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套根据西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最新课本目录设计的教学设计,整套同步教学设计包含二年级下册一 万以内数的认识至八 总复习所有单元课文(含第一单元教学设计,第3单元教学设计,时、分、秒教学设计等),教学环节设计丰富,教学过程完整,无需百度云网盘即可直接下载全套优质完整版资源,首次下载后还可免费重复下载,欢迎下载使用!
最近下载
6871.1.1 数数(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例1---例3,第4页课堂活动,认识计算单位千、万。教学提示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在进行直观教学和操作活动时,把数一数,拨一拨等这些活动看成是发展学生能力的必要手段,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的学习方法。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动手操作,经历计数单位(千、万)产生的过程,认识计数单位“千”、“万”。2、过程与方法: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重点、难点重点:认识计数单位“千”、“万”。难点: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主题图、小棒、方格、木块、计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页例4、第5页例5,第5页课堂活动,数数和万以内数的组成。教学提示:在教学时,为了突破数数中“翻坎”这个难点,可让学生充分利用计数器,边拨边数,让学生借助计数器突破“满十向前一位进一”的难点,直观理解数的组成(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从而突破了数“翻坎数”这个难点,达到大多数学生都能正确地数万以内的数。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拨一拨、数一数,经历数出万以内数的过程,能用万以内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2)会按顺序数万以内的数,会在计数器上拨连续的数。(3)正确地数百以上、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2、过程与方法:正确地用万以内的数表达和交流信息,培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页例1,例2、第8页例3,课堂活动,万以内数的写法。教学提示:正确写中间有0的数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有效突破这一难点,在教学时,要及时要求学生通过数位表进行写数,强调数位上没有的数写0占位,然后通过多次练习,学生多次讲解,以期达到较好的效果。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经历探究写万以内数的过程,会写万以内的数,体会算珠或数字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的意义不同。(2)正确掌握中间、末尾有0的万以内数的写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正确的写数表达、交流信息,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与小伙伴的交流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重点、难点:重点:掌握万以内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页例4、例5,第9页试一试,万以内数的读法。教学提示:万以内数的读法是在学生学习了计数单位“千”和“万”的基础上进教学的,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万以内数的感性认识。所以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根据计算器上所拨的个数独立写出几个万以内的数,然后让学生读出会读的数,并根据数的特点让学生给这些数分类,由此引出有0的和没0两种数,为后面总结万以内数的读法做准备,通过观察、讨论、说一说等教学方式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借助计数器认识万以内数的读法,能正确读出万以内的数,结合具体的数,说出读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会正确地读数来交流信息,体验数学的价值。3、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11页例6、例7及课堂活动,算盘的初步认识。教学提示:注重学生操作,在实际操作中让学生了解算盘、认识算盘,知道算盘中的数位,学会读算盘上的数,切记老师不能以播放课件代替学生的亲手操作。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直观认识算盘,知道算盘各部分的名称,学会用算盘数数和记数。2、过程与方法:经历用算盘表示数、数数的操作过程,掌握用算盘记数的方法,初步渗透位值思想。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算盘的发展史,知道算盘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体会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和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性,增强民族自豪感。重点、难点:重点:认识算盘,会用算盘表示数。难点:带有上珠的数的读、写。教学准备: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4页例1、例2及15页课堂活动,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教学提示:学生已有了百以内数大小比较的经验,所以总体的教学思路是:淡化教师教的痕迹,突出学生学的过程。充分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展开教学活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数据,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并能够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方式归纳出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体验探索的过程,获得成功的喜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比较、理解数位的意义和数的实际大小掌握学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难点: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6~17页例1~例3及课堂活动,万以内较大数的估计。教学提示: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感知万以内数的多少,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具体含义,能够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结合具体情境,在对大数估计的过程中认识“多一些、少一些、少得多、多得多”,能根据已知的数学信息,判断和选择合适的数据。2、规程与方法:能用估计的数表达和交流信息,探索和理解估计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和发展学生初步的估计预测兴趣和能力,发展数感。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会用不同的方法估计较大的数。教学难点:理解
教学内容:P12—P21,整理与复习,练习四1、2、3、4、5和思考题,万以内数的组成、读法、写法、大小比较、较大数的估计。教学提示:在整理复习活动中,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去经历自主整理的过程,用他们自己理解的方式去探索和重建数学知识。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归类,梳理,构建知识网络图,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判断等方面的能力,养成合作的意识和勇于探索,善于反思的品质。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进一步熟练掌握万以内数的数数方法,能熟练、灵活地数万以内的数。(2) 熟练掌握数的组成,能熟练地读数和写数。(3)熟练掌握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会比较数的大小。(4)熟练掌握较大数估计的基本方法
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数的基础上编排的,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数的认识”教学十分重要的一段,也是学生数概念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在本单元之前,学生接触的都是比较小的数,这就限制了他们对自然环境、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认识。在本单元,学生将学习新的计数知识,用较大的数描述、交流学校生活或社会生活里的事件与现象,他们的数感会有明显的发展。我国的计数,习惯把数位分成个级、万级、亿级,每一级都是四个数位,每一级上的数都是万以内的数。读、写多位数一般都分解成两个或三个万以内数在不同数级上进行读、写。从这点来说,本单元对以后教学多位数有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 学生在100以内数的基础上认识万以内的
