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2年高考语文三轮复习之考场作文应急措施与演练
(15)记叙文情节简单,叙事单一,怎么办-2022年高考语文三轮复习之考场作文应急措施与演练
展开(15)情节简单,叙事单一,怎么办?文学特别青睐“三”。三打祝家庄,三打白骨精,三顾茅庐,刘姥姥三进荣国府,都是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三国演义》“失街亭”一回里,写司马懿精细有“三叹”,写马谡轻狂有“三笑”。文学就是如此地看中“三”。而在如今的考场作文中,许多同学借鉴文学传统,运用三式思维写出一篇篇记叙文佳作。一、用三个时段展现全程任何事物都有一个过程,而过程又是若干时段组成的,要大致地展现过程,就要写出具体地的时段。写几个时段为宜?这虽然没有统一的规定,但是从考生的写作实践看,还是三个时段居多。【例文】北京的符号春花的灿烂芬芳,装点我荒芜的心田;夏树的茂密成荫,抹去我黯然的神情;秋风微凉凄清,撩动我脆弱的心弦;冬雪的皑皑刺骨,清醒我混乱的思绪。每当季节更替,每当看到这些景物,我都会黯然神伤,想念起我最爱的四合院。在我的世界中,四合院是最美丽的,它是北京的符号,永远的记忆……五岁的我,耳边是歌谣,回响在四合院中。“编,编,编花篮,花篮里面有小孩,小孩的名字叫花篮……”在院里的老槐树下,我们几个小女孩总爱玩着这样的游戏,男孩子们则在旁边跑着、闹着,拿着玩具枪,嘴里发出射击的声音。男孩、女孩,大家都是那么乐此不疲。夜幕降临,一家老小便都支起躺椅坐在了树下,男孩女孩们便玩起了捉迷藏,记得那时我总爱躺在四合院那朱红的大门后面,两只小眼睛向外窥视。玩累了,便坐在地上,听爷爷奶奶们讲那古老的故事,那时的我总是望着苍穹,等待着牛郎织女的会面,等待树梢那几只喜鹊搭成鹊桥。望着望着便进入了甜甜的梦乡,梦中的四合院变成了牛郎女织的家。十岁的我,耳边是琅琅书声,回响在四合院。从学校回到家中,便将车往旁边一放,从来不锁,几个小孩子便凑到了院中的小石桌小石凳上写作业,读课文。“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几个小孩子便抬起头透过密密的树叶去眺望那蔚蓝天空中那初升的小月牙,再低下头“思故乡”。是啊,我们的故乡便是这个漂亮的四合院。偶有些金发碧眼的“老外”来到院里,他们都在感叹四四方方的院落,高大入云的国愧,感叹邻里和睦,感叹井水的清凉,那眼神中流露出抑制不住的羡慕。姥姥说,这是北京以外找不到建筑,是北京的符号,我说:“不明白,为什么呀?”姥姥指着院中的小枣树苗对我说:“什么时候它长得和你一样高,你就懂了。”也许姥姥说得对,四合院是北京的符号。十五岁的我,耳边响的是推土机的隆隆声,回响在四合院中。那白字写的“拆”字,套着个大圆圈来到了四合院的墙上,推土机来的那一天,我哭了,我相信,我住了十几年的最美丽、最安静、最和善的四合院,就在这大家伙的魔爪下夷为平地,我流着泪问姥姥:“您不是说四合院是北京的符号吗?小枣树长得比我都高了,可是为什么四合院却没了啊!”姥姥的眼中也是亮晶晶的,她搂着我说:“孩子啊,你说得没错,四合院,国槐都是北京的符号。它们永远不会消失,你看那边,红黄蓝的健身乐园,西单的那只大蝴蝶,王府井的步行街,也是北京的符号,就好像姥姥和你,有老有小啊!”我点点头,眼泪依然在流。如今,每当我看到幸存的四合院,胸中总有抑制不住的亲切和伤感,怀念起我的童年,我的四合院。但看到高大的新建筑,我又会为北京的新符号感到快乐和骄傲。四合院是茶,清新、静谧;新建筑是咖啡,现代、清爽。我爱四合院,也爱新建筑,我爱北京,爱北京的符号。【点评】文章在概括地介绍自己对北京的感受之后,选择了三个时段加以叙述:“五岁的我,耳边是歌谣,回响在四合院中”“十岁的我,耳边是琅琅书声,回响在四合院”“十五岁的我,耳边是推土机的隆隆声,回响在四合院中”。