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2022年中考物理复习之挑战压轴题(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含答案)
2022年中考物理复习之挑战压轴题(选择题):压强(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年中考物理复习之挑战压轴题(选择题):压强(含答案),共32页。
2022年中考物理复习之挑战压轴题(选择题):压强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2021秋•青浦区期末)均匀正方体甲、乙置于水平地面上,对水平地面的压强分别为p甲、p乙,如图所示。现沿水平方向分别切去相同高度的部分后,甲、乙剩余部分对水平地面的压强相等。下列关于甲、乙的密度ρ甲、ρ乙和甲、乙正方体对水平地面的压强p甲、p乙大小的判断,正确的是( )
A.ρ甲=ρ乙,p甲>p乙 B.ρ甲=ρ乙,p甲<p乙
C.ρ甲>ρ乙,p甲>p乙 D.ρ甲>ρ乙,p甲<p乙
2.(2021秋•闵行区期末)实心均匀正方体甲、乙按如图所示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已知它们对桌面的压强相等。现将乙在桌面外的部分沿竖直方向切去,切去的比例为n。甲按相同比例n沿水平方向切去一部分,并将切去部分叠放在对方剩余的上方,此时甲、乙对桌面的压力分别为F甲、F乙,压强分别为p甲、p乙。关于压力、压强的大小关系,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F甲=F乙、p甲>p乙 B.F甲>F乙、p甲<p乙
C.F甲=F乙、p甲<p乙 D.F甲<F乙、p甲>p乙
3.(2021•闵行区二模)实心均匀柱体甲、圆台乙放置于水平地面上,已知它们高度相同、底面积S甲>S乙,如图所示。若在甲、乙上方沿水平方向截去相同体积,将切下部分竖放在对方剩余部分正上方后,甲、乙上方受到的压强p甲′<p乙′。则截去前甲、乙对地的压力F甲、F乙,压强p甲、p乙的大小关系是( )
A.F甲>F乙,p甲>p乙 B.F甲>F乙,p甲<p乙
C.F甲<F乙,p甲>p乙 D.F甲<F乙,p甲<p乙
4.(2018•陕西二模)如图所示,完全相同的甲、乙两个烧杯内分别装有密度不同的液体。在两烧杯中,距离杯底同一高度处有A、B两点,已知A、B两点压强相等,烧杯甲、乙对桌面的压强为p甲、p乙,若将两个体积相等的实心物体M、N分别轻轻地放入甲、乙量容器中,发现M漂浮在甲液面上,N悬浮在乙液体中,两容器中液体均未溢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烧杯对桌面的压强p甲与p乙的大小无法确定
B.M、N两物体的密度关系为ρM>ρN
C.放入M、N两物体后,容器底增加的压强为△p甲<△p乙
D.放入M、N两物体后,容器对桌面增加的压力为△F甲=△F乙
5.(2021秋•普陀区期末)如图所示,甲、乙两个实心均匀正方体放在水平地面上,沿竖直方向在两个正方体上分别切去相同宽度,甲、乙剩余部分对地面的压强相等,则下列关于甲、乙正方体切去部分质量m甲'和m乙'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
A.m甲'一定大于m乙' B.m甲'一定等于m乙'
C.m甲'可能小于m乙' D.m甲'可能不等于m乙'
6.(2021秋•鹿城区期末)在图所示装置中,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上端塞有橡皮塞,管内一段水银柱将一部分气体封闭在玻璃管内。已知玻璃管和橡皮塞总重为G,管的横截面积为S,水银柱高为h,水银的密度为ρ,设当时大气压为p0,管内空气重力不计,则整个装置平衡时,弹簧秤的示数应为( )
A.G B.G+ρghS C.G﹣ρghS D.G+ρghS﹣p0S
7.(2021秋•闵行区校级期中)如图所示,形状、体积相同的长方体甲、乙置于水平地面,对地面的压力分别为F甲、F乙,将它们顺时针旋转90°,此时甲、乙对地面的压强分别为p甲'、p乙',对地面压强的变化量分别为Δp甲、Δp乙.若F甲>F乙,则( )
A.Δp甲>Δp乙,p甲'>p乙' B.Δp甲>Δp乙,p甲'<p乙'
C.Δρ甲<Δp乙,p甲'>p乙' D.Δp甲<Δp乙,p甲'<p乙'
8.(2021秋•静安区校级期中)如图2所示,均匀圆柱体甲和盛有液体乙的薄壁薄底轻质圆柱形容器置于水平地面,圆柱体和容器的高度相等但底面积不同,甲对地面的压强等于液体乙对容器底部的压强。现沿水平方向截取部分圆柱体甲并从容器内抽取部分液体乙,使得它们剩余部分的高度或深度均为h,则它们截取或抽取部分质量m以及截取或抽取之后甲乙对地面的压强p'关系是( )
A.m甲>m乙,p'甲>p'乙 B.m甲>m乙,p'甲<p'乙
C.m甲<m乙,p'甲>p'乙 D.m甲<m乙,p'甲<p'乙
9.(2021秋•东平县期中)如图所示,质量为10kg,底面积为500cm2的圆柱体A放在水平面上。一薄壁圆柱形容器B也置于水平面上,该容器足够高,底面积为200cm2,内盛有8kg的水。若将一物体M分别放在圆柱体A上表面的中央和浸没在容器B的水中时,圆柱体A对水平面的压强变化量和水对容器B底部压强的变化量相等(g取10N/kg,ρ水=1.0×103kg/m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未放上物体M时,圆柱体A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为2×103Pa
②容器B内水的体积为0.8m3
③物体M的密度为2.8×103kg/m3
④物体M未放入容器B时,容器B底部受到的水的压强为4×103Pa
A.只有①② B.只有②③ C.只有③④ D.只有①④
10.(2021春•长沙期中)如图所示,甲、乙为两个实心均匀正方体,它们对水平地面的压强相等。若在两个正方体的上部,沿水平方向分别截去相同高度的部分,并将截去部分叠放在对方剩余部分上,它们对地面的压强为p甲和p乙,甲、乙的密度大小ρ甲、ρ乙关系是( )
A.p甲=p乙,ρ甲>ρ乙 B.p甲<p乙,ρ甲<ρ乙
C.p甲>p乙,ρ甲<ρ乙 D.p甲>p乙,ρ甲>ρ乙
2022年中考物理复习之挑战压轴题(选择题):压强(10题)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2021秋•青浦区期末)均匀正方体甲、乙置于水平地面上,对水平地面的压强分别为p甲、p乙,如图所示。现沿水平方向分别切去相同高度的部分后,甲、乙剩余部分对水平地面的压强相等。下列关于甲、乙的密度ρ甲、ρ乙和甲、乙正方体对水平地面的压强p甲、p乙大小的判断,正确的是( )
A.ρ甲=ρ乙,p甲>p乙 B.ρ甲=ρ乙,p甲<p乙
C.ρ甲>ρ乙,p甲>p乙 D.ρ甲>ρ乙,p甲<p乙
【考点】固体压强大小比较;密度的大小比较.
