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舟山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下学期学科综合检测(三)(开学检测)语文试题人教版
展开
这是一份浙江省舟山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下学期学科综合检测(三)(开学检测)语文试题人教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选择题组,语言表达,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著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省舟山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下学期学科综合检测(三)(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
1.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有两处错误的一项是( )
A.早春的香椿芽积攒了一冬的能量,紫中透绿,簇拥在香椿树的枝头,煞⋅(shà)是好看,摘下一把,肥短脆嫩(nèi),四处飘香,是早春时节餐桌上独有的一道美味。
B.今年的春天似乎来得有些晚了,人们待在家里,从媒体报道中感受着严寒渐渐离去,春的脚步越来越近,人们一幅笑脸在翘⋅(qiáo)首期盼街上的冰雪消熔,穿上靓⋅(liànɡ)丽轻盈的春衣!
C.人总是活在忙碌的俗世喧嚣中,难以放下冗⋅(rǒnɡ)杂的思绪,抛却尘世的羁绊,去倾听鸟儿婉转的鸣叫,去感受水流欢快的奔泻,去看看亘⋅(ɡènɡ)古伫立的大自然。
D.“盆池咫⋅(zhǐ)尺连东海,奇山幽情藏五岳。”盆景乃中华文化中一簇古老的艺术之花,寓意于丘壑⋅(hè)林泉之中,又富于生命特征,使人童心不抿,青春长在。
二、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苏州优越的地理环境,绚丽丰富的锦缎,以⋅及⋅五光十色的花线,都为苏绣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明清时期,江南已成为丝织手工业中心。[甲]在绘画艺术方面出现了以唐寅(唐伯虎)、沈周为代表的吴门画派,推动了刺绣的发展,刺绣艺人结合绘画作品进行再创作,所绣佳作绘⋅声⋅绘⋅色⋅,笔墨韵味淋漓尽致,有“以针作画”“巧夺天工”之称。自此,刺绣艺术在风格上自⋅成⋅一⋅家⋅,在艺苑中吐芳挺秀,与书画艺术媲美争艳。
到了清代,苏绣开始进入全盛时期,真可谓流派纷⋅呈⋅,名手竞秀。皇室享用的大量刺绣用品,几乎全出于苏绣艺人之手。民间刺绣更是丰富多彩,广泛运用于生活用品。[乙]这些苏绣生活用品不仅针法多样,绣工精细,配色秀雅,而且图案花纹含有喜庆、长寿、吉祥之意,深受群众喜爱。[丙]还有一种“画绣”,属于高档欣赏品,称为“闺阁绣”。史载吴县的钱慧、曹墨琴;吴江的杨卯君、沈关关;无锡的丁佩、薛文华等人的佳作,皆名盛一时。
(1)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及 B.绘声绘色 C.自成一家 D.纷呈
(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
A.甲 B.乙 C.丙
三、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14个国家的驻华使领馆官员来到舟山,领略了“诗画浙江”的海岛风情:在“南海观音”前,他们为东方佛教文化所吸引;在普济禅寺,又叹服于杰出的古代建筑工艺。
B.“小候鸟驿站”活动以青年教师为主体,以服务暑假到杭州来和父母团聚的留守儿童为主要对象,通过教师志愿者对“小候鸟”们的专业化的陪伴,解除家长的后顾之忧。
C.由此可见,政府不仅希望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商人们能获得丰厚的回报,而且普通百姓也能发家致富,只有指向这一目标的政策才能得到普罗大众的支持。
D.2020年12月的前半个月,杭州日照总时间仅7.9小时,平均日照时间为0.5小时/天,而历史同期值为4.5小时/天,少了整整9倍,创下了2000年以来同期平均日照时间的新低。
四、语言表达
下面一段文字的语言表达有什么特点?请提炼出其中一个特点,然后自拟话题写一段文字。要求:所写文字具有这个特点,文意丰美,不超过50个字(含标点符号)。
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据舟山晚报报道:浙江省舟山市各级各类中小学及幼儿园均在圣诞节前收到市教育局的通知,要求“不在校园内举行任何与圣诞有关的活动”。
《人民日报》微博:湖南多名大学生身穿传统中国服饰,手举“抵制圣诞”“中国人不过外国节”的牌子举行抵制圣诞节的街头抗议活动。
如果你是舟山市教育局领导或湖南大学生抗议活动的组织者,面对媒体采访为什么这样做时,你会如何回答?请选择其中一个身份作答。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武汉长江大桥的兴建,开辟了我国桥梁建设事业的新历史。中国工程人员数十年来在桥梁建设工程中作过许多努力,有过很多成绩,钱塘江铁桥就是中国工程人员自己设计的。可是,我们从来没有完全用自己的力量建设一座规模巨大的铁路桥梁。五十年前的黄河铁桥是由比利时包工的。其后的钱塘江铁桥的主要结构部分也是由德国、英国、丹麦三个“洋行”分别承包的。这就不可能使我们系统地积累自己的桥梁建设经验,没有能组成自己的桥梁建设队伍,中国的桥梁建设事业也就长期停滞不前。武汉长江大桥的修建将改变我国桥梁建设事业的面貌。三年来,主持武汉长江大桥勘测设计工作的工程人员和地质人员,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又得到苏联专家的无私援助,既考虑了最经济地建设桥梁,又考虑了航运等有关部门对利用长江的要求,选择了最合理的线路和桥式,完成了这个伟大工程的初步设计。同时武汉长江大桥的全部工程还将用自己的材料由我国自己的人力来建设,因此,这个工程也将是我国一座最好的桥梁建设学校,将为我国培养出一批桥梁建设人才。
(摘自社论《努力修好武汉长江大桥》,《人民日报》1954年2月6日)
材料二:
