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八年级化学(上册)期中质量检测题及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鲁教版八年级化学(上册)期中质量检测题及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班级: 姓名: 分数: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共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
1、右图装置常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对该实验的认识中正确的是( )
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色烟雾
B.燃烧匙中的红磷可以换成细铁丝
C.该实验可说明N2难溶于水
D.红磷的量不足会导致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大于1/5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B.相同的原子无法构成不同的分子
C.温度计内汞柱液面上升说明汞原子体积变大
D.原子呈电中性是因为原子中质子数与中子数相等
3、燃气热水器中燃气不充分燃烧易产生CO气体,下列关于CO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CO气体有毒,可危害人体健康B.CO可用于冶炼金属
C.CO可以燃烧,可作燃料D.在煤炉上放一壶水就能防止CO中毒
4、下列滴管使用图示正确的是( )
A.取液时挤入空气B.代替玻璃棒进行搅拌
C.向试管中滴加液体D.将残留溶液的滴管倒持
5、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工业上采用分离液态空气法获得氧气
B.二氧化硫是空气污染物之一
C.空气中氧气质量占空气质量的21%
D.空气中的氧气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6、如图是用燃磷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装置中的红磷可以用铁丝来代替
B.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再观察现象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
D.实验测定氧气的质量约占空气总质量的1/5
7、如图表示初中化学常见实验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
A.点燃酒精灯B.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读出液体的体积D.液体的取用
8、下列碳单质的用途与其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
A.用石墨制作干电池的电极B.用碳素笔书写档案文件
C.用活性炭做饮水机的净水剂D.用铅笔芯粉末使生锈的锁头容易开启
9、决定元素种类的是( )
A.中子数B.质子数C.核外电子数D.最外层电子数
10、化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下面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解释正确的是( )
A.“新物质”是指自然界不存在的物质
B.“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颜色,状态有所不同的物质
C.凡是变化过程中有明显现象产生,说明此变化过程中一定有新物质生成
D.“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组成或结构上不同的物质
11、关于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构成:都是由分子构成,且都含有氧分子
B.性质:常温下均为气体,且都易溶于水
C.用途:氧气可用作燃料,二氧化碳可用作化工原料
D.转化:在自然界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可以相互转化
12、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树根“变”根雕B.玉石“变”印章
C.水果“变”果汁D.葡萄“变”美酒
13、下图属“用后必须洗手”标志(贴在微毒或有毒的试剂瓶上)的是( )
A.B.C.D.
14、最早使用的充电电池是铅蓄电池.已知电动车铅蓄电池充电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PbSO4+2H2O==Pb+PbO2+2X,则X的化学式为( )
A.SO2B.SO3C.H2SO3D.H2SO4
15、下列化学仪器对应的名称正确的是( )
A.燃烧匙B.分液箱斗C.试管夹D.烧杆
16、“84消毒剂”是以次氯酸钠为主要有效成分的消毒液.制备次氯酸钠的原理可表示为:2NaOH + Cl2 = NaClO+X+H2O,则X的化学式是( )
A.Na2O B.NaCl C.NaH D.NaClO3
17、下图所示的装置有很多用途,下列使用方法不正确的是( )
A.排水法收集氧气时,由a口进气
B.排空气法收集氢气时,由b口进气
C.排水法收集氢气时,由b口进气
D.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时,由a口进气
18、下图是“尾气催化转换器”将汽车尾气中有毒气体转变为无毒气体的微观示意图,其中不同的圆球代表不同原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此反应有单质生成B.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是不可分的
C.图中生成物全部是化合物D.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1∶1
19、空气的成分中能供给人体呼吸的气体是( )
A.氮气B.氧气C.稀有气体D.二氧化碳
20、下列是《本草纲目》记载的四种无机药物,其成分中Hg的化合价为0的是( )
A.水银(Hg)B.升丹(HgO)C.朱砂(HgS)D.轻粉(Hg2Cl2)
二、填空题(共3小题,共12分)
1、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语言.请用化学用语填空:
(1)镁______ ;(2)硅原子_______;(3)氧气___;
(4)氢气___;(5)水分子____;(6)氧原子___.
