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新课标全国卷202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型专练(含解析)
【新课标全国卷】202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型专练(11)
展开
这是一份【新课标全国卷】202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型专练(11),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型
专练(11)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运河谣
马金章
傍晚,燕翅湾西边的运河堤上,一对老人厮跟着。老汉在前,老太稍后,像河中的拖轮,牵引着随船。走到一棵浓荫匝地三四人扯手才能合围的古槐树下,老汉说,下午,就在这儿,俺给“申遗办”的人吼过船工号子,他们就打听你哩。
咋吼的,我听听。
老汉走到槐树下的青石凳处,从地下捡起一根手指般粗细,两尺多长的柳棍儿说,下午,我拿它当纤板。说着,将这纤板往胸前一放,弯腰弓背,随着夯夯实实的脚步声吼唱起来:
哈哕哈哕嗨哟——
两脚杵地背朝天哟。
他停下,直腰说,那年,你磨(掌)舵,我打号①,将那个粗词儿,改成了两脚。不改,怕你羞得烧烂了脸皮儿。
她夺过他手中的柳木棍儿,敲他一下:
多大岁数了?不正经拉纤,尽往河边柳丛蒿草里拐。
他嘿嘿一笑,继续吼唱:
往北开嘞米粮船哟,
哈哕哈哕嗨哟——
往南运嘞鱼和盐哟,
哈哕哈哕嗨哟——
……
他收了势问:咋样儿?
你自个评评咋样儿?豁口缺牙,跑风漏气,还好意思问。
老两口在槐树下的石凳子上坐下了。
不比当年了。当年,拉一百二十吨大船,纤工十四五个。
她拦过话头说,俺磨舵,你打号。
磨舵,还是你磨得好,你哥磨嘞不行。每到流急滩险的扭头三湾那儿,纤工一看磨舵的是你哥,扯着嗓喊:该换磨舵的了。一换你,人人肩上的纤绳,标枪一样绷绷直;纤板,抠着胸脯肉,咯吱咯吱响。那船,蛟龙游水般昂起头,劈开逆浪,咯拱咯拱,猛往前窜。
磨舵得会识风向,辨水情。船行黄水要搁浅,清水打流好行船嘛。
哪个舵手都知道这话,可恁多人,却没揣摩透磨舵的巧劲儿。
要不是你教俺凫水,恐怕这辈子,不会和船打交道。
两个老人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堤下河岸的一丛丛簸箕柳。又不约而同地顺着簸箕柳,移向。上游不远处的河湾。
就在这个河湾里,你会了凫水。
起先,你古板,不教我。说啥?女人家,不兴凫水。等下辈儿,托生成男的再说吧。
你不服,抬着板脚,死乞白赖地说:菱角样的小脚女人,河中站不稳,凫水不成。俺这脚,一天没缠过,天足嘞。
你看着俺恁大的脚,嘿嘿笑笑算答应了。
俩老人,注目着不远处的河湾。
那时,你身轻得,飞燕儿样,可一下水,死笨,像个秤砣往下沉。为保你安全……
她打断他的话:你将你的毛蓝长裤在水中浸湿,扎上俩裤脚,凑上你那猪拱嘴儿,鼓腮吹气,然后,扎上裤腰,将个肥鼓鼓的裤子递给俺,让俺一手抓住裤腰的结,将我脖子摁在水里。可把俺憋坏了。
他哈哈笑了:土造儿救生圈嘛。凭着这救生圈,你胆儿肥了,学水黏了。慢慢,秤砣变成了浪里白条儿。你成了咱湾里第一个会水的女人。
都是被河水逼的。说过,她脸上显出一抹惆怅。
往事令人伤怀。过去,船家的孩子,为防止落水,腰里都拴着两只桐油浸过的葫芦当救生衣,爹娘不待见女娃,不给她拴。那年她二哥解下葫芦上岸随爹到水神庙上香,回到船上,还没顾上拴葫芦,登廒舱②梯子时踩空落水身亡。事后,娘才将二哥那葫芦要拴她腰上,她不让,她要学凫水。娘怼她:要想穷,玩木龙(船)。是不是想在船上过一辈子呀?要不愿过安稳日子,你就学凫水。不久,意想不到的灾祸来临了,娘家的船,在道口镇三里湾码头装散米,几十吨的大船过十八里溜时触了河底石,仓满货重,水柱裹挟着白米,白花花喷起两三丈高。船沉了,米被冲跑了,家破了。真应了“要想穷,玩木龙”这句俗语。娘便将她送到燕翅湾的姥姥家,期望她将来找个安居岸上的好人家。
上你的当了。那时,你总耍心眼儿:去河湾吧,学水。
甭得了便宜卖乖。你学不会水,能当船娘?不当船娘,大运河“申遗办”的人,会将你列入运河人物?今儿个,人家会来采访你?
