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文阅读练习及答案(4)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601827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语文古文阅读练习及答案(4)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601827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语文古文阅读练习及答案(4)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6018279/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还剩12页未读,
继续阅读
初中语文古文阅读练习及答案(4)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古文阅读练习及答案(4),共15页。
(一)吴均《与朱元思书》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渔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风烟俱净 ( )②一百许里( )
③窥谷忘反( )④有时见日( )
2、用现代汉语说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3、本文主要描绘富春江富阳至桐庐一段的山光水色之美,写得极有层次:第一段总写 之美——“ ”;第二段写 之美,突出一个“ ”字;第三段写 之美,突出一个“ ”字。
4、第一、第二段中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意境相同的句子是“ ”;突出水清的句子是“
”;表现水急的句子是“
”
5、美好的景致能净化人的心灵,荡涤人的尘念,使人回归自然,与自然相融,思想得到升华。文中用两个对偶句表现了这种感情,令人回味和思索,它们是“ , ; , ”
【参考答案】
1、①都、全 ②左右(表约数) ③通“返”,返回 ④通“现”,出现
2、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个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水爬得最高,伸得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
3、山水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富春江江水 异 富春江两岸群山 奇 4、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渔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鸢飞戾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给加点的字词注音并解释
轩邈( ) 鸢飞( )
2、下面哪一组加点字的意思相同? ( )
A、蝉则千转不穷 欲穷其林 B、急湍甚箭 甚矣,汝之不惠
C、争高直指 皆指目陈胜 D、猛浪若奔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找出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蝉则千转不穷 B、同舍生皆被绮绣 C、风烟俱净 D、才美不外见
4、用现代汉语翻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
5、课文内容理解:(用文中的话回答)
① 第一段总说富阳到桐庐间的山水特点是什么?
②从侧面表现水的清澈的是: 。
③从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一组对偶句是:
④与《三峡》中的“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6、“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此句从侧面落笔,衬托山水诱人的力量之外,表现作者怎样的志趣和情怀?
【参考答案】
1、m¡ǎ yuān 2、D 3、C 4、略
5、①“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②“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③“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④“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6、流露出作者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地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本文的作者_________,字叔庠,南朝梁_________家。
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负势竞上( ) 鸢飞戾天者( )
望峰息心( ) 经纶世务者( )
3、第一段总说富阳到桐庐间的山水特点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
4、你喜欢富春江的水,还是喜欢富春江两岸的山?请说一说你喜欢的理由。
5、“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此句从侧面落笔,衬托山水诱人的力量之外,言外之意是什么?
6、用适当的修辞手法,描绘你所喜欢景物特点。
【参考答案】
1、吴均 文学
2、负:凭借 戾:至 息:平息 经纶:筹划、治理
3、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4、(1)喜欢富春江的水:水流清澈,千丈见底,游鱼细石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河段,水流又如疾箭,若奔马,势不可挡。 (2)喜欢山:两岸峭壁,皆生寒树,层峦叠嶂,争相竞高,直入云天。
5、流露出作者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地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6、略(语句优美,抓住景物特点即可)
(二)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日: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性嗜酒_________ _ (2)或置酒而招之_________
(3)晏如也__________ (4)期在必醉________
2、下列加点的“以”字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B、不以物喜
C、因以为号焉 D、臣是以无请也
3、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B.曾不吝/情去留
C.无怀氏/之民欤 D.或置酒/而招之
4、、文中的“赞”是__________ 文字,赞语中_________ 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 。
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译文:
(2)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译文:
【参考答案】
1、(1)喜爱、爱好 (2)有的人 (3)安然自若的样子 (4)希望 2、、C
3、B 4、传记结尾的评论性文字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5、(1)喜欢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
(2)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中于发财做官。
【乙】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手?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嗜:
(2)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造:
2、把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用原文回答。
“赞曰”中“ , ”这两句体现了五柳先生的品德;“传文”中的“ , ”体现了五柳先生的思想性格,“ ”,“ ”体现了五柳先生的生活爱好,“ , ”体现了五柳先生居室的简陋。
4、“亲旧知其如此”中的“此”指代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答:
5、请联系五柳先生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其三)和《饮酒》,说说“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中的“志”是什么。
答:
【参考答案】
1、①特别爱好 ②到,往 2、不为贫贱而忧虑,不热衷于发财做官。3、不戚戚于贫贱 不汲汲于富贵 闲静少言 不慕荣利 好读书性嗜酒环堵萧然 不蔽风日
4、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5、“志”是洁身自好,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三)韩愈《马 说》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
祗辱于( ) 骈死( ) 食之不能尽其材( )
2、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策之不以其道 得道者多助 B、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执策而临之
C、 策之不以其道 以光先帝遗德 D、虽有千里之能 此诚危机急存亡之秋也
3、 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②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
4、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文中的“千里马”比喻 人才 ,“伯乐” 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则比喻浅薄愚妄的统治者;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
5、在韩愈看来,世上不是缺乏 ,而是缺乏 。所以他在课文中流露的尽是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对浅薄愚妄的统治者的愤慨。
6、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畅谈你的看法,并举历史或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参考答案】
1、zhǐ p¡án 2、D 3、略
4、食马者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5、千里马 伯乐
6、略
【乙】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句子中无通假字的一项是( )
食之不能尽其材 B、才美不外见
C、其真无马邪 D、安求其能千里也
2、“以”字的意思和用法与“不以千里称也”一句相同的一项是( )
A、策之不以其道 B、以丛草为林
C、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3、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食不饱,力不足(食:吃) B、策之不以其道(道:道路)
C、执策而临之(策:马鞭子) D、食之不能尽其材(材:才能)
4、对文章的中心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 、天下无马。 B、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C、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D、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5、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 才美不外见( )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策之不以其道 ( )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文
(2)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译文
7、怎样才能使千里马充分发挥其日行千里的才能?(整理文中有关句子回答)
【参考答案】
1、D 2、D 3、B 4、B 5、辱没 受屈辱 显现 等同 同样 鞭打 驱使
6、略 7、策之能以其道,食之能尽其材,鸣之能通其意
(四)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走送之( ) 硕师( ) 援疑质理( ) 卒获有所闻( )
2、第一段着重叙述了自己的求学经历,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自己创造条件读书的?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作者“缊袍敝衣”处在“被锦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中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
5、读此段文字后,你有何启示?请简要说说。
【参考答案】
1、走:跑 硕:大 援:引 卒 :终于
2、①借书不失信于人;②抄书不畏艰苦;③远行百里向先达请教。
3、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与大师、名人交往。增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4、作者以学得知识为最大乐事,这种高洁志趣,让人敬佩,值得效仿。
5、略(围绕只要勤奋好学,就能学有所成来谈即可)
【乙】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录毕,走送之( ) (2)腰白玉之环( )
(3)寓逆旅主人 ( ) (4)皆被绮绣( )
2、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幼时/即嗜学 B、益慕圣贤/之道
C、无/鲜肥滋味之享 D、烨然/若神人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1)
(2)
4、第②段将同舍生的豪华穿戴和作者的 作对比,体现作者
的精神追求。
5、选段写了作者幼时求学的艰难和成年后求师的艰难这两方面的内容,其中"求师的艰难"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1)
(2)
(3)
6、宋濂无书读,天寒抄录;求师难,恭敬询问;生活苦,以学为乐。这种求学精神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实际,谈谈认识。
【参考答案】
1、(1)跑 (2)腰里系着 (3)寄居(或:居住、住在) (4)通"披" 2.、B
3、(1)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
(2) 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4、缊袍敝衣(粗袍敝衣) 不畏生活艰难刻苦读书
5.、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6、例:虽然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优越,远远超过了宋濂,但刻苦学习的精神却比不上他。因此,应该向他学习,不在生活上攀比,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
(五)柳宗元《小石潭记》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本文作者_________,唐代河东人,著名文学家,他曾被贬为永州司马,写下了有连续性山水游记多篇,合称_________,本文是其中的_________篇。
2、解释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蒙络摇缀( ) (2)潭中鱼可百许头( )
(3)斗折蛇行( ) (4)悄怆幽邃( )
3、文中第二段写了潭水和游鱼的特点,你认为作者写作的妙处何在?
