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测10 课内文言文阅读-【临门一脚】2021年中考语文三轮冲刺过关
展开预测10 课内文言文阅读
概率预测
☆☆☆☆☆
题型预测
选择题☆
简答题☆☆☆☆
考向预测
客观性试题越来越少,而且难度有所增加。
主观性试题,特别是一些拓展性的题目,如对比探究、联系现实谈感悟的试题将逐渐增多。
一、判断、划分节奏
1.了解题型特点。
古诗文重在朗读,而朗读就要掌握正确的朗读节奏,所以不少省市的中考语文试卷出现了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题。这种题型涉及文字、词义、语法以及古代文化常识,它综合考查了学生的文言语感,是中考文言文命题的一种常见形式。考查方式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选择题,要求选择朗读停顿的正确或错误项;一种是直接在原句上进行划分。
2.常见的几种划分方法。
(1)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例:故人具鸡黍。按“二一二”的节奏形式可以划分为:故人/具/鸡黍。也可按“二三”的节奏形式划分为:故人/具鸡黍。
(2)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节词,朗读时须停顿。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于是”在古文中是两个单音节词,不得连读,这句话的节奏应该划分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句首发语词之后要停顿。例: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若夫”是句首发语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4)根据古代文学常识,正确划分节奏。例:虞山王毅叔远甫刻。“虞山”是山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王毅”是姓名,“叔远”是字,姓名和字之间也要停顿,这句话的节奏应划分为: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5)根据语法结构划分节奏。例:先帝不以臣卑鄙。“先帝”是主语,“以”是谓语,“臣卑鄙”是宾语,“不”作“以”的状语,故这句话的节奏可以这样划分:先帝/不/以/臣卑鄙。
(6)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是四字骈句,应该两字一顿,应划分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7)根据文意确定停顿。例: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前一个“乐”,用作动词,以……为乐;后一个“乐”,名词,乐趣、快乐。据此,这句话可以这样划分节奏: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二、理解、辨析词义
1.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
古代的词义,有些是直到今天也没有变化的,例如“人”“手”“大”“小”“飞”等;有些则起了变化,或词义扩大,或词义缩小,或词义转移。如果依照现代汉语来理解,那就可能闹出笑话。如:“涕”古代指“眼泪”;“臭”古代是“气味”的意思,包括好闻的香味;“江”“河”,古代一般专指“长江”“黄河”。
我们读文言文,不怕陌生的字,而怕熟字。对于陌生的字,我们可以查字典来解决;至于熟字,我们就容易忽略过去,似懂非懂,容易弄错。比如古人所谓“去”,指的是离开某一个地方,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乃记之而去”的“去”意思就是“离开”。
2.依据语境确定实词意思。
要确定词义,必须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文言文中的实词大多有几个义项。如“生”,常见义项有:①草木生长,长出,如“多松,生石罅”(《登泰山记》);②生活、生计,如“而乡邻之生日蹙”(《捕蛇者说》);③对读书人的称呼,如“生固幸而遇予乎”(《黄生借书说》)。在文言诗文中,有许多名词一直沿用至今,它们主要出现在成语和书面语中,成为现代汉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积累一定数量的成语,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言词语。这里以《桃花源记》为例:缘(沿着,顺着)溪行——“缘木求鱼”;落英(花)缤纷 ——成语“落英缤纷”出于此,意为落花繁多。
在确定、解释词义时还要注意实词的活用现象和古字的通假现象。如“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中的“亲”和“远”,本是形容词,但在句中活用为动词,解释时就应用现代汉语中的动词“亲近”“远离”;又如“斗折蛇行”(《小石潭记》)中的“斗”和“蛇”本是名词,在句中显然是表形状的状语,解释时就要表现状语的特点,用“像北斗星一样”“像蛇爬行一样”的形式来表述。通假现象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现象,如“明日徐公来,孰视之”(《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孰”,是“熟”的通假字,应从“熟”的义项中找到相应的解释“仔细”。
3.了解虚词的含义或作用。
文言虚词的使用十分频繁,但初中课文中涉及的常用虚词并不多,大致有“而”“其”“虽”“为”“焉”“于”“与”“以”“之”等,因此初中阶段只要重点了解部分虚词的含义或作用就可以了。文言虚词可以分两种情况:一是能用相应的现代汉语来解释的,如“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于”与“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于”,就分别解释为“对”“在”;二是不必用现代汉语来解释的,如“夫”“而”等,如“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中的“夫”与“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而”就不必作具体解释。
三、翻译、疏通句子
1.突破关键词语。
如果把翻译句子比作百米跨栏短跑竞赛,那么关键词语好比一个个跨栏。突破一个个“跨栏”,是关键,是基础。如《公输》中“荆国有余于地”一句,首先要知道“荆国”是指当时的“楚国”;其次要知道“余”是“多”的意思;最后,则是思考文言虚词“于”作何解释,联系上下文,疏通句义,可以解释为“在”。整句的意思可解释为“楚国在土地方面有多余”。常用文言虚词的用法虽不单独考查,但在翻译句子时起很大的作用。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句子的语气,常常凭虚词表达出来,可见,常用文言虚词的一些用法也应大体了解。
2.注意句式特征。