听了老伴儿的话,她想起那个麦收前的傍晚,他俩走向运河湾,多美的画境啊:运河白帆如云,桅杆如林。风一吹,麦海金浪翻滚。因河堤不高,河里的航船,如在金色浪中游走……那时刻,她有了运河里弄潮走船的心。
老太太看着运河岸边一丛丛绿烟儿似的簸箕柳说,过去,柳丛边儿,是一条纤工踩出的光溜溜的纤道。
她看着绿烟河柳,看着隐隐约约的纤道,想起下午“申遗办”的人造访她的情景,不由清嗓唱起船歌:
日头出来咯窜咯窜,
一个大脚闺女弄水操船……
听着听着,老汉双眼蒙了一层泪光。
他摸索着,紧紧攥住了老伴儿的手。
夕阳,摇翻了一河鳞鳞金波。
[注]①打号:喊号子。拉纤的需要统一的口号,一起用劲。②廒舱:船上装粮食等的仓库。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运河堤岸上的古槐这一事物设计巧妙,从古槐“浓荫匝地三四人扯手才能合围”表现其粗大,从槐树的古老体现出运河历史的悠久。
B.小说通过人物对话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比如老两口在古槐树下的对话就明确了二人的具体身份、关系以及二人对运河“申遗”的态度等。
C.小说开篇有“傍晚”、结尾有“夕阳”,用事物的特征表现时间的变化,同时也表现了“老牛自知夕阳晚,不须扬鞭自奋蹄”的主题思想。
D.小说中景物描写情感真挚,比如对“麦收前的傍晚”的景物描写,使用了比喻的修辞、形象化的描写等,营造出闲适、优美的意境特征。
2.小说中的老太太对学凫水有着比较复杂的情感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3.中国微型小说学会秘书长高健认为《运河谣》“场景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语言富有地方特色”,请从文中举出三处例子,简要分析它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老人
崔立
①老人真的是老了。
②有点迫不及待地老了。
③早上,阳光缓缓地照射在马路上,老人佝偻的背影,缓步地前行中。微风从老人的身边轻轻滑过,都像比老人的速度要快。老人,是要从人行道的一端,走到人行道的另一端。看起来,距离并不是很远,甚至用眼睛去看,应是触手可及的。但老人的眼睛,无法真切地触及到那里,只能迈开着她的脚步,艰难地往前走。有一个年轻人,急急地走过老人的身边。人行道并不宽,老人走在稍偏中间的位置。年轻人走过去时,带起了一阵风,也碰触了老人柔弱的肩膀一下,是风要刮倒了老人,还是年轻人撞到了老人。老人的身子踉跄地顺势往前仰了一下,像是要摔倒,摇摇晃晃地要倒下了,还是艰难地撑住了。老人很不容易地站在那里。匆匆而过的那个年轻人,在老人的眼睛里早已不见了踪影。
④又一天,老人走着同样的路,缓缓地,在那条人行道上蹒跚着步子。老人走得还是很慢,慢慢悠悠地,看起来像在走,看起来又不像在走。有阳光照射在老人的头上,照出一头黑白相间的老人的鬓发。老人缓缓行走在人行道的中间。一个女孩,原本是在离老人身后很远的距离,接着是越来越近,直至女孩已经到了老人的跟前。老人站在人行道的中间,挡住了女孩前行的路线,女孩几次想走过去,但空间太窄,还是走不过去。女孩咬了咬牙,想说什么,又憋了回去。反复犹豫,女孩终于是忍不住开了口。女孩说,阿姨,你能让我一下吗?有好几秒的停顿,老人缓缓转过了身,看向女孩。顺势地,女孩在老人转身时多出来的空档,匆匆忙忙地走了过去。女孩真的是太匆忙了,连一声“谢谢”也忘记说出口,人已走出去好远。
⑤……
⑥再一天,老人还在那里行走,缓缓地,若你说她停在那里,其实也未尝不是真的。老人却是在行走,继续缓慢地行走在这条路上。这条路很漫长吗?老人披了一件外套,天是有些冷的,哪怕阳光是高高挂着的,也难以抵挡冬日的寒冷。老人的脖子上,是围着一条围巾的,围巾有些老旧,像老人漫长的年华。老人缓缓地在行走,不知不觉间,本来围得就有些松的围巾悄无声息地滑落。老人毫无察觉,老人丝毫感觉不到因围巾掉落后的寒冷,老人本来就很冷,冷与再冷之间差异不大。老人走了有几步路了,老人的那几步路,已经走了好久。老人在往前走时,身边是一个女人的声音。不知什么时候,女人已经到了老人的身旁。老人注意过,原来她身边是没有人的。女人喊了声:阿姨!老人听到了,老人是有几秒钟的停顿,老人缓缓地转过身,老人以为还是要让开路,然后有一个人会像阵风般匆匆忙忙地从她身边走过。这次,没有风,要是风,也是空气中的寒风。女人停在了老人面前,女人说,阿姨,这围巾,是您掉的吗?老人看到了女人手上的围巾,习惯性地摸了摸自己的脖子,脖子间空荡荡的。无疑,眼前的这条围巾是老人掉的。老人从女人手上接过了围巾,说,谢谢。老人轻轻地摸索着往脖子里围,老人围得很艰难。女人说,阿姨,我帮您围吧。女人为老人围上了围巾,围得很严实,让那寒风吹不进脖子里。女人还说,阿姨,您是要往前面走吗?我送您过去吧。老人脸上挂起笑容,说,谢谢你。女人扶着老人缓慢地往前走,天还是冷,冷中却跃动着一丝暖意。是春天快要到来的暖意。
⑦这是电视台做的一个节目,老人不是真的老人,老人是电视台请的一位知名演员。演员表演得很到位。演员在这条短短的人行道上行走了一个星期,没有人怀疑老人是假的老人。也没有人关注过老人。女人是这个星期的最后一天出现的。电视台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找到了愿意帮助老人的女人。
⑧这个节目很快就在电视台播出了。
⑨同时播出的,是近期发生的一个诈骗故事:一个未经证实的儿童募捐,竟引发了全市高达数十万的捐款,若不是警方的及时介入,捐款数额还在不断地增长。为什么我们市民的防范意识是如此的薄弱,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发出善心善念踊跃捐款呢?如果需要捐款的不是孩子,是老人呢?
⑩两个故事放在了一起播放,是刻意,还是无心之举?
⑪节目的末尾,还贴出了两份截然不同的寻人启事:一份是关于老人的,一份是关于孩子的。是对比,还是有别的什么意思?