教学内容:教科书23页例1---例3,24页课堂活动,千米的认识。教学提示: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基础。千米的长度观念比较难建立,除了选用教材中提供的资源,教师还应该自主开发一些学生身边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对于千米的感受,应将实际感受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结合起来。教学“千米”时,一定让学生们实地走一走,知道从哪里走到哪里(或往返几次)正好走了1千米,使他们初步形成千米的长度观念。学生形成了较清晰的长度单位的观念,对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就容易掌握。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km),知道1千米有多长。(2)知道1 km=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页例4及第25页课堂活动,毫米的认识。教学提示:毫米是一个较小的长度单位,测量时不足1厘米时,才会用到毫米,所以本节课应从毫米与厘米的关系引入,让学生在测量中体验“毫米”产生的需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对毫米的认识可以安排以下几个环节:直观观察实物----画线段中感受----手势表示毫米-----估一估量一量的实际应用,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与抽象的交替中自主构建毫米的表象,完善对毫米的认识,及毫米在测量时的应用,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概念,感知1毫米有多长,知道1厘米=10毫米。2、过程与方法
2.3 体验千米教学内容:教科书28页—29页,综合与实践内容,体验千米。教学提示: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用不同的方法来感受并体验1千米有多长,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拉一拉、走一走、说一说、想一想、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经历认识1千米有多长的过程,感受长度单位的实用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难
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安排了认识千米、毫米和实践活动“体验千米”2个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有了米、厘米的认识,知道分米的基础上,进一步编排的关于测量内容中的最后2个长度单位的认识。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学生对长度单位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能在实践活动中体会长度单位米、厘米的含义,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由于千米是长度单位中最大的一个单位,学生要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难度较大。而毫米是长度单位中较小的一个单位,学生在学习、生活实际中用得也比较少,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础要求,学生只需“知道毫米”。所以,本单元的导学重点在于体会千米的含义,建构1千米长度观念,会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0页的主题图,第31页例1、例2及试一试,整十、整百数相加减。教学提示:相对于其他学习内容来说,计算教学显得枯燥乏味。针对这一点,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为学生提供自主参与的机会。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出多位数的加减法,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探究并掌握整十、整百数相加减的口算方法,几百、几百几十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2)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的算理,在巩固计算的同时,加深加减关系的理解。(3)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数感。2、过程与方法:体验整十、整百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能正确地
教学内容:教科书32页例3、例4,33页课堂活动,运用整十、整百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和加减法的验算。教学提示:给学生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感悟到检验的重要性,学会加减法的检验方法,更重要的是,养成计算结束马上检验的良好计算习惯。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运用整十、整百数家家发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2)结合具体情境理解验算的意义,掌握加减法的验算方法。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验算方法的过程,炭灰验算方法的多样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检验的重要性,使他们养成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重点、难点:重点:学会
教学内容:教科书36例5、例6,37页课堂活动和练习七相关习题,加减反的简单估算。教学提示:要通过具体的情境,让学生估算弄明白估算的价值和意义。不能为估算而估算,坚决杜绝,有些学生是先算出准确答案,再给准确数找近似数就算这种估算方式。要让学生会用估算去检验计算结果的合理性。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加减法的简单估算,经历探索估算方法的过程,学习初步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2、过程与方法:培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灵活解决生活中的估算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估算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培养估算的意识养成估算习惯。重点、难点: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8页例1、例2及课堂活动,练习八1---4题,不进位、不连续进位的三位数加法。教学提示: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和已有经验,采用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自己的探索,创造出各种不同的算法。然后,教师有目的的组织学生对这些算法加以对比和甄别,选出最好的或自己最喜欢的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和最优化的和谐统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不进位和不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计算三位数的进位加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计算方法
3.2.2 三位数的加法(连续进位)教学内容:教科书39页—40页例3、例4,课堂活动1、2,练习八第7题,连续进位的三位数加法。教学提示:在教学中注重利用学生学习的迁移规律,放手给学生自主学习,先让学生尝试先独立计算例题,再交流算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算法的精神。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计算连续进位的三位数进位加法,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2)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的解题思路,掌握它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提高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学会与人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3页例1、例2及44页课堂活动,不退位和不连续退位的三位数减法。教学提示: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又有了三位数加三位数笔算的经验积累,所以引导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进行迁移,自主理解掌握三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笔算方法是非常简单的。