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单元检测--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单元检测--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页
    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单元检测--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第2页
    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单元检测--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第3页
    还剩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本单元综合与测试课时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本单元综合与测试课时练习,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单元检测
    一、单选题1.黄山申遗成功后,修了三条索道,并在坡度很大的山腰溪谷间修建水库和蓄水池,开崖凿壁,垒坝蓄水。这种做法(   )A.是对黄山资源的充分利用 B.与《世界遗产公约》精神相悖C.是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之需 D.是摆脱经济困难的最佳途径2.202057,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双槐树古国时代都邑遗址阶段性重大考古成果。北京大学教授、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认为,“遗址呈现出的景象与内涵,契合了《易经》‘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的记载。”因此,不排除双槐树遗址是黄帝时代的都邑所在。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黄帝时代的传说在历史上都是真实存在的 B.中国早在远古时期就已经进入了信史时代C.历史文献在考古发掘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D.考古发掘是研究人类文明起源的重要方法3.扬州盐商在清康乾时期是全国重要的商业资本集团。在创业经商积累了一定财富后,他们捐建、资助书院,也乐善好施,赈灾济贫,积极倡办公益事业。这种现象反映出(      )A.朝廷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B.重义轻利商业模式的成功C.传统价值观下的家国情怀 D.财富增长下全民素质提升4.15世纪中期,德国人谷登堡发明了一种可以成批浇铸字模的手工浇铸机,用活字与机械来印制书籍,并建立了印刷厂。他的发明很快得到推广,1500年德国有60多个城市有印刷厂,欧洲已有上千家印刷厂。这反映出当时(   )A.毕昇活字印刷术传入欧洲 B.科学技术推动政治新变革C.宗教改革推动了信息传播 D.社会需求与商业发展结合5.二战后,英国出现了一批主题为叛逆青年的影片,主人公一般是劳动者出身,他们热切期盼的全新生活在战争结束后并没有实现,于是产生失望、愤怒等情绪。这类电影作品(   )A.抒发了浪漫主义的情怀 B.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倾向C.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产物 D.带有反传统反理性色彩6.电影《风筝》是新中国第一部中外合拍电影。影片中以法国孩子的视角展现了 20 50年代末北京街景市情和传统文化,影片上映后的三十多年里一直作为法国学校儿童了解中国文化的电影素材。这表明电影艺术(   A.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交流  B.加强了世界各地区的联系C.是世界影响最大的媒体  D.成为渗透意识形态的工具7.下表是新中国头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比较,从表格数据的变化,可以看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其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 1965年学校数(所)比旧中国最多时增长1965年在校生数(万人)比旧中国最多时增长高等学校4341947年的1.1倍67.41947年的3.3倍中等学校809931949年的14.1倍14321946年的6.9倍小学16819391949年的4.9倍11620.91946年的3.9倍A.国民教育体系的建立 B.“双百”方针的提出C.《义务教育法》的颁布 D.提出“科教兴国”战略8.雅典卫城是自然景观、建筑结构、公共用途的理想结合。卫城背后的山,既不会高到喧宾夺主,也不会低到可有可无。山与诸神庙的结合,让卫城变成了最理想的公共场所,战时,起着堡垒作用,和平时期,是人民朝拜的圣地。对外部来说,这也是希腊人自豪和力量、以及天才艺术创造力的有形物证。