⑫这个节目什么都没表达,只是原生态地作了采集。
⑬节目播出的第二天,这个城市一下子多了许多主动帮扶老人的年轻志愿者们。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9月9日,第11版,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有关“冬日”“太阳”“风”等自然环境的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天气特点,同时也暗示了社会环境。
B.发生在"老人"身上的故事,提醒人们要关心老人,也反映了当下年轻人因工作、学习忙碌而无暇顾及老人的现状。
C.年轻人“触碰了老人”匆匆而过,女孩称呼老人“你”和女人称呼老人“您”,这些细节引发读者对人伦道德的思考。
D.文中语句多富含深意,如“天还是冷,冷中却跃动着一丝暖意”暗示女人给老人带来了温暖和感动,赞颂了人情之美。
2.小说第⑦段交代老人是电视台邀请的演员,这样处理在情节安排上有何妙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电视台这个节目看似“什么都没表达,只是原生态地作了采集”,其实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转场的哈萨克
刘斌立
十月,乌尔达拉克决定辞职了。父亲三天前的电话,告诉他要转场到冬季牧场去。要带领着上百只羊、马和骆驼完成迁徙,是一项非常浩大的“工程”。父亲已经年迈,需要人去帮他。乌尔达拉克是长子,下面只有一个还在读高中的妹妹,他必须回去。
哈萨克族是一个马背上的民族,也是永远在路上的民族。他们为了牲畜的生长,每年都要在春夏秋冬辗转于四个牧场。乌尔达拉克当然知道这些,由于这些年牧场的退化,他们其实已经越来越少的转场了,但是现在情况不一样了。
乌尔达拉克今年7月刚刚大学毕业,好不容易他才找到了目前这家销售医疗器材的公司,做销售助理的工作。这已经让很多不得已又回到家乡的同学艳羡了。以前大学时,每到转场,乌尔达拉克都和很多同学一样请假回家,帮家里打理异常辛苦的转场工作。可他才刚刚找到工......
在和父亲的电话中,乌尔达拉克和他发生了争吵。乌尔达拉克觉得现在转场可以租用汽车,不用像以前那样骑马,赶着羊群和骆驼,每天只能走很小的一段路。他说,他知道很多同学的家里已经那样用汽车运输着物资和牲畜转场了。可是当父亲听到这些时异常生气。老人觉得,一个哈萨克人必须尊重民族的传统,乌尔达拉克作为长子,也必须学会和继承这些事。不管怎样,乌尔达拉克必须得回去协助转场。
回到家已经是三天以后的夜晚,乌尔达拉克只跟母亲和妹妹打了招呼,并没有跟父亲说话。为了回来转场,他把工作辞了。父亲那晚喝了酒,开始指挥第二天的工作,他要求乌尔达拉克独自完成拆卸毡房,查看是否有病牲畜的事。乌尔达拉克只回答:“以前都是跟着你做的,我自己干,不会。”
父亲大怒:“你就是个废物,一个哈萨袁男人,不会做这些就是个废物。”
乌尔达拉克也不示弱,我又不靠做这些来生活。”
话还没完,父亲顺手操起马鞭就扫过来。
乌尔达拉克强忍着眼泪,拿起强光手电,走出了毡房,开始查看羊圈。
第二天清晨,父亲宰了生病的羊,大锅煮了肉。乌尔达拉克在母亲的协助下拆卸了毡房。大家饱餐一顿后,艰苦而又壮观的迁徙开始了。
女人负责看管照顾孩子和家当,男人要驱赶并追回跑丢的牲畜。不时有大卡车拉着另外一家转场的人家从他们的身边开过。父亲用很嘲讽的口气问候着车上的那家人。乌尔达拉克不多言语,只是在父亲的指挥下策马扬鞭。
7天的迁徙终于完成了。乌尔达拉克挑选着在迁徙途中受伤和体弱不能过冬的牲畜,准备宰杀后用于这几日族人们聚合到一起的狂欢。夜晚,乌尔达拉克独自走出了毡子。刚才他听到父亲跟族人讲,明年女儿高中毕业,他不想让女儿回家出嫁,他希望女儿也考上大学到城市里去。乌尔达拉克嘴角嘲讽地抽了一下,心想:考上大学又什么用,找到工作也没法留在城市里,不是还得回来转场吗?
深秋的寒气,让乌尔达拉克感觉到很孤独、很无助,他不知道前途在哪里。工作已经辞了,父亲难道是真要让他回家放羊吗?
“你知道我为什么给你取乌尔达拉克这个名字吗?”父亲突然出现在他的身后,扔给他一件羊皮背心,一边问道。
乌尔达拉克默不作声地穿上背心。
“你是我的长子,也是唯一的儿子。乌尔达拉克在我们的语言中的意思就是孤独的人,我们哈萨克在草原上已经越来越孤独。牧场快界不活我们了。父亲坐了一块石头上,示意乌尔达拉克也坐下。
“这是我们家最后一次转场,明年春天,我和你母亲就要去定居点了。政府在县城旁边修了很多房子,免费给我住,什么都有,就是不能再放羊了。你明天就回去吧,去城里找份工作,做个城市里的人。你妹妹要是明年考上大学,我也让她去。”父亲说着话,找出了根烟点上了。
寒冷的空气中,白烟缭绕着特别显眼。
父亲并没有看到乌尔达拉克脸上的意外,继续说道:“我只是想你回来跟我学会如何转场,以后就再也没有机会了。我和你母亲都老了,草场也一年不如一年。在马背上的日子要结束了,我只想我的儿子,虽然进了城,但还是一个哈萨克,他应该知道怎么在马背上过日子。”
那晚,乌尔达拉克也喝了很多酒,第二天独自回城了。回城的路上,他看到了很多的定居点的房子星罗棋布在城市的边缘。他想,那里真的是哈萨克的归宿吗?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这些年牧场的退化,他们其实已经越来越少的转场了"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也为后文写父子冲突埋下了伏笔。
B.文中的两处"嘲讽"都写了人物的不满,前者是父亲对不按民族传统做事的人的不满,后者是乌尔达拉克对父亲的不满。
C."寒冷的空气中,白烟缭绕着特别显眼"渲染氛围,烘托了乌尔达拉克内心的孤独伤感,也表现了他不想听父亲的解释。
D."那里真的是哈萨克的归宿吗?"是乌尔达拉克对本民族未来问题的疑虑,也引起读者深思,有深化小说主题的作用。
2.请结合文章分析乌尔达拉克是一个怎样的人。
3.本文在谋篇布局和人物刻画上颇具特色,请结合文章具体分析其妙处。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月下美人泪
肖建国
惠州城有两大养花高手,一个叫黄金,一个叫季献民。
称得上高手的,总得有点绝活。
先说黄金。
从黄金记事起,他家就是花匠。别人养花大都为了观赏,而黄金家是为了生活。他家以种花卖花过日子,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全靠花。所以黄金从小就跟着家人干养花的活。八岁,黄金去上小学。刚好学校的校园在翻整,墙角要种一排花。有员工过来问,种什么花?校长沉吟一会说,种白鹤仙吧,陆游不是说过“芳兰移取偏中村,余地何妨种玉簪”吗?
