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2年中考语文三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 试卷

    2022年中考语文三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第1页
    2022年中考语文三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第2页
    2022年中考语文三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第3页
    还剩3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2年中考语文三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年中考语文三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共4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文趋向红色文化;,以生考熟,设题考察点创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年中考语文三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题特点:
    1.选文趋向红色文化;
    2.在理解鉴赏基础上继续考查辩证思考能力;
    3.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深层把握和理解;
    4.以生考熟,设题考察点创新(资源和手段)(研究性学习在语文试题中的体现)
    5.因文设题,理解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审美鉴赏能力等的综合考察。

    题型
    解题方法
    情节概
    括题
      1.解题步骤
    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即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判断题目是直接考查型还是间接考查型,从而确定答题的方向。
    第二步:依内容,理层次。即根据小说文本的具体内容,或采用结构连贯法,或采用场面连贯法,或采用线索连贯法,或采用细节连贯法,划分段落,理清层次结构。
    第三步:巧概括,规范答。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提炼组合,规范概括。
    2.答题模板
    模板一:主人公在……时候,……地点,做了……事情。
    模板二:小说先写了……,接着写了……,又写了……,最后写了……
    模板三:小说的主要情节有:①……;②……;③……;④……
    分析线
    索题
    一是找出并找准线索。找出线索的方法:①标题判“线”;②以物求“线”;③反复出“线”(反复出现的事物或语句);④以情寻“线”;⑤时空缀“线”。
    至于找出多条线索,可以依不同的人物寻找,或者按人物的外部行为与内心活动区别。
    二是分析线索的作用。一般要从情节、形象、主题方面考虑。一可使小说结构清晰;二可巧妙安排结构,揭示、丰富、深化主题;三可丰富、突出人物形象。双线结构要特别注意暗线在丰富人物形象、深化主题、展示广阔的时空等方面的作用。
    分析情
    节整体
    构思题
      所谓情节构思,就是指作者打算怎么写小说,怎么布局小说的结构,它涉及以情节结构为中心的方方面面。要答好这种多要素的整体鉴赏题,须从情节结构出发,综合思考推进情节、表现人物、表达主旨及读者感受等方面的作用或好处。答好此题,有两个关键点:
    (1)准确判断情节构思的技巧与特点。①情节安排的中心。②结构特点(开头与结尾有何特点)。③叙述角度(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④线索特点(单线与复线、明线与暗线)。⑤叙述人称(第一、二、三人称)。⑥安排技巧(对比、悬念、抑扬、衬托、误会等)。
    (2)全面、具体分析表达效果。在准确判断后,就要结合情节的具体内容作出解释,如“突转”,应指出它原先的情节是什么,“突转”成什么情节;分析表达效果虽然要从人物、主题、环境等方面进行,但应更多地考虑这种技巧自身带来的审美效果,且这种效果最好用术语表达出来,如悬念迭起,激发兴趣,增加神秘性,使情节简洁、迂回、跌宕等。
    分析情
    节安排
    技巧题
      1.解题步骤
    分析情节安排技巧题主要按照“情节安排或结构特点+结合文本具体分析+表达效果”步骤进行:
    第一步:准确指出情节技巧或结构特点。从情节技巧角度判断,它既包括常规的悬念、突转、对比、虚实等手法(也包括叙述上的特点),也包括文本所特有的安排技巧,如历史与现实交织、对话式等。
    从情节结构角度判断,主要看其开头与结尾有什么特点,如悬念式开头或欧·亨利式结尾,或者如2015年浙江卷《捡烂纸的老头》一文开头不避其繁、结尾不避其简的结构安排。“特点”往往用一两个专业术语概括。
    第二步:结合文本具体分析。是“一波三折”,就要具体指出文中哪处文字是“波折”;是“悬念法”,就要指出其悬念是什么,等等。
    第三步:具体分析表达效果。这是极为重要的一步,需要从情节安排、表现人物、表达主题及读者效果等多方面思考作答。
    2.答题模式:①明确情节手法+②依文具体分析+③阐述情节手法的作用(效果)。
    分析
    情节
    作用题
      1.解题步骤
    第一步:审读题干,明确思维方向。有的题干会明确要求分析某个情节有哪些作用,而有的题干说法很含蓄,需转换问法,以便确定方向。
    第二步:多维思考,回扣文本作答。这一步要联系各类情节的不同作用,结合突破情节作用题“2角度”进行思考,还要注意回扣文本,结合具体情节来作答。
    第三步:分条分点,条理表述答案。为了能让阅卷老师以最快的速度找到采分点,取悦于阅卷老师,遇到类似题目可以采用分条作答的方式。
    2.答题模板:××情节(事物)为下文……埋下伏笔;与文中……相照应,反映了……内容,突出了……性格,点明了……主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麦子
    红柯
    他们住在祖国边疆旷野中的土房子里,要一直守护下去。不管是谁,问他们搬不搬走?他们都说要住下去。当然了,老婆婆的回答要平和一些:“搬走怎么办呢?你前脚走,草就后脚跟过来,这儿的草有多凶哇,你刚转个身,它们就爬到窗户上,往屋里钻。”老头脾气躁:“往哪搬?我搬走你住呀。”老头总以为他住的是宫殿。
    房子又矮又小。房子高不起来,房子周围的树就不怎么高。这儿的树都是矮个儿,都是那种憨厚的榆树,树杈很多,叶子很密,就是长不高。风大。树像绿狮子,毛发纷乱,疯狂地扑打风,风疼得满地打滚,蹿到天上,发出长长的哨音,又跌落到洼地里发出猛兽似的嗥叫。风嗥叫起来,地都动呢。老头吓唬老婆婆:“树抽打它们呢,树是老天爷的鞭子,老天爷要抽它们,它们只能哇哇乱叫。”老婆婆战战兢兢:“老天爷为啥抽它们?”老头说:“谁让它们乱跑,老天爷可容不得谁整天乱跑。”
    老婆婆走到浓密的树林里,老头发现她竟然一身金黄,飘动着团团芳香,就像一头金色的豹子。豹子走在麦田里,麦子哗哗响起来。麦子的金光洒在榆树上,榆树叶子油汪汪的;麦子的金光洒在云朵上,云就像戴了金笼头,云跟牲畜一样弯下脖子在明净辽阔的苍穹上吃草,云吃草的声音很柔和,窸窸窣窣。老婆婆摸麦穗呢。她的手像一只跳鼠,跳到麦芒上,麦芒浓密绵长就像夏天的睫毛,老婆婆触摸到夏天最美丽的地方。
    麦子在老婆婆掌心里颤动。
    老婆婆的手黄巴巴的,长满了像豆子一般的金黄的茧,那些茧豆真大呀,又圆又壮实,比麦粒儿大,比麦粒儿好看,就像一颗小太阳。大漠的太阳都这样子,小小一点,原野就像合起来的手掌,太阳在金色的指缝间回落。有时太阳会挂在树梢上,挣扎半天也挣不脱,把树都拉弯了,茂密的树梢牢牢地抱着太阳不肯松手,就像一个粗野的汉子紧紧抱着他心爱的女人。
    老婆婆的额头闪动着快乐的光芒,发出梦呓般的叫声:“长高了,长胖了。”老婆婆搓开一只麦穗,麦粒肥肥胖胖,软乎乎的,就像刚出生的婴儿。老婆婆用手轻轻拍打着:“哭哇哭哇,快哭上一声。”
    老婆婆曾生过一个孩子,那孩子夭折了。从那以后,她再也没有生过孩子。
    那时,他们年轻力壮,老头自己动手做了几只木碗,换了一口大锅,好像他们要生一大群孩子。她说:“拿什么养活他们呀?”丈夫自豪得不得了:“咱们这里,想要多少娃娃就有多少娃娃。”丈夫大手一指,外边是辽阔的原野。
    旷野无边无际,伸向远方,好多年以后,从大城市来的洋学生把这辽阔的土地叫太平洋。
    老头不知道什么太平洋,老头只知道他要养许多娃娃,老头就从太平洋开始的地方垦荒。老头端着簸箕①把金黄的麦种大把大把撒出去,那正是落日时分,泥土波涛汹涌就像沸腾的金属。老头的手臂跟鹰一样伸向苍穹,把落日给遮住了,手臂粗壮的黑影投落到地上,随即发出一阵粗重的刷刷声。麦种的大网捕获了土地,肥大的土块跟鱼群一样跳起来,向四周奔窜。太阳落下去,麦子升起来。
    老头端着空簸箕,眼睛充满梦幻般的光芒。
    那年,他去团部接受重要任务。他已经30岁,他在农场最偏远的地方开荒种地,领导想起了他的婚姻问题。传他去团部的重要任务就是解决这个问题。他骑马跑了三天三夜,赶到团部。他喊报告进去的时候,政委正给一个青年女子谈话,政委的脸色不太好看。那女子却眉是眉眼是眼,长得很好看。他都看呆了。女子不看他,他看人家。政委说:“怪我无能,没把工作做通。”漂亮女子转身走了。他劝政委别生气:“那么漂亮的女子根本不适合我。”政委吃惊地看他,他说:“我那地方需要结实的女人,跟马一样结实的女人。光漂亮不中用。”政委说:“你要身体棒的,还真有一个,长相差些,心灵绝对美。”
    他很快就见到那个大块头女人,他们在猪圈见面的,她是炊事班长,兼管猪圈。她接触过好几个男的,都没谈成。她跟猪呆在一起,那些猪个个肥壮无比。大家发出惊叹:谁跟她过日子,谁就能肥壮起来。就是没人动这个念头。他们见面,她就说:“你这么壮,你还来找我。”他说:“谁不想壮。”“你想壮?”“我想壮。”“你找对人啦。”
    他们就这么说好了,她跟他走。她骑上团部最好的大白马,跟他走了。
    走进荒漠她就显出优势,她在空旷荒凉的景象中亮丽起来,他不停地看她,他故意把她让到前边,她圆浑浑的长脖子跟枯死的胡杨打个照面,胡杨就亮起来。坚实的木纹显得很清晰,她整个庞大的身躯一下子让大荒漠充满了生机。
    女人和骏马走在太阳的谷地里,女人就像起伏的群山。他没想到他能娶这么大一个媳妇儿,一个顶三个。
    “你说我一个顶三个。”
    “三个女人才顶你一个。”
    “从来没人这么说过我。”
    “我是你男人才这么说你。”
    “你是我男人,你就天天这么说我,我喜欢你这么说我。”
    跟那个年代所有的边疆故事一样,他们的洞房在地窝子里。他们说:“我们虽然住的是地窝子,但我们种的是太阳。”麦子生长的样子就像太阳升起来……
    长满谷地的麦子,大片大片的麦子……太阳落下去,麦子长起来。
    老头端着大簸箕,麦种撒光了,簸箕里还有泥土的光芒。“我把泥土的光芒端回来啦。老婆子开门啊。”泥土金闪闪的,老婆婆被吸引住了。
    “我们是簸箕命。”
    他们伸出手,手指蛋上指纹的纹路,没有一只斗,全是簸箕。斗才聚财,簸箕不聚财。老婆婆说:“咱不要财。”老婆婆搓开一只麦穗,搓出几十颗胖乎乎的麦粒,轻轻拍打着:“哈哈我有这么多孩子。”
    (有删改)
    【注】①簸箕:用竹篾或柳条编的器具,三面有边沿,一面敞口,用来簸粮食等。
    1.第二自然段描写环境有何用意?
