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测试题(共63张PPT)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测试题(共63张PPT)第1页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测试题(共63张PPT)第2页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测试题(共63张PPT)第3页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测试题(共63张PPT)第4页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测试题(共63张PPT)第5页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测试题(共63张PPT)第6页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测试题(共63张PPT)第7页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测试题(共63张PPT)第8页
    还剩5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测试题(共63张PPT)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测试题(共63张PPT),共60页。
    【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弼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①当世之君矣。”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②之。弗信。乃西至秦,说惠王,弗用,乃东之赵,赵相奉阳君弗说之。去游燕,岁余而后得见……(选自《史记·苏秦列传》)【注释】①说:劝说,说服②少:轻视,贬低。9.解释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⑴饿其体肤(   )⑵衡于虑(   )⑶出游数岁(   )⑷期年,以出揣摩(   )
    10.用“/”为文中画线,画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
    【乙】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①当世之君矣。”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②之。弗信。乃西至秦,说惠王,弗用,乃东之赵,赵相奉阳君弗说之。去游燕,岁余而后得见……(选自《史记·苏秦列传》)【注释】①说:劝说,说服②少:轻视,贬低。
    1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⑴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⑵入则无法家弼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⑶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
    【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弼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①当世之君矣。”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②之。弗信。乃西至秦,说惠王,弗用,乃东之赵,赵相奉阳君弗说之。去游燕,岁余而后得见……(选自《史记·苏秦列传》)【注释】①说:劝说,说服②少:轻视,贬低。
    12.【乙】文苏秦的经历能否作为【甲】文论点的事实论据?请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3分)
    答案:9.⑴使……饥饿⑵同“横”, 梗塞,指不顺⑶游历⑷一年10. 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11.⑴用这些方法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动, 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原来没有的才能⑵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国家的侵扰,这样的国家就常常走向灭亡。⑶(苏秦)于是就闭门不出,把自己的藏书全部阅读了一遍。12. 能。【乙】文通过写苏秦出游失败后遭受家人冷遇,然后刻苦读书,最后取得成功的事例,证明生于忧患这一观点,符合【甲】文的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以可以作为【甲】文的事实论据。
    苏秦,东周洛阳人。他往东去到齐国从师,曾在鬼谷先生那儿研习学问。他出外游历了好几年,非常狼狈地回到家里。他的哥哥、弟弟、嫂子、妹妹、妻子、侍妾都暗地里讥笑他,说:“周人的风俗,向来是治理产业,努力从事工商,以博取十分之二的利润为目的。如今你去掉了根本去搬弄口舌,穷途末路,不也应该吗?”苏秦听了这些话,心里感到惭愧而暗自伤心,就关门不出,把他的书都取出来,再次发愤阅读,说:“一个读书人已经埋头读书了,却不能用自己的知识去取得高位和荣耀,书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处呢?”于是,他从这些书中找出一本周书《阴符》,伏案攻读。读了一年,他从书中找出了许多揣摩国君心意的诀窍,说道:“凭借这些知识,我可以去游说当代的国君了。”他打算去游说周显王,显王的近臣们平素就熟悉苏秦,都轻视他。
    阅读【甲】【乙】两则选文,完成9-13题。(12分)【甲】① 舜发于畎亩之中,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 百里奚举于市。②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③ 人恒过, 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④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乙】 贞观1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2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再者,不敢纵逸。朕每思伤其身者 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3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朕既在九重4,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5。【注释】1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年号。2存:抚恤。3耽:沉溺。4九重:深宫之内。5存意:用心操劳国事。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必先苦其心志(     )(2)行弗乱其所为(       )犹割股以啖腹(     ) (4)若耽嗜滋味(        )
    10、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A、管夷吾举于世/皆以美于徐公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时有物外之趣C、曾益其所不能/其如土石何     D、故卿等为朕之耳目/辍耕之垄上