【专题】应用题;压轴题;比较思想;分析、综合能力.
【分析】甲、乙是均匀正方体,形状规则,根据p=进行分析。由于F=G,G=mg,m=ρv,V=sh,所以F=ρshg,将F=ρshg代入p=,这样就可以把S从公式中消除,公式就变为:p=ρgh,最后用这个公式就可以分析出压强大小了。
【解答】解:正方体对地面的压强:p=====ρgh
由图知,当正方体沿水平方向分别切去相同高度后,甲、乙剩余部分高度h甲′<h乙′,此时,甲、乙剩余部分对水平地面的压强相等。
所以:ρ甲>ρ乙
甲、乙对水平地面的压强等于甲、乙各自切去部分和各自剩余部分对水平地面的压强和。又因甲、乙剩余部分对水平地面的压强相等。那就只需比较甲、乙各自切去部分压强。由于切去相同高度且ρ甲>ρ乙,
根据p=ρgh,得出P甲>P乙。
故选:C。
【点评】p=是计算压强的普适公式,对于形状规则的固体,比如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来说,也可以用p=ρgh来计算固体压强。
2.(2021秋•闵行区期末)实心均匀正方体甲、乙按如图所示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已知它们对桌面的压强相等。现将乙在桌面外的部分沿竖直方向切去,切去的比例为n。甲按相同比例n沿水平方向切去一部分,并将切去部分叠放在对方剩余的上方,此时甲、乙对桌面的压力分别为F甲、F乙,压强分别为p甲、p乙。关于压力、压强的大小关系,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F甲=F乙、p甲>p乙 B.F甲>F乙、p甲<p乙
C.F甲=F乙、p甲<p乙 D.F甲<F乙、p甲>p乙
【考点】固体压强大小比较;压力及重力与压力的区别.
【分析】切割前,明确甲、乙对桌面的压力和接触面积,利用压强的定义式及压强相等比较它们的重力大小;按相同的比例切割后且将切下的部分分别放到对方的上面,利用作差法比较其压力和压强的大小关系,即可判断。
【解答】解:未切割前,设甲、乙的重力分别为G甲、G乙,甲、乙的底面积分别为S甲、S乙;
由于桌面水平,则甲、乙对桌面的压力分别为F′甲=G甲,F′乙=G乙;
由图可知,甲的接触面积S甲大于乙的接触面积(1﹣n)S乙,且它们对桌面的压强相等,则根据G=F=pS可知甲的重力较大,即G甲>G乙;
由压强的定义式可得,未切割前,甲、乙对桌面的压强分别为p′甲=、p′乙=;
依题意可知,甲、乙未切割前对桌面的压强相等,即;
化简可得:1﹣n=;
甲、乙切去比例均为n,并将切去部分叠放在对方剩余的上方,
则甲对桌面的压力变为F甲=(1﹣n)G甲+nG乙,乙对桌面的压力变为F乙=(1﹣n)G乙+nG甲;
F甲﹣F乙=[(1﹣n)G甲+nG乙]﹣[(1﹣n)G乙+nG甲]=(1﹣n)(G甲﹣G乙)﹣n(G甲﹣G乙)=(1﹣2n)(G甲﹣G乙);
由图可知,n<,所以F甲﹣F乙=(1﹣2n)(G甲﹣G乙)>0,即F甲>F乙;
切割并叠放后,甲对桌面的压强:p甲=,
乙对桌面的压强为:p乙=;
则p甲﹣p乙=(将1﹣n=代入到前面式子中,再通分化简即可得到),因为G甲>G乙,所以p甲﹣p乙<0,则p甲<p乙;
由此可知,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压力、压强的大小比较,明确物体对桌面的压力及其变化,并利用作差法比较其大小是解答本题的难点。
3.(2021•闵行区二模)实心均匀柱体甲、圆台乙放置于水平地面上,已知它们高度相同、底面积S甲>S乙,如图所示。若在甲、乙上方沿水平方向截去相同体积,将切下部分竖放在对方剩余部分正上方后,甲、乙上方受到的压强p甲′<p乙′。则截去前甲、乙对地的压力F甲、F乙,压强p甲、p乙的大小关系是( )
A.F甲>F乙,p甲>p乙 B.F甲>F乙,p甲<p乙
C.F甲<F乙,p甲>p乙 D.F甲<F乙,p甲<p乙
【考点】固体压强大小比较;压力及重力与压力的区别.
【专题】应用题;比较思想;压强、液体的压强;能力层次;分析、综合能力.
