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3 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2022版生物选修1 人教版(新课标) 同步练习 (Word含解析)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1/1261409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课题3 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2022版生物选修1 人教版(新课标) 同步练习 (Word含解析)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1/1261409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课题3 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2022版生物选修1 人教版(新课标) 同步练习 (Word含解析)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1/12614090/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整套生物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试卷课时训练
高中生物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课题3 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课后练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课题3 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课后练习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操作中不会引起泡菜污染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题3 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泡菜的制作原理及过程
1.下列关于乳酸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乳酸菌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乳酸链球菌和乳酸杆菌
B.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空气、土壤、植物体表、人和动物的肠道内均有分布
C.泡菜制作主要利用的就是乳酸菌
D.乳酸菌是需氧微生物,可将葡萄糖分解为乳酸
2.制作泡菜的过程实际上是应用了乳酸菌的呼吸作用原理。将原料放入泡菜坛后应当怎样处理才能得到可口的泡菜( )
A.马上密封,保持温度30~40 ℃
B.一直通风,保持温度30~40 ℃
C.先通风后密封,保持温度30~40 ℃
D.马上密封,保持温度60 ℃以上
3.泡菜制作过程中,下列对不同时期泡菜坛中乳酸菌含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制作泡菜初期并无乳酸菌的存在
B.腌制过程中乳酸菌含量会逐渐增多并达到最高峰,然后下降
C.腌制后期乳酸菌含量会急剧下降
D.腌制的全过程乳酸菌的含量不变,活性不同
4.以下关于泡菜制作过程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乳酸菌在有氧的环境下大量繁殖并发酵产生乳酸
B.发酵过程中要注意经常向泡菜坛盖边沿水槽中补充水
C.泡菜腌制的时间、温度和食盐用量都会影响亚酸盐含量
D.泡菜制作过程产生的亚硝酸盐可能转变成致癌物——亚硝胺
5.下列关于泡菜制作过程中材料和泡菜坛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泡菜坛要选择密封性好的坛子
B.选择的原料应质地鲜嫩,无烂痕,无虫咬
C.坛盖边沿的水槽应保持干燥,防止泡菜腐烂
D.坛盖边沿的水槽中应注满水,保证乳酸菌发酵所需的无氧环境
6.下列操作中不会引起泡菜污染的是( )
A.坛盖边沿的水槽注满水,并且时常补充水槽中的水
B.腌制时温度过高,食盐量不足10%
C.腌制的时间过短
D.盐水入坛前不煮沸,直接入坛
7.(2020湖北十堰高二下期末)下列有关泡菜制作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冬季制作泡菜所需的发酵时间比夏季的短
B.按照清水与盐的质量比为10∶1的比例配制盐水
C.盐水要煮沸后立即注入加入了食材的泡菜坛
D.泡菜腌制过程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先增加后保持不变
题组二 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
8.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操作步骤正确的是( )
A.制备标准显色液→配制溶液→制备样品处理液→比色
B.制备标准显色液→制备样品处理液→配制溶液→比色
C.配制溶液→制备样品处理液→制备标准显色液→比色
D.配制溶液→制备标准显色液→制备样品处理液→比色
9.如图是泡菜的制作及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实验流程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制作泡菜的过程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变化规律是先增加后减少,直至相对稳定
B.发酵过程中应定期测定亚硝酸盐的含量,原因是发酵不同时期亚硝酸盐的含量会发生变化
