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考点29 古诗文阅读—概括分析文本内容(分层练习)-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考点29 古诗文阅读—概括分析文本内容(分层练习)(原卷版).docx
    • 解析
      考点29 古诗文阅读—概括分析文本内容(分层练习)(解析版).docx
    考点29  古诗文阅读—概括分析文本内容(分层练习)(原卷版)第1页
    考点29  古诗文阅读—概括分析文本内容(分层练习)(原卷版)第2页
    考点29  古诗文阅读—概括分析文本内容(分层练习)(原卷版)第3页
    考点29  古诗文阅读—概括分析文本内容(分层练习)(解析版)第1页
    考点29  古诗文阅读—概括分析文本内容(分层练习)(解析版)第2页
    考点29  古诗文阅读—概括分析文本内容(分层练习)(解析版)第3页
    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考点29 古诗文阅读—概括分析文本内容(分层练习)-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

    展开

    这是一份考点29 古诗文阅读—概括分析文本内容(分层练习)-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文件包含考点29古诗文阅读概括分析文本内容分层练习解析版docx、考点29古诗文阅读概括分析文本内容分层练习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29 古诗文阅读—概括分析文本内容(练)
    (一)热身练
    一、【2021·天津高三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今家诫叙
    苏辙
    老子曰:“慈故能勇,俭故能广。”或曰:“慈则安能勇?”曰:“父母之于子也,爱之深,故其为之虑事也精。以深爱,而行精虑,故其为之避害也速而就利也果,此慈之所以能勇也,非父母之贤于人,势有所必至矣。”
    辙少而读书见父母之戒其子者谆谆乎惟恐甚不尽也恻恻乎惟恐甚不入也曰呜呼此父母之心也哉!师之于弟子也,为之规矩以授之,贤者引之,不贤者不强也,君之于臣也,为之号令以戒之,能者予之,不能者不取也。臣之于君也,可则谏,否则去。子之子父也,以几谏不敢显,皆有礼存焉。父母则不然,子虽不肖,岂有弃子者哉!是以尽其有以告之,无憾而后止。《诗》曰:“泂①酌彼行潦,挹②彼注兹,可以餴餴③”,岂弟④君子,民之父母。”夫虽行潦之陋,而无所弃,犹父母之无弃子也,故父母之于子,人伦之极也。虽其不贤,及其为子言也必忠且尽,而况其贤者乎?
    太常少卿长沙孙公景修⑤,少孤而教于母,母贤,能就其业。既老而念母之心不忘,为《贤母录》,以致其意。既又集《古今家诫》,得四十九人,以示辙,曰:“古有为是书者,而其文不完。吾病焉,是以为此。合众父母之心,以遗天下之人,庶几有益乎。”辙读之而叹曰:“虽有悍子,忿斗于市莫之能止也,闻父之声则敛手而退,市人之过之者亦莫不泣也。慈孝之心,人皆有之,特患无以发之耳。今是书也,要将以发之欤?虽广之天下可也。自周公以来至于今,父戒四十五,母戒四。公又将益广之未止也。”元丰二年四月三日,眉阳苏辙叙。
    [注]①泂:从远处。 ②挹;舀。③餴餴;煮饭,烹煮泰稷。④岂弟:即恺悌,和乐平易。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可则谏,否则去 去:离开
    B.父母则不然,子虽不肖 肖:孝顺
    C.为《贤母录》,以致其意 致:表达
    D.吾病焉,是以为此 病:遗憾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父母之于子也/不知东方之既白
    B.皆有礼存焉/然力足以至焉
    C.无憾而后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以遗天下之人/但以刘日薄西山
    3.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其中全能表现“父母之于子也,爱之深”的一项是( )
    ①岂弟君子,民之父母
    ②是以尽其有以告之,无憾而后止
    ③故其为之虑事也精
    ④以几谏不敢显,皆有礼存焉
    ⑤故其为之避害也速而就利也果
    ⑥夫虽行潦之陋,而无所弃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辙少而读书/见父母之戒/其子者谆谆乎/惟恐其不尽也恻恻乎/惟恐其不入也/曰呜呼/此父母之心也哉
    B.辙少而读书见父母/之戒其子者/谆谆乎惟恐其/不尽也恻恻乎/惟恐其不入也/曰/呜呼/此父母之心也哉
    C.辙少而读书/见父母之戒其子者/谆谆乎惟恐其不尽也/恻侧乎惟恐其不入也/曰/呜呼/此父母之心也哉
    D.辙少而读书见父母/之戒其子者谆谆乎/惟恐其不尽也/恻恻乎惟恐其不入也/曰/呜呼/此父母之心也哉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苏辙为孙景修所作的《古今家诚》所写的一篇序言,在序言中,苏辙表达了自己对于孝、慈等人伦观念的理解。
    B.第二段,苏辙举例老师、君主、臣子、孩子的言行,是为了与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形成对比。
    C.文章作为一篇序文,写得深情动人,在记叙的过程中,苏辙引用《诗经》中关于孝道的说法来表现父母无私的爱。
    D.作者对孙景修编写的《古今家诚)给予了很高评价,他认为这本书推广流传于天下是一定行得通的。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其不贤,及其为子言也必忠且尽,而况其贤者乎?
    (2)太常少卿长沙孙公景修,少孤而教于母,母贤,能就其业。
    (3)闻父之声则敛手而退,市人之过之者亦莫不泣也。
    7.《古今家诚》属于家训一类的著作,请根据文言文阅读材料用自己的话概括孙景修编著此书的原因。(★)
    【答案】
    1.B
    2.A
    3.D
    4.C
    5.C
    6.(1)即使他们本身并不贤能,等到他们和自己的子女说话的时候,一定会诚恳并且竭尽所能,更何况那些贤明的父母呢?
    (2)太常少卿,长沙人孙景修,年幼丧父而受教于母亲,母亲贤能,能够成就他的学业。
    (3)他听到父亲的声音就收敛罢手退去,路过集市的人没有不哭泣的。
    7.①弥补古代此类图书内容不完整的遗憾;②有感于天下父母的良苦用心;③启发人们的孝慈之心。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可以根据词语在文言语句中的位置,确定它的词性,根据词性并结合语境进行推断其意义。有的词可分析结构辅助推断词义。同时要考虑词类活用现象。本题要求选择“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B项,肖:贤、好、有出息。句意:父母却不这样,即使孩子不好。故选B。
    2.此题考查辨析文言虚词用法和意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题目要求,确定例句中虚词的用法;然后认真分析每个选项提供的句子,通过翻译句子,理解内容来确定虚词的用法及意义;最后进行比较根据要求选出答案。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项,两个“之”都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第一个“焉”,语气助词,用于句尾,表示肯定。第二个“焉”,代词,那里。C项,第一个“而”,连词,表顺承。第二个“而”,连词表递进。D项,第一个“以”,表目的的连词,来。第二个“以”,介词,因为。故选A。
    3.本题考查根据指定内容筛选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然后逐一翻译理解所给语句,并结合文中语境进行思考辨析;最后确定符合要求的语句,并选出正确答案。本题可使用排除法解答。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其中全能表现‘父母之于子也,爱之深’的一项”。
    ①句大意:君子的恩德深广,更像是百姓的父母。是说远土之民,只要君王施以仁义恩德,他们就会心悦诚服地来归顺。表现的是君子的和乐平易。④句大意:用隐约的言辞劝谏,不敢太直露,这都是因为礼仪的存在。这里是写儿子对于父亲的尊敬。⑥句大意:即使是卑陋到流水也不弃去,就像是父母不遗弃子女一样。这是写君子不遗弃百姓。据此排除A、B、C三项。②③⑤表现的是“父母之于子也,爱之深”。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
    “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要特別注意。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
    句意为:我小时候读书,看见父母告诫他们的子女,恳切教导惟恐有没考虑到的地方,惴惴不安惟恐孩子不能全部听进去,他们感叹道:“唉,这就是父母的心啊!”“辙少而读书”是独立完整的结构,其后应停顿。“父母之戒其子者”中的“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父母之戒其子者”作动词“见”的宾语;而且“其子”是动词“戒”的宾语,是一个整体,中间不应断开。从句式上看,“谆谆乎惟恐其不尽也”与“恻恻乎惟恐其不入也”句式结构相同。根据以上分析排除A、B、D三项。故选C。
    5.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赏析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翻译文章,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然后理解每一个选项,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考查的重点,针对选项并结合语境对文章的文体、内容、手法、主旨等进行分析,再作出判断。本题选“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在记叙的过程中,苏辙引用《诗经》中关于孝道的说法来表现父母无私的爱”说法有误。作者是在论述的过程中,引用《诗经》中的内容证明自己的观点。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本题关键点有:
    (1)“虽”,即使;“及”,动词,待、等到;“尽”,动词,达到极限、竭尽所能;“况……乎”,固定句式,“况且……呢”。
    (2)“孤”,幼年丧父;“教于母”,被动句,受(被)母亲教导;“就”,成就。
    (3)“敛手”,缩手,表示不敢妄为;“市人之过之者”,定语后置句,路过集市的人;“莫”,没有。
    7.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并概括要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翻译并理解文章内容;然后根据题目要求,锁定答案涉及的内容区间,勾画关键语句;最后整理并概括答案。
    阅读原文可知,答案涉及内容在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结合原文语句“古有为是书者,而其文不完。吾病焉,是以为此”可知,孙景修编著此书是为弥补古代编写这种书的人的文章不完整的遗憾。结合语句“既老而念母之心不忘,为《贤母录》,以致其意。既又集《古今家诫》,得四十九人”“合众父母之心”分析可知,孙景修编著此书是感念母亲的教导养育,进而有感于天下父母的良苦用心。结合语句“以遗天下之人,庶几有益乎”可知,孙景修编著此书是也是想启发人们的孝慈之心。结合以上分析分三点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
    老子说:“因为仁慈所以能勇敢,因为节俭所以能宽广。”有人问:“如果仁慈的话,那怎么会勇敢?”回答是:“父母对于自己的孩子,爱得深,所以他们替孩子考虑事情很精细。因为爱得深,所以行事殚精竭虑,所以他们为孩子躲避灾祸就很迅速,为孩子谋利也十分果敢,这就是仁慈能够导致勇敢的原因。并不是因为父母比其他人贤明,这是因为形势所迫才必然到这地步啊。”
    我小时候读书,看见父母告诫他们的子女,恳切教导惟恐有没考虑到的地方,惴惴不安惟恐孩子不能全部听进去,他们感叹道:“唉,这就是父母的心啊!”老师对于弟子,给他们立了规矩来教授他们,贤德的弟子,老师就引导他们;不贤德的弟子也不勉强他们。君主对于臣子,给他们号令来告诫他们,对贤能的臣子就给予官职,不贤能的臣子就不选用他们。臣子对于君主,可以进谏的就进谏,不可以进谏的就离去。儿子对于父亲,用隐约的言辞劝谏,不敢太直露,这都是因为礼仪的存在。父母却不这样,即使孩子不好,哪有父母遗弃孩子的呢?因此他们竭尽所有来告诫孩子,直到没有遗憾才停止。《诗经》说:“从远方酌取积水潭的流水,把水注入这水缸中,可以蒸饭煮酒食,君子的恩德深广,更像是百姓的父母。”即使是卑陋到流水也不弃去,就像是父母不遗弃子女一样。所以父母对于子女,是人类伦理道德的极致。即使他们本身并不贤能,等到他们和自己的子女说话的时候,一定会诚恳并且竭尽所能,更何况那些贤明的父母呢?
