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1-2022学年河北省名校联盟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联考试题含解析

    2021-2022学年河北省名校联盟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联考试题含解析第1页
    2021-2022学年河北省名校联盟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联考试题含解析第2页
    2021-2022学年河北省名校联盟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联考试题含解析第3页
    还剩2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1-2022学年河北省名校联盟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联考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河北省名校联盟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联考试题含解析,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绝密★启用前
    2021-2022学年河北省名校联盟
    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联考试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题号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评卷人
    得分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特征和群落结构都与生态因素密切相关
    B.草原上的植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C.种群密度总是随着种群出生率的增大而增大
    D.如果时间允许,弃耕农田在自然状态下都会变成茂密的森林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性别比例也能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
    2、群落一般都具有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
    【详解】
    A、种群特征和群落结构都与生态因素密切相关,如光照强度、温度、水分等,A正确;
    B、草原中的植物有分层现象,但可能不太明显,B错误;
    C、由于死亡率不确定,因此种群出生率增大,种群密度不一定增大,C错误;
    D、弃耕农田在自然状态下不一定都会变成茂密的森林,如在干旱的荒漠地区,弃耕农田或许只能发展到草本植物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D错误。
    故选A。
    2.某研究小组对湖泊周边1公顷范围内褐家鼠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第一次捕获并标记了393只褐家鼠。已知标记物不影响褐家鼠的生存和活动,但褐家鼠有记忆,再次被捕的概率会降低。检测到第一次标记的褐家鼠有93只在重捕前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但该段时间内有褐家鼠出生,故种群总数量稳定。第二次捕获了340只褐家鼠,其中带有标记的褐家鼠85只。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通过计算可得该地区1公顷范围内褐家鼠的种群密度为1200只/公顷
    B.调查期间,该地区1公顷范围内褐家鼠的死亡率大于其出生率
    C.调查期间,褐家鼠种群的数量波动后一定会引起种群密度发生改变
    D.按照上述数据计算得出的该地区1公顷范围内褐家鼠的种群数量比实际值偏小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标志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
    【详解】
    A、据题干信息分析可知,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记后重新捕获数=(393-93)×340÷85~1200只/公顷,A正确;
    B、调查期间,褐家鼠的种群数量维持稳定,死亡率与出生率相当,B错误;
    C、调查期间,褐家鼠的种群数量维持稳定,因此褐家鼠种群密度没有发生太大改变,C错误;
    D、标记物虽然不影响褐家鼠的生存和活动,但褐家鼠有记忆,再次被捕的概率会降低,因此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含有标记的个体数会减少,根据计算公式可知,该调查结果应该比实际值偏大,D错误。
    故选A。
    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成分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都是生产者
    B.大多数动物属于消费者,少数属于分解者
    C.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等
    D.微生物都是分解者,其不可能属于消费者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包括光能自养生物和化能自养生物;绝大多数动物属于消费者,营寄生生活的细菌也是消费者;分解者是主要是应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
    【详解】
    A、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能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是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A正确;
    B、动物大多数属于消费者,有些动物如蜣螂、蚯蚓等是分解者,B正确;
    C、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C正确;
    D、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是消费者,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是分解者,D错误。
    故选D。
    4.某池塘生态系统中的两条食物链如图所示。大量捕捞花鲢后,其他生物种群的数量也将有所变化。下列短期内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最可能的是(       )

    A.绿藻的数量增多 B.白鲢的数量增多
    C.水蚤的数量增多 D.乌鱼的数量增多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中种群数量的调节方式为反馈调节,解答本题应以反馈调节着手判断种群数量的变化。图解中水蚤和白鲢之间是竞争关系,乌龟以花鲢和白鲢为食。
    【详解】
