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 含答案)
展开一、单选题
1.研究表明人猿同祖,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 )
A.长臂猿B.黑猩星C.森林古猿D.猩猩
2.下列不属于观点的是( )
A.直立行走是人与猿分界的重要标志
B.亚洲的直立人是从非洲迁徙过来的
C.在东非的大裂谷地带发现了许多早期的古人类化石
D.其他地区没有200万—300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
3.产生卵细胞、形成受精卵以及孕育胎儿的场所分别是( )
A.卵巢、阴道、子宫B.卵巢、子宫、子宫
C.输卵管、子宫、卵巢D.卵巢、输卵管、子宫
4.某人因患比较严重的胆囊结石,医生将其胆囊切除,那么你建议他手术后应该少吃富含( )食物.
A.蛋白质B.脂肪C.糖类D.维生素
5.亲爱的同学们,你们现在正处于青春期,处于一生中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下列有关青春期身心发育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身高突增 ②性器官迅速发育,出现月经或遗精现象 ③男生一般比女生更早进入青春期 ④性意识开始萌动 ⑤神经系统、心脏和肺的功能变化不大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⑤D.①④⑤
6.有些药物常被封在淀粉制成的胶囊中服用,以免对胃产生刺激。从淀粉在消化道内的消化特点来看,其原因是( )
A.胃能消化淀粉B.胃不能消化淀粉,胶囊可经胃进入小肠
C.胆汁不能消化淀粉D.淀粉在消化道内初步消化,便于吞咽
7.在一次手术中,医生从病人的消化道中取出一些流质的内容物,经检验得知,内含大量的氨基酸、甘油、脂肪酸、水分、葡萄糖等物质。你认为这些内容物最可能来自
A.食道B.胃C.小肠D.大肠
8.有四种食品的营养成分含量如下列柱状图所示。若某儿童经常以其中一种为主食,则最可能患上佝偻病的是( )
A.B.
C.D.
9.小肠吸收功能严重不良的病人,可采用静脉注射全营养液的方法提供营养。全营养液的成分不应该含有
A.葡萄糖B.氨基酸C.蛋白质D.无机盐和维生素
10.下列对如图的叙述中,哪项是错误的( )
A.①分泌的消化液含消化脂肪的酶
B.②能消化蛋白质
C.③分泌的消化液含有多种消化酶
D.④能吸收一部分维生素
11.习总书记曾对庆丰包子铺老板说“食物安全一定要放在第一位”。人们的下列做法,做到了合理膳食与食品安全的是( )
①食物多样,粗细搭配 ②在野外采集的新鲜蘑菇,立即食用 ③鱼肉蛋类,必须新鲜 ④去除水果腐烂部分,未腐烂部分要立即吃 ⑤“虫眼蔬菜”,放心食用 ⑥每日三餐,按时进餐
A.①③⑥B.②③④C.②④⑤D.①⑤⑥
12.下面是同学们为四口之家设计的午餐菜谱,你认为营养最全面合理的是( )
A.土豆炖牛肉 西红柿炒蛋 清炒空心菜 冬瓜排骨汤
B.红烧冬瓜 素炒土豆丝 清炒空心菜 海带汤
C.红烧鸡腿 爆炒鱿鱼丝 回锅肉 鱼头汤
D.炒白菜 炒花椰菜 水煮白萝卜丝 紫菜汤
13.俗话说“食不言,寝不语”,吃饭时不能大声谈笑是有科学道理的,其主要原因是( )
A.流经消化器官的血量减少B.食物容易由咽误入气管
C.唾液腺分泌唾液的量减少D.有利于保护声带
14.某研究小组对不同食物中的能量进行测定,实验结果如表所示。分析正确的是( )
A.表中①②③分别是10、20、50
B.三种食物中,含能量最多的是黄豆
C.实验中水吸收的热量等于这些食物实际所含的能量
D.要获得准确的测量结果,必须在食物完全燃烧尽时读数
15.下图表示某人平静和运动两种状态下的呼吸情况,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A.曲线甲为平静状态,曲线乙为运动状态
B.曲线甲的呼吸频率为36次/分钟
C.曲线乙状态时,呼吸深度较大
D.曲线乙状态时,呼气带出的水分较多
16.为观察血液在不同血管内的流动情况,同学们做了“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以下关于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应尽可能选择尾鳍色素较多的小鱼进行观察
B.用湿棉絮包裹小鱼的鳃盖和躯干部,并时常滴水,目的是为小鱼提供饮水
C.红细胞呈单行通过的血管是毛细血管
D.应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尾鳍血管内血液的流动情况
17.DNA亲子鉴定是通过亲代与子代细胞中的DNA(位于细胞核内)比对来进行的,其准确率高达99.999 99%。若某次鉴定材料仅有血液,你认为应选用( )
A.红细胞B.白细胞C.血小板D.血红蛋白
18.中医常通过“切脉”来推知体内各器官的健康状况;病人在医院打吊瓶时,针头插入的是手臂上的一条“青筋”.这里所说的“切脉”的“脉”和“青筋”分别是指( )
A.动脉和神经B.静脉和动脉
C.动脉和静脉D.动脉和毛细血管
19.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需要经过( )
A.⼀层细胞B.两层细胞C.三层细胞D.四层细胞
20.探究实验“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得出的结论是:唾液淀粉酶在高于或低于37℃条件下,活性都会逐渐降低。下图中能正确表示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与温度关系的是( )
A.B.C.D.