文言语序和现代语序常常不同,用现代汉语翻译时,要按合乎规范的语言习惯作适当的调整和表述。如“……者……也”“……也”是判断句的标志,翻译时要注意这些标志性词语。《曹刿论战》“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句中,“夫战,勇气也”有一个表示判断语气的“也”。但句中无动词,翻译时应补上,准确的解释应该是“作战,靠的是勇气”。还有,“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常见固定句式”等文言文特殊句式特征,在多读多看中,要能准确判断和正确理解。
3.掌握翻译步骤。
可以用一个口诀来概括:通读全文,领会大意;斟酌字义,揣摩语气;补、略通变,合情合理;字词句篇,连成一气;如无标点,审慎断句;解释完毕,检查仔细。翻译的总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其步骤是先释义,然后串意,最后调整。具体方法有①留:有的不用解释,保留原样,如地名、人名、官名、书名、年号、朝代等。②换:把文言文换成现代汉语,包括把古汉语特有的句式换成现代汉语句式。③增: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在翻译中要补充为相应的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如“惧有伏焉”(《曹刿论战》)中的“伏(埋伏)”。
另外,将句子中省去的部分补上,数词、名词中间要加量词。④删: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没有实在意义,解释时可删去,如果硬解释,句子反而不通了。如“夫战,勇气也”中的“夫”,只是引起议论的作用。⑤调:解释时,需要对原句的词序作适当的调动,把某些倒装的句子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解释为“你真是太不聪明了”。
四、分析、概括主旨
1.概览全文,整体把握。
首先,一定要有整体阅读意识。在阅读过程中,即使碰到个别词义或句意一时把握不准的情况,也应毫不犹豫地读下去,一遍不行,就来两遍、三遍。在反复的阅读中,原先的问题往往会迎刃而解。其次,在整体把握了文意,有了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再去思考阅读时产生的一个个具体的问题,就可以比较准确地把握主旨了。
2.筛选文章的关键信息。
首先,是检索性筛选。对一些比较显性的语言材料能够准确地提取信息。如“在《曹刿论战》中‘忠之属也’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可以在“忠之属也”一句的前后,用推断的方法去辨认一下,即可确定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其次,是理解性筛选。例如,“上文通过列数字的方法说明了核舟的______,赞美了雕刻者技艺精湛”。如果仅仅理解为为了说明核舟的“小”,那只是浅层的理解。其实,作者意在强调小小核舟上竟然有那么多的人物、物件、题字等,从而说明核舟的“精致”程度。
3.读懂作者的情感态度。
有的文言文,作者的情感和态度是借助抒情、议论的句式直接表达出来的,带有明显的赞颂或批评、肯定或否定,从文章的关键语句中就能找到。有的文言文,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是通过对人、事、物、景的描述(说明、议论)中显现出来的,其观点和态度比较隐蔽,又分散在各部分之中,这就需要在领悟、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去综合概括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注意从选文的开头句、中心句、结尾句入手,把作者对原文中的人、事、物的评价或事理的分析的句子找出来,以此为突破口,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一、【2019年中考湖北孝感卷】阅读以下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周亚夫军细柳
司马迁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呼,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乙】良将李牧
司马迁
李牧者,赵之良将也。常居雁门,备匈奴。以便宜①“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②”,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③士,习射骑,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④,急入收保⑤,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起,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
赵王让⑥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岁余,匈奴每来,出战,数不利,失亡多。复请李牧。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⑦五万人,教者十万人,悉勒习战。李牧多为奇阵,大破杀匈奴十余骑。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便(biàn)宜:依照实际情况灵活掌握。②莫府:即幕府。③飨(xiǎng):用酒食招待。④入盗:入侵。⑤收保:收拢人马物资退入营堡。“保”通“堡”。⑥让:责备。⑦百金之士:能冲锋陷阵的勇士。
16.选出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 )
A.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
B.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
C.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
D.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
17.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
A.军细柳/上自劳军
B.居无何/常居雁门
C.乃使使持节诏将军/使他人代将
D.已而之细柳军/赵之良将也
18.选出对甲乙两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 )
A.甲文中有许多词语和古代礼仪相关,如“持节”“揖”“拜”“改容式车”等,其中“改容式车”是表现文帝为周将军威严整肃而动容,于是以身作则,恪守军礼,以示君威。
B.甲文中汉文帝在细柳军不仅未得到至尊待遇,而且处处都要服从军令,他却对周亚夫大加称赞,体现了汉文帝的开明、识大体。
C.甲文中写细柳军吏全副武装,写军门都尉、壁门军士传达将军的指示,写文帝及群臣的反应,都是从侧面衬托周亚夫“真将军”的形象。
D.乙文中“匈奴每来,出战,数不利,失亡多”从反面说明李牧之前对匈奴的用兵策略是正确的。
1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②如是数岁,亦不亡失。
20.从以上两文中看,李牧在治军方面与周亚夫有什么共同点?李牧又有什么独特之处?