港珠澳大桥被英国《卫报》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对于这座目前世界上综合难度最大的跨海大桥而言,每项荣誉的背后,都是一组组沉甸甸数据的支撑,全长55公里,世界总体跨度最长的跨海大桥;海底隧道长5.6公里,世界上最长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海底隧道最深处距海平面46米,世界上埋进海床最深的沉管隧道;对接海底隧道的每个沉管重约8万吨,世界最重的沉管;世界首创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截至通车前夕,港珠澳大桥共完成项目创新工法31项、创新软件13项、创新装备31项,创新产品3项,申请专利454项,7项创世界之最,整体设计和关键技术全部自主研发。在这一大国重器的背后,不光有千千万万建设者的汗水,更有不少为其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的团队。如今,中国的桥梁和高铁一样,已经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而随着这张名片一同递出的,是我们身为国人的自信心。
(摘自王忠耀等《港珠澳大桥背后的科技支撑》,《光明日报》2018年10月24日)
材料三: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智能建造以信息化为基础,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及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创造具有感知储存能力、学习判断能力的智能设备、智能控制系统等,扩展、延伸工程建设者的感知能力、预测能力、控制能力及作业能力,将机器智能与人类智慧紧密结合,形成人机一体化智能建造系统,使工程建设更为安全。智能建造平台由感知层、网络层、数据层、应用支撑层及应用层组成。感知层是基础,借助卫星等多种技术手段,采集各类数据信息,类似人的眼睛等感官;网络层利用光纤通信网等技术,将感知层采集的各类数据信息传输至数据层,类似人体神经系统;数据层中存储着大量的数据信息资源,借助数据库、云存储等智能存储手段,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存储和共享;应用支撑层是运算中心,类似于大脑,实现数据融合,最终在应用层形成各种智能控制系统,辅助工程建设者进行决策。
(摘编自林鸣等《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智能建造探索与实践》)
(1)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岛隧工程智能建造→创造智能设备和智能控制系统等→扩展和延伸工程建设者的感知等能力
B.机器智能与人类智慧紧密结合→形成人机一体化智能建造系统→保障工程建设的安全
C.感知层采集的数据信息→依托网络层→传输到数据层
D.数据层→借助数据库等智能存储手段→实现数据融合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的社论沉雄庄重,激发读者奋发向上的爱国热情;材料二的报道用确凿事实和翔实数据凸显我国科技实力,唤起读者强烈的自豪感。
B.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虽然有苏联专家援助,但在建桥伊始就计划全部工程使用我国自己的材料和人力,从而培养锻炼新中国自己的桥梁建设队伍。
C.港珠澳大桥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总体跨度和海底隧道、进海最深的沉管隧道、最重的隧道对接沉管,以及首创的智能建造平台和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
D.综合三个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大型桥梁工程摆脱了以往的落后面貌,数十年来的中国桥梁建设史,也反映了新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3)为什么说今天的中国桥梁已经成为体现国人自信心的一张名片?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六、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四世同堂(节选)
老 舍
已是掌灯的时候,门外的两株大槐像两只极大的母鸡,张着慈善的黑翼,仿佛要把下面的五六户人家都盖覆起来似的。别的院里都没有灯光,只有三号——小羊圈唯一的安了电灯的一家——冠家的院里灯光辉煌,像过年似的,把影壁上的那一部分槐叶照得绿里透白。
瑞全到一号去叫门。不敢用力敲门,他轻轻地叩了两下门环,又低声假嗽一两下。里面才低声地问了声:“谁呀?”他听出来,那是钱伯伯的声音。
“我,瑞全!”他把嘴放在门缝上回答。
里面很轻很快地开了门。
门洞里漆黑,教瑞全感到点不安。他一时决定不了是进去还是不进去好。
“老三进来!”钱先生在屋中叫。瑞全进去,还没坐下,老者就问:“怎样?得烧书?”
瑞全的眼向屋中扫视了一圈。“这些线装书大概可以不遭劫了吧?日本人恨咱们的读书人,更恨读新书的人;旧书或者还不至于惹祸!”
“呕!”钱默吟的眼闭了那么一下。“可是咱们的士兵有许多是不识字的,也用大刀砍日本人的头!对不对?”瑞全笑了一下。“侵略者要是肯承认别人也是人,也有人性,会发火,他就无法侵略了!日本人始终认为咱们都是狗,踢着打着都不哼一声的狗!”
“那是个最大的错误!”钱先生的手伸了一下,请客人坐下。他自己也坐下。“我是向来不问国家大事的人,因为我不愿谈我所不深懂的事。可是,有人来亡我的国,我就不能忍受!我可以任着本国的人去发号施令,而不能看着别国的人来做我的管理人!”他的声音还像平日那么低,可是不像平日那么温柔。楞了一会儿,他把声音放得更低了些,说:“你知道吗,我家老二今天回来啦!”
“二哥在哪儿呢?我看看他!”
“又走啦!又走啦!”钱先生的语声里似乎含着点什么秘密。
“他说什么来着?”
“他?”钱默吟把声音放得极低,几乎像对瑞全耳语,“他来跟我告别!”
“他上哪儿?”
“不上哪儿!他说,他不再回来了!教我在将来报户口的时候,不要写上他;他不算我家的人了!”钱先生的语声虽低,而眼中发着点平日所没有的光;这点光里含着急切兴奋,还有点骄傲。
“他要干什么去呢?”
