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例解诗歌的起承转合(共16张PPT)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292869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例解诗歌的起承转合(共16张PPT)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2928695/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例解诗歌的起承转合(共16张PPT)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2928695/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例解诗歌的起承转合(共16张PPT)第4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2928695/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例解诗歌的起承转合(共16张PPT)第5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2928695/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例解诗歌的起承转合(共16张PPT)第6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2928695/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例解诗歌的起承转合(共16张PPT)第7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2928695/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例解诗歌的起承转合(共16张PPT)第8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2928695/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例解诗歌的起承转合(共16张PPT)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例解诗歌的起承转合(共16张PPT),共1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暮过山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起”,即起句。是紧承诗题,引出所叙、所描之事、物。
“承”在“起”后,是承接上一层而展开,自然地按着顺序往下说。
“转”是接“承”而来,在内容上推进一层,转出他意,表明诗意的转折变换。
“合”就是诗文的结尾,往往是针对上面描述的内容作“集中”的表现,或议论,或抒情,或寓情于景等。
说四个秀才,早上赶路,看见两个公差押着一个和尚经过,于是他们便提议以此吟诗。第一个秀才道:“知法又犯法”,从眼前景物说起。第二个秀才见到和尚颈上的枷锁,也吟道:“出家又带家(戴枷)”,这是承句,说犯法了就得治罪。第三个秀才见这两样都说了,急得抓耳挠腮,不知吟什么好,忽然见太阳冉冉升起,脱口而出:“东方红日出”,这是转折,似乎与此事并不关联,第四个秀才一听,竟不知如何“合”了,忽然看到和尚光秃秃的脑袋,灵机一动,于是吟道:“ !”众人听了哈哈大笑,和尚听了无地自容。这首诗诙谐有趣,极尽讽刺之能事,从一个侧面证明:“起承转合”之手法早已为古人所津津乐道。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起)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承)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转)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合)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借助景物衬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开春以来战火愈烧愈炽,因而跟家人难通音信。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乐的美好愿望。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自离家以来一直在战乱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于长安数月,头发更为稀疏,用手搔发,顿觉稀少短浅,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表达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
本诗如何体现起承转合?分别有什么作用?
首联点题,勾勒出一幅荒凉的山村远景,渲染出山村的萧索而冷落的氛围。
作用:(1)点题明旨,统领全诗,奠定基调;(2)托物起兴,烘托铺垫,渲染映衬;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一)、注重“起”式, “起”定基调。
颔联,承接首联,重点描摹山区萧瑟阴森的景象,写声写色,均骇人听闻,使得境界幽深险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二)、明辨“承”接,“承”“起”而续。
颈联,转写阒静、安谧的夜景,表明这一地区平安无事。
作用:(1)是作者思维脉络转换或深化的重要标志;(2)是体现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
(三)聚焦“转”式, “转”开生面。
尾联写诗人经过萧疏荒凉的山区旷野,终于看到桑柘树和炊烟,内心感到温暖与亲切,先前的惊惧心情渐渐平静下来,转而产生一种欢欣喜悦的感情。
作用:①呼应开篇或诗题,圆合首尾;②对比前文或总结全诗,卒章显志;③以景结情,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
(四)善抓“合”句,妙“合”主旨。
尾联写出了由惧转喜的心境变化,“亲”字更表现出内心亲近温暖的感受。此联与首联、颔联形成反衬,与颈联相配合,描绘出一幅和平安宁的山村图景。
“起”句为一诗之首句,地位很重要,往往有统帅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铺垫意境的作用。
“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关联极为密切。它不是对“起”句简单的重复,而是“起”句的延续、深化,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承”不仅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功用,更重要的是它对后面的“体物写志”起铺垫和蓄势作用。
“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理解和鉴赏诗歌,抓住“转”句是关键,能使我们尽快明了作者思路,进而品味出作者的情感和诗歌的主旨。
所谓“合”就是指诗词的收束句。它既可浑圆章法,更是作者“感发意志”“体物写情”的“诗眼”和“词眼”所在。在结构上,“合”句(联)常呼应开篇,圆合首尾。从内容上说,“合”句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本诗标题为“闺怨”,一开头却写“闺中少妇不知愁”,是否违反了题意?
古诗讲究章法,就是讲究诗序的先后,注重诗意的分合,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注重表达的逻辑顺序。起承转合四个部分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每一部分,又都关乎主旨,关乎作者的情感。掌握了这个规律,也就握住了一把打开古诗鉴赏之门的钥匙。
请以“春” 为话题,利用“起承转合”的结构来创作小诗。
梅花尚未完全清场,(起)桃花便已抢占山岗。(承)我闭眼倾听群鸟欢唱,(转)此刻,春就依靠在我身旁。(合)
春来气势汹汹,(起)震破万丈寒冰。(承)看远处满山红花,(转)那是春踏过山崖。(合)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鉴赏方法针课件PPT,共2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做题步骤,真题训练,画面描述,意境意象,体会情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李白诗歌专题课件(共24张PPT),共2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点一想象描述画面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课件(共28张PPT),共2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诗歌鉴赏中考要求,教学目标,情感篇,常见意象及其象征意义,总结方法,注意答题的规范性,炼词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