【分析】固体对水平支持面压力的大小和固体重力大小相等,比较压力即比较重力,又因为重力和质量成正比,比较两个物体对水平地面的压力就是比较两个物体的质量。质量又等于体积乘以密度,所以压力的比较也可以说是比较体积和密度的乘积
此题中有明显的的几何体积关系,但密度关系没有,必须从题干中给出的信息经推理得到后再进行比较。
比较压强既是比较压力和面积的比值,但此题目中有可能出现压力大受力面积也大,压力小面积也小的情况,无法使用基本公式记性比较。其中一个物体非规则柱体,柱体压强的特殊公式p=ρgh也无法套用,需要基本公式和特殊公式结合起来使用。
【解答】根据本题中对两个物体的几何特性描述,明显有甲物体体积大于乙物体的体积,即V甲>V乙
由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切割相同体积竖放在对方,由几何直观可知,两个压强对应的受力面积是一样的,都是切割下的圆台的底面积,由已知条件p甲′=p乙′=得到ρ甲>ρ乙,V甲>V乙,甲的质量大于乙的质量,甲对地的压力大于乙对地的压力
物体甲是圆柱体,根据公式可知,甲对地面的压强大于等高的由乙材料制作而成的圆柱体,而等高乙材料制作而成的圆柱体体积大于相对应的圆台,所以圆柱体的质量大于圆台的质量,圆柱体重力大于圆台重力,对地面的压力也就大于圆台,等受力面积的情况下,等底等高的圆柱对地面压强大于圆台,最终关系是甲物体压强大于等高的乙材料柱体压强,乙材料柱体压强又大于乙圆台的压强,即p甲>p乙柱体>p乙
故选:A。
【点评】此题需要综合运动压强基本公式,柱体压强的特殊公式,其中两个压强公式需要用在不同的情境中,无法直接使用进行比较,需要引入第三个物体作为比较的中介,题目难度很大。
4.(2018•陕西二模)如图所示,完全相同的甲、乙两个烧杯内分别装有密度不同的液体。在两烧杯中,距离杯底同一高度处有A、B两点,已知A、B两点压强相等,烧杯甲、乙对桌面的压强为p甲、p乙,若将两个体积相等的实心物体M、N分别轻轻地放入甲、乙量容器中,发现M漂浮在甲液面上,N悬浮在乙液体中,两容器中液体均未溢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烧杯对桌面的压强p甲与p乙的大小无法确定
B.M、N两物体的密度关系为ρM>ρN
C.放入M、N两物体后,容器底增加的压强为△p甲<△p乙
D.放入M、N两物体后,容器对桌面增加的压力为△F甲=△F乙
【考点】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
【专题】应用题;压强和浮力;分析、综合能力.
【分析】(1)由图知A、B所处的深度关系,根据p=ρgh结合A、B两点的压强相等判断两液体的密度关系,圆柱形容器内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和液体的重力相等,根据G=F=pS可知A点和B点液面以上两液体的重力关系,A、B两点距离杯底同一高度时它们液面以下两液体的体积相等,根据G=mg=ρVg判断两点液面以下液体的重力关系,然后得出两容器内液体的重力关系,水平面上物体的压力和自身的重力相等,根据p=判断两烧杯对桌面的压强关系;
(2)将两个体积相等的实心物体M、N分别轻轻地放入甲、乙量容器中,发现M漂浮在甲液面上,N悬浮在乙液体中,根据物体浮沉条件判断两物体和两液体的密度关系,然后比较两物体的密度关系;
(3)实心物体M、N的体积相等,M漂浮在甲液面上时排开甲液体的体积小于N悬浮在乙液体中排开液体的体积,根据△h=判断两液体上升的高度关系,利用△p=ρg△h判断两烧杯底增加的压强关系;
(4)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判断两物体受到的浮力关系,根据物体浮沉条件得出两物体的重力关系,容器对桌面增加的压力等于物体的重力,然后得出答案。
【解答】解:(1)由图知,A、B所处的深度关系为hA>hB,
因A、B两点压强相等,即pA=pB,
所以,由p=ρgh的变形式ρ=可知,两液体的密度关系为ρ甲<ρ乙,
因圆柱形容器内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和液体的重力相等,
所以,由G=F=pS可知,A点和B点液面以上两液体的重力相等,
又因A、B两点距离杯底同一高度,
所以,A点和B点液面以下两液体的体积相等,
由G=mg=ρVg可知,A点液面以下液体的重力小于B点液面以下液体的重力,
综上可知,甲容器内液体的重力小于乙容器内液体的重力,
因水平面上物体的压力和自身的重力相等,
所以,由p===可知,甲、乙两烧杯对桌面的压强关系为p甲<p乙,故A错误;
(2)将两个体积相等的实心物体M、N分别轻轻地放入甲、乙量容器中,发现M漂浮在甲液面上,N悬浮在乙液体中,
因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时漂浮,物体密度等于液体密度时悬浮,
所以,ρM<ρ甲,ρN=ρ乙,则ρM<ρN,故B错误;
(3)因实心物体M、N的体积相等,M漂浮在甲液面上时排开甲液体的体积小于N悬浮在乙液体中排开液体的体积,
所以,由△h=可知,放入M、N两物体后,乙烧杯内液面上升的高度较大,
由△p=ρg△h可知,乙烧杯内的液体密度大,上升的高度大,则乙容器底增加的压强大,即△p甲<△p乙,故C正确;
(4)因乙液体的密度大,N排开液体的体积大,
所以,由F浮=ρgV排可知,M受到的浮力小于N受到的浮力,
因物体漂浮或悬浮时受到的浮力和自身的重力相等,
所以,实心物体的重力关系为GM<GN,
因水平面上物体的压力和自身的重力相等,
所以,由△F=G物可知,容器对桌面增加的压力为△F甲<△F乙,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液体压强公式、密度公式、压强定义式、物体浮沉条件和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正确的判断两液体的质量关系和两物体的质量关系是关键。
5.(2021秋•普陀区期末)如图所示,甲、乙两个实心均匀正方体放在水平地面上,沿竖直方向在两个正方体上分别切去相同宽度,甲、乙剩余部分对地面的压强相等,则下列关于甲、乙正方体切去部分质量m甲'和m乙'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
A.m甲'一定大于m乙' B.m甲'一定等于m乙'
C.m甲'可能小于m乙' D.m甲'可能不等于m乙'
【考点】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
【专题】压强、液体的压强;分析、综合能力.