老先生低声笑了一阵。“我家老二就不服日本人!你明白了吧?”瑞全点了点头。“二哥要跟他们干?可是,这不便声张吧?”“怎么不便声张呢?”钱先生的声音忽然提高,像发了怒似的。
而后,把声音又放低,对瑞全讲:“这是值得骄傲的事!我——一个横草不动,竖草不拿的人——会有这样的一个儿子,我还怕什么?我只会在文字中寻诗,我的儿子可是会在国破家亡的时候用鲜血去作诗!我丢了一个儿子,而国家会得到一个英雄!什么时候日本人问到我的头上来:那个杀我们的是你的儿子?我就胸口凑近他们的枪刺,说:一点也不错!我还要告诉他们:我们还有多少多少像我的儿子的人呢!你们的大队人马来,我们会一个个的零削你们!你们在我们这里坐的车,住的房,喝的水,吃的饭,都会教你们中毒!中毒!”钱先生一气说完,把眼闭上,嘴唇上轻颤。
瑞全听楞了。楞着楞着,他忽然立起来,扑过钱先生去,跪下磕了一个头:“钱伯伯,我也打算走!”
“走?”钱先生细细看了看瑞全。“好!你应当走!你的心热,身体好!”
“你没有别的话说?”瑞全这时候觉得钱伯伯比任何人都可爱,比他的父母和大哥都更可爱。
“只有一句话!到什么时候都不许灰心!记住吧,老三!”
“我记住!我走后,只是不放心大哥!瑞宣大哥是那么有思想有本事,可是被家所累,没法子逃出去!在家里,对谁他也说不来,可是对谁他也要笑眯眯的像个当家人似的!我走后,希望伯伯你常常给他点安慰;他最佩服你!”
“那,你放心吧!咱们没法子把北平的一百万人都搬了走,总得有留下的。我们这走不开的老弱残兵也得有勇气,差不多和你们能走开的一样。你们是迎着炮弹往前走,我们是等着锁镣加到身上而不能失节!来吧,我跟你吃一杯酒!”钱先生向桌底下摸了会儿,摸出个酒瓶来。不顾得找酒杯,他顺手倒了两半茶碗。一仰脖,他把半碗酒一口吃下,咂了几下嘴。
瑞全没有那么大的酒量,可是不便示弱,也把酒一饮而尽。
酒力登时由舌上热到胸中…….
(选自《四世同堂》,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独具匠心,小羊圈胡同里的黑暗与冠家的灯火通明形成对比,暗示社会环境黑暗,令人压抑。
B.瑞全和钱先生谈论“烧书”的事情,一方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另一方面表明了人物认清形势不甘为亡国奴的心理。
C.作为小说的次要人物,钱家老二尽管出场较少,但意义非凡,既推动情节发展,也烘托了人物形象,凸显作品主题。
D.最后的饮酒场景是小说的高潮部分,大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豪迈,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2)简要分析钱先生这一人物形象。
(3)探究小说结尾“酒力登时由舌上热到胸中……”的丰富意蕴,并分析这句话对于表现主旨的作用。
七、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欧阳行周文集序
(唐)李贻孙
欧阳君生于闽之里,幼为儿孩时,即不与众童亲狎,行止多自处。年十许岁,里中无爱者;每见河滨山畔有片景可采,心独娱之,常执卷一编,忘归于其间。逮风月清晖,或暮而尚留,窅不能释,不自知所由,盖其性所多也。未甚识文字,随人而问章句,忽有一言契于心,移日自得,长吟高啸,不知其所止也。父母不识其志,每尝谓里人曰:“此男子未知其指何如,要恐不为汨没之饥氓也。未知其为吉凶邪?”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者,皆贺之曰:此若家之宝也。奈何虑之过欤?自此遂日日知书,伏圣人之教,慕恺悌之化,达君臣父子之节,忠孝之际,惟恐不及。操笔属词,其言秀而多思,率人所未言者,君道之容易,由是振发于乡里之间。建中、贞元时,文词崛兴,遂大振耀,瓯闽之乡,不知有他人也。
会故相常衮来为福之观察使,有文章高名,又性颇嗜诱进後生,推拔于寒素中,惟恐不及。至之日,比君为芝英,每有一作,屡加赏进。游娱燕飨,必召同席。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寻而陆相贽知贡举,搜罗天下文章,得士之盛,前无伦比,故君名在榜中。常与君同道而相上下者,有韩侍郎愈、李校书观。洎君并数百岁杰出,人到于今伏之。君之文新无所袭,才未尝困。精于理,故言多周详;切于情,故叙事重复:宜其司当代文柄,以变风雅。一命而卒,天其绝邪!
君于贻孙言故旧之分,于外氏为一家。故其属文之内多为予伯舅所著者,有《南阳孝子传》,《有韩城县尉厅壁记》,有《与郑居方书》,皆可征于集。故予冲幼之岁,即拜君于外家之门。大和中,予为福建团练副使日,其子价自南安抵福州,进君之旧文共十编,首尾凡若干首,泣拜请序。已诺其命矣,而词竟未就。价微有文,又早死。大中六年,予又为观察使,令访其裔,因获其孙曰澥.不可使欧阳氏之文遂绝其所传也,为题其序,亦以卒后嗣之愿云。
【注】①窅(yǎo):怅惘。②汩没:沦落③欧:通“瓯”。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盖其性所多也多:超过
B.由是振发于乡里之间振发:显扬
C.宜其司当代文柄司:职掌
D.皆可征于集征:验证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随人而问章句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B.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者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C.君于贻孙言旧故之分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亦以卒后嗣之愿云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A.本文叙述欧阳行周的成长历程,评定其文章特点,最后交代为文集作序的缘由,有接作序为其立传之意,读此可知欧阳行周为人为文之一斑。
B.欧阳行周年少时酷爱山水与读书,尽管乡人都不喜欢他,父母也为他的将来忧心忡忡,但他天资聪颖,文笔超群,终于成为福建最著名的文士。
C.欧阳行周写文章语词清秀,思维敏捷,能言人所未言,说理精辟,立论周密详尽,擅长抒情,叙事委婉曲折,是韩愈、李观等人的同道。
D.作者痛惜欧阳行周英年早逝,未能充分施展才干,又叹其身后萧条寥落,将敬仰、追念古人的深情寓于叙事、议论之中,颇能感人。
(4)用“/”给文中下面部分断句。
君 加 以 谦 德 动 不 逾 节 常 公 之 知 日 又 加 深 矣 君 之 声 渐 腾 於 江 淮 且 达 于 京 师 矣 时 人 谓 常 公 能 识 真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若家之宝也。奈何虑之过欤?
