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2年中考二轮语文重难点复习指导(山东专用)专题07诗歌—赏析语句及表达技巧(原卷版)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2923230/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备战2022年中考二轮语文重难点复习指导(山东专用)专题07诗歌—赏析语句及表达技巧(原卷版)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2923230/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备战2022年中考二轮语文重难点复习指导(山东专用)专题07诗歌—赏析语句及表达技巧(原卷版)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2923230/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备战2022年中考二轮语文重难点复习指导(山东专用)专题07诗歌—赏析语句及表达技巧(解析版)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292323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备战2022年中考二轮语文重难点复习指导(山东专用)专题07诗歌—赏析语句及表达技巧(解析版)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292323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备战2022年中考二轮语文重难点复习指导(山东专用)专题07诗歌—赏析语句及表达技巧(解析版)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2923230/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备战2022年中考二轮语文重难点复习指导(山东专用)
备战2022年中考二轮语文重难点复习指导(山东专用)专题07诗歌—赏析语句及表达技巧
展开
这是一份备战2022年中考二轮语文重难点复习指导(山东专用)专题07诗歌—赏析语句及表达技巧,文件包含备战2022年中考二轮语文重难点复习指导山东专用专题07诗歌赏析语句及表达技巧原卷版doc、备战2022年中考二轮语文重难点复习指导山东专用专题07诗歌赏析语句及表达技巧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是中考古代诗歌鉴赏板块重要的考查内容。“形象”是指古代诗歌中所描写的事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人物形象。古代诗歌的形象一般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因此,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主要是要求考生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形象的典型意义,理解寓于形象中的感情。
重点一、鉴赏诗歌形象的技巧
从近几年中考的情况来看,中考对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考查,主要呈现以下两个特点:1.从考查形式上看,中考多以主观表述题的形式考查考生对古代诗歌的形象的把握,难度稍大。命题形式一般有以下几种:
这首诗歌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歌中形象的特点和内涵。
(3)请分析两首诗歌中形象的异同。
2.从考查内容上看。中考常与评价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起来考查形象的内涵及意义。
3.要弄清形象的特点;其次,要在联系诗歌主旨的基础上,分析形象在诗歌中的特别意蕴;最后,用得体的语言组织答案。
重点二、鉴赏人物形象的技巧
1.找准人物形象。考生鉴赏古代诗歌人物形象的特点时要分清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是抒情主人公还是作者自己。
2.分析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一般来说,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往往会综合运用各种描写手法,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环境描写等。
3.结合诗歌标题、注释等把握人物形象的内涵,概括形象的基本特征。考生在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或注释进行分析。因为诗歌的标题或注释往往可以透露出诗歌的思想感情,而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也与整首诗歌的思想感情是分不开的。考生整体把握了诗歌的思想感情之后,就不难理解人物形象的特点了。
重点二、鉴赏景物形象的技巧
1.把握景物形象的色彩。考生可从景物形象的色彩的角度感受景物形象的内涵以及作者的情感。
2.把握景物形象组合的特点。考生可以从景物形象组合的方式上把握景物形象的内涵以及作者的情感。
3.识记描写景物形象特点的常用术语。如孤寂冷清、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闲适、生机勃勃、肃杀荒凉、瑰丽雄壮、虚幻缥缈、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重点三、鉴赏事物形象的技巧
1.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形象的特点。作者在塑造形象时,往往赋予形象以情感,所以考生可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来把握诗歌的事物形象的特点。
2.揣摩修饰语的情感色彩。
3.了解惯用事物形象的特殊内涵。在古代诗歌中,某些事物形象在表情达意方面往往具有固定性,如月喻思乡,水喻愁多,松喻坚贞,兰喻高洁等。
4.从诗歌所运用的手法的角度来把握事物形象的特点。
真题演练
一、诗歌鉴赏
1.(2021·山东济宁·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晓过赵北口①
查慎行
十里风埃②过鄚州,忽开双眼见清流。
绿杨影里平桥路,数尽渔船数白鸥。
【注】①赵北口:位于白洋淀东岸,是一座千年重镇。②风埃:被风吹起的尘土。
(1)诗歌写鄚州一带的情况,有何作用?