反而是减法的验算,不同于前面刚刚学过的加法的验算,所以我把重点放在了理解掌握验算方法上面。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探究并掌握三位数不退位和不连续退位的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退1当十”的算理,并能正确进行计算。(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数学的价值。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4--45页例3、例4及47页练习九5、6、7题,连续退位的三位数减法。教学提示:注重算理的理解,多创造机会让学生讲计算过程,不断巩固计算法则,并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导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减三位数(退位减)计算方法的过程,经历算法的发展过程,能计算三位数减三位数(退位减)。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独立地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享受独立思考后发表自己见解的快乐,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习的主动性,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重点、难点: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5页例5,完成第45页课堂活动和第47页练习九第8--9题,整百数减三位数的计算。教学提示:学生在做题过程中,有忘记借位后减1的情况,使计算出错,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在进行连续借时注意要“记帐”,在自己位减的时候要先减上再减下,这些要多进行练习。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整百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计算三位数的退位减法。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理解整百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并能说出计算的过程。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经历用连续退位减法的方法来迁移学习整百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重点、难点:重点: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9--51页例1、例2及课堂活动第1,2题,练习十第1,2题,事物的简单变化规律。教学提示:在本节课中,注重培养让学生把话说规范的习惯,学生在认识变化的规律时,可以先由老师“扶”着说出,是几个图形为一组,每组是按什么顺序一组一组重复排列的,再到老师“放”开让学生自己说,使学生的语言逐步达到用词准确,表达完整,思维清晰。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并能按照规律画出图形。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激发探索规律的欲望,培养探索、发现规律的意识和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初步体验感知同样的规律可以用不同的形式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9--51页例3、例4及课堂活动第3题,练习十第3,4题及思考题,数的简单变化规律。教学提示:依据本节课探究性和活动性比较强的特点,可为学生设置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推理的能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数列排列绿,并能按照规律填数。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探索简单变化规律的过程,体会找规律的方法,初步形成探索意识。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学和听的习惯,体会同学之间互相学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获取知识的途径。重点、难点:重点:体验找规律的过程,体会找规律的方法,初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2-53页例1、例2及课堂活动,求剩余问题和简单的比多(比少)求和问题。教学提示: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大胆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编题,不仅使学生有兴趣,而且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逻辑思维能力。多让学生之间讨论、交流,使每一位学生充分地参与认知活动,保证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初步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解决具体情境,能说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思想,让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4页例3、第55页课堂活动,练习十一第10题,开放性问题的解题方法。教学提示:让学生在做数学中学数学,在学数学中用数学,在用数学中爱数学。体现了“在快乐中学数学,学快乐的数学”这一教学理念。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综合应用加减法和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分析、推理、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重点、难点:重点: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难点:采取有序列举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学生准备:演算纸、面包车、小轿车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8页整理与复习1,58—59页练习十二1--6题,复习三位数加减法的口算、估算、竖式计算和验算。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回顾本单元学习内容的基础上,总结自己的收获,提出不理解的问题。2、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估算和笔算的方法,并感受算法的多样化。3、能根据现实生活情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并能解决问题。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整理知识、回顾学法的学习习惯。重点、难点:重点:进一步掌握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熟练计算。难点:通过回忆、整理、复习和练习,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技能。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8页的整理与复习第2题,练习十二第7--13题、思考题,复习探索规律和解决问题。教学提示:分清复习课和练习课的区别,不要把复习课上成练习课。在复习课内容设计上要有层次性,题型要有整体性与系统性,避免题型过于多和乱。教学目标:1、 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简单规律的意识和能力。2、 进一步培养学生根据现实生活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理解掌握解决问题的过程、步骤与方法。3、 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重点、难点:重点:复习和巩固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会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难点:培养探索简单规律的意识和能力;理解掌握
3.7 参观南村养鸡场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2,63页,参观南村养鸡场。教学提示: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靠模仿与记忆,也不能一味地进行解题训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在现实情境中,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发现简单实际问题,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发展估算意识和合情推理能力。2、在参与活动中,感受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初步形成活动反思意识,积累实践活动经验。3、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重点、难点:重点:
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百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探索并掌握三位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初步学习探索规律,并结合生活实际解决问题。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分以下八个部分:1、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教材创设了算气球个数、算苹果个数、算两位同学家相距的米数、算文学读物的册数等情境,选取的数字都是整十、整百数,目的是通过熟悉的生活场景,提出用加减法解答的问题,学习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2、加减法的估算。教材通过接种乙肝疫苗、算MP4价钱等情境,引导学生掌握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方法。3、三位数的加法。教材通过呈现直观的实物为例,引导学生理解三位数加法算理,掌握算法,又通过“议一议”的形式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4页例题1及65页课堂活动1、4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提示:为学生创设学习活动情景,把课堂变成数学活动探索的场所。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把知识点的教学融入到学生的操作活动中,在活动中体验和学习数学。如可以通过“量一量”、“折一折”和“比一比”这些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且发现了两者的异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操作、比较,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各部分的名称,能按照要求在方格纸画长方形和正方形。(2)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5页例2及第65页的课堂活动2、3题,练习十三第3、5题,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教学提示: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让他们用不同的方法制作平行四边形,并联系制作过程交流平行四边形的特点。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结合现实情景,在操作活动中认识平行四边形,让学生感受平行四边形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初步感受平行四边形的特性及与长方形的联系,加深对平行四边形的理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重点、难点:重点:在操作活动中认识平行四边形。难点: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联系与区别。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木条做的长方形。学生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6页例3、例4及第67页、第68页的内容,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圆的拼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多数学生能用三角形、长方形等一些基本的图形拼出组合图形,并能通过想象给拼出的图形取名。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拼图的活动过程,加深学生对简单几何图形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重点、难点:重点:让学生经历拼组图形的过程。难点:发现并感知图形之间的变化及联系。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一些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形等基本图形。学生准备:每组发一个信封。里面装有
教材分析本单元编排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平行四边形、拼组图形四个教学内容。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是学生在二年级(上)对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直角有了初步认识,并能进行简单辨认的基础上,进一步安排的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认识,它是学生以后学习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面积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认识基础。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2、平行四边形。这部分教材引导学生从实物情境中抽象出平行四边形,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平行四边形,它是学生以后进一步学习平行四边形特征和面积计算的基础。3、拼组图形。拼组图形是在学生已经有了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的初步认识,对长方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0页例1、例2和71页课堂活动,除法竖式的计算方法。教学提示:除法竖式的认识和计算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口算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初步认识除法竖式的书写及每一步的含义,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和学习除法竖式,因此,需要教师创设情境展开教学,激发和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同时对竖式的除号及每一步含义要引导学生去理解,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除法竖式的含义、算理,从而能正确、快速地进行计算。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2)让学生学会用竖式计算出发的方法,掌握除法竖式书写格式。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细心计算的习惯。3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1--72页例3、例4,及课堂活动相关练习,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教学提示:《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的平台,把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作为教学的主线,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余数,认识余数。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具展示、学具操作、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感。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结合具体情况,经历认识余数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2)学会用竖式计算除法,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个数的意义。2、过程与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3页例5、课堂活动及第74页练习十四2--4题,有余数除法的计算,余数与除数的关系。教学提示: 数学只有和生活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才能够真正被激发,如此获得的数学知识才有可能被真正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题的设计和练习的设计,要注意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让学生很好的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探索有余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试商能力