校长对古诗词有研究,这玉簪就是白鹤仙。
黄金一听,就说不行不行。这玉簪不能种墙根,炕都会炕死。少儿雌黄,校长哪放在心上。果然种上不多久,这玉簪全都晒死了。
校长对黄金刮目相看。黄金读到初二,辍学了。他成绩不好,整天就想着如何侍弄花草。校长说,你回去也好,花草有本心,说不定能让你黄金万两。
校长也真说对了。十多年后,黄金成了惠州城花卉行业的大佬。他不种一般的花,只种奇花异草。比如兰花走俏时,惠州城里的花匠都去养。春兰、蕙兰、建兰、寒兰、墨兰,你方唱罢我登场。朝京门的王胡子竟养出了猴脸小龙兰。一茎一花一雷公,粉面蒜鼻红头发。嘿,奇了。轮到黄金出手,养的是蝴蝶兰。品种虽一般,可花蕊里包含着一只展翅欲飞的白鸽!栩栩如生,绝了。
再比如,养昙花,也叫月下美人。
黄金能让昙花在白天开放。这个,稍有养花经验的人都会。将昙花用黑布蒙起来,不让其见光。到了晚上,则用射灯对着照,照得昙花“阴阳颠倒”。一个星期后,昙花彻底蒙了,不得不顺从人意,在白天开放。
虽然都会,然而都没黄金的昙花开得艳,开得大,开得多。黄金的诀窍在哪里?据王胡子说,黄金爱搞嫁接,不是一类的花,也硬要把它们“嫁上”。
黄金的昙花供不应求。为防假冒,他在每盆花上都系个标牌:黄金之花。王胡子有次在黄金家喝了点酒,对他说,你养花虽好,可比不过季献民。黄金心里咯噔一声。
季献民是教书匠,退休后回到家里,开始养花。他只养四种花,梅花、兰花、昙花、菊花。可能因为竹子不方便“院养”,就换成了昙花。他养的花不卖,只送人。
送人也看对象。王胡子同季献民认识多年,也只得到过一盆。
季献民养花好在哪里呢?黄金想去看看。
季献民家住在东江边,门前有棵木棉树,老干横枝,雄姿英发。据说每到春天,木棉花开,这树冠就成了燃烧的火焰山。
有同行来访,季献民忙迎出屋外。黄金开口便说,听说你的花种得很好,特来向你请教。按照黄金的想法,若季献民不愿意,稍稍皱下眉头,他寒暄两句便走。毕竟有技艺的都怕外露。
没想到季献民非常高兴,连说岂敢岂敢,今日你来得正好,晚上我有昙花盛开,正好一起品赏。
季献民的花种在后院,有三四个屋地大小,木架上按品种分类,养的全是花。有幼苗,有成品,有的正热热烈烈地开放。花香扑鼻。
黄金仔细嗅了嗅,这花香与他那里香得不一样。香得纯粹,甘甜。真是奇怪了。
再看昙花,黄金更为惊讶。有很多盆都是他家的,“黄金之花”标牌还在呢。季献民说,这都是别人丢掉的,我捡回来重新修整。昙花期短,可它命长。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救花一命,它知感恩。
这高论,黄金第一次听说。晚上,季献民刷牙漱口、洗面洗手,清理好自身,才进入后院。后院里没有灯,星月辉映,影影绰绰。黄金莫明地感到一阵心虚。
就这样赏花?
对。不过,你坐着,我还要做点事,来,看着这盆昙花,今晚她将为我们绽放。季献民边说边拿出一管笛子来。黄金发现今晚要观赏的,正是从前他的昙花。
笛声响起,婉转悠扬,伴随习习凉风,如清水般掠过黄金心田。黄金不懂旋律,更不懂诗文,但此刻,这如怨如慕的笛声让他觉得心变空,身体在变轻盈,有一种想飘起来的感觉。
醉了,还是晕了?黄金想不明白。他只想随着这笛声向上走,向上飘,最好能飘到云端去,再也不回来。然而,笛声戛然而止。
昙花开了。
在月光的映照下,悄悄然,昙花的花蕾慢慢翘起。随着笛声的缠绵,昙花如同少女一般,很害羞地将淡紫色的外色慢慢打开。一层层,一片片,有序地展现洁白芬芳的玉体。当花心褪到最后一层时,忽地,满院飘香,如雪般的大花朵就这样猝不及防地绽放了。最让人惊奇的是,每朵花片上都凝聚一滴晶莹的泪,在月光下闪着温润的光,并当着黄金的面滴落而下。有的落到了黄金的膝盖上,沁人心脾的凉!
黄金彻底呆了。好久,他才醒悟过来。
月偏西,黄金告辞季献民回家。转身,他发现季献民家门口贴了副很显眼的对联:
相看何须尽解语,爱花最是惜花人
这联,进去时怎么没看到呢?黄金自言自语。
(节选自《百花园》2018年第5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有意识地通过主人公的名字暗示其形象特点,取名"黄金"暗示他追求物质;取名"献民"表明他追求精神境界。
B.校长对古诗词很感兴趣,季献民是退休老师;但校长是故弄风雅,不懂装懂,目的是通过对比衬托季献民的养花的技艺高超。
C.标题"月下美人泪"中的"泪"至少有两层意味,其一是对黄金对昙花的践踏的一种无声的批判;其二是对季献民对昙花的尊重的感激。
D.小说最后,作者借黄金的自言自语,来暗示黄金在季献民家里收获了养花的技艺的精髓。
2.“称得上高手的,总得有点绝活。”黄金的“绝活”体现在哪儿?请结合文章具体说明。
3.王胡子认为黄金养花虽好,可比不过季献民。你从中悟出了哪些人生道理?请结合文意分析。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命若琴弦(节选)
史铁生
“你师爷一辈子才冤呢。”
“他弹断了多少根?”