②又性颇嗜诱进後生,推拔於寒素中,惟恐不及。
八、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别老母①
(清)黄景仁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别内
(清)黄景仁
几回契阔喜生还,人老凄风苦雨间。
今夜别君无一语,但看堂上有衰颜。
(注)①此诗作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黄景仁二十三岁时。这年春天,诗人离家至秀水(今浙江嘉兴),随后赴安徽。《别老母》与《别内》即作于此次离家时。
(1)这两首诗语言明白如话却感人至深,诗歌均完全采用________手法,抒写了与亲人分别时________的情感。
(2)绝句通常分为前后两半,在统一结构中力求变化,更有利于表情达意。请比较两首诗的结构特点。
九、名著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卫灵公》)
材料二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荀子·修身》)
(1)从材料一和材料二可以看出,儒家在个人修养方面都强调________。(不超过4个字)
(2)从上述两则材料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请概括作答。
十、句子默写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野哉,由也!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3)考之行事,________。_________,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4)齐人未尝赂秦,________,何哉?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十一、材料作文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她说:“我们要松弛下来,要发现孩子的喜爱,要尊重孩子的个性,要引领孩子发现自我,而不是一定要考上名牌大学。”而她说:“我们必须拼了,要不停地刷题,要死记硬背,要用填鸭式教育逼孩子走出贫困和大山,要考上浙大、武大、厦大和川大。”她们,一个是清华大学副教授刘瑜,一个是华坪女中的老校长、2020年感动中国的张桂梅老师。
即将参加高考的你,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观,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浙江省舟山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下学期学科综合检测(三)(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
1.
【答案】
B
【考点】
识记字音
识记字形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见字字音、字形的能力。
A.“嫩“读”nèn”。
B.幅——副;熔——融。
C.“亘”读”gèn”。
D.抿—泯。
故选B。
二、选择题组
【答案】
B
B
【考点】
标点符号的辨析及使用
成语的使用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A.以及:连词,连接并列的词或词组。使用正确。
B.绘声绘色:形容叙述、描写生动逼真。“绘声绘色”不能用来形容绘画作品或刺绣作品等,此处可用“栩栩如生”。栩栩如生
:形容艺术作品非常形象生动,好像活的一样。
C.自成一家:在某种学问上或技艺上有独创的见解或独特的做法,能自成体系。这里陈述“刺绣艺术”,使用正确。
D.纷呈:纷纷呈现。使用正确。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的能力。
A.“推动了刺绣的发展,”前面话题结束了,“,“应改为“。”
C.两处分号都应改为逗号。因为第二层次的并列是用顿号点断的,第一层次应用逗号点断。
故选B。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三、选择题
【答案】
A
【考点】
病句辨析修改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B.搭配不当,“以服务……为主要对象“应为”以……为主要服务对象”或“以服务……为主要任务”。
C.语序不当,应为“政府希望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商人们能获得丰厚的回报”。
D.不合逻辑,“少了“不能修饰倍数。
故选A.
四、语言表达
【答案】
特点:比喻,或象征,或粘连。
示例:生命中的花,静静地盛开在每一个角落。每个人都在花开的时候,散发自己独有的馨香。
【考点】
词义的辨析和词语的使用
语言的演变(吕叔湘)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先分析语段内容语言表达的特点,结合内容“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分析,使用比喻修辞手法;“雪”可能有特殊的象征意思,可能是挫折与磨难等。结合对应的修辞手法,可以选用比喻或者是象征手法,写一段话,注意题干要求,文意丰美。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答案】
参考答案:(示例一)W市教育局领导:感谢媒体朋友对此事的关注,以往由学校或班级组织庆祝圣诞的情况很是普遍,这在一
定程度上误导了学生推崇西方节日,对我国传统节日的传承不利,我们发通知是希望学校能对我国的传统节日给予足够重视。
(示例二)湖南大学生抗议活动的组织者:中国人过洋节,是一种文化上的媚俗,会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极大的冲击。作为大
学生,我们希望通过组织抗议活动来唤醒民众,保护中国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谢谢!
