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考点33 古诗文阅读—分析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讲义)-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练习
      考点33 古诗文阅读—分析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讲义)(原卷版).docx
    • 讲义
      考点33 古诗文阅读—分析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讲义)(解析版).docx
    考点33  古诗文阅读—分析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讲义)(原卷版)第1页
    考点33  古诗文阅读—分析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讲义)(原卷版)第2页
    考点33  古诗文阅读—分析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讲义)(原卷版)第3页
    考点33  古诗文阅读—分析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讲义)(解析版)第1页
    考点33  古诗文阅读—分析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讲义)(解析版)第2页
    考点33  古诗文阅读—分析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讲义)(解析版)第3页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考点33 古诗文阅读—分析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讲义)-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

    展开

    这是一份考点33 古诗文阅读—分析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讲义)-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文件包含考点33古诗文阅读分析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讲义解析版docx、考点33古诗文阅读分析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讲义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一)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思想感情,分析其社会意义及其深层内涵,并对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元素加以评价。从近些年的高考卷来看,真正要求作出评价的试题不多,倒是分析概括诗歌思想感情的试题较多。主要体现在提炼情感主旨和理解诗句意义两方面。
    1.提炼情感主旨
    诗歌的题材往往决定着诗歌的思想内容,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有所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因此,要鉴赏古代诗歌,把握诗歌情感,就必须对不同类别的诗歌题材有充分的了解,并能根据题材对诗歌情感作出较为准确的预判。
    (1)送别抒怀诗
    送别抒怀诗是高考命题选取较多的一类诗歌,它的思想内容主要表现在抒发离愁别绪、别后思念之情等方面。
    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 、征戎、乡旅、归隐等。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送别,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 。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等。
    离别并非全都是伤感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洗送别的悲伤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丝毫不落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英气逼人,气壮山河。此外还有高适的《别董大》,表现了对朋友美好的祝愿;岑参的《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充满豪情壮志,感情慷慨激昂。
    (2)羁旅思乡诗
    羁旅思乡诗通常表现行役的艰难、漂泊的辛苦,对家乡亲人、国都君主的思念,以及对安定幸福生活的向往。它往往表达羁旅之苦、行役之难、宦游之艰。阅读这类诗歌要大体了解诗人的经历和遭遇,弄清诗人所思所想和诗歌中寄寓的复杂感情。
    (3)边塞征战诗
    边塞征战诗是边塞生活的艺术反映,所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边塞风光;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感伤;抨击统治者穷兵黩武,对战争的不满和控诉;思乡念亲或征人思妇的愁苦思情;友人惜别感伤或壮别感奋等。边塞征战诗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因此,在接触这类作品时,首先应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
    (4)山水田园诗
    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中国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盛唐时代是我国山水田园诗的繁荣时期。
    (5)怀古咏史诗
    怀古咏史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一般以古代遗迹为生发点,以地名或“览古”“怀古”为标题的一类诗歌。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借古伤今、讽今、伤己,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抒发了词人对历史、人生的深沉感慨。时光不再,英雄已逝,而那潇洒儒雅、运筹帷幄的周郎,更激起词人双鬓染霜而功业未就的伤己之情。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作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对历史沧桑的感慨。
    (6)即景感怀诗
    即景感怀诗,指的是作者因所见景物而引起某种感触的一类诗歌。与借景抒情诗先有“情”后有“景”、是为“情”而找“景”不同的是,即景抒怀诗是先有“景”后有“情”,“情”是因为“景”的触动而生发。这类诗作题材广泛,山水田园诗、送别抒怀诗、边塞征战诗、羁旅怀乡诗都可能是即景感怀之作,但除了这些类别的诗歌外,还有一些诗歌,它们也是诗人面对眼前之景而生发感慨之作,一般就把这些无法归入以上几类的写景诗,归入即景感怀诗。
    (7)即事感怀诗