4、文中高度概括潭中氛围的是哪八个字?
5.文中两次写“乐”,这和文章哀伤凄凉的感情基调矛盾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1、柳宗元 永州八记 第四
2、(1)连接 (2)约 (3)像蛇一样 (4)深
3、以鱼之多,鱼的空游写水清澈,却无一字涉及水。又将游鱼或动或静的状态通过日光、影子写得极为传神,互相映衬,可说是各尽其妙。
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5、全文的感情基调是哀伤凄凉,文中两次写“乐”与全文的感情基调不矛盾,这与作者的身世、经历有关。作者当时被贬永州,他要寄情山水,以摆脱他政治失意生活中的抑郁心情,因此当他听到清脆的水声,看到鱼儿的游态时,感到了自然间的乐趣,心情也变得欢快起来,但这种欢快是暂时的,从而成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压抑心情的反衬,更有力地揭示了痛苦的深度。
【乙】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付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义。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影:
(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悄怆: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下面句子的意思。
(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请用第④段中的两个四字短语,完成填空。
小石潭流水淙淙,树蔓青翠,鱼儿在清澈的潭水中畅游,面对如此美景,遭贬而游历于此处的柳宗元却到 , 。
4、如果你能经“时空隧道”返回到唐朝,并与柳宗元在小石潭相见,听他倾诉内心的郁闷悲怆之情后,说几句劝慰的话。其中要恰当引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或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相关名句。(限在40字以内)
【参考答案】
1、(1)鱼的影子。(2)忧伤(的样子)。
2、(1)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流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中为之一乐。
(2)向潭的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所写的句子含有劝勉安慰之意,能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等名句中的其中一句恰当地融合于内容之中。
(六)范仲淹《岳阳楼记》
【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至若春和景明( ) (2) 把酒临风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 微斯人,吾谁与归?
3. 作者认为一个人应当具有怎样的抱负,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参考答案】
1、(1)日光 (2)执 持
2、略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乙】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朝晖夕阴( )②薄暮冥冥( )③宠辱偕忘( )④或异二者之为( )
2、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而“重修岳阳楼”,这说明了什么?
3、这篇文章以作“记”为名,表达了作者
的旷达胸襟和的抱负?请用原文回答。
4、“前人之述备矣”与上文“___________ _”一句照应。
5、将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①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6、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文中的“进”和“退”各是什么意思?
7、本文体现了一种理想的“忧乐”观,你是如何理解的?
【参考答案】
1、①日光 ②迫近 ③一起 ④这里指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
2、说明滕子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5、略
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进”——“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退”——“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7、略
【丙】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薄: 景:
2、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
3、请从选文中找出概括“迁客骚人”“悲”、“喜”情感的语句。
4、“迁客骚人”情感变化的原因是 和 。
【参考答案薄:
1、薄:迫近 景:日光
2、浮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下的璧。
3、悲: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喜: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4、个人的遭遇 外物的触发
(七)欧阳修《醉翁亭记》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2006年百色市中考试题)
1、下面加点的词语,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B、已而夕阳在山 游人去而禽鸟乐
C、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D、颓然乎其间者 在乎山水之间也
2、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负者歌于途 负: ②杂然前陈者 陈:
③觥筹交错 觥: ④山肴野蔌 蔌:
3、翻译下列句子。
①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②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4、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5、文中极力渲染了一个“乐”字,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B
2、背 摆放 酒杯 蔬菜
3、①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②游人们知道跟随太守游玩而快乐,而不能知道太守把他们的欢乐当作乐趣。(“其”可指“太守”,也可以指“滁人”。)
4、为下文写太守乐作铺垫,反映欧阳修治理有方,这里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
5、写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
【乙】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至于负者歌于途 负:背着东西 B、弈者胜,觥筹交错 弈:棋子
C、树林阴翳 翳:遮盖 D、太守谓谁 谓:为,是
2、下面各组加点词语意思、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行者休于树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C、宴酣之乐 宋无罪而攻之 D、醉能同其乐 其真不知马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译文:
(2)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译文:
4、前文说,“醉翁之意不在酒”,但在此时,“太守”却“醉”了,这不是矛盾吗?你是怎样理解这个“醉”字的真正含义?