【考点】
见解阐述
语境填句
表达准确
表达得体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语言表达能力。
题目所给材料都是关于抵制圣诞节的,要求以舟山市教育局领导或湖南大学生抗议活动的组织者的身份接受记者采访,回答为
什么这样做。考生首先需要确定身份,因为身份不同,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如选择教育局领导,可以从引导学生重视传统
节日,重视传统文化的角度回答;如选择活动组织者,可以从过洋节可能会从思想上腐蚀青年们,让年轻一代崇洋媚外,对传
统文化造成冲击,因此希望通过这个活动呼吁民众保护传统文化的角度回答。要注意语言得体,符合人物身份;表达观点鲜明
,表达连贯得体。
五、现代文阅读
【答案】
D
C
(3)①珠港澳大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被外媒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②珠港澳大桥证明当今中国桥梁建设水平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③从武汉长江大桥到珠港澳大桥,体现了我国科技实力的增强和不断创新的精神。
【考点】
概括内容,归纳要点
筛选并整合信息
新闻阅读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D项,“实现数据融合”错误,原文表述为“数据层中存储着大量的数据信息资源,借助数据库、云存储等智能存储手段,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存储和共享”。
(2)C项,“世界上最长的总体跨度和海底隧道”错,原文为“世界上最长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世界上埋进海床最深的沉管隧道”;“首创的智能建造平台”无中生有。
(3)题干要求分析“中国桥梁已经成为体现国人自信心的一张名片”的原因,材料二的最后一句话表达了这个意思,所以界定答题区间为材料二,对材料二进行分层概括即可。材料二首先引述外国媒体对中国桥梁的高度评价“‘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然后通过列举数字,列举一系列“世界之最”,证明我国桥梁技术领先世界;这些都是自武汉长江大桥建设以来我国桥梁建设的突破,是我国自主研发和科技创新能力在桥梁建设中的体现。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六、文学类文本阅读
【答案】
C
(2)①对瑞全袒露心声以及教他不要灰心、为他斟酒壮行等等,表现了钱先生对进步青年的信任、理解与关心。
②支持儿子参与抗日并为之感到骄傲,表现了钱先生无私的爱国情怀。
③痛恨侵略者的暴行,愿不惜牺牲与之斗争,表现了钱先生崇高的民族气节。
(3)丰富意蕴:①瑞全因不胜酒力而产生的身体反应;②钱先生的教导和鼓励,点燃了瑞全一腔报国热情,让他浑身热血沸腾。
对于表现主旨的作用:作者对觉醒的爱国青年毅然决然走向抗日战场的赞许,对普通民众坚守民族大义的肯定。
【考点】
理解内容,概括归纳要点(小说)
分析人物形象(小说)
体会语句含意(小说)
作者写作意图探究(小说)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C项,钱家老二没有出场,是通过瑞全和钱先生二人的对话表现的。
(2)分析人物形象可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归纳总结。根据“可是,有人来亡我的国,我就不能忍受!我可以任着本国的人去发号施令,而不能看着别国的人来做我的管理人”“只有一句话!到什么时候都不许灰心!记住吧,老三”“你们是迎着炮弹往前走,我们是等着锁镣加到身上而不能失节!来吧,我跟你吃一杯酒”等语句可知,钱先生对瑞全袒露了心声,并教他不要灰心、为他斟酒壮行,这表现了钱先生对进步青年的信任、理解与关心;根据“这是值得骄傲的事!我——一个横草不动,竖草不拿的人——会有这样的一个儿子,我还怕什么?我只会在文字中寻诗,我的儿子可是会在国破家亡的时候用鲜血去作诗!我丢了一个儿子,而国家会得到一个英雄”可知,钱先生支持儿子参与抗日并为之感到骄傲,这表现了钱先生无私的爱国情怀;根据“什么时候日本人问到我的头上来:那个杀我们的是你的儿子?我就胸口凑近他们的枪刺,说:一点也不错!我还要告诉他们:我们还有多少多少像我的儿子的人呢!你们的大队人马来,我们会一个个的零削你们!你们在我们这里坐的车,住的房,喝的水,吃的饭,都会教你们中毒!中毒”可知,钱先生痛恨侵略者的暴行,愿不惜牺牲与之斗争,这表现了钱先生崇高的民族气节。
(3)小说结尾“酒力登时由舌上热到胸中……”一句,虽然简短却意蕴丰富。从“由舌上热到胸中”可以看出瑞全并不仅仅是因为不胜酒力而身上发热,钱先生的教导和鼓励,也点燃了他的一腔报国热情,使他心中热血沸腾,表明作者对觉醒的爱国青年毅然决然走向抗日战场的赞许,以及对普通民众坚守民族大义的肯定。
七、文言文阅读
【答案】
A
C
B
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
①这是你们家的宝贝啊,为什么要如此担心呢?
②(他)生性很喜欢引导后辈进取,在家境贫寒,门第低微的人中推举选拔(人才),生怕做不到.
参考译文:
欧阳先生出生在福建的乡下,还是孩子的时候,就不跟一般的小孩一起玩,经常独自行动.10来岁时,对村里没什么喜好;每当看到河边山脚有美景之处,内心里感到很高兴,常常拿着一本书,在那些地方流连忘返.等到天清月明,有时很晚了还留在那里,不能放下,不知道自己到了那里,可能是他的性情喜欢赞美美好的事物吧.还没认识几个字,跟着别人词句,假如有一句话符合他的心意,整天高兴,一直边走边吟诵,不知道会走到那里.父母并不了解他的志向.常对人说,这孩子不懂事,将来恐怕要沦落为饿肚子的.不知道到底是吉还是凶?村里见过世面的人,都祝贺他:这是你家的你们家的宝贝啊,为什么要如此担心呢?从此之后,每天只是读书,叹服圣人的教诲,仰慕孝悌感化,追求礼节和忠孝,只怕自己比不上.提笔写文章,语言秀丽,思维活跃,都是别人不曾写过的,认为为君之道很简单,从此在乡间闻名.建中、贞元期间,人的文章很出名,整个福建没有人能超越他.
当时,原来的丞相常衮来做福建的观察使,他有文章闻名远近,又生性喜欢提拔后生,在出生寒门的年轻人中选拔,怕找不到.欧阳君到的这一天,他把欧阳君比作芝英,欧阳君每写一篇文章,都会得到赞赏奖掖.一有宴请,一定会叫上他.欧阳君谦虚,行动不逾越礼节,常公了解他,一天天加深.欧阳君的名声在江淮间越来越大,甚至都城都知道他.当时人们都说常公能识英才.不久陆相贽考取贡举,搜罗天下的好文章,选拔人才的风气前所未有,所以欧阳君也名列其中.跟欧阳君经常在一起的,有韩愈,李观等.等到欧阳君和数百杰出人物死后,人们到现在还佩服他们.欧阳君的文章清新自然,没有套用现成的,才华不曾困泛.他精通理,所以说话详细严谨;抒情真切,叙述详备:应该是当代文章的典范.他死之后,没有人能继承.
