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2浙江中考科学题型专练 实验探究题(三)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实验探究题(三)(原卷版).docx
    • 解析
      实验探究题(三)(解析版).docx
    实验探究题(三)(原卷版)第1页
    实验探究题(三)(原卷版)第2页
    实验探究题(三)(原卷版)第3页
    实验探究题(三)(解析版)第1页
    实验探究题(三)(解析版)第2页
    实验探究题(三)(解析版)第3页
    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2浙江中考科学题型专练 实验探究题(三)

    展开

    这是一份2022浙江中考科学题型专练 实验探究题(三),文件包含实验探究题三解析版docx、实验探究题三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考试范围:生命的延续和进化、常见的物质、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生物的新陈代谢、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提高探究的能力、物质的结构、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知 / 识 / 点 / 分 / 析
    知识模块
    题量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生命的延续和进化
    1
    1
    0.65
    真菌;
    常见的物质
    6
    2
    0.65
    碱的化学性质;
    4
    0.4
    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7
    0.65
    金属的冶炼;
    10
    0.65
    金属的冶炼;化学式;
    13
    0.65
    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
    15
    0.65
    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金属的冶炼;酸的化学性质;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5
    3
    0.6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
    5
    0.65
    伏安法测电阻的探究实验;
    8
    0.65
    测定小灯泡的功率;
    11
    0.4
    阿基米德原理;浮力大小的计算;
    12
    0.65
    测定小灯泡的功率;
    生物的新陈代谢
    2
    6
    0.65
    光合作用的条件和产物;
    9
    0.65
    制定探究方案;酶的催化作用;
    1.兴趣小组为了探究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分解葡萄糖的快慢,设计了如下实验。
    ①在葡萄糖溶液中加入酵母菌,混匀,制成酵母葡萄糖酸,慢步适宜温度下水浴加热一段时间后,测定葡萄糖初始浓度值为44.1克·升¯¹。
    ②取12支试管,等分成A、B两组,在A组试管中各加入5毫升酵母葡萄糖液,同时,在两组试管中________,将两组试管同置适宜温度下水浴加热。
    ③15分钟后测定葡萄糖浓度值,求平均值,再分别计算有氧、无氧条件下分解葡萄糖的速率,数据记录如下表。
    (1)②中空白处的步骤为________。
    (2)表中空白格的数值为________。
    (3)分析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提高探究的能力
    2
    9
    0.65
    制定探究方案;酶的催化作用;
    14
    0.4
    制定探究方案;
    物质的结构
    1
    10
    0.65
    金属的冶炼;化学式;
    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1
    15
    0.65
    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金属的冶炼;酸的化学性质;
    葡萄糖浓度/克·升¯¹
    葡萄糖分解速率/克·(升·分钟)¯¹
    A组
    33.6
    0.7
    B组
    38.1
    __________
    (4)实验中置于适宜温度下水浴加热的目的是________。
    【答案】 各加入5毫升酵母葡萄糖液并密封 0.4 其他条件相同时,酵母菌有氧条件下分解葡萄糖比无氧条件下要快 保持温度恒定,使酶的活性较高,有利于分解葡萄糖
    【详解】
    (1)兴趣小组为了探究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分解葡萄糖的快慢,唯一变量是氧的有无,②取12支试管,等分成A、B两组,在A组试管中各加入5毫升酵母葡萄糖液,同时,在B组试管中各加入5毫升酵母葡萄糖液并密封。
