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 10课 古诗三首导学案
展开中心学校导学案 | |||
课题 | 10、古诗三首 | 课型 | 新授课 |
科目 | 语文 | 年级 | 六年级 |
主备人 |
| 时间 |
|
执教人 |
| 学校 |
|
教学目标 | 1.自主学习字词,理解“焚烧、千锤万凿、粉骨碎身”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竹石》。 3.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4.了解三首古诗中表达的诗人志向、情感,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5、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以及坚韧不拔、不怕牺牲的精神。 | ||
教学重难点 |
| ||
课前准备 | 老师:课件PPT、备课 学生:预习生字,熟读古诗 | ||
课时安排 | 三课时 | ||
教学过程 | |||
第1课时《马诗》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个人调整 |
成语导入 | 1、出示PPT,填写成语 一()当先 ()到成功 千军万() 万()奔腾 快()加鞭 2、引出诗题,板书课题 | 1、填写成语 2、诵读古诗 |
|
知诗人
了解写作背景
| 1、知诗人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他是唐朝宗室郑王后裔,但家族已经没落。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满腹傲气,迫切地想为国家人民奉献,但因为他的父亲叫李晋肃,“晋”“进”同音,与李贺争名的人,就说他应避讳父亲的名讳不举进士,使得他终不得登第。李贺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27岁时在郁闷悲苦中去逝。他生不逢时,又不愿媚俗取宠,因而饱受世事的嘲弄。这种情绪直接影响了他的性格,融进了诗作使他的诗平添了一层冷艳神秘的色彩,因而人们称他为“诗鬼”。 2、了解写作背景。学习生字词。 3、提问:通过对李贺生平的阅读你有什么感受?他像一匹怎样的马? | 1、知诗人,了解背景。 2、学生分组朗读古诗,试划分诗句。
马诗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3、生字词汇报,回答问题。
|
|
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
大漠:广阔无边的大沙漠。 燕山:燕然山。这里借指边塞。 钩: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何当:什么时候才能够。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说明马具的华贵。 快走:迅速地跑,痛快地跑。 清秋:金秋,天气凉爽的秋天。 3、指导学生翻译古诗大意。 4、引导学生判断这是一首边塞诗。
|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广阔的沙漠在月的映照下如铺上了一层霜雪,燕山之上悬挂着一轮如银钩(兵器)的弯月。)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什么时候才能给马配上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让它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纵横驰骋,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呢?) |
|
化诗为画,品味古诗 | 1、结合诗句,引导想象。 2、合作探究: 请大家思考:诗题中的“马”是指哪种马?(战马)从哪里能看出?(大漠、金络脑) 3、重点词讲解 “钩”在古诗中一般指吴钩,是春秋时的一种兵器。“月似钩”不仅写出了月亮的形状,同时也是一种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 4、引导探讨: (1)为什么作者会期盼给马戴上金络脑? (2)诗人想借“快走”“清秋”表达什么? (3)那诗人的愿望有没有实现呢? 5、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渴望建功立业,但是又不被赏识,无法实现梦想的无奈。) 6、启发思考:这与“马”又有什么关系呢? (诗人把自己想象成战马,将自己的感情寄托在马身上。) 7、引导学生说出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他的感情的?(托物言志)讲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8、指名读古诗,指导学生背诵全诗。
| 1、找出诗中描写的景物,想象画面。 2、思考后回答问题。 3、小组探究,交流: (1)(给马戴上金笼头,说明这匹马很贵重,很受重用,作者明写马受到重用,实际暗指自己渴望受到重用,上阵杀敌。) (2)“快走”是快跑的意思,写出了马驰骋的样子;“清秋”是深秋的意思。表达出诗人渴望驰骋疆场,肃清敌人的志向。) (3)(没有)从哪里看出来?(“何当”说明没有实现。) 4、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志向。 5、学习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
6、背诵全诗。
|
|
板书设计 | 10、古诗三首 马诗 唐 李贺 写景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托物言志 抒情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怀才不遇 杀敌报国 建功立业 | ||