通过三个时段的叙述,展现了北京的变化,表达了“我爱四合院,也爱新建筑”的思想感情 二、用三个情节构建故事故事是由情节构成的,一连串的情节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在构建故事的时候,情节要适当,不能过于简单,简单了难以成为故事,也不宜过多,过多了文章难以驾驭。多少为宜?许多考生也以“三”为限。【例文】国语失落症猛于虎某考生家里的电脑不幸染上病毒。母亲对着黑屏上一个个冷漠的英文字母直瞪眼。我回家修好电脑后,她还一直抱怨:净是些ABCD,难道就没有全中文的电脑吗?我心中一恸,是啊,为什么我们有方正,有联想,却没有全中文的电脑?仅仅是因为电脑不是中国发明的吗?我认为,我们正在丧失些什么,等到它悄悄地消逝了,我们就将陷入恐慌与失落。 推开门,我想到楼下书店去买本书。映入眼的是邻人的大门。两个小天使牢牢地钉在门板上,手中握着的木牌上是英文书写的welcome(欢迎)。我看着木牌,久久地感觉不到邻人热心真诚的好客,仿佛只是19世纪某位英国绅士的礼节性问侯,与那冷冰冰的拒绝却有几分相似。 邻人的门口隐隐有些动静,门把缓缓变动了方向,我逃难似地下了楼。母语是生存、交流的重要工具,谁说不是呢?面对金色的welcome,我什么也说不出来。这里不是伦敦,也不是纽约,这里只是中国一个普通的居民区,是一个孕育了屈子、生养了昭君的地方。下楼,我一步一步走得艰辛。我觉得有什么和我一样,缓慢而无知觉地在下楼,下楼。 进了书店才发现一本宋词也如此难寻。《教你如何学英语》之类的书籍却让人眼花缭乱。我看着冷漠的店员却开不了口。失语,失语。我仓惶地在一片文明中寻找“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低吟浅唱,“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的壮志。哪个不起眼的角落里,终于,发现有些年头的词集。微卷的边缘好似是被人翻过了。我想笑一笑,却还是勉强,这个角落的灰尘与蛛网集体失语,冷冰冰地看着中华文化的失落。 结账的时候看见出了门的邻人在和别人打招呼。用时下的话说,这是一种礼貌,一种气质。可是这种外语的招呼声是英国的礼貌,香奈儿的气质,不是“你好”的温文与谦恭。我张张口,却什么也说不出来。拿着书,我飞奔回家。 欧阳修在《玉楼春》里写到:“未语春容先惨咽。”以前不懂,只是闲闲地认定不过是春风吹出的愁,秋水灌出的怨,不想得真有一天,未语春客先惨咽。 母亲笑说,等我长大了要给她做一台全中文的电脑。我以为,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点评〗母亲埋怨没有全中文的电脑,邻居大门上挂着写有英文的木牌和用英语问候,书店灰尘与蛛网中有些年头的宋词集,三件小事,容易见到,又极不相干,一经作者的运笔,却都成了一串闪着光芒的珍珠,成了作者才气、灵气的展现。只可惜题目过于浅显和生硬。 三、用三次变化制造波折据说,一位老太太做寿,她的子孙请来唐伯虎为她题诗。全家大小及亲朋好友争着来看。唐伯虎挥笔写下:这个婆娘不是人(举座皆惊),九天仙女下凡尘(一片喝彩),儿孙个个都是贼(十分惊怒),偷得寿桃献至亲(拍手叫好)。短短四句,三次变化,跌宕生姿,吊足胃口。记叙文写作夜应如此,要安排曲折,制造波澜。【例文】戈多来了某考生朦胧中,当那两个浪人睁开熟睡的双眼,一个身背口袋的人站在他们面前。“戈多?”对,我来了。”刹时间,浪人兴奋了起来,“戈多来了!戈多来了!”一消息像闪电一样,在一会儿时里间里传遍了方圆数十里。人们争相赶来,为的是得到戈多口袋中的东西。“戈多,能告诉我你的大口袋中装的是什么吗?”“当然。这里有你们所想要的一切。”“那能给我一块金币吗?我做梦都想有一块。”于是,戈多给了他一块金币。