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它作出这样的评价:“雅典卫城显示着希腊1000多年繁荣的文明、神话和宗教,包含了古希腊艺术的四个最伟大的杰作巴特农神庙、通廊、伊瑞克提翁神庙和雅典娜胜利神庙,因此被认为是世界传统思想的象征。”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A.雅典卫城是兼具祭神与防卫的建筑B.雅典卫城是西方建筑史上巧妙利用地形进行建筑布局的杰作C.雅典卫城体现了和平友谊、公平竞争、奋发上进等人文精神D.雅典卫城的地位是古希腊文明的代表,是世界传统思想的象征9.子路问政,孔子答“必也正名乎!”孔子将“正名”放在为政首位,合理的解释是(   )A.辩正礼制等级,规范社会秩序 B.迎合政治需要,提高儒学声誉C.推广学校教育,选拔政治人才 D.整理文化典籍,恢复文化传统10.1872年开始,法国政府创立了一批徒工学校。1879,成立了技术教育委员会。 1880,制定了《徒工手工学校和初等学校补习学校法》,把徒工学校纳入学校系统。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   )A.人文主义对人的关注 B.无产阶级的英勇斗争C.工业革命对技术工人的巨大需求 D.民主政治发展对国民的素质要求11.20世纪90年代德国重新统一后,有相当多的博物馆开始对移民文化进行保存和展示。柏林的世界文化博物馆还曾经组织过德国主流文化和各移民文化之间的“多元对话”。这些措施(   )A.消除了德国不同民族间的隔阂 B.提升了移民的参政意识C.有助于移民融入德国主流社会 D.提高了移民的文化水平12.宋代书院选址讲求独立性,即避开当权政局,远离喧嚣的市井,选择环境幽静的山林作为办学场所。这表达了怎样的办学理念(   )A.关注下层民众的教育需求 B.反对封建政府控制教育C.追求修身养性和学术自由 D.抨击时弊揭露社会现实13.19136月的一 期《大公报》专门刊登了一篇题为《粤女学生之怪装》的文章, 称她们“穿着猩红袜裤,脚高不掩胫,后拖尾辫,招摇过市”。 为此广东教育司专门发出布告,下令整顿,称“近来一种女子佻挞长袜猩红,裤不掩胫,此在无知识者为之尚不足责,不谓人格尊贵之女学生身佩襟章亦有尤而效之者,殊非自重之道。”由此表明当时(   )A.学校教育尚未开启近代化  B.新旧文化交融中激烈碰撞C.崇洋风气已成为社会主流 D.新文化运动促进女性解放14.纵贯北京城的中轴线可以说是“中”字的“丨”,而方方正正的紫禁城就是“中”字的“口”,中轴线穿过紫禁城就组成了中国的“中”字。美国首都华盛顿的正中也有一条中心线,连接林肯纪念堂、华盛顿纪念碑、国会山,而与其相交的是一小横,即杰弗逊纪念堂到白宫,组成的是“十”字架。这两种建筑(   )A.隐含了以统一为中心的意识 B.反映了专制至上的设计理念C.体现了各自的历史文化信仰 D.说明了东西文化的相互融合15.《威尼斯宪章》开篇说道:“世世代代人民的历史文物建筑,饱含着从过去的年月传下来的信息,是人民千百年传统的活的见证。人民越来越认识到人类各种价值的统一性,从而把古代的纪念物看作共同的遗产。大家承认,为子孙后代而妥善地保护它们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我们必须一点不走样地把它们的全部信息传下去。”这说明《威尼斯宪章》(   )A.反对对现存文物古迹进行修复以保护其原貌B.向人类传递着文物保护及其真实信息传达的重要性C.呼吁必要改动遗产本身及其周围环境以体现其完整性D.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文物保护及国家立法出现16.18世纪,法国出现多种形式的公共和私人阅读方式,有私立或公立、世俗或者宗教的图书馆,有“文学陈列馆的书店”以及各种“阅读会所这反映出当时的法国(   )A.革命运动影响民众文化生活 B.工业革命推动主流观念变化C.公共空间兴起,促进思想传播 D.民主共和观念成为社会共识17.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朝印刷业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出处“太和九年(835年十二月丁丑,敕诸道府,不得私置历日版 ( 私印日历 ) 。”《旧唐书》“准敕禁断印历日版。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历日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有乖敬授之道。”《全唐书》“唐末益州始有墨版,多术数小学字书。”《国史志A.政府禁止传播封建迷信  B. 印刷术在唐朝时就已经出现C.唐朝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D.唐朝时期发明了活字印刷术18.下表为清代部分地方官学与民间书院分布情况(单位:)。据此可知(   )府(州)学县学民间书院直隶1713996山东1210467河南1310560湖南1768104四川24121161广东1485145A.书院教育得到朝廷鼓励 B.民间教育反映经济发展水平C.官学占据全国主导地位 D.南方地区成为传统儒学重心19.中国境内各民族既是中华文明的创造者,又是文明成果的传播者。以气贯苍穹之势矗立在世界屋脊上的布达拉宫,以其藏汉合璧的风格有力地佐证了民族团结协作的精神。下列项中能够反映这一精神的是(   )A.因地制宜,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B.