欧阳君跟我有故交的情分,还是远亲.所以他编文集中的文章大多是我伯舅写的,如《南阳孝子传》,《有韩城县尉厅壁记》,如《与郑居方书》,都可以放在文集中.所以我很小的时候,就在外家之门认识了他.大和年间,我做福建团练副使时,他的儿子从南安到福州,给我欧阳君很多文章和诗作,请求我写序言.我答应了他,可是迟迟没写成.欧阳价没有文章留下,又死得早.大中六年,我又做观察使,让手下去找他的后代,于是找到他的孙子澥.不能让他的文章就此失传.我为文集写下这篇序,也完成他子孙的愿望
【考点】
分析评价思想、观点、态度
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
【解析】
(1)文言实词是高考的一个必考点.汉字绝大多数是一词多义,所以必须通过语境来理解实词的含义.还可以通过字形、句子结构、语法结构等方法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2)文言虚词也是高考的必考点,解答文言虚词题一是告记,记住常见虚词的用法.二是靠分析,分析句子的内部关系,判断虚词的用法.
(3)文言文文意理解题一般不是很难,但要求考生细心,命题者往往会在一些很细小的地方设置陷阱.如调换时间、人物、事件,再有无中生有、主观臆测断等.
(4)文言断句,一要正确翻译句子,能正确翻译一般就能正确断句.二要诵读,语感形成了自然而然能正确断句.三要结合一些常见的句首和句末词.
(5)文言翻译都是踩点计分,而命题者设置的点一般是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等,所以平时要养成这踩点的习惯.翻译时尽量以直译为主,要关注重点词语、特殊句式、固定句式,强调字字落实,力求表达通顺.
【解答】
本题中“所多”是个所字结构,所以“多”应活用为动词. 再结合上文“逮风月清晖,或暮而尚留,不能释,不自知所由,盖其性所多也”,欧阳君对这个地方很是留恋,所以“多”应为“喜欢”之意.
A、副词,就/连词,表转折.
B、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助词,…的人.
C、介词,表对象.
D、介词,在/连词,因.
故选C.
B项,“乡人都不喜欢他”理解错误,乡人都赞美他,“皆贺之”.
本题先要正确翻译本句,还可借助“矣”“且”等词来辅助断句.本句的译文为:你又是那么谦虚谨慎,行动从不逾越礼节.常公对你的了解,又一天天地加深了.你的声名逐渐传播到江淮一带,将要传到京师了.当时的人说常公确实能识人.
本题要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有:
①翻译时要抓住“奈何…欤”这一反问句式.此…也:判断句;若:你;奈何:固定结构,为什么.
②要注意省略句的特点,翻译时补上主语“他”宾语“人才”;嗜:喜欢;诱进:引导;寒素:家境贫寒,门第低微(的人).
答案:(1)A(2)C(3)B(4)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5)①这是你们家的宝贝啊,为什么要如此担心呢?
②(他)生性很喜欢引导后辈进取,在家境贫寒,门第低微的人中推举选拔(人才),生怕做不到.
参考译文:
欧阳先生出生在福建的乡下,还是孩子的时候,就不跟一般的小孩一起玩,经常独自行动.10来岁时,对村里没什么喜好;每当看到河边山脚有美景之处,内心里感到很高兴,常常拿着一本书,在那些地方流连忘返.等到天清月明,有时很晚了还留在那里,不能放下,不知道自己到了那里,可能是他的性情喜欢赞美美好的事物吧.还没认识几个字,跟着别人词句,假如有一句话符合他的心意,整天高兴,一直边走边吟诵,不知道会走到那里.父母并不了解他的志向.常对人说,这孩子不懂事,将来恐怕要沦落为饿肚子的.不知道到底是吉还是凶?村里见过世面的人,都祝贺他:这是你家的你们家的宝贝啊,为什么要如此担心呢?从此之后,每天只是读书,叹服圣人的教诲,仰慕孝悌感化,追求礼节和忠孝,只怕自己比不上.提笔写文章,语言秀丽,思维活跃,都是别人不曾写过的,认为为君之道很简单,从此在乡间闻名.建中、贞元期间,人的文章很出名,整个福建没有人能超越他.
当时,原来的丞相常衮来做福建的观察使,他有文章闻名远近,又生性喜欢提拔后生,在出生寒门的年轻人中选拔,怕找不到.欧阳君到的这一天,他把欧阳君比作芝英,欧阳君每写一篇文章,都会得到赞赏奖掖.一有宴请,一定会叫上他.欧阳君谦虚,行动不逾越礼节,常公了解他,一天天加深.欧阳君的名声在江淮间越来越大,甚至都城都知道他.当时人们都说常公能识英才.不久陆相贽考取贡举,搜罗天下的好文章,选拔人才的风气前所未有,所以欧阳君也名列其中.跟欧阳君经常在一起的,有韩愈,李观等.等到欧阳君和数百杰出人物死后,人们到现在还佩服他们.欧阳君的文章清新自然,没有套用现成的,才华不曾困泛.他精通理,所以说话详细严谨;抒情真切,叙述详备:应该是当代文章的典范.他死之后,没有人能继承.
欧阳君跟我有故交的情分,还是远亲.所以他编文集中的文章大多是我伯舅写的,如《南阳孝子传》,《有韩城县尉厅壁记》,如《与郑居方书》,都可以放在文集中.所以我很小的时候,就在外家之门认识了他.大和年间,我做福建团练副使时,他的儿子从南安到福州,给我欧阳君很多文章和诗作,请求我写序言.我答应了他,可是迟迟没写成.欧阳价没有文章留下,又死得早.大中六年,我又做观察使,让手下去找他的后代,于是找到他的孙子澥.不能让他的文章就此失传.我为文集写下这篇序,也完成他子孙的愿望.