    太常少卿,长沙人孙景修,年幼丧父因而受教于母亲,母亲贤能,能够成就他的学业。年已老,可感念母亲的心意却不能忘怀,写了一篇《贤母录》来表达他的心意。既而又编辑《古今家诫》一书,收集了四十九个人,拿来给我看,说:“古代就有编写这种书的人,但他们的文章不完整。我对此感到遗憾,因此编写了此书。集中天下众多父母的心意,用来馈赠给天下的人,或许有好处吧?”我读了这本书后感叹道:“即使有凶悍的孩子在集市上发怒斗狠,没有人能够阻止他,听到父亲的声音就收敛罢手退去,集市上指责他孩子的人也没有不感动落泪的。慈孝的心,人人都有,只是担忧无法激发它罢了。如今这本书,大概将会激发人的慈孝之心吧?即使推广于天下也是可行的。自从周公以来到如今,父训四十五人,母训四人,孙公又要将加以增补,还没有编写完成。”元丰二年四月三日,四川眉阳人苏辙记述。
    二、【2021·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高三其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娄谅字克贞,别号一斋,广信上饶人。少有志于圣学,尝求师于四方,夷然不屑曰:“率举子学,非身心学也。”闻康斋在临川,乃往从之。康斋一见喜之,云:“老夫聪明性紧,贤也聪明性紧。”一日,康斋治地,召先生往视,云:“学者须亲细务。”先生素豪迈,由此折节,虽扫除之事,必躬自为之,不责僮仆,遂为康斋入室。凡康斋不以语门人者,于先生无所不尽。
    康斋学规,来学者始见,其余则否。罗一峰未第时往访,康斋不出,先生谓康斋曰:“此一有志知名之士也,如何不见?”康斋曰:“我那得工夫见此小后生耶!”一峰不悦,移书四方,谓是名教中作怪,张东白从而和之,康斋若不闻。先生语两人曰:“君子小人不容并立,使后世以康斋为小人,二兄为君子无疑,倘后世以君子康斋,不知二兄安顿何地?”两人之议遂息。
    景泰癸酉,举于乡,退而读书十余年,始上春官①,至杭复返。明年天顺甲申再上,登乙榜,分教成都。寻告归,以著书造就后学为事。所著《日录》四十卷,词朴理纯,不苟悦人。
    康斋之门,最著者陈石斋、胡敬斋与先生三人而已。敬斋之所訾者,亦唯石斋与先生为最,谓两人皆是儒者陷入异教去,谓先生“陆子不穷理,他却肯穷理;石斋不读书,他却勤读书。但其穷理读书,只是将圣贤言语来护己见耳。”先生之书散逸不可见,观此数言,则非仅蹈袭师门者也。
    先生静久而明,灵山崩,曰:“其应在我矣!”急召子弟永诀,命门人蔡登查周、程子卒之月日,曰:“元公、纯公皆暑月卒,予何憾!”时弘治辛亥五月二十七日也,年七十。门人私谥文肃先生。子兵部郎中性,其女嫁为宁庶人妃,庶人反,先生子姓皆逮系,遗文散失,而宗先生者,绌于石斋、敬斋矣。文成年十七,迎亲过信,从先生问学,相深契也。则姚江之学,先生为发端也。子忱,字诚善,号冰溪,不下楼者十年,从游甚众,僧舍不能容,其弟子有架木为巢而读书者。
    (选自《明儒学案·教谕娄一斋先生谅》,有删节)
    (注)①春官:古官名。上春官的意思是举人进京殿试。②文成,即王阳明,开创了阳明学派,又名姚江学派。
    8.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康斋治地 治:耕种
    B.移书四方 移书:发送公文
    C.敬斋之所訾者 訾:毁谤,非议
    D.蹈袭师门者也 蹈袭:沿袭,效法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康斋认为娄谅和自己性情相似所以很喜欢他,不对其他门人说的,对他却言无不尽。
    B.康斋门规,只见饱学之士。他认为罗一峰年轻又未中举,学识不够,所以避而不见。
    C.灵山崩塌,娄谅预感到与自己相关,急招弟子诀别,并说自己死于暑月,无所遗憾。
    D.王文成迎亲路过广信,跟从娄谅学习,相交甚深,可以说娄谅是姚江之学的开端者。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生素豪迈,由此折节,虽扫除之事,必躬自为之,不责僮仆,遂为康斋入窒。
    (2)庶人反,先生子姓皆逮系,遗文散失,而宗先生者,绌于石斋、敬斋矣。
    11.请根据胡敬斋对娄谅的评价,概括娄谅治学的特点。(★)
    【答案】
    8.B
    9.B
    10.(1)娄谅向来豪迈,从此开始改变自己的行为,即使是扫地这样的小事情,也一定亲自去做,而不要求童仆去做,于是成为康斋的入室弟子。(2)(后来)宁庶人谋反,先生的后代都被逮捕,流传下来的文章就散失了,而以娄先生为宗的人,又被陈石斋,胡敬斋贬退。
    11.有钻研精神;读书勤奋;博览群书,学以致用;不因循守旧,有自己的创见。
    【解析】
    8.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B项,“移书”,结合“一峰不悦,移书四方,谓是名教中作怪,张东白从而和之,康斋若不闻”分析,应该译为致书,写信。句意:于是到处宣扬。故选B。
    9.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B项,“罗一峰年轻又未中举,学识不够,所以避而不见”错误。吴康斋定的规矩是来求学的人才见,不是求学的不见,从文本中“谓是名教中作怪”可以推断出,吴认为罗不是诚心求学,所以不见。并非认为罗未中举,学识不够才避而不见的。故选B。
    10.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1)“素”,一向,向来,平素;“折节”,改变自己的行为;“虽”,即使;“躬自”,自己,亲自,自己对自己;“责”,要求;“遂”,连词,于是。(2)“反”,谋反;“逮系”,逮捕,拘囚;“遗文”,流传下来的文章;“宗”,意动,以……为宗;“绌”,同“黜”,罢免,革除;“于”表被动,被;“绌于石斋、敬斋矣”(被动句)。
    11.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请根据胡敬斋对娄谅的评价,概括娄谅治学的特点”,立足文本内容,筛选相关信息,分析归纳。
    结合“谓先生‘陆子不穷理,他却肯穷理;石斋不读书,他却勤读书’”分析,“陆子不穷理,他却肯穷理”体现他有钻研精神;“石斋不读书,他却勤读书”体现他读书勤奋。
    结合“将圣贤言语来护己见”分析,反向推导出娄谅博览群书,学以致用;“观此数言,则非仅蹈袭师门者也”体现他不因循守旧,有自己的创见。
    【参考译文】
    娄谅,字克贞,别号一斋,是广信上饶人。少年时就有志于学习儒学,曾经到各处拜师,最后不屑一顾地说;“都是应科考的学问,并不是修身的心学。”听说吴康斋在临川讲学,娄谅就到他那里学习。吴康斋一见到娄凉就很喜欢他,说到;“我是聪明而又坚强的人,你也是聪明又坚强的人。”一天,吴康斋与门人耕地,叫娄谅去看,他对娄谅说;“学者应该亲近细微事务。”娄谅向来豪迈,从此开始改变自己的行为,即使是扫地这样的小事情,也一定亲自去做,而不要求童仆去做,于是成为康斋的入室弟子。大凡吴康斋不跟其他门人说的,对娄谅却言无不尽。
    吴康斋定下学规,只有来求学的人才会见,其他人就一概不见。罗一峰在科考木中时前来造访,吴康斋没有接待他。娄谅对吴康斋说;“这是一个有志于出名的读书人,怎么不见呢?”吴康斋说;“我哪有时间会见这个小后生啊!”罗一峰很不高兴,于是到处宣扬,说吴康斋是名教中的怪人,张东白也随声附和,吴康斋对此置若周闻。娄凉对这两个人说;“君子和小人不能并立于世,如果后人认为我是小人,两位无疑是君子,但如果后人认为我是君子,不知道两位会被安置在什么地方呢?”两个人对吴康斋的非议就停止了。
    景泰癸酉年,娄谅在乡里中举,然后回家读书十多年,才去参加殿试,走到杭州又返回。次年是天顺甲中年,他再次去参加殿试,名字列在乙榜,被委派到成都做教育宫。不久告老回乡,以著书立说和培育后学为业。他撰写的《日录》一书有四十卷,词语朴实,理念纯正,不随便取悦于人。
    在吴康斋的弟子中,最出名的当属陈石斋、胡敬斋与娄谅三人罢了。胡敬斋非议的人,也只以陈石斋与娄谅为最多,他说两人都是儒者却陷到异教中去,说娄谅“陆九渊不穷究事理,他却肯穷究事理;陈石斋不读书,他却勤于读书。但是他的穷究事理和勤于读书,只是为了拿圣贤的言语来支持自己的见解罢了。”娄谅的著作已经散失不能见到,考察这些话,就可以知道他并不是那种因袭师门的人了。
    娄先生通过长时间的静修达到了澄明的境界,灵山崩坏,他说;“这是和我有关啊!”急忙召子弟诀别,命令门人蔡登去查明周子、程子去世的时间,说;“元公(周敦颐)、纯公(程颢)都是在暑月去世的。我又遣憾什么呢!”娄谅死在弘治辛亥五月二十七日,享年七十岁。他的门人赠谥给他,称为文肃先生。他的儿子娄性是兵部郎中,他的女儿嫁为宁王妃,(后来)宁庶人谋反,先生的后代都被逮捕,流传下来的文章就散失了,而以娄先生为宗的人,又被陈石斋、胡敬斋眨退。王阳明十七岁的时候,迎亲经过广信,到娄先生那里求学,两人交情深厚。所以姚江之学,娄先生是开端者。儿子娄忱,字诚善,号冰溪,刻苦读书十多年不下楼,和他交往的人特别多,僧舍里容纳不下,他的弟子有在附近搭木建房而读书的。
    三、【2021·上海高三三模】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各题。
    题闲情小品序
    (明)华淑
    ①夫闲,清福也,上帝之所吝惜,¨世俗之所避也。一吝焉而一避焉,所以能闲者绝少。仕宦能闲,可扑长安马头前数斛红尘;平等人闲,亦可了却樱桃篮内几番好梦盖面上寒暄,胸中冰炭。忙时有之,闲则无也;忙人有之,闲则无也。昔苏子瞻晚年遇异人呼之曰:“学士昔日富贵,一场春梦耳。”夫待得梦醒时,已忙却一生矣。名墦利垄,可悲也夫!