    (2)在葡萄糖溶液中加入酵母菌,混匀,制成酵母葡萄糖液,置于适宜温度下水浴加热一段时间后,测定葡萄糖初始浓度值为44.1克•升-1。A组放在有氧的条件下葡萄糖分解速率为0.7,B组放在无氧的条件下葡萄糖的分解速率为44.1-38.1=0.4。
    (3)分析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其它条件相同时,酵母菌有氧条件下分解葡萄糖比无氧条件下要快。
    (4)实验中置于适宜温度下水浴加热的目的是保持温度恒定,使酶的活性较高,有利于分解葡萄糖。
    2.小乐在验证“CO2能与NaOH溶液反应”时,进行了如下实验:
    已知:①20℃、101KPa时,1体积H2O中最多可溶解1体积CO2,1体积酒精中最多可溶解0.3体积CO2;
    ②20℃,在酒精中,NaOH易溶,Na2CO3微溶。
    (1)利用两套图甲装置进行实验,在第一套装置中注入3mL浓NaOH溶液;在第二套装中注入等量的H2O2,振荡试管;当观察到___(填写现象),可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
    (2)利用图乙装置进行实验,将3mL浓NaOH溶液注入试管后,观察到注射器自动向左移动,最终注射器中剩余5mL酒精,试管内出现白色沉淀物。出现白色沉淀物的原因是___,与NaOH反应的CO2至少是___mL(酒精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的总体积等于两者体积之和)。
    【答案】 热水沸腾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而碳酸钠微溶于酒精,因此会部分析出 7.5
    【详解】
    (1)浓NaOH溶液溶解并与二氧化碳反应,使装置内气压变小,水的沸点降低,从而造成热水沸腾;
    (2)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而碳酸钠微溶于酒精,因此会出现白色沉淀物,15(即20−5)mL酒精溶解的二氧化碳的体积为15×0.3mL=4.5mL,3mL氢氧化钠溶液溶解的二氧化碳的体积为3mL,剩余的二氧化碳20mL+3mL−15mL−3mL=5mL,与NaOH反应的CO2至少是20mL−4.5mL−3mL−5mL=7.5mL
    3.同学们利用实验共同验证“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使用的杠杆刻线均匀,每个钩码的质量都相等。
    (1)杠杆初始状态如图甲所示,为使杠杆处于水平平衡状态,此时应将杠杆的平衡螺母均向______调节。
    (2)杠杆调节完毕后,莉莉在杠杆支点两侧挂的钩码如图乙所示,如果此时莉莉不再支撑杠杆,杠杆不能静止在水平位置,同学们给出了自己的判断和建议:
    ①小红说,把右侧的钩码减掉一个,杠杆就平衡了;
    ②小林说,把左侧的钩码向左移动一格,杠杆就平衡了;
    ③小健说,在左侧的钩码下增加一个钩码,杠杆就平衡了。
    ④小东说,在右侧的钩码下增加一个钩码,并向左移动一格,杠杆也可以平衡,你认为都有谁说对了______(填序号)。
    (3)乙图中钩码均重0.5N,体积均为4立方厘米,在盛有某液体的烧杯置于右侧钩码下方,当最下端的一个钩码浸没于该液体中时,杠杆在水平位置静止,该液体密度为______kg/m3。
    【答案】 右 ①②④
    【详解】
    (1)[1]杠杆不在水平位置,左端向下倾斜,则重心应向右移动,故应将左端或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右调节。
    (2)[2]假设每个钩码重G,每相邻两刻线间距离是l,则图中左端为3G×4l=12Gl
    右端为
    5G×3l=15Gl
    左右两端不相等,杠杆不能平衡。
    ①把右侧的钩码减掉一个,此时左端为
    3G×4l=12Gl
    右端为
    4G×3l=12Gl
    左端力和力臂的乘积等于右端力和力臂的乘积,杠杆平衡,故①符合题意;
    ②把左侧的钩码向左移动一格,此时左端为
    3G×5l=15Gl
    右端为
    5G×3l=15Gl
    左端力和力臂的乘积等于右端力和力臂的乘积,杠杆平衡,故②符合题意;
    ③在左侧的钩码下增加一个钩码,此时左端为
    4G×4l=16Gl
    右端为
    3G×4l=12Gl
    左端力和力臂的乘积不等于右端力和力臂的乘积,杠杆不平衡,故③不符合题意;
    ④在右侧的钩码下增加一个钩码,并向左移动一格,此时左端为
    3G×4l=12Gl
    右端为
    6G×2l=12Gl
    左端力和力臂的乘积等于右端力和力臂的乘积,杠杆平衡,故④符合题意。
    (3)[3]由杠杆的平衡条件可知
    3G×4l=(5G-F浮)×3l
    3G×4l=(5G-ρ液gV排)×3l
    3×0.5N×4l=(5×0.5N-ρ液×10N/kg×4×10-6m3)×3l
    ρ液=12.5×103kg/m3
    4.氢氧化钠溶液和澄清石灰水具有某些相似的化学性质,但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时没有明显的现象。为了验证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可以发生化学反应,某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打开止水夹a和c,关闭活塞b,从长颈漏斗向锥形瓶中注入适量的稀盐酸(液封);