二、综合题
21.2020年春节以来,我们一直处于抗疫期间,小敏的爸爸因工作需要经常外出,为消除家人的疑虑,他及时到医院进行了血常规化验,检查结果如下:
(1)图一是血涂片在显微镜下的视野图,能吞噬侵入人体内的病菌,从而保护人体健康的是[___];促进止血和加速血液凝固的是[____]。(“[ ]”内填序号)
(2)在人体内血红蛋白存在于图一的[___]中,并使其具有运输_______的功能。(“[ ]”内填序号)
(3)据图中的化验结果判断小敏爸爸可能患有___________。
(4)医生主要通过图三的CT造影观察小敏爸爸如图(三)中的②________;当附着在①上的肋间肌和膈肌舒张时,气体经过的途径是②→______→_______→喉→咽→鼻→外界。
22.图甲为呼吸系统的组成示意图,图乙为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示意图,图丙表示肺内气压在呼吸过程中的变化情况。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当人体吸气时,肋间肌、膈肌_____,肋骨和胸骨向上、向外运动,膈顶的位置_____,胸腔容积扩大,肺内气体压力_____外界大气压,气体被吸入。
(2)图乙中a、b两种物质分别是_____。
(3)图丙中表示吸气的是_____段,既不吸气也不呼气的是_____点,此时肺内气压_____外界大气压。
23.如图是食物经过人体消化道时,糖类、蛋白质和脂肪被化学消化的程度,字母表示组成消化道各器官的排列顺序。请据图回答:
(1)曲线甲是______的消化,曲线乙是______的消化。
A.糖类 B.蛋白质 C.脂肪 D.维生素
(2)字母C代表的器官是______。
A.食道 B.胃 C.小肠 D.大肠
(3)蛋白质在______中进行消化,其终产物是______。
A.A和B B.B和C C.C和D D.A和C
E.葡萄糖 F.氨基酸 G.脂肪酸
(4)下面是张小华同学设计并完成的“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如下表),在4支试管中加入等量的馒头碎屑及2毫升清水或唾液。
请回答:A试管将会出现的现象是______;A和D试管是一组对照实验,探究的是______;根据实验你认为吃饭时应该______(填“狼吞虎咽”或“细嚼慢咽”),其原因是______。
三、资料分析题
24.分析以下资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距今300多万年前的“露西”的骨骼化石看,她的上肢骨比较细短,下肢骨比较粗长,而且下肢骨具有较为粗壮的股骨,构成骨盆的髋骨比较宽阔,脊柱呈“S”形。
材料二:距今175万年前的“东非人”使用过的石块明显经过加工,分别呈斧状和凿状。
(1)根据材料一推测出“露西”的运动方式是_____。
(2)根据材料二推测“东非人”已经具备_____能力。
(3)在东非大裂谷地区,科学家推测部分森林古猿的生活方式由_____生活转变为下地生活,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_____。
(4)人和类人猿具有非常相似的形态结构,在人类数量急剧增加的今天,现代类人猿数量急剧减少的原因可能是_____,你认为它们_____(填“能”或“不能”)进化为人类。
食物名称
核桃仁
花生仁
黄豆
质量(克)
①
20
20
水(毫升)
②
50
③
温度上升(℃)
3
2.2
1.4
医院检验科报告单(部分)
化验项目
测定值
正常参考值
RBC(红细胞)
3.8×1012个/L
(4.0~5.5)×1012个/L
WBC(白细胞)
6.8×109个/L
(4.0~10)×109个/L
Hb(血红蛋白)
85g/L
(120~160)g/L
PLT(血小板)
210×109个/L
(100~300)×109个/L
试管
物质
温度
时间
碘液
现象
A
馒头碎屑+清水
37℃
5分钟
加
?