    ②余今年栖友人山居,泉茗为朋,景况不恶。晨推窗,红雨乱飞,闲花笑也;绿树有声,闲鸟啼也;烟岚灭没,闲云度也;藻荇可数,闲池静也;风细帘清,林空月印,闲庭悄也。以至山扉昼扃,而剥啄①每多闲侣;帖括②困人,而几案几多闲编;绣佛长斋,禅心释谛,而念多闲想,语多闲辞。闲中自计,尝欲挣闲地数武,构闲屋一椽,颜曰“十闲堂”,度此闲身。而卒以病废,亦以好闲不能致也。
    ③长夏草庐,随兴抽捡,得古人佳言韵事,复随意摘录,适意而止,聊以伴我闲日,命曰《闲情》。非经,非史,非子,非集,自成一种闲书而已。然而庄语足以警世,旷语足以空世,寓言足以玩世,淡言足以醒世。而世无有醒者,必曰此闲书不宜读而已。人之避闲也,如是哉!然而吾自成其非经、非史、非子、非集之闲书而已。
    (注)①剥啄——象声词,这里指敲门声。②帖括——科举考试文体之名。
    12.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以 B.而 C.则 D.盖
    13.对第①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仕宦之人忙而难闲,追名逐利,沾染满身红尘。
    B.平等人为生计奔波,小本买卖,寄托发财好梦。
    C.世俗之人追名逐利,面上热情,胸中各不相容。
    D.苏子瞻晚年方梦醒,忙却一生,名利俱成坟墓。
    14.对第②段划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喜欢清闲而清闲是难得到的。
    B.喜欢清闲而十闲堂没能建成。
    C.喜欢清闲而做不到真正清闲。
    D.喜欢清闲而没必要建十闲堂。
    15.简析第③段中两处加点词语“自成”的表达效果。(★)
    16.有学者评价本文“情文兼胜”,请结合文章内容和形式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
    12.B
    13.D
    14.A
    15.第一个“自成”,强调了《闲情》这本书的内容与众不同,有一种编成“闲书”的成就感和满足感;第二个“自成”,强调了世人“避闲”的不可理喻,包含了一种坚定的信念。
    16.本文开篇议论,表达了对名利俱是虚无的体悟,有振聋发聩的效果;通过描写栖宿友人山居的景况,表达对清闲脱俗生活的热爱,与世俗之人形成鲜明的对比;文末叙述自己在闲居中编纂《闲情》一书的目的在于警醒世人,流露出对世人忙于追名逐利不能自视和反省的无奈。语言凝练晓畅,整散结合的句式增强了文章的音律和节奏;铺陈的手法描写栖息友人山居的景况,有一种超然世外的闲逸。
    【解析】
    12.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文言虚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翻译句子;然后结合句子内容及句子成分结构,分析所填词的词性及大意;再根据平时积累的虚词的知识,与选项中所给词语进行分析比对,作出判断即可。本题要求选择“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
    句意是:它是老天爷轻易舍不得给人的,也是世俗人都躲避的东西。“上帝之所吝惜”“世俗之所避也”陈述对象都是“闲”,二者之间是并列关系。所以,第①段方框处因填连词且表并列关系。“盖”用在句首,多作副词,表示推测,相当于“大约”、“大概”。“则”作连词,常表示承接,相当于“就”;表假设,相当于“若”、“如果”;表转折,相当于“却”;表并列时,多用在对举句中,如“小则获邑,大则得城”。“以”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文中是连接两个并列关系的句子,所以应选“而”。故选B。
    13.本考查学生归纳文段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力分析综合C。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翻译理解文言文语段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理解准确、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并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比对,即能发现问题。本题要求选出“对第①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D项,“苏子瞻晚年方梦醒”说法有误。原文语句是“昔苏子瞻晚年遇异人呼之曰:‘学士昔日富贵,一场春梦耳’”,大意是:从前,苏轼晚年遇到异人,喊他对他说:“大学士昔日的富贵,只不过一场春梦罢了”,所以这里不是说的苏轼醒悟了。故选D。
    14.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并理解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然后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本题要求选择“对第②段划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
    翻译第②段划线句时注意:“好”,喜欢;“致”,求取、获得。结合前文语境作者想建闲屋一栋,用来安度闲身,却最终因为生病没有实现。所以此句大意是:也因此证明喜欢清闲但却很难获得。故选A。
    15.本题考查分析重要词语的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翻译词语所在语段,理解词语的语境义;然后分析词语的表现手法(贬词褒用、运用修辞等),或所写对象的特点;最后结合内容,体会人物或作者的情感、态度。
    第③段第一个“自成”的语境,是写作者于长长夏日的草庐生涯中,随意翻阅,从书中获得一些古人的好言语及有趣的事,又随意摘录,随意而止,用来打发清闲时光,为这些摘录的东西取名《闲情》。此书并不是经、史、子、集,自成一种闲书。此处“自成”是说《闲情》一书有独有的内容、风格,字间洋溢着作者的成就感和自豪的心情。第③段第二个“自成”的语境,是写现实中的人没有清醒的,肯定会说这种闲书是读不得的。人的避“闲”行为就是这样啊!然而,作者还是弄出了这非经、非史、非子、非集的闲书。此处“自成”,结合“然而”一词分析,是说自己与“避闲”的世人志趣不同,自己坚持自己的人生志趣,用“自成”传达出一种坚定。
    16.本题考查赏析评价文章的风格特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审题,理解题干所给评价的含义;然后结合文章内容主旨、结构思路、语言手法等,具体分析文章是如何体现评价的特点的;最后整理概括,组织语言作答。
    题干中的“情文兼胜”指文章所表现的情感态度、遣词用句、所用手法都很美妙。从内容主旨来看,本文分三段,开篇紧扣“闲”字,以议论表明自己的人生体悟和志趣。开门见山、简洁干脆;然后“今年栖友人山居”的清闲生活;最后写编纂《闲情小品》以警示世人的追名逐利之心。此文写作者想建“十闲堂”,风清月朗,闲趣萦绕,寂寂度此闲身。其向往闲散的愿望不可谓不真切了。闲居之余,偏要编纂《闲情小品》,作者以为小品“非经、非史、非子、非集”,试图以此“警世”“空世”“玩世”“醒世”,可谓沙里淘金,用心良苦。所以无论是作者的内心追求,还是写作目的,都足见此文情志之美。从遣词用句来看,“夫闲,清福也”“名墦利垄,可悲也夫”等,可以看出其用语精炼;“忙时有之,闲则无也;忙人有之,闲则无也”“红雨乱飞,闲花笑也;……风细帘清,林空月印,闲庭悄也”等整句,与散句结合,使文章音韵流畅,错落有致。从手法来看,第二自然段描述“今年栖友人山居”的情景,采用铺陈的手法,一气呵成,突出其超然、洒脱的心境。结合以上分析分点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
    闲,是一种清福,它是老天爷轻易舍不得给人的,也是世俗人都躲避的东西。一方舍不得给而另一方又不想要,所以能闲下来的人绝对极少。达官贵人有权有钱的人能闲吗?虽然可以拍去身上在官场的车前马后沾惹的许多灰尘(但你没有权势了);平常老百姓能闲?也可了却整天守着小摊位尽做挣钱的梦(但你没钱吃饭了)。所以人们都是面上热情,胸中各不相容。忙的时间总有,闲的时间则没有;忙人总有,闲人则没有。从前,苏轼晚年遇到异人,喊他对他说:“大学士昔日的富贵,只不过一场春梦罢了。”确实等到梦醒时,已经白忙碌一生了。名和利只不过是坟墓而已,可悲呀!