C.发酵过程中应及时测定亚硝酸盐的含量,及时检测以把握取食泡菜的最佳时机
D.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方法是纸层析法
10.(2020辽宁沈阳高二下期末)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配制溶液所用的提取剂为氯化镉与氯化钡
B.重氮化反应后,与 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
C.对显色反应样品进行目测,可精确算出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
D.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需在盐酸酸化条件下进行
能力提升练
一、选择题
1.()人们利用某些微生物制作食品时,需要分析微生物的特点,从而控制微生物的发酵条件。下列与此有关的各项内容都正确的是( )
2.(2019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二期中,)燕窝是中国人的传统保健品,近年来被传为珍稀滋补品的“血燕”更是价格高昂。但浙江曾在某次抽查时发现,主要产自马来西亚的3万余盏血燕亚硝酸盐最高超标350多倍。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血燕”中的亚硝酸盐在人体内主要以“过客”的形式随尿排出
B.“血燕”中的亚硝酸盐是一种强致癌物
C.检测“血燕”中亚硝酸盐的含量需将“血燕”制成样品处理液
D.一次误食亚硝酸盐0.3~0.5 g就会引起中毒,但不会导致死亡
3.()在泡菜制作过程中,乳酸菌、酵母菌细胞数量和pH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酵母菌和乳酸菌均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B.发酵初期乳酸菌建立了明显的菌种优势
C.前6天pH下降主要由乳酸菌代谢引起
D.发酵中期酵母菌通过无氧呼吸进行增殖
4.(2020辽宁协作校高二下期中,)泡菜是我国的传统食品之一,但制作过程中产生的亚硝酸盐对人体健康有潜在危害,某兴趣小组准备参加“科技创新大赛”,查阅资料得到如图。请判断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从细胞结构方面比较,制作泡菜和制作果醋所用的微生物相同
B.从细胞代谢方面比较,制作泡菜和制作果酒所用的微生物相同
C.据图中曲线分析,与第3天相比,第8天后的泡菜更适于食用
D.据图中曲线分析,pH下降是乳酸菌产生的乳酸积累的结果
二、非选择题
5.(2020辽宁协作校高二下期中,)近年来,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引发全民关注美食的热潮,其中多次讲述了利用不同微生物的发酵作用制作美味食品。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与黄啤相比,黑啤的营养成分更加丰富,享有“黑牛奶”的美誉。如图是黑啤的酿造工艺流程简图:
麦汁煮沸的主要目的是 (至少答出两点),制作黑啤的原料是优质麦芽、黑麦芽以及其他辅料,糖化过程是将粉碎后的原料内含物在一定温度、pH等条件下,在 的作用下继续溶解和分解的过程。
(2)在果醋制作时,醋酸菌在糖源不充足的情况下,可以利用酒精生成醋酸,请写出该过程的化学反应式: 。
(3)制作泡菜的原理是 。蔬菜在腌制过程中,会产生亚硝酸盐。在 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 反应后,与 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
(4)制作泡菜到发酵中期,无氧状态形成,乳酸菌开始活跃,并产生大量乳酸,使乳酸积累量达到0.6%~0.8%,pH为3.5~3.8,试分析此时坛内其他微生物的活动 (填“增强”或“减慢”),其原因是 。
(5)请在下列坐标图中画出制作泡菜过程中乳酸菌数量、乳酸含量和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趋势。
答案全解全析
课题3 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
基础过关练
1.D 乳酸菌是厌氧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将葡萄糖分解为乳酸,D错误。
2.A 乳酸菌是严格的厌氧细菌,需在无氧条件下才能增殖,在原料放入泡菜坛后需马上密封,给乳酸菌提供无氧环境;乳酸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30~40 ℃,故A正确。
3.B 发酵初期就有乳酸菌存在,由于发酵条件的变化,乳酸菌大量繁殖,达到一定量后由于发酵液酸度过大,乳酸菌数量会下降,但不是急剧下降。
4.A 乳酸菌在无氧的环境下大量繁殖并发酵产生乳酸,A错误;发酵过程中要注意经常补充泡菜坛盖边沿水槽中的水,目的是保持坛内的无氧环境,B正确;在泡菜的腌制过程中,要注意控制腌制的时间、温度和食盐的用量,温度过高、食盐用量过低、腌制时间过短,容易造成细菌大量繁殖,亚硝酸盐含量增加,C正确;泡菜制作过程产生的亚硝酸盐在特定的条件下可能转化为亚硝胺,亚硝胺具有致癌作用,D正确。
5.C 乳酸菌是厌氧细菌,所以在菜料入坛后,要保证其发酵的无氧环境,需在坛盖边沿的水槽中注满水,防止空气进入,C错误。
6.A 在泡菜的腌制过程中,要注意控制时间、温度和食盐的用量。温度过高、食盐量不足10%、腌制时间过短、盐水入坛前不煮沸冷却等,容易引起杂菌大量繁殖。在发酵过程中,坛盖边沿的水槽应注满水,并且要时常补充水槽中的水为乳酸菌提供必需的无氧环境,同时可防止其他杂菌污染,A正确。
7.B 冬季气温比夏季低,制作泡菜所需的发酵时间比夏季的长,A错误;在制作泡菜的过程中,按照清水与盐的质量比为10∶1的比例配制盐水,B正确;盐水要煮沸冷却后注入加入了食材的泡菜坛,C错误;泡菜腌制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先增加后减少,最后相对稳定,D错误。