人群沸腾了。“戈多,我想要一幢大房子。”“戈多,我想要一群牛。”“戈多,我想拥有一座磨坊。”人们纷纷从戈多那里得到了想要的东西,有财富,有美色,也有权力。渐渐地,习惯了向戈多索取的人们不再勤劳工作,不再拥有理想。他们整天好吃懒做,只会伸手向戈多拿他想要的。但是有一天,戈多不见了,人们只找到一张字条:我要到一个地方躲起来,只有最努力的人才找得到我。同戈多一同消失的,是那些曾从他口袋中拿出的物件。人群又一次沸腾了。失去索要而来的东西,人们开始反思。如果没有戈多,自己能拥有这一切吗?于是,曾经拥有一座磨坊的人开始亲手烘制建坊所需的砖块:曾经拥有一群牛的人开始饲养第一只牛犊;曾经拥有一幢大房子的人开始建造地基……人们又回到从前那种自力更生、努力奋斗的模样。人们心中已经有了自己的目标,已经为此而辛勤劳作。不久之后,一座更大的磨坊耸立在河边;漫山遍野的牛群显示出牧牛人的辛劳;豪华气派的房子也让外来者惊叹不已。……学会自我追寻目标的人们又见到了戈多。“戈多,你回来了。”淡淡的一句,已无往日的兴奋和期盼。戈多看见了磨坊、牛群、房屋,他笑了。世人终于不需要依赖戈多了。其实,戈多在每个人的心中,只要我们能够为自己的目标而奋斗,那么,终有一天你可以拥有你想从戈多那儿得到的一切。【点评】这是一则简洁的寓言!既有诗歌复沓的回环美,又有微型小说隽永的回味。文章写戈多来了又去,去了又来,形成“来——去——来”三次波峰, 人们也从依赖索取到自力更生,转变了生活态度,有力地表达了主题。如果不安排这样的起伏,没有“来——去——来”的三次波峰,文章的表现力显然会受到削弱的。 三角形最稳定,三段论最严谨,一日三餐最适宜。“三式结构”是简单和丰富的结合,是稳定和变化的体现。在考场作文中,这种三式结构的记叙文有多种类型,从三个方面塑造人物,用三个个体展现群体,用三个典型组合成文,等等。在里也遵循“三式结构”的原则,仅举三类,余者可以类推。【附】与其行色匆匆 莫如顾盼流连——记叙文如何充实丰富升格示例江苏 刘步春A.问题点击充实丰富是考试大纲对高考作文的等级要求,记叙文的充实丰富主要体现为形象丰满,意境深远,而许多考场记叙文恰恰是在形象和意境上表现不足。追究其原因,往往在于同学们重概述而轻描写,重过程交代而轻细节描写、侧面烘托、对比反衬等表现手法、表达技巧的运用。这就如同一个导游,不是引导游客在沿途顾盼流连,领略风景之美,而是只顾带领游客匆匆赶路,结果游客所走路程一点不比别人少,而收获寥寥。B.方法指津1、与其只有笼统描述,莫如注重多种描写○病文呈现王爷爷的孙子才小学三年级,他每天下午3点钟就坐在椅子上,对着路口张望,等孙子放学归来。常常一坐就是两小时,一动不动的。王爷爷虽然等待的是他的孙子,但我们也能从王爷爷的等待里感受到人间的温暖和爱意。祝愿王爷爷健康长寿,让我们一起在他的照看下幸福成长。(《等待》)○病理分析描述王爷爷等孙子过于笼统,只有“常常一坐就是两小时,一动不动的”一句,描写手段单调,人物人形象特征未能得到有力的展现。○修改建议增添一点环境描写,把老人置于特定的环境之中;再如,老人有着怎样的穿戴,怎样的面容,怎样的神态,怎样的动作行为,怎样的心理活动,通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语言动作描写、心理活动描写,把人物写生动,写具体。○升格示例太阳暖暖的,才下午三点钟,老人就开始等孙子放学归来了。他坐在那张坏了几根藤条的藤椅上,就那么定定地坐着,像一尊雕塑。外套洗得褪了色,布满了深浅不一的灰蓝色补丁,一团雪白雪白的棉絮在衣角处格外显眼。在他的手臂上环着一只白色的老猫,迷糊着双眼,不时扭着头,舔舔老人那干瘪的手。老人的脸,遍布着深深的沟壑,而那一双眼睛,却是那么有神地注视着路口。浑浊的眼中遍布着云翳,但遮盖不住从心中透射出来的欢悦和关爱之情。偶尔也会喃喃自语:“该回来了,怎么还不回来呢?”