鲜明的红白色彩与高低错落的布局和谐组合C.木雕伏兽与人面狮身巧妙融合 D.木石结构的碉楼建筑与藻井、斗拱形式的有机结合20.1902年颁布的《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记载:“京师大学堂主持教育,宜合通国之精神脉络而统筹之。将来全国学校事宜,请由京师大学堂将应调查各项拟规定格式簿,颁发各省学堂,于每岁散学后,照格填注通报京师大学堂。”由此可知,京师大学堂(   )A.改革教育体制以适应变法需求 B.学习西方的教育管理体制C.具有管辖全国教育的行政能力 D.开创了官员选拔的新形式21.1718世纪的欧洲,先进知识分子的研究工作本身就是在一种引人注目的社会交往中进行的,他们聚在沙龙、咖啡馆和图书馆中交流思想,大学也是思想交流的重要中心。杂志、报纸、书籍,科学社团、政治俱乐部和一些秘密团体都在传播先进思想。这表明(   )A.理性主义推动了近代科学诞生 B.思想宣传功效受到了格外重视C.思想传播与政治运动密切结合 D.启蒙运动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22.18世纪的欧洲,随着识字人群的扩大和人们读书热情的高涨,私人和公共的借阅图书馆遍布各主要城市。各种书刊的需求量也大幅增加,出现了一些资本雄厚的大出版商,小印刷所则更为普遍。这些状况(   )A.标志着人文精神的滥觞 B.推动了文艺复兴的转型C.有助于启蒙运动的深入 D.促进了近代科学的兴起      二、材料题23.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和标志,影响巨大而深远。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青铜器作为文字的载体有一个很大的局限就是面积太小,无法刻写太多的文字,而且铸造工艺也比较复杂……严格地说,轻便而实用的竹简、木牍才是中国文献史上真正意义上的“书籍”……缣帛成本较高,产量有限,这就使得帛书的使用范围不能像简册那样广泛,只有朝廷和贵族之家才有条件使用。——王恩全《论中国汉字的载体演变及其文化功能》材料二 纸张的轻薄柔韧、价廉易得使其成为汉字书写和传播最理想的载体……借助于纸张的普及,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的各种书体:篆隶草行楷已发展完备……(唐宋时期)纸张的运用也推动了印刷术蓬勃兴起。为达到便于阅读的视觉效果,印刷的字体刻意追求方正规范、整齐划一。——陈虹《器物载体与汉字书写的美学风貌》材料三 汉字的传播及汉字系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东亚地区乃至全世界最为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之一。历史上,在以我国为中心的东亚地区,随着汉字的广泛传播和深刻影响,先后形成了包括西夏文、契丹文、女真文、日文、越南喃字等在内的十多种汉字系民族文字,构成了一个多姿多彩的文字家族和文化宝库。这些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是汉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密切交流的成果,也是汉字符号多、语言适用性强的体现。——摘编自王锋《追寻汉字传播和发展的历史足迹》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分析简牍在文字载体中一度取得优势地位的原因。(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技进步对汉字发展的作用。(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字对中国、东亚和世界文化的影响,并分析原因。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白先勇策划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从2004年“首演开始,99演出场场,反响非常好"人一生之中至少看一次昆曲,改们对传统艺术的想法,是白先勇将青春版《牡丹亭》引高校的原因"。"《牡丹亭》传统,大众欣赏传统戏剧,是正、正派、正宗的演出白先勇不是迎合大众,而是做出美的西来教育大众。"——根据刊摘材料二 (非物文化遗产)"保"指确保非物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遗产各个方面的确、立档、研究、保存、保、宣、弘(特别是通和非正教育)和振兴。——《保非物文化遗产(1)根据材料一、二,阐述白先勇的做法属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由。(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昆曲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故宫这类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有何差异。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872-1875年,清政府每年派遣30名幼童赴美留学,共计派出120人。赴美幼童在美学习期间"于各种科学之进步,成绩极佳"。