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三语文课时作业本(第727练)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届高三语文课时作业本(第727练)学案,共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基础训练,综合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届高三语文课时作业本(第727练) 【基础训练】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李鸿章正是在固化的秩序里开始酝酿他的改革。然而他在事先已被祖先确定好的框架内进行的所谓改革是完全 。即使他兴办机械局、矿务局、铁道局、电报局,直至 地创建了那支亚洲规模最大的海军力量——北洋水师,军队将领皆从英国留学归来,军事操练皆用英语,然而在这位雄心勃勃的大臣面前,那个薄暮中的王朝就像一台过度破损的机器,早已发挥不出它应有的效率。只有它的礼制,还在按照千百年前的模样 地运作着,如总督签押房里那座古老的自鸣钟那样,各个机件严丝合缝,准确无误,容不得一粒尘沙。正是在各种严格的 中,王朝神圣不可侵犯的秩序精神得以维持,这使得王朝至少能在表面上看像点模样。李鸿章像巧手的工匠一样富于敬业精神,他意识到了要改变些什么。( )技术上的进步已经于事无补。李鸿章没有找到合适的力量支点,因为没等他迎来真正的辉煌,所有的业绩就已经幻化为无形,倒不如那些行为惺惺作态的更符合历史逻辑的官员们。对于一个道德底线已经彻底崩溃的社会来说,对它进行局部修补,使它维持得久一点,对于大多数人反而是一种痛苦,倒不如摧其速朽,使所有的灿烂与阴影都化成无尽的尘埃。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无济于事 苦心孤诣 有条不紊 繁文缛节B.杯水车薪 苦心孤诣 慢条斯理 细枝末节C.无济于事 处心积虑 慢条斯理 繁文缛节D.杯水车薪 处心积虑 有条不紊 细枝末节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尽管在整个社会巨大的惯性作用面前,个人的一点有限努力很快会被无情地抵消掉。B.尽管从整个社会巨大的惯性作用中,个人的一点有限努力很快会被无情地消解掉。C.然而在整个社会巨大的惯性作用面前,个人的一点有限努力很快会被无情地抵消掉。D.然而在整个社会巨大的惯性作用面前,个人的一点有限努力很快会被无情地消解掉。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李鸿章没有找到合适的力量支点,因为没等他迎来真正的辉煌,所有的业绩就已经幻化为无形,倒不如那些惺惺作态的官员们的行为更符合历史的逻辑。B.李鸿章没有找到合适的力量支点,所以没等他迎来真正的辉煌,所有的业绩就已经幻化为无形,倒不如那些行为更符合历史逻辑的惺惺作态的官员们。C.李鸿章没有找到合适的力量支点,所以没等他迎来真正的辉煌,所有的业绩就已经幻化为无形,倒不如那些惺惺作态的官员们的行为更符合历史的逻辑。D.李鸿章没有找到合适的力量支点,因为没等他迎来真正的辉煌,所有的业绩就已经幻化为无形,倒不如那些行为更符合历史逻辑的惺惺作态的官员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科技创新慢不得,______________。科学研究有其自身的规律,一项数据往往需要反复试验才能获得,一个公式可能需要数年时间缜密推演才能得到科学论证,而一项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甚至可能需要科学家付出一辈子的心血。_____________,绝非朝夕之功,而是需要长期的积累、长时间的投入、长年累月的付出耕耘。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给科技工作者一个良好环境,使他们能潜心攻关,才有可能收获“一鸣惊人”的创新成果。一个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为不必要的表格、检查、评审而奔波的时间多了,_____________;为无谓的迎来送往、繁文缛节而分神了,进行科技攻关的精力自然也就被分散了:古人云,“守少则回,力专则强”。科技创新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但探索科学真理的路途往往异常艰辛,从无捷径可走,需要下“十年磨一剑”的苦功夫,需要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心无旁骛。科学研究里,确实有“灵光一现”,但往往是长时间专注思考之后的豁然开朗;创新探索中,也确实有“妙手偶得”,但那通常是历经几十年如一日的辛苦探索后的厚积薄发。没有专注,哪来突破?缺少坚守,何以创新?保障时间正是要保障科技工作者的专注力。4.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 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二、古诗词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6-7题山亭避暑真山民[注]怕碍清风入,丁宁莫下帘。