“他本来能弹够一千撂,可他记成了八百。要不然他能弹断一千根。”
天不亮老瞎子就上路了。他说最多十天就回来。谁也没想到他竟去了那么久。
老瞎子回到野羊坳时已经是冬天。漫天大雪,灰暗的天空连接着白色的群山。没有声息,处处也没有生气,空旷而沉寂。所以老瞎子那顶发了黑的草帽就尤其攒动得显著。他蹒蹒跚跚地爬上野羊岭。庙院中衰草瑟瑟,蹿出一只狐狸,仓皇逃远。
村里人告诉他,小瞎子已经走了些日子。
“我告诉他等我回来。不知道他干嘛就走了。他没说去哪儿?留下什么话没?”
“他说让您甭找他。”
“什么时候走的?”
人们想了好久,都说是在兰秀儿(小痞子的心上人)嫁到山外去的那天。老瞎子心里便一切全明白。
众人劝老瞎子留下来,这么冰天雪地的上哪儿去?不如在野羊坳说一冬天书。老瞎子指指他的琴,人们见琴柄上空荡荡已经没了琴弦。老瞎子面容也憔悴,呼吸也孱弱,嗓音也沙哑了,完全变了个人。他说得去找他的徒弟。
若不是还想着他的徒弟,老瞎子就回不到野羊坳。那张他保存了五十年的药方原来是一张无字的白纸。他不信,请了多少识字而又诚实的人帮他看,人人都说那果真是一张无字的白纸。老瞎子在药铺前的台阶上坐了一会儿,他以为是一会儿,其实已经几天儿夜,骨头一样的眼珠在询问苍天,脸色也变成骨头一样的苍白。有人以为他是疯了,安慰他,劝他。老瞎子苦笑:七十岁了再疯还有什么意思?他只是再不想动弹,吸引着他活下去、走下去、唱下去的东西骤然间消失干净。就像一根不能拉紧的琴弦,再难弹出悦耳的曲子。老瞎子的心弦断了,准确地说,是有一端空无所系了。老瞎子在一个小客店里住了很久觉得身体里的一切都在熄灭。他整天躺在炕上,不弹也不唱,一天天迅速地衰老,直到忽然想起他的徒弟,他知道自己的死期将至,可那孩子在等他回去。
茫茫雪野,皑皑群山,天地之间攒动着一个黑点。走近时,老瞎子的身影弯得如一座桥。他去找他的徒弟。他知道那孩子目前的心情、处境。
他一路走,便怀恋起过去的日子,才知道以往那些奔奔忙忙兴致勃勃的翻山、赶路、弹琴,乃至心焦,忧虑都是多么欢乐!那时有个东西把心弦扯紧,虽然那东西原是虚设。老瞎子想起他师父临终时的情景。他师父把那张自己没用上的药方封进他的琴槽。“您别死,再活几年,您就能睁眼看一回了。”说这话时他还是个孩子。他师父久久不言语。最后说:“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不错,他的一辈子都被那虚设的目的拉紧,于是生活中叮叮当当才有了生气。重要的是从那绷紧的过程中得到欢乐,老瞎子知道怎么对自己的徒弟说了。
在深山里,老瞎子找到了小瞎子。
小瞎子正跌倒在雪地里。一动不动,想那么等死。老瞎子懂得那绝不是装出来的悲哀。小瞎子哭了几天几夜,老瞎子就那么一声不吭地守着。火光和哭声惊动了野兔子、山鸡、野羊、狐狸和鹞鹰……
终于小瞎子说话了:“干嘛咱们是瞎子!”
“就因为咱们是瞎子。”老瞎子回答。
终于小瞎子又说:“我想睁开眼看看,师父,我想睁开眼看看!哪怕就着一回。”
“你真那么想吗?”
“真想,真想……”
老瞎子把篝火拨得更旺些。
雪停了。铅灰色的天空中,太阳像一面闪光的小镜子,鹞鹰在平稳地滑翔。
“那就弹你的琴弦,”老瞎子说,“一根一根尽力地弹吧。”
“师父,您的药抓来了?”小瞎子如梦方醒。
“记住,得真正是弹断的才成。”
“您已经看见了吗?师父,您现在看得见了?”
小瞎子挣扎着起来,伸手去摸师父的眼窝。老瞎子把他的手抓住。
“记住,得弹断一千二百根。”
“一千二?”
“把你的琴给我,我把这药方给你封在琴槽里.”老瞎子现在才懂了师父当年对他说的话……你的命就在这琴弦上。
“怎么是一千二,师父?”