    2.赏析文中画线部分比喻、象征手法的艺术效果。
    3.小说用多种风格的人物语言塑造了主人公多方面的品格,试作分析。
    4.探究“麦子”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案】1.①交代背景,写环境的恶劣,突出守护边疆荒漠土地的艰难。②衬托人物,用环境的恶劣衬托主人公守土的顽强精神。③暗示主题,通过写整天乱跑的风“挨打”,揭示坚守边疆土地的重要性。
    2.①把麦田里的老婆婆比喻成豹子,写出她战胜恶劣环境的强悍性格和守护领土的强烈意识。②把老婆婆抚摸麦子的手比喻成跳鼠,写出了她对麦子的深深爱意和对丰收的喜说。③用麦子的金光铺洒原野,象征丰盈的生命是守护边疆的希望。
    3.①质朴的语言,塑造主人公长期守土的坚毅品格,如作品第一自然段中的人物语言。
    ②诗化的语言,塑造主人公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乐观品格,如“我们种的是太阳”。
    ③含蓄的语言,塑造主人公大美不言的奉献品格,如“我们是簸箕命”。
    4.①是全文的主线,结构上串联全文。②象征守护边疆的这对夫妇旺盛、顽强的生命力。③揭示扎根边疆拓荒产粮就是为守土作贡献的主题。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主要是起到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暗示主题等作用。
    先看第二段环境的特点。“房子又矮又小,房子高不起来,房子周围的树就不怎么高”,房子矮小,说明他们的居住环境差;树都长不高,只能长那种生存能力强的榆树,说明这里自然环境恶劣;“风大。树像绿狮子,毛发纷乱,疯狂地扑打风,风疼的满地打滚,窜到天上,发出长长的哨音,又跌落到洼地里,发出猛兽似的嚎叫”,这几句运用比喻和比拟手法,形象地写出这里“风大”的特点,通过写树被风吹得“像绿狮子,毛发纷乱”“疯狂地扑打风”,还有写风声,“疼的满地打滚”“发出长长的哨音”“又跌落到洼地里,发出猛兽似的嚎叫”,通过描写树和风,更体现出自然环境的恶劣。
    而在这样的环境中,老头和老婆婆在这里坚守了一辈子,环境越是恶劣,越能够衬托主人公守土的顽强精神。
    而老头的话,“树抽打他们呢,树是老天爷的鞭子,老天爷要抽他们,他们只能哇哇乱叫”“谁让他们乱跑,老天爷可容不得谁整天乱跑”,则揭示出小说的主题,坚守边疆土地的重要性。
    2.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手法、欣赏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题干提示从“比喻”和“象征”两个角度赏析。
    先找出比喻,然后分析其效果。“老婆婆走到浓密的树林里,老头儿发现她竟然一身金黄,飘动着团团芳香,就像一头金色的豹子”,这里把麦田里的老婆婆比喻成豹子,豹子给人的感觉是强悍的,而守护领土的老婆婆不仅战胜了恶劣的环境,顽强地在这里生存并扎根,而且还能够守护麦田,守护领土,她有着犹如豹子一般强悍的性格和守护家园的强烈意识,充满了力量;“老婆婆摸麦穗儿呢。她的手像一只跳鼠,跳到麦芒上,麦芒浓密绵长,就像夏天的睫毛”,把老婆婆抚摸麦子的手比喻成跳鼠,跳鼠的特点是善于跳跃,很活泼,这个比喻写出老婆婆在抚摸麦子时心情的愉悦,写出了她对麦子的深沉爱意和对丰收的喜悦。
    再看象征。“麦子的金光洒在榆树上,榆树叶子油汪汪的;麦子的金光洒在云朵上,云就像戴了金笼头,云跟牲畜一样弯下脖子在明净辽阔的苍穹上吃草,云吃草的声音很柔和,窸窸窣窣”,这里的“金光”带有象征性质,金光让榆树叶子“油汪汪的”,充满了生命力;金光让云朵都像有了生命的活力,它们“跟牲畜一样弯下脖子在明净辽阔的苍穹上吃草”,而且吃草的声音很柔和,一派和平的美好气象。是老头和老婆婆用他们的生命守护着这片土地,带了这这片土地生命的希望。这里用麦子的金光普照原野,象征丰盈的生命是守护边疆的希望。
    3.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语言特点及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
    人物语言首先要符合人物的身份,文中的老头和老婆婆是驻守在边疆的领土守护者,他们在这里耕种土地,守护土地,因此他们身上有着农民般的质朴和坚毅,如第一段,有人问他们搬不搬走时,“老婆婆的回答要平和一些:‘搬走怎么办呢?你前脚走,草就后脚跟过来。这儿的草有多凶啊,你刚转个身,他们就爬到窗户上往屋里钻。’老头儿脾气躁:‘往哪儿搬?我搬走,你住呀。’”人物语言都很直接、质朴,能够塑造主人公长期守土的坚毅品格。
    能够在这样艰难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两位老人的性格都很乐观坚强,并且作品也表现了他们浪漫的一面,因此文中有些语言就有诗化的特点,如“我们虽然住的是地窝子,但我们种的是太阳”“我把泥土的光芒端回来啦”,诗化的语言,塑造主人公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乐观品格。
    文中的两位老人,他们献身边疆,但他们自己并不觉得自己多么伟大,文中一些含蓄的语言恰恰能够塑造他们大美不言的奉献品格,如“我们是簸箕命”,还有老婆婆说的“咱不要财”,都能含蓄地表现出他们的奉献精神。
    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文章的三到六段直接写老婆婆在麦田里行走,她抚摸麦子,就像抚摸自己的孩子一样;并由麦粒“肥肥胖胖,软乎乎的,就像刚出生的婴儿”引出关于他们失去孩子,把麦子当作自己的孩子的情节;第十到十一段描写老头种麦子的情景;然后回忆他们见面和结婚的情节,写他们从结婚以来就一直种麦子;结尾写他们对土地的热爱,仍然没有离开麦子,“老婆婆搓开一只麦穗,搓出几十颗胖乎乎的麦粒儿,轻轻拍打着:‘哈哈,我有这么多孩子’”。可见“麦子”是全文的主线,结构上串联全文;
    “麦子”也象征守护边疆的这对夫妇旺盛顽强的生命力。文中这样描写他们,“老婆婆走到浓密的树林里,老头儿发现她竟然一身金黄,飘动着团团芳香,就像一头金色的豹子”,“老头儿端着簸箕,把金黄的麦种大把大把撒出去。那正是落日时分,泥土波涛汹涌就像沸腾的金属。老头儿的手臂跟鹰一样伸向苍穹,把落日给遮住了,手臂粗壮的黑影头落到地上,随即发出一阵粗重的刷刷声”。他们就像文中所写的“麦子”一样,无论环境多么恶劣,一样能够扎根在这片土地上,顽强地生存下去。
    “麦子”也揭示了文章的主题,扎根边疆拓荒产粮就是为守土作贡献。文中这样描写,“豹子走在麦田里,麦子哗哗响起来。麦子的金光洒在榆树上,榆树叶子油汪汪的;麦子的金光洒在云朵上,云就像戴了金笼头,云跟牲畜一样弯下脖子在明净辽阔的苍穹上吃草”,写老婆婆用她的强悍的守护给予了这片土地以生命的希望;“麦子的大网捕获了土地,肥大的土块儿跟鱼群一样跳起来,向四周奔窜。太阳落下去,麦子升起来。老头儿端着空簸箕,眼睛充满梦幻般的光芒”,“长满谷地的麦子,大片大片的麦子……太阳落下去,麦子长起来”,描写他们种麦子的情景,“麦子”就是“太阳”,是“希望”。这样写生动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轮船
    [前苏联]钦吉斯·艾特玛托夫
    山,山,山,四面都是山,到处是悬崖峭壁、乱石、森林。群山是那样雄伟,那样巍峨。孩子此时此刻感到自己太小、太孤单,无依无靠。太阳已经西斜,渐渐朝湖的方向落去。向东的山坡上出现了短短的阴影,阴影就要朝山脚爬去了。
    孩子用望远镜第几百次甚至几千次地朝最远处望去。啊,是它!前方,伊塞克湖湛蓝湛蓝的边缘上,白轮船出现了!来了,就是它!威武、漂亮的白轮船就像滑行在琴弦上似的,又直又平稳。孩子赶紧用衣襟擦净了玻璃,又一次调好了焦距。现在可以看出,轮船在波浪中微微颠簸着,船尾拖着一条明晃晃的、泡沫翻滚的长带。孩子很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欣赏着白轮船,也长时间地想着他怎样变成鱼,顺着河游去找白轮船……
    第一次在卡拉乌尔山上看到白轮船时,他的心扑通扑通地跳起来。他一下子就断定,他的爸爸就在这条船上!他坚信这一点,因为他非常希望是这样的。
    他既不记得爸爸,也不记得妈妈。他一次也没有见过他们,他们也没有来看过他。但是孩子知道,他的爸爸在伊塞克湖上当水手,妈妈同爸爸离婚以后,将他留给爷爷,一去就再没有回来。爷爷说,他的女儿,也就是这孩子的妈妈,有了新家庭和两个女儿;他从前的女婿,也就是这孩子的爸爸,好像还在一条轮船上当水手,好像也有了新家庭和孩子。
    轮船前进着,渐渐远去。它并不知道有个孩子变成鱼儿正朝它游去。他希望这样来变鱼:身上一切全是鱼的——鱼身子:鱼尾巴,鱼翅膀,鱼鳞,——只有头还是自己的,让又大又圆的头长在细细的脖子上,还让头上长两只招风耳朵和布满伤痕的鼻子。他跟自己的石头伙伴们告别:“再见了,‘睡骆驼’;再见,‘狼’;再见,‘马鞍’;再见,‘坦克’;我要去伊塞克湖,到白轮船上找我的爸爸去。”然后他一下子蹦到河里,钻进汹涌的激流,顺流而下,游过高高的红粘土陡崖,越过石滩,从吊桥下面钻过,擦过岸边的柳丛,顺着水声隆隆的峡谷一路向下,一直进入伊塞克湖。
    他在伊塞克湖里游过了一浪又一浪,终于来到白轮船跟前。“你好,白轮船,我来了!”他对白轮船说,“天天拿望远镜望你的就是我。”船上的人都感到十分吃惊,一齐跑上来看。他对当水手的爸爸说:“爸爸,你好,我是你儿子,我是来找你的。”“你算什么儿子?你是半人半鱼! ”“你快把我拉上船,我就变成人形了。”“好吧,咱们就来试试看。”
    爸爸撒下鱼网,从水里将他捞上去,放到甲板上,他一下子就恢复了原形。
    然后……
    然后白轮船继续往前开。他就把自己知道的一切,把自己的全部生活都讲给爸爸听。
    他要告诉爸爸莫蒙爷爷是最好的爷爷,奥罗兹库尔姨父常常骂他老人家,有时当着很多人的面骂爷爷。我还很小的时候,亲奶奶就死了。后来就来了这个奶奶,有时很凶,一发起脾气,简直要吃人。
    冬天,我们那里的雪齐脖子深。河那边的森林叫风吹得喀喀嚓嚓、呼呼喇喇直响,呜呜地直叫。真叫人害怕!
    我们那里到了夏天放牧的人偶尔带着羊群和马群在大草甸子上过夜,我跟他们的孩子们在一起,玩捉迷藏,学打仗,玩得非常带劲儿,简直不想走了。要是天天能跟孩子们一块儿在草甸子上玩,那该有多好啊!
    冬天,晚上,事情做完后,爷爷就给我讲故事。我知道,这时候外面是漆黑漆黑、冰冷冰冷的夜,风刮得很凶。连最大的山在这样的夜里也胆小起来,挤成一堆,拼命朝我们的房子、朝窗户里的灯光眼前靠。
    这叫我又害怕又高兴。我要是一个巨人,一定会走出房去,大声对山说:“山,胆子别那样小,有我在这里!就让风大,就让天黑,就让雪猛,你们也不要怕,快站回原地方,别挤成一堆。”然后我就蹂着雪,淌过河,到森林里去。夜晚树木在森林里是感到很害怕的。树木很冷清,没有人跟它们说话。光秃秃的树木冻得瑟瑟发抖,没地方好躲藏。我要到森林里去,拍拍每一棵树的树身子,叫树别这样害怕。大概,那些到春天不发绿的树就是吓死了。
    爷爷给我讲故事的时候,我就想着这一切。他往往要讲很长时间,有各种各样的故事。冬天很长很长,要是没有爷爷讲故事,冬天是很乏味的。
    ……
    白轮船渐渐远了,轮船的烟囱在望远镜里已经看不清了。
    现在孩子该给随爸爸轮船航行的故事想出个结尾了。一切都想得很好,就是结尾老是想不出来。他可以毫不费事地想象出他怎样变成鱼,怎样顺着河向湖里游去,怎样遇到白轮船,怎样同爸爸见面,也能想象出他要对爸爸讲的一切。但再往下,事情就难了。因为,如果再往下,轮船就要渐渐靠近码头,水手们就要各自回家,爸爸也要回家。这可怎么办呢?跟爸爸走?