    A、由于大量捕捞花鲢后,水蚤天敌减少,水蚤数量增多,水蚤以绿藻为食,水蚤增多导致绿藻减少,A错误;
    B、大量捕捞花鲢后,则乌鱼只能以白鲢为食,导致白鲢数量下降,B错误;
    C、白鲢被大量捕捞,短时间内将导致水蚤天敌减少,所以水蚤数量增多,C正确;
    D、乌鱼以花鲢和白鲢为食,大量捕捞花鲢后,乌鱼食物来源减少,导致乌鱼数量减少,D错误。
    故选C。
    5.下列关于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食物链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
    B.食物网中的所有动物属于同一个营养级
    C.陆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通常比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长
    D.难降解的有害物质会沿着食物链转移和富集
    【答案】D
    【解析】
    【分析】
    营养结构
    (1)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其第一营养级(开端)一定是生产者,第二营养级一般是植食性动物(也可能是杂食性动物),分解者不能参与食物链。
    (2)食物网: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结的复杂营养关系。食物链中的不同种生物之间一般有捕食关系;食物网中的不同种生物之间除了捕食关系外,还有竞争关系。
    【详解】
    A、捕食食物链由生产者、消费者组成,没有分解者,A错误;
    B、食物网中的植食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肉食动物与其不属于同一营养级,B错误;
    C、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都很短,由4~5个环节构成,海洋食物链在通常情况下,比陆地食物链具有更多环节,即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通常比陆地生态系统中的长,C错误;
    D、难降解的有害物质会沿着食物链转移和富集,D正确。
    故选D。
    6.连续四年对某地甲、乙两个不同物种的种群数量进行调查后,计算其L值(L=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末种群个体数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第1年末,甲、乙种群的数量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B.第3年末,乙种群的数量比第2年末的大
    C.这4年中甲种群的年增长率都是0.5
    D.第2年乙种群个体的增长数量比甲种群个体的大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干信息:L=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即当L值等于1时,种群数量保持不变;L值大于1时,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L值小于1时,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详解】
    A、甲,乙两个种群内个体的初始数量均未知,第1年末,甲种群的L=1.5,乙种群的L稍大于1.0,两种群具体增加的数量无法得知,因此第1年末,甲、乙种群的数量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A正确;
    B、第3年末,乙种群的L=1.0,第1、2年末,乙种群的L大于1.0,说明在这3年内,乙种群的数量一直在增加,因此第3年末,乙种群的数量比第1、2年年末的都大,B正确;
    C、设甲种群的初始数量为N0,第1年末其种群数量为N0L,第2年末其种群数量为N0LA2,第3年末其种群数量为N0L3,第4年末其种群数量为N0L4,由于甲种群的L值(增长倍数均为1.5)固定不变,故这4年其增长率为(N0L-N0)/N0=0.5,C正确;
    D、据题图无法比较甲、乙两种群的个体增长数量,D错误。
    故选D。
    7.下图所示曲线表示同一生物种群数量变化的不同指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2、3中b、d、f点对应的时刻,种群内部的生存斗争最为激烈
    B.图1、2、3都可以表示该种群在理想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
    C.图1中b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c点的相对应
    D.图2中的c~d段和图3中的e~f段种群的数量都在减少
    【答案】A
    【解析】
    【分析】
    1、根据图1分析: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表示S型曲线,其中a点表示K/2,b点表示K值。
    2、根据图2分析: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为0,表示S型曲线,其中c点表示种群数量为K/2时的增长速率,d点种群增长速率为0,表示种群数量达到K值。
    3、根据图3分析:在不考虑迁入、迁出的前提下,种群的增长速率是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则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为0,表示S型曲线,其中e点表示K/2时的种群密度,f点表示K值种群密度。
    【详解】
    A、图1、2、3中的b、d、f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K值,生存斗争最激烈,A正确;
    B、由题图分析可知,图1、2、3都可表示在有限的自然条件下(而不是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B错误;
    C、图1中b点的增长速率为0,表示种群数量达到了环境容纳量,而图2中的c点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表示种群数量为K/2,C错误;
    D、图2中的c~d段和图3中的e~f段对应种群中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的数量都在增加而不是减少,D错误。
    故选A。
    8.生态位是指某种生物在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和状况。在非洲草原上有斑马、野牛、牛羚和瞪羚等食草动物,它们迁徒时按一定次序陆续穿过草原,不同种类的动物取食草被的部位不同,并为下一个到来的物种留有食料。关于上述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上述现象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B.上述现象导致种间竞争减弱
    C.上述食草动物间存在着生态位分化 D.若去除斑马种群,对其他种群不会产生影响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态位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表现了物种对各种资源的利用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生态位的重叠和分离状况与种间竞争、种内斗争具有密切关系。