    我今年在朋友那里的山中居住,一直与泉水沏的茶做朋友,过的还算不错。早晨推开窗户:花瓣像红雨乱飞,那是闲花在笑;绿树像音乐有声,那是闲鸟在啼;烟云随风消逝,那是闲云在游荡;水草清晰可数,那是闲池平静;风柔帘不动,林空月相印,那是闲庭安静。以至于山屋的柴门白天关闭,而敲门的多为闲僧侣;科考复习材料困扰人,而这里的几案上都是与那无关的闲书;在佛像前持斋念佛,而心中多是闲想,嘴上念的多是闲辞。在这闲居期间私下计划,曾想弄一块闲地,建闲屋一栋,题名“十闲堂”,用来安度闲身。而最终因为生病没有实现,也证明好闲得不到的。
    长长夏日的草庐生涯中,随意翻阅,从书中获得一些古人的好言语及有趣的事,又随意摘录,随意而止,用来伴我打发闲时光,为这些摘录的东西取名《闲情》。并非经、史、子、集,自成一种闲书罢了。然而,庄重的文字足以警示世人,虚幻的文字足以让人看空世界,寓言足以玩弄世界,平淡的文字足以提醒世人。而现实中的人没有清醒的,肯定会说这种闲书是读不得的。人的避“闲”行为就是这样啊!然而,我还是弄出了这非经、非史、非子、非集的闲书罢了。
    四、【2021·嘉祥县第一中学高三其他】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湣王时,单为临菑市掾,不见知。及燕使乐毅伐破齐,齐湣王出奔,已而保莒城。
    燕军闻齐王在莒,并兵攻之,数年不下。燕引兵东围即墨,城中相与推田单,立以为将军,以即墨距燕。
    顷之,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乐毅因归赵,燕人士卒忿。而田单乃宣言曰:“吾唯惧燕军之劓所得齐卒,置之前行。与我战,即墨败矣。”燕人闻之,如其言。城中人见齐诸降者尽劓,皆怒,坚守,唯恐见得。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身操版插。与士卒分功,妻妾编于行伍之间,尽散饮食飨士。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由此益懈。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光明炫燿,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五千人因衔枚击之,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畔燕而归田单。田单兵日益多,乘胜,燕日败亡,卒至河上。而齐七十于城皆复为齐。乃迎襄王于莒,入临菑而听政。襄王封田,号曰安平君。
    (《史记·田单列传》)
    1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
    B.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
    C.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
    D.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
    1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田指齐王田氏宗族的各个分支,齐国原为姜姓吕氏,至齐康公时被大夫田和篡权。
    B.古代社会不同地位的人的死称谓不同,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不禄,士死曰卒。
    C.劓:割去鼻子,古代五刑之一,“五刑”均为酷刑,一般指墨、劓、剕、宫、大辟。
    D.行伍:古代军队中五人为“伍”,二十五人为“行”,因此被后世用作军队的代称。
    1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田单出生于贵族之家,早年被齐王重用,担任首都临淄佐理市政的官,所以更是在燕国入侵齐国的时候,成为了守卫即墨的主要将领。
    B.田单身先士卒,和士兵同甘共苦,他亲自手持工具修筑工事,并把自己的妻妾都编入军队之中,使内部团结一心,为胜利奠定了基础。
    C.田单以火牛冲锋陷阵,出奇制胜。田单给牛披上大红衣服,牛角绑上利刃,并点燃牛尾,火牛都狂怒地直奔燕军,使燕军惊慌失措,非死即伤。
    D.田单在国家危难时刻被推举出来,取得了即墨大战的胜利,并乘胜追击收复失地,最终迎接齐襄王回到临淄,自己也得以封赏。
    20.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城中人见齐诸降者尽劓,皆怒,坚守,唯恐见得。
    (2)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畔燕而归田单。
    21.田单运用了什么计谋取得了即墨之战的胜利?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答案】
    17.B
    18.B
    19.A
    20.(1)城里的人看到齐国众多的降兵都被割去了鼻子,人人义愤填膺,全力坚定守卫城池,只怕被敌人捉住。
    (2)燕军纷乱,奔跑逃命,齐军紧紧追击溃逃的敌军,所经过的城镇都背叛燕军,归顺田单。
    21.①用反间计使燕国撤走乐毅。②设计让燕军割去俘虏的鼻子,切断士兵后路,鼓舞士兵斗志。③假装投降,麻痹燕军。④利用火牛阵出奇制胜。
    【解析】
    17.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
    本题,“乐毅畏诛而不敢归”的意思是乐毅害怕被杀掉而不敢回国。主语是“乐毅”,谓语是“畏诛而不敢归”。句意完整,语法合理,句中不用停顿,这样就排除C、D项。“齐人惟恐他将之来”的意思是齐国人只担心其他将领带兵。句中“齐人”作主语,“恐”作谓语,“他将之来”作宾语。句意完整,语法合理,应在此句前后停顿,这样就排除A项。故选B。
    18.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B项,“大夫死曰不禄,士死曰卒”错。正确的是: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故选B。
    19.本题考查文言文的分析综合能力。属于信息筛选。解答本题,要求考生认真审题,题干要求“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做题时要回归语境,对选项中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译错等。A项,“早年被齐王重用”错,从原文“不见知”可知他并不被齐王重用。故选A。
    20.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诸”,众多;“劓”,割去鼻子;“见”,被;“坚守”,坚定守卫城池。第二句关键点:“扰”,纷乱,混乱;“奔走”,逃跑;“追亡逐北”,追逐败北、逃跑的人,溃逃的敌军;“畔”通“叛”,叛变。
    21.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章重要内容的能力。题干要求结合文本简要概括田单运用了什么计谋取得了即墨之战的胜利。首先审题,把握题干的要求,然后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找到相应的答题区间,最然后用现代汉语将这些内容整合概况即可。
    本题,“惠王立,与乐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概括为:用反间计使燕国撤走乐毅。“城中人见齐诸降者尽劓,皆怒,坚守,唯恐见得”概括为:设计让燕军割去俘虏的鼻子,鼓舞士兵斗志。“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由此益懈”概括为:假装投降,麻痹燕军。“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光明炫燿,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概括为:利用火牛阵出奇制胜。综上分析,分四点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田单是齐国田氏王族的远房本家。在齐湣王时,田单担任首都临淄佐理市政的小官,并不被 齐王重用。后来,到燕国派遣大将乐毅攻破齐国,齐湣王被迫从都城逃跑,不久又退守莒城。
    燕军听说齐湣王在莒城,就调集军队全力攻打,燕军几年都不能攻破该城。燕将带兵东行去围攻即墨,即墨城中军民都推举田单,拥立田单为将军,坚守即墨抗击燕军。
    过了不久,燕昭王去世,燕惠王登位,他和乐毅有些不和。田单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就派人到燕国去行使反间计,扬言说:“齐湣王已被杀死,没被攻克的齐国城池只不过两座而已。乐毅是害怕被杀掉而不敢回国,他以讨伐齐国为名,实际上是想和齐国兵力联合起来,在齐国称王。齐国人心还未归附,因此暂且拖延时间,慢慢攻打即墨,以便等待时机成熟再称王。齐国人担心的是,唯恐其他将领来带兵,即墨城就必破无疑了。”燕惠王认为这些话是对的,就派大将骑劫去代替乐毅。乐毅被免职之后就逃到赵国去了,燕军官兵都为此忿忿不平。田单又扬言说:“我最怕的是燕军把俘虏的齐国士兵割去鼻子,放在队伍的前列,再和我们交战,那即墨就必然被攻克。”燕军听到这话,就照此施行。城里的人看到齐国众多的降兵都被割去了鼻子,人人义愤填膺,全力坚定守卫城池,只怕被敌人捉住。田单知道现在是出战的最好时机,于是他亲自拿着夹板铲锨,和士兵们一起修筑工事,并把自己的妻子姬妾都编在队伍之中,还把全部的食物拿出来犒劳士卒。命令装备整齐的精锐部队都埋伏起来,让老弱妇女上城防守,又派使者去和燕军约定投降事宜,燕军官兵都高呼万岁,因此更加松懈。田单于是从城里收集了一千多头牛,给它们披上大红绸绢制成的被服,在上面画着五颜六色的蛟龙图案,在它们的角上绑好锋利的刀子,把渍满油脂的芦苇绑在牛尾上,点燃其末端。又把城墙凿开几十个洞穴,趁夜间把牛从洞穴中赶出,派精壮士兵五千人跟在火牛的后面。因尾巴被烧得发热,火牛都狂怒地直奔燕军,这一切都在夜间突然发生,使燕军惊慌失措。牛尾上的火把将夜间照得通明如昼,燕军看到它们都是龙纹,所触及到的人非死即伤。五千壮士又随后悄然无声地杀来,而城里的人乘机擂鼓呐喊,紧紧跟随在后面,甚至连老弱妇孺 都手持铜器,敲得震天价响,和城外的呐喊声汇合成惊天动地的声浪。燕军非常害怕,大败而逃。齐国人在乱军之中杀死了燕国的主将骑劫。田单的兵力也日益增多,乘着战胜的军威,一路追击。燕进仓皇而逃,战斗力一天天减弱,一直退到了黄河边上,原来齐国的七十多座城池又都被收复。于是田单到莒城迎接齐襄王,襄王也就回到都城临淄来处理政务。齐襄王封赏田单,赐爵号为安平君。
    (二)过关练