八、古代诗歌阅读
【答案】
(1)白描(虚实结合)哀伤(悲伤、怨离伤别、依依不舍)
(2)(1)《别老母》:先叙述(描写)后抒情,由实入虚。前两句为侧重叙述(描写),“塞帷拜母”的具体细节和“白发
”“泪眼”的母亲形象令人动容;后两句重在抒情,在“风雪夜”的悲惨的气氛中直抒不能侍奉老母的伤痛心情。
(2)《别内》:先抒情后叙述,先虚后实。前两句从期待(想象)久别后的重逢喜悦之情起笔,反衬每次离家都凄风苦雨,如
同生离死别;后两句实写临别在即,相顾无言的实况和未老先衰之实貌。
【考点】
诗
鉴赏表达技巧(古诗词)
文学常识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和情感的鉴赏评价能力。分析表现手法,要结合两首诗的内容来分析,找出其相同的手
法,答题时指出其最典型的手法,分析情感,也要结合诗歌内容进行鉴赏,并找出两首诗相同的情感,加以概括。
两首诗的语言都很朴素,通俗易懂,运用寥寥数语描绘出与家人作别时候的情状,在写分别的场景时,用了白描的手法,而从
全诗来看,则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两首诗中都既有分别场景的实写,也有虚写的内容,第一首诗需虚写的是“惨惨柴门风雪
夜,此时有子不如无”,想象自己离去后老母亲独自在“风雪夜”的凄苦,借此表现自己离家时的哀伤与不舍之情,而后一首诗虚
写的是“几回契阔喜生还,人老凄风苦雨间”,想象久别重逢的喜悦,借此反衬离家时的不舍与哀伤。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明确题干的要求,要求分析两首诗的“结构特点
”,再结合题干的提示“绝句通常分为前后两半”,“更有利于表情达意”以及诗歌所用的虚实结合的手法来分析,本题其实就是考
查两首诗的前后两半分别是怎样通过虚实手法来表达情感的,明确了题干要求后,再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两首诗最好分开
来回答。
第一首诗前两句“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是实写,写出了诗人辞别老母亲时的情形,通过老母亲的“白发”和“泪眼
”,刻画了一个孤苦可怜的老妇人形象,而后两句“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是虚写,通过想象老母亲在风雪夜里孤独
无依,来表现诗人不忍离开老母亲,被迫离开老母亲,心中充满了自责与忧伤。所以第一首诗是前半部分叙述,后半部分抒情
,先实后虚。
第二首诗前两句“几回契阔喜生还,人老凄风苦雨间”是虚写,诗人在离家之时想到就别重逢的喜悦,可是在这一次次的离别与重
逢中,人却不知不觉间老去,表达了诗人感叹岁月易老,不愿分别的情感;后两句“今夜别君无一语,但看堂上有衰颜”是实写
,描绘出分别前夜因为双方心中都充满忧伤,想说的话太多,反倒不知从何说起,故“无一语”,可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离别的不
舍与哀伤无需言语来表达。所以第二首诗是前半部分抒情,后半部分叙述,先虚后实。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九、名著阅读
【答案】
(1)反躬自省
(2)①与人相处,要多反省自身而少抱怨别人。②要善于自我反省,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并加以改正。③慎重地选择朋友
,与具有高尚品德的人相交。
【考点】
文言文比较阅读
劝学(《荀子》)
文学常识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材料一意思是说,做一个人,尤其是做一个君子,重要的是要严格地要求和责备自己,而对人则采取宽容的态度。用这句话来
看我们的现实生活,就是要人平时多做自我反思。
材料二是说看到善良的行为,一定一丝不苟地拿它来对照自己;看到不好的行为,一定心怀恐惧地拿它来反省自己,也是强调
要善于自我反省。
可见两则材料都强调在个人修养方面要“反躬自省”。
(2)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价值、意义的感悟和评价能力。
材料一告诉我们,在生活中,人往往容易原谅自己,为自己开脱,找借口掩盖自己的过失和不足,倒是常常责怪别人,把失误
或者过错归咎于别人,这样,不但自己失去了反省自己和找到自己不足的机会,而且,也会引起别人的反对和埋怨,甚至是憎
恨。因此,与人相处,要多反省自身而少抱怨别人。要善于自我反省,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并加以改正。
材料二同样强调要有所选择,好的就拿来,不好的要知道避开,要时时反思自己身上有没有不好的品行;而且有人指出自己的
缺点,就把他当做自己的老师。这也是强调要善于自我反省,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并加以改正。还有在择友方面的原则是不能
相信那些只知道阿谀奉承的人,这样的人不能当朋友;而那些对我的评价恰当客观的人才是我要选择的朋友。也就是要慎重地
选择朋友,与具有高尚品德的人相交。
参考译文:
材料一孔子说:“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那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
材料二看到善良的行为,感到美好就一定想把它保存在自己身上;看到不好的行为,感到忧惧就一定拿它来反省自己;善良的
品行在自己身上,一定坚定不移地爱好自己;不良的品行在自己身上,一定像有灾祸一样似地厌恶自己。所以指责我而恰当的
人,就是我的老师;赞同我而恰当的人,就是我的朋友;阿谀奉承我的人,就是害我的人。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十、句子默写
【答案】
(1)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2)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3)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4)终继五国迁灭,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5)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考点】
名篇名句默写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阙、隰、稽、赢”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十一、材料作文
【答案】
例文:
视人生之境,施适宜之教
发现孩子所爱,尊重个性,以松弛之手引领孩子找寻自我,这是清华大学刘瑜副教授的教育心得:逼孩子拼命刷题,以“填鸭
”之手推着孩子走出贫困和大山,这是华坪女中老校长张桂梅的教育观念。两种教育观似乎截然不同,孰是孰非?身为高中生
,我们应理性辨析。
所处时代环境不同,观念自然不同。她们都是视人生之境,施适宜之教。
在大城市中,我们有着优渥的生活环境、优质的教育资源、优越的人生境遇,不必思考如何谋生,不必面临豆蔻之年就要
被嫁出去的命运,更不必天天砍柴种地却还要面对难以饱腹的艰苦处境。我们缺的不是机会、财富、地位,而是有自我、有梦
想、有个性的专才,是有所爱、有所求而又自由向上的追求。易中天和康德都曾把孩子自我意识的觉醒和个性的培养当成人生
中最重要的事。城市教育,应当秉持着“呵护自我、发扬个性”的理念,培养出无数独特各异的个体,而非梁衡所言干篇一律之复
制品。唯有这样,城市教育才是成功的,一个国家的未来才是多姿而有希望的。
张桂梅校长如何视人生之境,施适宜之教呢?