教师小结 |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李贺的《马诗》,领略了古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感受到李贺立志报效祖国的爱国热情,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也能像李贺一样,不忘初心。 | ||
课课练、 作业布置 | 1、课课练:看图片补全古诗,说说大意 2、作业:背诵古诗,并默写 | ||
第二课时《石灰吟》 | |||
教学过程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个人调整 |
导入 | 1、导入 2、检查作业、背诵古诗 3、学习《石灰吟》板书课题 | 1、背诵默写《马诗》 2、朗读古诗 |
|
知诗人 | 1、作者简介: 于谦(1398-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杭州市上城区)人。明朝名臣。 | 1、了解作者 |
|
初步感知 理解诗意
| 1、初步感知大意。(以学生自学、汇报为主) 2、节奏划分讲解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3.教师范读 | 1.学生自由读全诗。读准字音,把诗读通、读顺。认识生字词。 2、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语,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诗的意思,讨论汇报。 3.自由练读,齐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
|
探究诗句品味诗情 | 1、引导学生整体理解诗意。 2、诗句感受: (1)结合图片、诗句,说说石灰怎样开采,谈感悟。 (2)“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重点体会“清白”,这个“清白”到底指什么? 3、朗读,把诗中“物”的形象与所蕴含的精神融合起来,读出作者的情感。 | 1、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2、(1)石灰要经历过千万次的捶打和开凿,被开采出深山。经过烈火焚烧制成。 (2)后两句以拟人的手法,歌颂了石灰不怕牺牲的精神。暗喻诗人不管要经历多少磨难,哪怕粉身碎骨,也要做清白的人。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
|
板书设计 | 石灰吟 明 于谦 前两句:描述特征——状物 后两句:体会情操——喻人不怕牺牲、坚贞不屈 | ||
教师小结 | 《石灰吟》以石灰自喻,表达了诗人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洁品格在人间的追求。于谦就是这样,到死也不向恶势力低头,实践了他的誓言。 | ||
课课练、 作业布置 | 1、课课练:看图片补全古诗,说说大意; 阅读链接《青松》朗读 2、作业:背诵古诗,并默写 | ||
第三课时《竹石》 | |||
教学过程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个人调整 |
导入 | 1、导入 2、检查作业、背诵古诗 3、学习《竹石》板书课题 | 1、背诵默写 2、朗读古诗 |
|
知诗人 | 2、作者简介: 郑板桥(1693-1766年),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 1、了解作者 |
|
初步感知 理解诗意
| 1、指导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停顿。 2、节奏划分讲解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3、学生展示朗读。 4、找出你觉得生动形象的动词。 | 1、学生自由读全诗。读准字音,把诗读通、读顺。 2、自由练读。学生示范读、齐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3、理解重点词语:“咬”、“立根”、“破岩”等词语(把竹子拟人化)。 4、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诗的意思。讨论汇报。 |
|
探究诗句品味诗人情感 | 1、引导学生整体理解诗意。 2、诗句感受: 结合图片、诗句,感受竹子的坚强,谈感悟。 2、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指导学生朗读,读出诗人所言的志向读出作者的情感。 3、扩展延伸:朗读《墨梅》。 4、小组讨论:这三首诗,在表达的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 1、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2、学生朗读,读出长在岩石中的竹子那种在艰难、恶劣的环境中仍然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 3、联系诗人的时代背景,我们也能看到诗人对当时黑暗、污秽的社会不妥协的斗争意志和高尚节操。 4、 共同特点是都借一种事物表明自己的志向,这种方法叫做托物言志。 |
|
板书设计 |
《马诗》 马 报效国家
《石灰吟》 石灰 不怕牺牲 托物言志 《竹石》 竹子 要有骨气
| ||
教师小结 | 《竹石》这首诗借赞美在艰难、恶劣环境中的岩竹,抒写了诗人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高尚品质,说明做人要有骨气,不能随风倒。 | ||
课课练、 作业布置 | 5、课课练:看图片补全古诗,说说大意; 阅读链接《梅花》朗读 2、作业:课下搜集其他托物言志的古诗,与同学交流。 | ||
教学反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