但是,由于顽固派对于留美幼童的"西化"心怀不满,所以清政府于1881年下令将他们分批撤回。他们归国后,大都成为外交、海军、航运、电报、铁路等领域的骨干力量。1877-1885年,福州船政学堂也派遣了数批留学生近百人,分赴英、法、德等国学习海军专门技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财力不逮”以及顽固派的阻挠破坏,派遣留学生的运动在1886年以后中断,直到1896年才恢复。这一年,13名学生赴日留学,开官费生留日之风气。此后,赴欧留学者规模缩小,赴日留学者日众。——摘编自苑书义《中国近代史新编》(中册)材料二 20世纪初,清末新政急需人才,清政府提倡、鼓励官费、自费并举赴日留学。1905年废科举后,留学也成为知识分子的重要出路。日本政府采取主动吸引中国留学生的政策,加上赴日留学路途近、交通方便、文字习俗相似等,促成了此时的留日热潮。留日学生从1901年的200多人,1903年增到1300多人,1904年2400多人,1905-1906年8000多人。以自费生为主的留日学生所学专业非常广泛,从政法、文史、军事、外语、师范到理工、农医、商业以及音乐、美术、体育等,其中以陆军和政法最热门。很多留日学生在日本积极参加爱国运动;归国的留日学生不少成为清末新政改革的骨干力量和新军的各级军官。——摘编自王晓秋《改良与革命:晚清民初史事新探》(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晚期相比,20世纪初清政府派遣留学生运动出现了哪些变化?(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清政府派遣留学生运动的影响。
    参考答案1.答案:B解析:2.答案:D解析:通过材料叙述可以看出,双槐树古国时代都邑遗址发掘验证了《易经》的记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发掘是研究人类历史的重要方法,故D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错误;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商朝时期,我国开始进入信史时代,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考古发掘的重要作用,排除C项。3.答案:C解析:4.答案:D解析:5.答案:D解析:6.答案:A解析:7.答案:A解析:8.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雅典卫城。A.根据题干战时,起着堡垒作用,和平时期,是人民朝拜的圣地可知,雅典卫城是兼具祭神与防卫的建筑,故A正确;B.根据题干可知,雅典卫城是西方建筑史上巧妙利用地形进行建筑布局的杰作,故B正确;C.通过所学知识可知,雅典卫城修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进行军事防御,没有体现和平友谊、公平竞争、奋发上进等人文精神,C错误;D.根据材料雅典卫城显示着希腊1000多年繁荣的文明”“是世界传统思想的象征可知,雅典卫城是古希腊文明的代表,是世界传统思想的象征,故D正确。根据题干要求应选择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故符合题意的选项应该是C9.答案:A解析:10.答案:C解析:材料中徒工学校的建立旨在提升工人技术水平,1879年法国成立技术教育委员会和1880年制定《徒工手工学校和初等学校补习学校法》反映了工业革命对技术工人的巨大需求,故选C;材料中“徒工学校”等只是针对工人,不能体现人文主义对人的关注,故排除A;培养技术工人的目的是为资产阶级服务而不是为工人争取权利,故排除B;材料中“徒工学校”主要培养工人的职业素养而不是国民素质,故排除D项。11.答案:C解析:材料“对移民文化进行保存和展示”“多元对话”等措施都是对移民有利的有利于缓和德国人与移民之间的矛盾从而有助于移民融入德国主流社会C项正确;消除了德国不同民族间的隔阂的说法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A项错误;材料中的措施有利于缓和德国人与移民的矛盾,而不是提高移民的参政意识和文化水平BD两项错误。1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的书院。儒学在宋朝时期,受到了佛教和道教的影响而发展为理学,理学大师们深知教育发展要远离尘世的喧嚣,才能潜心研究学术,而佛教又主张遁世避俗、潜心修行,反映在书院选址上,就出现了题干所述现象——“避开当权政局,远离喧嚣的市井”和把“环境幽静的山林”作为办学场所,故选C项;书院主要满足知识分子对学术的追求,与下层民众无关,故排除A项;书院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机构,属于“私学”的范畴,但是其主导思想仍属于政府所倡导的主流思想,并且题干设问中涉及的是书院的“办学理念”,而不是其目的,故排除B项;书院是一种比较独特的“私学”系统,其主要目的在于研究学术,而不是通过揭露社会弊病以抨击现实,故排除D项。13.