【答案】16.B17.C18.A
19.①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纵马奔驰。
②像这样连续几年,也没有什么伤亡损失。
20.共同点:①治军严谨(恪尽职守、令出如山);②坚持原则(刚正不阿、不取悦君主)
独特之处:李牧做到了厚遇战士(在战略战术上以退为进,蓄势以待)
【解析】
16.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为B。即: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译为:李牧到达边境,按照原来的法规、号令办事,匈奴好几年一无所得。此题要注意把几件相关的事情之间划开。
17.C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都是“派遣”之意。A前者“驻扎”,后者“军队”。B前者“经过”,后者“驻守”。D前者“到、往”,后者“的”。
18.A“以身作则,恪守军礼,以示君威”对甲文理解分析有误。“天子为动,改容式车”:意思是皇上因此而感动,脸上的神情也改变了,俯身扶在横木上。这是侧面在写周亚夫的军威。而不是要表现皇上的威严。
1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重点字词的翻译。①关键词:约——规定;驱驰——纵马奔驰。②关键词:是——这样;数岁——多年。
20.比较阅读。一问,要求答出李牧、周亚夫两人在治军方面的共同点。文言文要点的概括。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好两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如可从治军严谨、坚持原则等角度作答。二问,要求答出李牧的独特之处。认真阅读乙文,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如可分析“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厚遇战士”等句,即可归纳出李牧做到了厚遇战士这一点。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一)译文:
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于是,朝廷委派宗正官刘礼为将军,驻军在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在棘门;委派河内郡太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以防备匈奴侵扰。
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驱驰而入,将军及其属下都骑着马迎送。随即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手持锋利的兵器,开弓搭箭,弓拉满月,戒备森严。皇上的先行卫队到了营前,不准进入。先行的卫队说:“皇上将要驾到。”镇守军营的将官回答:“将军有令:‘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命令。’”过了不久,皇上驾到,也不让入军营。于是皇上就派使者拿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驱车奔驰。”于是皇上的车队也只好拉住缰绳,慢慢前行。到了大营前,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双手抱拳行礼说:“我是盔甲在身的将士,不便跪拜,请允许我按照军礼参见。”皇上因此而感动,脸上的神情也改变了,俯身扶着横木上,派人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劳军礼仪完毕后辞去。
出了细柳军营的大门,许多大臣都深感惊诧。文帝感叹地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先前的霸上、棘门的军营,简直就像儿戏一样,匈奴是完全可以通过偷袭而俘虏那里的将军,至于周亚夫,岂是能够侵犯他吗?”长时间对周亚夫赞叹不已。
(二)译文:
李牧是赵国镇守北部边境的优秀将领,常年驻扎在代地,雁门郡,防御匈奴。他有权根据实际需要任命官吏,城市的税收都送进将军幕府中,作为士兵的费用。他下令每天杀几头牛犒劳士兵,教士兵射箭、骑马。谨慎地把守烽火台,多派侦察人员,优待战士。制订规章说:“匈奴如果侵入边境来抢掠,应立即进入营垒坚守,有胆敢擅自捕捉俘虏的处斩刑。”匈奴每次入侵,烽火台就严谨地举烽火报警,战士们随即进入营垒防守,不敢应战。这样过了好几年,也没有什么伤亡和损失。可是匈奴认为李牧是胆小怕事,即使是赵国的边防兵也认为我们的将军胆小怕事。
赵王责备李牧,李牧仍然以前一样。赵王发怒,调他回京,派另外的人替代他边将的职务。 一年多,匈奴每次来侵犯,新将领都领兵出战。每次出战,多是失利,伤亡损失很多。当时又请李牧出山,李牧到达边境,按照原来的法规、号令办事。匈奴好几年一无所得。守边的士兵常得到奖赏却不被使用,都希望与匈奴一战。这时李牧就准备了经过挑选的兵车一千三百辆,精选出战马一万三千匹。还有曾经获得百金奖赏的勇士五万人,能拉硬弓的优秀射手十万人,全部组织起来进行军事演习。李牧大量布下灵活奇特的战阵,大败匈奴,斩杀匈奴人马十多个。这次战役以后的十几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上城邑。
二、【2020年中考河南卷】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问题。
(一)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二)诸葛孔明千载人,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自三代以降①,未之有也。盖其操心制行②,一出于诚,生于乱世,躬耕陇亩,使无徐庶之一言,玄德之三顾,则苟全性命,不求闻达必矣。其始见玄德,论曹操不可与争锋,孙氏③可与为援而不可图,唯荆、益可以取。言如蓍龟④,终身不易。
(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
注:①三代以降:夏商周三代以来。②操心制行:思虑行动。③孙氏:孙权。④言如蓍(shī)龟:(这些)论断像蓍占、龟卜(一样准确)。
15.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不求闻达于诸候 隔篁竹,闻水声
B.以伤先帝之明 明灭可见
C.兵甲已足 不足为外人道也
D.陛下亦宜自谋 肉食者谋之
16.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17.语段(一)作者追述先帝三顾茅庐、自己临危受命和先帝临终托孤三件事,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18.结合两个语段,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诸葛亮被称为“千载人”的原因。
【答案】15.D16.因此感激奋发(有所感而情绪激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17.①对先帝的感激之情②对刘备父子的忠心。③兴复汉室的决心。
18.①颇具政治远见。②忠心赤诚。③感恩图报。④治国有方。⑤用兵仁义。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做好积累,联系词意和例句进行归纳整理。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A.不同,闻:出名/闻:听到;