    【详解】
    A、题干的描述中体现出了各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共同发展,这是共同进化的结果,A正确;
    B、根据题干可知,不同种类的动物取食草被的部位不同,这样就使得各物种间的竞争减弱,B正确;
    C、不同种类的动物取食草被的部位不同,说明在食物上存在一定的分化;迁徒时按一定次序陆续穿过草原,说明在栖息空间上存在分化,C正确;
    D、生物和生物之间是在相互影响中进化和发展的,故去除斑马种群,对其他种群会产生影响,如捕食斑马的生物,D错误。
    故选D。
    9.某种螺可以捕食多种藻类,但捕食喜好不同。向L,M两玻璃缸中分别加入数量相等的甲、乙,丙三种藻类,L中不放螺,M中放入100只该种螺。培养20天后,将M中的该种螺全部移出,并统计这20天内L、M两玻璃缸中藻类数量的变化,结果如图所示。假设实验期间该种螺的数量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丙藻>乙藻>甲藻
    B.该种螺捕食藻类的喜好为丙藻>乙藻>甲藻
    C.M中使丙藻数量始终处于下降趋势的种间关系只有捕食
    D.L中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种间竞争加剧,与环境无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
    题干分析,玻璃缸不放螺,做空白对照,M中放入100只螺,则M中藻类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为甲藻数量增加,乙藻和丙藻数量减少,甲藻成为优势物种。将M中的螺全部移入L中,随着时间的变化,甲藻数量减少,乙藻数量先升后降,丙藻数量慢慢上升。
    【详解】
    A、结合两图可知,培养开始时L中甲、乙、丙藻数量相等,由培养结果可知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甲藻>乙藻≥丙藻,A错误;
    B、M中放入该种螺之后,甲藻数量明显增多,乙藻其次,丙藻数量减少,说明该种璟相食藻类的喜好为丙藻>乙藻≥甲藻,B正确;
    C、M中有螺这种捕食者,丙藻数量始终处于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既有捕食又有竞争,C错误;
    D、L中乙藻数量在峰值时甲藻和丙藻数量都较少,种间竞争并不强,乙藻数量在峰值后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可能与L中代谢废物积累、无机盐减少等环境因素有关,D错误。
    故选B。
    1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某生物的位置不能被其他生物取代
    B.植物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调节属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中的化学信息
    C.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总能量往往小于消费者摄入的总能量
    D.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个体也越大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反之,生物种类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
    3、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者缺一不可;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详解】
    A、某种生物灭绝后,其在食物网中的位置会被其他生物替代,A错误;
    B、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发生在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或不同物种之间,而植物激素是作用在个体内的,B错误;
    C、人工鱼塘需要通过不断地投放鱼饲料,以满足鱼生长发育对能量的需要,因此,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总能量小于消赞省摄入的总能量,C正确;
    D、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个体不一定越大,D错误。
    故选C。
    11.下表表示对某荒地中一条由植物、田鼠和鼬3个环节组成的食物链进行的能量流动分析,其中GP表示生物体同化量,NP表示生物体储存的能量,R表示呼吸消耗的能量(单位:kJ·m-2·a-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食物链环节
    未利用
    GP
    NP
    R
    植物
    2.1069×1011
    2.4828×1011
    2.1143×1011
    3.685×1010
    田鼠
    1.85×106
    7.3688×108
    2.512×107
    7.1176×108


    2.3279×107
    5.44×105
    2.2735×107
    A.从表中数据可以得出,植物体储存的能量中只有很少一部分被利用
    B.第二、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3.16%,不符合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
    C.田鼠和鼬的呼吸消耗量很高,被同化的能量绝大部分是以热能形式散失的
    D.以鼬为主要食物的更大型捕食者需要扩大捕食范围才能维持种群的延续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以及食物链和食物网。捕食关系的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从表中可知,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2.4828×1011,表中显示能量流动的特点是逐级递减的,输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的去向有:自身的呼吸作用消耗、被下一营养级所同化、一部分被分解者分解利用、一部分未被利用。
    【详解】
    A、图中植物的NP(表示生物体贮存能量2.1143×1011)有一部分流向下一个营养级,有一部分被分解者利用,还有一部分未被利用(2.1069×1011),所以从图中数据可以得出植物的NP中只有很少一部分(7.4×109)被利用,A正确;
    B、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的特点,上下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一般在10%~20%,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该营养级所有生物)的同化量之比,图中田鼠到鼬的传递效率为2.3279×107/7.3688×108×100%=3.16%,这个比例不能代表相邻营养级的所有生物之间的传递效率,也符合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传递规律,B错误;