    当观察到烧杯中___时,说明集气瓶中已集满二氧化碳气体
    关闭止水夹a,打开活塞b,向集气瓶中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然后关闭活塞b,轻轻摇晃集气瓶,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___,证明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化学反应;
    利用上述实验去验证时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时存在的缺陷有___。
    为了保证实验的成功,应在实验前检查整套装置的气密性(烧杯中装有适量的水).小强同学设计的方法为:将最右侧导管放在盛水的烧杯中,打开止水夹a和c,关闭活塞b,向长颈漏斗中缓缓加入一定量的水,若___,则装置不漏气。
    【答案】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烧杯中的混浊液体从导管倒吸入集气瓶中 没有对照实验,无法排除是否因为二氧化碳溶于水引起倒吸 最右侧导管口冒气泡
    【详解】
    [1]因为烧杯中为澄清石灰水,故当观察到烧杯中变浑浊时,说明集气瓶中已集满二氧化碳气体。
    [2]关闭止水夹a,打开活塞b,向集气瓶中加入适量的NaOH溶液,由于二氧化碳和NaOH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造成集气瓶内部气体减少,内部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烧杯中的浑浊液体就会进入集气瓶。
    [3]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但是二氧化碳也会溶于水。应该利用上图装置做一个对比实验,该对比实验中只需要将氢氧化钠溶液换成水即可。这样一比较可以发现,倒吸是由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造成的。
    [4]将最右侧导管放在盛水的烧杯中,打开止水夹a和c,关闭活塞b,向长颈漏斗中缓缓加入一定量的水,若最右侧导管冒气泡,则装置不漏气。
    5.如图甲所示是测量定值电阻Rx阻值的实验电路,器材可以满足实验要求。
    (1)现要求滑动变阻器滑片向左移动时,电流表示数增大。请你按照对电压表量程的选择和对滑动变阻器连接的要求,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完成图中实验电路的连接______。
    (2)同学们按照电路图中正确连接电路后,闭合开关,改变电阻Rx两端的电压进行了三次测量,其中第二次实验中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乙所示,请将表格中的实验数据补充完整。
    同学们又设计了两种测量方案,方案中定值电阻的阻值为R0。
    ①方案一:闭合开关S,如果电压表V1和V2的读数分别为U1和U2,则电阻Rx的阻值表达式为Rx=______。
    ②方案二:电路中Rx≠R0,将S接到a,读出电流表的示数I1,再将S接到b,读出电流表的示数I2,由I1R0=I2Rx可得R=,请判断结果是否正确并简要说明理由_______。实验次数
    1
    2
    3
    电压U/V
    1.0
    1.6
    1.8
    电流I/A
    0.32
    ____
    0.56
    电阻/
    3.13
    ____
    3.21
    电阻的平均值/
    ____
    【答案】 0.5 3.20 3.18 不正确,两种情况下Rx和R0两端电压不等
    【详解】
    (1)[1]现要求滑动变阻器滑片向左移动时,电流表示数增大,即电阻变小,故变阻器滑片以左电阻丝连入电路中与电阻串联,如下图所示:
    (2)[2]由图乙可知,电流表的量程是0~0.6A,分度值是0.02A,电流表的示数是0.5A。
    [3]电阻的阻值

    [4]电阻的平均值

    ①[5]流过电路的电流
    I=
    由欧姆定律得RX的阻值
    RX=
    ②[6]该方案不正确,因为:在串联电路中,根据分压原理,用电器两端电压与其阻值成正比,因Rx≠R0,当开关S由a拨到b时,电阻R0和RX两端的电压不相等,所以实验过程中没有保持Rx和R0两端的电压相等。6.小金同学为验证植物光合作用需要光和叶绿体,设计了如下实验。
    材料用具:银边天竺葵(叶边缘呈白色,无叶绿体)、黑纸片、打孔器、白纸板、吸管、适宜浓度的酒精、碘液、回形针。
    实验步骤:
    ①将天竺葵放置黑暗环境中24小时。
    ②把黑纸片用回形针夹在天竺葵植株的某一叶片上半部,然后把植株放在阳光下照射4小时。
    ③剪下此叶片,用打孔器分别在A(黑纸片遮光的绿色部位)、B(未遮光的绿色部位)和C(未遮光的白色部位)各取一个叶圆片(如图所示)。
    ④把取下的叶圆片放入装有酒精溶液的试管中,水浴加热,脱色后在清水中漂洗。
    ⑤将3个叶圆片放在白纸板上,用吸管吸取碘液,分别滴在3个叶圆片上,观察实验结果。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步骤④中将叶圆片放人酒精溶液中进行脱色处理的目的是_____。