    11、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第3段中划横线的句子。(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① 舜发于畎亩之中,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 百里奚举于市。②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③ 人恒过, 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④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2、【甲】文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开头先A ,接着提出了担任治国重任的人才必须经过磨炼的观点,然后从正反两面进行推论,最后概括出B的中心论点。【乙】文太宗认为“为君之道”首先要C。(3分)
    阅读【甲】【乙】两则选文,完成9-13题。(12分)【甲】① 舜发于畎亩之中,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 百里奚举于市。②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③ 人恒过, 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④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乙】 贞观1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2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再者,不敢纵逸。朕每思伤其身者 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3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朕既在九重4,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5。【注释】1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年号。2存:抚恤。3耽:沉溺。4九重:深宫之内。5存意:用心操劳国事。
    13、【甲】【乙】两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都提出了治国的观点,这些观点有何异同?请结合选文内容具体分析。(3分)
    答案: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1)必先苦其心志(     )(2)行弗乱其所为(       )(3)犹割股以啖腹(     ) (4)若耽嗜滋味(        )【参考答案】(1)使…痛苦(2)违背(意愿)(3)大腿(4)喜欢,特别爱好10、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A、管夷吾举于世/皆以美于徐公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时有物外之趣C、曾益其所不能/其如土石何     D、故卿等为朕之耳目/辍耕之垄上【参考答案】B11、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第3段中划横线的句子。(2分)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个人常常是犯了错误,以后才能(注意)改正。12、【甲】文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开头先A ,接着提出了担任治国重任的人才必须经过磨炼的观点,然后从正反两面进行推论,最后概括出B的中心论点。【乙】文太宗认为“为君之道”首先要C。(3分)【参考答案】A:列举事例;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C:先抚恤百姓(心存百姓)13、【甲】【乙】两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都提出了治国的观点,这些观点有何异同?请结合选文内容具体分析。(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同:都强调了治国需贤臣辅佐这一内因。甲文强调朝廷要有严格执法、直言敢谏的贤士;乙文强调贤臣犹如君主的耳目,要用心操劳国事。异:甲文还强调外因也能导致亡国的观点,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国家就会灭亡。而乙文没有涉及外因。
    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臣们说:“做国君所应当遵循的原则,必须首先关心百姓。如果用损害百姓的办法来满足自身的享乐,那就像从自己腿上割肉来充饥一样,肚子填饱了,人也就死了。再说,我从不敢放纵自己的欲求。使人身体受到损害的原因不在别的,都是由于自己贪欲才酿成的灾祸。如果一味沉溺于吃喝,沉湎于声色,那么这些欲望越多,所受到的损害也就越大,这样既妨害国家大事,又扰乱百姓。”贞观六年,唐太宗对侍臣们说:“古代的昏君,他们的耳目都受到蒙蔽,弄不清哪些政策是成功的,哪些政策的失败的,帝王不知道自己有哪些过错,于是渐渐导致国灭身亡。我既然住在深宫之内,不可能完全知道天下所有的事情,所以希望你们诸位起到我的耳目的作用。不要以为国家太平,边疆安宁,就不用心操劳国事了。”
    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②孰 难?”房玄龄曰:“草昧③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④,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注】①上:指唐太宗。②守成:保持成就。③草昧:蒙昧、模糊不定的状态。④忽:不注意,不重视。15.请用“/”标示出下面文言文语句的停顿(只标示一处)。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舜发于吠亩之中    发     ②人则无法家拂土    拂     ③创业与守成孰难    孰     
    17.选出下列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知守成之难B.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C.国恒亡                今亡亦死D.征与吾共安天下          安求其能千里也
    18.翻译文中划线语句。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②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
    19.【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与【甲】文中孟子的思想有相似之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答案】1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6.①起,指任用 ②通“弼”,辅佐 ③谁17.A18.①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②然而创业的艰难,已成为过去的往事。19.唐太宗和孟子都认为治理国家要有“忧患意识”。国君只有居安思危,常念“守成之难”,才能使国家基业稳定。
    参考译文:【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乙】唐太宗问身边大臣:“创业与守成哪个难?”房玄龄:“建国之前,与各路英雄一起角逐争斗而后使他们臣服,还是创业难!”魏征说:“自古以来的帝王,莫不是从艰难境地取得天下,又于安逸中失去天下,守成更难!”太宗说:“玄龄与我共同打下江山,出生入死,所以更体会到创业的艰难。魏征与我共同安定天下,常常担心富贵而导致骄奢,忘乎所以而产生祸乱,所以懂得守成更难。然而创业的艰难,已成为过去的往事,守成的艰难,正应当与诸位慎重对待。”玄龄等人行礼道:“陛下说这一番话,是国家百姓的福气呀!”