    C、表中数据显示田鼠的GP为7.3688×108,其中呼吸消耗R为7.1176×108,鼬的GP为2.3279×107,其中呼吸消耗R为2.2735×107,可见,田鼠和鼬的呼吸消耗很高,被同化的能量绝大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散失,C正确;
    D、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的特点,营养级越多浪费的能量越多,所以据图推测以鼬为主要食物的捕食者需较大捕食范围才能得到足够的能量维持种群的延续,D正确。
    故选B。
    12.中国的许多传统美食制作过程中都蕴含了生物发酵技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米酒制作过程中,将容器密封可以促进酵母菌发酵产生酒精
    B.面粉发酵制作馒头的过程中,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产生CO2
    C.泡菜制作过程中,乳酸菌可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使蔬菜变酸
    D.酸奶制作过程中,后期低温处理可抑制乳酸菌大量增殖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参与腐乳制作的微生物主要是毛霉,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 腐乳制作的原理: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2、参与泡菜制作的微生物是乳酸菌,泡菜制作的原理:(1)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将糖分解为乳酸。(2)利用乳酸菌制作泡菜的过程中会引起亚硝酸盐的含量的变化。
    3、醋酸菌好氧性细菌,当缺少糖源时和有氧条件下,可将乙醇(酒精)氧化成醋酸;当氧气 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特葡萄汁中的糖分 年解成醋酸;醋酸菌生长的最佳温度是在 30°C- 35°C 。
    【详解】
    A、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可以大量繁殖,在密封也就是无氧条件下产生酒精,A正确;
    B、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生物,无论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都可以产生CO2,B错误;
    C、泡菜主要是乳酸菌将葡萄糖分解形成乳酸而使蔬菜变酸,C正确;
    D、酸奶制作过程中,后期低温处理时大部分乳酸杆菌已死亡,可抑制乳酸菌大量增殖,D正确。
    故选B。
    13.下列有关无菌技术的叙述,错误是(       )
    A.无菌技术包括消毒和灭菌两个方面
    B.经巴氏消毒法处理的食品可以在常温下长期保存
    C.煮沸消毒法中100℃煮沸5-6min可以杀死微生物的营养细胞和部分芽孢
    D.将接种环直接在酒精灯火焰的燃烧层充分灼烧,可以迅速彻底地灭菌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无菌技术的主要内容:
    ①对实验操作的空间、操作者的衣着和手,进行清洁和消毒;
    ②将用于微生物培养的器皿、接种用具和培养基等器具进行灭菌;
    ③为避免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实验操作应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
    ④实验操作时应避免已经灭菌处理的材料用具与周围的物品相接触。
    2、实验室常用的消毒方法:煮沸消毒;化学药物消毒;紫外线消毒;实验室常用的灭菌方法:灼烧灭菌,干热灭菌,高压蒸汽灭菌。
    【详解】
    A、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防止杂菌污染,常用的无菌技术包括消毒和灭菌两个方面,A正确;
    B、经巴氏消毒法处理的食品因微生物未被彻底消灭,所以不能在常温下长期保存,B错误;
    C、煮沸消毒法中在100℃煮沸消毒5~6min,可以使蛋白质变性,杀死微生物的营养细胞和一部分芽孢,C正确;
    D、接种时,对接种环等金属用具通常用灼烧灭菌法,将接种环直接在酒精灯火焰的燃烧层充分灼烧,可以迅速彻底地灭菌,D正确。
    故选B.
    评卷人
    得分



    二、多选题
    14.很久以前,勤劳的中国人就发明了制作麦芽糖(饴糖)的技术,这种技术在民间沿用至今。麦芽糖制作的大致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一分子麦芽糖是由两分子葡萄糖构成的
    B.小麦的麦芽中含有淀粉酶和麦芽糖
    C.55~60℃温度可促进淀粉水解产生大量麦芽糖
    D.人的唾液淀粉酶与麦芽中的淀粉酶的最适温度相差不大
    【答案】ABC
    【解析】
    【分析】
    糖类可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是主要的能源物质。常见的单糖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和脱氧核糖等,植物细胞中常见的二糖是蔗糖和麦芽糖,动物细胞中常见的二糖是乳糖。
    【详解】
    A、麦芽糖是由两分子葡萄糖经过脱水缩合形成的二糖,A正确;
    B、麦芽糖是植物特有的二糖,在麦芽中含有麦芽糖,且麦芽中含有淀粉,也有淀粉酶,B正确;
    C、麦芽中的淀粉酶的最适温度是55~60℃,55~60℃温度可促进淀粉水解产生大量麦芽糖,C正确;
    D、麦芽中的淀粉酶的最适温度是55~60℃,人的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是37℃,麦芽中的淀粉酶比人的唾液淀粉酶最适温度高,D错误。
    故选ABC。
    15.某同学为了在实验室富集某种大豆根瘤菌,通过查阅资料,配制了含有如下成分的培养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成分
    甘露醇
    KH2PO4
    MgSO4·7H2O
    NaCl
    CaSO4·2H2O
    浓度(质量分数)
    1%
    0.02%
    0.02%
    0.02%
    0.01%
    A.该培养基不需要添加氮源,但缺少碳源,无法达到富集目的
    B.该培养基还需要添加琼脂,便于将菌种接种到固体培养基上
    C.灭菌后待培养基冷却至50℃右时,需要在酒精灯火焰附近倒平板
    D.配制好的培养基应该转移到锥形瓶中,再放入高压蒸汽灭菌锅中灭菌
    【答案】BCD
    【解析】
    【分析】
    倒平板操作的步骤:将灭过菌的培养皿放在火焰旁的桌面上,右手拿装有培养基的锥形瓶,左手拔出棉塞;右手拿锥形瓶,将瓶口迅速通过火焰;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将培养皿打开一条稍大于瓶口的缝隙,右手将锥形瓶中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左手立即盖上培养皿的皿盖;等待平板冷却凝固后,将平板倒过来放置,使皿盖在下、皿底在上,这样可以防止皿盖上的水分滴到培养基上造成培养基的污染。