    (2)小金同学是根据_____作为观察指标来判断3个叶圆片在实验过程中是否发生了光合作用。
    (3)A和B进行对照的目的是,验证_____。
    (4)若实验结果叶圆片B变蓝,C不变蓝。则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
    【答案】 分解叶绿素,除去叶圆片本身的颜色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叶圆片是否变蓝色 植物光合作用需要光 植物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
    【详解】
    (1)酒精能溶解叶绿素。实验步骤④中将叶圆片放人酒精溶液中进行脱色处理的目的是分解叶绿素,除去叶圆片本身的颜色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2)淀粉遇碘变蓝,光合作用会产生淀粉等有机物,所以小金同学是根据叶圆片是否变蓝色作为观察指标来判断3个叶圆片在实验过程中是否发生了光合作用。
    (3)A和B进行对照,变量是光。目的是验证植物光合作用需要光。
    (4)叶圆片B有叶绿体,C无叶绿体。若实验结果叶圆片B变蓝,C不变蓝。则可得出的结论是植物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
    7.小金为了探究氧化铜与氢气的反应和反应产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注射器内装满氢气,并将注射器针头扎200mL注射器入橡皮塞中。将少许氧化铜粉末送入长柄U形石英玻璃管内并平铺于管底。将少量白色的无水硫酸铜粉末送入长柄U形石英玻璃管中并平铺于直管中部。然后将一个气球套在长柄氢气U形石英玻璃管的直管出口处,连接好整个实验装置并检查装置气密性……
    (1)为确保实验安全,在点燃酒精灯加热前的操作是_____。
    (2)装置末端连接的气球的作用是_____。
    (3)实验过程中,当观察到_____现象时可判断一定有产物水生成。
    (4)实验开始时加入a克纯氧化铜粉末,实验结束后取出U形管底的固体称量为b克,当b为_____(用含有a式子表示)时,可判断氧化铜已完全转化为铜。
    【答案】 通入氢气 收集尾气(或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 U形石英玻璃管的直管中部白色粉末变蓝 氢气与氧化铜完全反应,生成的固体物质只有铜,

    解得:b=0.8a
    【详解】
    (1)氢气还原氧化铜时,要先通氢气排净空气防止爆炸,所以在点燃酒精灯加热前的操作是通入氢气。
    (2)气球能收集尾气,并能防止空气中水蒸气进入装置,干扰生成物水的检验。
    (3)水能使无水硫酸铜由白色变为蓝色,所以当观察到U形石英玻璃管的直管中部分白色粉末变为蓝色,说明一定有产物水生成。
    (4)解析见答案。
    8.小金利用如图甲所示的电路来测量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小灯泡额定电压为2.5V,电源电压恒定。
    (1)依据图甲,请在答题卷上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乙中的实物图补充完整_____。
    (2)小金正确连接实物电路,闭合开关后,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至某位置时,电压表示数如图丙所示,此时灯泡两端电压为_____V。接下来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_____(选填“A”或“B”)端移动,直至小灯泡正常发光。【答案】 2.30 B
    【详解】
    (1)[1]由电路图知道,电流表串联接入电路中,电压表并联到灯泡的两端,故实物连接如下图
    (2)[2][3]电压表的量程为0~3V,分度值为0.1V,示数为2.3V,而额定电压为2.5V,故应使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增大,就应该让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减小,就必须把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调小,即滑片向B移动,使电压表示数为2.5V。
    9.受损伤的马铃薯细胞内酚氧化酶(PPO)和底物(酚类物质)直接接触,会引起马铃薯的褐变。某实验小组查阅资料得知酚氧化酶的活性与pH的关系如图所示,为进一步探究温度对PPO活性的影响,实验小组进行如下实验:
    (1)PPO粗提液的提取:在低温下将新鲜马铃薯用蒸馏水洗净、去皮,取20g样品放入含50mL磷酸缓冲液(pH值为5.5)的研钵中,同时加入少量石英砂,研磨,取上清液即为PPO的粗提液,加磷酸缓冲液目的是______。
    (2)不同温度下PPO活性的测定(注:反应底物充足,“+”越多,褐色越深)实验步骤顺序有不妥之处,请改正______。
    (3)为进一步探究PPO活性最佳温度,应在______范围内设置温度梯度进行多次实验。
    【答案】 防止酚氧化酶失活(或提供合适的pH值保持酚氧化酶的活性) 反应步骤应在温度预处理之后(或③与④对调) 15°C~30°C
    【详解】
