹏”这一意象展现阔大的人生境界或远大的理想追求。请写出体现以上含义并含有“鹏”这一意象的两句诗文:“____,____”。
【答案】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大鹏一日同风起 扶摇直上九万里(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李清照《渔家傲》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庄子《逍遥游》)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考生要注意如下字词:“汉”“淤”“濯”“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唐诗的繁华,既不是历史的偶然,亦非瞬息之作。唐朝之前,中国诗歌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至少经历了三次洗礼。《诗经》一也,它是上游,是源头,新鲜灵动,晶莹剔透,温柔敦厚,是中国诗歌初试啼声的第一个春天。《楚辞》二也,它是中国诗歌长河由北而南的一次奔流,在楚地的广阔大地上汇集了当地新鲜的、奇崛的神话与想象,屈原之天上人间,芳草美人,朝发苍梧,夕至县固,其想象之____________,古人所无,时人仅见。陶渊明其三也,历经两晋和南北朝的分裂、战乱,社会思潮的混浊不清,陶渊明自中年后弃仕务农,他以“劳役”取代“心役”,____________。
中国诗歌的长河____________,奔流直下到了唐代。唐诗是中国诗史上空前浩大的汇流,是时代的呼唤,是文学自身求变、____________的结果。唐诗之美,美在词语。由于李白、杜甫为代表的唐代诗人站在诗歌艺术金字塔的顶端,使汉语言成为了独美世界的语言之一。“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这些光大了汉语言文化的伟大诗人,理应被我们永远铭记。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斑驳陆离 乐不可言 兼而有之 厚积薄发
B.光怪陆离 乐不可言 兼收并蓄 博观约取
C.光怪陆离 其乐无穷 兼收并蓄 厚积薄发
D.班驳陆离 其乐无穷 兼而有之 博观约取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站在诗歌艺术金字塔顶端的唐代诗人,使汉语言成为了独美世界的语言之一
B.由于李白、杜甫为代表的站在诗歌艺术金字塔顶端的唐代诗人,使汉语言成为了独美世界的语言。
C.由于李白、杜甫为代表的唐代诗人站在诗歌艺术金字塔的顶端,汉语言成为了独美世界的语言之一。
D.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唐代诗人站在诗歌艺术金字塔的顶端,使汉语言成为了独美世界的语言。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特点和表达效果。(5分)
【答案】18.C 19.D
20.①连续运用了三个暗喻,②构成了一组博喻。③将《诗经》喻为“上游”“源头”,形象地说明了《诗经》的地位。④将《诗经》喻为“中国诗歌初试啼声的第一个春天”则生动地揭示了《诗经》的艺术特色和成就。⑤博喻的运用,又加强语意,增添文章的气势。
【解析】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光怪陆离:形容奇形怪状,色彩繁杂,形象奇异,也形容事物离奇多变。斑驳陆离:形容色彩繁杂、斑斓绚丽。“斑驳陆离”只用来形容具体物件,“光怪陆离”还可以形容某些奇形怪状的社会现象。语境用于形容想象,属于抽象事物,应选“光怪陆离”。
其乐无穷:其中的乐趣没有穷尽,指做某一件事,感到乐在其中。乐不可言:快乐到了极点,没法用语言来表达。语境强调务农做事之中的快乐,应选“其乐无穷”。
兼收并蓄:把不同内容、不同性质的东西收下来,保存起来。兼而有之:同时涉及几种事物、几个方面,也指同时占有或具有几种事物。语境把中国诗歌比作“长河”,强调其包容性强,应选“兼收并蓄”。
厚积薄发:长时间多多积蓄,慢慢放出或在某个瞬间一下子表现出来,形容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办好事情。博观约取:广博读书而简约审慎地取用。语境强调唐诗长时间的积淀,应选“厚积薄发”。
故选C。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个语病:成分残缺和重复累赘。原句“由于……使……”造成成分残缺,缺少主语;“独美世界的语言之一”中的“独”与“之一”语义重复,可删去“之一”。
把两处语病都改正的只有D项。
故选D。
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从比喻的构成看,“它是上游,是源头……是中国诗歌初试啼声的第一个春天”这是一组博喻,一连用了三个暗喻句,本体是“它”,代指“《诗经》”,喻体分别是“上游”“源头”“第一个春天”,“是”是本题与喻体之间的连接词。
从表达效果看,“上游”“源头”“第一个春天”这一连串的喻体,生动地表现出《诗经》的艺术特色,以及在诗歌史上的成就和地位;博喻又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形象感。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伴随着“西北暖湿化”等话题再次成为公众讨论的焦点,关于气候变化“利大于弊”,西北地区“大漠变良田”,气候变化让“西北地区再回大唐盛世”话题也一度火热。气候变化真的能为西北地区带来更多益处么?