【分析】(1)根据沿竖直方向切相同宽度后甲、乙剩余部分对地面的压强相等即 p甲=p乙;由水平放置的实心均匀正方体对地面的压强公式p=,可推知甲、乙正方体切去部分对地面的压强也相等 即p甲'=p乙';根据固体压强公式p==,结合p甲'=p乙',可得切去部分的压强等式;
(3)由切去部分的底面积表达式S甲'=L甲×Δh,S乙'=L乙×Δh,可比较出S甲和S乙的大小关系,结合等式,即可推出切去部分质量m甲'和m乙'的大小关系。
【解答】解:设甲、乙两正方体的边长分别为L甲、L乙,根据题意可知,沿竖直方向切相同宽度后,甲、乙剩余部分对地面的压强相等,即 p甲=p乙;
由水平放置的实心均匀正方体对地面的压强公式p=,可知ρ甲L甲g=L乙ρ乙g;
故可推知甲、乙正方体切去部分对地面的压强也相等 即p甲'=p乙';
根据固体压强公式p==,则切去部分的压强还可表示为:;
切去前S甲>S乙,分别切去相同宽度Δh,则切去部分的底面积S甲'=L甲×Δh,S乙'=L乙×Δh;
又由图可知L甲>L乙,则S甲'>S乙',结合等式,故可得m甲'>m乙'。
故选:A。
【点评】本题的特殊之处在于仅使用一种固体压强计算方法无法直接得出结果,根据已知条件,灵活选用压强计算公式进行分析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6.(2021秋•鹿城区期末)在图所示装置中,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上端塞有橡皮塞,管内一段水银柱将一部分气体封闭在玻璃管内。已知玻璃管和橡皮塞总重为G,管的横截面积为S,水银柱高为h,水银的密度为ρ,设当时大气压为p0,管内空气重力不计,则整个装置平衡时,弹簧秤的示数应为( )
A.G B.G+ρghS C.G﹣ρghS D.G+ρghS﹣p0S
【考点】大气压的综合应用.
【专题】整体思想.
【分析】通过分析图中的装置可以看出,无论气压如何,管内水银柱、空气柱的压强如何,整个装置所受的重力都要通过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体现出来。因此,我们应将整个装置看做一个整体来进行分析,通过给出的量计算出水银柱的重力再加上玻璃管和橡皮塞的总重,即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解答】解:
将整个装置看做一个整体,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等于装置的总重力G总。
管内水银柱的重G水银=F=pS=ρghS,
管和橡皮塞的重加水银重:
G总=G+G水银=G+ρghS。
故选:B。
【点评】利用整体思想来分析,是解决此题的关键。因为无论装置内部压强的大小如何变化,其重力,也就是地球对它们的吸引力是不会改变的,这些最终都要在弹簧测力计上表现出来,因此,把握住这一关键,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7.(2021秋•闵行区校级期中)如图所示,形状、体积相同的长方体甲、乙置于水平地面,对地面的压力分别为F甲、F乙,将它们顺时针旋转90°,此时甲、乙对地面的压强分别为p甲'、p乙',对地面压强的变化量分别为Δp甲、Δp乙.若F甲>F乙,则( )
A.Δp甲>Δp乙,p甲'>p乙' B.Δp甲>Δp乙,p甲'<p乙'
C.Δρ甲<Δp乙,p甲'>p乙' D.Δp甲<Δp乙,p甲'<p乙'
【考点】固体压强大小比较;压力及重力与压力的区别.
【专题】应用题;压强、液体的压强;应用能力.
【分析】水平面上物体的压力和自身的重力相等,甲乙放置方式变化时对水平地面的压力不变,始终等于自身的重力,根据p=得出对地面压强的变化量,结合F甲>F乙求出两者对地面压强的变化量的关系;将它们顺时针旋转90°,根据p=得出对水平地面的压强表达式,比较受力面积和重力关系即可得出压强关系。
【解答】解:因水平面上物体的压力和自身的重力相等,则F甲=G甲,F乙=G乙,
长方体甲、乙的形状和体积相同,设它们立方时的底面积为S1,平放时的底面积为S2,
则它们对地面压强的变化量:
Δp甲=﹣=﹣=,Δp乙=﹣=﹣==,
由F甲>F乙可知G甲>G乙,则Δp甲>Δp乙,故CD错误;
将它们顺时针旋转90°,此时甲、乙对地面的压强:p甲'==,p乙'==,
由G甲>G乙和S1<S2可知,p甲'>p乙',故A正确、B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压强大小的比较,关键是知道水平面上物体的压力和自身的重力相等。
8.(2021秋•静安区校级期中)如图2所示,均匀圆柱体甲和盛有液体乙的薄壁薄底轻质圆柱形容器置于水平地面,圆柱体和容器的高度相等但底面积不同,甲对地面的压强等于液体乙对容器底部的压强。现沿水平方向截取部分圆柱体甲并从容器内抽取部分液体乙,使得它们剩余部分的高度或深度均为h,则它们截取或抽取部分质量m以及截取或抽取之后甲乙对地面的压强p'关系是( )
A.m甲>m乙,p'甲>p'乙 B.m甲>m乙,p'甲<p'乙
C.m甲<m乙,p'甲>p'乙 D.m甲<m乙,p'甲<p'乙
【考点】固体压强大小比较.
【专题】应用题;压强、液体的压强;应用能力.