    (1)PPO粗提液的提取在低温下进行,温度过高,会影响酶的活性;过酸、过碱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被破坏,使酶失活,研磨时加缓冲液研磨的目的是防止酚氧化酶(PPO)失活。
    (2)本实验应该将酶和底物先放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一段时间,再将相同温度下的酶和底物混合,故“反应”步骤改在“温度预处理”之后。
    (3)15℃和30℃温度条件,PPO具有相同的活性,故该酶的最适温度位于15℃-30℃之间,故在15℃-30℃范围内设置温度梯度,可以进一步探究酶的最适温度。
    【点睛】组别
    步骤顺序
    试管1
    试管2
    试管3
    试管4
    试管5
    试管6
    试管7
    试管8
    ①PPO粗提液
    2mL
    2mL
    2mL
    2mL
    ②酚类底物
    2mL
    2mL
    2mL
    2mL
    ③反应
    混合振荡
    混合振荡
    混合振荡
    混合振荡
    混合振荡
    ④温度预处理
    ⑤保温
    5min
    5min
    5min
    5min
    ⑥记录结果
    +
    ++++
    ++++
    ++
    本题以表格、曲线图为载体,考查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并结合实验考查考生分析表格、曲线图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考生识记酶的特性,明确外界条件对酶活性的影响是解题的关键。
    10.碳酸锶(SrCO3)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广泛用于生产锶铁氧体磁性材料。一种以菱锶矿(含80~90%SrCO3,少量CaCO3等)制备高纯碳酸锶的工艺流程如图:
    [查阅资料]①立窑煅烧中,SrCO3与焦炭发生反应生成单质锶。
    ②金属锶化学性质非常活泼,可直接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锶和氢气。
    ③氢氧化锶在水中的溶解度数据如表:
    请回答以下问题:
    (1)菱锶矿、焦炭混合粉碎的目的是______。
    (2)为了得到较高纯度的碳酸锶,用热水浸取而不用冷水,其原因是______。
    (3)已知锶铁氧体(xSrO·yFe2O3)中Sr与Fe的质量比为11:84,则x:y=______。
    【答案】 增大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 增大氢氧化锶的溶解度,同时减少氢氧化钙的溶解度 1:6
    【详解】
    (1)菱锶矿、焦炭混合粉碎,可增大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提高原料的转化率。
    (2)由于氢氧化锶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为了增大氢氧化锶的浸取率,减少杂质氢氧化钙的溶解,“浸取”中用热水浸取。
    (3)已知锶铁氧体(xSrO·yFe2O3)中Sr与Fe的质量比为11:84,则,则x:y=1:6。
    11.在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某小组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将一物体分别逐渐浸入到水和酒精中。为了便于操作和准确收集数据,用升降台调节溢水杯的高度来控制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他们观察了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及排开液体的体积,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在下表中。温度/°C
    10
    20
    30
    40
    60
    80
    90
    100
    溶解度/g
    1.25
    1.77
    2.64
    3.95
    8.42
    20.2
    44.5
    91.2
    (1)加入物块前溢水杯中应加满水,为减少实验误差,下列操作中符合要求的是______。
    A.慢慢加水,目测加水到与溢水口相平即可
    B.慢慢加水,加水到溢水口有水流出即可
    (2)分析实验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3)小黄同学观察到将同一物体浸没在密度越大的液体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越小,弹簧测力计示数与液体密度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于是小黄将图乙中装置改装成一个密度秤,并将水的密度标在1.0N处,那么酒精的密度应该标在______N处。液体种类
    实验序号
    物体重力G/N
    弹簧测力计读数F/N
    物体受到的浮力F浮/N
    排开液体的体积V/cm3

    1
    2
    1.5
    0.5
    50
    2
    1.0
    1.0
    100