地皆宜避暑,人自要趋炎。竹色水千顷,松声风四檐。此中有幽致,多取未伤廉。[注]真山民是宋朝的遗民,他痛遭国亡,隐姓埋名,而以山民自称。6.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题目中“山亭”是气候凉爽而宜于避暑之处,“暑”字寓有深意,暗指元朝统治的残酷。B. “地皆宜避暑”一句明点“避暑”,寄托了诗人自己避开元朝的虐政而隐居不仕的意思。C. “人自要趋炎”一句中“趋炎”暗讽降元朝、做贰臣的那些人,和诗人形成鲜明的对照。D. 水色千顷,松风四檐,竹松掩映,诗人颈联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角度写山亭的凉爽。7. 人在山亭,可写的物事甚多,诗人为何选取翠竹和青松来表情达意?请简要分析。 三、古诗词情景默写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韩愈在《马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斥责了那些不懂千里马,对千里马“策之不以其道”并说“天下无马”的人。(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以蜀地与中原长久没有人员来往来反面衬托蜀道的艰难。(3)白居易《琵琶行》中体现了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训练】四、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材料一:既然诗画艺术存在着共同性,便可以以诗入画,以画入诗,实现自然美、绘画美和诗艺美的转化和融合。诗画艺术的异同,恰恰是诗画艺术融通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充分认识它们的异同,才能加深理解诗画融通的基本规律和特征。宋人蔡絛的《西清诗话》说:“丹青、吟咏,妙处相资。”“相资”两字,论述诗画互补的艺术作用,说得很透彻明白。邹一桂《小山画谱》说:“故善诗者诗中有画,善画者画中有诗,然则绘事之寄兴,与诗人相表里焉。”以上言论,都简言意骇地阐发了诗画融通的理论,值得重视。(摘自吴企明《诗画融通论》)材料二:初唐的题画诗既有用词的华丽和色彩鲜明,又有如陈子昂一般的刚健明朗,整个题画诗的风格呈现出一种灿烂美。陈子昂要求诗歌要能反映社会现实,抒发真实的情感;要摆脱六朝以来的绮靡的纤巧作风,要具有“汉魏风骨”,建立明朗刚健的风格。其对题画诗的要求也不例外。他的《山水粉图》“山图之白云兮,若巫山之高丘。纷群翠之鸿溶,又似蓬瀛海水之周流。信夫人之好道,爱云山以幽求”是一首反映自然山水的题画诗,表现了向往自然的空灵境界,整首诗透露着对现实的不满。在其情感真实支配下产生了艺术真实,一种明朗、宏大的意境应运而生。盛唐的诗歌创作“既多兴象,复备风骨”,并形成不同的风格群体,创造出各种诗歌之美,题画诗更不例外。这个时期由于国力强盛,社会稳定,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题画诗创作诗人,杜甫、李白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在整个唐代诗人中,杜甫的题画诗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是出类拔萃的,现存《杜工部集》中有18首,都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杜甫的《严公厅宴同咏蜀道画图》只是运用了意象的组接和画面的空间变化,就创造出含蓄隽永的审美意蕴,并没有直接的抒情和议论,而是用地名的并置,突出表现画面中的深远空间感。这一时期,诗人们通过对画面的具体描绘,再现画面所形成的意境,物我相生,即景生情,给人以美的享受。盛唐社会经济繁荣到了顶点,而诗人的创作肯定受到了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他们也抓住了这一机会来描绘盛唐的壮美。例如杜甫题画诗《画鹰》做到了画中之物的再现和主观情感的巧妙结合,达到了物我相融、妙合无垠的中国古代最高审美境界。在诗里,鹰就是诗人的化身,表现了作者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又诠释了中国古代“气韵生动”的美学命题。盛唐过后,唐代开始走向衰败。中晚唐时期在题画诗领域有较大成就的诗人当数白居易,他的《题旧写真图》用画的形式,再借助诗的写实手法,来表达自己政治仕途的失意,透出了一股淡淡的真实美。(摘编自《文学与艺术》)材料三:唐代绘画为诗歌开辟了道路,找寻了方向。根据史料记载,唐代的著名诗人几乎人人都有题画之作。唐诗更多地表现出一种绘画美。王维便是这一绘画美的创建者,他开创了诗歌美学的新纪元。绘画作为再现性艺术的一种,在描绘外在事物的同时也要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主题思想,所以它是以描写对象为基础的。