B
馒头碎屑+唾液
37℃
1分钟
加
变蓝
C
馒头碎屑+唾液
37℃
2分钟
加
部分变蓝
D
馒头碎屑+唾液
37℃
5分钟
加
不变蓝
参考答案
1.C
【分析】
人类和类人猿的关系最近,是近亲,它们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
【详解】
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泛分布于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森林古猿的一支是现代类人猿,以树栖生活为主,另一支却由于环境的改变慢慢的进化成了人类,可见人类和类人猿的关系最近,是近亲,它们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故选C。
【点睛】
关键点: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2.C
【分析】
事实是事情的实际情况,是实有的事情,包括事物、事件、事态,即客观存在的一切物体与现象、社会上发生的事情等。观点是观察事物时所处的立场或出发点,是从一定的立场或角度出发,对事物或问题所持的看法。
【详解】
A.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泛分布于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后来由于环境的变化,森林古猿朝两个方面进化,一部分森林古猿仍然以树栖生活为主,慢慢进化成了现代类人猿,如黑猩猩、猩猩、大猩猩、长臂猿等;另一支却由于环境的改变被迫下到地面上来生活,慢慢的进化成了人类,直立行走是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古猿的直立行走,前后肢的分工,使古人类能够将前肢解放出来,使用工具,前肢所从事的活动越来越多,上肢更加灵巧,因此两足直立行走是人类祖先与猿分界的重要标志的说法正确的。但这些都是基于一些证据的推测,所以属于观点。
B.国际学术界认为人类的始祖在非洲,亚洲直立人是从非洲迁徙而来的。但只是观点,不一定是事实。
C.在东非的大裂谷带发现了许多早期的古人类化石,这是真实的事件,是事实,故C符合题意。
D.除非洲外,其他地区没有200万~300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这是基于事实提出的观点。
故选C。
【点睛】
对于事实和观点的判断,应根据是否已经被确认或有确凿的证据来判断。
3.D
【分析】
女性的生殖系统包括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等,各有不同的功能,思考解答。
【详解】
女性的生殖系统包括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等,各有不同的用途。卵巢有产生卵细胞,分沁雌性激素的作用;子宫的功能是胚胎和胎儿发育的场所及产生月经的地方;阴道是精子进入和胎儿产出的通道;输卵管输送卵子及受精完成与胚胎初期发育的地方。
故选D。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知道女性的生殖系统的组成。
4.B
【分析】
胆囊的主要功能是贮存胆汁,胆汁是由人体最大的消化腺肝脏分泌的,参与脂肪的消化.胆汁中虽然不含有消化酶,但能够将脂肪乳化成脂肪微粒,扩大脂肪微粒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
【详解】
肥肉中都含有丰富的脂肪,因此患胆囊炎的病人,其储存的胆汁减少,影响了脂肪的消化.所以切除胆囊的人,建议他少吃富含脂肪的食物。
【点睛】
了解胆汁的作用是解题的关键。
5.A
【分析】
进入青春期,男孩和女孩的身高、体重都迅速增加,另外,神经系统以及心脏和肺等器官的功能也明显增强。青春期的男孩和女孩,心理上也发生着明显的变化,生活中常常会有较多的心理矛盾。如有了强烈的独立的意识、叛逆性,遇到挫折又有依赖性,渴望得到家长和老师的关怀。内心世界逐渐复杂,有的事情不想跟家长交流。
【详解】
①身高突增是青春期的一个显著特征,正确;
②进入青春期,性器官迅速发育男孩出现遗精、女孩出现月经是性器官迅速发育的结果,正确。
③男孩往往比女孩晚2年进入青春期,错误。
④随着身体的发育,性意识也开始萌动,常表现为从初期的与异性疏远,到逐渐愿意与异性接近,或对异性产生朦胧的依恋,这些都是正常的心理变化,正确;
⑤进入青春期,男孩和女孩的身高、体重都迅速增加,另外,神经系统以及心脏和肺等器官的功能也明显增强,错误。
【点睛】
心理健康也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青春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所以平地应该注意心理卫生,促使身心健康发展。
6.B
【分析】
掌握三大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的消化情况,本题考查的是胃的消化,明确的是胃液含有的胃蛋白酶,只能对蛋白质初步消化,而不能消化淀粉。
【详解】