    【详解】
    A、该培养基中甘露醇可以作为碳源,A错误;
    B、琼脂通常可作为固体培养基的促凝剂,故该培养基还需要添加琼脂,便于将菌种接种到固体培养基上,B正确;
    C、灭菌后待培养基冷却至50℃左右时,倒平板过程需要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防止空气中的杂菌污染,C正确;
    D、配制好的培养基转移到锥形瓶中,加塞包扎后用高压蒸汽灭菌锅灭菌,D正确。
    故选BCD。
    16.某生物兴趣小组利用下图所示的两种装置采集土壤小动物,进行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研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由于土壤小动物的活动能力较强,而且身体微小,因此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
    B.甲装置的花盆壁B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
    C.用乙装置采集的土壤小动物也可以放入甲装置的A溶液(酒精)中保存
    D.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小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来进行采集的
    【答案】ABC
    【解析】
    【分析】
    图中A装置利用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暗、避高温、趋湿的习性进行采集。调查土壤动物丰富度采用标志重捕法法,样方法用于调查植物的丰富度,观察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使用放大镜。
    【详解】
    A、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合采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而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A正确;
    B、为了便于空气流通,土壤与花盆壁B(花盆)之间要留一定的空隙,B正确;
    C、用乙装置采集的土壤小动物可以放入试管中,也可以放入甲装置的A(70%的酒精)溶液(用于杀死、固定小动物)中保存,C正确;
    D、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小动物避光(而不是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来进行采集的,D错误。
    故选ABC。
    17.在某些地区的农村,农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废弃的秸秤、枝条和落叶等,乱堆乱放占用土地,有时这些废弃的秸秆、枝条和落叶会被直接焚烧而污染环境。为解决此问题,当地政府建设了“生态桥”工程,将废弃的秸秆、枝条和落叶等加工成有机肥后施加到农田土壤中,减轻污染的同时还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将有机肥施加到果园中,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可能会发生改变
    B.“生态桥”工程的实施,可能会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
    C.农田属于人工生态系统,其自我调节能力高于当地自然生态系统的
    D.直接焚烧农作物秸秆可以加快物质循环和节省空间,可以提倡和推广
    【答案】CD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结构包括两方面: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和组成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两方面: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同一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一般呈负相关。
    【详解】
    AB、有机物能被微生物利用,将有机肥施到果园中,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因此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会发生改变,可以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A、B正确;
    C、农田中的生物种类相对单一,营养结构相对简单,故农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低于当地自然生态系统的,C错误;
    D、直接焚烧农作物秸杆会污染环境,不应提倡和推广,D错误。
    故选CD。
    18.下表表示调查不同浓度的甲胺磷对土壤小动物群落影响的结果,根据此表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动物指标
    甲胺磷浓度/(mol·L-1)
    0
    0.04
    0.09
    0.06
    0.30
    0.54
    施用后动物种类数(S)
    56
    36
    29
    22
    18
    18
    总个体数(N)
    612
    419
    212
    133
    121
    92
    A.土壤动物的丰富度可反映土壤农药污染的程度,S值越小,污染越严重
    B.长期过量施用甲胺磷,会导致土壤动物产生相应抗性,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
    C.不同甲胺磷浓度与土壤中小动物的总个体数(N)之间呈正相关
    D.在农田害虫的防治过程中,把握农药的科学用量,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答案】AD
    【解析】
    【分析】
    1、根据表中数据可知,随着甲胺磷浓度的增大,土壤动物总个体数(N)越来越少,种类数(S)越来越少。
    2、抗性的土壤动物也不一定对其它环境因素适应能力就强,即具有抗药性的土壤动物有可能有利于种群延续,可能会破坏生态系统原有的生态平衡。
    【详解】
    A、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土壤动物的丰富度可反映土壤农药污染的程度,S值越小,污染越严重,A正确;
    B、长期施用甲胺磷农药,导致土壤动物的相应抗性增强,但相应抗性强的个体也不一定对其他环境因素的适应能力就强,即抗药性强的土壤动物不一定都有利于种群延续,可能会破坏生态系统原有的生态平衡,B错误;
    C、随着甲胺磷浓度的增大,土壤动物总个体数(N)越来越少,甲胺磷浓度与土壤动物总个体数(N)之间呈负相关,C错误;
    D、农田害虫防治过程中,把握农药的科学用量,有利于维持物种数目(S)和个体数目(N),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D正确。