B.不同,明:英明/明:明亮;
C.不同,足:充足/足:值得;
D.相同,均为“谋划”的意思。
故选:D。
16.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由是,因此。感激,感动奋激。许,答应。驱驰,驱车追赶。这里是奔走效劳的意思。句意:由此使我感动奋发,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1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题。语段(一)的前两段寓情于事,在叙述作者本人身世、追随先帝创业经过和“受命以来”的工作的同时,抒发了对先帝的感激之情,表达了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作者追叙往事,表达了“兴汉室”的决心和“报先帝”、“忠陛下”的真挚感情。目的是表达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辈创业的艰难激励刘禅。
18.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解答。在分析诸葛亮这个人物时,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①“未出茅庐,三分天下”。可结合语段(一)中“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和语段(二)中的“其始见玄德,论曹操不可与争锋,孙氏可与为援而不可图,唯荆、益可取”进行分析。②可以结合后人对诸葛亮的评价进行分析:如杜甫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③可以结合诸葛亮一生的科技成就进行分析:木牛流马、孔明灯,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弩,可一弩十发俱发。
【点睛】(一)参考译文:我本来是个平民,在南阳亲自种地,只希望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望在诸侯中扬名显达。先帝不因为我身份低微,见识浅陋,反而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来拜访我,向我询问当时的大事,我因此有所感而情绪激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正赶上兵败,在军事上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重任,在危难紧迫的关头接受命令,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办事谨慎,所以临终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我接受任命以来,早晚忧虑叹息,担心托付给我的大事做得没有成效,而有损于先帝的英明,所以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不长庄稼的荒凉地方。现在南方的叛乱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已经充足,应该勉励并率领三军北上平定中原。我希望竭尽我有限的才能,去铲除那些奸邪凶恶的敌人,复兴汉室,迁回旧都洛阳。这是我报答先帝、忠于陛下的职责。至于处理事务斟情酌理,有所兴革,进献忠言,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交付给我,如果不能实现,就(请)治我的罪,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忠言,就应当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失职,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该自行谋划,征询治国的良策,识别、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的遗命。(如果您能这么做,那)我就感恩戴德感激不尽了。现在我将要远离陛下,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流泪不止,不知道(自己)说了些什么。
(二)参考译文:诸葛孔明是千年中少有的一个人,他用兵行军,都是本着仁义和节制的原则,自那时三代以下,没有过像他这样的人。大概因为他的操行、心地、制度、行为,全部都是出自诚意。他生在乱世,亲身在田地上劳作,假使没有徐庶的推荐之语,没有刘玄德的三顾茅庐,那么他苟且保全性命,不求名声显达是一定的了。他一开始见到刘玄德,就论述不能同曹操争强,可以和孙权互为援手,但不能图取他,只有荆州、蜀地可以谋取的大政方针,言语如同刻在竹板、龟甲上一样,终身没有改变这个策略。
三、【2020年中考湖南张家界卷】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
【甲】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②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注释:①鄙:边境。②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惩山北之塞 惩:
②越明年 越: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3)对【甲】【乙】两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可见他们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乙文富者两次说“子何恃而往”,说明富者也是坚决反对贫者去南海的。
B.两文都强调人要立志并付诸行动,但两文的表达方式不一样。甲文叙事为主,理寓事中;乙文叙议结合,说理为主。
C.甲文写太行、王屋二山高大,乙文写西蜀距离南海遥远,都突出了困难之艰巨,从侧面衬托了人物形象。
D.愚公和贫僧勇于挑战,最终都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不怕困难、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的伟大气魄。
(4)成语故事《南辕北辙》中想去楚国的驾车人也像愚公和贫僧那样执着,却没有达成所愿。请仔细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案】
(1)①苦于;②到了。
(2)①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②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3)A;
(4)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①句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惩:苦于。②句意:到了第二年。越:到了。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①重点词:遂,于是,就。荷,扛。②重点词: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顾,难道。鄙,边远的地方。之,结构助词,的。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结合重点语句进行分析。