胃液内的胃蛋白酶能对蛋白质起消化作用,将蛋白质初步消化为多肽。胶囊的成分是淀粉,胃不能对淀粉进行消化,所以药物进入小肠,胶囊在小肠内被消化,可以减少对胃的刺激,起到保护胃的作用。
A.胃不能消化淀粉,A不符合题意。
B.胃中只含有胃液这一种消化液,胃液中含有胃蛋白酶,能够对蛋白质进行初步消化;对淀粉、脂肪等营养物质没有消化作用,B符合题意。
C.胆汁是肝脏分泌的消化液,胆汁中不含消化酶,可以把脂肪乳化成脂肪微粒,利用脂肪的消化,胆汁可以暂时储存在胆囊内,流入小肠乳化脂肪,C不符合题意。
D.淀粉的初步消化是在口腔中开始的,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一部分淀粉转化成了麦芽糖,最终在小肠内在胰液和肠液的作用下被消化成葡萄糖被人体吸收,D不符合题意。
【点睛】
掌握三大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的消化过程即可解答。
7.C
【分析】
淀粉在口腔中被分解成麦芽糖,再在小肠中被彻底分解成葡萄糖;蛋白质的消化开始于胃,在胃中被初步消化,再在小肠中被 彻底分解成氨基酸;脂肪的消化在小肠内进行,被消化成甘油和脂肪酸。
【详解】
淀粉、蛋白质和脂肪是三大营养物质。其中淀粉最早在消化道内被消化,在口腔中被分解成麦芽糖,再在小肠中被彻底分解成葡萄糖;其次是蛋白质的消化,在胃中被初步消化,再在小肠中被彻底分解成氨基酸;最后被消化的是脂肪,脂肪的消化在小肠内进行,先是胆汁把脂肪颗粒乳化成脂肪微粒,再被彻底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提取的液体内有氨基酸,说明一定不是在食道和胃内,因为食道无消化功能,胃内虽然能消化蛋白质,但也是对其进行初步消化,不会将其彻底分解成氨基酸。只要有氨基酸出现就说明已经在小肠中了。大肠是形成粪便的场所,氨基酸、甘油、脂肪酸、葡萄糖等营养物质已经被小肠吸收进入血液。所以含大量的氨基酸、甘油、脂肪酸、水分、葡萄糖等物质的内容物最可能来自小肠。故C符合题意。
【点睛】
食物的消化特别是三大有机营养物质的化学消化过程,是学习的重点,更是考试的考点。
8.D
【分析】
这是一道识图题,图中用坐标的方式给出了四种食物所含有的部分营养成分。人体缺乏维生素D时易患佝偻病和骨质疏松症。因为维生素D影响钙的吸收和利用,即使食物营养中含有钙,但由于身体缺维生素D最终会导致缺钙,使得幼年患佝偻病,因此补钙的同时一定要补充维生素D。坏血病是由于饮食中缺乏维生素C造成的,坏血病患者要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
【详解】
A. 食物A中维生素D较多,不会导致人患佝偻病,A不符合题意。
B. 食物B中含钙较多,不会导致人患佝偻病,B不符合题意。
C. 食物C中含铁较多,含钙较多,不会导致人患贫血和佝偻病,C不符合题意。
D. 佝偻病是由于饮食中缺乏维生素D造成的,食物D中含维生素D较少,若长期以食物D为主食,最易患佝偻病,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理解掌握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及作用是解题的关键。
9.C
【分析】
此题考查了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情况,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等大分子物质需要经过消化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
【详解】
因为小肠吸收严重不良的病人,需要通过静脉输入完全营养液的方法补充营养,输入的营养物质应当是营养物质的可吸收的形式。水、无机盐、维生素,不需要消化就可被人体直接吸收,淀粉、蛋白质、脂肪不能被人体直接吸收,需要被消化为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才能被人体吸。蛋白质不是人体直接利用的物质,人体可以直接利用的是无机盐、维生素、氨基酸和葡萄糖。只有人体可以直接利用的物质才可作为营养从静脉输入人体。
故选C。
【点睛】
掌握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情况就可解答此题。
10.A
【分析】
观图可知:①是肝脏,②是胃,③是胰腺,④是小肠。
【详解】
A.①是肝脏,分泌的消化液胆汁不含消化脂肪的酶,A错误。
B.②是胃,胃腺分泌胃液,能消化蛋白质,B正确。
C.③是胰腺,分泌的胰液含有多种消化酶,C正确。
D.④是小肠,小肠是主要的吸收场所,能够吸收大部分的水、无机盐、维生素和全部的氨基酸、葡萄糖、甘油和脂肪酸,D正确。
故选A。
【点睛】
关键是掌握各消化器官和消化腺的功能。
11.A
【分析】
合理营养:合理营养是指全面而平衡的营养。“全面”是指摄取的营养素(六类营养物质和膳食纤维)种类要齐全;“平衡”是指摄取各种营养素的量要合适(不少也不多,比例适当),与身体的需要要保持平衡。
【详解】
①均衡的摄取五类食物,就要做到粗细粮合理搭配,故符合合理膳食的要求,①正确。
②在野外采集的新鲜蘑菇,有可能有毒,不可以直接使用,②错误。
③肉鱼蛋类很容易变质,必须新鲜才能食用,③正确。