(2)最后一句中的“数”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2021·山东日照·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湾诗首句中的“青山”即题目中“北固山”,“行舟”“客路”已含旅途奔波之意。
B.王维诗中的“孤烟”指烽烟,“候骑”指侦察、巡逻的骑兵,“都护”指前线统帅。
C.两首诗的颈联既写景又言事,还蕴含着自然、人生的理趣,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D.两首诗炼字精妙,“平”字写出江潮涌涨、与岸齐平,“直”字写出烟的劲拔之美。
3.两首诗都写到“归雁”,诗人借其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4.(2021·山东青岛·中考真题)对《观沧海》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A.“东临喝石,以观沧海”点明了“观沧海”的位置,虽没有直接写到人,但让读者似乎看到了诗人登临碣石观海时的英姿。
B.“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描写了岛上树木茂盛、野草繁密的画面,这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让诗人生发出豪迈之气。
C.“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萧瑟秋风吹拂,汹涌的波涛溅起阵阵浪花的景象。诗人不禁产生些许落寞之情。
D.这首诗选取了沧海,日月、洪波,星汉等宏大的景物,在苍凉中又有慷慨之气,表现了诗人的雄心壮志。
5.(2021·山东青岛·中考真题)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游山西村》)诗人希望今后能趁明月闲游,随时拄杖敲门与主人交谈,抒发了诗人悠闲惬意之情。
B.“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渔家傲》)梦境中词人来到皇宫,听到皇帝情意恳切地询问,漂泊的内心感到一丝温暖。
C.“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卖炭翁》)写出官吏的粗暴蛮横,间接表现了卖炭翁的无助无奈,表达了诗人对当时劳动人民的同情。
D.“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行路难》)诗人发出前路何在的疑问,表现出诗人前途迷茫时低落的心情。
6.(2021·山东济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①
欧阳修
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
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
解带西风飘画角②,倚栏斜日照青松。
会须乘兴携佳客,踏雪来看群玉峰。
【注释】①此诗写于欧阳修被贬滁州期间。怀嵩楼为唐代名相李德裕被贬滁州时所建。②画角:乐器名,发声高亢。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提示:请用2B铅笔将本题答案填涂在答题卡选择题区域的对应题号后】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写景自然流畅,于景物描绘中可以看出诗人的精神面貌。
B.“野菊开时酒正浓”描绘了深秋时节野菊竞相开放、诗人与郡僚举杯畅饮的画面。
C.颈联中“青松”意象耐人寻味,在斜日映照下,给人苍翠挺拔之感。
D.本诗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表达了诗人被贬后的抑郁悲愤之情。
(2)赏析“霜林落后山争出”中“争”的妙处。
(2021·山东潍坊·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7.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夜雨寄北》中,“期”“巴山夜雨”两次出现,韵律回环往复,营造了时空交错的意境,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B.《秋思》开头的“见”字平淡却富有意蕴。无形的秋风使城内花木凋落,游子满目凄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油然而生。
C.《夜雨寄北》中的“寄”和《秋思》中的“书”都表明他们身在异乡,两首诗都是在书信中表达自己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D.《夜雨寄北》前两句由一问一答,写到眼前景色,寓情于景;而《秋思》前两句则紧承“见秋风”叙事,寓情于事。
8.两首诗最后两句在表现手法上各有特色,请简要分析其不同之处。
(2021·山东烟台·中考真题)种 松
宋荦
一片青葱色,移来历万峰。
数枝初伴鹤,孤干已犹龙。
日瘦阴还薄①,风多响自重。
岁寒堪寄傲,何必大夫封②?
[注]①日瘦阴还薄:阳光暗淡,阴云迫近。②大夫封:《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二十八年封禅泰山,遇暴风雨,避雨松树下,封松树为“五大夫”。
9.请发挥想象和联想,将诗句“数枝初伴鹤,孤干已犹龙”所展现的画面描写出来。
10.诗歌运用了___________的手法,表达作者___________的志趣。
11.(2021·山东烟台·中考真题)20世纪30年代,艾青诗歌中的主要意象之一是“土地”。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歌(节选),填写表格。
我爱这土地(节选)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复活的土地(节选)
因为,我们的曾经死了的大地,
在明朗的天空下
已复活了!
——苦难也已成为记忆,
重新漩流着的
将是战斗者的血液。
1937年7月6日
(2021·山东滨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采桑子
欧阳修
天容水色西湖①好,云物俱鲜。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②。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注释】①西湖:这里指颍州西湖。②琼田:神话传说中的玉田,这里指月光照映下莹碧如玉的湖水。
12.词的上片通过________、云物俱鲜、________表现“西湖好”。
13.这首词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情感?