【分析】(1)均匀柱体对水平面的压强p=====ρgh;已知原来甲对地面的压强等于液体乙对容器底部的压强,根据p=ρgh可知圆柱体甲和液体乙的密度关系;
因薄底轻质圆柱形容器的重力不计,则乙容器对地面的压强等于液体乙对容器底部的压强;
现沿水平方向截取部分圆柱体甲并从容器内抽取部分液体乙,使得它们剩余部分的高度或深度均为h,且知道二者的密度关系,根据p=ρgh可比较截取或抽取之后甲乙对地面的压强p'的关系;
(2)原来甲乙对地面的压强相等,即p甲=p乙;原来甲乙对地面的压强等于剩余部分对地面的压强加上截取或抽取部分对地面的压强,即p'甲+p甲切=p'乙+p乙抽,据此可比较切去或抽取部分对地面(或各自受力面)的压强关系;根据压力与重力的关系和压强公式可得截取或抽取部分的重力表达式,并比较其重力的大小关系,由G=mg可知它们截取或抽取部分的质量关系。
【解答】解:
(1)均匀柱体对水平面的压强p=====ρgh(其中h为柱体的高);
已知原来甲对地面的压强等于液体乙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即ρ甲gh甲=ρ乙gh乙﹣﹣﹣﹣﹣①,
由图知原来h甲>h乙﹣﹣﹣﹣﹣②,
则由①②可知ρ甲<ρ乙;
因薄底轻质圆柱形容器的重力不计,则乙容器对地面的压强等于液体乙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即等于ρ乙gh乙);
现沿水平方向截取部分圆柱体甲并从容器内抽取部分液体乙,使得它们剩余部分的高度或深度均为h,且ρ甲<ρ乙,所以由p=ρgh可知,截取或抽取之后甲乙对地面的压强关系为:p'甲<p'乙,故AC错误;
(2)根据题意可知原来甲乙对地面的压强相等,即p甲=p乙;
原来甲乙对地面的压强等于剩余部分对地面的压强加上截取或抽取部分对地面(或各自受力面)的压强,即p'甲+p甲切=p'乙+p乙抽,
因p'甲<p'乙,所以可知p甲切>p乙抽﹣﹣﹣﹣﹣﹣③;
由图可知受力面积的关系为S甲>S乙﹣﹣﹣﹣﹣﹣﹣④
根据压力与重力的关系和压强公式可得,截取或抽取部分的重力分别为:G甲切=F甲切=p甲切S甲,G乙抽=F乙抽=p乙抽S乙,
所以甲切去部分的重力较大,由G=mg可知甲切去部分的质量较大,即m甲>m乙,故B正确、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压力与重力的关系、液体压强公式、压强定义式的综合应用等,解题的关键是:原来甲乙对地面的压强等于剩余部分对地面的压强加上截取或抽取部分对地面(或各自受力面)的压强。
9.(2021秋•东平县期中)如图所示,质量为10kg,底面积为500cm2的圆柱体A放在水平面上。一薄壁圆柱形容器B也置于水平面上,该容器足够高,底面积为200cm2,内盛有8kg的水。若将一物体M分别放在圆柱体A上表面的中央和浸没在容器B的水中时,圆柱体A对水平面的压强变化量和水对容器B底部压强的变化量相等(g取10N/kg,ρ水=1.0×103kg/m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未放上物体M时,圆柱体A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为2×103Pa
②容器B内水的体积为0.8m3
③物体M的密度为2.8×103kg/m3
④物体M未放入容器B时,容器B底部受到的水的压强为4×103Pa
A.只有①② B.只有②③ C.只有③④ D.只有①④
【考点】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液体的压强的计算;密度的计算.
【专题】计算题;压强、液体的压强;应用能力.
【分析】①圆柱体对地面的压力等于圆柱体的重力,知道受力面积,利用压强公式p=求对地面的压强;
②知道水的质量和水的密度,利用密度公式ρ=求水的体积;
③设物体M的质量为m,则圆柱体甲对地面压强的增加量ΔpA==水对容器乙底部压强增加量ΔpB=ρ水Δhg=ρ水g,根据Δp1=Δp2求得物体的密度;
④根据压强公式pB===求出容器B底部受到的水的压强。
【解答】解:①圆柱体对地面的压力等于圆柱体的重力,即F=G=mg=10kg×10N/kg=100N,未放上物体M时,圆柱体A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为:
p===2×103Pa,故①正确;
②利用密度公式ρ=得,水的体积为:
V===0.008m³,故②错误;
③设物体M的质量为m,则圆柱体甲对地面压强的增加量ΔpA==,水对容器乙底部压强增加量ΔpB=ρ水Δhg=ρ水g,
根据△pA=△pB,则=ρ水g,
所以,物体的密度:
ρM====2.5×103kg/m3,故③错误;
④物体M未放入容器B时,容器B底部受到的水的压强为:
pB=====4×103Pa,故④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密度公式、液体压强公式、压强定义式的掌握和运用,难点在第三问,求出容器对地面压强的增加量和水对容器底部压强的增加量,利用好等量关系是突破点。
10.(2021春•长沙期中)如图所示,甲、乙为两个实心均匀正方体,它们对水平地面的压强相等。若在两个正方体的上部,沿水平方向分别截去相同高度的部分,并将截去部分叠放在对方剩余部分上,它们对地面的压强为p甲和p乙,甲、乙的密度大小ρ甲、ρ乙关系是( )
A.p甲=p乙,ρ甲>ρ乙 B.p甲<p乙,ρ甲<ρ乙
C.p甲>p乙,ρ甲<ρ乙 D.p甲>p乙,ρ甲>ρ乙
【考点】固体压强大小比较.
【专题】应用题;压强、液体的压强;分析、综合能力.
【分析】(1)由于两个物体都是规则的实心正方体物体,可利用p======ρgh先判断出两个物体的密度大小;
(2)物体对水平地面的压力等于其重力;根据压强相等利用柱体压强公式p======ρgh列出相应的关系式,判断出截去相同高度的部分的重力大小;则后来物体的对地面的压力等于自身剩余重力加对方切去部分的重力,根据压强公式比较压强大小。
【解答】解:(1)因为p======ρgh,且两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强相同,即p=ρ甲gh甲=ρ乙gh乙,h甲>h乙,
所以ρ甲<ρ乙;
(2)把甲、乙均分为两部分,甲最初对地面的压强p甲原=﹣﹣﹣﹣﹣﹣﹣①
乙最初对地面的压强:p乙原=﹣﹣﹣﹣﹣﹣﹣﹣②
由于它们均为实心正方体,且对地面的压强相等,可得ρ甲gh甲=ρ乙gh乙,
甲切去部分的重G甲切=ρ甲gV甲切=ρ甲ghh﹣﹣﹣﹣﹣﹣﹣③
同理乙切去部分的重G乙切=ρ乙ghh﹣﹣﹣﹣﹣﹣﹣④
可得:==>1,
可得G甲切>G乙切﹣﹣﹣﹣⑤
将切去部分放置在对方剩余部分的上表面,
则此时甲的整体产生的压强:p甲=﹣﹣﹣﹣﹣﹣﹣⑥
此时乙的整体产生的压强p乙=﹣﹣﹣﹣﹣﹣﹣⑦
由①⑤⑥可知,p甲<p甲原﹣﹣﹣⑧
由②⑤⑦可知,p乙>p乙原﹣﹣﹣⑨
而最初甲乙对地面压强相等,结合⑧⑨可知,p甲<p乙;
综合上述分析可得,B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密度和压强大小的判断,关键要掌握压强的计算公式,特别是柱体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强公式应用,在分析过程中要注意改变的量和相等的量,要细心分析。
考点卡片
1.密度的大小比较
【知识点的认识】
密度大小由物质决定;要比较物质密度的大小:
(1)从单位上:主单位:kg/m3,( 读作:千克每立方米)常用单位:g/cm3. (读作:克每立方厘米) 单位换算:1 g/cm3=1000 kg/m3 (说明:两个单位比较:g/cm3单位大)
(2)从性质上:一桶水和一滴水哪个密度大?