我们可以看到在很多山水画中,它所表现出来的内容普遍具有一种模糊性、一致性,但王维却通过这种绘画的方式,创造出一首首的佳作,他的诗使山水画所要表达的画外之意更加明确、清晰,而不是纯粹地用语言诉说情感;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事物也如同画一般,形象地呈现在我们眼前,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题画诗的出现,又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人画的发展,因为题画诗中很大一部分是文人们对于绘画的一种品评。唐代的文人墨客们以诗的形式介入绘画中,形成一些固有的美学观点与文人情趣,并在一定程度上灌输给画家们。唐代王维的水墨山水画就充分表现出这一审美思想的渗透。随着题画诗的出现,绘画的整体构图也发生着相应的改变,并且在这种方式的不断渗透下,慢慢地促成了文人画的形成与发展。(摘编自《今传媒》)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充分认识到诗画艺术的异同,就能加深理解诗画融通的基本规律和特征。B.因为题画诗是文人们对于绘画的一种品评,它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人画的发展。C.王维的诗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源于他的诗作表现出来的事物形象地呈现在读者面前。D.陈子昂的画作反映现实,具有“汉魏风骨”,建立明朗刚健的风格,他的题画诗也如此。2.下列说法与材料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A.杜甫的题画诗注重画面具体描绘,再现画面所形成的意境,物我相生,即景生情,有的诗作还表现出画面的深远空间感。B.《山水粉图》作为题画诗,同样体现了陈子昂追求的反映现实、抒发真情实感和反对绮靡纤巧的诗歌创作主张。C.王维追求诗歌的绘画美,丰富了诗歌美学思想,其诗关注画外之意的明确、清晰,淡化了语言自身的抒情作用。D.题画诗为艺术家自由的艺术发挥拓展了空间,诗与画的结合,相映成趣,相得益彰,成为中国重要的民族艺术形式。3.请结合材料二,概括唐代不同时期题画诗的风格。 五、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武德九年,上厉精求治,数引魏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知无不言,上皆欣然嘉纳,上遣使点兵,封德彝奏“中男虽未十八,其躯干壮大者,亦可并点”。上从之。救出,魏征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上怒,召而让之曰:“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许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对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且陛下每云‘吾以诚信御天下,欲使臣民皆无欺诈’,今即位来几,失信者数矣。”上愕然曰:“联何为失信?”对曰:‘陛下初即位,下语云:‘逋负官物,悉令蠲免,’有司以为负秦府国司者非官物,征督如故,陛下以泰王升为天子,国司之物,非官物而何?又曰:‘关中免二年租调,关外给复一年。’既而继有敕,云‘已役已榆者,以来年为始。’散还之后,方复更征,百姓固已不能无怪,今既征得物。复点为兵,何谓来年为始乎?又陛下所与共治天下者在于守宰,居常简阅,咸以委之。至于点兵,独疑其诈,岂所谓以诚信为治乎?”上说,曰:向向者朕以卿固执疑卿不达政事今卿论国家大体诚尽其精要夫号令不信则民不知所从天下何由而治乎朕过深矣乃不点中男,赐征金瓮一,上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名,召见,问以政道,对曰:“隋主好自专庶务,不任群臣,群臣思惧,唯知禀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诚能谨择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败,以施刑赏,何忧不治!又,臣观隋末乱离,其欲争天下者不过十余人而已,其余皆保乡党全妻子,以待有道而归之耳。乃知百姓好乱者亦鲜,但人主不能安之耳。”上善其言,擢为侍御史。(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二十九·贞观君臣论治》)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向者朕以卿固执疑/卿不达政事/今卿论国家大体/诚尽其精要/夫号令不信则民不知所从/天下何由而治乎/朕过深矣/B.向者朕以卿固执/疑卿不达政事/今卿论国家大体/诚尽其精要夫/号令不信则民不知所从/天下何由而治乎/朕过深矣/C.向者联以卿固执疑/卿不达政事/今卿论国家大体/诚尽其精要夫/号令不信则民不知所从/天下何由而治乎/朕过深矣/D.向者朕以卿固执/疑卿不达政事/今卿论国家大体/诚尽其精要/夫号令不信则民不知所从/天下何由而治乎/朕过深矣/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署敕,按唐制,皇帝的诏书或命令由门下省审核同意签名发出后才真正具有效力。B.