    3
    0.5
    1.5
    150
    酒精
    4
    2
    1.6
    0.4
    50
    5
    1.2
    0.8
    100
    6
    0.8
    1.2
    150
    【答案】 B 见解析 1.1
    【详解】
    (1)[1]为了保证溢出水的体积测量准确,溢水杯中应加满水,操作时应慢慢加水,直到溢水口有水流出。
    (2)[2]由表中数据可知,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体积、液体的密度有关,且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越大。
    (3)[3]由图乙可知,物块的重力G=1.5N,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示=1N,则物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为
    F浮=G-F示=1.5N-1N=0.5N
    则物块的体积为
    V=V排=
    将该物块浸没在酒精中时,受到酒精的浮力为
    F浮'=ρ酒精gV排=0.8×103kg/m3×10N/kg×0.5×10-4m3=0.4N
    则物块浸没在酒精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F示'=G-F浮'=1.5N-0.4N=1.1N
    即,该密度秤的酒精的密度应该标在1.1N处。
    12.为测定额定电压为2.5伏的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小明利用仅有的实验器材:两节新干电池、“30,1.0A”的滑动变阻器(该滑动变阻器的电阻丝上有一处断点)、电压表、电流表以及其它相关器材连接成如图甲所示的电路,进行如下实验:
    ①闭合开关,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移至B处,发现电压表有示数且接近电源电压,而电流表无示数,进行故障处理。
    ②排除故障后,将滑片P向左移,当电压表示数接近2.6伏时,再将滑片P向左移,灯泡熄灭、电压表和电流表都无示数。
    ③为完成实验,小明在电路中再加一根导线,然后将滑片P向左移,直到电压表示数为2.5伏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乙所示。
    请结合上述过程,完成下列回答:
    (1)该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_________瓦。
    (2)①中出现故障的原因可能是灯泡_________。
    (3)请你在图中用笔画线补上③中的这个导线_________。
    【答案】 0.75 断路
    【详解】
    (1)[1]根据题意知道,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2.5伏,由图乙知道,此时电流表量程为0~0.6A,其分度值为0.02A,电流表示数为0.3A,故灯泡功率
    P=UI=2.5V×0.3A=0.75W
    (2)[2]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移至B处,则接入电路的电阻为零,此时电流表示数均为零,说明电路出现断路,又因为电压表示数接近电源电压,说明电压表与电源连通测电源电压,故电路的故障应是灯泡断路。(3)[3]由于将滑片P向左移,当电压表示数接近2.6伏时,再将滑片P向左移,灯泡熄灭、电压表和电流表都无示数,说明此处是断开的,该点记为C,为了完成实验,可将电阻丝AC部分连入电路中进行实验即可,
    13.某兴趣小组为了解铁生锈耗氧量的情况,做了如下实验:
    ①连接实验仪器并进行气密性检查。
    ②称取一定量铁粉和2.0克活性炭粉,在研钵内混合均匀待用。将浸有饱和食盐水的棉花平铺在锥形瓶底部。
    ③用纸槽将取出的铁粉和活性炭粉快速均匀平铺在棉花上,迅速把带有氧气传感器和气压传感器的双孔橡皮塞旋紧,如图甲所示。
    ④持续采点。绘制氧气浓度的变化曲线,如图乙所示。并得到气压测量仪上数据,发现气压先升后降。手触锥形瓶外壁,有明显的发热现象。
    ⑤将铁粉换成等量的粗铁丝,重复上述实验,刚开始无明显现象,几天后粗铁丝表面红色物质明显增多,氧气浓度不断下降。
    【查阅资料】采用活性炭可使铁粉疏松、透气;饱和食盐水可促进耗氧反应。请结合上述过程,完成下列回答;
    (1)实验中,该兴趣小组的同学用_________来反映耗氧量的多少。
    (2)铁粉比等量的粗铁丝耗氧量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3)铁粉生锈耗氧量情况的实验中,气压先升后降。请解释气压上升的原因_________。
    【答案】 氧气浓度下降量 铁粉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比粗铁丝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大 温度升高对气压的影响大于氧气浓度对气压的影响
    【详解】
    (1)由图可知,该兴趣小组的同学用氧气浓度下降量来反应耗氧量的多少。