(3)从函数图上那种物质的密度大?
【命题方向】
单位换算,用函数图来出密度大小的比较.
例1:A、B、C三种物质的质量m与体积V的关系图象如图所示.由图可知A、B、C三种物质的密度ρA、ρB、ρC和水的密度ρ水之间的关系是( )
A.ρA>ρB>ρC且ρA>ρ水 B.ρA>ρB>ρC且ρA<ρ水
C.ρA<ρB<ρC且ρA>ρ水 D.ρA<ρB<ρC且ρA<ρ水
分析:由m﹣V图象得出某体积A、B、C的质量,利用密度公式ρ=计算出A、B、C三种物质的密度,然后判断各个选项的正误.
解:由图象可知,当VA=10cm3时,mA=20g;当VB=10cm3时,mB=10g;当VC=20cm3时,mC=10g,
所以ρA===2g/cm3;
ρB===1g/cm3;
ρC===0.5g/cm3.
由计算可得:ρA>ρB>ρC且ρA>ρ水.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密度的计算,能从m﹣V图象得出相关信息是本题的关键.
例2:往甲、乙、丙三个同样的量筒里分别倒入等量的水,将同样质量的铝块、铜块、铅块分别依次放入甲、乙、丙三个量筒中,若水没有溢出,则三个量筒水位由低到高依次是 丙 、 乙 、 甲 .
分析:根据密度的变形式可结合题意直接判断.
解:根据密度公式ρ=可知,V=,
由题意可知,m铝=m铜=m铅,
∴V甲>V乙>V丙,又知甲、乙、丙三个量筒完全相同,
∴三个量筒水位由低到高依次是丙,乙,甲.
故分别填:丙;乙;甲.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密度公式及其变形和密度大小的比较的理解和掌握.
【解题方法点拨】
运用图象法解答问题的一般步骤是:
(1)明确图象中横纵坐标表示的物理量分别是什么;
(2)注意认清横坐标和纵坐标上各表示的最小分格的数值大小和单位;
(3)明确图象所表示的物理意义;
(4)根据图象对题目提出的问题作出判断,得到结论.
2.密度的计算
【知识点的认识】
(1)密度的公式:ρ=(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2)密度公式变化:m=ρV、V=
【命题方向】
利用公式计算出密度来鉴别物质,利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函数图来比较密度的大小.
例1:有不同物质组成的甲乙两个体积相同的实心物体,质量之比是2:3,这两种物质的密度值比是( )
A.2:3 B.3:2 C.1:1 D.以上答案都不对
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学生明确甲乙两个体积相同,根据密度公式即可得出答案.
解:由V甲=V乙,=可得=,故选项A正确;故选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密度公式的理解与掌握,此题比较简单,是密度计算题的基础,因此是一道基础题.
例2:小明郊游时捡到一块外形不规则的石头.为了测定它的密度,小明称出石头和一个盛满水的容器的质量 分别为0.56kg、2kg,然后将石头轻轻放入容器中,又测出了容器的总质量为2.36kg.(石头吸水不计,g取10N/kg)求:
(1)石头的体积;
(2)石头的密度;
(3)若石头吸水,所测石头的密度是偏大还是偏小,为什么?
分析:由题意可知,石头的体积等于它排开水的体积,所以根据盛满水的容器溢出的水求出石头的体积;根据密度公式求出石块的密度;若石头吸水,则石块排开水的体积减小,由此判断所测石头的密度值的情况.
解:(1)排出水的质量为:
m排=(0.56kg+2kg)﹣2.36kg=0.2kg;
∵石块完全浸没
∴V石=V排===2×10﹣4m3;
(2)石头的密度:
ρ石===2.8×103kg/m3;
(3)由于石块吸水,导致排出水的体积小于石头的体积;
根据ρ=可知,石头的密度偏大.
答:(1)石头的体积为2×10﹣4m3;(2)石头的密度为2.8×103kg/m3;(3)偏大,由于石块吸水,导致排出水的体积小于石头的体积,根据ρ=可知,石头的密度偏大.
点评:本题考查了密度公式的应用.关键是知道石头浸没水中时,排开水的体积等于石头的体积;石头吸水时,排出水的体积小于石头的体积.
【解题方法点拨】
对于密度公式,还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理解:
(1)同种物质,在一定状态下密度是定值,它不随质量大小或体积大小的改变而改变.当其质量(或体积)增大几倍时,其体积(或质量)也随着增大几倍,而比值是不变的.因此,不能认为物质的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
(2)具有同种物质的物体,在同一状态下,体积大的质量也大,物体的体积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3)具有不同物质的物体,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密度大的质量也大,物体的质量跟它的密度成正比=
(4)具有不同物质的物体,在质量相同的条件下,密度大的体积反而小,物体的体积跟它的密度成反比=.
3.压力及重力与压力的区别
【知识点的认识】
(1)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2)产生的条件:压力是相互接触的物体因相互挤压使物体发生形变时在接触面之间产生的力.
(3)方向:压力的方向与受力物体的表面垂直且指向受压物体.例如按图钉,其方向可以与墙面垂直,与天花板垂直,也可以与水平桌面垂直,无论这个面如何放置,压力的方向总是要与接触面垂直的.
(4)作用点:压力的作用点在受压物体的表面上.
(5)辨析:重力和压力的区别
重力
压力
定义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产生原因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
由于物体对物体的挤压而产生
方向
总是竖直向下
垂直于受压面且指向被压物体
作用点
物体的重心
在受压物体的表面上
施力物体
地球
对受力物体产生挤压作用的物体
联系
在通常情况下,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其重力等于物体对地面的压力
注意点
压力不一定是由于物体受到重力而引起的
物体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可以产生压力,但压力的大小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
(6)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压力和受力面积.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命题方向】
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命题:(1)压力与重力的区别方面出选择题;(2)利用压力的作用效果方面来体现控制变量法;(3)作图题:重力、压力的示意图
例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茶杯,对桌面有压力,下列有关“茶杯对桌面压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茶杯对桌面的压力就是重力
B.茶杯对桌面的压力是作用在茶杯上的
C.茶杯对桌面的压力是由于茶杯发生形变而产生的
D.茶杯对桌面的压力是由于桌面发生形变而产生的
分析:物体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物体对水平桌面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但不能说就是重力.压力是由于物体的形变而产生的.