“是一千二。我没弹够,我记成了一千。”老瞎子想:这孩子再怎么弹吧,还能弹断一千二百根?永远扯紧欢跳的琴弦,不必去看那无字的白纸……
这地方偏僻荒凉,群山不断。荒草丛中随时会飞起一对山鸡,跳出一只野兔、狐狸,或者其他小野兽。山谷中鹞鹰在盘旋。
现在让我们回到开始:
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攒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几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讲述了老瞎子寻找药方、得知药方并传递药方的故事,参透药方也参透了人生。
B.小说在塑造老瞎子的形象时着重运用了神态、肖像、语言描写,人物形象丰富生动。
C.小说结尾表达了作者对老瞎子和小瞎子悲苦命运的同情,透露出对生命虚无的无奈。
D.小说标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人的命比作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生命才有意义。
2.小说中的老瞎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3.小说反复写到群山和雪野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赏析。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1.C
2.①惆怅伤怀。看到二哥不幸落水身亡的悲剧后,老太太就哀求母亲要学凫水,但遭到拒绝。②达成心愿。被母亲送到岸上姥姥家后,请求老汉教自己凫水,最终如愿。③乐在其中。学凫水的过程是快乐的,但也嗔怪老汉当年教凫水用的“土造儿救生圈”不好。④心存感激。学会凫水后,当上船娘,生活发生可喜的变化,如今被大运河“申遗办”的人列入运河人物,对老汉当年教会自己凫水充满感激之情。
3.①小说两处引用船工号子,以及老两口谈论的有关磨舵、拉纤的内容等都体现了运河船工的生活特征。②用“俺”“您”“咋样儿”“绷绷直”“咯拱咯拱”等口语,以及船工熟知的谚语等人物语言和叙事语言体现出小说的地域色彩。③通过描述磨舵与纤工的关系、船家对待孩子的态度等等,体现了过去船家的风土人情等。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同时也表现了‘老牛自知夕阳晚,不须扬鞭自奋蹄’的主题思想”错误。小说中的“傍晚”“夕阳”等表示时间,没有对主题的表达,小说主要是老两口对过去生活的回忆,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以及二人情感的深厚等。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结合“事后,娘才将二哥那葫芦要拴她腰上,她不让,她要学凫水。娘怼她:要想穷,玩木龙(船)。是不是想在船上过一辈子呀?要不愿过安稳日子,你就学凫水”等分析,看到二哥不幸落水身亡的悲剧后,老太太就哀求母亲要学凫水,但遭到拒绝。内心是惆怅伤感的。结合“娘便将她送到燕翅湾的姥姥家,期望她将来找个安居岸上的好人家”“你成了咱湾里第一个会水的女人”“都是被河水逼的。说过,她脸上显出一抹惆怅”等分析,被母亲送到岸上姥姥家后,请求老汉教自己凫水,成了咱湾里第一个会水的女人,最终如愿。结合“那时,你身轻得,飞燕儿样,可一下水,死笨,像个秤砣往下沉。为保你安全……她打断他的话:你将……土造儿救生圈嘛。凭着这救生圈,你胆儿肥了,学水黏了。慢慢,秤砣变成了浪里白条儿。你成了咱湾里第一个会水的女人”等分析,学凫水的过程是快乐的,但也嗔怪老汉当年教凫水用的“土造儿救生圈”不好。结合“你学不会水,能当船娘?不当船娘,大运河‘申遗办’的人,会将你列入运河人物?今儿个,人家会来采访你”“上你的当了。那时,你总耍心眼儿:去河湾吧,学水”“她看着绿烟河柳,看着隐隐约约的纤道,想起下午‘申遗办’的人造访她的情景,不由清嗓唱起船歌”等分析,成了湾里第一个会水的女人,当上船娘,生活发生可喜的变化。如今被大运河“申遗办”的人列入运河人物,和老汉的对话中可以感觉到老太太心存感激。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的能力。结合“将这纤板往胸前一放,弯腰弓背,随着夯夯实实的脚步声吼唱起来”“磨(掌)舵”“粮船”“俺磨舵,你打号”“纤工一看磨舵的是你哥,扯着嗓喊”等分析,小说两处引用船工号子,老两口的对话中涉及磨舵、拉纤、粮船等内容,文中“咋吼的,我听听”“怕你羞得烧烂了脸皮儿”“俺磨舵,你打号”等多处语言平易质朴,富有地域特色,富有生活气息。都体现了运河船工的生活特征。结合“磨舵,还是你磨得好,你哥磨嘞不行”“咯吱咯吱响”“咯拱咯拱,猛往前窜”“起先,你古板,不教我。说啥?女人家,不兴凫水。等下辈儿,托生成男的再说吧”“菱角样的小脚女人,河中站不稳,凫水不成。俺这脚,一天没缠过,天足嘞”“你看着俺恁大的脚,嘿嘿笑笑算答应了”等分析,用“俺”“您”“绷绷直”“咯拱咯拱”等口语,以及一些谚语等来对话,通过这些口语和富有地域特色的人物语言等,体现出小说的地域色彩。结合“磨舵,还是你磨得好,你哥磨嘞不行。每到流急滩险的扭头三湾那儿,纤工一看磨舵的是你哥,扯着嗓喊……劈开逆浪,咯拱咯拱,猛往前窜”“过去;船家的孩子,为防止落水,腰里都拴着两只桐油浸过的葫芦当救生衣,爹娘不待见女娃,不给她拴”等分析,通过描述磨舵与纤工的关系、船家对待孩子的态度等,体现了过去船家的风土人情等。
2.答案:1.B
2.①与前文埋下的伏笔相呼应。上文中多处埋下伏笔,暗示老人身份的可疑,比如:(老人多次行走在同一条路上,却无目的地;老人行动极其艰难、缓慢,却一直无人陪同;老人行走的人行道,其狭窄程度并不符合生活真实;以及文中对老人行走动作和细节的刻画)等等,这样处理揭示了伏笔,照应了上文,使情节更符合艺术真实。
②达到“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效果,造成情节的波澜。小说第⑦段交代老人是电视台邀请的演员所扮演是小说出人意料之处,但因上文多处埋下伏笔,所以这一情节并不显突兀,反而符合情理,这样处理,造成情节波澜起伏。
③与下文“儿童募捐”在内容上形成对比,更利于揭示主题。老人虽是演员所扮演,但发生在老人身上的故事是真实的,老人多次独自缓慢行走,乏人关注。人们对儿童的捐助非常热情,但确是诈捐。这样处理在内容上形成强烈地反差,更利于主题的揭示。
3.①电视台原生态地呈现老人的故事,意在借一些人对老人需求的冷漠和对儿童募捐的热情形成对比,呼吁人们尊重和关注老年人群体。
②引发人们主动思考:善念的关注对象,不应仅限于代表未来和希望的孩子,还应包括易于被忽视的老年人群体。
③儿童募捐诈骗的真相提醒人们表达善心时应有防范意识。