关中,长安所在的渭河平原居大散关、西潼关、南武关、北萧关四关之内,故称“关中”。C.租调,唐时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的绢或布叫“租”,缴纳定量的谷物叫“调”。D.乡党,指家乡、乡里。古代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合在一起成为“乡党”。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唐太宗李世民励精图治,能欣然接受大臣魏征的劝谏,但在是否征用未满十八岁中男的问题上,最终未能接受他的劝谏。B.开始,太宗并未意识到自己即位时间不长,但已多次失信于民,后经魏征指出并用事实证明后,太宗高兴地承认自己的过失。C.唐太宗刚登基时曾下诏,凡拖欠公家的财物全部免除,而有关官员认为拖欠秦王府的财物例外,照旧征收,这就是失信于民。D.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有一定的名望,唐太宗听闻后召见了他,并向他询问治国之道,张玄素的回答有理有据,深得太宗赞许。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 (2)又陛下所与共治天下者在于守宰,居常简阅,咸以委之。 8.太宗向张玄素“问以政道”,张玄素是如何回答的?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3分) 2022届高三语文课时作业本答案与解析(第727练)【基础训练】1.A【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无济于事:对事情没有什么帮助或益处。比喻不解决问题。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无济于事”和前文“完全”的搭配及语义搭配更合理。处心积虑:存在着某种想法,早已有了打算。形容用尽心思地谋划(贬义)。苦心孤诣: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处心积虑”为贬义词,不合整个语境中表达的对李鸿章的同情。有条不紊:有条理,有次序,一点不乱。形容说话做事有条有理,不慌乱。慢条斯理:形容说话做事慢腾腾,不慌不忙。第三处为了强调帝国的礼制严密性,用“有条不紊”更合理。繁文缛节:过分繁琐的仪式或礼节。也比喻其他繁琐多余的事项。细枝末节:比喻事情或问题的细小而无关紧要的部分。最后一个“繁文缛节”比“细枝末节”更合适说礼制。2.D【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D项,前后句子是转折关系,用“然而”;“抵消”更偏重于两者互相作用,而此处则侧重于社会惯性对个人努力的挤压,用“消解”。3.C【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C项,前一处“没等他迎来真正的辉煌,所有的业绩就已经幻化为无形”是“李鸿章没有找到合适的力量支点”的结果而非原因。后一处“所有的业绩就已经幻化为无形”与“行为更符合历史的逻辑”前后照应,与“官员”无法实现内容上的照应。4. 但也急不得 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的出现 投入科研的时间自然就少了 5. 因为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并且科技创新需要长时间的坚守和专注,所以保障时间正是要保障科技工作者的专注力。6. 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D项,“触觉”错误,颈联并没有从触觉的角度写山亭的凉爽。故选D。 7. “松”“竹”“梅”素为文人雅士喜爱,有“岁寒三友”之称,诗人选取了挺拔有节的翠竹、坚毅不屈的青松,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特立独行、洁身自好、隐居养廉的品质,也体现了诗人作为一个大宋遗民不降志辱身、永不屈服的骨气与精神。【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作答。颈联“竹色水千顷,松声凤四檐”描写山亭优美的景致,体现山亭的凉爽,也体现了诗人作为一个大宋遗民永不屈服的骨气与精神。诗人摘取了“翠竹”和“青松”这些高洁的意象,而这两种意象历来被作为有气节和高洁、傲岸品格的象征,再联系注释,可知作者为宋末进士,宋亡遁迹隐沦,由此可分析出作者选取这两个意象是为了表达自己不屈服的骨气。诗人选取了挺拔有节的翠竹,坚毅不屈的青松,不仅象征着自己对理想品格和高尚精神的追求,也体现了诗人作为一个大宋遗民永不屈服的骨气与精神,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独立特行,洁身自好的品质。8.答案:(1)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尔来四万八千岁 不与秦塞通人烟 (3)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综合训练】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A.