    (2)因为铁粉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比粗铁丝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大,所以消耗的氧气速度快。
    (3)手触锥形瓶外壁,有明显的发热现象,说明铁生锈过程中放出热量,温度升高对气压的影响大于氧气浓度对气压的影响,故气压先上升后下降。
    14.瓯柑营养丰富,但容易腐烂成病果。为了比较不同保鲜液对降低保鲜期间瓯柑病果率的效果,某研究小组选取不同种类、不同浓度的保鲜液,将一定数量的瓯柑分别浸饱在保鲜液中,60秒后捞起晾干,用保鲜膜进行单果包装,贮存在温度和湿度都适宜的同一环境中,记录50天后脑柑的病果数量,统计病果率,获得实验数据如下表:
    保鲜液浓度
    两种保鲜液浸泡后的病果率(%)
    保鲜液A
    保鲜液B
    (1)本实验选择瓯柑时的要求有______、______(列举两点)。
    (2)根据以上研究的数据,得出结论:______。
    (3)为确定保鲜液降低瓯柑病果率的最佳浓度,还需进一步实验,请设计简要的实验方案:______。
    【答案】 大小一致 新鲜如初 在一定范围内,随保鲜液浓度的增加,病果率下降,但是当随保鲜液浓度超过0.5%时,病果率有上升 多设几组实验,需缩小每组实验中保鲜液浓度之间的差距,0.1%,0.2%,0.3%,0.4%,0.5%,0.6%,0.7%,0.8%,0.9%等。然后比较数据,总结保鲜液降低瓯柑病果率的最佳浓度
    【解析】
    【详解】
    (1)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该实验准备的瓯柑要大小一致,新鲜如初。
    (2)据表中的数据可见:在一定范围内,随保鲜液浓度的增加,病果率下降,但是当随保鲜液浓度超过0.5%时,病果率有上升。
    (3)为确定保鲜液降低瓯柑病果率的最佳浓度,多设几组实验,需缩小每组实验中保鲜液浓度之间的差距,0.1%,0.2%,0.3%,0.4%,0.5%,0.6%,0,7%,0.8%,0.9%等。然后比较数据,总结保鲜液降低瓯柑病果率的最佳浓度。
    15.小明设计了图 1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为分离A装置中反应排出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他又设计了图 2所示的装置(铁架台、铁夹等固定用装置已略去, a、b为活塞)。请回答:0




    (1)实验前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并检验气体的纯度,再对图1装置进行加热,加热前还要进行的一步操作是________。
    (2)为分离得到CO和CO2,应该对图2装置进行怎样的操作?________。
    (3)对于 A装置中反应后得到的红色固体(此时氧化铜已全部反应完),小明又进行了以下探究:
    【查阅资料】:①氧化铜经一氧化碳还原不仅能生成铜,还可能生成中间产物氧化亚铜(化学式为 Cu2O)。
    ②Cu2O 是不溶于水的红色固体,能与酸发生反应,生成Cu2+和 Cu。
    【提出猜想】:氧化铜经一氧化碳还原所得到的红色固体中除 Cu 外还可能含有 Cu2O。
    【进行实验】:小明设计了一个最简单的实验方案:
    【答案】 通一会儿 CO 气体 先当关闭活塞 b,打开活塞 a时,可分离得到 CO,然后关闭活塞 a,再打开活塞 b, 又可分离得到 CO2 稀硫酸(或稀盐酸) 若溶液变蓝色,说明产物中有 Cu2O;若溶液仍为无色,说明产物中无 Cu2O
    【详解】
    (1)由于一氧化碳和空气的混合气体受热时可能发生爆炸。故先通入一氧化碳,排净玻璃管中的空气;
    (2)由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碳酸和水,碳酸钠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了硫酸钠、二氧化碳和水,一氧化碳与氢氧化钠不反应,所以为了分离得到CO和CO2,应关闭活塞b,打开活塞a时,通入的混合气体中的二氧化碳会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从而将二氧化碳除去,分离实验步骤
    取少量该红色固体放入盛有_____的试管中,振荡
    实验现象及结论
    ___
    得到一氧化碳;再关闭a,打开b,滴入稀硫酸,反应可得CO2。
    (3)由于氧化亚铜能与酸反应生成蓝色的铜盐溶液,而铜不与硫酸反应所以实验的步骤、现象和结论为:取少量该红色固体放入盛有稀硫酸的试管中,振荡,溶液变蓝,有Cu2O;溶液不变蓝,则没有Cu2O。

    相关试卷

    2022浙江中考科学题型专练 解答题(四):

    这是一份2022浙江中考科学题型专练 解答题(四),文件包含解答题四解析版docx、解答题四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2浙江中考科学题型专练 解答题(一):

    这是一份2022浙江中考科学题型专练 解答题(一),文件包含解答题一解析版docx、解答题一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2浙江中考科学题型专练 解答题(三):

    这是一份2022浙江中考科学题型专练 解答题(三),文件包含解答题三解析版docx、解答题三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