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粵女学生的着装反映了西方文明的影响,大公报和广东教育司则批判粵女学生的着装体现了新旧文化交融中激烈碰撞,B项正确教育的近代化起步于洋务运动时期, 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崇洋风气已成为社会主流,而是强调新旧文化交融中激烈碰撞,排除C新文化运动兴起于191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1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各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根据材料可知,虽然中国北京与美国华盛顿的标志性建筑风格大不相同,但是它们都在城市的中轴线上,这表明中美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中有相同之处,中美城市建筑规划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体现了各自的历史文化信仰,故C项正确;美国的建筑格局不能看出以统一为中心的意识,故A项排除;美国首都华盛顿建筑设计体现的是基督教文化,未涉及专制至上B项排除;材料无法得出“东西文化的相互融合”这一结论D项排除。15.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根据材料“是人民千百年传统的活的见证。人民越来越认识到……必须一点不走样地把它们的全部信息传下去”,可得出该宪章向人类传递着文物保护及其真实信息传达的重要性,故选B项。材料没有谈及修复的问题,故排除A项。“我们必须一点不走样地把它们的全部信息传下去”,结合材料语境,指的是真实的信息全部传递下去,而非为了保持完整性而改动真实信息,故排除C项。现代意义上的文物保护及国家立法的出现是在19世纪中叶,故排除D项。1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图书馆的成长。据材料“多种形式的公共和私人阅读方式,有私立或公立、世俗或者宗教的图书馆……”可知,各种阅读场所的建立促进思想的交流,故选C项;材料说明公共阅读场所的建立促进文化交流A项与材料不符,排除;据所学法国工业革命完成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排除B项;材料反映不出民主共和观念成为社会共识,排除D项。17.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印刷术的诞生。据材料“私置历日板”“其印历已满天下”“始有墨版”可知,唐朝时期已经有印刷品,说明印刷术在唐朝时就已经出现,故选B项;材料仅提及政府下令不得私印日历,而日历不等同于封建迷信,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与外国相关的信息,无法体现中外交流频繁,排除C项;活字印刷术是在北宋时期发明的,排除D项。18.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校教育的发展。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清代南方地区地方官学和民间书院总数量比北方多,这一民间教育状况反映南方经济发展水平高,故选B项;材料主旨为地方官学与民间书院分布情况比较,未涉及政府政策,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直隶、山东、广东等地区比较,未涉及全国官学状况,排除C项;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清代南方地区地方官学和民间书院总数量比北方多,南方地区成为教育重心,并非“传统儒学重心”,排除D项。19.答案:D解析:布达拉宫的建筑呈现藏汉合璧的风格,其中藏式风格体现在碉楼建筑、黑边方窗等处,而汉式风格体现在藻井、斗拱等处,故选D项。A项主要讲述布达拉宫在布局上强调天人合一,B项主要体现了藏式风格而未体现汉式风格,C项体现的是大昭寺的尼泊尔和印度艺术风格,ABC项均排除。20.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宜合通国之精神脉络而统筹之”“请由京师大学堂将应调查各项拟规定格式簿,颁发各省学堂”和所学知识可知,京师大学堂具有政府机构的性质,因而具有管辖全国教育的行政能力,故选C项。京师大学堂颁布的《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是改革的成果A项因果倒置,排除。材料没有涉及京师大学堂学习西方的教育管理体制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官员选拔的方式,排除D项。21.答案:D解析:材料说明交流思想和传播先进思想的途径多样,再结合1718世纪的欧洲的时空背景可知,这表明启蒙运动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D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理性主义、近代科学A项排除;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只提及“政治俱乐部”,未提及政治运动,C项排除。22.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私人和公共的借阅图书馆的普遍设立和大小出版商的出现,进一步普及了文化知识,提升了人们的文化水平,这有助于启蒙运动的深入,故选C项。