    一、【2021·天津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延嗣传(石介)
    今三司嗣相、工部郎中刘公随尝称:赵邻几①舍人死,遗三孤女、一老乳母而已。内无兄弟以御其侮,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女稚弱,衣服饮食须人,何怙何恃?不以冻馁死,则为强梁暴之矣。有赵延嗣者,仆于会人,顾是诸孤,义不可去,竭力庇养之。
    舍人死,无一区宅,一廛②田,延嗣为营衣食之资,身为负担,沾体涂足,不避寒署,如是凡数十年如一日,未尝少有懈倦之色,事三孤女,如舍人生。三孤女自幼至长,使其女与同处。女之院,延嗣未尝至其门。女皆适人,延嗣终不识其面。
    初寓于宋,三女俱长,延嗣晨起白堂前,将西走京师。赵氏始不知,谓舍去,皆哭。延嗣以女长未婚,将访舍人之旧,求所以嫁。至京师,见宋翰林白、杨侍郎徽之,因发声哭。哭止,具道赵氏之孤,且言长将嫁。二公惊媿,谢曰“吾不及汝!吾被服儒衣冠,读诵六经,学慕古人,况与舍人友,舍人之孤,吾等不能恤,汝能养之,吾不及汝远矣!”二公因为迎入京师,与宅居之。徐相与求良士为婿。长配枢密直学士戚公纶独子职方郎中维之子太庙斋郎舜卿;次并适屯田员外郎张君文鼎之子乡贡进士季伦。三女皆归,延嗣始去赵氏门。延嗣可以谓之贤仆夫矣。
    石介曰:若然,则延嗣有古君子之行,古烈士之操,古仁人之心,岂特仆夫之贤,天下之贤也!昔在汉,有为翟公之客者,翟公免,客皆去。延嗣独不去,复为养其孤,虽去千载,客视延嗣,亦当羞于地下矣。鲁有颜叔子者,尝独居一室,中夜暴风雨,邻家女投叔子宿,叔子使执烛以达晓,以免其嫌,后人称其廉。延嗣亲养三孤女长且适人终不识其面其节岂下叔子哉!唐韩吏部凡嫁内外及朋友孤子仅十人,天下服其义,延嗣嫁赵氏三女,无少吏部者。噫!翟公之客,皆当时士大夫,视延嗣远不及也。叔子,鲁贤者;吏部,唐大儒。延嗣为贱仆夫,其风操凛焉,其行义卓焉,与颜侔③韩并,延嗣可谓仆名而儒行者矣。
    吁!仆名儒行,见之延嗣。夫儒名而仆行者,或有其人焉,得不愧于延嗣哉?延嗣所为如此,有可以厉天下,因传之云。延嗣以令终。
    (石介《徂徕石先生文集》)
    [注]①赵邻几(921-979),北宋文臣。②一廛(chán):古时一夫所居之地。③侔:相等。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遗三孤女 遗:留下
    B.顾是诸孤,义不可去 顾:视,看
    C.延嗣为营衣食之资 营:经营,料理
    D.岂特仆夫之贤,天下之贤也 特:徒然,白白地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不以冻馁死/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B.仆于舍人/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C.二公因为迎入京师/不如因而厚遇之
    D.夫儒名而仆行者,或有其人焉/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延嗣亲养三孤/女长且适人/终不识其面其节/岂下叔子哉
    B.延嗣亲养三孤/女长且适人/终不识其面/其节岂下叔子哉
    C.延嗣亲养三孤女/长且适人/终不识其面/其节岂下叔子哉
    D.延嗣亲养三孤女/长且适人/终不识其面其节/岂下叔子哉
    4.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其中全都直接体现赵延嗣高尚节操的一组是( )
    ①顾是诸孤,义不可去,竭力庇养之
    ②延嗣为营衣食之资,身为负担,沾体涂足,不避寒暑:
    ③与宅居之。徐相与求良士为婿
    ④将访舍人之旧,求所以嫁
    ⑤延嗣为贱仆夫,其风操凛焉,其行义卓焉,与颜侔韩并
    ⑥女之院,延嗣未尝至其门
    A.①②⑥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②③⑤
    5.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赵延嗣因为自己身份低下,所以从始至终都没有见过他收养的舍人的三个女儿。
    B.赵延嗣为舍人之三女都能有良好归宿,决定求访舍人的老朋友们,寻求嫁女的办法。
    C.舍人的长女嫁给了戚舜卿,二女儿、三女儿一并嫁给了屯田员外郎张文鼎之子张季伦。
    D.作者认为,赵延嗣所做之事,有能够激励天下百姓向善兴义的作用,于是为他作传。
    6.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三孤女,如舍人生。
    (2)三女皆归,延嗣始去赵氏门。
    (3)延嗣为贱仆夫,其风操凛焉,其行义卓焉,与颜侔韩并。
    7.文章倒数第二节中采用正反的手法,彰显赵延嗣的“仆名偶行”,试举两个例子用自己的话进行说明。(★)
    【答案】
    1.D
    2.A
    3.C
    4.A
    5.A
    6.(1)侍奉三个遗孤,就像赵邻几舍人活着时一样。
    (2)三女都嫁人之后,赵延嗣才离开赵家。
    (3)赵延嗣(仅仅)是地位低下的仆人,(但是)他的志行品德令人敬佩,他的品行道义高直杰出,和颜叔子、韩愈等量齐观。
    7.(1)汉代时,当翟公丢了官那些离开的门客们和赵延嗣形成对比。(2)颜叔子是鲁国的高尚的人,韩愈是唐代大儒,而赵延嗣(仅仅)是地位低下的仆人,前两者的地位和赵延嗣形成对比。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A项,“遗三孤女”翻译为:只留下三个女儿。遗:留下。 B项,“顾是诸孤,义不可去”翻译为:看到这几个遗孤,仗义不愿离开。顾:视,看。 C项,“延嗣为营衣食之资”翻译为:赵延嗣为(她们)经营吃穿的费用。营:经营,料理。 D项,“岂特仆夫之贤,天下之贤也” 翻译为:难道仅仅是仆夫中的贤德之人。特:仅仅。故选D。
    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这是考查虚词的用法,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
    A项,“不以冻馁死”翻译为:不是因为冻饿而死。以:介词,因为。“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翻译为:因为这个缘故,这之后命名它为褒禅山。以:介词,因为。B项,“仆于舍人”翻译为:在赵邻几舍人家做仆人。于:介词,在。“州司临门,急于星火”翻译为:州官登门督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于:介词,比。C项,“二公因为迎入京师”翻译为:那二人于是为赵延嗣(将几女)迎接进京城。因:连词,于是。“不如因而厚遇之”翻译为:不如趁机好好地对待他。因,介词,趁机。D项,“夫儒名而仆行者,或有其人焉”翻译为:那些打着大儒旗号却做出卑躬屈膝之事的人,也许会有这样的人吧。而,连词,表转折关系。“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翻译为:把玉斗扔在地上,拔出剑来敲碎了它。而,连词,表承接关系。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本题中“孤女”为名词,做“养”的宾语,在“女”后断开,所以排除A和B;“识”的宾语为“其面”,在“面”后断开,所以排除D。整句话的翻译为:赵延嗣亲力抚养三个孤女,(将她们)抚养大并且嫁出去,最终连面都不见,赵延嗣的节操难道在颜叔子之下吗?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审题,如本题“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其中全都直接体现赵延嗣高尚节操的一组”,注意题干中的“直接体现”“高尚节操”等字眼,然后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辨析。
    ③“与宅居之。徐相与求良士为婿”的主语为宋白翰林、杨徽之侍郎,所以并不是直接体现赵延嗣的高尚节操。④“将访舍人之旧,求所以嫁”是赵延嗣将去拜访赵邻几的旧友,寻求几女出嫁的方法。并不能体现赵延嗣的高尚节操。⑤“延嗣为贱仆夫,其风操凛焉,其行义卓焉,与颜侔韩并”是作者对赵延嗣的评价,并不是直接表现。故选A。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A项,“赵延嗣因为自己身份低下”是错误的。赵延嗣从始至终都没有见过他收养的舍人的三个女儿,是因为他品行道义高直杰出。故选A。
    6.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第一句的得分点为:“事”,侍奉;“生”,活着。第二句话的得分点为:“归”,嫁人;“始”,才;“去”,离开。第三句话的得分点为:“延嗣为贱仆夫”,为判断句,赵延嗣(仅仅)是地位低下的仆人;“凛”,高直杰出;“并”,等量齐观。
    7.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手法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审题,如本题 “文章倒数第二节中采用正反的手法,彰显赵延嗣的‘仆名偶行’,试举两个例子用自己的话进行说明”,然后在理解原文意思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概括。
    题目让找到对比的两个例子,来彰显赵延嗣的“仆名偶行”,我们可以筛选出作者都举了哪些人的事例,如除了写到赵延嗣,还写到汉代翟公的门客、颜叔子、韩愈。举汉代翟公的门客,是将这些门客的所作所为和赵延嗣形成对比,来彰显赵延嗣的“仆名偶行”;而举颜叔子、韩愈的事例,是将这两个人的地位和赵延嗣形成对比,来彰显赵延嗣的“仆名偶行”。
    【参考译文】
    当今三司嗣相、工部郎中刘公随曾经说过:赵邻几舍人去世后,只留下三个女儿,一个老乳母罢了。(三个女孩)家里没有兄弟来(帮她们)抵御外辱,在外(指宗族内)没有比蛟亲近的亲戚。三女幼小嫩弱,吃穿用度需要仰仗他人,可是又能依靠谁呢,不是因为冻饿而死,就是被凶狠的人欺压凌辱。有个叫赵廷嗣的,是赵邻几舍人的仆人,看到这几个遗孤,仗义不愿离开(按照道义不肯离开),竭尽全力庇佑抚养她们。
    赵邻几舍人去世,没有(留下)一间小屋,一点田地,赵延嗣为(她们)经营吃穿的费用,亲自为(她们)承担(一切),身体被沾湿,足被沾上了泥土(形容耕作的劳苦)。不管天气冷还是热,像这群几十年如一日,未曾有一点松懈倦怠的样子。侍奉三个遗孤,就像赵邻几舍人活着时一样。这三个女孩子从小到大,(赵延嗣)都是让自已的女儿和她们在一起,几个女孩子的院子,赵延嗣从来不曾到那里。(直到)几个女孩子都嫁做人妇,赵延嗣都最终没有见过她们的面。