A.有误,甲文愚公之妻“献疑”是提出疑问,目的是解决问题,不是阻止移山;智叟“笑而止之”是嘲笑愚公并阻止移山,坚决反对移山。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题。《愚公移山》借愚公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有移山填海的坚定信心和顽强毅力,说明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只要不怕困难,坚持斗争,定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这对人们有很大的启发。《为学》告诉我们,我们只有立下了目标,努力去实现,才会获得成功。主观努力是成败的关键。人贵立志,事在人为。《南辕北辙》中楚国的驾车人也像愚公和贫僧那样执着,却没有达成所愿,是因为他的目标错了,所以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实现目标。这个故事告诉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点睛】(一)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二)译文: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学,那么困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那么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
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穷和尚对有钱的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富和尚说:“您凭借着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盛水的水瓶一个盛饭的饭碗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雇船沿着长江下游而(去南海),尚且没有成功。你凭借着什么去!”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情。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
一、【2021湖北丹江口九年级3月诊】阅读下面文言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9.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其境过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皆若空游无所依 至若春和景明
C.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D.似与游者相乐 心乐之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1.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点明小石潭的人来人往,为下文写环境“寂寥无人”“其境过清”打伏笔。这里的写景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
B.作者游小石潭时感情随所见所闻而变化,开头心情快乐,这从作者“心乐之”及对游鱼的那种“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可知;最后心情又是凄凉忧伤的,作者借“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直接说出。
C.本文中,作者的乐是忧的另一种形式。他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就又流露出来。
D.作者将小石潭景物的幽静与自己心境的凄清进行对比,有力地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22.作者对小石潭中游鱼活动状态进行了细致描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19.A20.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21.A
22.运用对比手法,将鱼儿自由快乐地游来游去与作者当时的生活境遇进行对比,表达了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向往
【解析】
19.A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都是“因为”之意。B前者“好像”,后者“至若”为“至于”之意。C前者“大约”,后者“可以”。D前者“取乐”,后者“以……为乐”。
2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西南”:向西南。“斗”:像北斗星那样。“蛇”:像蛇那样。“明灭”:忽明忽暗。
21.A“点明小石潭的人来人往”错。小石潭是幽静的景致。
22.考查对文章写作手法的把握。正面写鱼,侧面写水,为了反衬水的清澈。突出前文描写水清的“水尤清冽”。写潭中游鱼的笔法极妙,无一笔涉及水,但水的澄澈透明由游鱼的生动形态反映出来,还写鱼儿好像在和游人嬉戏,将鱼儿自由快乐地游来游去与作者当时的生活境遇进行对比,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表达了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向往。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二、【2021河南百校联盟九年级大联考】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一)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二)元嘉初武陵蛮人射鹿,逐入石穴,才容人。蛮人入穴,见其旁有梯,因上梯,豁然开朗、桑果蔚然,行人翱翔,亦不以怪。此蛮于路砍树为记,其后茫然,无复仿佛。
(节选自刘敬叔《异苑》)
14.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黄发:借指老人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具言:全部说出
D.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不值得
15.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6.语段(一)中桃花源里的人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句话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17.语段(一)和语段(二)在内容上有何相似之处,在写法上又有何不同?