    故选AD。
    第II卷(非选择题)
    评卷人
    得分



    三、综合题
    19.为研究不同浓度葡萄糖溶液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某研究小组在超净工作台上取10支试管,分别向其中加入10mL质量分数为2%、4%、6%、8%、10%的葡萄糖溶液,每个浓度设两个重复组,用棉塞封口后置于28℃的恒温培养箱中培养,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且适宜,定时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结果如图1所示;在以上实验的基础上,该研究小组继续研究了马铃薯培养液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得到如图2所示的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图1对应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因变量是____________。每个浓度设置两个重复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
    (2)0~96h内,8%的葡萄糖溶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呈____________形;96h后,该组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率降低,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
    (3)分析图1,图2结果可知,与葡萄糖溶液相比,马铃薯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率和K值的变化有何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结果显示,10%的葡萄糖溶液组的种群数量最大值小于其他组的,并且其数量下降先于其他组,最可能的原因是10%的葡萄糖溶液组____________。
    【答案】(1)葡萄糖溶液浓度     酵母菌密度     提高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减小误差
    (2)S     葡萄糖等营养物质减少及代谢废物积累对酵母菌增殖有抑制作用
    (3)马铃薯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率和K值都明显增大,但变化趋势与葡萄糖溶液中的基本一致
    (4)乙醇的产量(或产生速率)最高
    【解析】
    【分析】
    采用抽样检测法使用血球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在计数时应从以下几方面注意:
    1、每天同一时间,各组取出本组的试管,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个数,并作记录,连续观察7天。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下,这样使酵母菌分布均匀,防止酵母凝聚沉淀,提高计数的代表性和准确性,求得的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误差小。
    3、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对培养液进行稀释以便于酵母菌的计数。
    4、对于压在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当计数同侧相邻两边上的菌体数,一般可采取数上线不数下线,数左线不数右线的原则处理,另两边不计数。
    5、计数一个样品要从两个计数室中计得的平均数值来计算,对每个样品可计数三次,再取其平均值。计数时应不时地调节焦距,才能观察到不同深度的菌体。按公式计算每mL(或10mL)菌液中所含的酵母菌个数。
    (1)
    图1的结果是分别向其中加入10mL质量分数为2%、4%、6%、8%、10%的葡萄糖溶液,测得酵母菌的密度,所以实验的自变量是葡萄糖溶液浓度,因变量是酵母菌密度。每个浓度设置两个重复实验的目的是提高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减小误差。
    (2)
    据图可知,0~96h内,8%的葡萄糖溶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呈“S”形,由于葡萄糖等营养物质减少及代谢废物积累对酵母菌增殖有抑制作用等原因,使得96h后,该组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率降低。
    (3)
    据图可知,马铃薯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率和K值都明显增大,但变化趋势与葡萄糖溶液中的基本一致,都是先增加后减少。
    (4)
    因为10%的葡萄糖溶液中葡萄糖含量较高,乙醇的产量(或产生速率)最高,所以10%的葡萄糖溶液组的种群数量最大值小于其他组的,并且其数量下降先于其他组。
    【点睛】
    本题考查了酵母菌的呼吸方式以及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考生分析实验的能力,以及能够从曲线获得解题信息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0.某草原盛产牛、羊,某段时间内,野兔的数量大增,出现了牧草大量死亡等严重的生态灾难。为了降低或消除兔子的危害,当地管理人员引进了兔子的天敌—狐狸。但是狐狸更喜欢吃行动相对迟缓的本地动物。最后又引进了黏液瘤病毒,才有效地控制了野兔的数量。回答下列问题:
    (1)牛与羊、狐狸与野兔之间的种间关系分别是____________。
    (2)野兔泛滥成灾之前,草原上的牛、羊与牧草及其天敌的数量都保持着相对的稳定,这反映的是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稳定性,这种稳定性的基础是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____________机制。
    (3)在防治兔害过程中,管理人员也曾采用播撒毒药的方法进行过兔灾的防治,短期内有一定效果,但是长期来看并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
    (4)生态系统的稳定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从而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生态工程的建设所遵循的生态学基本原理有____________。
    【答案】(1)种间竞争﹑捕食
    (2)抵抗力     负反馈调节
    (3)毒药对兔群具有选择作用,使兔群中抗药基因频率不断升高,进而使兔群发生了进化
    (4)整体、协调、循环、自生
    【解析】
    【分析】