④水果会发生腐烂现象,去掉腐烂部分,未腐烂的部分也不能吃,因为腐烂的水果绝大部分已经被微生物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有害物质侵蚀,这些有毒物质可以从腐烂部分通过果汁向未腐烂部分扩散,使未腐烂部分同样含有微生物的代谢物,而且有些真菌素具有致癌作用,所以,水果尽管是已经去除了腐烂部分,剩下的仍然不可以吃,④错误。
⑤有“虫眼”的蔬菜和水果,表明蔬菜和水果生虫了,为了减少害虫,提高产量和质量,所以有可能喷洒农药灭虫了。有虫眼的可能是生虫前喷药的,或者是药效未起作用,⑤错误。
⑥为了保持身体健康,必须保证每日三餐、按时进食,在每日摄入的总能量中,早、中、晚餐的能量应当分别占30%、40%、30%,⑥正确。
所以,做到合理膳食与食品安全的是:①③⑥。
【点睛】
正确识记并理解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是解题的关键。
12.A
【分析】
人体需要的六大营养物质有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合理营养就是指膳食中所含的营养素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适当;并与身体的需要保持平衡。平衡膳食是合理营养的核心,健康食谱,要合理营养、均衡膳食,食物应多样化,荤素搭配要合理,营养全面合理。
【详解】
A.土豆炖牛肉主要提供淀粉和蛋白质,西红柿炒蛋主要提供维生素和蛋白质,清炒空心菜主要提供维生素,冬瓜排骨汤主要提供维生素、脂肪和蛋白质,营养全面,选项A正确。
B.红烧冬瓜、素炒土豆丝、清炒空心菜、海带汤主要提供的是维生素和无机盐,缺少蛋白质、糖类、油脂,选项B不正确。
C.红烧鸡腿、爆炒鱿鱼丝、回锅肉、鱼头汤主要提供蛋白质和脂肪,缺失维生素,选项C不正确。
D.炒白菜、炒花椰菜、水煮白萝卜丝、紫菜汤主要提供维生素和无机盐,缺少蛋白质 、糖类、油脂,选项D不正确。
故选A。
13.B
【分析】
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详解】
人的咽是食物和空气的共同通道,气管在前,食管在后,气体和食物各行其道,有条不紊,这就要归功于会厌软骨。人们吞咽食物时,喉上升,会厌软骨向后倾斜,将喉门盖住,食物顺利进入食管。下咽动作完成以后,会厌软骨又恢复直立状态,以便进行呼吸。倘若吃饭时谈笑风生就会使会厌软骨的动作无所适从,导致食物“呛”入食管的事故发生,因为人的右支气管一般短而粗,左支气管细而长,所以食管会落入右支气管,严重时可患吸入性肺炎。故选B。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组成。
14.D
【分析】
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可以通过测量食物燃烧放出的热量的多少来测定食物中的能量。
【详解】
A.对照实验只有一个量不同,其它量皆相同的实验。只有一个变量,这就是实验中所有探究的问题,是可以改变的量,即不同的食物是该实验的变量。探究某种食物中含有能量的多少,食品的质量必须相同,因此实验中,①是20,②③都是50,A不符合题意。
B.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花生仁、黄豆、核桃仁三种食物中,核桃仁释放的热量最多,因此含能量最多的是核桃仁,B不符合题意。
C.实验中水吸收的热量低于食物实际所含能量,因为食物燃烧时会向周围散失一小部分热量,C不符合题意。
D.要获得准确的测量结果,必须在食物完全燃烧尽时读数,若食物燃烧灰烬凉透时,由于这一过程热量的散失,会导致数据偏低,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测定食物中的能量的实验。
15.B
【分析】
当人处于平静状态时,生命活动缓慢,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较少,产生的水分较少,需要的氧气较少,因此呼吸频率较低,呼吸深度较小。当人处于运动状态时,由于运动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产生的水分较多,需要的氧气较多,因此呼吸频率较快,呼吸深度较大。
【详解】
从图中可知,曲线甲呼吸频率较低,呼吸深度较小,因此曲线甲为平静状态,曲线乙呼吸频率较快,呼吸深度较大,因此曲线乙为运动状态。由此可知选项ACD正确。
从曲线甲中可知,每20秒内完成了6次呼吸。1分钟为60秒。因此,曲线甲的呼吸频率为18次/分钟,选项B错误。
【点睛】
能结合实际生活经验并读懂曲线分析平静和运动两种状态下的呼吸情况是本题的解题关键。
16.C
【分析】