2、有A、B、C、D四种物质,A是无色无味的气体;B在A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同时生成一种无色有刺激气味的气体C;D是一种无色的气体,把D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试判断:
(1)A、B、C、D各是什么物质?请将答案填在空格内:A是______;B是______;C是________;D是________.
(2)写出B在A中燃烧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图中A、B、C、D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D属于 _______种元素的粒子;
(2)A、B、C、D四种粒子中,不具备稳定结构的是 _________(填序号);
(3)D中x= ________;
(4)A与C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是 ___________.
三、实验题(共2小题,每题15分,共30分)
1、今天是学校实验室的开放日,科学探究小组来到实验室进行了如下实验:
(1)小组成员准备练习制取和收集氧气,实验员为他们提供了如图实验装置、仪器和药品.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应选用_________(填字母标号)做气体收集装置;如果用D装置收集氧气,那么检验氧气已收集满的方法是________.在化学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质量和____保持不变.
(2)如果利用上述装置中B和E组合制取并收集氧气,写出该方法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B装置在实验前要先检查气密性,再装药品,请写出检验方法:___________.
(3)常温下二氧化硫是一种无色的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它的密度比空气大,实验室常用烟硫酸钠固体与稀盐酸(液体)在常温下反应制取二氧化硫.现用两者制取二氧化硫,你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_____(填“A”或“B”):用装置D收集二氧化硫时,导管的下端应放在_______________(填“a”或“b”)处.
2、已知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某课外活动小组设计了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实验装置如图一所示:
(1)红磷在集气瓶中发生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__.
(2)实验完毕,若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不到总容积的,你认为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
(3)已知镁+氧气氧化镁(固体),镁+氮气氮化镁(固体).根据上述反应,(填“能”或“不能”)_____用镁代替红磷测定空气成分.原因是______;
(4)某同学对实验进行反思后,提出了改进方法(如图二所示),你认为改进后的优点是:___.
四、计算题(共2小题,每题9分,共18分)
1、已知一个X原子的质量为9.296×10-26 kg,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为1.993×10-26 kg,又知X原子中的质子数比中子数少4.
求:(1)X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结果保留整数).
(2)X原子的电子数是多少.
2、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卫星由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至此,整个系统55颗卫星织成一张“天网”.长征三号运载火箭的常规燃料有偏二甲肼(C2H8N2)、液氢,助燃剂有四氧化二氮(N2O4)、液氧.
(1)偏二甲肼中氮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
(2)写出求算四氧化二氮中氧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式:___________.
(3)ag四氧化二氮与32g氧气中氧元素质量相等,则a=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共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
1、C
2、A
3、D
4、C
5、C
6、B
7、B
8、B
9、B
10、D
11、D
12、D
13、B
14、D
15、A
16、B
17、A
18、C
19、B
20、A
二、填空题(共3小题,共12分)
1、 Mg Si O2 H2 H2O O
2、氧气硫 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硫+氧气二氧化硫
3、3 B 8
三、实验题(共2小题,每题15分,共30分)
1、D或E 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则集满化学性质 2H2O22H2O+O2↑关闭分液漏斗开关,在导管上连接带导管的橡皮管,把导管伸入水中,双手紧捂锥形瓶,如果导管口出现气泡,说明装置不漏气 B b
2、P+O2 P2O5红磷的量不足等(答一条合理即可)不能镁不仅能与氧气反应,还能与氮气反应,无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装置始终密闭,空气没有逸出,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四、计算题(共2小题,每题9分,共18分)
1、(1)56 (2)26
2、(1)7∶2 (2) (3) 46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化学(上册)期中质量检测题及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期中质量检测卷及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鲁教版八年级化学(上册)期中题及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