    1、种间关系是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包括互利共生、种间竞争、捕食和寄生等。互利共生是指同生共死的两个物种之间的关系,如根瘤菌和豆科植物;种间竞争是指由于竞争同一食物、栖息地等两物种之间的争斗关系,如大小草履虫;捕食是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关系,如猫和老鼠;寄生是指一种生物寄生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 如T2噬菌体与大肠杆菌。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其中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取决于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物种的多少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1)
    牛羊与野兔有共同的食物,因此为竞争关系;而狐狸以野兔为食,因此野兔与狐狸之间为捕食关系。
    (2)
    在野兔泛滥成灾之前,草原上的牛、羊与牧草及其天敌的数量都保持着相对的稳定,体现生态系统能抵御干扰,维持原有结构和能够,这反映的是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体现,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机制负反馈调节,该机制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
    (3)
    采用播撒毒药的方法进行过兔灾的防治,但是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因为一方面毒药同样也使得野兔的天敌受到影响,更重要的是毒药对兔群起到选择的作用,使得具有抗药性和抗药性强的个体得以存活并繁殖,使兔群的抗药性增强,进而发生了进化。
    (4)
    生态工程是指人类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系统设计、调控和技术组装,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从而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由此可见,生态工程的建设所遵循的生态学基本原理有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等。
    【点睛】
    本题考查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自然选择、生态工程基本原理等知识, 意在考查考生分析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
    21.图1为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局部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图中字母代表相应能量;图2是一个由五种生物组成的食物网。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图1中的B可表示桑树________________的能量,C可表示桑树________________的能量。
    (2)蚕的同化量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桑树到蚕的能量传递效率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
    (3)图2中属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是________________。若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相同且不变,图2中的丁大量减少,乙数量不变,则短期内戊的数量________________(填“增加”、“减少”或“基本不变”)。
    (4)若图2中戊摄食丁和丙的比例为2∶1,丙摄食的两种生物所占比例相等,则戊每增加1kg生物量,至少需要消耗生产者________________kg。
    【答案】(1)呼吸作用散失     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
    (2)A1+B1+C1+D1     (A1+B1+C1+D1)/A或(A1+B1+C1+D1)/(B+C)
    (3)丙或戊     基本不变
    (4)125/3
    【解析】
    【分析】
    1、图1生产者、初级消费者的能量流动,总光合量是A,为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是呼吸消耗的量,是总光合量与净光合量之差;蚕的同化量是呼吸消耗量与生长发育繁殖量之和,生长发育繁殖量=未被利用的量+被分解者分解的量+传递给下一营养级的量,因此图中C1是被分解者分解的量,B1是未被利用的量,D1是传递给下一营养级的量。
    2、图2是食物网,甲→乙→丙→戊是一条食物链,甲→丁→戊是一条食物链,甲→丙→戊是一条食物链,共有3条食物链。
    (1)
    据题图可知:图1中的B是表示桑树呼吸作用散去的能量,C可表示为桑树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
    (2)
    蚕的同化量包括呼吸作用散失的A1,流向下一营养级的D1, 流向分解者的C1,暂时未利用的B1,所以可用A1+B1+C1+D1表示。传递效率是两个营养级的同化量之比,所以桑树到蚕的传递效率是(A1+B1+C1+D1) /A或(A1+B1+C1+D1) /(B+C)。
    (3)
    由题意可知:图2中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是3条食物链中的丙或戊。若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相同且不变,食物链中的丁大量减少,乙数量不变,则短期内戊的数量是基本不变的。
    (4)
    若图2食物网中戊摄食丁和丙的比例为2: 1,丙摄食的两种生物所占比例相等,则戊每增加1kg生物量,按20%的能量传递效率计算,由甲→丁→戊这条食物链需要消耗甲1×2/3÷20%÷ 20%=50/3kg。由甲→丙→戊这条食物链需要消耗甲1×1/3÷20%×1/2÷20%=25/6kg。由甲→乙→丙→戊这条食物链需要消耗甲1×1/3÷20%×1/2÷20%÷20%=125/6kg,因此共需要消耗生产者(甲)50/3+25/3+125/6=125/3kg。
    【点睛】
    本题结合食物网及能量流动途径,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重点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识记能量流动的概念,掌握某一营养级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
    22.下图为某同学设计的酿制苹果醋的基本流程示意图和发酵装置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过程③发酵所需的微生物是___________。发酵过程中充气口需要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
    (2)过程④为___________,该过程所需菌种属于___________(答出两种属性)生物。
    (3)若要对过程④的细菌进行初步分离纯化,比较便捷的操作是___________。