④现实生活中,不少人怀有善心、善念,但善心、善念的表达不一定要通过特殊的契机和形式(比如捐款)。很多时候,善行举手可为(比如帮扶老人)。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B项,“也反映了当下年轻人因工作、学习忙碌而无暇顾及老人的现状”说法错误。小说批判对老人的漠视,并没有表现“当下年轻人工作、学习忙碌”和“无暇顾及老人”的内容。故选B。
2.本题考查赏析段落作用的能力。分析语段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注意伏笔、照应、铺垫等,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语段的关系。还要注意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如开头注意铺垫、引起下文、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阅读兴趣等,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结尾注意点明深化主旨等。本题题干“小说第⑦段交代老人是电视台邀请的演员,这样处理在情节安排上有何妙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首先从情节上卡,与前文埋下的伏笔相呼应。上文中多处埋下伏笔,暗示老人身份的可疑,比如:老人多次行走在同一条路上,却无目的地;老人行动极其艰难、缓慢,却一直无人陪同;老人行走的人行道,其狭窄程度并不符合生活真实;以及文中对老人行走动作和细节的刻画等等,这样处理揭示了伏笔,照应了上文,使情节更符合艺术真实。从表达效果上看,达到“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效果,造成情节的波澜。小说第⑦段交代老人是电视台邀请的演员所扮演使小说出人意料之处,但因上文多处埋下伏笔,所以这一情节并不显突兀,反而符合情理,这样处理,造成情节波澜起伏。从主旨的表达上看,与下文“儿童募捐”在内容上形成对比,更利于揭示主题。老人虽是演员所扮演,但发生在老人身上的故事是真实的,老人多次独自缓慢行走,乏人关注。人们对儿童的捐助非常热情,但确是诈捐。这样处理在内容上形成强烈地反差,更利于主题的揭示。
3.本题考查探究文学作品主旨的能力。主旨题可以从题材、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意图、分析人物描写的方法技巧来入手。本题题干是“电视台这个节目看似‘什么都没表达,只是原生态地作了采集’,其实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本文3、4、6自然段的内容反复,大致相同。反复的文字,往往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强调,增强语气或语势。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文章的结构整齐有序。最后从小说的主旨上再进行分析即可。第3段“年轻人走过去时,带起了一阵风,也碰触了老人柔弱的肩膀一下,是风要刮倒了老人,还是年轻人撞到了老人。老人的身子踉跄地顺势往前仰了一下,像是要摔倒,摇摇晃晃地要倒下了,还是艰难地撑住了。老人很不容易地站在那里。匆匆而过的那个年轻人,在老人的眼睛里早已不见了踪影”;第4段写“老人站在人行道的中间,挡住了女孩前行的路线,女孩几次想走过去,……女孩在老人转身时多出来的空档,匆匆忙忙地走了过去。女孩真的是太匆忙了,连一声‘谢谢’也忘记说出口,人已走出去好远”;第6段写“女人为老人围上了围巾,围得很严实,让那寒风吹不进脖子里。……我送您过去吧”,可见内容上大致相同,但也有不同,前两个体现了人们对老人的冷漠态度,后一个人的表现给老人带来了暖意。电视台原生态地呈现同一个“老人”做着同一件事过马路遇到了不同的人,文章把他们对待老人的不同态度和老人遇到的三次不同遭遇进行对比,虽然“什么都没表达”,但是却能引发人们思考,老人也需要我们的关怀,结尾处“播出的,是近期发生的一个诈骗故事:一个未经证实的儿童募捐,竟引发了全市高达数十万的捐款”的新闻,与老人的遭遇更是形成对比,呼吁人们尊重和关注老年人群体。作者这种不置一喙的写法,意在启发读者从中体会、感受,这种不说比说的力量更强大,更能震撼心灵。也可以从其他的角度分析本文的意蕴,比如从“善”的表达方式的角度来说,善行举手可为(比如帮扶老人);比如还可以提醒人们表达善心时应有防范意识。
3.答案:1.C; 2.①孝顺。虽然不是很情愿,但是还是听从了父亲的安排,辞职回家帮助家里转场。②有担当。身为长子,担起了家里的转场任务。③与时俱进。他认为转场不必像以前那样,而是可以利用现代化的工具。④孤独迷茫。对自身的前途以及民族的归宿感到迷茫,内心的苦痛,无人理解的孤独。
3.(1)谋篇布局上:①巧设悬念。父亲为何强行要求乌尔达拉克放下令人艳羡的工作,必须回家协助转场,用“反常”和“怪异”来展开故事,在极短的时间里迅速抓住读者的眼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结局反转。本文的结局出人意料,让乌尔达拉克和读者都明白了看似固执、不通情理的。“父亲”的良苦用心,让情节陡生波澜,使人物震撼人心。③结尾引表深思。“那里真的是哈萨克的归宿吗?”引起读者深思,-个民族的未来应该建立在何种基础上,有深化小说主题的作用。(2)人物塑造上:用典型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深秋寒冷,乌尔达拉克独自走出毡房,父亲突然出现在他的身后,扔给他一件羊皮背心”,“突然出现”“羊皮背心”等细节都表明父亲对他的爱护。使得“父亲”的形象更立体,更真实。
解析:1.“也表现了他不想听父亲的解释”表述错误。结合上下文可知,乌尔达拉克对父亲的话感到意外。所以他是听了父亲的解释的。
4.答案:1.B; 2.①8岁时,能准确判断学校校园墙角不适合种“白鹤仙”,赢得校长的刮目相看,可谓“绝活”;
②养品种一般的蝴蝶兰,花蕊里包含着一只展翅欲飞的白鸽,栩栩如生,可谓“绝活”;
③黄金能让昙花在白天开放,并通过“嫁接”的方式,让昙花比别人的开得艳,开得大,开得多,可谓“绝活”;
④黄金搞嫁接,即便不是一类的花,也可以把它们“嫁上”,可谓“绝活”。
3.①人生更需要有精神追求。黄金养花是为了生活,而季献民是为了观赏;黄金养花是为了卖给别人,而季献民养花不卖,只送人。
②无私共享技艺不仅能促进技艺的提高,而且也能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黄金担心养花的技艺外露,而季献民是高兴地愿意和别人共赏技艺。
③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才是最美的。黄金养花是通过人工干预让昙花白天开放、通过嫁接的方式改变花木本性、追求新奇;而季献民是顺应花木本性,赢得花儿的最美开放。