教材分析这部分的教材是在学生已学习了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单元主要教学内容: 1、除法竖式的认识。2、有余数的除法。3、有余数的除法练习课。有余数除法是除法试商的基础,在用一位数除,商是一位数的除法中,能够整除的是少数,有余数的是大量的。因此,在除法试商时,要大量用到有余数除法。把这一部分内容学好,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有余数除法,就为以后学习除法试商打下了可靠的基础。例1、例2(利用表内除法教学竖式)(1)利用情境引出数学问题;(2)利用学过的表内除法教学竖式,通过在竖式中注明各部分名称,帮助学生理解各部分的含义。教学时要结合竖式的计算过程让学生讨论交流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和竖式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6--77页例1、例2、例3和第78--79页相关的课堂活动,认识时和分。教学提示:在教学中,学生通过“看一看”“拨一拨”“写一写”等操作活动,观察认识钟面,突破了难点。学生在操作中交流,在交流中感悟,在感悟中建立了时间的模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钟面的观察,使学生认识秒针和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2)借助生活经验体验1时、1分的长短,建立单位时间的概念。2、过程与方法:在感受用1分时间所做事情的活动中,让学生初步建立起分的时间观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观察、认识钟面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探究能力以及积极主动学习的情感与态度。体验数学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7--78页例4及第78--79页相关的课堂活动,认识秒。教学提示:“秒”是较小的计量时间的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那样可以借助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小学生一般不易感知1秒和几秒有多长。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1秒、几秒的时间观念。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拨钟等活动,继续让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1分=60秒。2、过程与方法:通过参与1时、1秒的活动,使学生体会1时、1秒的长短,初步建构起1时、1秒的时间观念。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探索1分等于60秒的形成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时间与生活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9页的例5及80页课堂活动,认识几时几分。教学提示: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生活背景中,通过一步一步的观察,体验时间的变化,明白真正的时刻,清楚地看出时针在数字几和几之间,就是表示几时多,然后观察分针指着几,就是几个5分。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认识几时几分,掌握几时几分的两种书写方法。(2)在观察钟面的过程中,学会正确的读、写几时几分。(3)正确区分时针、分针走过的小格所表示的时间。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具体情境对学生进行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教育。重点、难点:重点:能正确地认钟面上的时刻,并用两种不同形式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3页例1及课堂活动,时、分、秒的换算。教学提示: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例,作好两个铺垫。一是让学生理解行相同的距离,所用时间少的,行得快;二是让学生理解,单位相同的可以直接进行比较。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时间单位的换算过程,掌握时间单位的换算方法。(2)能进行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能运用单位换算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具体情境对学生进行遵守时间、珍惜时间教育。重点、难点:重点:掌握时间单位之间换算的方法。难点:能进行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教学准备:教师准备: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4页例2、例3,第85-87页课堂活动第1,3题,练习十六第6题,求经过时间(经过时间是整时或不超过1时)的计算。教学提示:教学时,重点应放在组织学生对问题的讨论、合作交流上,让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索,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学习活动的促进作用。同时,要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多样化,重视学生合情的推理。对于学生求经过的时间可以不要求写出具体的算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计算经过时间的基本方法,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计算经过了几时或几分的时间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培养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重点、难点:重点: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5页例4及课堂活动第2题,第86,87页练习十六第3,4,5题,经过时间既有时又有分的计算。教学提示:在设计和开展本节课的教学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出发,不仅要考虑到数学自身的特点,同时还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计算经过时间的基本方法,会计算经过时间。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计算经过了几时几分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数学与日
教材分析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有了对钟表的初步认识,会认几时、几时半、大约几时的基础上进一步编排的对钟表的具体认识。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分为以下两部分:1、认识钟表。这部分内容是在一年级(下)学生对钟表有了几时、几时半、大约几时的初步认识之后,进一步认识钟表面具体时刻的内容,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要能够认识钟表所表示的准确的“几时几分”,并能写出钟表所表示的具体时刻;同时,在这一单元中,学生还要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分、秒的长短,具有一定的时间观念。2、解决问题。在这一小节中,学生要能够运用第一小节所学习的关于钟表认识的知识来解决学习、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涉及时、分、秒的简单换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0页例1,第91页课堂活动第1题和第92,93页练习十八第1,2题,不同标准的分类。教学提示:要求学生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如数量,形状,颜色)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在比较、排列、分类的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能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者自己选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感受分类与分类标准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经历参与分类的全过程,在分类活动中培养学生比较能力、分析能力、分类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参与分类的全过程,在分类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重点、难点:重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1--94页,例2,课堂活动第2题和练习十八3--5题,认识象形统计图。教学提示:课堂教学中可以组织多种不同的分类活动,并根据每项活动内容采用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全班参与等活动形式,通过整理书包、整理衣物、分卡片、找不同的图形等活动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体现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例,让学生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学习用符号表示统计的物体。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与整理的过程,了解整理数据的简单方法,并能用自己的方式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克服统计活动中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重点、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4页例3及95页课堂活动第1题,96页练习十九第1题,整理数据的简单方法。