实际上,以“暖湿化”为基础理解西北地区现在和未来生态的变化远远不够。在看似“繁荣兴盛”的表象之下,( )。值得注意的是,除“暖湿化”以外,冰川融化也是导致西北一些地区水资源增多、湖泊“复活”、绿洲面积扩大的重要原因。长期来看,冰川融水量会① 。覆盖率低、以小冰川为主的流域,冰川融水量的拐点已经出现。当冰川消融越过拐点,将不再具备水资源调节的功能,② ,西北干旱区将会出现区域性的水资源短缺危机,加剧主要依赖冰川融水供水地区的干旱风险,甚至引发生态乃至社会经济危机。
由此可见,仅用“暖湿化”这一简化的概念无法全面地描述西北地区正在发生的变化以及未来将面临的气候风险和潜在危机。③ ,不能只一心期待“西北暖湿化,荒漠变良田”,理性、科学地正视气候变化带来的当前危机,积极为下一次极端事件做好准备,才更为紧迫。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有些现象值得深入探讨
B.需要更理性地看待“西北暖湿化”的概念
C.西北暖湿化值得引起大家的重视
D.冰川融化的问题不可小视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答案】21.B
22.①出现“先增后减”的趋势②一旦降水量减少③沙漠遭遇洪水之后
【分析】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准确的能力。
根据前文“以‘暖湿化’为基础理解西北地区现在和未来生态的变化远远不够”,那么后文应该是对这一观点的具体阐释,应与西北“暖湿化”有关,排除AD;其次,“在看似‘繁荣兴盛’的表象之下”,主语应当是“我们”,承接“看似”,应接着说应当如何看待西北“暖湿化”,而C项让西北暖湿化做主语,前后不能衔接。
故选B。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处,前说冰川融化“导致西北一些地区水资源增多”,但从“长期来看”,说明这种水资源增多现象只是表象;再结合后文“冰川融水量的拐点已经出现”,可知,此处应该填写“水量会先增后减”一类的句子。
②处,根据前后文“当冰川消融越过拐点,将不再具备水资源调节的功能”可知,利用冰川消融来增加西北水资源并不可靠;而后文的“西北干旱区将会出现区域性的水资源短缺危机,加剧主要依赖冰川融水供水地区的干旱风险”是在降水量减少的情况下出现的,故此处应该填写“降水量一旦减少”一类的句子。
③处,根据后文“不能只一心期待‘西北暖湿化,荒漠变良田’”的阐述,此处指的是西北暖湿化后水量增大,也就是靠冰川融化西北沙漠暂时得到大量洪水,故此处应该填写“沙漠遭遇洪水之后”一类的句子。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手机”“游戏”,现在已然成为不少家长和老师眼里的敏感词。在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当下,手机成为不少中小学生的“标配”。据2017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有96.76%的学生在家上网,上网所用工具为手机的占71.14%。显然,这与21世纪初学生沉迷网络主要是在网吧的情况已大不相同。
“本来学习第一的学生,自从打游戏以后,成绩下降得可厉害了!”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世纪小学六年级的XXX告诉记者,班里男同学用手机打游戏的“可多了!”