解:A、茶杯对桌面的压力,施力物体是茶杯,受力物体是桌面;茶杯受到的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茶杯.两个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都不相同,所以这两个力不是同一个力,但两者大小相等;故A错误;
B、茶杯对桌面的压力,是茶杯对桌面施加了一个作用,故施力物体是茶杯,受力物体是桌面.故B错误.
CD、当茶杯放在水平桌面上时,由于桌面对茶杯施加了一个向上的支持力,使茶杯底部发生微小的弹性形变,从而使茶杯对桌面产生了向下的弹力,即茶杯对桌面的压力.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点评:(1)此题考查了弹力的产生、压力与重力的区别、力的定义等知识点.
(2)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等于物体的重力,但压力永远不会是重力.
(3)哪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加了压力,该物体就发生了弹性形变.
例2: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放着甲、乙、丙三个底面积相同的容器,若在三个容器中装入质量相等的水,三个容器底部所受水的压力( )
A.甲最大 B.乙最大 C.丙最大 D.一样大
分析:由图可知,知道装入水的质量相等,可知各容器内水的深度关系,然后根据液体压强的公式分析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压强的大小关系;然后利用p=分析三个容器底部所受水的压力关系.
解:如图三容器装入相同质量的水,
∵容器的底面积相同,
∴三容器内水的深度:h甲>h乙>h丙,
又∵p=ρgh,
∴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压强p甲>p乙>p丙;
∴由p=得F=pS可知,三个容器底部所受水的压力甲最大.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压强公式和液体压强公式的掌握和运用,对液体压强大小变化分析关键是确定深度大小,对固体压强的大小情况分析关键是确定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大小.
【解题方法点拨】
注意压力的概念,理解压力与重力的区别于联系,学会控制变量法分析问题,控制变量法:物理学中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它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广泛地运用在各种科学探索和科学实验研究之中.
4.固体压强大小比较
【知识点的认识】
(1)固体压强的比较
准确判断压力、受力面积及其变化:固体压强的大小与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有关。中考中对于压强的考查,往往在同一情境中出现多个力、多个面积发生变化的情景。要想准确的比较、计算压强的大小,找准产生压强的压力和该压力的受力面积是关键。我们审题时要抓住“谁对谁的压强”,找到压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以及这两个物体的接触面积就可以准确判断压力和受力面积。利用公式p=,采用控制变量法:
(2)液体压强的比较
液体内部的压强主要与液体的密度、深度有关要比较其大小一定采取控制变量法来分析,利用公式采用密度比较法和深度比较法。
【命题方向】
比较压强的大小是各省、市中考物理的热点,考题常以填空、选择等形式出现。只有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全面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在中考时取得好成绩。
例1:如图所示,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两个容器分别装有相同高度的纯水和盐水(ρ盐水>ρ水),下面关于液体中a、b、c三点(其中b、c两点在同一水平面上)压强大小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A.pa>pb>pcB.pc>pb>paC.pb>pa>pcD.pc>pa>pb
分析;液体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密度越大,深度越大,液体压强越大。
解:由b、c两点可知,深度相同,由于盐水的密度大于纯水的密度,所以pc>pb;
a、b两点可知,同种液体中,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所以pb>pa;综上所述,pc>pb>pa。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影响液体压强的因素,注意液体压强与密度和深度有关。
例2:如图所示,两个完全相同的装满豆浆的密闭杯子,以下列四种不同的方式放在水平桌面上,若杯子上表面面积是下表面面积的2倍,它们对桌面的压强大小分别是p甲、p乙、p丙、p丁,则( )
A.p甲<p乙<p丙<p丁B.p乙<p甲<p丁<p丙C.p乙<p甲=p丁<p丙D.p丙<p乙<p丁=p甲
分析:杯子放在水平地面上,杯子对水平地面的压力等于杯子自身的重力;
地面的受力面积等于杯子和桌面的接触面积;
可以设一个杯子的重力为G,杯子的下表面积为S1,杯子的上表面积为S2;
根据压强的计算公式P=求出各种情况下的压强,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解:两个装满豆浆的密闭杯子的重力是一定的,杯子放在水平地面上对水平地面的压力就等于杯子的重力;
设一个装满豆浆的杯子的重力为G,杯子正放时地面的受力面积等于杯子的下表面积S1,倒放时地面的受力面积等于杯子的上表面积S2,S2=2S1;
甲图中地面受到的压强p甲==;
乙图中地面受到的压强p乙===;
丙图中地面受到的压强p丙==;
丁图中地面受到的压强p丁====。
通过比较可知,p乙<p甲=p丁<p丙。
故选C。
点评:解答此题我们需要知道:
①某种情况下,物体对水平地面的压力等于物体的自身重力;
②受力面积等于物体和被压物体表面的接触面积;
③压强的计算公式为p=。
【解题方法点拨】
在解题中要注意控制变量法的使用,控制变量法﹣﹣物理学中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它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广泛地运用在各种科学探索和科学实验研究之中。
5.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
【知识点的认识】
(1)压强定义或解释
①垂直作用于物体单位面积上的力叫做压力.
②物体的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的大小叫做压强.
(2)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压强的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即牛顿/平方米.压强的常用单位有千帕、标准大气压、托、千克力/厘米2、毫米水银柱等等.(之所以叫帕斯卡是为了纪念法国科学家帕斯卡)
(3)公式:p=F/S
p表示压强,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Pa) F表示压力,单位牛顿(N) S表示受力面积,单位平方米
(4)补充说明:
对于(3)所写的为定义式,任何压强都可以用.但是对于液体和气体压强,还有推导公式:
【命题方向】
压强的计算,主要是运用公式及其变形解决有关问题.题型常见的有填空、选择、计算及探究题.压强的定义式p=F/S,经验表明,不少学生在学习了这一部分内容后,一般会记住公式,但理解往往是片面的,有时甚至是错误的.因此,学习中要注意对压强公式的理解,除明确各物理量间的数学关系(学生往往重视这一点),明确各量的单位,最重要的是要明确公式所表达的物理意义(学生往往忽略这一点).进行计算时,要能正确地确定压力、确定受力面积.除此以外,还要明确,由于固体不具有流动性,而液体具有流动性,造成了计算固体对水平支持面的压力压强的方法,与计算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压强的方法一般不同.另外,压强的计算常常与密度公式,重力公式相联系,体现了知识的综合性,所以常成为中考的热点.
