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奉贤区2021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附答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598052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上海市奉贤区2021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附答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598052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上海市奉贤区2021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附答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5980528/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上海市奉贤区2021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附答案
展开
中考二模语文试卷
一、句子默写(共1题;共5分)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万籁此都寂,________。(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2)________,却疑春色在邻家。(王驾《雨晴》)
(3)人面不知何处去,________。(崔护《题都城南庄》)
(4)________?止增笑耳。(蒲松龄《狼》)
(5)为人处事很难做到两全其美,《鱼我所欲也》中孟子认为在处理“生”“义”两者关系时,我们应该做到“________,________。”
二、对比阅读(共1题;共9分)
2.阅读(甲)诗(乙)文,完成小题。
(甲)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乙)出师表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1)(甲)诗(乙)文的作者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人名)。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________》中有他们的故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甲)诗以“观”字总领全篇,诗人登上碣石山,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B.(甲)诗中“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借助想象表现了波涛汹涌的壮阔动态。
C.(乙)文第①段中诸葛亮概述21年不平凡的历程,以表明创业艰难,激励后主奋发图强。
D.(乙)文第②段前两句追述托孤之事,“夙夜忧叹”体现了作者高度的责任心。
(4)(甲)诗(乙)文的作者都有着建功立业的志向,不同的是,(甲)诗作者抒发了________的抱负;(乙)文作者要完成“________”的大志。
三、课外阅读(共1题;共8分)
3.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指南针
方家①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水浮多荡摇,指爪及碗唇②上皆可为之,运转尤速,但坚滑易坠,不若缕悬为最善。其法:取新纩③中独茧缕④ , 以芥子⑤许腊缀于针腰,无风处悬之,则针常指南。其中有磨而指北者。予家指南、北者皆有之。磁石之指南,犹柏之指西,莫可原⑥其理。
【注】①方家:行家。②碗唇:碗边。③纩(kuàng):丝绵。④独茧缕:单根的蚕丝。
⑤芥子:中药名,呈微小球形。⑥原:推究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但坚滑易坠 ________
不若缕悬为最善 ________
(2)下列选项中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指南针使用时,可以放在水中、指爪上、碗唇上或者用丝悬挂。
B.缕悬法的步骤是先取丝,再用一点点蜡把丝粘在针上,最后在无风处悬挂。
C.只要采用悬挂的方法,磁针一定指南。
D.作者写作此文时,交代了当时还无法推究磁石指南的原理。
(3)文中作者对指南针的研究有哪些发现?
四、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28分)
4.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生需要“顶住”
①“打一分赚一分,我们一起顶住!”“我们有那种不服输的劲儿,不管怎么着也得顶住!”“女排精神就是不放弃,能顶住!”……
②中国女排在第三十一届奥运会上赢得中国代表团“分量最重”的一块金牌后,女排教练员和运动员在接受采访时也送给我们一块沉甸甸的人生“金牌”——人生需要“顶住”。
③赛场是最高强度的比拼,是精神意志的较量。“顶住”,既是一种姿势表象,也是一种内心观念。“顶住”,不是无可奈何的被动选择,更不是安于现状的消极保守。对于人生而言,“顶住”,是一种态度,一种责任,是行稳致远的“压舱石”和“发动机”。
④人与人之间最小的差距是智商,最大的差距是坚持。“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说的是成功的 性。然而,这种“不费功夫”的 , 却存在于“吾将上下而求索”“众里寻他千百度”“为伊消得人憔悴”之中,是千辛万苦付出后的某种 。世间事,除了岁月,没有“不费功夫”就得来的好事。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年复一年的“顶住”,最终才能积跬步以至千里。可见,“顶住”是执着,坚持不懈。