答:
【参考答案】
1、B 2、B 3、(1)老老少少来来往往不间断的,这是滁州人出游。(2)树林里浓荫遮蔽,鸟儿到处鸣叫。 4、不矛盾。因为:“醉”是表面现象;“醉”的真正含义就是“乐”——太守施政有方,“滁人”安居乐业,实现了太守与民同乐的理想,所以“醉”也就是非常“乐” 。
(八)袁宏道《满井游记》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龙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 )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借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直之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柔梢披风( ) ②娟然如拭( )
③泉而茗者( ) ④未百步辄( )
2、翻译句子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直之也。
3、作者写的是什么季节,抓住了什么特点?
4、漫步郊外,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用原文回答)
5、文中细写满井早春景色的部分,是按照由 及 ,又由
及 的顺序写的。其中写人的部分有什么特点?既然是写景,作者为什么又写人?
6、表明本文主旨的句子是:
【参考答案】
1、①柳稍 ②美好 ③煮茶 ④就
2、略
3、作者写的初春季节。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
4、“若脱龙之鹄。”
5、景 人 人 物 写人有动有静,声色兼备;有男有女,形态各异。景为人设,好景无人便是死景。作者简单的几笔,勾勒出这幅早春郊游图,更显出早春的盎然生机。
6、“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直之也。”
(一)吴均《与朱元思书》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渔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风烟俱净 ( )②一百许里( )
③窥谷忘反( )④有时见日( )
2、用现代汉语说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3、本文主要描绘富春江富阳至桐庐一段的山光水色之美,写得极有层次:第一段总写 之美——“ ”;第二段写 之美,突出一个“ ”字;第三段写 之美,突出一个“ ”字。
4、第一、第二段中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意境相同的句子是“ ”;突出水清的句子是“
”;表现水急的句子是“
”
5、美好的景致能净化人的心灵,荡涤人的尘念,使人回归自然,与自然相融,思想得到升华。文中用两个对偶句表现了这种感情,令人回味和思索,它们是“ , ; , ”
【参考答案】
1、①都、全 ②左右(表约数) ③通“返”,返回 ④通“现”,出现
2、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个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水爬得最高,伸得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
3、山水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富春江江水 异 富春江两岸群山 奇 4、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渔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鸢飞戾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给加点的字词注音并解释
轩邈( ) 鸢飞( )
2、下面哪一组加点字的意思相同? ( )
A、蝉则千转不穷 欲穷其林 B、急湍甚箭 甚矣,汝之不惠
C、争高直指 皆指目陈胜 D、猛浪若奔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找出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蝉则千转不穷 B、同舍生皆被绮绣 C、风烟俱净 D、才美不外见
4、用现代汉语翻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
5、课文内容理解:(用文中的话回答)
① 第一段总说富阳到桐庐间的山水特点是什么?
②从侧面表现水的清澈的是: 。
③从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一组对偶句是:
④与《三峡》中的“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6、“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此句从侧面落笔,衬托山水诱人的力量之外,表现作者怎样的志趣和情怀?
【参考答案】
1、m¡ǎ yuān 2、D 3、C 4、略
5、①“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②“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③“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④“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6、流露出作者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地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本文的作者_________,字叔庠,南朝梁_________家。
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负势竞上( ) 鸢飞戾天者( )
望峰息心( ) 经纶世务者( )
3、第一段总说富阳到桐庐间的山水特点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
4、你喜欢富春江的水,还是喜欢富春江两岸的山?请说一说你喜欢的理由。
5、“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此句从侧面落笔,衬托山水诱人的力量之外,言外之意是什么?