揆诸当下之大山孩子,其处境却迥然不同,矮小的平房、辍学的无奈、早早婚嫁的悲惨,造成的是无法走出大山与贫穷的
命运,陷入的是代代重复痛苦与不幸的恶性循环。张桂梅说:“我把这一代孩子送出去,救的却是整整三代人。”对于这些大山里
的孩子,松弛对于他们而言无疑是一-把枷锁,锁住了他们的人生轨迹。只有使劲推着孩子们前进,只有无数次的敦促与逼迫
,才能让这些孩子逃离贫困的限制,跳出大山这座牢笼,拥有全新的人生之路。尼采的那句”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
活最大的辜负”,或许就是他们通向康庄大道路途中最好的注脚吧。
从古至今,“因材施教”绵续不绝,“视人生之境,施适宜之教”算是一种发展。
“因材施教”关注的是个体,早在千年之前,孔夫子便已提出了“因材施教”之观点。无论是理科一窍不通却凭借自己文学上的
天赋被破格录取的臧克家,还是在弟子提出何为孝、面对不同个体给出不同答复的仲尼,教育者都在践行因材施教之观念。
”视人生之境,施适宜之教“更关注个体所处的环境,这是张桂梅老师对“因材施教”的发展。
“因材施教”“因境施教”都是很好的教育理念,适合什么样的教育,就秉持什么样的教育观。身为高中生的你我,是不是也要
考虑一下我们所处的环境,再决定是“因材而学”还是“因境而学”呢?
【考点】
材料作文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
【审题】题目以清华大学刘瑜副教授、“时代楷模“张桂梅老师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观作为引发考生思考的写作情境,刘瑜强调教育要
松弛,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引领孩子发现自我、实现自我;张桂梅强调教育要严格,要用填鸭式的方式逼迫孩子走出贫困与大
山:两者的站位不同、立场不同、观点不同,教育观自然不同。考生要立足于此展开思考联想。题目要求考生针对两种教育观
去思考,若仅写其中一-种则只能算基本符合题意,若忽视材料而只写“尊重个性”“奋斗”“应试教育”等则容易落入话题写作窠臼
,是泛化写作。考生应按照要求从高中生的角度写作。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两种教育观并不存在非黑即白的关系,两者也,不存在对错优劣的区别。它们一是“精英阶层”为消除内卷化而
做出的多维度实现个体价值而不是仅仅聚焦于考名牌大学的努力,一者是“底层”为提升成功几率、实现自我价值而进行的奋斗
。从这个角度上讲,考生需要去分析两种教育观之间的差异及其产生的背景、适用的对象以及各自存在的不足,而不能进行孰
优孰劣的定论。考生应在此基础上关注、思考这个问题。考生只要围绕这两种教育观,从任何一个角度入手分析都可建构文章
。比如,考生可以分析两种教育观提出的背景、适用的对象、存在的隐患,等等;也可以综合论述;还可以高屋建瓴站在教育
大局观的角度看待问题,分析两种教育观的共同指向,即两种教育观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培养人,只不过途径、方法存在不同
,而方法不存在好坏,只有合适与否的差别。
【立意】1.环境不同,教育方法不同;
2.立足环境的教育更现实、更客观;
B.填鸭式教育背后也是人性关怀;
4.以快乐教育缓解教育的内卷化;
5.“因境施教”是对“因材施教”的发展。
【素材】1.付出自己的一切甚至是生命,省吃俭用,穿着朴素,就为了能够让山区的女孩们能够上大学。或许有很多人会认为不值得
,甚至不知道张桂梅校长人生的意义在哪儿。可就如她所说,她人生的意义就在于看着一个个女孩子能够考上好的大学。这或
许和世俗意义上,很多人追求的名利都不一样,可是人生本就没有标准的答案。你可以不理解松弛教育,但是你要理解刘瑜所
说的孩子教育的焦虑。你也可以不理解填鸭式的教育,但是要理解张桂梅校长的付出。
2.清华教授所说确实有理,最理想的教育是兴趣至上。因材施教才能使人才作用最大化,各个领域才会百花齐放。这是最理想
的状况。但张桂梅所说才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现实。这个世界并不公平,少部分人只需付出很少的代价,甚至没有代价就能
拥有世界上大部分资源;但底层人民穷极一生可能都不能让自己过上温饱的生活。在我国的状况还算乐观,寒门子弟至少能通
过学习改变命运。在这样的现状下,唯有拼命奋斗,才能华丽转身。我们又怎能去嘲弄现实的人呢?渴望丰满理想的同时,我
们也要俯下高傲的头颅看看骨感的现实。
B.对于我来说,一直陪伴我的就是拼努力,因为这是让我走向成功唯一的路。上了高中以后,这种感觉愈发强烈,因为你会发
现,身边的人都在努力,老师也在日复一日的强调这个字眼,我们比不上大城市里那些享受优质资源的学生,更不是富二代
,所以我们没有权利去选择不努力,一切的一切都是靠自己阿!或许现在的我们每天点着夜灯,看着日出捧着书,枕边始终伴
着书香,手边从不停下书写,但这一定是为了自己的未来去拼,是为了我们可以拥有选择自己兴趣的权利,该拼的时候我们必
须迎难而上!没有什么注定的天赋,因为努力一样可以和它比肩并超越!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浙江省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浙江省舟山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与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苏省常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情景默写,选择 简答,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