教学提示:在具体的比较中,让学生切身体验用画“正”字的方法进行分类统计的方便和快捷。教师要注意多让学生写写正字,把笔顺写正确。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习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1)在统计过程中能积极思考,学生能选择适宜的方法整理数据,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2)让学生体会用画“√”和画“正”字的方法进行整理,既清楚又方便,感受整理的必要性和优越性,体会整理是现实生活的需要。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整理数据的过程中,增强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情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5页例4,第96,97页课堂活动第2题和练习十九第2--4题,认识简单的统计表。教学提示:本例题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统计表,教学时老师要注意两点:一是关于统计表只让学生直观的认识即可。二是填完统计表后,可以让学生对照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地分析。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巩固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数据,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学习简单统计方法,并完成相应的统计表。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正确地填写统计表,渗透统计思想及方法,培养学生动脑的习惯,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重点、难点重点
7.5 每天锻炼1时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8--99页的内容,每天锻炼1时。活动提示:在教学或实践活动组织的中,教师要结合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思想品德教育。例如:热爱祖国教育、珍惜时间教育、积极认真参加体育活动的教育等等。活动目的:1、通过调查每天锻炼身体的时间,让学生认识到我们每天的活动都与时间有关系,增强学生的时间观念。2、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各种活动的时间,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养成遵守作息时间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活动准备:1、课前把学生分成4个小组,每个小组完成一张时间统计表格,设小组长一名。(每个小组统计一个方面的内容)2、教师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0页的内容和练习二十的相关练习,复习万以内数的认识及三位数的加减法。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加深对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计数单位、数数、数的组成、读数和写数、数的大小比较等知识的理解,提高对万以内数的概念的掌握水平。(2)加深对三位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2、过程与方法: 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整体认知结构。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整理与复习所学知识的过程,初步学会一些整理数学知识的方法,培养自觉整理与复习的意识和习惯。重点、难点:重点:加深对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计数单位、数数、数的组成、读数和写数、数的大小比较等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万以内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0页及相关练习,复习有关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有关知识。教学提示:教学中既注重多种教学活动方式相结合,也注重知识点轻重的调控,对学生掌握较好的知识点可以一带而过,对有难度有困难的知识点舍得给学生时间让他们深入研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平面图形特征,巩固加深对平面图形特征的掌握,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2、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沟通图形与图形、图形与其他知识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系统化。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整理复习的过程中尝试体验整理知识的方法及在此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的学习习惯。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平面图形特征。难点:沟通知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1页第6,7,8题,第105,106页练习二十第15,16,17题及第22,25题,复习时间单位、长度单位的有关知识。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加深对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和时间单位时、分、秒的认识;进一步熟练掌握单位间的简单换算方法;熟练掌握时刻的认读、书写方法;能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2、过程与方法:(1)通过复习建立知识间的联系,灵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实践能力。(2)在复习过程中感悟、学习整理的方法,进一步培养整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复习,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和
教学内容:教科书101页第9、10题,106页第20、21题,复习有余数的除法。教学提示:注重复习课中的练习设计,复习课中的练习,既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的过程,又是智力技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因此设计好的数学复习课的练习,是提高数学复习课效率的重一环。在练习的设计中选择学生平时出错较多和体现典型解题思路的习题,注意问题的综合性和呈现方式的多样化,既巩固基础知识和技能,又能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与巩固,进一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能正确理解并解答有关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简单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2、过程与方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102页11、12题,练习二十24题等收集和整理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2、过程与方法: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重点、难点: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难点: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提前复习第七
教材分析本单元为全册内容的总复习,教科书分两部分安排。第一部分侧重教材知识点的整理和回顾,结合知识点的整理安排了少量的基础性练习。第二部分(练习二十)重在练习,通过一定的综合性联系,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第一部分对本册知识进行了归类,主要有“万以内数的认识及三位数加减法”、“常见的量”、“有余数的除法”、“认识图形”、“收集与整理”等。每个知识点后都安排了相应的基础性练习。这对学生知识的整理是一个帮助,也能使学生在练习时,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第二部分练习二十,共有25个题。第1---5题是万以内数的认识,第6、7题是找规律,第8—12题是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计算,包括:口算、竖式计算等,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注册成功
300万一线老师的共同选择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