    爸爸肯带他吗?……
    白轮船越走越远,渐渐变成一个隐隐约约的小白点儿。太阳眼看着就要落到水面上。
    在望远镜里可以看到,紫红色的湖面正闪着耀眼的光芒。
    (节选白《白轮船》,有删改)
    5.请简要概括“孩子”的形象特点。
    6.试赏析文中划线部分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
    7.小说标题“白轮船”耐人寻味,请探究其内涵及其妙处。
    8.这篇小说在写法上具有多种鲜明的特点,请选择三种加以分析。
    【答案】5.①身世坎坷。②孤单寂寞。③渴望亲情。④渴望勇敢。⑤想象力丰富,感触细腻。
    6.①拟人手法,写孩子与他日常相伴的各种各样的山一一告别,突出其对见父亲的执着。②比喻,用“睡骆驼”等比喻种种形状的山,写出孩子丰富想象和纯真情感。③动作描写,通过“蹦”“钻”“游”“擦”等一系列动作,描写了孩子到伊塞克湖的过程,表现出孩子对登上白轮船、找到爸爸的渴望。
    7.①白轮船是父爱的象征、孩子的希望,以它为题可以凸显孩子对父爱的期盼。②白轮船是小说的线索,通过孩子盼白轮船、看白轮船、想象中登上白轮船展开情节。③白轮船把孩子五彩斑斓的幻想与严酷的现实紧密交织在一起,揭示了深刻而重大的社会问题。
    8.①情节安排极具匠心。以白轮船为线索,通过心理活动展开情节。叙事集中,情节紧凑。②主要运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大段的心理活动充分展示了孩子的内心世界,巧妙地交代了孩子的生活处境。③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比如孩子无数次地向湖上看,用衣襟擦望远镜,变鱼时保留头、耳朵和鼻子,同石头伙伴告别等等,这些细节有力地揭示了孩子的内心世界,使其形象血肉丰满。④借环境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小说描写了群山连绵,风大雪猛,严寒少人的严酷环境,有助于表现孩子孤单寂寞的内心世界。⑤虚实结合,把孩子眼前的世界与幻想的世界结合起来,更好地表现了孩子的理想与现实的残酷。⑥叙述人称变换。如全文整体用第三人称叙述,而写到孩子要告诉父亲时用了第一人称,突出了孩子的激动、迫切和渴望。
    5.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他既不记得爸爸,也不记得妈妈。他一次也没有见过他们,他们也没有来看过他。但是孩子知道,他的爸爸在伊塞克湖上当水手,妈妈同爸爸离婚以后,将他留给外公,一去就再没有回来。……”可知“孩子”被父母遗弃,只能与外公相依为命,身世坎坷;
    面对群山时,“孩子此时此刻感到自己太小、太孤单,无依无靠”;与小伙伴玩耍时,他想着“要是天天能跟孩子们一块儿在草甸子上玩,那该有多好啊!”,可知孩子平时缺少伙伴,又没有父母的陪伴,很是孤单寂寞;
    文中写到“孩子用望远镜第几百次甚至几千次地朝最远处望去”,孩子喜欢到山顶上远望碧蓝的伊塞克湖,寻找一艘游弋在湖面上的白轮船,是因为从“第一次在卡拉乌尔山上看到白轮船时,他的心扑通扑通地跳起来。他一下子就断定,他的爸爸就在这条船上”,又写到他“孩子很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欣赏着白轮船,也长时间地想着他怎样变成鱼,顺着河游去找白轮船”,可知他非常渴望见到父亲,渴望得到父亲的爱;
    寒冷的冬夜,爷爷给孩子讲故事,孩子有这样的感受,“我知道,这时候外面是漆黑漆黑、冰冷冰冷的夜,风刮得很凶。连最大的山在这样的夜里也胆小起来,挤成一堆,拼命朝我们的房子、朝窗户里的灯光眼前靠”“这叫我又害怕又高兴”,然后他假设自己是一个巨人,大声对山说“山,胆子别那样小,有我在这里!就让风大,就让天黑,就让雪猛,你们也不要怕,快站回原地方,别挤成一堆”,可以看出孩子也希望自己变得勇敢;
    “现在孩子该给随爸爸轮船航行的故事想出个结尾了。一切都想得很好,就是结尾老是想不出来。他可以毫不费事地想象出他怎样变成鱼,怎样顺着河向湖里游去,怎样遇到白轮船,怎样同爸爸见面,也能想象出他要对爸爸讲的一切。但再往下,事情就难了”,可以看出文中的事件都是孩子的想象,他的想象力非常丰富;
    孩子在想象中,会跟石头伙伴们告别,“再见了,‘睡骆驼’;再见,‘狼’;再见,‘马鞍’;再见,‘坦克’;我要去伊塞克湖,到白轮船上找我的爸爸去”;也会耐心的劝导大山别害怕“山,胆子别那样小,有我在这里!就让风大,就让天黑,就让雪猛,你们也不要怕,快站回原地方,别挤成一堆”,他对自然事物平等相待,感情非常的细腻。
    6.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重要语段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再见了,‘睡骆驼’;再见,‘狼’;再见,‘马鞍’;再见,‘坦克’;我要去伊塞克湖,到白轮船上找我的爸爸去”,孩子与群山告别,把群山当成自己的伙伴来写,是拟人手法;通过他对群山的各种称呼,可知孩子与群山相伴已久,然而此刻他却与同伴一一告别,就是为了去寻找自己的父亲,可见他对见到父亲非常执着。
    称呼群山为“睡骆驼”“狼”“马鞍”“坦克”,,采用比喻手法写出了山的各种形状,生动形象,表现出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和纯真细腻的情感。
    “然后他一下子蹦到河里,钻进汹涌的激流,顺流而下,游过高高的红粘土陡崖,越过石滩,从吊桥下面钻过,擦过岸边的柳丛,顺着水声隆隆的峡谷一路向下,一直进入伊塞克湖”,这句话写的是孩子到伊塞克湖的过程,“蹦””钻““游”“越”“擦”“顺”一系列动词突出孩子的不容易,可是孩子义无反顾的坚持下来,是因为他想见到父亲,表达出孩子对找到爸爸的渴望。
    7.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标题和作用的能力。
    “第一次在卡拉乌尔山上看到白轮船时,他的心扑通扑通地跳起来。他一下子就断定,他的爸爸就在这条船上!他坚信这一点,因为他非常希望是这样的”“孩子用望远镜第几百次甚至几千次地朝最远处望去”,在孩子心里,父亲在白轮船上,只要登上白轮船就可以见到父亲,可见白轮船承载着孩子的希望,也是父爱的象征,以此为题,凸显出孩子对父爱的深切的期盼。
    “孩子用望远镜第几百次甚至几千次地朝最远处望去。啊,是它!前方,伊塞克湖湛蓝湛蓝的边缘上,白轮船出现了”“孩子很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欣赏着白轮船,也长时间地想着他怎样变成鱼,顺着河游去找白轮船”“你好,白轮船,我来了!”他对白轮船说,“天天拿望远镜望你的就是我”“白轮船越走越远,渐渐变成一个隐隐约约的小白点儿”,孩子盼着白轮船到来,目不转睛的欣赏,然后又想象着登上白轮船见到父亲,最后目送白轮船走远,白轮船贯穿全文,是文章的线索。
    白轮船承载着孩子的各种幻想,“他可以毫不费事地想象出他怎样变成鱼,怎样顺着河向湖里游去,怎样遇到白轮船,怎样同爸爸见面,也能想象出他要对爸爸讲的一切”,然而现实是“他既不记得爸爸,也不记得妈妈。他一次也没有见过他们,他们也没有来看过他”“他的女儿,也就是这孩子的妈妈,有了新家庭和两个女儿;他从前的女婿,也就是这孩子的爸爸,好像还在一条轮船上当水手,好像也有了新家庭和孩子”,父母各自组成新的家庭,已经把他遗弃,不会来看望他,就是孩子自己也会在想象中担心“爸爸肯带他吗?……”,白轮船上幻想与现实相交织,让人既可怜孩子的不幸,又不禁深入思考离异家庭的子女该何去何从的问题,白轮船向我们揭示了深刻而重大的社会问题。
    8.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的艺术特色的能力。
    解答此类问题可以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人物塑造手法、情节安排特点、叙述特征等角度来分析。
    首先在情节安排上,“孩子用望远镜第几百次甚至几千次地朝最远处望去。啊,是它!前方,伊塞克湖湛蓝湛蓝的边缘上,白轮船出现了”“孩子很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欣赏着白轮船,也长时间地想着他怎样变成鱼,顺着河游去找白轮船”“你好,白轮船,我来了!”他对白轮船说,“天天拿望远镜望你的就是我”“白轮船越走越远,渐渐变成一个隐隐约约的小白点儿”,孩子盼白轮船、看白轮船、幻想登上白轮船、最后看白轮船开走,文章以白轮船为线索,穿插孩子的心理活动,情节安排很紧凑。
    从人物塑造的角度看,运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如“孩子此时此刻感到自己太小、太孤单,无依无靠”“这叫我又害怕又高兴。我要是一个巨人……有我在这里”,这些心理活动充分展示了孩子的内心世界,交代了孩子的孤单生活处境。
    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比如孩子无数次地向湖上看;“孩子赶紧用衣襟擦净了玻璃,又一次调好了焦距”,他用衣襟擦望远镜;“他希望这样来变鱼……布满伤痕的鼻子”;以及向群山告别时““再见了,‘睡骆驼’;再见,‘狼’;再见,‘马鞍’;再见,‘坦克’”,这些向我们展示了孩子丰富的内心世界;
    借环境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比如小说开头写到“四面都是山,到处是悬崖峭壁、乱石、森林。群山是那样雄伟,那样巍峨”,而此刻孩子的感受是“感到自己太小、太孤单,无依无靠”;冬天的夜晚“外面是漆黑漆黑、冰冷冰冷的夜,风刮得很凶”,“这叫我又害怕又高兴”,可见各种环境描写有助于烘托人物的心境,有助于表现孩子孤单寂寞的内心世界。
    从文本整体来看,本文主要运用了想象,孩子“想象出他怎样变成鱼,怎样顺着河向湖里游去,怎样遇到白轮船,怎样同爸爸见面,也能想象出他要对爸爸讲的一切”,这是虚写;而现实是他没有见过父母,他们也从来没有来看他,他们已经各自组织家庭,这是实写,虚实结合,表现了孩子生活现实的残酷。
    从叙述特征上来说,叙述人称发生了变化,全文整体使用第三人称,而在孩子想象中,他与父亲见面以后的对话是第一人称,“爸爸,你好,我是你儿子,我是来找你的。”“你算什么儿子?你是半人半鱼! ”“你快把我拉上船,我就变成人形了。”“好吧,咱们就来试试看”,第一人称叙述便于抒发情感,突出了孩子见到父亲以后的激动、迫切和渴望。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会计
    阿成
    20世纪70年代,我和一个特别喜欢吃冰棍、水饺的会计一块去沈阳出差。当时我在市政管理处开车,是一台橘色的面包车,沈阳产的。当年整个哈尔滨只有两台面包车,我开的是其中的一台。想想看,那是多么令人沉醉的事啊。不过,也因此,车坏了,零件就没处买了,只能到面包车的原产地沈阳去买。
    我和会计一块坐火车去沈阳,面对面地坐在那种老式的绿皮火车的车厢里。这让我有时间可以仔细地观察一下他。与我同行的这位会计四十多岁,诗人般的黄昏让车厢里的光线很柔和,于柔和之中,我意外发现会计的眼珠子是灰色的。我觉得他的祖上可能是鞑靼人或者白俄罗斯人。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他可就拥有一个极其拗口的家族史啦。但是,冒昧地打听一个人的家庭历史是非常不礼貌的,也是不友好的行为。所以关于他的出生背景,对我来说至今也是一个谜。
    沈阳到了。我喜欢听那种带有点儿曲麻菜味儿的沈阳话。
    总之,我对沈阳的印象还是蛮好的,觉得这座体型笨重的城很热闹,市民们表现得都很充分。
    我和那位会计住在一幢“隐藏”在居民区里的两层小旅馆里。还是挺安静的,并且一个屋子可以睡四个人。除了我们俩还住有一个从乡下到城里来买种子的年轻农民。
    我记得我们去了一条市场街,路过一家饺子馆的时候,会计说,吃饺子吧。我说,好的。我觉得他的选择是很好的。当年,居民吃肉还是凭票供应的。
    在等饺子的时候,我发现沈阳人摘芹菜很有意思,不像我们那里的人,是用手一张叶一张叶地把芹菜叶摘下来,他们是提着芹菜的根儿用一根筷子往下打。两个中年女服务员就坐在饺子馆的门口那儿用筷子打着芹菜叶儿。
    坐在饭馆里通过窗户看到对面有一个卖冰棍的摊子。
    会计就问我,吃冰棍么?
    我想八成是他想吃冰棍啦,就说,好的,好的。
    他迅速地出去了,很快买回来十根冰棍。
    这倒是让我吃了一惊,说,买这么多,过冰棍年哪。
    吃冰棍的时候他的眼睛是直的,仿佛被冰棍冻住了似的。
    吃饺子的时候,他吃得也相当投入,一边吃一边说,好吃,真好吃。
    我觉得跟这样的人出差真是一种福分。出门有一个凡事都有兴趣、有激情的人做伴,高兴、开心。
    我们住的小旅馆的西面是一幢家属小楼,两幢楼彼此挨得很近,俯瞰之下,可以将对面那个错下半层人家里面的情况一览无余。会计看得很沉迷。原来对面那家的睡床紧挨着窗户,宽大的床上睡着一个只穿着短裤背心儿的中年妇女,白白的,胖胖的。会计说她真是一个享福的娘们儿。后来只要我们办事回来,会计就说,去看看。然后,他径直走到西窗那儿去观看,或者说是去观赏。
    回到正事上。
    当年买汽车零件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要到厂方的销售科去申请,由销售科的科长签了字之后你才能买到所需的配件。每天工厂的销售科都有许多人在那儿等着科长签字。那个科长高高的个子,牛逼得厉害,说话一点都不客气,好像我们是上门乞讨的乞丐。可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啊。就得耐心地等,今天没批上明天再去。说实话,我也是从这件事上开始认识到,一个人无论多么蠢,多么没文化,没水平,一旦大权在握,自己就能把自己骗了,认为自己是一个有水平的人,有能力的人,有理由牛逼哄哄的人了。你面对这样的人又有什么办法呢?只能耐心地等待。孔子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孔子太可爱了。
    说来,在等待销售科的科长签字的日子里最让我痛苦的,是与我同行的这位会计居然天天都去那家饺子馆吃饺子。我是爱吃饺子,可是天天吃、顿顿吃,那也要人命啊。然而与人出差在外——前面我说过,最原则的一条就是妥协。我爷爷也常教导我们,“知足者常乐,能忍者久安”,那就忍吧。再说,吃饺子又不是吃脚丫子,怎么就忍不了呢?忍。不过,我这里还是要提醒一句,朋友们不要模仿我。为什么?因为残酷的生活告诉我们,有些事并不是说你忍了对方就会放过你,也并不是对方打过你的左脸之后,你将右脸也递过去就能解决问题。所以,我爷爷对其儿孙的这种“本本主义”的教导还是值得商榷的。
    有一次我装作领导的样子和腔调问那个和我们同住一间客房的农村小青年,兄弟,这个这个,作为一个农民,你最大的理想是什么?他不屑地说,苗生、草死、地发酸。回答得很科技,很前沿。此外,他还在闲扯中向我介绍过炸油条的面和配料的配法,他说,三矾、四碱、二两盐呗。真他娘的精辟。说起来,平头百姓的生活经验就是在这种相互交流、闲扯之中逐渐地丰富起来的。
    当然,现在多是靠微信了。
    我们回到正题。
    记得那天从汽车厂的供销科回来,两个人在饺子馆吃过饺子(我恨不得连盘子带饺子都扔到当街上去),回到了小旅店,在那种黄昏的固有的沉静下,会计忽然开口,小王,唉,我媳妇对我不好哇。
    紧接着,会计当着我的面儿迅速地脱掉裤子,让我看里面那条布满补丁的衬裤,说,你看,这都是我自己补的呀。
    更让我惊讶的,是他说这话的时候眼睛里噙满了泪水。
    之后,他就不言语了。所谓来得突然去得突兀。
    ……
    我们躺下之后,月光就升起来。挺好挺圆的一盘银白色的月。我看了一眼对面床上的会计,他已进入了梦中。不过我可以肯定,他梦中的人文环境似乎也不太好,不然他的表情就不会那么痛苦。我看着天花板苦苦地想:那么,冰棍和饺子对他又意味着什么呢?