    文言文阅读(15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1)管夷吾举于士(        )  (2)行拂乱其所为(        )(3)及其稍长    (        )  (4)或因而抄录(        )
    13.下列选项中加点的字“以”与“太夫人以荻画地”中的“以”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以刀劈狼首  B策之不以其道 C属予作文以记之 D徒以有先生也
    15.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行拂/乱/其所为C欧阳公/四岁/而孤               D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
    1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17、经历磨难,让你有力量背负着痛苦继续行走,即使是用残损的手掌,也能抚平生活的创痕。甲文中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是什么?甲乙两文的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3分)     
    答案:13.A(2分)14. (1)狱官   (2)违背  (3)等到  (4)有时(每个1分,共4分)15.A  (2分)16. (1)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2)太夫人用芦苇秆在地上画,用这样的方式教欧阳修写字。(本题每个2分,共4分)17.客观因素:艰苦的生活环境。  启示:成才、成功都必须经历一番艰难困苦,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信心。(每问2分,共4分,结合文章回答合理即可)
    欧阳修在四岁时失去了父亲,家境贫穷,没有钱供他上学。欧阳修的母亲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让他学习写诗。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他就到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借此机会抄录下来。以至于白天黑夜废寝忘食,欧阳修只一心一意努力读书。他从小时候起所写的诗歌文章,就与大人一样有文采。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22—25题。(12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   【乙】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豉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选自)
    2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1)苦其心志    苦: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衡:      (3)至于鄙      鄙:        (4)卒得反国             卒:      
    23.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喟然叹日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B.被服以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故宋昭公亡而能悟            温故而知新 D.孙叔敖举于海                所恶有甚于死者
    24.请翻译下列句子。(4分)(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2)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                        
    25.结合甲、乙两文,概括宋昭公“离国家失社稷”的原因。(2分)
    答案:(三)(12分)22.(1)使……痛苦(1分)  (2)通“横”,梗塞、不顺(1分) (3)边境 (边远的地方)(1分)    (4)最终(终于,最后)(1分)23.C (2分)24.(I)从脸色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征”,表现,显露,O.5分;“喻”,了解,明白,O.5分;句意1分)(2分) (2)朝内朝外都不能使我听到我的过失.因此到了这个地步!(“闻”.使……听到,O.5分;“是以”,因此,O.5分;句意1分)(2分)    ’25.“谄谀者众”;(1分)无“法家拂士”(1分)    。附:课外文言文翻译   宋昭公亡国后出逃,到达了边境,感慨说道:“我知道亡国的原因了。我朝做官的千百人.施政做事,没有一个不说:‘我们君主圣明!’侍从妃子数百人,披着衣服站立,没有一个不说:‘我们君主长得英俊!’朝内朝外都不能使我听到我的过失,因此到了这个地步!”在宋昭公看来,做君王的离开国家失掉社稷,是因为说谄媚的话人太多。所以宋昭公逃出了国家后能够醒悟,最后得以返回国家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79题。(9分)文言文对比阅读【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以不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选自《吕氏春秋》
    7.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舜发于畎亩之中                    困于心,衡于虑                             王数封我矣                             而子辞                                      
    8.翻译句子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
    9.问答题:写乙文孙叔敖之子“请寝之丘”为封地的原因是什么?结合甲文进行解释。