    最初在宋寄居,(后来)三女都长大了,(有一天)赵延嗣早晨起来,在堂前禀告,将要向西去往京城。赵家人开始不明其意,认为(他)舍弃几人离开,都痛哭,赵延嗣因为赵家女子年龄已大(自己)却没法(将她们)嫁出去,要求去访赵邻几舍人的老朋友们,寻求几女出嫁的方法。(他)到了京城,见到宋白翰林、杨徽之侍郎,于是放声痛哭,哭完之后,详细地讲清赵家遗孤(的情况),并且说赵几女已经长大到了出嫁年龄。那二人又吃惊又惭愧,道歉说:“我们比不上你,我们穿戴读书人的衣冠,读着圣贤的经书,(自以为)学习倾慕先贤,(是道德学养高尚的人)更何况还与赵邻几舍人为友,赵邻几舍人的遗孤,我们没能抚恤照顾,你却能抚养她们,我们不如你太多了。”那二人于是为赵延嗣(将几女)迎接进京城,给她们房屋居住,慢慢为她们找好的读书人做丈夫。老大嫁给枢密直学士戚公纶独子、职方郎中维之子、太庙斋郎舜卿为妻;老二老三一起嫁给屯田员外郎张君文鼎之子、乡贡进士季伦。三女都嫁人之后,赵延嗣才离开赵家。赵延嗣,可以称他为“贤仆夫”了。
    石介(我)说:真像(上述)这样,那么赵延嗣就是有上古君子的品行,上古壮士的节操,上古仁人的善心,难道仅仅是仆夫中的贤德之人,(简直)就是天下人的楷模啊。过去在汉时,有给翟公作门客的人,当翟公丢了官,门客们都离开了。(今天面临赵家这样的情况)赵延嗣却没有离开,还为死去的赵舍人抚养他的遗孤,虽然相距上千年,那些门客(如果)面对赵延嗣,(我想)他们在地下也该羞愧万分吧。鲁国有个颜叔子,曾经自己住在一间屋子里,(有一天)夜里刮大风下大雨。邻居家女子到他家投宿,颜叔子让她手拿蜡烛照亮一直到天明,来避嫌,后人赞颂颜叔子正直。赵延嗣亲力抚养三个孤女,(将她们)抚养大并且嫁出去,最终连面都不见,赵延嗣的节操难道在颜叔子之下吗?唐代韩愈总共帮助家族内外以及朋友的遗孤出嫁仅仅十人,天下都叹服他的高义。赵延嗣帮赵氏三女嫁人,比起韩愈丝毫不差。唉!翟公的门客们,都是名满一时的士大夫,比起赵延嗣却远远不如。颜叔子是鲁国的高尚的人,韩愈是唐代大儒,赵延嗣(仅仅)是地位低下的仆人,(但是)他的志行品德令人敬佩,他的品行道义高直杰出,和颜叔子、韩愈等量齐观(也差不多),赵延嗣可以说是名为仆人却有大儒之行的人啊。
    吁!名为仆人却能行大儒之事,(这)在赵延嗣身上得到体现。那些打着大儒旗号却做出卑躬屈膝之事的人,也许会有这样的人吧,(他们)难道不会愧对赵延嗣吗?赵延嗣做出像上述之事,有能够激励天下(向善兴义)的作用,于是为他作传。赵延嗣凭借美名留世。
    二、【2021·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高级中学高三其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讷如使君传
    黄宗羲
    君讳枚,字卜子,号讷如,系出铜川。唐有司农臣明州,卜居鄞州之武康乡。七世孙景山,再迁慈溪,遂为世家。祖谦侯,父茂庭,赠赣县知县。妣徐氏赠太孺人。
    君早慧特出,攻苦力学,补博士弟子员,以拔贡选入太学。是时文气卑弱,公理胜而笔豪,然于先正体格,尺寸守之,不敢过。祭酒王敬哉嗟赏不置,以为六馆中之领袖。随举北闱,历两科报罢,乃稍变其音节,遂登顺治戊戌进士第。
    又四年,授赣县知县。其地空带闽、粤,龙节虎旗,驰驿奔轺,以去以来,毂交蹄劘,其供艺注视他县无等,而又为文武大官治所,绛标寸纸,一日数至,急征碎务,皆取办于君。君取定俄顷,神无滞用。邑有四患,往来供亿,分派于里甲,里甲之羡赋,为胥吏所干没,一患也;以富民充马户,走死者即令其偿。故佥报之时,多以贿免,二患也;狱卒本为顾役,独邑为差役,其贿免亦同于马户,三患也;盐引壅滞,或计口销之,以宽参罚,四患也。君除害若嗜欲,一切不干涉于民,调停岁用,不足则以私财佐之,但使其民以力田为事,垦荒五亩,免役一年,积累而加之,数年之后,垦至二千一百余顷。督抚皆以为能,考上上。
    寻丁内艰,服除,补阶州文县。人孤地绝,正赋五千而缩,无名之税倍之。君尽蠲往例,其马政盐法行之于赣者,复行之于文。文之俗,贫富相仇,贫者恒轻生以破富贵之家为快。君于人命之诬者,立为除豁。小民知徒死之无益,此风遂革。两县烦简不同,人情亦异,君处之各得其宜。世恒訾时文之士,如尘饭涂羹,不适于用。何意盆盎中见此古罍洗,君之谓与?苟得如君辈十数,落落然参错天下为邦伯,生民庶可少安矣。
    未几,滇蜀皆陷于贼,君为民强载以出,求死不得。杜子美之麻鞋,丁宝臣之徒手,何所遇之穷也。虽然,羁旅万里,囊无寸帛,践荆棘于群虎之中,劣至枌榆,则感恩之父老拥护为多,此亦循良之报也。归来浪平痛定,弟劝兄酬,赈恤其期功,如恐不及。
    又十有一年而卒。
    (节选自《黄梨洲文集》,有删节)
    (注)供艺:指供给、供应。后文“供亿”意思与之相同。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祭酒王敬哉嗟赏不置 嗟:赞叹
    B.里甲之羡赋 羡:超过
    C.君尽蠲往例 蠲:免除
    D.生民庶可少安矣 少:稍微
    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孺人:古时称大夫的妻子为“孺人”,明清时“孺人”为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也用对妇人的尊称。文中,王讷如的母亲徐氏被追赠为“太孺人”。
    B.六馆:国子监别称。唐制,国子监领国子学、太学、四门、律学、书学、算学,统称六馆。 宋元以后渐加合并,以至仅存国子一学。文中称赞王讷如学问居国子监之首。
    C.服除:指守丧期满后脱去孝服。按古制,父母死后儿子在一定时间内应身着孝服在家守丧,以尽孝道。文中,父亲去世后王讷如在家守丧,期满后才到文县任职。
    D.期功:古代丧服的名称。期,服丧一年。功,按关系亲疏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丧九月,小功服丧五月。亦用以指五服之内的宗亲。文中,王讷如竭尽所能地帮助宗亲。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时文气卑弱,公理胜而笔豪,然于先正体格,尺寸守之,不敢过。
    (2)文之俗,贫富相仇,贫者恒轻生以破富贵之家为快。君于人命之诬者,立为除豁。
    11.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王讷如为官的特点。(★)
    【答案】
    8.B
    9.C
    10.⑴当时文风衰微,王公则说理精辟、笔力豪健,但对于先贤的文体格式,却一丝一毫都要坚守,不敢过分(逾矩)。
    ⑵文县当时的风俗,穷人和富人互相仇视,穷人常不爱惜自己的生命,把毁坏富贵人家当作乐事。王公对于受陷害的人,立即替他们免除(罪责)。
    11.勤于政务;治政有方;体恤百姓;执法公正(明辨是非)。
    【解析】
    8.本题考查把握文言实词的能力。学生应明确实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随时总结,不断积累。具体解题时,应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词义。B项,“里甲之羡赋” 意思是:里甲里剩余的赋税收入。羡,有余、剩余。故选B。
    9.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C项,“文中,父亲去世后王讷如在家守丧”解说错误,是王讷如母亲去世。故选C。
    10.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翻译:
    (1)“卑弱”,衰弱;“理胜”,说理精辟;“体格”,文体格式“过”,逾矩。
    (2)“恒”,常常;“轻生”,不爱惜生命;“豁”,罪责。
    11.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①“而又为文武大官治所,绛标寸纸,一日数至,急征碎务,皆取办于君”可见其勤于政务。
    ②“君除害若嗜欲,一切不干涉于民,调停岁用,不足则以私财佐之” 可见其体恤百姓。
    ③“但使其民以力田为事,垦荒五亩,免役一年,积累而加之,数年之后,垦至二千一百余顷” 可见其治政有方。
    ④“君于人命之诬者,立为除豁。”可见其执法公正。
    【参考译文】
    王枚,字卜字,号讷如,铜川人。他的祖先曾是唐代的司农,祖籍明州,后定居在鄞州的武康乡。七世孙移居景山,再迁居慈溪,于是在此世代居住,成为世家。祖父曾任谦侯,父亲曾任茂庭,并兼任赣县知县,先母徐氏被赠太孺人。
    王讷如年少时非常聪明,学习非常刻苦,被朝廷补为博士弟子,通过拔贡的方式选入太学。当时文风衰微,王公则说理精辟、笔力豪健,但对于先贤的文体格式,却一丝一毫都要坚守,不敢过分(逾矩)。祭酒王敬哉赞叹赏识,自认不如,认为王讷如可以称得上六馆中的领袖。随后在北闱考试中中举,经历两科,于是考中顺治戊戌进士。
    又过了四年,讷如被授予赣县知县。这里地处偏僻,前往上任要经历闽、粤两地,一路上,打着龙节虎旗,日夜兼程。他的供给与其他县没有区别。而又为文武大官治所,绛标寸纸,一日数至,急征碎务,皆取办于君。君取定俄顷,神无滞用。地方上有四大祸害,往来的供给,分派到里甲,里甲里剩余的赋税收入,都被地方官吏私吞了,这是一患;拿富民充当马户,走死者即令其偿。故佥报之时,多以贿免,这是二患;狱卒本为顾役,独邑为差役,其贿免亦同于马户,这是三患;盐引壅滞,或计口销之,以宽参罚,这是四患。君除害若嗜欲,一切不干涉于民,调停岁用,不足则以私财佐之,但使其民以力田为事,垦荒五亩,免役一年,积累而加之,数年之后,开垦到 两千一百余顷。督抚都认为他非常能干,被考核为上上等。
    不久,母亲去世,守孝期满,被补授州文县县令。孤身一人,地处偏僻。正赋五千被减少了,无名的税成倍的增加。讷如全部免除了以往的欠税,他在赣县执行的马政盐法,现在又在文县实行。文县当时的风俗,穷人和富人互相仇视,穷人常不爱惜自己的生命,把毁坏富贵人家当作乐事。王公对于受陷害的人,立即替他们免除(罪责)。百姓知道白白送死无益,于是这种风气被革除。他所管理的两县繁简不同,人情风俗各异,讷如都能处理得很妥当,使各得其所。
    不久,滇蜀两地都被贼人攻破,王讷如被暴徒强行掳走,求死不得。即便是杜子美、丁宝臣所遭受的不幸,也没有这样严重。即使这样,他被羁押行程万里,身无分文,在荆棘之地处于群虎之中,后到达枌榆,感恩很多父老乡亲的拥护,这也是对他从前为人善良的回报。他归来时,叛乱已经平定,兄弟互相答谢,他竭尽所能为宗亲赈灾,担心做事不周。
    又过了十一年去世了。
    三、【2021·上海高三二模】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①宗测字敬微,宋征士炳孙也。测少静退,不乐人间。州举秀才、主簿,不就。
    ②骠骑豫章王征为参军,测答府召云:“何为谬伤海鸟,横斤山木?”豫章王复遣书请之,辟为参军。测答曰:“性同鳞羽,爱止山壑,眷恋松筠,轻迷人路。纵宕岩流,有若狂者,忽不知老至,而今鬓已白,岂容课虚责有,限鱼慕鸟哉!”
