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1.1氓   教案第1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1.1氓   教案第2页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人教统编版1.1 氓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1.1 氓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具准备,课时安排,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材分析】
    本单元鉴赏先秦到汉魏晋诗歌,从中可以发现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教学重点是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领悟诗中的思想感情;了解赋比兴、重章叠句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了解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的节奏。
    《两首》和其他几首诗歌的语言形式不一样,本单元以语言的节奏作为教学重点,旨在让学生了解诸种语言节奏的划分方法,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了解古代诗歌从四言到五言,再到七言的形式方面的发展进程;了解这一变化过程也是诗歌容量逐渐加大、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逐渐复杂的过程。
    《氓》是《国风》中一首著名的弃妇感伤诗,是弃妇离夫返娘家所作。充分体现了《诗经》的特点,值得学习。《氓》它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她幼年时的欢乐、恋爱时的盟誓、婚后的变卦、怨愤、留恋、痛苦等婚恋悲剧。教授本课时,首先根据学生初中所学过的《诗经》知识适当补充内容,并提及其他作品,拓展学生的阅读面,激发学生读《诗经》的兴趣。再次就是赏析《氓》,一使抓住对比,抓住女主人公结婚前后的变化和“氓”前后态度的变化,来引导学生理清诗歌大意;二是结合诗歌,分析女主人的形象,以及探讨其爱情失败的原因;三是结合诗歌里面的赋比兴表现手法,进一步理清女主人公的内心想法,进而感知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理解《氓》的含义及掌握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3.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2.熟读成诵,背诵课文。
    三、德育目标
    1.同情《氓》的女主人公不幸的爱情遭遇。
    2.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感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及领会赋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教学难点】
    1.品味诗歌的语言,把握诗中人物情感。
    2.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1.讨论法。
    2.诵读法。
    【教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中华文明源源流长,犹如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河,而诗歌便是这条大河中最美丽的一朵浪花,是我国文学发展中产生最早的文学样式之一。而春秋时代编成的《诗经》是我国上古社会五百年漫长历史的真实写照,爱情古往今来又是个不衰的话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首》中的第一首《氓》。(板书)
    二、解题。(引导学生回忆初中了解的并适当补充)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到汉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诗经》按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板书),“风”又叫国风,共160篇、十五“国风”,今天所学的《氓》就属于《卫风》中有代表性的一篇弃妇诗,以婚姻恋爱为主题的民歌在“国风”中占有较大的数量,大多为民间歌谣,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但也有个别贵族,“国风”和我们下一篇课文屈原的《离骚》历史上并称“风骚”,“骚”指文人,“文人骚客”;“雅”包括“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多系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的;“颂”包括“周颂”31篇,“商颂”5篇,“鲁颂”4篇,共40篇,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
    这些诗篇,就其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板书)
    形式: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压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吟唱的特点。(板书)
    “赋”直陈其事,即描述一件事情的经过,《木兰辞》“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打比方,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硕鼠》;“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一个事物,《关雎》,由小鸟依依联想到男欢女爱。往往“兴中有比,比中有兴”,因此有了现今的“比兴”修辞手法。在历史上“风雅颂赋比兴”合称为“六义”。(板书)
    三、诵读课文。
    古人读诗谓之“吟”“咏”,首先我们通过音读的方法来品读《氓》。
    1. 教师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让学生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
    2. 学生集体朗读,教师纠音,并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一般读成“二/二”节拍,逗号稍短促,句号稍拖长,章节之间要比句间停顿更长些。
    3. 集体再次朗读。
    四、整体感知课文。
    1.提问:
    刚刚大家都读了这首诗,对它应该有了个初步了解,谁能告诉我说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氓》是一首叙事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女主人公与“氓”从初恋、结婚
    到被遗弃的痛苦经历,表达了她怨恨的感情和决绝的态度,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女性形象,故事相当完整。
    2.梳理课文行文思路。
    诗歌共六章,按“恋爱——婚变——决绝”这样的思路叙述。(板书)
    课前我们运用早读课的时间借助课下注释,疏通了诗歌内容也相应找出一些常用字的特殊
    用法、通假字、古今异义字,成语和特殊句式。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赏析课文内容。
    3.学习“恋爱”部分。(1—2章)
    (1)提问:在第一章最后的约期相别中,两人的性情已现端倪,请同学们仔细品味语言后概括一下两人的性情,详细一下他们的婚姻生活。
    明确:“氓”急躁、任性,姑娘则温婉、体贴,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再加上当时社
    会环境特点,这就预示了两人今后的悲剧性的婚姻生活。
    (2)提问:从“子无良媒”到“秋以为期”,女子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讨论)
    明确:女子先言“子无良媒”,是出于对“礼”的一种遵从,古礼认为女子嫁人,须有父
    母之命,媒妁之言,如不然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后又言“秋以为期”,说明女子冲破了“礼”
    的束缚,勇敢地与“氓”私订终身。
    (3)提问: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第二章)
    明确:第二章前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姑娘一会儿“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
    热烈。
    (4)提问:“尔卜尔筮”等四句表面恋爱终于有了结果,这是一段怎样的姻缘?