    答案:7. 发:起,指被任用衡:通“横”,梗塞、不顺数:多次辞:推辞,谢绝8.(1)这样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2)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东西当作自己所喜爱的东西。9.【参考答案】接受肥沃的土地,一定会是兵家必争,没办法长期占有,而寝之丘是一块不吉利的土地,楚人和越人都很忌讳,所以能够长期占有,孙叔敖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懂得甲文中的居安思危的精神,不仅在位之时不倨傲,多次拒绝大王的封赏,在将死之时也告诫儿子只能接受不吉利的土地。
    【乙文翻译参考】 孙叔敖患了(重)病,临死的时候告诫他的儿子说:“大王多次赐给我土地,我都没有接受。如果我死了,大王就会赐给你土地,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富饶的土地。楚和越国之间有个寝丘,这个地方土地贫瘠,而且地名很不吉利。楚人長惧鬼,而越人迷信鬼神和灾祥。所以,能够长久占有的封地,恐怕只有这块土地了。”孙叔数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赐给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谢绝了,请求赐给寝丘,所以这块土地至今没有被他人占有。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心目中的利益看作利益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东西当作自己所喜爱的东西,这就是有智慧的人不同于世俗的人的原因。
    【古文阅读】【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二章》) 【乙】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元符三年进士。时天下久平,武备宽弛,东南尤甚。…… 论奏未终,上拂衣起。禾引上衣,请毕其说。衣裾落,上曰:“碎朕衣矣。”禾言:“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言愈切,上变色曰:“卿能如此,朕复何忧?”内侍请上易衣,上却之曰:“留以旌直臣。”(节选自《宋史》,有删改)【注释】①曹:辈,等。  ②旌:表彰。
    8.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入则无法家拂士   _______   (2)内侍请上易衣________
    9. 翻译下列句子。(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卿能如此,朕复何忧?
    10. 【乙】文中的____________(原文)与【甲】文中的____________主旨句异曲同工。【乙】文中的“上”是一个________的人。
    【答案】8. (1). “拂”通“弼”,辅佐。    (2). 易:换。   9. 示例;(1)通过这样的方法,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没有的才干。  (2)你能像这样尽心进言,我还有什么可忧虑呢?   10.   (1). 示例: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 “上”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    (3). 虚心纳谏或、开明或广开言路等。【解析】8. 试题分析: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的两个字都是古今异义词,如“易”:换。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所以”“动”“曾益”“卿”“朕”等字词的翻译。10.试题分析:文言文要点的提取。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一空与二空,乙文中的“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与甲文中的“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异曲同工。三空,把握好文言文的人物精神品质,概括人物的件洛的特点,我们可以分析具体事件,因为事件可以反映人物的品格;分析各种描写,因为通过描写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卿能如此,朕复何忧”“上却之曰:留以旌直臣”等描写,可以看出皇上是一个虚心纳谏的君主。
    (二)译文(部分):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考中元符三年进士。天下长久太平,军备松弛,东南一带尤其严重。陈禾上奏还没结束,皇上就恼怒地拂衣而起。陈禾拉住皇上的衣服,请求让自己说完。衣袖被撕落,皇上说:“正言撕破我的衣服啦。”陈禾说:“陛下不惜被撕破衣服,我难道敢吝惜头颅来报答陛下吗?这些人今天得到富贵的好处,陛下将来会遭受危亡的祸患。”陈禾的言辞更加激烈,皇上改变了脸色说:“你能像这样尽心进言,我还有什么可忧虑呢?”内侍请皇上换衣服,皇上回绝他说:“留着破衣表彰正直的大臣。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10分)【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乙】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牙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牙,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牙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牙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壹匡天下管仲之谋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选自《群书治要》11.选择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错误的一项(  )。(2分)A.人恒过( 常常 )            B.而后作( 有所作为)C.鲍叔终善遇之( 待遇 )      D.及小白立( 等到  )