    ③欲游名山,乃写祖炳所画《尚子平①图》于壁上。测长子宦于京师知父此旨便求禄还为南郡丞付以家事。刺史安陆王子敬、长史刘寅以下皆赠送之,测无所受。赍《老子》《庄子》二书自随。子孙拜辞悲泣,测长啸不视,遂往庐山,止祖炳旧宅。
    ④鱼复侯子响为江州,厚遣赠遗。测曰:“少有狂疾,寻山采药,远来至此。量腹而进松朮,度形而衣薜萝,淡然已足,岂容当此横施!”子响命驾造之,测避不见。后子响不告而来,奄至所住,测不得已,巾褐对之,竟不交言。子响不悦而退。尚书令王俭饷测蒲褥。
    ⑤顷之,测送弟丧还西,仍留旧宅永业寺,绝宾友,唯与同志庾易、刘虬等往来讲说。刺史随王子隆至镇,遣别驾宗哲致劳问,测笑曰:“贵贱理隔,何以及此。”竟不答。建武二年,征为司徒主簿,不就。卒。
    (选自《南齐书•高逸传》)
    (注)①尚子平:东汉隐士。
    12.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饷测蒲褥(_______) (2)绝宾友(_______)
    13.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止祖炳旧宅(_______)
    A.被拦阻 B.逗留 C.居住 D.留守
    (2)遣别驾宗哲哲致劳问(_______)
    A.求取 B.赠送 C.招致 D.表达
    14.用“/”为第③段画线部分断句。
    测长子宦于京师知父此旨便求禄还为南郡丞付以家事
    15.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后子响不告而来,奄至所住,测不得已,巾褐对之,竟不交言。
    16.第②段画线句宗测“答府召”,语言凝炼而意味丰富,请分析这样答复的妙处。(★)
    17.第③④段都叙写了宗测拒绝赠礼之事,请结合上下文,分析两者各自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作用。(★)
    【答案】
    12. (1)赠送 (2)与……断绝往来
    13. (1)C (2)D
    14.测长子宦于京师/知父此旨/便求禄还为南郡丞/付以家事
    15.后来子响没有提前告之就前来,突然到达宗测所住的地方,宗测没有办法,就戴着头巾、穿着粗布衣服面对他,终究不和他交谈。
    16.以海鸟、山木自比,暗示逼自己为官就似伤鸟砍树,伤害爱好自然的天性,以此表示拒绝,答复简短有力、态度鲜明,而又表述委婉,不至于让被回绝的一方过于难堪。
    17.第③段简略交待宗测拒绝众多官员的赠礼,仅携《老子》《庄子》二书,一身轻松遁隐山林,更表现出其无欲无求、无视尘俗的洒脱不羁。第④段通过“淡然已足,岂容当此横施!”等语言描写,突出宗测鄙视厌弃权贵厚礼,淡然自守的节操。
    【解析】
    12.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1)饷测蒲褥,饷:赠送,句意:送给宗测草做的垫子。
    (2)绝宾友,绝:与……断绝往来,句意:和宾客朋友断绝往来。
    13.本题考查辨析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平时注意积累文言实词的解释含义,注重和现代汉语的比较,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确定它的词性,根据词性并结合语境对其意义进行推断,有的词还可根据其结构推断词义,同时要考虑词性活用现象,然后与选项内容逐一比对,辨析出最恰当含义的选项。
    (1)止祖炳旧宅。句意为:住在他祖父宗炳的老宅中。止:居住。故选C。
    (2)遣别驾宗哲致劳问。句意为:派遣别驾宗哲表达慰劳问候。致:表达。故选D。
    1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
    “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要特别注意,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
    此句句意为:宗测的长子在京城做官,了解到父亲这个心意,就辞去朝中官职,回到南郡担任县丞,(宗测)把家事托付(给儿子)。
    “宦于京师”“知父此旨”“便求禄还”“为南郡丞”“付以家事”中的“宦”“知”“为”“付”均为动词,找到它们的宾语即可断开。另外“付以家事”是状语后置句;“便”句首虚词,前面断开。
    15.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词性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古今异义等。
    该句翻译要点:
    “不告而来”,没有提前告诉就来了;“奄”, 突然;“所住”,所住的地方;“巾褐”,戴着头巾、穿着粗布短袄,名作动;“对之”, 面对他;“竟”,从头到尾,始终。
    16.本题考查分析句子语言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按照题干要求,确定本文的语言特点,然后结合内容加以分析。
    “凝练而意味丰富”,指语言紧凑简练而含义丰富,可以从写作手法和用词的角度入手,结合句子分析内容及表达效果。
    原句的意思为:为什么胡乱伤害自由自在的海鸟,蛮横地砍伐不问世事的山中树木?从修辞角度考虑,宗测以爱好自然的海鸟、山木自比,表达拒绝做官的心意,含蓄婉转,意味丰富,既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又不会得罪对方。“谬”“横”用词凝练有力,强调做官对自己的伤害,态度鲜明,简洁有力,凝练而意味丰富。
    17.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找到描写人物,叙述事件相关的内容,然后结合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才智等总体上把握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文中描写人物言行举止的语句,反映人物品性特征的事件,以及作者的议论,或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进行评价的语句提炼或概括即可,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互相包含。
    通过第三段“刺史安陆王子敬、长史刘寅以下皆赠送之,测无所受。赍《老子》《庄子》二书自随”的叙述,可知宗测不爱钱财,独爱老庄道家学说,体现了他无欲无求,追求自然的洒脱。通过第四段“量腹而进松朮,度形而衣薜萝,淡然已足,岂容当此横施”的语言描写可知,宗测厌弃官场权贵的厚礼,淡然知足。
    【参考译文】
    宗测字敬微,南朝宋时征士宗炳的孙子。宗测年轻的时候好静而不张扬,不喜欢人间俗事。州中推举优秀人才,(推荐他担任)主簿,他没有接受任命。
    骠骑将军豫章王征召宗测担任参军,宗测答复官府的征召说:“为什么胡乱伤害自由自在的海鸟,蛮横地砍伐不问世事的山中树木?”豫章王又派人送信来请他做官,召他为参军。宗测回答:“我的本性和鱼儿鸟儿相同,喜欢停息在山间林泉间。(我)眷恋松竹美景,轻视而不太认识人间做官的道路。在山间游憩,在激流中冲荡,有点像疯狂的人。突然间不知道老年的到来,现在我鬓发已经苍白,怎能承受时不时的督促责难,限制鱼儿的自由,羡慕鸟儿的自在呢?”
    宗测想要去名山游赏,就在墙壁上画下他的祖父宗炳所画的《尚子平图》。宗测的长子在京城做官,了解到父亲这个心意,就辞去朝中官职,回到南郡担任县丞,(宗测)把家事托付(给儿子)。刺史安陆王子敬、长史刘寅以下的众人都赠送钱物给宗测,宗测一概不接受。他只拿了《老子》《庄子》两部书随身携带。子孙们拜别宗测,悲伤地哭泣,宗测长啸一声,看都不看他们一眼,就往庐山去了,住在他的祖父宗炳的老宅中。
    鱼复侯子响担任江州地方官,派人赠他丰厚的礼物。宗测说:“我年轻的时候有疯狂之病,寻访名山采摘草药,从很远的地方来到这里。估计着自己的食量吃松果,估量着自己的身形穿草木作成的衣服,心境淡然,已经很满足了,怎能接受这样突然的施舍!”子响命人驾车拜访他,宗测避开不相见。后来子响没有提前告诉就来了,突然到达宗测所住的地方,宗测没有办法,就戴着头巾、穿着粗布短袄面对他,始终不和他说一句话。子响很不高兴地回去了。尚书令王俭送给宗测草做的垫子。
    不久以后,宗测送弟弟的灵柩往西回家,仍然留住在永业寺老屋子里,和宾客朋友断绝来往,只是和志同道合的庾易、刘虬等来往清谈。刺史随王子隆到任,派遣别驾宗哲表达慰劳问候。宗测笑道:“贵贱之人按理应该分开,为什么(对我关照)到这个地步?”一直没有回访答谢。建武二年,官方征召宗测为司徒主簿,(他)不接受,后来去世了。
    四、【2021·山东省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孝景皇帝者,孝文之中子也,母窦太后。孝文在代时,前后有三男,及窦太后得幸,前后死,及三子更死,故孝景得立。元年四月乙卯,赦天下。五月,除田半租,为孝文立太宗庙,令群臣无朝贺。匈奴入代,与约和亲。
    三年正月乙巳,赦天下。长星出西方。天火燔雒阳东宫大殿城室。吴王濞、楚王戊、赵王遂、胶西王昂、济南王辟光、菑川王贤、胶东王雄渠反,发兵西乡。天子为诛晁错遣袁盎谕告不止遂西围梁上乃遣大将军窦婴太尉周亚夫将兵诛之六月乙亥赦亡军及楚元王子蓺等与谋反者。封大将军窦婴为魏其侯,立楚元王子平陆侯礼为楚王,立皇子端为胶西王,子胜为中山王。徙济北王志为菑川王,淮阳王馀为鲁王,汝南王非为江都王。齐王将庐、燕王嘉皆薨。
    七年十一月晦,日有食之;春,免徒隶作阳陵者。丁巳,立胶东王为太子,名彻。中元年四月乙巳,赦天下,赐爵一级,除禁锢。
    后二年正月,地一日三动。郅将军击匈奴,酺五日。令内史郡不得食马粟,没入县官;令徒隶衣七緵布,止马舂。为岁不登,禁天下食不造岁。省列侯,遣之国。十月,租长陵田。
    后三年十月,日月皆赤五日。十二月晦,袴。日如紫,五星逆行守太微。月贯天廷中。正月甲寅,皇太子冠。甲子,孝景皇帝崩。遗诏赐诸侯王以下至民为父后爵一级,天下户百钱;出宫人归其家,复无所与。太子即位,是为孝武皇帝。
    太史公曰:汉兴,孝文施大德,天下怀安,至孝景,不复忧异姓;而晁错刻削诸侯,遂使七国俱起,合从而西乡,以诸侯太盛,而错为之不以渐也。及主父偃言之,而诸侯以弱,卒以安。安危之机,岂不以谋哉?