一阵寒风袭来,挂在枝头的几片残叶随风飘落在老人的近旁。老人似乎感觉到了寒意,他立起身子,原地晃动了两下,然后裹紧外套,重新坐到藤椅上,恢复了雕塑的原态。(同上)○升格点评暖暖的太阳,乍起的寒风,破旧的藤椅,定定的姿态,褪色的外套,干瘪的手,布满沟壑的脸,浑浊的眼,欢悦的目光,环着老猫的举动,喃喃自语,或描写环境,或描写肖像,或描神态,或描写动作语言,或心理透视,综合运用多种手法,人物形象栩栩如生。2、与其只作概括叙述,莫如描绘典型故事。爷爷和奶奶虽然看起来并不般配,但是却相处得十分和谐,从来没有吵过架。爷爷文化水平高,懂得的事情比奶奶多,但他很尊重奶奶,绝对不会居高临下,在奶奶面前颐指气使。奶奶只上了小学,知识水平自然没有爷爷高,她十分敬重爷爷,但绝不是毫无主见,百依百顺。有时候,他们会故意闹一点小矛盾,让人感到他们有分歧,其实他们关系很好。差别很大而又珠联璧合,互相尊敬而又各自独立,这就是爷爷奶奶留存我记忆深处的形象。 (《记忆深初》)○病理分析爷爷和奶奶有学历、身份有差异,但却相处融洽,这是一个很独特的发现,也是一个很有社会意义的主题。但是,文章没有生动的事例,只有评语式的介绍,从概念到概念,空泛无力,难以感人。○修改建议围绕“差别很大而又珠联璧合”、“互相尊敬而又各自独立”这些评语,选择典型事例,加以生动的记述和描写,通过事实的记述和描绘来印证这些评价,以生动的形象感染读者,而不要作过多地评语式的介绍。○升格示例爷爷奶奶是一对奇特的老人。爷爷让奶奶学电脑,学五笔输入法,好帮他打材料。有一天,奶奶向爷爷报告一个“严重”的情况:电脑坏了,逗号跑到上面去了。爷爷打开电脑,奶奶指给他看,原来是单引号。爷爷说,那是单引号,引号里面还要用引号,就得用单引号。奶奶说,双引号相当妈妈,单引号就是妈妈肚里的女儿。对她的解释,爷爷有一种哭笑不得的感觉。奶奶又问:单引号里面还要用引号,怎么办?爷爷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就搪塞她:“不可能有这种情况。”“怎么不可能?”奶奶反问。爷爷说:“妈妈肚里的女儿不会有孩子。” 奶奶说:“有的,那叫寄生胎。”这一回轮到她笑我了。(同上)○升格点评升格文选择学输入法这一典型而独特的故事,不见“珠联璧合”、“相敬如宾”之类的评语式介绍,只有对事实的生动形象的记述和描绘,但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既有差异又十分和谐的相互关系得到有力的凸显。 3、与其只作正面描写,莫如在对比烘托中凸显○病例再现语文老师回家生孩子,学校请来退休的王老师给我临时代课。那天,王老师第一次来上课,他站在讲台上,迅速扫视全班,然后大叫:“哇噻!咱们班有个达·芬奇!”他指的是留长发的刘飞。学校不准男生留长发,学校大会上都不点名地批评过,可是刘飞就是迟迟不去剪掉。想不到一个六十多岁的老教师也说出这样的话,我们便哄堂大笑。他这一“哇噻”拉近了他和我们的距离,刘飞说得更离奇,他说王老师够哥儿们的,第二天就去理发店把长发剪了。——《年轻的老教师》○病理分析老教师人老心不老,保持一颗与年轻人相通的心,一个很好的主题。但是文章只有正面描写,表现手段单一,人物形象概念化,缺少感人的艺术力量。○修改建议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修改,一是运用对比反衬,即通过对另一位老教师的迂腐行为的描写,或者通过外表特征与实际心态的对比,来反衬王老师心态的年轻;二是变概括性叙述为具体描写,正面突出王老师的形象。○升格示例语文老师回家生孩子,学校请来退休的王老师给我临时代课。我对老教师一直缺少好感,总觉得他们心态老化,和年轻人格格不入。记得初一时有一位老教师,老眼昏花,读书时常常从左边一页突然跳到右边一页,可就是这样冬烘先生,总是喜欢摆老师的架子,动辄教训我们,什么“立如松,坐如钟”,“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听得我们耳朵起老茧。