小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来获得水中的溶解氧,因此在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的实验过程中,要用浸湿的棉絮将小鱼的头部的鳃盖和躯干包裹起来,目的是保持小鱼正常的呼吸。小鱼尾鳍内含色素,颜色深,视野较暗,因此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应该用低倍的显微镜,低倍镜比高倍镜的视野亮。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时,判断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依据是:从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动脉,由分支汇集而成的血管是静脉,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毛细血管,其中毛细血管的特点是:管腔最细,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管壁最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血流速度最慢,这些特点都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间进行物质交换。据此回答。
【详解】
A.小鱼尾鳍内含色素,如果色素量多,颜色深是不利于观察的,所以尽可能选择尾鳍色素较少的小鱼进行观察。错误。
B.小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来获得水中的溶解氧,因此在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的实验过程中,要用浸湿的棉絮将小鱼的头部的鳃盖和躯干包裹起来,目的是保持小鱼正常的呼吸。错误。
C.判断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依据是:从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动脉,由分支汇集而成的血管是静脉,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毛细血管。正确。
D.小鱼尾鳍内含色素,颜色深,视野较暗,因此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应该用低倍的显微镜,低倍镜比高倍镜的视野亮。错误。
【点睛】
掌握血管的特点及实验注意事项是解题关键。
17.B
【详解】
试题分析: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它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血液的结构中只有白细胞具有细胞核;因此选B。
考点: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载体-DNA;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18.C
【分析】
脉搏即动脉搏动,随着心脏有节律性的收缩和舒张,动脉管壁相应的出现扩张和回缩,在体表浅动脉上可触到搏动。
【详解】
脉搏即动脉的搏动。心脏收缩时,由于输出血液冲击引起的动脉跳动。正常人的脉搏和心率一致,医生可以根据脉搏诊断疾病。切脉一般取近手腕部的桡动脉,分寸、关、尺三部按察,掌后高骨处定为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切脉必须在病人安静后才进行,病人手臂平放,手掌向上,医生用食、中、无名指的指尖分别平按在寸、关、尺三个部位,用力则由轻到重,用浮取、中取、沉取三种手法,体会脉象的情况,来诊断病情。人体内的血管有动脉血管、静脉血管、毛细血管三种类型。其中动脉血管管壁厚,弹性最大,管腔较小,血流速度快,其功能为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处去;静脉血管管壁较薄,弹性较小,管腔大,血流速度慢,其功能为将血液从全身各处输送到心脏去;毛细血管管壁最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腔最小,只允许红细胞呈单行通过,血流速度极慢,数量最多,其功能为物质交换的场所。动脉一般埋藏在身体较深的部位,不易从体表中看到,静脉有的埋藏较深,有的埋藏较浅,在体表容易看到,呈“青色”,俗称“青筋”。因此“切脉”的“脉”和“青筋”分别是指动脉和静脉。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脉搏的概念以及知道血管的分布特点。
19.B
【分析】
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是一层扁平上皮细胞。
【详解】
肺由大量的肺泡组成,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是一层扁平上皮细胞,这样肺泡与血液很容易发生气体交换。肺泡中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所以, 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需要经过两层细胞,故选B。
【点睛】
正确识记并理解肺的结构是解题的关键。
20.C
【分析】