例1:如图为站在沙地上的一名初三同学要搬走木箱,已知他一只鞋底的面积为200cm2,请你估计木箱对地面的压强约为( )
A.1000Pa B.7000Pa C.10000Pa D.20000Pa
分析:求木箱对地面的压强,而没有告知木箱对地面的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大小,因此只有通过比较人和木箱在沙地上的凹陷程度来间接判断.那么就必须先求出人对地面的压强,首先估算人的重力,然后算出两个鞋底的面积,再由压强公式可得出人对沙地的压强,至此题目的未知量就已求出.
解:人的质量大约为60kg,那么其重力约为:G=mg=60kg×10N/kg=600N;
人和地面的接触面积为:S=2×200cm2=400cm2=400×10﹣4m2;
那么人对地面的压强约为:p人===12500Pa;
由图片知:木箱在沙地中的凹陷程度要大于人在沙地中的凹陷程度,因此木箱对地面的压强要远大于人对地面的压强,即:p木箱>p人;
在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D选项符合这个条件,故选D.
点评:在此题中,与所求内容相关的物理量没有直接给出,所以能够从人和木箱在沙地中的不同凹陷程度入手来得出两个压强的大小关系,是解答此题的突破口,也是难点所在.
例2:一长方体木块平放和侧放在水平地面上时,其受力面积之比为3:1,则平放和侧放时,对地面的压强之比是 1:3 ,压力之比是 1:1 .
分析:木块平放和侧放时对水平地面的压力和自身的重力相等,重力不变,压力不变;根据压强公式求出两者对地面的压强之比.
解:∵木块平放和侧放时,对水平地面的压力和自身的重力相等,
∴木块的重力G不变时,压力F不变,即两种情况下对地面的压力之比为1:1;
∵p=,且S平:S侧=3:1,
∴====.
故答案为:1:3;1:1.
【解题方法点拨】
压强的计算,需要确定压力、面积.要注意面积的计算与单位,其中压力的确定是难点.正确判断物体间的压力,进行受力分析是关键;物体间接触部分的面积,一般与较小的物体面积相同.
6.液体的压强的计算
【知识点的认识】
计算液体压强的公式是p=ρgh.可见,液体压强的大小只取决于液体的种类(即密度ρ)和深度h,而和液体的质量、体积没有直接的关系。运用液体压强的公式计算时,必须注意相关知识理解,以免造成干扰。确定深度时要注意是指液体与大气(不是与容器)的接触面向下到某处的竖直距离,不是指从容器底部向上的距离(那叫“高度”)。
【命题方向】
液体压强的计算,题型常见的有填空、选择、计算及探究题。
例1:如图所示三个规格相同的杯子里分别装有水、盐水和煤油。它们对容器底部的压强相同,根据杯中液面的位置可以判定( )(ρ油<ρ水<ρ盐水)
A.甲杯是水,乙杯是盐水
B.甲杯是盐水,乙杯是煤油
C.乙杯是盐水,丙杯是水
D.乙杯是水,丙杯是煤油
分析:根据液体压强计算公式可知,压强相等时密度越大深度越小。
解:根据p=ρgh可知,压强相等时,密度越大深度越小,因为盐水密度最大,所以深度最小的是盐水,其次是水,最多的是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液体压强公式的应用和计算。
【解题方法点拨】
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深度和密度有关,因此计算时关键找到“液体”的深度和密度。当容器是柱形容器时,液体对容器底部压力等于液体重力时,先判断压力等于重力后利用p=F/S求压强。
7.大气压的综合应用
【知识点的认识】
亦称“大气压强”.重要的气象要素之一.由于地球中大量气体分子碰撞而产生.其大小与高度、温度等条件有关.一般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例如,高山上的大气压就低.产生原因:空气受重力的作用,空气又有流动性,因此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气压变化:温度、湿度与大气压强的关系:湿度越大大气压强越小.
面上的大气压小得多.在水平方向上,大气压的差异引起空气的流动.
【命题方向】
生活中利用大气压来为人类服务的例子命题,例如:钢笔吸墨水、吸管吸饮料、注射器吸药液、抽水机抽水、吸盘吸在光滑墙壁上,高压锅是利用锅内气压增大、沸点升高的原理煮熟食物的.
例:小华想用空易拉罐来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下列操作能达到目的是( )
A.用手捏易拉罐,易拉罐变瘪
B.将密封易拉罐置于深水中,易拉罐变瘪
C.让易拉罐从高处下落撞击地面,易拉罐变瘪
D.用注射器抽取密封易拉罐中的空气,易拉罐变瘪
分析:分析易拉罐变瘪的原因(A是手的压力、B是水的压力、C是地面的撞击力、D是大气压的作用),判断是否能体验大气压的存在而得出答案.
解:A、用手捏易拉罐,手对易拉罐施力,使易拉罐变形、变瘪,与大气压无关,不符合题意,故A错;
B、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将密封易拉罐置于深水中,受到水的压强很大,而使易拉罐变形,与大气压无关,不符合题意,故B错;
C、易拉罐从高处下落撞击地面,地面给易拉罐一个很大的力,使易拉罐变形,与大气压无关,不符合题意,故C错;
D、用注射器抽取密封易拉罐中的空气,使里面的气压变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变形,符合题意,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验证大气压的存在、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判断,有意义!
【解题方法点拨】
知道什么是大气压强,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及其他原因与气压的影响来解题.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年中考物理复习之挑战压轴题(解答题):压强(含答案),共42页。
这是一份2022年中考物理复习之挑战压轴题(填空题):压强(含答案),共29页。
这是一份2022年中考物理复习之挑战压轴题(选择题):电功率(含答案),共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