    1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管仲既用,任政于齐,桓公以霸。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10分)【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乙】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牙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牙,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牙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牙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壹匡天下管仲之谋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选自《群书治要》
    13.【甲】文中,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分)
    14.【甲】文告讲我们“磨难造就人才”,【乙】文中的管仲经历了哪些磨难?结合课文“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理解,另举一事例来证明这一观点(4分)
    答案:11,C  (2分)  12, (1)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的性情坚韧,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1分) (2)管仲被任用后,在齐国当政,齐桓公因此称霸天下。(1分) 13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就应入则有法家拂士,出则有敌国外患(2分)14(1)磨难:管仲贫困,管仲囚焉。(2分)(2)略(2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兽有猱①,小而善缘,利爪。虎首痒,辄使猱爬搔之。不休,成穴,虎殊快②不觉也。猱徐取其脑啖之,而汰其余③以奉虎曰:“余偶有所获,腥不敢私,以献左右。”虎曰:“忠哉,猱也!爱我而忘其口腹。”啖已又弗觉也。久而虎脑空,痛发,迹猱,猱则已走避高木,虎跳踉大吼乃死。 ——刘元卿《猱》 【注释】①猱ná:古书上说的一种猴。②殊快:很舒服。③汰其余:要扔掉的余渣。汰,扔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必先苦其心志 苦() ②久而虎脑空,痛发,迹猱 迹() ③虎首痒,辄使猱爬搔之 辄( ) ④猱则已走避高木 则()
    2.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 余偶有所获,腥不敢私,以献左右。译句: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兽有猱①,小而善缘,利爪。虎首痒,辄使猱爬搔之。不休,成穴,虎殊快②不觉也。猱徐取其脑啖之,而汰其余③以奉虎曰:“余偶有所获,腥不敢私,以献左右。”虎曰:“忠哉,猱也!爱我而忘其口腹。”啖已又弗觉也。久而虎脑空,痛发,迹猱,猱则已走避高木,虎跳踉大吼乃死。 ——刘元卿《猱》 【注释】①猱ná:古书上说的一种猴。②殊快:很舒服。③汰其余:要扔掉的余渣。汰,扔掉。
    3.甲文中的舜等人成就大业和乙文中的老虎被“啖”脑而死的原因分别是什么?(2分) 答:
    4.两文阐述同一道理所运用的写各不相同,试作简要说明。(2分) 答:
    1、答案:①使……痛苦;②就;③追寻踪迹;④却。评分:每小题0.5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2.答案:我偶尔得到一点食物,像生肉这类美食(或美食)不敢私自享用,把它献给您。评分:大意及关键词语翻译正确得2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3.答案:甲文中的舜等人历经磨难而变得内心警觉、性格坚强、才能增强;乙文中的老虎沉湎于“瘙痒”及美言美食的享受。评分:答对一项得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4.答案示例:甲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或通过举例和道理论证),乙文运用借事寓理的写法(或通过讲述寓言故事的方法)。评分:答对一项得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①猱:猴。猱替老虎搔痒。形容表面曲意奉承,暗箭伤人。②缘:攀援③爬搔:即搔痒④休:止⑤殊快不觉:只感到特别的痛快、舒服,没有觉得头上有洞⑥徐:慢慢地⑦汰:清除⑧腥:腥荤⑨私:独自占有10.左右:犹言“您”,敬辞11.口腹:指代事物12.迹:名词作动词用,意为“追寻……的踪迹”13.跳踉:四脚乱蹦
    译文: 野兽中有一种猴,体小而善爬树,爪子锐利。老虎头上痒,就让猴替它搔。不停地搔,搔出洞来了,老虎却觉得特别惬意而不知有洞。猴就慢慢地汲取老虎的脑浆来吃,而且用剩余下来的虎脑浆献于老虎,说:“我难得获得这荤鲜,不敢自己吃,特地献给你吃。”老虎说:“这只猴真是待我忠心耿耿,如此爱我而忘记了自己的食物。”老虎吃自己的脑浆也不知道。 时间长了,虎脑快空了,发痛了,就去追踪猴,猴早就逃避到高树上去了。老虎翻腾蹦跳,大声吼叫而死。

    相关课件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堂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堂教学ppt课件,共4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一课时,读准字音,显露流露,犯错误,通“横”梗塞不顺,奋起指有所作为,征验表现,了解明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八年级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前预习课件ppt: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前预习课件ppt,共2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自主背诵,“亚圣”,作品简介,使痛苦,使劳累,使经受饥饿之苦,使受到震撼,使坚忍起来,指在国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课件ppt,共1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探秘一熟读课文之林,探秘二采撷实词之果,探秘三体验虚词之美,探秘四猜解句子之意,探秘五鉴赏文言之文,探秘六穿越课外之境,自学指导,背读挑战赛,思想苦其心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