    (节选自《史记·孝景本纪》)
    诸侯骄恣,吴首为乱,京师行诛,七国伏辜,天下翕然,大安殷富。作《孝景本纪》。
    (节选自《太史公自序》)
    1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子为诛/晁错遣袁盎/谕告不止/遂西围梁/上乃遣大将军窦婴/太尉周亚夫将兵诛之/六月乙亥/赦亡军及楚元王子蓺等与谋反者/
    B.天子为诛晁错/遣袁盎谕告/不止/遂西围梁/上乃遣大将军窦婴/太尉周亚夫将兵诛之/六月乙亥/赦亡军及楚元王子蓻等/与谋反者/
    C.天子为诛/晁错遣袁盎谕告/不止/遂西围梁/上乃遗大将军窦婴/太尉周亚夫将兵诛之/六月乙亥/赦亡军及楚元王子蓺等/与谋反者/
    D.天子为诛晁错/遣袁盎谕告/不止/遂西围梁/上乃遣大将军窦婴/太尉周亚夫将兵诛之/六月乙亥/赦亡军及楚元王子蓺等与谋反者/
    1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皇帝是中国帝制时期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早有三皇五帝,如羲皇、娲皇、黄帝等。
    B.和亲,即“和戎、和蕃”,是指中原王朝统治者与外族出于各种目的而达成的政治联烟。
    C.薨,古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之死,也用于皇帝高级妃嫔和皇子公主或封王的贵族等。
    D.甲子,我国古代纪年法的一种,古人用十天干、十二地支组合而成,居六十纪年循环首位。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景帝排行中间,福运加身。生母窦太后得宠后,前一个王后去世,生母的三个儿子也相继死亡,景帝方得以继承帝位。
    B.景帝宽厚薄省,善待臣民。即位元年五月,就下诏减去一半田租;为孝文皇帝修建太宗庙时,也诏令群臣不必为此上朝拜贺。
    C.景帝施政惠民,废除禁钢。大赦天下,赐给民众每户户主爵位一级;废除不准商人、入赘女婿做官和不准犯过罪的官吏重新做官的旧令。
    D.景帝节俭用度,重视农业。粮食歉收时,诏令全国节约用粮,减少驻京的列侯,让他们回到自己的封国;把长陵附近官田租给农民。
    2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令内史郡不得食马粟,没入县官;令徒隶衣七緵布,止马舂。
    (2)京师行诛,七国伏辜,天下翕然,大安殷富。
    22.结合全文内容、写法和司马迁经历,你认为司马迁对景帝持何态度,请简要说明。(★)
    【答案】
    18.D
    19.A
    20.A
    21.(1)诏令内史和各郡不能用粮食喂马,(违者将其马匹)没收归入官府。规定囚徒和奴隶穿粗糙的七鵅布衣,禁止用马舂米。
    (2)京城(朝廷)军队讨伐,七国服罪,天下安宁,太平稳定殷实富足。
    22.(1)作者对景帝的功绩基本上是肯定的。(2)《孝景本纪》行文简略,不太符合人物传记详细刻画的写法,说明景帝份量不重。(3)本文行文省俭,在于司马迁对景帝之子武帝心存戒惧,唯恐言多语失,招致祸患。(4)表面上指责晁错削夺诸侯封地操之过急,实际上暗刺景帝审时不明,谋划不周。
    【解析】
    1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本题中“诛”为动词,宾语为晁错,要在“错”后断开,故排除A和C;最后“赦”的宾语为“亡军及楚元王子蓺等与谋反者”,而“亡军及楚元王子蓺等与谋反者”为定语后置句,因此中间不断开,排除B。整句话的翻译为:天子因为这件事处死了晁错,派袁盎谕告七国,七国仍不停止进军,向西围攻梁国。于是,皇帝派遣大将军窦婴、太尉周亚夫派兵消灭了他们。六月二十五日,赦免七国败亡的士卒和楚元王的儿子刘蓺等参加叛乱的人。故选D。
    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A项,“早有三皇五帝,如羲皇、娲皇、黄帝等”是错误的,这些都不是真正地帝王,仅为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故选A。
    2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A项,“生母的三个儿子也相继死亡”是错误的。原文中说到“孝文在代时,前后有三男,及窦太后得幸,前后死,及三子更死,故孝景得立”,意思是孝文皇帝在代国时,前一个王后生有三个男孩,等到窦太后得到宠幸,前一个王后死了,三个儿子也相继死亡,所以孝景皇帝得以嗣位。故选A。
    21.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第一句的得分点为:“食”,为动词,喂食;“衣”,穿;“马”,名词作状语,用马。第二句话的得分点为:“师”,军队;“伏辜”,服罪;“翕然”,安宁。
    2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审清题干“结合全文内容、写法和司马迁经历,你认为司马迁对景帝持何态度,请简要说明”,然后抓住作品中的关键语句进行评价。
    本纪虽然记载简略,但从中仍可看出景帝在基本国策上对文帝的继承和发展。如“除禁锢”的宽松政策、“省列侯谴之国”等节俭措施,以及遗诏中“出宫人归其家”的善举等。尤其对景帝果断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和鼓励农业生产、稳定局势等做了肯定记录。这些都可以看出作者对景帝的功绩基本上是肯定的。本文为人物传记,人物传记要对人物的生平事迹做精细的刻画,但本文作为一篇帝王传记,篇幅不长,行文简略,说明景帝在作者心目中的分量不重。司马迁是在汉景帝之子汉武帝当政期间给汉景帝做的人物传记,司马迁用笔俭省,也是对汉武帝心存戒惧,唯恐言多语失,招致祸患。作者在文章最后一段进行总结时提到晁错削夺同姓诸侯王的封地,导致七国共同起兵,联合西向,这是由于诸侯王的势力太强大,而晁错在行动的时候不是采取渐渐削弱的方法,表面上指责晁错削夺诸侯封地操之过急,实际上暗刺景帝审时不明,谋划不周。
    【参考译文】
    孝景皇帝是孝文皇帝的中子,母亲是窦太后。孝文皇帝在代国时,前一个王后生有三个男孩,等到窦太后得到宠幸,前一个王后死了,三个儿子也相继死亡,所以孝景皇帝得以嗣位。元年四月二十二日,大赦天下。五月,减免一半的田租。为孝文皇帝建立太宗庙,命令大臣们不要上朝拜贺。匈奴进入代地,与匈奴签约和亲。
    三年正月二十二日,大赦天下。一颗光芒很长的星出现在西方。天火烧毁了淮阳东宫大殿和城楼。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胶西王刘昂、济南王刘辟光、菑川王刘贤、胶东王刘雄渠反叛,出兵向西进发。天子因为这件事处死了晁错,派袁盎谕告七国,七国仍不停止进军,向西围攻梁国。于是,皇帝派遣大将军窦婴、太尉周亚夫派兵消灭了他们。六月二十五日,赦免七国败亡的士卒和楚元王的儿子刘蓺等参加叛乱的人。封大将军窦婴为魏其侯,立楚元王的儿子平陆侯刘礼为楚王,立皇子刘端为胶西王,皇子刘胜为中山王。迁徙济北王为菑川王,淮阳王刘余为鲁王,汝南王刘非为江都王。齐王刘江庐、燕王刘嘉都死了。
    七年十一月的最后一天,发生了日食。春天,赦免修筑阳陵的刑徒。二十九日,立胶东王为皇太子,皇太子的名叫彻。四月二十三日,大赦天下,赐予百姓爵位一级,取消禁锢的规定。
    后二年正月,一天发生三次地震。郅将军出击匈奴。允许百姓欢聚宴饮五天。命令内史和各郡不得用粮食喂马,(否则)要把马匹收归官府;让刑徒穿极其粗劣的衣服,禁止用马舂米。因为收成不好,禁止天下百姓不到一年就把当年收获的粮食提前吃完。减少在京城的列侯数量,派遣他们前往自己的封国。十月,出租长陵周围的耕地。
    后三年十月,发生日食和月食,太阳和月亮有五天出现红色。十二月的最后一天,有雷震。太阳呈现紫色。月亮横穿天廷。正月十七日,皇太子举行冠礼。二十七日,孝景皇帝去世。遗诏赐予诸侯王以下至百姓中作为父亲后嗣的每人爵位一级,天下百姓每户一百钱。放出宫女,让他们回到自己家里,免除赋役,不再参加任何杂徭。太子即位,这就是孝武皇帝。
    太史公说:汉兴以来,孝文皇帝广施恩德,天下百姓怀恩而安,到了孝景皇帝,不在忧虑异姓诸侯王;然后晁错削夺同姓诸侯王的封地,导致七国共同起兵,联合西向,这是由于诸侯王的势力太强大,而晁错在行动的时候不是采取渐渐削弱的方法。等到主父偃提出建议,(被孝武帝采纳,)诸侯王的势力才衰弱下来,终于国家得到了安定。(由此来看,)安危的关键,难道不是运用谋略吗?
    (节选自《史记·孝景本纪》)
    诸侯骄纵放肆,吴王首先作乱,京城(朝廷)军队讨伐,七国服罪,天下安宁,太平稳定殷实富足。
    (节选自《太史公自序》)

    相关试卷

    考点33 古诗文阅读—分析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分层练习)-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

    这是一份考点33 古诗文阅读—分析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分层练习)-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文件包含考点33古诗文阅读分析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分层练习解析版docx、考点33古诗文阅读分析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分层练习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29 古诗文阅读—概括分析文本内容(限时检测)-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

    这是一份考点29 古诗文阅读—概括分析文本内容(限时检测)-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文件包含考点29古诗文阅读概括分析文本内容限时检测解析版docx、考点29古诗文阅读概括分析文本内容限时检测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29 古诗文阅读—概括分析文本内容(讲义)-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

    这是一份考点29 古诗文阅读—概括分析文本内容(讲义)-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文件包含考点29古诗文阅读概括分析文本内容讲义解析版docx、考点29古诗文阅读概括分析文本内容讲义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