6、用适当的修辞手法,描绘你所喜欢景物特点。
【参考答案】
1、吴均 文学
2、负:凭借 戾:至 息:平息 经纶:筹划、治理
3、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4、(1)喜欢富春江的水:水流清澈,千丈见底,游鱼细石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河段,水流又如疾箭,若奔马,势不可挡。 (2)喜欢山:两岸峭壁,皆生寒树,层峦叠嶂,争相竞高,直入云天。
5、流露出作者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地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6、略(语句优美,抓住景物特点即可)
(二)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日: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性嗜酒_________ _ (2)或置酒而招之_________
(3)晏如也__________ (4)期在必醉________
2、下列加点的“以”字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B、不以物喜
C、因以为号焉 D、臣是以无请也
3、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B.曾不吝/情去留
C.无怀氏/之民欤 D.或置酒/而招之
4、、文中的“赞”是__________ 文字,赞语中_________ 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 。
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译文:
(2)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译文:
【参考答案】
1、(1)喜爱、爱好 (2)有的人 (3)安然自若的样子 (4)希望 2、、C
3、B 4、传记结尾的评论性文字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5、(1)喜欢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
(2)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中于发财做官。
【乙】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手?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嗜:
(2)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造:
2、把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用原文回答。
“赞曰”中“ , ”这两句体现了五柳先生的品德;“传文”中的“ , ”体现了五柳先生的思想性格,“ ”,“ ”体现了五柳先生的生活爱好,“ , ”体现了五柳先生居室的简陋。
4、“亲旧知其如此”中的“此”指代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答:
5、请联系五柳先生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其三)和《饮酒》,说说“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中的“志”是什么。
答:
【参考答案】
1、①特别爱好 ②到,往 2、不为贫贱而忧虑,不热衷于发财做官。3、不戚戚于贫贱 不汲汲于富贵 闲静少言 不慕荣利 好读书性嗜酒环堵萧然 不蔽风日
4、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5、“志”是洁身自好,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三)韩愈《马 说》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
祗辱于( ) 骈死( ) 食之不能尽其材( )
2、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策之不以其道 得道者多助 B、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执策而临之
C、 策之不以其道 以光先帝遗德 D、虽有千里之能 此诚危机急存亡之秋也
3、 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②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
4、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文中的“千里马”比喻 人才 ,“伯乐” 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则比喻浅薄愚妄的统治者;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
5、在韩愈看来,世上不是缺乏 ,而是缺乏 。所以他在课文中流露的尽是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对浅薄愚妄的统治者的愤慨。
6、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畅谈你的看法,并举历史或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参考答案】
1、zhǐ p¡án 2、D 3、略
4、食马者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5、千里马 伯乐
6、略
【乙】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句子中无通假字的一项是( )
食之不能尽其材 B、才美不外见
C、其真无马邪 D、安求其能千里也
2、“以”字的意思和用法与“不以千里称也”一句相同的一项是( )
A、策之不以其道 B、以丛草为林
C、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3、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食不饱,力不足(食:吃) B、策之不以其道(道:道路)
C、执策而临之(策:马鞭子) D、食之不能尽其材(材:才能)
4、对文章的中心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 、天下无马。 B、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C、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D、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5、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 才美不外见( )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策之不以其道 ( )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文