    真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有删节)
    9.文中“我”对会计的情感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试作简述。
    10.本文结尾写到“他梦中的人文环境似乎也不太好”,请简析小说展现的人文环境。
    11.分析画线语段叙述的特点。
    12.有论者评阿成小说“真实到近乎离奇”,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一特点的理解。
    【答案】9.好奇——喜欢——忍耐——同情
    10.写出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东北的境况:生产力低下,物质不丰富;官僚作风盛行,办事效率不高;人们精神生活贫乏,心情比较压抑。
    11.运用第一人称,显得真实、亲切,拉进与读者的距离;用口语化的语言讲述,如同与读者对话,既叙述故事,又抒发情感,发表见解;叙述腔调上,带有幽默调侃的味道。
    12.离奇是指人物言行的异化,不合常态;真实是指看似异常背后的生活真实。如会计,对饺子和冰棍异乎寻常的痴迷,窥视女人,反映了小人物生活失意、精神压抑的真实状态。再如农村小青年说话精炼,有着超出年龄的老练,说明他虽年轻,却经历了生活的种种磨砺。
    9.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心理的能力。
    由“我意外发现会计的眼珠子是灰色的。我觉得他的祖上可能是鞑靼人或者白俄罗斯人……但是,冒昧地打听一个人的家庭历史是非常不礼貌的,也是不友好的行为。所以关于他的出生背景,对我来说至今也是一个谜”可知一开始是好奇会计的家族史。
    由“我觉得跟这样的人出差真是一种福分。出门有一个凡事都有兴趣、有激情的人做伴,高兴、开心”可知对会计是喜欢的。
    由“我是爱吃饺子,可是天天吃、顿顿吃,那也要人命啊……那就忍吧。再说,吃饺子又不是吃脚丫子,怎么就忍不了呢”可知对会计是忍耐的。
    由“不过我可以肯定,他梦中的人文环境似乎也不太好,不然他的表情就不会那么痛苦。我看着天花板苦苦地想:那么,冰棍和饺子对他又意味着什么呢”可知对会计是同情。
    1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语句、筛选信息的能力。
    “当年整个哈尔滨只有两台面包车,我开的是其中的一台”“不过,也因此,车坏了,零件就没处买了,只能到面包车的原产地沈阳去买”“当年,居民吃肉还是凭票供应的”,只有两台面包车,车坏了,零件没处买,吃肉凭票供应,可知写出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东北的境况:生产力低下,物质不丰富;
    “每天工厂的销售科都有许多人在那儿等着科长签字。那个科长高高的个子,牛逼得厉害,说话一点都不客气,好像我们是上门乞讨的乞丐。可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啊。就得耐心地等,今天没批上明天再去”,科长摆谱,说话不客气,签个字要耐心地等,可知官僚作风盛行,办事效率不高;
    “会计看得很沉迷。原来对面那家的睡床紧挨着窗户,宽大的床上睡着一个只穿着短裤背心儿的中年妇女,白白的,胖胖的。会计说她真是一个享福的娘们儿。后来只要我们办事回来,会计就说,去看看。然后,他径直走到西窗那儿去观看,或者说是去观赏”“紧接着,会计当着我的面儿迅速地脱掉裤子,让我看里面那条布满补丁的衬裤,说,你看,这都是我自己补的呀”,会计偷窥别人的生活,抱怨妻子对自己不好表现人们精神生活贫乏,心情比较压抑。
    11.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语句的能力。
    “最让我痛苦的,是与我同行的这位会计居然天天都去那家饺子馆吃饺子。我是爱吃饺子,可是天天吃、顿顿吃,那也要人命啊”,运用第一人称,显得真实、亲切,拉进与读者的距离,增进读者对“我”的同情心。
    “最让我痛苦的,是与我同行的这位会计居然天天都去那家饺子馆吃饺子”“天天吃、顿顿吃,那也要人命啊”运用口语化的语言,如同与读者对话,“然而与人出差在外——前面我说过,最原则的一条就是妥协。我爷爷也常教导我们,‘知足者常乐,能忍者久安’,那就忍吧”,语段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既叙述故事,又抒发情感,发表见解,可读性强。
    “再说,吃饺子又不是吃脚丫子,怎么就忍不了呢?忍。不过,我这里还是要提醒一句,朋友们不要模仿我。为什么?因为残酷的生活告诉我们,有些事并不是说你忍了对方就会放过你,也并不是对方打过你的左脸之后,你将右脸也递过去就能解决问题。所以,我爷爷对其儿孙的这种‘本本主义’的教导还是值得商榷的”,语言风趣,带点调侃式的黑色幽默让人不禁捧腹,读来津津有味。
    12.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
    离奇是指人物言行的异化,不合常态。“他迅速地出去了,很快买回来十根冰棍。这倒是让我吃了一惊,说,买这么多,过冰棍年哪。吃冰棍的时候他的眼睛是直的,仿佛被冰棍冻住了似的”“与我同行的这位会计居然天天都去那家饺子馆吃饺子”,一般人如“我”顿顿吃饺子根本受不了,也不会吃冰棍一买买十几根,可是会计却对饺子和冰棍非常执着,有点不合常态。“兄弟,这个这个,作为一个农民,你最大的理想是什么?他不屑地说,苗生、草死、地发酸。回答得很科技,很前沿”,当我问同住的农民理想是什么时,他的回答近乎哲学,也与我们对农民的一般印象不一样。
    真实是指看似异常背后的生活真实。“会计看得很沉迷。原来对面那家的睡床紧挨着窗户,宽大的床上睡着一个只穿着短裤背心儿的中年妇女,白白的,胖胖的。会计说她真是一个享福的娘们儿。后来只要我们办事回来,会计就说,去看看”“不过我可以肯定,他梦中的人文环境似乎也不太好,不然他的表情就不会那么痛苦。我看着天花板苦苦地想:那么,冰棍和饺子对他又意味着什么呢”,会计窥视女人,对饺子和冰棍异乎寻常的痴迷,其实反映了小人物生活失意、精神压抑的真实状态。
    “作为一个农民,你最大的理想是什么?他不屑地说,苗生、草死、地发酸。回答得很科技,很前沿”“他说,三矾、四碱、二两盐呗。真他娘的精辟”,农村小青年说话精炼,有着超出年龄的老练,说明他虽年轻,却经历了生活的种种磨砺,这是异常背后的生活真实。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幸福的家庭
    ——拟许钦文注
    鲁迅
    “……做不做全由自己的便;那作品,像太阳的光一样,从无量的光源中涌出来,不像石火,用铁和石敲出来,这才是真艺术。那作者,也才是真的艺术家。——而我,……这算是什么?”
    他想到这里,忽然从床上跳起来了。他早已想过,须得捞几文稿费维持生活了;投稿的地方,先定为幸福月报社,因为润笔似乎比较的丰。范围吗,就定家庭。他跳下卧床,四五步就走到书桌面前,坐下去,抽出一张绿格纸,毫不迟疑,但又自暴自弃似的写下一行题目:幸福的家庭。
    他的笔立刻停滞了;他仰了头,两眼瞪着房顶,正在安排那安置这“幸福的家庭”的地方。他想:“北京?不行,死气沉沉,连空气也是死的。江苏浙江天天防要开仗;福建更无须说。四川,广东?都正在打。山东河南之类?——阿阿,要绑票的,倘使绑去一个,那就成为不幸的家庭了。上海天津的租界上房租贵;……①他又想来想去,又想不出好地方,于是终于决心,假定这“幸福的家庭”所在的地方叫作A。
    “总之,这幸福的家庭一定须在A,无可磋商。家庭中自然是两夫妇,自由结婚的。他们非常平等,十分自由。而且受过高等教育,优美高尚……”
    “不行不行,那不行!二十五斤!”
    他听得窗外一个男人的声音,不由的回过头去看,窗幔垂着,日光照着,明得他的眼睛昏花了;接着是小木片撒在地上的声响。“不相干,”他又回过头来想,“什么‘二十五斤’?——他们是优美高尚,很爱文艺的。……”
    他觉得胃里有点空虚了,放下笔,用两只手支着头,教自己的头像地球仪似的在两个柱子间挂着。
    “……他们两人正在用午餐,”他想,“厨子送上菜来,——中国菜。什么‘二十五斤’?不管他。为什么倒是中国菜?……”
    “劈柴,……”
    他吃惊的回过头去看,靠左肩,便立着他自己家里的主妇,两只阴凄凄的眼睛恰恰钉住他的脸。
    “什么?”他以为她来搅扰了他的创作,颇有些愤怒了。
    “劈柴,都用完了,今天买了些。前一回还是十斤两吊四,今天就要两吊六。我想给他两吊五,好不好?
    “好好,就是两吊五。”
    ‘称得太吃亏了。他一定只肯算二十四斤半;我想就算他二十三斤半,好不好?”
    “唔唔,五五二十五,三五一十五,……”他停了一会,忽而奋然的抓起笔来,就在写着一行“幸福的家庭”的绿格纸上起算草,起了好久,这才仰起头来说道:
    “五吊八!”
    “那是,我这里不够了,还差八九个……。”
    他抽开书桌的抽屉,一把抓起所有的铜元,不下二三十,放在她摊开的手掌上,看她出了房,才又回过头来向书桌。
    于是他仍复恍恍惚惚的想——
    “什么菜?菜倒不妨奇特点。滑溜里脊,虾子海参,实在太凡庸。我偏要说他们吃的是‘龙虎斗’,也就是蛇和猫。总之,这第一碗一定是‘龙虎斗’,无可磋商。”
    “于是一碗‘龙虎斗’摆在桌子中央了,他们两人同时捏起筷子,指着碗沿,笑眯眯的你看我,我看你……”
    “这似乎有点肉麻,哪有这样的家庭?唉唉,我的思路怎么会这样乱,这好题目怕是做不完篇的了。”
    他终于忍耐不住,回过头去。
    ②就在他背后的书架的旁边,已经出现了一座白菜堆,下层三株,中层两株,顶上一株,向他叠成一个很大的A字。
    “唉唉!”他吃惊的叹息,同时觉得脸上骤然发热了。
    “吁……。”他很长的嘘一口气,仍然想,“幸福的家庭的房子要宽绰。有一间堆积房,白菜之类都到那边去。那卧室又一间,床底下很干净,……”他当即一瞥自己的床下,劈柴已经用完了,只有一条稻草绳,却还死蛇似的懒懒的躺着。
    拍!