14.(2021·山东临沂·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小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前人评述此诗通篇不着一“忆”字,却“字字忆弟,句句有情”,请选择其中一联加以分析。
诗歌
“土地”的象征意义
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我爱这土地》
《复活的土地》
参考答案:
1.(1)一方面交代行踪,另一方面鄚州的尘土飞扬与赵北口的水流清澈形成对比,突出作者睁眼后对所见之景的惊喜。
(2)“数”字既写出了作者的悠闲与陶醉,又侧面表现了赵北口的水上景物之美。
【解析】
(1)
本题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十里风埃过鄚州”是说经过了很远的路程,满面风尘经过了鄚州,交代了诗人的行踪。而诗句“忽开双眼见清流”写鄚州的尘士飞扬,这与赵北口的水流清澈形成鲜明的对比,运用了对比映衬的表现手法,所以写“鄚州一带的情况”意在形成对比,突出表现赵北口的水流清澈、景致美好的特点,从而表达了作者的惊喜之情。
(2)
考查对词语的赏析。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文的主旨和具体的诗句分析作答。这类试题涉及到古诗的“炼字”技巧。采用答题格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诗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数尽渔船数白鸥”的意思是:数尽了过往的渔船,又去数一数飞翔的白鸥。这里反复用“数”字,既写出了作者被赵北口的优美景致所陶醉,突出表现了作者的闲适的心境。据此理解赏析作答。
2.C
3.《次北固山下》中“归雁”指北归的大雁,作者借鸿雁传书传达思乡之情;《使至塞上》中“归雁”是诗人自比,自己像北飞的大雁一样进入大漠,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之情。
【解析】
2.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
C.《使至塞上》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只写景,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言事”“人生的理趣”“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无中生有;故选C。
3.
本题考查诗歌情感分析。
前者“归雁洛阳边”,写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鸿雁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希望书信能够到达家乡洛阳,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归雁”表面是指传书的大雁,借指自己的书信;后者“归雁入胡天”写自己像北飞的大雁一样进入大漠。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却像蓬草和归雁一样,只身慰问边疆,这个比喻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表达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4.C
【解析】
C项“诗人不禁产生些许落寞之情”理解不当。“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表现出作者面对萧瑟秋风,仍有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没有“些许落寞之情”。故选C。
5.B
【解析】
B.“听到皇帝情意恳切地询问,漂泊的内心感到一丝温暖。”理解不当。“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梦魂仿佛回到了天庭,天帝殷切地问我:你打算到何处去?词人在如梦似幻的海上航行,一缕梦魂升入天国,见到慈祥的天帝。现实中,南宋高宗皇帝置人民于水火、只顾自己一路奔逃,李清照南渡以来,一直漂泊天涯,备受排挤与打击,尝尽了人间的白眼。这种遭遇,让词人渴望关怀,渴望温暖,但现实中却不能得到,也只有将之寄托在幻想之中了。因此,词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塑造了态度温和、关心人民疾苦的天帝,以此表达自己美好的理想。故选B。
6.(1)D
(2)示例1:“争”,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子群山人的情态,生动描绘出深秋霜林木落、景象萧疏,而群山仿佛争先恐后出现的画面,表现了诗人昂扬向上、傲岸不屈的精神。
示例2:“争”,化静为动,把静止的群山写活了,生动描绘出深秋霜林木落、景象萧疏,而群山仿佛争先恐后出现的画面,表现了诗人昂扬向上、傲岸不屈的精神。
【解析】
(1)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赏析。D.有误,本诗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特别是从“会须乘兴携佳客,踏雪来看群玉峰”可以看出,表达了诗人从容面对政治风雨的潇洒和从容。故选D。
(2)
考查对词语的赏析。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文的主旨和具体的诗句分析作答。这类试题涉及到古诗的“炼字”技巧。采用答题格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诗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诗句“霜林落后山争出”的“争”,是争相恐后的意思,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同时又化静为动,赋予了“山”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霜下树林里木叶凋尽,众山显现的情景,表达了一种昂扬向上、傲岸不屈、豪放达观的精神,从而表现出诗人不畏政治风霜的风骨。据此理解赏析作答。
【点睛】
赏析与译文:
《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首联写登上高楼,于云烟弥漫之中追怀历史、遥想古人,借古伤今,气氛凝重。中间两联回到现实,写眼前所见所闻,这两联视野开阔,人与物浑融无间。诗人把个人独特的精神气质寓于精炼的景物描写之中:颔联写霜后“争出”的峭拔山峰和凌霜盛开的菊花,表现出作者不畏政治风霜的嶙峋风骨;颈联则以“解带西风”的举止和暮色中挺立的青松,透射出自己从容面对政治风雨的那份潇洒和从容。尾联遥想冬日重游,气象恢宏,群山银妆素裹冰清玉洁之态,仍是以景物暗喻人品。
译文:
环绕城郭的浓浓云烟,迷迷朦朦不知有多少重,唐时的名相曾经在此地怀念嵩洛感慨无穷。秋霜下树林里木叶凋尽,众山争相显露各自面容,野菊开放的美好时令,我们畅饮醇酒逸兴正浓。西风中飘来画角清哀的声音,我解开衣带胸怀更加豪雄,斜倚着楼上高栏观赏夕阳照在苍翠的青松。我将要乘着醉意带领佳客,冬雪皑皑时再踏上如玉的群峰。
7.B
8.《夜雨寄北》的后两句采用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何当共剪西窗烛”是作者的想象中的情景是虚写,“巴山夜雨”是眼前的实景,作者身在郁闷、孤寂的雨夜里憧憬着团聚的美好场面,虚实相生,情景交融。
《秋思》的后两句采用了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寓情于事的表现手法。“复恐”二字,刻画心理入微,写出诗人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又开封”的动作写出了诗人开封验看,写出了诗人对这封家书的无比珍视。诗人将对亲人的眷恋熔铸在了临行前因担心又开封的行为中。
【解析】
7.