8.D 测定亚硝酸盐含量操作的正确步骤是:制备溶液→制备标准显色液→制备样品处理液→比色,故D正确,A、B、C均错误。
9.D 发酵的不同时期亚硝酸盐的含量会因微生物活动强弱而发生变化,所以应及时检测亚硝酸盐的含量,而检测亚硝酸盐含量一般采取比色法。
10.C 配制溶液所用的提取剂为氯化镉与氯化钡,A正确;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B、D正确;将显色反应后的样品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显色液进行目测比较,可以大致估算出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C错误。
能力提升练
一、选择题
1.B A中装置不需要插入温度计,并且液体太满,在发酵过程中发酵液会溢出发酵瓶;醋酸菌是好氧细菌,B中装置通气孔打开,通入氧气有利于醋酸菌发酵;腐乳制作时先让毛霉生长,后加盐腌制,否则盐会抑制毛霉生长;制作泡菜的原理是乳酸菌发酵。
2.B 膳食中的绝大部分亚硝酸盐在人体内主要以“过客”的形式随尿排出,A正确;亚硝酸盐一般无致癌作用,但在特定条件下会转化为致癌物质——亚硝胺,B错误;检测“血燕”中亚硝酸盐的含量需将“血燕”制成样品处理液,用比色法进行检测,C正确;误食亚硝酸盐0.3~0.5 g时,会引起中毒,但不会导致死亡,当摄入总量达到3 g时,会引起死亡,D正确。
3.A 酵母菌为真核生物,乳酸菌为原核生物,原核生物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A错误;根据题图中乳酸菌和酵母菌的数量变化曲线对比分析可知,发酵初期乳酸菌数量远多于酵母菌,所以乳酸菌建立了明显的菌种优势,B正确;由题图中曲线分析可知,前6天,乳酸菌数量远多于酵母菌,其产生的乳酸会降低pH,C正确;泡菜发酵过程在无氧环境中进行,在发酵中期,酵母菌数量明显增多,即酵母菌通过无氧呼吸进行增殖,D正确。
4.B 从细胞结构方面比较,乳酸菌和醋酸菌都是原核生物,A正确;从细胞代谢方面比较,乳酸菌是异养厌氧细菌,酵母菌是异养兼性厌氧细菌,B错误;据图曲线分析,与第3天相比,第8天后的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明显降低,更适于食用,C正确;据图曲线分析,pH下降是乳酸菌产生的乳酸积累的结果,D正确。
二、非选择题
5.答案 (1)杀菌、浓缩麦汁、破坏酶的活性、排除麦汁中特异杂臭气体等 淀粉酶等多种酶 (2)C2H5OH+O2CH3COOH+H2O (3)乳酸菌在无氧的环境下,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 盐酸酸化 重氮化 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 (4)减慢 pH不适宜(pH过低)
(5)
解析 (1)麦汁煮沸的主要目的是杀菌、浓缩麦汁、破坏酶的活性、排除麦汁中特异杂臭气体等;糖化过程是将粉碎后的原料内含物在一定温度、pH等条件下,在淀粉酶等多种酶的作用下继续溶解和分解的过程。(2)果醋制作时,在糖源不充足时,醋酸菌可以利用酒精生成醋酸,化学反应式为C2H5OH+O2CH3COOH+H2O。(3)制作泡菜的原理是乳酸菌在无氧的环境下,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蔬菜在腌制过程中,会产生亚硝酸盐。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4)制作泡菜到发酵中期,无氧状态形成,乳酸菌开始活跃,并产生大量乳酸,使乳酸积累量达到0.6%~0.8%,pH为3.5~3.8,pH过低使坛内其他微生物的活动减慢。(5)泡菜制作过程中,乳酸菌数量、乳酸含量和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如下,①发酵初期:以不耐酸的微生物活动为主,同时还有一部分能利用硝酸盐的细菌的活动,亚硝酸盐含量有所增加。该时期氧气被利用了,无氧状态逐渐形成,乳酸菌开始活动。此阶段乳酸菌数量和乳酸含量都比较少。②发酵中期:由于乳酸菌产生了大量乳酸,其他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部分亚硝酸盐被分解,亚硝酸盐含量下降。此时期乳酸菌数量达到最高峰,乳酸继续积累。③发酵后期:由于乳酸的积累,发酵液酸度继续升高,乳酸菌活动也受到抑制,乳酸菌数量下降。因此制作泡菜过程中乳酸菌数量、乳酸含量和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趋势图见答案。
A
B
C
D
食品
果酒
果醋
腐乳
泡菜
主要微
生物
酵母菌
醋酸菌
毛霉
醋酸菌
制作装
置或操
作步骤
1.D
2.A
3.B
4.A
5.C
6.A
7.B
8.D
9.D
10.C
1.B
2.B
3.A
4.B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版 (新课标)专题2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课题3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练习,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25 g、KH2PO4 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版 (新课标)课题1 DNA的粗提取与鉴定精练,共10页。
这是一份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课题3 酵母细胞的固定化练习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细胞常用包埋法固定化,原因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