【答案】14.C15.(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
16.怕外人打扰他们安定宁静的生活。为下文渔人出去之后再寻桃花源“不复得路”埋伏笔,更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
17.内容上:①都是在很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一个世外桃源;②进入世外桃源的途径都是由狭窄到豁然开朗;③都是离开之后复寻不见。(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写法上: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采用记叙、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式,生动描绘了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寄托自己的理想,而语段(二)只是记叙了故事的梗概,语言简洁。
【解析】
14.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具言:详细的说出。
15.要求学生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字词:“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
16.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不足为外人道也。”表明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同时也为下文“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做铺垫。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
17.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结合“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逐入石穴,才容人。蛮人入穴,见其旁有梯,因上梯,豁然开朗、桑果蔚然,行人翱翔,亦不以怪。”得出:都是在很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一个世外桃源;进入世外桃源的途径都是由狭窄到豁然开朗;结合“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此蛮于路砍树为记,其后茫然,无复仿佛。”分析得出:都是离开之后复寻不见。不同之处:结合“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分析得出:《桃花源记》生动描绘了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而语段(二)只是记叙了故事的梗概,语言简洁。
【点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二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参考译文:(一)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一次渔人)沿着小溪划船,往前行,忘记了路程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和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舍弃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敞亮了。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桃花源的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儿来的。(渔人)细致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人们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这个渔人一一的给(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他知道的事情,(他们)听了都很惊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渔人居住了几天,告辞离开。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界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渔人到了武陵郡,便去拜见太守,把这些情况作了禀报。太守立即派人随同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刘子骥,是位清高的隐士,听到这个消息,兴致勃勃地打算前往桃花源。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以后就不再有探访的人了。
(二)元嘉初年武陵的一个蛮人射杀鹿,追赶到一个石穴中,洞口只能容一个人通过。这个人进入洞穴之后,看见旁边旁有梯子,因此上梯,然后豁然开朗、桑树,果园一片茂盛果,行人来来往往,也不因为蛮人的出现而惊异。这个人在路上砍树做标记,然而再找一片迷惑,没有一样的地方。
三、【2021四川自贡富世、代寺学区九年级质量调研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①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②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③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 《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 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 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张嘉贞落魄有大志,亦不自异,亦不下人①,自平乡尉免归乡里。布衣环堵②之中,萧然自得。时人莫之知也。张循宪以御史出,还次蒲州驿。循宪方复命使务有不决者意颇病之。问驿吏曰:“此有好客乎?”驿吏白以嘉贞,循宪召与相见,咨以其事积时凝滞者③,嘉贞随机应之,莫不豁然。及命表又出意外。他日,则天以问循宪,具以实对,因请以已官让之。则天曰:“卿能举贤,美矣,朕岂可无一官自进贤耶?”乃召见内殿,隔帘与语,嘉贞仪貌甚伟,神采俊杰,则天甚异之。翌日,拜监察御史。
(节选自《大唐新语·张嘉贞》)
【注】①下人:下于人,在别人之下。②环堵:四围墙,常形容居屋狭小简陋。③积时凝滞者:长期积累下来的难以解决的问题。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烨然若神人 ②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B.①则天甚异之 ②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C.①时人莫之知也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D.①足肤皲裂而不知 ②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循宪方/复命使务有不决者/意颇病之。
B.循/宪方复命/使务有不决者意颇病之。
C.循宪方复命使务/有不决者/意颇病之。
D.循宪方复命/使务有不决者/意颇病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甲文重点写作者在求学过程中生活的艰苦,运用对比手法写了自己与“同舍生”不同的穿着打扮,在这方面作者的态度是略无慕艳意。