新来的王老师是不是也是这样的老教师呢?数学老师听说王老师来给我们上课,还跟我们讲了王老师的许多故事。他们说,57岁那年,王老师从教学第一线退下来,便向一家学校写了一则自荐信:“有一位语文教师,57岁年龄,47岁精力,37岁抱负,27岁饭量,不是特级教师,胜似特级教师。”就凭这一句话,人家什么也没问,就聘用了他。我们一下子喜欢上了王老师,盼他早些来给我们上课。那天,……——同上○升格点评升格文在对王老师进行正面描写之前,先写另一位老教师,用以和王老师进行对照,在通过数学老师之扣,引出自荐信的故事,然后在描绘第一来上课的情形,对比烘托,一个永保年轻心态的王老师便跃然纸上了。○对比点评:升格片断抓住泥塑的细部进行分解,描写被雪润湿的头发和眉毛,被棉袄撑得鼓鼓的已经严重褪色的中山服,以及沾满积雪的鞋子。更妙的是:还进一步分解到了父亲鞋子“边沿上”开始融化的雪,地上印下“两个鞋底形状的泥圈儿”,呈现出强烈的现场感,准确传神地表现了父亲雪夜晚归的艰辛, 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C.美文鉴赏走得更远2016年湖南考生夏日的阳光耀眼却又灼人皮肤,我坐在凉席上,看着一旁玩耍的弟弟,心中很不是滋味:别人家的小孩在这么大时,早就会走了,可他……我越想心中越觉得苦闷,不停地用扇子于扇风。耳畔的发丝轻轻扬起,右脚不停地抖动没一会儿,我把扇子一扔,抬腿向弟弟走去。 “宝宝。来,走起。”我扶起弟弟,心里只想着让他尽快学会走路,室内的空气很沉闷,压得我似有些许的透不过气。我一松手。弟弟摇摇晃晃地开始走路,刚一开始,弟弟右脚向前迈去。又吃力地将左脚向前迈进,那表情好像担着百斤重的重担。如此劳累,看着弟弟走路的模样,我不由徉想起了“一步三摇”,又不禁翻了个大大的白眼。一个不注意,弟弟左腿忽然向左侧弯去,侧着身子到在了地上。我有些恼怒,怎么这么笨! 弟弟兴许是摔着了,大哭起来,我心中的火更甚。正准备发火,妈妈走了过去,扶起弟弟、用责备的语气对我说:“不是让你看好弟弟吗?”我叹了口气,说:“他学不好走路怪谁,谁叫他那么笨!”母亲一边安慰弟弟一边颇有深意地看了我一眼,说:“我可不记得你一生下来便会走路,当初你还不是一样,经常摔到。”然后又对着弟弟说:“乖,不哭,来,走路给妈妈看,有没有走得更远呢?” 我心中一征,走得更远吗?外面刮起了轻风,室内沉闷的空气被驱赶了些。 好一会儿,弟弟在母亲的指导下,迈步向前走。仍是如此摇晃,这不是没有多大差别吗?我如此想着,挑了挑眉。 让我惊讶的是,母亲口中不停地念着:“一步,两步……十一步。”话音刚落,弟弟重心不稳,倒在了地上。妈妈扶起弟弟,笑着说:“太棒了!比上次多走了两步!宝宝最厉害了。”我愣愣地望着,笑了!然后大步向前走去,蹲下,对弟弟说:“真棒呢!”弟弟望着我,灿烂地笑着。是啊,没有一步登天的事!即使起点再低,若每天都能走得更远,都能有些许进步,又何尝不是好事?我心中如此想着。夏日蝉鸣,似也在说着,是的,是的。赏析:本文景物描写恰到好处。如第一段,“夏日的阳光耀眼却又灼人皮肤”一句,写天气的燥热,表现“我”烦闷的心境;第三段中“室内的空气很沉闷,压得我似有些许透不过气”一句,渲染沉闷的气氛,表现“我”的不耐烦,暗示“我”教弟弟学走路的失败。作者熟练运用对比手法,如“我”和妈妈教育态度与方式的对比;弟弟和别人家的孩子起点状态的对比;在妈妈的影啊下,“我”前后态度和方式的对比等。在对比中凸显主题,构思巧妙。文中还综合运用了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手法,细节表现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