    (4)果酒进一步发酵能获得果醋,酒变醋的原理是___________。
    【答案】(1)酵母菌     关闭     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细胞呼吸产生酒精和CO2,而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细胞呼吸不会产生酒精
    (2)醋酸发酵     好氧型原核(需氧异养型)
    (3)采用平板划线法把它们接种到固体培养基上,经培养得到肉眼可见的菌落
    (4)在氧气充足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解析】
    【分析】
    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
    2、分析题图:图中为某同学设计的酿制苹果醋的基本流程图,其中①表示将苹果切块,②表示榨汁,③表示果酒发酵,④表示果醋发酵。
    (1)
    过程③是苹果汁发酵产生苹果酒的过程,需要酵母菌的参与,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细胞呼吸产生酒精和CO2,而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细胞呼吸不会产生酒精,故发酵过程中充气口需要关闭。
    (2)
    ④过程是醋酸菌发酵,从代谢类型上看,醋酸菌是异养好氧生物,其不含核膜包被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
    (3)
    ④过程是醋酸菌发酵,分离纯化醋酸菌,较简单的方法是利用平板划线法将菌种接种到固体培养基上,观察菌落的特征。
    (4)
    果酒进一步发酵能获得果醋,酒变醋的原理是在氧气充足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点睛】
    本题考查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要求考生识记参与果酒、果醋制作的微生物及其代谢类型,掌握果酒、果醋制作的原理及条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3.酸奶由牛奶经过发酵制成,口味酸甜细滑,营养丰富,深受人们喜爱,利用酸奶机可居家自制酸奶。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自制酸奶所依赖的微生物是________________,实验室培养该微生物所需的气体环境是________________。
    (2)有位同学周末利用酸奶机在家自制酸奶,从微生物培养角度看,酸奶机相当于恒温培养箱,鲜奶相当于________________,鲜奶中加入酸奶相当于________________。
    (3)为检测某品牌酸奶中该微生物的数量,检验人员进行了下图所示的实验。


    ①为防止杂菌污染,需要对锥形瓶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图中接种微生物的方法为________________,用该方法统计样本菌落数时,至少需要同时做A、B、C三个培养皿,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实验检测时,若各取0.1mL已稀释104倍的酸奶分别接种到图示A、B、C培养基上培养,记录的菌落数分别为45、51、54,则每毫升酸奶样品中的目的菌数为________________个。
    【答案】(1)乳酸菌     无氧环境
    (2)培养基     乳酸菌(菌种)
    (3)灭菌,常用的方法是干热灭菌法     稀释涂布平板法     分别计数3次,取平均值,使结果更加准确,     5.0×106。
    【解析】
    【分析】
    培养基的概念及营养构成
    (1)概念:人们按照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不同需求,配制出的供其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
    (2)营养构成:各种培养基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此外还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要求.例如,培养乳酸杆菌时需要在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培养霉菌时需将培养基的pH调至酸性,培养细菌时需将pH调至中性或微碱性,培养厌氧微生物时则需要提供无氧的条件。
    (1)
    自制酸奶所依赖的微生物是乳酸菌,利用乳酸菌能将牛奶中的糖类经过无氧呼吸分解成乳酸的原理制成的,乳酸菌是严格的厌氧微生物,因此,实验室培养该微生物所需的气体环境是无氧环境。
    (2)
    从微生物培养角度看,鲜奶相当于培养基,鲜奶中加入的酸奶相当于接种乳酸菌,酸奶机相当于恒温培养箱,一段时间后经过乳酸菌 的活动即可获得酸奶。
    (3)
    ①为防止杂菌污染,获得纯净培养物,需要对锥形瓶进行灭菌,常用的方法是干热灭菌法。
    ②图中过程③所示的方法为稀释涂布平板法,统计样本菌落数时,需要同时做A、B、C三个培养皿,目的是分别计数3次,取平均值,使结果更加准确,图中记录的菌落数分别为45、51、54,则每毫升酸奶样品中的乳酸杆菌数为(45+51+54)÷3÷0.1×104=5.0×106个。
    【点睛】
    熟知培养基的概念和种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正确分析图示的信息是 解答本题的前提,掌握稀释涂布平板法的计数规则和操作流程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

    相关试卷

    2024河北省强基名校联盟高二下学期开学联考试题生物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河北省强基名校联盟高二下学期开学联考试题生物含解析,文件包含河北省强基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联考生物试题docx、河北省强基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联考生物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3湖南省名校联盟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湖南省名校联盟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湖南省名校联盟2022-2023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含解析docx、湖南省名校联盟2022-2023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河北省邢台市名校联盟高一下学期第二次联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河北省邢台市名校联盟高一下学期第二次联考生物试题含解析,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如图是性状分离模拟实验的示意图,豌豆的高茎,某种小鼠毛色有黑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