B.乙文中张循宪通过“咨以其事积时凝滞者,嘉贞随机应之,莫不豁然”和“命表又出意外”两件事,发现张嘉贞才能超群的特点。
C.张嘉贞在潦倒失意时仍胸怀大志,从平乡县尉免官归乡,虽住在四周土墙的屋子里但能怡然自得。
D.张循宪向武则天推荐张嘉贞,武则天隔帘同张嘉贞谈话,张嘉贞坦言己见,武则天看到张嘉贞高大英俊,神采出众,第二天就任命他为监察御史。
13.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2)则天以问循宪,具以实对,因请以己官让之。
【答案】10.B11.D12.D
13.①他们的学业要是不精通,品德没有养成的,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罢了,难道是别人的过失吗? ②武则天拿这件事询问张循宪,张循宪全部按实际情况回答,于是请求把自己的官职让给张嘉贞。
【解析】
10.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A.选项中“然”分别为“形容词词缀,……的样子”和“然而”;B.选项中的“异”的意思都是“感到……惊异”;C.选项中的“之”分别是“助词,不译”和“助词,的”;D.选项中的“而”分别是“表转折”和“表顺承”的意思。故选B。
11.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语句“循宪方复命使务有不决者意颇病之”的意思是:循宪将要回报情况,出使的事情还有没有解决的,心中很是忧虑。据此,正确的句读是:宪方复命/使务有不决者/意颇病之。故答案为D。
12.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从文章看,武则天任命张嘉贞为监察御史的原因主要是听了张循宪的推荐和张嘉贞坦诚的话,并非看到张嘉贞高大英俊,神采出众。故D项的理解分析是错误的。
1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1)句中的“精(精通)、成(养成)、卑(天资低下)、专(专心)、岂(难道)”几个词是赋分点;(2)句中的“以(拿)、具(详细)、因(于是)、以(把)”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点睛】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参考译文:
【甲】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读书。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把鞋后帮踩在脚后跟下,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馆,我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大概就是这样。
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如今的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大厦之下诵读经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乙】张嘉贞潦倒失意而胸怀大志,既不自认为与众不同,也不自卑于人,从平乡尉任上免官归乡,身为平民住在四围土墙的屋子中,凄清冷落而怡然自得。当时人们并没有谁了解他。
张循宪凭御史身份出巡,回来时住蒲州驿站。循宪将要回报情况,出使的事情还有没有解决的,心中很是忧虑。张嘉贞问驿站的小吏:“这里有见识高的人吗?”小吏把张嘉贞告诉了他。张循宪叫来张嘉贞和他相见,拿那些经过长时间没有解决的事情询问,张嘉贞随着情况灵活应答,没有什么事情不通达。等到让张嘉贞写奏章,(那文辞条理)更是出乎意料。他日,武则天拿这件事询问张循宪,他全按实情回答,于是请求把自己的官位让给嘉贞。则天皇帝说:“你能举荐贤能,是好事啊,我难道没有一个官位自己进用贤人吗?”于是在内殿召见嘉贞,隔着帘子与他谈话,嘉贞容貌高大英俊,神采出众,武则天认为他与众不同。张嘉贞于是上奏说:“我生长于民间荒野,眼睛没见过朝廷的事,陛下误听他人的话,招引我到皇宫,这是万代才有一次的机遇。然而咫尺之间,像是覆盖着云雾,我恐怕君臣之间的道义,有一些没有完全做到。”武则天说:“好。”急忙下令卷起帘子。第二天,嘉贞被授官为监察御史。
四、【2021甘肃兰州九年级4月诊断】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小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范纯仁①知庆州。秦中方饥,擅发常平粟赈贷②。僚属请奏而须报③,纯仁曰报至无及矣吾当独任其责。或谤其所全活不实,诏遣使按视④。会秋大稔⑤,民欢曰:“公实活我,忍累公邪?”昼夜争输还之。使者至,已无所负。
(节选自《宋史·范纯仁列传》)
【注】①范纯仁,字尧夫,范仲淹次子,官至参知政事。②赈贷:救济。③须报:等待批复。④按视:察看。⑤稔(rěn):谷物成熟。
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2)微斯人
(3)擅发常平粟赈贷
(4)已无所负
10.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或异二者之为/渔人甚异之
B.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其翼若垂天之云
C.秦中方饥/今齐地方千里
D.吾谁与归/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11.请用“/”为下列句子划分两处朗读停顿。
纯仁曰报至无及矣吾当独任其责
12.借助小贴士,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公实活我,忍累公邪?
13.填空。
(1)从表达方式而言,【甲】文侧重于__________,【乙】文侧重于__________。
(2)【乙】文中范纯仁的行为恰好体现了【甲】文中“古仁人”__________的情怀。
【答案】9.(1)探求;(2)(如果)没有;(3)擅自,自作主张;(4)亏欠。10.B
11.纯仁曰/报至无及矣/吾当独任其责
12.(1)(他们)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2)您的确救活了我们,我们怎么忍心连累您呢?
13.(1)(1)议论(和抒情)、 (2)记叙 (3)(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先忧后乐)
【解析】
9.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的意思。“求”意思是:探求,“微”意思是:(如果)没有,“擅”意思是:擅自,“负”意思是亏空。这些重点实词需要识记积累。
10.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虚词的意义。A项解释为:不同/对……感到诧异,B项两个“之”意思都是“的”,C项解释为:正,正在/方圆,D项解释为:和/同“欤”,句末语气词。故选B。
11.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停顿。在文言文中句子的停顿大概有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谓之间应停顿,动宾之间应停顿;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等几种常用的技巧。“纯仁曰报至无及矣吾当独任其责”意思是“范纯仁说:‘等到有批复时就来不及了,我会独自承担这个责任.’”据此停顿为:纯仁曰/报至无及矣/吾当独任其责。
12.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1)中“以”意思是“因为”,这是一个互文句,应翻译为: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2)中“活”意思是救活,“累”意思是连累,应译为:您确实是救活了我们,我们怎么忍心连累您呢?