“只要充分认识到……就能加深……”错,选项强调的是充分条件,解说绝对,原文中“只有充分认识……才能加深……”是必要条件。B.“题画诗是文人们对于绘画的一种品评”错,原文是“题画诗中很大一部分”,选项扩大了范围,表述绝对。D.“陈子昂的画作反映现实”错,原文“陈子昂要求诗歌要能反映社会现实”,选项曲解文意。故选C。2.C.【解析】“淡化了语言自身的抒情作用”错,曲解文意。原文的表述是“但王维却通过这种绘画的方式,创造出一首首的佳作,他的诗使山水画所要表达的画外之意更加明确、清晰,而不是纯粹地用语言诉说情感”,“而不是纯粹地用语言诉说情感”不等于“淡化了语言自身的抒情作用”。3.①初唐时,题画诗既有传统的六朝绮靡(或“华丽”)诗风,又有刚健明朗诗风,表现出耀眼的灿烂美;②盛唐时,题画诗“多兴象,备风骨”。(或壮美、意境美,意思对即可)③中晚唐时,题画诗借助写实手法,表现出淡淡的真实美。4.D(原文标点为:“向者朕以卿固执,疑卿不达政事,今卿论国家大体,诚尽其精要,夫号令不信则民不知所从,天下何由而治乎,朕过深矣!”)5.C(唐时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的谷物叫“租”,缴纳定量的绢或布叫“调”。)6.A(“最终未能接受他的劝谏”错误,文中是“乃不点中男,赐征金瓮一”,可见已经听从了他的劝谏。)7.(1)陛下征召身体健壮的男子,用正确的办法统率他们,便足以天下无敌,何必多征召幼弱的中男来充虚数呢!(“壮健”“御”各1分,倒装句1分,句意1分)(2)再说和陛下共同治理天下的是那些地方官,平常选拔检阅等事情,陛下都委托给他们了,(判断句1分,“简阅”“委”各1分,句意1分)8.①隋朝君主独断专行,受到蒙蔽,最终国家灭亡,②太宗若能谨择群臣,分任以事,赏罚分明,不愁治理不好国家。③很少有百姓希望天下大乱,天下大乱只是因为君主不能使他们安居乐业罢了,(每点1分,意对即可,的情给分)参考译文:武德九年,唐太宗励精求治,多次把魏征引进寝室,向他询问治理国家的得失,魏征知无不言,太宗都高兴地加以采纳,太宗派遣官员征兵,封德彝奏请“没到十八岁的中男,其中身体强壮高大的,也可以一并征召”,太宗听从了封德彝的奏请,敕令发出,魏征坚持认为不可以,不肯签署敕令,四次把敕令退回去。太宗愤怒,召见并责备魏征说:“身体健壮高大的中男,是奸民欺骗官府,虚报年龄以逃避兵役,征召他们又有什么害处,而你却如此固执!”魏征回答说:“统率军队,在于统率是否得当,不在于兵员数量的众多,陛下征召身体健壮的男子,用正确的办法统车他们,便是以天下无敌,何必多征召幼弱的中男来充虚数呢!况且陛下经常说‘我以诚信治天下,想使臣民都不要欺诈’,现在继位还没多久,已经失信多次了,”太宗惊愕地说:“我怎么失信呢?”魏征回答说:“陛下刚继位时,下诏说:‘拖欠公家财物的,全部免除,’有关官员认为拖欠秦王府的财物不属于官物,照旧征收督促,陛下从秦王升为天子,秦王府的财物不属于官物,那属于什么呢?又说:‘关中免两年租调,关外免除一年,’此后不久又下诏说:‘已经出徭役和交纳租调的,从来年开始免除。’遣散劳工之后,又再次征调,百姓不能不埋怨,现在既征收了赋税,又征调兵役,什么叫从来年开始呢?再说和陛下共同治理天下的是那些地方官,平常选拔检阅等事情,陛下都委托给他们了。至于征发兵役,又怀疑他们欺诈,这难道是所谓的以诚信治理天下吗?”太宗听了高兴地说:“以前我认为你很固执,怀疑你办事不通达,现在听了你的治国之道,确实全都说得很精准,大凡号令没有信用,民众就不知所从,天下又如何能治理好呢,我的过失严重啊!”于是没有征召不满十八岁的中男,并赏赐魏征一口金瓮,唐太宗听说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的大名,便召见他,向他询问治国之道,张玄素回答说:“隋朝君主喜好自己打理平常事务,不委任群臣,群臣内心恐惧,只知道接受命令去执行而已,没人敢违背君主的意思,以一个人的智力决断全国的繁杂事务,即使得失各半,错误弊病也不少,臣下阿谀奉承,君上被蒙蔽,不亡国还等什么!陛下如果真能细心选择群臣,分别委任他们处理国家事务,自己安坐帝位,清静平和,考察群臣执事的成败得失,以此来施刑罚赏赐,何愁国家不能得到很好的治理呢!另外,臣观察隋末天下混乱,其中真的想争夺天下的人也不过十多个而已,其余的不过是想保全乡党妻儿,等待出现有道的明君而归附,由此可知,百姓希望天下大乱的很少,只是君主不能使他们安居乐业罢了,”太宗很赞许他说的话,升他为侍御史。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2022届高三语文课时作业本(第734练)学案,共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基础训练,综合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届高三语文课时作业本(第729练)学案,共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基础训练,综合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届高三语文课时作业本(第730练)学案,共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基础训练,综合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