人文精神的起源是在古希腊时期,排除A项;启蒙运动是对文艺复兴运动的继承和发展,转型一说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近代科学在18世纪前即已兴起,排除D项。23.答案:(1)原因:面积较大,写字较多;制作工艺简单;轻便实用;成本低;产量高。(2)作用: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汉字的传播;造纸术的发展促进纸的普及,催生多种书体;印刷术的发展使字体变得规范。(3)影响:推动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交融和发展;促进了东亚地区文化的交流;丰富了人类文化体系。原因:汉字符号丰富多样;汉字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解析:第(1),根据材料中对青铜器作为文字载体的弊端分析得出简牍面积大,制作工艺简单;由缣帛的造价高和产量有限得出简牍成本低,产量高。(2),根据材料可知,造纸术和印刷术的进步促进了汉字的传播;由材料中各种字体的发展情况,可分析出造纸术的发展促进了多种字体的出现和发展;材料信息为达到便于阅读的视觉效果,印刷的字体刻意追求方正规范、整齐划一说明印刷术促进了汉字的字体规范。(3),第一小问由材料中先后形成了……十多种汉字系民族文字,构成了一个多姿多彩的文字家族和文化宝库得出丰富了人类文化体系;由材料是汉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密切交流的成果得出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促进了东亚地区文化的发展;第二小问根据材料这些文字……是汉字符号多、语言适用性强的体现”,从汉字的特点和适应,性方面分析。24.答案:(1)白先勇强调按正统、正派、正宗的原则进行演出,以“青春版”的包装吸引现代广大群众,通过非正规教育及改革创新来传承,这种做法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保护的精神和要求,是拯救和保护昆曲的一种有益尝试。(2)对昆曲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的同时,还需要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对故宫这类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反对对遗产本身及其周围的环境做任何的改变,甚至反对不必要的“修复”。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这是正统、正派、正宗的演出”“我们不是迎合大众,而是做出美的东西来教育大众"等信息归纳理由(2)题根据材料二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特别是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等信息归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根据所学知识概括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25.答案:(1)由以欧美国家为主到以日本为主;由官费留学到官费、自费并举;由学习军事科技为主到全面学习先进文化;由饱受争议到受到鼓励;留学人数出现迅速增长。(2)培养了大批近代化的人才;促进了西学的进一步传播;促进了中外交流;推动了近代化进程;一定程度上为改良和革命积蓄了力量。解析:第(1)题依据材料一中幼童赴美……120”“由于顽固派对于留美幼童的西化'心怀不满以及材料二清政府提倡、鼓励官费、自费并举赴日留学”“留日学生从1901年的200多人,1903年增到1300多人,19042400多人,1905-19068000多人等信息归纳。(2)题依据材料一大都成为外交、海军、航运、电报、铁路等领域的骨干力量以及材料二很多留日学生在日本积极参加爱国运动……成为清末新政改革的骨干力量和新军的各级军官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人才培养、西学传播以及近代化等角度思考回答。

    相关试卷

    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课时作业:

    这是一份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课时作业,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练习:

    这是一份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练习,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汉官仪》记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巩固练习:

    这是一份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巩固练习,共6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