B项“无形的秋风使城内花木凋落,游子满目凄凉”有误,诗句内容没有关于花木凋落,游子满目凄凉的描写。故选B。
8.
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对比、夸张、借代、反衬、借古讽今、托物言志、虚实结合等等。作答此题,首先要判断诗句使用的表现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最后分析作者借此传达的情感。
《夜雨寄北》后两句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何当”是个表示愿望的词,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西窗烛”,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是虚写。“却话巴山夜雨时”,既是想像未来的答话,又是当前的实景。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而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两句诗,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构成如此完美的意境,余味无穷。
《秋思》的后两句突出心理和动作描写“复恐”和“又开封”。“复恐”二字,细致入微地刻画出似有千言万语唯恐言之不尽的复杂微妙的心理;“临发又开封”的动作,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和“匆匆”,让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深味到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作者寓情于事,将对家人的思念熔铸在自己的动作中。
9.在微弱的阳光照耀下,松树上数条横生的枝干显得更加优雅,寒风吹过,树枝摇曳,引来云鹤与之相伴,而那些独生的树干枝枝刚劲有力,好似腾空的苍龙。
10. 用典 清廉 孤傲 坚持为民
【解析】
9.
本题考查描绘诗句画面。描写画面题,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句子大意是“数条枝干引来云鹤相伴,独生的树干已经长得遒劲似龙了”。抓住诗句中的意象及特点发挥想象,句子中的意象有“枝干”“云鹤”“孤干”等,其特点是横生的枝干摇曳生姿,引来云鹤相伴,“孤干”则苍劲有力,像腾飞的苍龙,联系上下句加上背景“日光微照”“寒风吹过”,构成一幅画面。
10.
本题考查理解写作手法及情感。联系全诗内容分析:“从远处山峰上移植过来的松树”,并没有因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本性,仍然“枝干横生摇曳多姿、苍劲有力”,“在阳光微弱,阴云迫近,寒风作响时,松树尤显庄重”“在寒冷的冬季坚挺不凋即足以傲世”可见其不受环境影响,坚持自我;“何需有“大夫”的封号呢?”反问句,即没有“大夫”的封号也一样坚持自己的志趣,“大夫封”运用了秦始皇封松树为“五大夫”的典故,表达了作者,不屈服于环境,坚持清廉、坚持为民的志趣。
11.《我爱这土地》:民族精神的象征,中华文明的象征,也是祖国命运的象征;表现了作者决心生于土地、歌于土地、葬于土地,与土地生死相依、忠贞不渝的强烈情感。
《复活的土地》:中华民族的觉醒,并预言了抗日战争的来临;表现了对国家、对革命、对人民美好前景的向往,对战斗者给予了热情的赞颂。
【解析】
本题考查现代诗意象及主旨情感。
《我爱这土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日本侵略者的铁蹄猖狂地践踏中国大地。作者和当时文艺界许多人士一同撤出武汉,汇集于桂林。作者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于同年11月17日写下了这首诗。作者借“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象征了受日本侵略者践踏的中华中华大地,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作者深情地讴歌一只鸟,表达了自己与中华大地生死相依、忠贞不渝的强烈感情。
《复活的土地》是艾青1937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突出了诗人对新时代的憧憬与向往,并预言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即将来临,体现了诗人对解放的向往与爱国之情。诗人借助“繁花和茂草,听见丛林中鸟的歌唱”写了春日的大地,更象征了中华民族的觉醒。“苦难也已成为记忆”“重新漩流着的将是战斗者的血液”,表现了对国家、对革命、对人民美好前景的向往,对战斗者给予了热情的赞颂。
12. 天容水色 鸥鹭闲眠
13.赞美,心旷神怡(愉悦、安闲、闲适)
【解析】
12.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词一开始,作者便充满喜悦之情地衷心赞美西湖,此句通过“天容水色”“云物俱鲜”表现“西湖好”;次句“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用“鸥鹭闲眠”进一步写月夜的西湖的宁静之美,继续表现“西湖好”。
13.