    即事感怀,指的是作者就某件事抒发自己的感慨。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或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所谓“即事”诗,一般来说无严格的界定。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例如送别抒怀诗、山水田园诗、边塞征战诗、羁旅怀乡诗等,如果即事感怀,也是“即事感怀诗”。一般就把那些无法归入送别抒怀诗、山水田园诗、边塞征战诗、羁旅怀乡诗等几类的抒怀诗,归入此类。
    (8)咏物抒怀诗
    咏物抒怀在中国诗歌中具有悠久的传统,可以追溯到《诗经》时代。在古代诗歌中,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作者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类诗词大致分为两类:一类直接描绘物象,绘形绘声绘色,以求精确逼真或传神;一类托物寓意,借物言志,借题发挥,由此及彼。
    [解题指津]
    诗歌常见情感概括
    忧国忧民之悲慨 国破家亡之痛楚
    游子迁客之凄凉 征夫思妇之幽怨
    怀才不遇之寂寞 报国无门之愤慨
    建功立业之豪迈 昔盛今衰之感伤
    自由悠闲之恬淡 秀美山河之热爱
    惜别友情之真挚 归耕隐居之悠闲
    黑暗官场之苦闷 蔑视权贵之高洁
    离别相思之无奈 贬官谪居之愤懑
    时光易逝之感慨 愤世嫉俗之激愤
    解答提炼情感主旨类题的方法:
    ①抓住诗题,确定诗歌题材,初步感知诗歌情感。
    ②抓形象。借助描写的景物和典型的意象,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整体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③抓抒情方式,领悟所要表现的思想情感和主旨。
    2.理解诗句意义
    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另一体现是理解诗句意义。解答此类题,要从把握关键字词入手。
    [解题指津]
    解答理解诗句意义类试题的方法:
    (1)准确理解关键字词,阐明诗句的表面意思,并发掘其深层含意。
    (2)结合表达技巧甚至全诗主旨来理解诗句的深层意思和蕴含的思想感情。
    答题规范:
    (1)紧扣关键词(含典故的词,含意象的词),由表及里揭示其含意。
    (2)把句子放在全篇表达的思想感情中来分析其意义
    (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作者的观点态度,指诗人通过诗歌形象表达出来的自己对人和事的看法、倾向以及人生志趣或感悟。它包括:对事物的态度、对人物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历史事件的态度、对历史人物的态度、对人生的感悟等。
    所谓“评价”,即在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基础上,对作者的观点态度作出自己的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对读者有什么有益的启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等。另外,还须要对别人的评价进行分析比较,作出正确的判断。评价时允许考生有自己的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就行。在高考试题中,因其难度稍大,对此考点的设题相对少一些,但我们还是要予以重视。
    [解题指津]
    1.作者在诗歌中所显示的观点、态度与议论文中作者论证观点是不同的:议论文作者是“揭示真理”;诗人是“显示真理”,通过形象或画面来显示。因此,读者对诗歌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产生“多解”或者见仁见智的现象,不足为怪,这恰恰是文学语言的“张力”所致。出现个性化的解读,甚至互相对立的答案,是允许的。但大多数中国诗歌中,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是明确的。
    2.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应该本着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从诗人所处的时代出发进行分析,切莫用今天的标准去评价古人。
    3.有古人已对特定诗人和诗歌进行了评价,试题要求我们对古人的评价再作评价时,一定要以原诗作为依据,同时也要历史地看待古代的评价者的评价。
    答题规范:
    1.明确表明自己的观点。
    2.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找到诗歌中能支撑自己观点的诗句且阐述理由。
    二、关键能力
    提问模式:
    1.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2.作为XX诗,本诗洋溢着怎样的感情基调?为什么?请简要回答。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题思路】
    ●答题规范:
    不论是局部设题,还是全局设题皆可按以下步骤答题——
    1.先概括。指出表现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和主旨。如果题干只要求“概括”,就不必有以下的步骤了。
    2.联系诗歌内容,摆出之所以是某种思想感情和主旨的依据。这是一个分析过程。
    3.如果要求鉴赏评价,可在分析之后进行具体评价。
    【典例分析】
    一、【2021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读 史
    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闇: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功立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2.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
    二、【2021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
    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
    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
    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2.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方法小结
    (一)考点梳理
    1.概括诗歌的内容主旨
    诗歌的内容是指诗歌中描写的物、人、事的总和,是表现作者情感和作者观点的关键。分析诗歌的内容要结合诗歌中的意象、事物、人物、事件等因素,综合关照,这样才能顺利地解读诗歌,体味作者的创作意图。
    2.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
    “文以载道,诗以言志”,诗歌以表情达意为最终目的,我们在鉴赏诗歌时,无论是对其表达技巧、形象还是语言的揣摩,都是为了解读诗歌的思想感情。鉴赏思想感情,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评价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感情,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