    他腰骨笔直了,因为他根据经验,知道这一声“拍”是主妇的手掌打在三岁的女儿的头上的声音。
    “幸福的家庭,……”他听到孩子的呜咽了,但还是腰骨笔直的想,“孩子是生得迟的。或者不如没有,两个人干干净净……”他听得鸣咽声高了起来,也就站了起来,钻过门幕,开了风门,闻得一阵煤油气。孩子就躺倒在门的右边,脸向着地,一见他,便“哇”的哭出来了。
    “阿阿,好好,莫哭莫哭,我的好孩子。”他弯下腰去抱她。
    他抱了她回转身,看见门左边还站着主妇,也是腰骨笔直,然而两手插腰,怒气冲冲的似乎预备开始练体操。
    “连你也来欺侮我!——连油灯也要翻了它!晚上点什么?……”
    “阿阿,好好,莫哭莫哭,”他把那些发抖的声音放在脑后,抱她进房,说,“莫哭了呵,好孩子。爹爹做‘猫洗脸’给你看。”他同时伸长颈子,伸出舌头,远远的对着手掌舔了两舔,就用这手掌向了自己的脸上画圆圈。
    “呵呵呵,花儿。”她就笑起来了。
    “是的是的,花儿。”他又连画上几个圆圈,这才歇了手,只见她还是笑迷迷的挂着眼泪对他看。他忽而觉得,她那可爱的天真的脸,正像五年前的她的母亲,通红的嘴唇尤其像,不过缩小了轮廓。那时也是晴朗的冬天,她听得他说决计反抗一切阻碍,为她牺牲的时候,也就这样笑迷迷的挂着眼泪对他看。他惘然的坐着,仿佛有些醉了。
    “阿阿,可爱的嘴唇……”他想。
    门幕忽然挂起,劈柴运进来了。
    他也忽然惊醒,一定睛,只见孩子还是挂着眼泪,而且张开了通红的嘴唇对他看。“嘴唇……”他向旁边一瞥,劈柴正在进来,“……恐怕将来也就是五五二十五,九九八十一!……而且两只眼睛阴凄凄……。”
    他想着,随即粗暴的抓起那写着一行题目和一堆算草的绿格纸来,揉了几揉,又展开来给她拭去了眼泪和鼻涕,就将纸团用力的掷在纸篓里。
    但他又立刻觉得对于孩子有些抱歉了,重复回头,目送着她独自茕茕的出去;耳朵里听得木片声。他想要定一定神,便又回转头,闭了眼睛,息了杂念,平心静气的坐着。他看见眼前浮出一朵扁圆的乌花,橙黄心,从左眼的左角漂到右,消失了;接着一朵明绿花,墨绿色的心;③接着一座六株的白菜堆,屹然的向他叠成一个很大的A字。
    一九二四年二月一八日
    (选自《彷徨》,有删改)
    【注】本文发表时篇末有作者的《附记》,部分内容如下:“我于去年在《晨报副刊》上看见许钦文君的《理想的伴侣》的时候,就忽而想到这一篇的大意,且以为倘用了他的笔法来写,倒是很合式的。”
    13.作者为什么不交代主角姓名,而以“他”代替?
    14.结合文中画横线句的语言特点,简析人物形象。
    (1)“劈柴,都用完了,今天买了些。前一回还是十斤两吊四,今天就要两吊六。我想给他两吊五,好不好?
    (2)“连你也来欺侮我!——连油灯也要翻了它!晚上点什么?……”
    15.联系全文,理解字母“A”在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各自意蕴。
    16.鲁迅称此文模仿了许钦文的《理想的伴侣》,试分析此文以推断许文的主要写作特色。
    【答案】13.①更具典型性。“他”不局限于某个人物,更便于代表当时一类青年知识分子的常态,显得更有普遍的现实意义。
    ②更好地表达主旨。“他”没有姓名,与其他没有姓名的主妇、卖柴者、女儿和字母替代的 A 保持一致,表现出幸福的虚幻,更利于主题的表达。
    ③更利于读者阅读。“他”的宽泛性更便于读者对应现实。
    14.第一处:语言啰嗦,具体呈现劈柴价格的细微区别,最后以商量的语调(问号)作结,塑造了一个生活窘迫、精打细算,且依赖男人(没经济地位)的主妇形象。
    第二处:“连……也”句式反复出现,感叹句、反问句连用,语气强烈,可见一个心痛、生气,且因长期压抑而愤愤不平的家庭主妇形象。(言其无奈、唠叨亦可)
    15.①第一处“A”指幸福家庭所在地。但幸福之地难以找到,暗指当时中国无幸福可寻。
    ②第二处“A”代表世俗生活中的琐碎庸常,象征现实的一地鸡毛。“他”构思“幸福的家庭”时一再被外界打断,充斥着现实的琐碎。
    ③第三处“A”代表现实的压力、理想的沉陷。最后“A”屹然伫立,使他认识到面对沉重的现实,无处可逃,陷入精神迷茫。
    16.①反讽(对比、反衬)。本文题为“幸福的家庭”,现实却毫无幸福可言,想象中的无比“幸福”和现实的无比窘迫形成强烈反差,具有强烈的反讽效果。(若从轻松的笔调角度凸显其反讽性,亦可)
    ②心理独白贯穿全文(以意识流的方式)。小说以“他”的心理描写(意识流动)为主,展开对“幸福家庭”的多角度臆想,再通过“劈柴”“白菜”拉回现实,使小说有浓郁的意识流色彩。
    ③幻想与现实故事的“双线”交织。以幻想中的“幸福的家庭”的构思为主要故事,和“现实中的家庭”互为交织,共同推进情节发展,丰满了形象,拓深了主题。
    ④结构的复沓(摇摆)。小说情节在想象和现实之间反复(摇摆),以充分展示“他”的心路历程和现实窘迫,展现矛盾及反差,突出了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和分裂性。
    ⑤复调特征(多重对话交织)。 幻想与现实、世俗与个人,以及自我内部的多重对话体现了文本内容层面众声喧哗的复调特征,是复杂社会的缩影。
    13.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写作特色(叙述视角)的能力。
    由“他想到这里,忽然从床上跳起来了。他早已想过,须得捞几文稿费维持生活了;投稿的地方,先定为幸福月报社,因为润笔似乎比较的丰。范围吗,就定家庭。他跳下卧床,四五步就走到书桌面前,坐下去,抽出一张绿格纸,毫不迟疑,但又自暴自弃似的写下一行题目”“他的笔立刻停滞了;他仰了头,两眼瞪着房顶……他想:……他又想来想去,又想不出好地方,于是终于决心”“但他又立刻觉得对于孩子有些抱歉了,重复回头,目送着她独自茕茕的出去;耳朵里听得木片声。他想要定一定神,便又回转头,闭了眼睛,息了杂念,平心静气的坐着。他看见眼前浮出一朵扁圆的乌花,橙黄心,从左眼的左角漂到右,消失了”,运用第三人称“他”, 在“五四”以前“他”兼称男性、女性以及一切事物。现代书面语里,“他”一般只用来称男性。但是在性别不明或没有区分的必要时,“他”只是泛指,不分男性和女性,得出答案 ①更具典型性。“他”不局限于某个人物,更便于代表当时一类青年知识分子的常态,显得更有普遍的现实意义。
    由“但他又立刻觉得对于孩子有些抱歉了,重复回头,目送着她独自茕茕的出去;耳朵里听得木片声。他想要定一定神,便又回转头,闭了眼睛,息了杂念,平心静气的坐着。他看见眼前浮出一朵扁圆的乌花,橙黄心,从左眼的左角漂到右,消失了”可知使用第三人称“他”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当时的局势下,窘困具有普遍性,几乎每个家庭都面临着生存的危机,物质贫乏,缺吃少穿挨饿受冻,难以觅得幸福生活,于是得出答案②更好地表达主旨。“他”没有姓名,与其他没有姓名的主妇、卖柴者、女儿和字母替代的 A 保持一致,表现出幸福的虚幻,更利于主题的表达。
    由“他腰骨笔直了,因为他根据经验,知道这一声‘拍’是主妇的手掌打在三岁的女儿的头上的声音”“他弯下腰去抱她”“他抱了她回转身,看见门左边还站着主妇,也是腰骨笔直,然而两手插腰,怒气冲冲的似乎预备开始练体操”可见每一个家庭中的“他”的样子,既想为家庭有所担当,又无奈于现实的困境,让读者身临其境,通过联想想象与主人公、作者达成情感共鸣,得出答案③更利于读者阅读。“他”的宽泛性更便于读者对应现实。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第一处:“劈柴,都用完了,今天买了些。前一回还是十斤两吊四,今天就要两吊六。我想给他两吊五,好不好?”这是“他”的妻子所言,属于日常生活的交流,细致交待买劈柴的情况,由用完了到买了些,再到价格的变化,甚至细致到具体的价格变化,可谓事无巨细,给人感觉很琐碎,啰嗦,但又符合生活实际,具体呈现劈柴价格的细微区别,最后以商量的语调(问号)“好不好”作结,塑造了一个生活窘迫、精打细算,且依赖男人(没经济地位)缺乏主见的有点卑微的家庭主妇形象。
    第二处:“连你也来欺侮我!——连油灯也要翻了它!晚上点什么?……”,这是“他”的妻子的一段抱怨牢骚怨恼的话语,使用“连……也”句式,反复修辞,突出妻子的委屈无奈痛苦,兼用感叹句、反问句,鲜明地态度,强烈的语气,可见曾经一位有点老实甚至懦弱,为生活精打细算费尽心思,面对难以维持生计的窘困状态所表现出了的愤懑不平,令读者想见该是受了多大的重压才让她如此心痛、生气,以致“气”不成声,这是长期压抑后的爆发,启发读者思考,家庭主妇的艰难的艰难处境看不到希望的沉重生活。
    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关键符号意蕴的能力。
    ①第一处结合所在语境“他又想来想去,又想不出好地方,于是终于决心,假定这‘幸福的家庭’所在的地方叫作……”分析,“A”指幸福家庭所在地。一“想来想去”一“假定”说明幸福之地难以寻觅难,委婉暗示我们当时的中国百姓最基本的生存保障都不易,更何况“幸福”“快乐”,那简直是奢侈品,是无处可寻,希望渺茫的。
    ②第二处“就在他背后的书架的旁边,已经出现了一座白菜堆,下层三株,中层两株,顶上一株,向他叠成一个很大的A字”,虚幻间眼前出现了最稀松平常的‘白菜堆’”,可见“A”代表现实的压力,缺乏幸福的家庭里必备的蔬菜——白菜之类,意味着‘他’的处境,连温饱都没有解决,这里的“A”代表世俗生活中的琐碎庸常,象征现实的鸡毛蒜皮油盐酱醋茶,在眼前的苟且中难以获得诗和远方,表现了“他”构思的“幸福的家庭”画面时一再被物质生活的困窘打断,难以挣脱日常的琐碎。
    ③第三处语境是“接着一座六株的白菜堆,屹然的向他叠成一个很大的A字”,虚幻间眼前出现了最稀松平常的‘白菜堆’”,可见“A”代表现实的压力,家里缺少生火的劈柴,锅里缺乏果腹的白菜,物质条件如此,何谈精神追求?正所谓经济决定上层建筑,缺乏幸福的家庭里必备的蔬菜——白菜之类,作为知识分子为了生计不得不屈从于物质生活,想要实现写作的理想却不能自拔于俗世。最后“叠成一个很大的A字”,使他认识到面对沉重的现实生活,精神无处可逃,陷入人生的迷茫。
    16.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文章写作特色的能力。
    题干的意思是本文的写作特色即为的《理想的伴侣》的写作特色,所以作答时只要能结合鲁迅的这篇文章分析出运用的写作技巧和艺术特色即可。
    他一面为写作构思美好,“家庭中自然是两夫妇,自由结婚的。他们非常平等,十分自由。而且受过高等教育,优美高尚……”“不相干,”他又回过头来想,“什么‘二十五斤’?——他们是优美高尚,很爱文艺的。……”,一面不断地被现实生活拽回思绪,“不行不行,那不行!二十五斤!”“他听得窗外一个男人的声音,不由的回过头去看,窗幔垂着,日光照着,明得他的眼睛昏花了;接着是小木片撒在地上的声响”“他吃惊的回过头去看,靠左肩,便立着他自己家里的主妇,两只阴凄凄的眼睛恰恰钉住他的脸”,得出写作特色①反讽(对比、反衬)。本文题为“幸福的家庭”,现实却毫无幸福可言,想象中的无比“幸福”和现实的无比窘迫形成强烈反差,具有强烈的反讽效果。(若从轻松的笔调角度凸显其反讽性,亦可)
    由“他”的意识或想象串联情节,“那是,我这里不够了,还差八九个……”“于是他仍复恍恍惚惚的想——”““这似乎有点肉麻,哪有这样的家庭?唉唉,我的思路怎么会这样乱,这好题目怕是做不完篇的了”“他看见眼前浮出一朵扁圆的乌花,橙黄心,从左眼的左角漂到右,消失了;接着一朵明绿花,墨绿色的心;接着一座六株的白菜堆,屹然的向他叠成一个很大的A字”,得出答案②心理独白贯穿全文(以意识流的方式)。小说以“他”的心理描写(意识流动)为主,展开对“幸福家庭”的多角度臆想,再通过“劈柴”“白菜”拉回现实,使小说有浓郁的意识流色彩。
    情节发展呈现双线结构,一面是为写作“幸福家庭”而虚构想象,“什么菜?菜倒不妨奇特点。滑溜里脊,虾子海参,实在太凡庸。我偏要说他们吃的是‘龙虎斗’,也就是蛇和猫。总之,这第一碗一定是‘龙虎斗’,无可磋商”“于是一碗‘龙虎斗’摆在桌子中央了,他们两人同时捏起筷子,指着碗沿,笑眯眯的你看我,我看你……”;一面是逃不脱的窘困现实,“他抱了她回转身,看见门左边还站着主妇,也是腰骨笔直,然而两手插腰,怒气冲冲的似乎预备开始练体操”“连你也来欺侮我!——连油灯也要翻了它!晚上点什么?……”,得出答案③幻想与现实故事的“双线”交织。以幻想中的“幸福的家庭”的构思为主要故事,和“现实中的家庭”互为交织,共同推进情节发展,丰满了人物想要努力生活而不得的窘迫、矛盾、纠结的形象,拓深了旧时代知识分子被生活所困难以实现精神追求和理想的主题。