本题考查对诗人情感的鉴赏能力。词一开始,作者便充满喜悦之情地衷心赞美西湖。湖上的“鸥鹭闲眠”,表明已经是夜晚。鸥鹭对于这些管弦歌吹之声,早已听惯不惊。这一方面表明欧公与好友陶醉于湖光山色间;另一方面也间接表现了欧公退隐之后,已无机心,故能与鸥鹭相处。词的下片写月下西湖的景色及夜晚泛舟西湖的欢悦之情。清风徐徐,月光皎洁,湖水澄澈,晶莹透明,月光一照,闪闪发光。这时泛舟湖心,天容水色相映,广袤无际,好似“一片琼田”。这种境界会使人感到远离尘嚣,心旷神怡。人在此时此境中,很容易产生“人在舟中便是仙”的妙想,谁还愿意乘着骖鸾做神仙呢!由此可知,这首词上片表达对西湖美景的赞美,下片表达泛舟西湖的愉悦之情。
14.示例一:首联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冷落的道路,沉重的戍鼓,凄凉的雁声,见之感物伤怀,闻之思忆兄弟。虽是写景,实乃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示例二:颔联写白露明月夜景。清露生寒,难忘兄弟;故乡月明,思乡情切。虽是写景,实乃景中寓情,思乡怀人。
示例三:颈联写兄弟离散,天各一方;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在叙写家事中流露出不安、挂念以及无比的沉痛,无一字不是思亲忆乡。
示例四:尾联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离散,书信难达;战事频仍,生死难料。空忆兄弟,平添家国愁思。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鉴赏。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以上四句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所以是字字忆弟,句句有情。颈联“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尾联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老是不能送到,更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
示例一:首联通过视觉“路断行人”和听觉“戍楼上的更鼓声、边塞孤雁的哀鸣”,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凄凉的图景。没有行人而显得冷落的道路,戍楼上传来沉重的更鼓,还夹杂着凄凉的雁声,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诗人作此诗时正逢安史之乱,诗人与几个弟弟分散,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故而引起诗人强烈的忧虑和思念。因此,首联虽是写景,实乃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示例二:颔联写白露明月夜景。白露时节清露生寒,白露过后不久,眼见着就是中秋团圆的时刻了,却因为战事居无定所、颠沛流离,亲人分散各地,此时思乡忆弟之情更切。因此,颔联虽是写景,实乃景中寓情,思乡怀人。
示例三:颈联由望月转入抒情。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有弟皆分散,无家问生死”写出了诗人今遭逢离乱,兄弟离散,天各一方;家已不存,家人生死难卜。短短两句在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和对亲人的挂念以及无比的沉痛,无一字不是思亲忆乡。
示例四:尾联通过“寄书信”这件寻常小事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四处离散,平时寄的书信尚且常常不能到达,更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此时空忆兄弟,更添家国愁思。
【点睛】
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寄往洛阳城的家书老是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考点19 诗歌——赏析语句及表达技巧-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浙江专用),文件包含考点19诗歌赏析语句及表达技巧-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浙江专用解析版docx、考点19诗歌赏析语句及表达技巧-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浙江专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备战2022年中考二轮语文重难点复习指导(山东专用)专题12作文,文件包含备战2022年中考二轮语文重难点复习指导山东专用专题12作文解析版doc、备战2022年中考二轮语文重难点复习指导山东专用专题12作文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备战2022年中考二轮语文重难点复习指导(山东专用)专题11议论文,文件包含备战2022年中考二轮语文重难点复习指导山东专用专题11议论文解析版doc、备战2022年中考二轮语文重难点复习指导山东专用专题11议论文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ed4b79351ae3a39596034d4bbb94b74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