    3.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作者的观点态度,指诗人在诗歌中表达出的人生感悟(如苏轼《题西林壁》寓含的哲理)或生活理念(如刘禹锡的《秋词》表达的志向)等。所谓“评价”,是指读者在把握文中观点和作者态度的基础上,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作出评价。如文章的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对读者是否有有益的启示,在今天又有什么现实意义等等。有时还需要对别人的评价进行分析比较,作出正确的判断。
    具体来说,作者的态度包括: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态度,对人生感悟的倾吐等等。态度往往是抽象的、概括的,诗人或者用某一诗句直抒胸臆,直接表达,或者借景抒情来表达,或者托物言志来表达,或者融志于事来体现。
    (二)答题方法
    1.怎样评价诗歌的主旨内容
    对诗歌特点进行分类整理和复习,是备考“评价古诗主旨内容”类题目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尽管古诗数量庞大,诗歌的思想内容多种多样,但同一类型的诗歌还是具有一些“共性”的.只要平时复习把握了这些“共性”,考试时就会明确诗歌所属类型,解题的针对性无疑会更强。
    2.怎样评价思想感情
    评价思想感情,除了要认真研读诗歌主体外,还要做到“五看”,即看标题、看作者、看序注、看诗眼、看意象。
    (1)看标题
    借助诗歌的标题可以来推断诗歌的思想情感。如《书愤》表达内心悲愤之情应关注“愤”字,《悯农》表达对农民艰辛的同情应关注“悯”字,《春夜喜雨》表达对春雨的欢愉喜爱之情应关注“喜”字。
    (2)看作者
    也就是知人论世。了解了作者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思想感情的理解和把握。分析作品的思想感情时,要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主要思想倾向以及创作的主要风格。如鉴赏李煜的词,就要了解李煜的创作风格,以南唐降宋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降宋前,李煜过着纸醉金迷、酣歌曼舞的生活,作品多描写帝王的享乐生活,表现高雅文化与富足生活给他带来的欢乐:降宋后,李煜过着屈辱的生活,作品则以抒写故国之思、亡国之痛为主,感情真挚沉痛,凄怆动人,一洗前期作品的香艳柔媚,进入了另一番开阔的境界。李清照的词也因为南渡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等等。
    (3)看序注
    序注一般交代诗歌创作的年代、缘由、背景,多为整个作品奠定情感基调,有助于读者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如姜夔《扬州慢》序中说:“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干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小序对词作表达的昔盛今衰的感伤之情作了明确的概括。
    (4)看诗眼
    诗眼一是表现为诗歌思想的凝聚点,揭示诗的主旨。二是表现为诗中最精练最传神的词语,增强诗歌的形象性,使诗歌充满情趣,给人以丰富的想象。
    (5)看意象
    诗歌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只有领悟“意象”中的寓意,才能把握好诗歌的思想感情。一般借景抒情类诗歌的意象都应该细细品味。
    3.怎样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方法在抓关键点。这里的“点”主要指:
    (1)关键词
    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在众多的词类中,动词是叙事、写景、状物、抒情的关键字,因而成为诗人选择诗眼的重要对象。如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生”字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动感,准确传神。形容词也往往用作动词来使用。如蒋捷《一剪梅 舟过吴江》中“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形容词“红”“绿”用作使动词。诗人通过描写樱桃变红,蕉叶转绿的动态过程,抒写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此外,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许多关键词往往运用了拟人、夸张、通感等手法。如“寺多红叶烧人眼”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正是由于巧用了夸张、拟人的修辞手法。
    (2)关键句
    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句子,它体现了作者的观点。一般在绝句的第三、四句,或在律诗的末联和词作的下阕的末句。如王安石《登飞来峰》中的议论性句子“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末联“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阕末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等。

    相关试卷

    高考考点完全题语文考点通关练文档 考点十三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Word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高考考点完全题语文考点通关练文档 考点十三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Word版含答案,共4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问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问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问题,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下面问题,阅读下面这首小令,完成~题,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阅读下面这首汉代古诗,完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复习任务五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复习任务五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八板块 古代诗歌阅读 第六讲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精讲精练-2022届新高考一轮语文复习(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第八板块 古代诗歌阅读 第六讲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精讲精练-2022届新高考一轮语文复习(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第六讲古代诗歌阅读精讲精练之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解析版doc、第六讲古代诗歌阅读精讲精练之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