    “幸福的家庭,……”“他听到孩子的呜咽了,但还是腰骨笔直的想”“孩子是生得迟的。或者不如没有,两个人干干净净……”“他听得鸣咽声高了起来,也就站了起来,钻过门幕,开了风门,闻得一阵煤油气。孩子就躺倒在门的右边,脸向着地,一见他,便‘哇’的哭出来了”“他想着,随即粗暴的抓起那写着一行题目和一堆算草的绿格纸来,揉了几揉,又展开来给她拭去了眼泪和鼻涕,就将纸团用力的掷在纸篓里”“但他又立刻觉得对于孩子有些抱歉了,重复回头,目送着她独自茕茕的出去;耳朵里听得木片声。他想要定一定神,便又回转头,闭了眼睛,息了杂念,平心静气的坐着。他看见眼前浮出一朵扁圆的乌花,橙黄心,从左眼的左角漂到右,消失了;接着一朵明绿花,墨绿色的心;接着一座六株的白菜堆,屹然的向他叠成一个很大的A字”,得出答案④结构的复沓(摇摆)。小说情节在想象和现实之间反复(摇摆),以充分展示“他”的心路历程和现实窘迫,展现矛盾及反差,突出了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和分裂性。
    一面是他自身在虚构和现实间交错,一面是窗外男人的声音,还夹杂着孩子、妻子的哭声或唠叨、抱怨、愤怒声,“他觉得胃里有点空虚了,放下笔,用两只手支着头,教自己的头像地球仪似的在两个柱子间挂着”“……他们两人正在用午餐,”“厨子送上菜来,——中国菜。什么‘二十五斤’?不管他。为什么倒是中国菜?……”“劈柴,……”““什么?”“他以为她来搅扰了他的创作,颇有些愤怒了”“劈柴,都用完了,今天买了些。前一回还是十斤两吊四,今天就要两吊六。我想给他两吊五,好不好?”得出答案⑤复调特征(多重对话交织)。 幻想与现实、世俗与个人,以及自我内部的多重对话体现了文本内容层面众声喧哗的复调特征,是复杂社会的缩影。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每个人都会消失
    刘鸿伏
    村庄里空掉了许多房子。
    那些房子都很荒凉,失了生气,瓦楞上长满野草,门窗紧闭或倒塌。屋外台阶上长着一些矮小的灌木并爬满藤萝,鸟儿在密匝匝的叶片中筑巢,它们很自在快乐地飞扬啼叫。
    屋前的那些路都荒废着,没有人迹;屋内的灶台里还遗留着主人生活的余烬,不过已经板结,凝固了。有些柴薪还未燃尽,半截塞在灶膛,爬壁虎在上面溜来溜去,千脚虫在残薪下打洞筑巢……
    村庄里很多人出去了,就没有再回来。这些再没有回来的人口,时间太长就被注销了户口。
    他们成为失踪的人或被死亡的人。永远不回村庄,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死了,一种是死也不肯再回来。
    不过,事情总也有意外。某个曾经被注销了户口、二十多年不曾回村庄的人,一年秋天忽然出现在稻浪金黄的田埂上。他说他叫某某,就住村西土地庙边那栋已倒塌的房子。村里的人被他提醒,恍然大悟似的“噢”了一声,细看,却不像,怀疑他是冒充某人,而某人已注销户口多年,传说中早已死亡。不过那人却认真,一再说自己就是某人,小时候光腚在溪里玩水,在村里打泥巴仗,和某某、某某从小玩一块的。而他提到的某某、某某,却是早被报人口失踪了的。村里人愈加不信,眼神里透着怀疑。那人急了,扒了自己裤子,露出一个肥白的长满痦子的大屁股,对众人说,瞧见了吧,我左边屁股上长着一粒红痣,右边屁股一块疤,小时候就有的,还记得吧?我就是某某啊。
    人们实在想不起来,不是很多人屁股上都有痣嘛,这也不是什么特殊记号嘛,一块疤能说明什么呢?农村出来的人谁身上没有伤疤?在山里、地里从小磕磕碰碰长大,受伤留下疤印是常有的事,这也能证明自己就是这村子里的某某?
    后来那人到底没能在村里住下,被村人轰走了。这事被传说了许多年,也不知是真是假。
    村庄里被注销户口的越来越多,热热闹闹的村子,终于冷冷清清起来。
    有人叹气:人都到哪里去了呢?每个人都会消失的,只是方式不同而已,只是他们消失前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不再回来,谁也没有这么说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就像急促的雨点,带着响声落下来,却在转瞬间悄然失踪了。作为生命的个体,容易让尘世遗忘,但作为失踪或消失的集体,却是村庄永远的痛。
    在村庄里要获得失踪者的信息不难。在故乡,我走了两个村子。
    黄金村在我的印象中属半丘陵地带,有平旷的沃野、清澈的小河,有丰茂圆润的连片小山。改革开放之后,它比其他村先富起来,外出务工的人最多,修造的小砖房也最多。深入到每片房屋中去,却发现这个村子其实已成半个空村,与其他村庄一样透着冷清,失去了活气。现在常住的也就二百来号人,都是些老人、孩子。
    现在谁还待在村子里?出去啦,全出去啦。我又问:70多人死于矿难,这数字挺吓人,不会夸张吧?村主任说,近二十年来实际死于矿难的村民,还不止这个数,好多人根本没有上报,死和活你根本搞不清楚。
    挖小煤窑很危险,谁都知道,可挣钱多,这就让外出的不少农民工冒险下窑,而不幸事件便经常发生。黄金村如此,其他村子也是如此。每年中国死于矿难的农民工,没有谁统计过,所以没人知道这么多年来到底在煤窑、煤矿里冤死了多少苦命人!就是活着的,也有好些人得了尘肺病,生不如死。
    当我将电话打给另一位邻村的村主任时,他很惊讶,说:兄弟,你怎么想起要调查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有意思,我可以帮你。
    次日,步行一个小时,到了破烂的邻村,见了村主任。村主任从灰蒙蒙的一个木柜里找出一个大档案袋,说,这里面全是近几年村里注销户口了的。
    在“村死亡人口”档案里,从“村失1号”到“村失57号”,发现失踪人口57人,还有死亡82人,15年里每年外出死亡与失踪9人以上。死亡原因清晰,大致可归类为:矿难、车祸、工伤意外、猝死、病死及其他情况。而死于矿难的比例最大,这点与黄金村调查所得相类。这个村子总人口为405人,除留守老人、小孩100多人外,全部外出务工。也就是有四分之三的人口外出,而这四分之三每年又以百分之三消失。这个比例让我吃了一惊,如果以此推算,这个村子不出50年即成为空村!
    我们闲扯着走近一处建造极庞大的长形大木屋。那木屋占地甚大,估计建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也就是民国前后。高大廊柱,雕花木窗,黑瓦翘檐,气概犹在,却被四周荒草围困,无端地透出苍凉来。
    我说:这么好的大木屋也空废着,好可惜!
    村主任说,这屋子属于两兄弟,是祖业,民国时挺兴旺。两兄弟每人一半,够住。但是老弟一家人先后外出说是挖金矿,最后只有老弟的一个小儿子发了财,在省城买了房和车,其他两个家庭成员有死于金洞,一个吸毒贩毒被枪毙,一个女儿远嫁香港。所以老弟一家人只有一儿一女还活着。老兄一家最惨,本来人丁不旺,也就两儿子,没女儿。这两儿子很早就失学,后来和他们爹随叔叔一家去挖金矿,结果父子三人全在一次塌井事故中被活埋,他们的娘受不过打击,在这大屋里一根裤带上吊死啦!这屋被村里人叫鬼屋,白天都没人敢靠近!
    村中这样空废的屋子约有十几栋,用村主任的话讲,是都成鬼屋了。我说,一个小村子,这么多鬼屋,这村子岂不成了鬼村?
    村主任沉默有顷,答道:人都空了,村子还成村子吗?不是鬼村又是啥?依我看,于今也不止咱村,好多村庄都快成空巢了,野兔子比人还多些!
    我在想:若人都消失了,村庄当然便消失了。万家烟火,延续的是生活与血脉,观照的是时代的兴衰;冷火秋烟,不只是村落的寂寞,更是生的寂寞了。
    稀疏的鸟声从树梢上漏下来,落在我的身上。穿过荒芜的田野,我走向红尘深处。
    (选自2018年第四期《美文》,有删改)
    17.文章的开头与结尾都写到“鸟”,试分析各有什么作用。
    18.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土地上的每一个人就像急促的雨点,带着响声落下来,却在转瞬间悄然失踪了。作为生命的个体,容易让尘世遗忘,但作为失踪或消失的集体,却是村庄永远的痛。
    19.文中划波浪线的两段都用了详写,这样安排有何艺术效果?
    20.结合“消失”的具体内容,探究作者的情感。
    【答案】17.①开头通过写鸟的筑巢、自在快乐地飞扬啼叫反衬村庄的荒凉;②结尾写稀疏的鸟声“落”在身上,表现了“我”的落寞心境。
    18.将人比喻成雨点,生动呈现了人来到世间时的热热闹闹,离开世间时的无声无息,用拟人的手法写尘世、村庄,借“尘世遗忘”“村庄的痛”,抒发了人生短暂的感慨、村庄消失的悲痛。
    19.①详细列举数字(说明),“面”上呈现,详实的数据真实可信;②详写兄弟两家遭遇(叙述),“点”上叙写,具体个体遭遇震动人心;③点面结合(个例与整体情况结合),全面呈现了村民的生存状态,既真实又可感。④将主观情感寄寓在详细的客观的说明叙述之中,与文章其它部分的描写、抒情、议论相互辉映(详略结合)。
    20.①“消失”是指人的消失,从出生到死亡是每个人的既定路线,每个人最终都会离开人世,“消失”中蕴含着作者对死亡难以预料的无奈;②“消失”是指村庄的消失,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更多村民远离村庄,村庄逐渐走向衰亡,“消失”中蕴含着作者对村庄走向衰亡的悲痛;③“消失”是指人精神家园的缺失,因为村庄是村民出生、生活的地方,村庄衰亡意味着村民精神港湾的缺失,“消失”中蕴含着作者对精神家园缺失的惆怅。
    17.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作用的能力。
    在文章的开头,作者写到“屋外台阶上长着一些矮小的灌木并爬满藤萝,鸟儿在密匝匝的叶片中筑巢,它们很自在快乐地飞扬啼叫”,台阶本是人们经常经过的地方,正常情况下不会有鸟来筑巢,此处写鸟的筑巢、自在快乐地飞扬啼叫,表现出此时的房屋没有人居住,从而反衬出村中的荒凉。
    在文章结尾作者再次写到鸟叫,“稀疏的鸟声从树梢上漏下来,落在我的身上”,此处运用通感的手法来描写鸟声,联系后文“穿过荒芜的田野”,作者此处通过对鸟声的描写,表达了对如今乡村凋敝的感伤,也表现了“我”的落寞心境。
    18.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土地上的每一个人就像急促的雨点,带着响声落下来,却在转瞬间悄然失踪了”中将人比喻成雨点,通过雨点细密急促的形象,呈现出了人来到世间时的热热闹闹,而通过对雨滴渗入泥土的无声无息来比喻人离开世间。
    而“作为生命的个体,容易让尘世遗忘,但作为失踪或消失的集体,却是村庄永远的痛”中,将“尘世”“村庄”拟人化,借“尘世”“村庄”的感受,来表达作者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和对村庄消失的悲痛。
    19.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手法的分析能力。
    在前面的自然段汇总描写村庄失踪人口和死亡人口时,作者详细的列出了数字,还列出了年平均值,作者这样写,是从总体上呈现村庄流逝人口数量之多,用详实的数据表明情况真实可信,也表明了问题的严重性。
    而在后面的自然段则是详细写兄弟两家的遭遇,这是具体到个体的情况,属于“点”上叙写,通过这一事例表明个体遭遇的遇震动人心。
    作者将两段文字结合起来,点面结合,无论在总体上还是个体上,全面呈现了村民的生存状态,让读者真实感受到村庄的衰落,带给读者以震撼。
    最后,作者这两段描写,是作者将客观情况与自己的主观感受相结合,将主观情感寄寓在详细的客观的说明叙述之中,与文章其它部分的描写、抒情、议论相互辉映,充分的表达了作者的感受。
    20.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从文中“每个人都会消失的,只是方式不同而已,只是他们消失前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不再回来,谁也没有这么说过”可知,“消失”是指人的消失,每个人都将走向死亡,从“只是他们消失前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不再回来”可以体会出作者对死亡难以预料的无奈之情。
    同时,在“但作为失踪或消失的集体,却是村庄永远的痛”中可知,“消失”在此处指村庄的消失,在经济因素的推动下,村庄里的人都奔向城市,越来越多的村民远离村庄,而随着村民的减少,村庄逐渐走向衰亡,从“是村庄永远的痛”可以感觉到,“消失”一词中蕴含着作者对村庄走向衰亡的悲痛。
    最后,“消失”也指人精神家园的缺失,中国曾经是一个农业国家,农村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而随着城市的扩大,村民的出走造成了农村的空心化,农村正在逐步走向衰亡,村庄衰亡意味着村民精神港湾的缺失,“消失”中蕴含着作者对精神家园缺失的惆怅。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唇绿嘴
    莫言
    老父病重,我由京返乡陪护。一日下午,忽听窗外大街上,传来一女子的号啕,众人皆愕然。我大姐惊道:“‘高参’来了!”