(2)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译文
7、怎样才能使千里马充分发挥其日行千里的才能?(整理文中有关句子回答)
【参考答案】
1、D 2、D 3、B 4、B 5、辱没 受屈辱 显现 等同 同样 鞭打 驱使
6、略 7、策之能以其道,食之能尽其材,鸣之能通其意
(四)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走送之( ) 硕师( ) 援疑质理( ) 卒获有所闻( )
2、第一段着重叙述了自己的求学经历,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自己创造条件读书的?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作者“缊袍敝衣”处在“被锦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中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
5、读此段文字后,你有何启示?请简要说说。
【参考答案】
1、走:跑 硕:大 援:引 卒 :终于
2、①借书不失信于人;②抄书不畏艰苦;③远行百里向先达请教。
3、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与大师、名人交往。增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4、作者以学得知识为最大乐事,这种高洁志趣,让人敬佩,值得效仿。
5、略(围绕只要勤奋好学,就能学有所成来谈即可)
【乙】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录毕,走送之( ) (2)腰白玉之环( )
(3)寓逆旅主人 ( ) (4)皆被绮绣( )
2、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幼时/即嗜学 B、益慕圣贤/之道
C、无/鲜肥滋味之享 D、烨然/若神人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1)
(2)
4、第②段将同舍生的豪华穿戴和作者的 作对比,体现作者
的精神追求。
5、选段写了作者幼时求学的艰难和成年后求师的艰难这两方面的内容,其中"求师的艰难"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1)
(2)
(3)
6、宋濂无书读,天寒抄录;求师难,恭敬询问;生活苦,以学为乐。这种求学精神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实际,谈谈认识。
【参考答案】
1、(1)跑 (2)腰里系着 (3)寄居(或:居住、住在) (4)通"披" 2.、B
3、(1)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
(2) 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4、缊袍敝衣(粗袍敝衣) 不畏生活艰难刻苦读书
5.、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6、例:虽然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优越,远远超过了宋濂,但刻苦学习的精神却比不上他。因此,应该向他学习,不在生活上攀比,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
(五)柳宗元《小石潭记》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本文作者_________,唐代河东人,著名文学家,他曾被贬为永州司马,写下了有连续性山水游记多篇,合称_________,本文是其中的_________篇。
2、解释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蒙络摇缀( ) (2)潭中鱼可百许头( )
(3)斗折蛇行( ) (4)悄怆幽邃( )
3、文中第二段写了潭水和游鱼的特点,你认为作者写作的妙处何在?
4、文中高度概括潭中氛围的是哪八个字?
5.文中两次写“乐”,这和文章哀伤凄凉的感情基调矛盾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1、柳宗元 永州八记 第四
2、(1)连接 (2)约 (3)像蛇一样 (4)深
3、以鱼之多,鱼的空游写水清澈,却无一字涉及水。又将游鱼或动或静的状态通过日光、影子写得极为传神,互相映衬,可说是各尽其妙。
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5、全文的感情基调是哀伤凄凉,文中两次写“乐”与全文的感情基调不矛盾,这与作者的身世、经历有关。作者当时被贬永州,他要寄情山水,以摆脱他政治失意生活中的抑郁心情,因此当他听到清脆的水声,看到鱼儿的游态时,感到了自然间的乐趣,心情也变得欢快起来,但这种欢快是暂时的,从而成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压抑心情的反衬,更有力地揭示了痛苦的深度。
【乙】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付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义。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影:
(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悄怆: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下面句子的意思。
(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请用第④段中的两个四字短语,完成填空。
小石潭流水淙淙,树蔓青翠,鱼儿在清澈的潭水中畅游,面对如此美景,遭贬而游历于此处的柳宗元却到 , 。
4、如果你能经“时空隧道”返回到唐朝,并与柳宗元在小石潭相见,听他倾诉内心的郁闷悲怆之情后,说几句劝慰的话。其中要恰当引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或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相关名句。(限在40字以内)
【参考答案】
1、(1)鱼的影子。(2)忧伤(的样子)。
2、(1)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流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中为之一乐。
(2)向潭的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所写的句子含有劝勉安慰之意,能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等名句中的其中一句恰当地融合于内容之中。
(六)范仲淹《岳阳楼记》
【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至若春和景明( ) (2) 把酒临风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 微斯人,吾谁与归?