随着网民向低龄化不断发展,中小学生沉迷网络已成为日益严重的全球性问题。由于成瘾性网络游戏、邪恶动漫、不良小说、互联网赌博等网络毒瘤的侵入,一些中小学生出现了沉迷游戏、行为失范、价值观混乱等问题。
为此,教育部日前发布了《关于做好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教育引导工作的紧急通知》并致信全国家长。从通知里的“紧急”二字,足见当前中小学生沉迷网络问题的紧迫性。
对于以上材料你有什么看法,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不得抄袭。
【参考例文】
帮助孩子正确对待网络世界
当下,由于成瘾性网络游戏、邪恶动漫、不良小说、互联网赌博等网络毒瘤的侵入,一些中小学生出现了沉迷游戏、行为失范、价值观混乱等问题。长时间沉浸在网络之中,势必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业成就、道德发展、人际交往和家庭关系等产生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教师裴涛认为:“对青少年而言,其认知发展并不完善、行为自控能力也较为薄弱,不加引导地让他们纵身于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必然会出现难以甄别是非善恶、无法有效趋利避害的结果。”
网络是开放的,每个人都可能参与,不仅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界线模糊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围墙”更不复存在。因此,政府、社会和个人都有维护网络安全、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责任。据了解,为有效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自2001年至2017年,共制定颁布了47项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包括对网吧进行管理、限制游戏时间、网络游戏实名化、网络游戏分级化、网络游戏未成年人家长监护工程等。
教育部日前发布了《关于做好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教育引导工作的紧急通知》并致信全国家长。从通知里的“紧急”二字,足见当前中小学生沉迷网络问题的紧迫性。意在引起家长对子女沉迷网络行为的重视,配合学校共同做好育人工作。
显然,预防和治理中小学生网络沉迷不应只是学校的任务,更不是学校能独立完成的。“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起点和根基,是比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更为重要的教育。” 作为最接近孩子的人,父母才能进行最有效、最直接的监管与保护。那么,家长该如何做呢?“防迷网”三字文明确提出了“五个要”:要指引、要身教、要陪伴、要疏导、要协同。当孩子在现实生活中遭遇了学习、人际、家庭等压力得不到及时支持和化解时,网络虚拟世界就会提供一个可以逃离压力、回避困难的世外桃源。家长要对孩子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识别与解决,必要时寻求心理咨询等专业帮助。
此外,不少专家提到,对青少年沉迷网络的行为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堵”和“高压”方式,应以“疏”代“堵”。史家小学分校校长高满洪建议家长:“提高家庭教育的艺术和技巧,简单粗暴的直接干预容易导致孩子的叛逆心理,以身示范和柔性教育更容易被孩子所接受。”
【审题】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本作文题目要结合提示语“从通知里的‘紧急’二字,足见当前中小学生沉迷网络问题的紧迫性”分析,这是一则思考解决“当前中小学生沉迷网络问题”的作文题目。要阻止成瘾性网络游戏、邪恶动漫、不良小说、互联网赌博等网络毒瘤的侵入,需要学校、家长乃至于全社会的共同参与管理,不能丧失对孩子使用网络的掌控能力。考生要抓住材料的中心话题“如何防范孩子沉迷网络”展开论述,应结合对“防范孩子沉迷网络”的具体理解谈对其的认识,避免长篇的叙述和空泛的议论。
【参考立意】
(1)如何帮助孩子正确对待网络世界;
(2)家校配合防沉迷;
(3)预防孩子沉迷网络。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年高考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模拟评估卷(新高考版)(三),文件包含2022年高考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模拟评估卷新高考版三解析版docx、2022年高考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模拟评估卷新高考版三原卷版docx、2022年高考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模拟评估卷新高考版三答题卡pdf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年高考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模拟评估卷(新高考版)(四),文件包含2022年高考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模拟评估卷新高考版四解析版docx、2022年高考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模拟评估卷新高考版四原卷版docx、2022年高考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模拟评估卷新高考版四答题卡pdf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年高考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模拟评估卷(新高考版)(一),文件包含2022年高考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模拟评估卷新高考版一解析版docx、2022年高考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模拟评估卷新高考版一原卷版docx、2022年高考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模拟评估卷新高考版一答题卡pdf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