    只见一个女人,仰着红彤彤的大脸,张着大嘴,哭嚎着进入我家院子,“大舅啊……俺的个亲舅啊……你怎么狠心撇下俺走了啊……”
    我大姐恼怒地冲出去。父亲举起一只颤抖的手,断断续续地说:“别……别……别惹她啊……”
    我大姐恼怒地说:“‘高参’,你这是唱的哪一出?”
    “高参”满脸的悲痛表情就像落在烧得通红的炉盖上的一滴水,欻的一声便消失了,随即换上了一副惊愕的表情,说:“不是说俺大舅‘老’了吗?”
    “俺大好好的呢!”我大姐说。
    “您看看您看看,这些该死的造谣分子,”她一边说着,一边闯进了我父亲的居室,看到我后,她的脸上出现了喜洋洋的表情,道,“表哥,您啥时回来的?”然后伸出手来,我感到她的手又大又硬,力气很足。然后她又与我堂弟等人一一握手,这派头既不像个女人,也不像个农民,倒很像一位市里来的干部。最后,她俯身问躺在床上的我老父:“大舅,你还认识我吗?”我老父摇摇头。她提高嗓门说:“大舅,我是覃家庄上的覃桂英啊!”我父亲还是摇头。我姐姐大声说:“覃家庄俺姑的侄女,‘高参’!”
    我父亲笑了,用微弱的声音说:“‘高参’……知道,太有名了……了不起……”“俺大舅真幽默。”“高参”道。“坐下吧。”我父亲说。
    她摸出一盒细支中华烟,问:“不介意我抽烟吧?”我大姐道:“‘高参’,你还是别抽了,俺大咳嗽。”她说:“也是,尽管抽烟是人权的一部分,但我的人权要建立在不侵犯别人人权的基础上才可以实施。”我诧异地看着这位出语不凡的胖大妇人,一时找不到要说的话。我姐姐看出了我的尴尬,便道:“你可不知道‘高参’有多厉害,胶东半岛都有名的人物。”
    我堂弟道:“岂止是胶东半岛,全中国都有名呢!”
    “姐,弟,你们就别讽刺我了。”“高参”嘴里这样说,但她的神情却是一副很享受的样子,“跟表哥这样的大作家比,我算什么?草民一枚!”
    “您老人家可不是‘草民一枚’,”堂弟说,“您是著名‘公知’,策划大师!”
    “什么‘公鸡’‘母鸡’‘大师’‘小师’,”她说,“我不过是一个为弱小者争利益,为受迫害者鸣不平,为创造和谐、公正、民主的乡村社会而不计报酬、不遗余力的乡村知识分子。”
    她的话让我震惊。她是我小学的同班同学。她小学之后又混过两年农业中学,我之所以说“混”,是因为这样的学历在当时也不算低,但放在眼下,那就跟文盲差不多了……
    “高参”的手机响了,手机里传出一个男人的声音:“覃姐,晚上有空吗?一起吃个饭,平度有一个客户想见你,我订个包间。”她按着手机留言,骂道:“去你娘的,我正要找你算账呢,你说俺大舅‘老’了,我现在就在俺大舅身边,俺大舅精神好着呢!你这个造谣分子,我饶不了你!”她将手机装进口袋,探身问我父亲,“大舅,你不生我的气吧?都是‘花脖子’这个杂种造谣!”我父亲闭着眼睛,仿佛睡着了。
    这时,“高参”口袋里的两个手机同时响了。她摸出了那款旧“华为”,又摸出一款新“苹果”。她看了一眼苹果手机,嘟了一句,又看华为手机,揿响,还是那位“花脖子”的声音:“覃姐,你可别怨我,我是听‘九儿他爹’说的。他说你大舅可能‘老’了,因为他从村委的监控器上看到莫言回来了……”
    我吃了一惊,道:“村子里还有摄像头?太厉害了!”“高参”道:“所以,表哥,得网络者得天下,失网络者失天下;得网络者得民心,失网络者失民心。所以,网络是天堂,网络也是地狱;所以,可以利用网络伸张正义,也可以利用网络冤杀好人;可以利用网络消费,也可以利用网络赚钱……总之,网络能把人变成鬼,也能把鬼变成人,当然也可以把人变成神……叫喊了几十年的‘缩小三大差别’①,通过互联网实现了。刚兴起互联网时那句‘在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话现在基本上还适用。总之,表哥,自从有了互联网,我觉得自己才真正地过上了人的生活……”
    “佩服,覃桂英,不,‘高参’,”我说,“我枉在北京待着,但实际上孤陋寡闻,感谢你给我上了一课。”
    “你与你朋友新近开那个‘两块砖’公号我已关注了。太保守了,表哥,你们根本不熟悉网络的运作规律,折腾了大半年,才几千个粉丝,如果交给我给你们经营,三个月,我不给你顺来一百万粉,我就不姓覃了。”
    “你早就不姓覃了,”我堂弟说,“你姓高叫‘高参’。”“姓高也没什么不好,俺姥娘家不也姓高吗?”
    “我很想知道你用什么方法能给我们吸来一百万粉丝。”我说。
    “哎哟表哥,这事可不是一句半句能说清的,这么着,”她摸出两块手机,道,“加个微信,过几天咱们坐下来细聊。”
    “我把自己推给你好几次请你加我,你都不理我,”她白了我一眼,然后用两块手机先后扫了我的二维码,说,“你得确认我,‘高参’和‘猪大自肥’。”
    “‘猪大自肥’,这名字真好!”我说。 “我还有三个名字呢。”
    “你有五个手机?”我惊讶地问。
    “‘老丈人的青鱼’有十二块手机呢。”她说,“我还有两个公众号,一个叫‘红唇’,一个叫‘绿嘴’,表哥你得空关注一下。”她俯身向我父亲,说,“大舅,我先走了,过几天再来看你。”
    她走后,我父亲悄声对我说:“千万小心她啊……”我说:“大,您放心,我心里有数!”
    (选自小说集《晚熟的人》,有删改)
    【注】①三大差别:指社会主义国家中存在的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
    21.概括“我”见“高参”后的心理反应。
    22.简析“父亲”在小说中的作用。
    23.小说中人物的语言富有张力,请以划线语段为例进行赏析。
    24.请从微信名“高参”和“猪大自肥”的角度,探究小说意蕴。
    【答案】21.诧异一震惊一反感一好奇一戒备。
    22.①父亲生病使“我”“大姐”“堂弟”“高参”聚集在同一场景,起着牵线搭桥、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②父亲对待“高参”的言行,表达了父亲对“高参”得罪不起的担心、厌恶,衬托了“高参”的能量巨大、令人恐惧。③揭示了小说的主题,从父亲对“高参”的沉默与对子女的反复告诫,暗含了对“高参”这类人物的批判和讽刺。
    23.把农村妇女身份与政治性话语口吻,近乎文盲与乡村知识分子,口语与书面语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强烈反差,从而带来了陌生化与极具冲击性的审美效果。使人物个性更加鲜明。
    24.①“高参”,即高级参谋,覃桂英以此树立高大上的形象,包装和营销自己。“猪大自肥”,暗合了覃桂英借网络扩大影响力并牟取利益的心理。②作者借这两个微信名,暗示了覃桂英贪财自利、狂妄庸俗的特点,表达了对这类人的讽刺。③表达了作者对当前互联网生态的担忧。
    21.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
    结合“忽听窗外大街上,传来一女子的号啕,众人皆愕然”“‘高参’满脸的悲痛表情就像落在烧得通红的炉盖上的一滴水,欻的一声便消失了”分析,我对“高参”的表现举动感到诧异。
    结合“这派头既不像个女人,也不像个农民,倒很像一位市里来的干部”“她的话让我震惊。她是我小学的同班同学。她小学之后又混过两年农业中学”“我诧异地看着这位出语不凡的胖大妇人,一时找不到要说的话”等分析,这时“高参”的举动让我感到震惊。
    结合“我吃了一惊,道:‘村子里还有摄像头?太厉害了!’”“网络能把人变成鬼,也能把鬼变成人,当然也可以把人变成神……叫喊了几十年的‘缩小三大差别’……这话现在基本上还适用。总之,表哥,自从有了互联网,我觉得自己才真正地过上了人的生活……”“佩服,覃桂英……但实际上孤陋寡闻,感谢你给我上了一课”等分析,“高参”说的关于网络的一些见解引起我的反感。
    结合“我很想知道你用什么方法能给我们吸来一百万粉丝”分析,“高参”的一些举动及话语引起我的关注及好奇心。
    结合“大,您放心,我心里有数”分析,我对“高参”怀有戒备心理。
    2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作用的能力。
    结合“老父病重,我由京返乡陪护。一日下午,忽听窗外大街上,传来一女子的号啕,众人皆愕然……来了”“她一边说着,一边闯进了我父亲的居室”“然后伸出手来,我感到她的手又大又硬,力气很足。然后她又与我堂弟等人一一握手”等分析,由于父亲生病,“我”由京返乡陪护,见到了“高参”“大姐”“堂弟”等人,“父亲”这一人物形象推动了情节发展。
    结合“父亲举起一只颤抖的手,断断续续地说:‘别……别……别惹她啊……’”“我父亲笑了,用微弱的声音说……”“她走后,我父亲悄声对我说:‘千万小心她啊……’”等分析,父亲对待“高参”的言行,如“别惹她”“太有名了……了不起……”“千万小心”,写出了父亲对“高参”的担心、厌恶。衬托了“高参”的巨大能量,这能量令人恐惧。
    结合“我老父摇摇头”“用微弱的声音说”“我父亲闭着眼睛,仿佛睡着了”“我父亲悄声对我说”等分析,父亲对“高参”冷漠,不搭理“高参”,反复悄声告诫子女要小心,通过写父亲的举动,暗含了对“高参”这类人物的批判和讽刺。揭示小说的主题。
    23.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结合“我不过是一个为弱小者争利益,为受迫害者鸣不平,为创造和谐、公正、民主的乡村社会而不计报酬、不遗余力的乡村知识分子”分析,“高参”是一个农村妇女的身份,说出这样的话政治性话语,给人强烈的反差感。
    “什么‘公鸡’‘母鸡’‘大师’‘小师’”“去你娘的,我正要找你算账呢,你说俺大舅‘老’了”“你这个造谣分子,我饶不了你”等为口语,但是,“我不过是一个为弱小者争利益,为受迫害者鸣不平,为创造和谐、公正、民主的乡村社会而不计报酬、不遗余力的乡村知识分子”为书面语,口语与书面语联系在一起。
    “什么‘公鸡’‘母鸡’‘大师’‘小师’”“去你娘的”“你说俺大舅‘老’了”表现“高参”近乎文盲形象,但是说“我不过是一个为弱小者争利益,为受迫害者鸣不平,为创造和谐、公正、民主的乡村社会而不计报酬、不遗余力的乡村知识分子”,完全是以知识分子的身份来说的。
    “高参”是一个近乎文盲的农村妇女,但是,以知识分子的身份来说的,语言富有政治性等。人物形象和人物语言形成强烈反差,带给读者强烈的冲击,使人物个性更加鲜明。
    24.