13.(1)此题考查的是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抒情、说明、描写。甲文着重阐述作者的豁达胸襟和政治抱负,所以用的是议论,乙文重在叙事,所以用的是记叙。(2)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乙文中范仲淹开仓放粮,救济灾民,充分体现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情怀。据此作答。
译文:
(甲)哎呀!我曾探求过古时仁人的心境,或者和这些人的行为两样的,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他进也忧虑,退也忧愁。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古仁人必定说:“先于天下人的忧去忧,晚于天下人的乐去乐。”呀。唉!不是这种人,我与谁一道归去呢?写于为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范纯仁字尧夫,出任庆州知州.当时秦中一带正遭饥荒,他自行决定打开常平仓放粮赈济灾民.下属官员请求先上奏朝廷并且等待批复,范纯仁说:“等到有批复时就来不及了,我会独自承担这个责任.”有人指责他保全救活的灾民数字不符合实际,皇上下诏派使臣来查办.正遇上秋季大丰收,百姓高兴地说:“您确实是救活了我们,我们怎么忍心连累您呢?”昼夜不停地争着送粮归还他.等到使臣到来时,常平仓的粮食已经没有亏欠了。
五、【2021中考山东滨州初三模拟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先带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节速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卜式,河南人也。以田畜为事。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式曰:“臣生与人无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何故见冤?”使者曰:“苟,子何欲?”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匈奴可灭也。”
(节选自班园(汉书》)
【注释】①事:此指交践。②输:送出。③见:被。④死:为……而死
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项是
A.先帝不以臣卑鄙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B.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元方人门不顾
C.遂许先帝以驱驰 杂然相许
D.上使使问式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1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项是
A.躬耕于南阳 皆以美于徐公
B.不效,则治臣之罪 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C.如此而匈奴可灭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以田畜为事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1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臣生与人亡所争。
13.请用“/”给文中画线语句断句,限断两处。
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
14.【甲】文寓情于事,恳切得体。叙殊遇,曰“三顾臣”、咨臣”、“寄臣以大事”,叙报效,则曰“许先帝”、“受任”、“恐托付不效”.通篇洋溢着(1)“___________ “(用文中语句作 答)的至诚忠爱之情,汉朝名将霍去病征战匈奴有功,汉武帝要给他道一栋大宅,霍去病不要,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清人顾炎武曾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卜式一介平民,却拥有(2)“_____________ ”(用乙文中语句作答)的见识与胸怀,令人肃然起收!诸葛亮和卜式都能为国分忧,具有(3)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10.D11.B
12.(1)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
(2)我生来与人没有什么争执。
13.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
14.(1)报先帝而忠陛下 (2)有财者宜输之 (3)热爱自己的国家,乐于或主动为国分忧
【解析】
10.此题考查的是一词多义。A:地处偏远,偏僻/目光短浅。B:拜访/回头。C:答应/赞同。D:都是“派”的意思。故选D。
11.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虚词的意义。A:在/比。B:就/就。C:表承接/表转折。D:用/因为。故选B。
12.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句中“苟全”意思是“苟且保全”,“闻达”在这里意思是“扬名显达”。该句的正常语序为“于乱世苟全性命,不求于诸侯闻达。”据此翻译。(2)“臣生与人亡所争”句中“与”意思是“和”,“亡”是通假字,同“无”意思是“没有”。据此翻译。
13.此题考查的是文言句子的断句。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要疏通文意,然后结合意思进行断句。“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翻译为“同乡的人贫穷,我救济他们,不善良的人,我教育他们”,据此断句为: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
14.文寓情于事,恳切得体。通篇洋溢着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和对陛下的忠诚,用文中语句作答就是“报先帝忠陛下”。 卜式一介平民,却拥有“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的见识与胸怀,可见对于报国是不分身份的。两文中都体现了主人公的爱国和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据此作答。
译文:
(甲)我本来是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屈尊下驾来看我,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形势危急之时奉命出使,从这以来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只怕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将领士兵,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返还旧都.这是我用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毫无保留地贡献忠言,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
希望陛下能够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若不能完成,就治我的罪,(从而)用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振兴圣德的建议,那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自行谋划,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临终留下的教诲。我感激不尽。
今天(我)将要告别陛下远行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也不知说了些什么。
(乙)卜式,河南人(黄河以南人),以种田畜牧为工作。那时候汉朝正在对匈奴采取军事行动,卜式上书,愿意捐出一般家财帮助边疆。上级(皇帝)派人问卜式:“你想做官吗?”卜式说:“我自小牧羊,没有学习做官,不想做。”使者说:“你家里有冤情,希望说出来吗?”卜式说:“我生来跟人没有争斗,同乡的人贫穷,我救济他们,不善良的人,我教育他们,去到哪里,人们都顺从我,我又怎么会有冤情呢?”使者说:“那么,你想要什么呢?”卜式说:“皇上讨伐匈奴,我认为贤能的人应该以死明节,有钱的人应该捐出来,这样的话匈奴就可以灭掉了。
预测03 病句的辨析与修改-【临门一脚】2021年中考语文三轮冲刺过关: 这是一份预测03 病句的辨析与修改-【临门一脚】2021年中考语文三轮冲刺过关,文件包含预测03病句的辨析与修改-临门一脚2021年中考语文三轮冲刺过关原卷版docx、预测03病句的辨析与修改-临门一脚2021年中考语文三轮冲刺过关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2页, 欢迎下载使用。
预测01 字音字形-【临门一脚】2021年中考语文三轮冲刺过关: 这是一份预测01 字音字形-【临门一脚】2021年中考语文三轮冲刺过关,文件包含预测01字音字形-临门一脚2021年中考语文三轮冲刺过关原卷版docx、预测01字音字形-临门一脚2021年中考语文三轮冲刺过关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预测02 词语(包括成语)-【临门一脚】2021年中考语文三轮冲刺过关: 这是一份预测02 词语(包括成语)-【临门一脚】2021年中考语文三轮冲刺过关,文件包含预测02词语包括成语-临门一脚2021年中考语文三轮冲刺过关原卷版docx、预测02词语包括成语-临门一脚2021年中考语文三轮冲刺过关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5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