各种酶在最适温度范围内,酶活性最强,酶促反应速度最大。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温度每升高10℃,酶促反应速度可以相应提高1~2倍。不同生物体内酶的最适温度不同。如人体组织中各种酶的最适温度为37℃。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降低酶的催化效率,即降低酶促反应速度。最适温度在60℃以下的酶,当温度达到60~80℃时,大部分酶被破坏,发生不可逆变性;当温度接近100℃时,酶的催化作用完全丧失。这也就是为何人在发烧时,不想吃东西的原因。
【详解】
各种酶在最适温度范围内,酶活性最强,酶促反应速度最大。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温度升高,酶促反应速度可以相应提高。超过最适温度,温度升高,酶的活性反而会降低甚至失活。
故选C。
【点睛】
掌握酶与温度的关系是解题关键。
21.② ③ ① 氧 贫血 肺 支气管 气管
【分析】
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组成,图一中①红细胞,②白细胞,③血小板;图三中,①是肋骨,②是肺。据表可知:红细胞的测定值低于正常值,白细胞的测定值在正常范围内,血红蛋白的测定值低于正常值,血小板的测定值在正常范围内。
【详解】
(1)图中②是白细胞,能吞噬病菌,保护人体健康;③血小板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
(2)图一中①红细胞中,富含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是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它在氧气含量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氧气含量低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有运输氧的功能。
(3)据表可知:红细胞的测定值低于正常值。当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过少,或是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含量过低时,就会出现贫血的症状。
(4)图(三)中的②是肺,当人呼气时,肋间肌和膈肌舒张,胸廓容积减小,肺也随之缩小,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通过呼吸道呼出肺,完成呼气。当附着在①肋骨上的肋间肌和膈肌舒张时,气体经过的途径是②肺→支气管→气管→喉→咽→鼻→外界。
【点睛】
此题考查血液的成分和功能,以及呼吸系统的知识。基础性强。难度较低。
22.收缩 下降 低于 二氧化碳、氧气 AC A、C、E 等于
【分析】
图甲中的2是肺,1是呼吸道,3是膈肌。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呼吸道由骨或软骨做支架,保证气流通畅。其中咽是空气和食物进入体内的共同道路。
【详解】
(1)吸气时,肋间外肌收缩,肋骨上提,胸骨向上、向外移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增大。这时,胸廓扩大,肺随着扩张,肺的容积增大,肺内气压下降,低于外界大气压,外界空气就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动作。
(2)图乙是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图,肺泡内的气体b氧气浓度高于肺泡周围毛细血管内氧气的浓度,毛细血管中a二氧化碳的浓度高于肺泡内二氧化碳的浓度,根据气体扩散作用的原理,气体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故b氧气由肺泡扩散到毛细血管中去,a二氧化碳由毛细血管扩散到肺泡中去。
(3)吸气时,肋间外肌收缩,肋骨上提,胸骨向上、向外移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增大。这时,胸廓扩大,肺随着扩张,肺的容积增大,肺内气压下降,外界空气就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动作。即图丙中的AC段。A点C点和E点三个点肺内气压等于大气压,既不吸气也不呼气。
【点睛】
回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呼吸道的组成和功能以及肺泡里的气体交换。
23.C A B C F 变蓝 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细嚼慢咽 我们在吃饭时要对食物细嚼慢咽,以使食物中的淀粉在口腔内有充足的时间被消化;如果狼吞虎咽,则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没有来得及发挥作用,就随食物一起进入胃中
【分析】
淀粉、脂肪和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必须经过消化才能被吸收,而水、无机盐和维生素等小分子物质不经过消化可直接吸收。