    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的能力。
    结合“你可不知道‘高参’有多厉害,胶东半岛都有名的人物”“岂止是胶东半岛,全中国都有名呢”“您是著名‘公知’,策划大师”“我不过是一个为弱小者争利益,为受迫害者鸣不平,为创造和谐、公正、民主的乡村社会而不计报酬、不遗余力的乡村知识分子”等分析,“高参”,指高级参谋或者泛指出谋划策的人,普遍应用于军队。此处覃桂英以“高参”来标榜自己,借此来树立自己高大的形象。
    “猪大自肥”,结合“太保守了,表哥,你们根本不熟悉网络的运作规律,折腾了大半年,才几千个粉丝,如果交给我给你们经营,三个月,我不给你顺来一百万粉,我就不姓覃了”“网络能把人变成鬼,也能把鬼变成人,当然也可以把人变成神……”“自从有了互联网,我觉得自己才真正地过上了人的生活……”等分析,覃桂英借助网络,扩大影响力,借助互联网,谋取利益等。
    “高参”和“猪大自肥”,覃桂英本是一个农村妇女,但是借助互联网,谋取利益。并标榜自己“我不过是一个为弱小者争利益,为受迫害者鸣不平,为创造和谐、公正、民主的乡村社会而不计报酬、不遗余力的乡村知识分子”,暗示了贪财自利、狂妄庸俗的特点。作者借这两个微信名表达了对这类人的讽刺。
    文中覃桂英的一番关于网络的言论,如“表哥,得网络者得天下,失网络者失天下;得网络者得民心,失网络者失民心……这话现在基本上还适用”“你们根本不熟悉网络的运作规律,折腾了大半年,才几千个粉丝,如果交给我给你们经营,三个月,我不给你顺来一百万粉,我就不姓覃了”等,网络中,有很多“覃桂英”这样的策划者,有很多熟悉运作规律的人,有很多“高参”等,互联网如何健康存在,写出了作者对当前互联网生态的担忧。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最响的炮仗
    汪曾祺
    孟家炮仗店的孟老板,孟和,走出巷口。
    唉,孟老板这一趟走出巷口跟哪一趟都不大同。
    巷口一亮。亮出那面老蓝布招子,上了年纪的蓝布招上三个大白字:古月楼。太阳落在古月楼楼板上。一片阳光之中,尘埃野鸟浮动。
    孟老板从前是这里的老主顾,几乎每天必到。来喝喝茶,吃吃点心,跟几个熟人见见面,拱拱手,由天气时事谈下去。谈谈生意上事情,地方上事情。如何承办冬防,开济贫粥厂;河工,水龙,施药,摆渡船,通阴沟,挑公厕里的粪,无所不谈。照例凡有须孟老板出力处他没有不站出来的,有须出钱处,也从不肯后人。
    孟老板走到巷口,停了一停。他本应现在即坐到古月楼上等起来,但是他拐弯了。
    这一趟走出巷口跟哪一趟可都不同。他要跟一个人接头关于嫁他的女儿的事去。
    孟老板拐了弯,便看见自己家的那个炮仗店。孟老板从他的炮仗店门前而过。关着门,像是静静的,过年似的。这是孟老板要嫁女儿的缘故。
    从前,从前孟家炮仗店门前总拥着一堆孩子,男孩子,女孩子,歪着脖子,吮着指头,看两个老师傅做炮仗。一到快吃午饭时候,这一带的人必听到“砰——訇!”照例十来声,都知道孟家试炮仗。试炮仗有一定的地方,一片荒地,广阔无边,从巷口不拐弯,一直向北就是了。你每天可以看到孟老板在一棵柳树旁边,有时带着他的孩子。把炮仗一个一个试放。这是这个小城市每天的招呼。保安队天一亮就练号,承天寺到晚上必撞钟,中午孟家放炮仗。这几种声音,在风中雨中,继续存在,消失,而共同保留在一切人的印象中,记忆中。
    全城不止三家炮仗店,而孟家三代以来比任何一家的炮仗都响。四乡八镇,甚至邻近县城,娶媳妇,嫁女儿,讲究人家,都讲究用孟家炮仗,好像才算是放炮仗。香期,庙会,盂兰焰口,地藏王生日,清明,冬至,过年,孟家架上没有“连日货”。老师傅一个下半年总要打夜作,一面喝酒,一面工作到天明。还有著名的孟家烟火,全城没得第二家。
    烟火是秘传,孟老板自己配药串信子,老师傅都帮不了忙。一堂烟火抵一季鞭炮。一堂,或三套或五套不等。年丰岁月,迎灵出会,人神共乐,晚上少不了放烟火。
    某年,城中大赛会,烟火共计有五堂之多。好,有得看了。烟火教这阖城的人有一个今天的晚上:老妈子洗碗洗得特别快,姑娘在灯前插一朵鬓边花。妈多给了孩子几个铜子儿,杀猪的已穿上新羽绫马褂,花兜肚里装满了银钱,再不浑身油臭,泥水匠的手干干净净,卖鲜货的手里一串山里红。“来了?”“来了。刚来?”“三姨,三姨,——”“狗子你别乱跑呀!”各人占好地方,十番“锣鼓飞动”放了!“炮打泗州城”,“芦蜂追秃子”……遂看得人欢声雷动,尽力喝吼,如醉如狂,踏的野地里草都平了。——最后,两套“天下太平”牵上去,等着看高下了。孟家烟火放紫光绿光,黄色橘色,喷兰花珠子,落飞蛾雪花,具草木虫鱼百状情形。“好。”“好,是好!”而忽然,熄了。怎么回事?熄了?熄了。熄了!接火引信子嗤嗤有声,可是发不出火来。等!不着。等,不着!起先大众中还只吃吃喳喳,后来,大家那个叫呀,闹呀,吆喝呀,拍手吹哨呀。孟和那时年纪还小,咽得下这个吗?“拿梯子来!”攀上颤巍巍三十二档竹梯,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整了整信子,再看,正在他觑近时,一个“天鹅蛋”打出来,正中左眼,一脚摔了下来。左眼从此废去了,成为一个独眼龙。
    孟老板一只眼睛虽已废去,孟家烟火也从此站住了。五百里方圆,凡有死丧庆吊红白喜事,用烟火必找孟家。孟老板手上一个汉玉扳指。孟老板旱烟袋上一个玻璃翠葫芦嘴子。孟老板每天在这个巷子里走好多回。孟老板差不多每天要到古月楼坐坐。喝喝茶,吃吃点心,跟几个熟人见面,谈谈。古月楼中有他一个长定座儿。
    但是孟老板这一趟走出巷口跟哪一趟都不同。孟家炮仗店的门关上了。孟老板要把女儿嫁出去。
    北伐成功,破除了迷信,神像推倒,庙产充公,和尚尼姑还俗,鞭炮业自然大受影响。地方连年水旱兵灾,百姓越来越苦,有兴致放鞭炮的究竟少了,烟火更是谈不上。二十年河堤决口,生意更淡。接着是硝磺缺售,成本高,货源少,一年卖不出几挂千子红。后来,保安队贴出大布告,不许民间燃放炮竹,风声鹤唳,容易引起误会云云!
    渐渐的,孟老板简直不容易在古月楼茶客中见到了。
    店开不下去。家里耗了个空。背得一身的债。
    这一带的人多久已不听见试炮声音。
    孟老板还在这条巷子里走出走进。所欠的债务多半是一个姓宋的做的中保。姓宋的专是一个说是打合,牵线接头,陪人家借字,吃白食,拿干钱角色!
    今天,现在孟老板就是要碰这个姓宋的去,谈谈嫁女儿的事情。早先约好,在古月楼见面,再谈一趟,就定聘了。
    约莫两个多钟头之后,孟老板下了楼来。脸上蜡渣黄,他身边是那个姓宋的,两人走到屋檐口,站了一站。姓宋的帽子取下来,搔了搔头,想说甚么,想想,又不说了。仍旧把帽子戴上。“回见。”“回见。”
    孟老板把女儿嫁给保安队一个班长。姓宋的做媒,明天过门。
    “唉,老孟,老孟,你真狠心,实在是把女儿卖了。”
    孟家的房子真黑。女儿的妈陪着女儿做点衣裳,用从“聘礼”中抽出来的钱,制两件衬衣,一件花布棉袍子。剪刀声中不时夹杂着母亲一声干咳。女儿不说话。孟老板也不说话。
    他这两天脾气非常的好。好得特别。两个小的孩子,也分外的乖,安安静静的。爸爸给他们还剪了剪指甲。
    过了三天,日子到了。换上新式初上头的女儿来跟爸爸辞行:“爸爸,我走了。”
    爸爸看看女儿,圆圆的脸。新花布棉袍。眉毛新经收拾弯弯的。“走吧,好好的。到人家去要……你妈呢?”孟老板娘原躲在门后拉衣袖拭眼泪,忙走出来,“大妹你放心去喔,要听话喔!”
    大家都像再也无话可说,那么静了一会儿。一同听到街上卖油豆腐的声音。
    孟老板女儿的出门是坐洋车去的。女儿一走,孟老板即出门去,一直向北。
    这两天他找到一点废材料,一个人,做了三个特大双响,问他干甚么,他一声不说。现在他带了这三个大炮仗出去,一直走到荒地。
    他一直走到荒地。荒地辽阔无边,一棵秃树,衰草斜阳,北风哀动。孟老板把三个双响一个一个点上,随即拼命把炮仗向天上扔。真是一个最响的炮仗。多少日子以来没有过的新鲜声音。这一带人全都听到了。没有一个人知道是怎么回事。
    (有删改)
    25.概括孟老板这一人物形象特点。
    26.人们的急切心情在文中画波浪线部分表现为怎样的语言特点?
    27.文章三次写到孟老板这一趟走出巷口和以往不同,这样安排有何用意?
    28.有人认为,汪曾祺的小说有一种对现实生活很深的沉痛感,请结合文章最后一段从艺术手法和小说主旨角度具体分析。
    【答案】25.①仗义热心;
    ②手艺高超;
    ③怜爱子女;
    ④境遇凄惨;
    ⑤克制隐忍。
    26.①多用短句,问句、感叹句;
    ②语词反复;
    ③多用语气词。
    27.①结构上串联全文,过渡;
    ②暗示了孟老板的境遇变化及复杂心理;
    ③舒缓节奏等作用。
    28.①以辽阔无边的荒地凸显一个人的渺小,烘托出人物在凄惨境遇下的无力感、孤独感;
    ②“最响”的炮仗声反衬了人物内心不能言说的沉痛,“没有一个人知道是怎么回事”暗示了人物无处可说、无人可说的苦痛。
    ③与上文形成多重对比,如多日没有过的新鲜声音与上文刻在人们记忆中的每天试炮声,自家女儿出嫁时只有三个炮仗的寒碜与上文家家户户嫁女儿都用孟家炮仗、烟火的盛况等,表现了孟老板的生存困境,揭示出小人物在时代面前的人生悲剧。
    25.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1)依据原文“照例凡有须孟老板出力处他没有不站出来的,有须出钱处,也从不肯后人”可知,孟老板他为人仗义,有热心肠,乐于助人;
    (2)依据原文“全城不止三家炮仗店,而孟家三代以来比任何一家的炮仗都响。四乡八镇,甚至邻近县城,娶媳妇,嫁女儿,讲究人家,都讲究用孟家炮仗,好像才算是放炮仗”可知,孟老板家的炮仗被认可,说明技术高超,深受人们的喜欢;
    (3)依据原文“他这两天脾气非常的好。好得特别。两个小的孩子,也分外的乖,安安静静的。爸爸给他们还剪了剪指甲”和“走吧,好好的”可知,孟老板对子女关系疼爱有加;
    (4)依据原文“店开不下去。家里耗了个空。背得一身的债”可知,孟老板由于地方连年水旱兵灾,生活窘困;
    (5)依据原文“这两天他找到一点废材料,一个人,做了三个特大双响,问他干甚么,他一声不说。现在他带了这三个大炮仗出去,一直走到荒地”可知,孟老板面对残酷的现实,不得不克制隐忍,委屈生活。
    26.
    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1)多用短句,问句、感叹句。“而忽然,熄了。怎么回事?”“等!不着。等,不着!”“闹呀,吆喝呀,拍手吹哨呀”等语句均是短句,句式活泼灵动,简洁明快,节奏感较强,音韵和谐。同时,问句、感叹句的使用,有利于充分表达情感;
    (2)反复的手法。“熄了?熄了。熄了!”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增强语气或语势,起到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3)多用语气词。“大家那个叫呀,闹呀,吆喝呀,拍手吹哨呀”,多次使用语气词“呀”字,起到了舒缓停顿或强调的作用,更接近口语,亲切自然。
    27.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1)在情节结构上,贯穿全文的始终,叙述上有过渡的作用,使文章结构更完整,更严谨;
    (2)在人物塑造上,表层写“这一趟走出巷口和以往不同”,实则塑造了孟老板的境遇变化及复杂心理,因为孟家炮仗店的门关上了,孟老板要把女儿嫁出去,体现了既舍不得女儿又无可奈何的心情,以及生活的窘困;
    (3)艺术效果上,三次同样的举动在不同场景下重复,有舒缓节奏的作用,让读者慢慢体会孟老板的艰难和心路历程。
    28.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概括语段的艺术手法和小说主旨的能力。
    (1)烘托。依据原文“荒地辽阔无边,一棵秃树,衰草斜阳,北风哀动”可知,作者以秃树、衰草、斜阳、北风等营造苍凉萧瑟的氛围,辽阔无边的荒地凸显一个人的渺小,场景之大,人之渺小,烘托出人物在命运发生变化时的孤独和无助;
    (2)反衬。依据原文“真是一个最响的炮仗。多少日子以来没有过的新鲜声音。这一带人全都听到了。没有一个人知道是怎么回事”可知,孟老板由于地方连年水旱兵灾,生活窘困,内心非常痛苦,面对残酷的现实,不得不克制隐忍;
    (3)对比。此段与上文形成多重对比,比如,本段中的“多少日子以来没有过的新鲜声音”和文章开篇“你每天可以看到孟老板在一棵柳树旁边,有时带着他的孩子。把炮仗一个一个试放。这是这个小城市每天的招呼”形成鲜明对比;本段中的“孟老板把三个双响一个一个点上”和前文的“四乡八镇,甚至邻近县城,娶媳妇,嫁女儿,讲究人家,都讲究用孟家炮仗”也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孟老板的生存变化过程,揭示出以“孟老板”为代表的小人物在时代变迁面前的人生悲剧,突出了主题。

    相关试卷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之联系实际探究: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之联系实际探究,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27日《大公报》,有删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语文专题文学类文本阅读训练: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专题文学类文本阅读训练,共5页。

    2022年中考语文三轮冲刺考点梳理:文学类文本阅读(有答案)练习题:

    这是一份2022年中考语文三轮冲刺考点梳理:文学类文本阅读(有答案)练习题,共31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