④人生应懂得感恩,感恩身边的一切事物。黄金把养花当作谋生的手段、花木是其赚钱的工具,不存在感恩;季献民尊重花木,认为花木有灵,懂得感恩。
⑤要尊重并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事物。黄金养花不懂得尊重或爱惜花;而季献民则是用爱和珍惜在养花,是真正尊重并珍惜花的人。
解析:1.“但校长是故弄风雅,不懂装懂,目的是通过对比衬托季献民的养花的技艺高超”理解有误。“校长是故弄风雅,不懂装懂”说法想当然,文中校长和季献民不存在“对比衬托”的关系。
2.题干要求分析黄金的“绝活”体现在哪儿,可通过文中叙述黄金与一般人不同的地方进行概括。如(1)“黄金一听,就说不行不行。这玉簪不能种墙根,炕都会炕死。少儿雌黄,校长哪放在心上。果然种上不多久,这玉簪全都晒死了。校长对黄金刮目相看。”(2)“轮到黄金出手,养的是蝴蝶兰。品种虽一般,可花蕊里包含着一只展翅欲飞的白鸽!栩栩如生,绝了。”(3)“黄金能让昙花在白天开放。虽然都会,然而都没黄金的县花开得艳,开得大,开得多。”(4)“据王胡子说,黄金爱搞嫁接,不是一类的花,也硬要把它们‘嫁上’。”概括的时候要简洁,突出“绝活”。
5.答案:1.C
2.①老瞎子命运悲苦,他一生都在黑暗中,师父传给他的药方是他困苦生活的目标和希望,是生命的依托,支撑他充实地活一生,但没想到药方却只是一张白纸。②老瞎子执着坚韧,他绷紧心弦弹唱一生只为寻求治盲药方,然终是一场空,但他没有垮掉,而是从无字药方中参透了人生,达到了顿悟。③老瞎子是智者勇者,与他的师父一样历经了世事沧桑和梦想幻灭,但他们都通过追加两百根琴弦来给徒弟留下活着的目标和希望。
3.①开篇老瞎子得知药方不过是一张白纸,希望破灭,行走在群山和雪野中,渲染了苍凉空旷的意境,烘托了老瞎子悲苦的命运。②小说中间老瞎子于雪野群山中寻找徒弟,自己幻想破灭,还是要执着地找到徒弟把希望传递给他,突显了老瞎子作为师傅的责任以及对徒弟同命相怜的善良。③结尾处照应开头,深化了主题,生命的意义在于过程,无论目标和追求是什么,生命的状态就在于一直走。④故事把一老一小置身于广阔苍茫的山水天地之间,将自然的浩瀚伟力与人的渺小脆弱形成鲜明对比,引发读者深远的思考。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透露出对生命虚无的无奈”错误,结尾处是老瞎子将药方给了徒弟,也将希望传递给了徒弟,他们又踏上了弹奏生命之曲的路途,展现的是对生命冷静思考后的顺其自然。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需要结合故事情节,结合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进行分析。小说讲述老瞎子的一生,他眼睛瞎了,师傅给了他一张药方,需要弹断1000根琴弦才能治好眼睛,可是药方只是一张白纸,可见他命运悲苦。由“那张他保存了五十年的药方原来是一张无字的白纸。他不信,请了多少识字而又诚实的人帮他看,人人都说那果真是一张无字的白纸”“他只是再不想动弹,吸引着他活下去、走下去、唱下去的东西骤然间消失干净。就像一根不能拉紧的琴弦,再难弹出悦耳的曲子。老瞎子的心弦断了,准确地说,是有一端空无所系了”可知,老瞎子知道药方是白纸后近乎绝望,然而“不错,他的一辈子都被那虚设的目的拉紧,于是生活中叮叮当当才有了生气。重要的是从那绷紧的过程中得到欢乐,老瞎子知道怎么对自己的徒弟说了”“老瞎子现在才懂了师父当年对他说的话……你的命就在这琴弦上”可知,老瞎子从无字药方中参透了人生,达到了顿悟。可以看出老瞎子执着坚韧。由“记住,得弹断一千二百根”“‘是一千二。我没弹够,我记成了一千。’老瞎子想:这孩子再怎么弹吧,还能弹断一千二百根?永远扯紧欢跳的琴弦,不必去看那无字的白纸……”可知,老瞎子是智者勇者,通过追加两百根琴弦来给徒弟留下活着的目标和希望。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第一处,“老瞎子回到野羊坳时已经是冬天。漫天大雪,灰暗的天空连接着白色的群山。没有声息,处处也没有生气,空旷而沉寂。所以老瞎子那顶发了黑的草帽就尤其攒动得显著。他蹒蹒跚跚地爬上野羊岭。庙院中衰草瑟瑟,蹿出一只狐狸,仓皇逃远”描写了冬天的萧瑟、荒凉,了无生机,此时,老瞎子知道了药方只是一张白纸,内心悲怆,苍凉空旷的意境,烘托了老瞎子悲苦的命运。第二处,“茫茫雪野,皑皑群山,天地之间攒动着一个黑点。走近时,老瞎子的身影弯得如一座桥。他去找他的徒弟。他知道那孩子目前的心情、处境”描写老瞎子前去找徒弟时的环境,天地空旷,个人渺小,但是老瞎子却了解徒弟的心理,一心想要找到徒弟,突显了老瞎子作为师傅的责任以及对徒弟同命相怜的善良。第三处“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攒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几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描写老瞎子和小子带着生命的希望奔走的环境,将自然的浩瀚伟力与人的渺小脆弱形成鲜明对比,引发读者深远的思考。同时,这处环境描写照应了开头的环境,也点明了小说的主旨——“无所谓从哪几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生命的状态就在于一直走。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新课标全国卷】202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型专练(15),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契诃夫说,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ADDIN CNKISM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课标全国卷】202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型专练(12),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北京,南京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课标全国卷】202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型专练(10),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