淀粉在口腔中被初步消化成了麦芽糖,在淀粉消化成麦芽糖的过程中,唾液的分泌是必不可少的条件,而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则都有助于淀粉的消化。据此答题。
【详解】
(1)曲线乙起始消化部位是A口腔,乙代表淀粉;曲线甲起始消化部位是小肠,C应为胃,D是小肠。脂肪起始消化部位是小肠,甲代表脂肪。
(2)图中A为口腔,C为胃,B应为咽和食道;D是三种物质均能消化的部位,D是小肠,而F为肛门, 则E是大肠。
(3)蛋白质的消化起始部位是胃,主要部位是小肠,其终产物是氨基酸。
(4)淀粉在口腔中被初步消化成了麦芽糖,在淀粉消化成麦芽糖的过程中,唾液的分泌是必不可少的条件,而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则都有助于淀粉的消化。A没有唾液,馒头中的淀粉未被消化,遇碘变蓝;A和D试管对照,变量是唾液,探究的是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吃饭时应该细嚼慢咽,因为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则都有助于淀粉的消化。
【点睛】
掌握食物的消化是解题关键。
24.直立行走 制造和使用简单工具(或制造工具) 树栖 森林大量消失(或地形和气候剧烈变化) 栖息地被破坏(或森林减少) 不能
【分析】
(1)在研究人类的发展和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比较重要的证据。
(2)直立行走是人猿分界的重要标准。
(3)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详解】
(1)根据材料一“露西”少女的骨骼化石来看,她的骨盆的髋骨前后扁,左右较宽阔,下肢骨的股骨较粗壮。说明她已直立行走。
(2)“材料二”的“东非人”使用过的石块明显经过加工,分别呈斧状和凿状,可以当作工具,用来砍砸和削刮物体。由此可以推测“东非人”在逐渐适应直立行走的过程中,手的解放使他们已经初步具有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了。
(3)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在探究生物进化奥秘的过程中,他提出了人类和现代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在距今约1000万年~2 000万年前,古猿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森林里,像现在的黑猩猩那样,过着以树栖为主的生活。后来随着气候逐渐向干燥寒冷转变,大片的森林变成了稀树草原,使古猿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古猿的适应环境的能力有差异,从而产生了分化。大部分古猿灭绝了;有一部分古猿从森林边缘退向深处,继续过着树栖生活,逐渐演化成了现代的类人猿。因此在东非大裂谷地区,导致部分森林古猿不得不下地生活的直接原因是森林大量消失(或地形和气候剧烈变化)。
(4)人类具有发明和创造各种科学技术的本领,使得人类适应自然环境、改造自然环境、改善生存条件以及利用医药卫生加强自身保健的能力不断增强。相反,类人猿不具备这些能力,加之人类不断开发类人猿赖以生存的森林,以及人类对类人猿的乱捕滥杀和严重的环境污染,可见森林减少(或栖息地被破坏)使得现代类人猿日益减少。
在同大自然严酷的斗争中,森林古猿进化成了人类。同样的森林古猿也进化成了类人猿。现代类人猿不能再进化成人类,原因是现代类人猿已经适应了现在的环境,不能再进化了。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了对人类的起源和进化的理解认识,基础知识,难度较小。营养物质
消化的起始部位
消化的主要部位
消化后的最终产物
淀 粉
口腔
小肠
葡萄糖
蛋白质
胃
小肠
氨基酸
脂 肪
小肠
小肠
甘油+脂肪酸
山西省晋中市祁县、灵石县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 含答案): 这是一份山西省晋中市祁县、灵石县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 含答案),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西省晋中市祁县、灵石县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 含答案): 这是一份山西省晋中市祁县、灵石县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 含答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西省晋中市介休市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word版 含答案): 这是一份山西省晋中市介休市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word版 含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