    明确:神灵显示,这是一段天赐良缘,“以我贿迁”,娘家以丰厚的嫁妆祝佑着女儿的幸
    福,姑娘带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嫁给了男青年,至此,一个完整的叙事段落结束。
    (5)提问: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如何?表现出女主人公的哪些性格?
    明确:感情基调:热情、幸福;性格:纯洁、善良、痴情、信守诺言。(板书)
    (6)齐背第一段。
    4.学习“婚变”部分。(男生朗读)
    (1)提问:第三章在全文中的作用?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
    明确:由前两章的叙事转入这一节的抒情和议论,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了明显的停顿和隔
    离,暗示着女主人公悲惨命运已经开始。
    (2)提问:导致“氓”变心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引导第四章)
    明确:“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结婚后的“氓”性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
    年的“蚩蚩”到现在的“暴怒”,给女主人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3)提问:除了婚姻的不幸外,还有哪些因素给了她痛苦呢?(讨论)
    明确:来自娘家兄弟的嘲笑,“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可以联想到可能母亲已去世,无
    人倾诉,从某个意义上说,也反映出哪个时代的人的爱情观。
    (4)提问:再来看看,女主人公从这场爱情中总结了哪些经验呢?女孩子们可要注意学
    习了。
    明确:“于嗟女兮……”提醒女孩子不要被男人的花言巧语迷住,不要沉迷于男子的爱情。
    (5)提问:第二段女主人公用抒情兼议论的方法回顾了自己几年的婚姻生活及自己婚姻
    失败的原因,这一段感情基调怎样的?表现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
    明确:感情基调:怨恨、沉痛;性格:任劳任怨。(板书)
    (6)学生试背诵。
    5.研习“决绝”部分。(女生齐读)
    (1)提问:看来,还是孔子说得好啊,“过犹不及”,爱情也一样,接下来看看最后一章,看看女主人公对这个薄情的丈夫是不是乞求?有没有凄凄惨惨凄凄?何处看出,反映出她性格哪方面?(讨论)
    明确:决绝地分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反映出她刚毅不屈,对丈夫遗弃毅然离
    去,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清醒、刚烈的。(板书)
    (2)提问:这一段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对比,将昔日的“信誓旦旦”与今日的结局作对比。
    (3)提问:纵观全文,女主人公在回忆往事时和做出清醒的抉择时,并没有任何的修饰和渲染,那么是如何表达的呢?(思考)
    明确:直接陈述,叙事的过程,也就是运用了“赋”的表现手法。
    (4)提问:我们说《诗经》最大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那么除了“赋”, “比”
    “兴”在本篇诗歌有没有呢?这是同学们回去思考的作业。
    五、课堂小结。
    《氓》大致按事实发展的过程叙述这一悲剧的始末,运用“赋”“比”“兴”及对比的艺术手法,将叙事、抒情、议论熔于一炉,增加了叙事的感染力和抒情的深度,全诗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却不失坚强的妇女形象,她的遭遇值得我们同情,她的人格值得我们尊敬,而男青年的做法则应遭到我们的指责。

    相关教案

    高中人教统编版1.1 氓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1.1 氓教案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设想,教学用具,课时安排,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第一单元1(氓 离骚(节选))1.1 氓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第一单元1(氓 离骚(节选))1.1 氓教学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1 氓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1 氓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