3. 作者认为一个人应当具有怎样的抱负,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参考答案】
1、(1)日光 (2)执 持
2、略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乙】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朝晖夕阴( )②薄暮冥冥( )③宠辱偕忘( )④或异二者之为( )
2、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而“重修岳阳楼”,这说明了什么?
3、这篇文章以作“记”为名,表达了作者
的旷达胸襟和的抱负?请用原文回答。
4、“前人之述备矣”与上文“___________ _”一句照应。
5、将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①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6、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文中的“进”和“退”各是什么意思?
7、本文体现了一种理想的“忧乐”观,你是如何理解的?
【参考答案】
1、①日光 ②迫近 ③一起 ④这里指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
2、说明滕子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5、略
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进”——“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退”——“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7、略
【丙】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薄: 景:
2、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
3、请从选文中找出概括“迁客骚人”“悲”、“喜”情感的语句。
4、“迁客骚人”情感变化的原因是 和 。
【参考答案薄:
1、薄:迫近 景:日光
2、浮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下的璧。
3、悲: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喜: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4、个人的遭遇 外物的触发
(七)欧阳修《醉翁亭记》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2006年百色市中考试题)
1、下面加点的词语,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B、已而夕阳在山 游人去而禽鸟乐
C、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D、颓然乎其间者 在乎山水之间也
2、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负者歌于途 负: ②杂然前陈者 陈:
③觥筹交错 觥: ④山肴野蔌 蔌:
3、翻译下列句子。
①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②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4、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5、文中极力渲染了一个“乐”字,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B
2、背 摆放 酒杯 蔬菜
3、①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②游人们知道跟随太守游玩而快乐,而不能知道太守把他们的欢乐当作乐趣。(“其”可指“太守”,也可以指“滁人”。)
4、为下文写太守乐作铺垫,反映欧阳修治理有方,这里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
5、写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
【乙】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至于负者歌于途 负:背着东西 B、弈者胜,觥筹交错 弈:棋子
C、树林阴翳 翳:遮盖 D、太守谓谁 谓:为,是
2、下面各组加点词语意思、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行者休于树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C、宴酣之乐 宋无罪而攻之 D、醉能同其乐 其真不知马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译文:
(2)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译文:
4、前文说,“醉翁之意不在酒”,但在此时,“太守”却“醉”了,这不是矛盾吗?你是怎样理解这个“醉”字的真正含义?
答:
【参考答案】
1、B 2、B 3、(1)老老少少来来往往不间断的,这是滁州人出游。(2)树林里浓荫遮蔽,鸟儿到处鸣叫。 4、不矛盾。因为:“醉”是表面现象;“醉”的真正含义就是“乐”——太守施政有方,“滁人”安居乐业,实现了太守与民同乐的理想,所以“醉”也就是非常“乐” 。
(八)袁宏道《满井游记》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龙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 )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借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直之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柔梢披风( ) ②娟然如拭( )
③泉而茗者( ) ④未百步辄( )
2、翻译句子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直之也。
3、作者写的是什么季节,抓住了什么特点?
4、漫步郊外,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用原文回答)
5、文中细写满井早春景色的部分,是按照由 及 ,又由
及 的顺序写的。其中写人的部分有什么特点?既然是写景,作者为什么又写人?
6、表明本文主旨的句子是:
【参考答案】
1、①柳稍 ②美好 ③煮茶 ④就
2、略
3、作者写的初春季节。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
4、“若脱龙之鹄。”
5、景 人 人 物 写人有动有静,声色兼备;有男有女,形态各异。景为人设,好景无人便是死景。作者简单的几笔,勾勒出这幅早春郊游图,更显出早春的盎然生机。
6、“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直之也。”
相关试卷
八上期末古文阅读专题练习教师版: 这是一份八上期末古文阅读专题练习教师版,共15页。
初中语文古文阅读练习及答案(87页):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古文阅读练习及答案(87页),共85页。
初中语文古文阅读练习及答案(6):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古文阅读练习及答案(6),共21页。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e12a1cfd0bb10cada2e3d82e093d90ad.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