⑤“顶住”是毅力,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前进路上,艰难困苦是“灭顶石”还是“垫脚石”,关键看能不能“顶住”。爱迪生说,失败了一千次并不可怕,最起码我知道这一千次的努力都是不可行的,于是我就会做出第一千零一次的努力。袁隆平培育出高产杂交稻,屠呦呦提炼出青蒿素,说到底都是一个屡败屡试、愈挫愈奋、不断“顶住”的过程。成功路上,不仅要能吃得了“坐冷板凳”的 (甲) 、“三更灯火五更鸡”的(乙) , 还得能受得了“衣带渐宽终不悔”的 (丙) 。无数事实证明,面对困难时选择“顶住”,一个个失败、挫折和困难,就会从“绊脚石”变为砌筑人生进步的“垫脚石”。
⑥“顶住”是定力,坚定不移。当年长征,尽管起初红军不知道战略转移何时才能结束,不知道最终去往哪里,但大家坚信“只要跟党走,跟着抗日救国的理想走,就会有前途”,坚信“不论我们自己能否到达胜利的彼岸,我们的旗帜一定能到达”。正是因为对这一目标的坚定不移,才使“红军不怕远征难”,把二万五千里的艰辛远征,化作了地球上最绚丽的红飘带。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马克思说,他能创立剩余价值学说,前后坚持40余年时间进行《资本论》的研究撰写,关键是“目标始终如一”。凡事咬定一个目标,矢志不渝,必会凌绝顶而览众山。
⑦的确,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难题,面对压力,但只要我们选择“顶住”,有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劲头,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态度,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执着,就一定能始终飞翔在希望的田野上。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第⑥段中画直线的句子化用了唐代诗人杜甫《________》(篇名)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
(2)第④段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 )
A.偶然 偶然 必然
B.必然 偶然 必然
C.偶然 必然 必然
D.必然 必然 偶然
(3)请根据文意把“勤勉之苦”、“坚忍之苦”、“寂寞之苦”填入第⑤段相对应的横线处。
成功路上,不仅要能吃得了“坐冷板凳”的(甲)________、“三更灯火五更鸡”的(乙)________,还得能受得了“衣带渐宽终不悔”的(丙)________。
(4)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
中心论点: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顶住”是毅力,
④________
(5)第⑥段画曲线部分能否删去?请具体阐明理由。
5.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题目:
余显斌
①娘打来电话,问他现在在哪儿。
②他轻声说:“在医院。”
③娘说:“知道,听你爹说的。”娘接着gěng yè着说,“儿啊,你怎么能那样,怎么能捐献骨……髓啊?”显然,娘不理解什么是骨髓,说到这儿,明显地顿了一下。
④他忙说:“娘,没啥。”
⑤娘威胁说:“你不听娘的,娘就死去。”
⑥他急了,忙告诉娘,自己不是捐献骨髓,爹听错了,自己是想找人给自己捐献骨髓,自己有病。
⑦娘一听更急了,问清了他所在的医院,和爹当天就打了车,匆匆赶去,在医院看见了他。
⑧他坐在病床上,护士在给他量着血压。娘一见吓了一跳,问道:“儿呀,你怎么啦?”
⑨他说:“白血病。”
⑩娘不懂什么是白血病,紧张地望着他。
⑪他告诉娘,患白血病很难治的。看娘身子一颤,他忙说,不过,有骨髓配型成功的人愿捐骨髓,自己就有救了。
⑫娘忙说;“配啊,砸锅卖铁也配啊。”
⑬他叹口气,说:“哪有那么容易的?两万多人中才有一对配型成功的。”
⑭娘坐在那儿,眼睛直了。
⑮他忙摇着手道,不过,自己很幸运,和一个女孩配型成功。
⑯娘眼睛一亮:“真的?”
⑰他再次垂下头,告诉娘,可是对方不愿捐献骨髓。娘一脸灰白,许久,点点头道:“是啊,身上的东西,哪一件不是跟眼睛鼻子一样,哪有多余的啊?多余的也不会长啊,谁又愿捐啊?”
⑱爹在旁边嘀咕一声:“听说,捐骨髓没事的啊……”
⑲他沮丧地摇摇头,告诉他们,那个女孩就是不愿捐。
⑳娘试探着问:“真没事吗?”
㉑他说:“可能是吧,不过,这得问问医生。”
㉒正说着,一个医生从旁边匆匆经过,娘忙一把拉住,如抓住救命稻草一般,可怜巴巴地问:“医生,捐献骨髓对捐献的人有伤害吗?”医生望望娘摇了摇头。看娘有些不懂,医生打比方说:“骨髓就像韭菜,捐了又会长出来的。”农村里,韭菜不少,剪后生得更快更肥更多。娘懂了,娘脸上的灰白颜色没了,她想了想,仍拉着医生的手不放:我有一个请求,希望医生能帮我给那个女孩说说。
㉓医生一笑,点头答应了。
㉔四人去了另一间病房,见到了那个女孩。
㉕娘走过去,一把拉住女孩的手。娘说:“娃啊,大婶求你了。”
㉖娘指着他说:“我就这一个儿,请你救救他啊。”
㉗见女孩不说话,娘猛地想起什么似的,指着医生说:“医生说了,对你没损害。如果有损害,这个要求大婶也说不出口啊。”
㉘女孩雪白的脸上流下两行泪,望望她,仍没有说话。
㉙娘急了,说:“娃啊,大婶跪下了。”
㉚娘说着,准备跪下来。女孩忙一把拉住,流着泪说:“大婶,我才是病人,这位大哥是捐献者啊。”说着,女孩指指他,对娘说,“求大婶了,救救我。”
㉛娘站在那儿,愣住了。
㉜不过,娘马上就明白了怎么回事。
㉝娘拉住女孩的手,打量着女孩毫无血色的脸,许久许久,眼眶红了,对他说:“去吧,娘不拦你。”
㉞娘说:“出来了,娘煮鸡蛋给你补补身子。”
㉟他“哎”了一声,笑着望了医生和女孩一眼,忙向手术室走去。他知道,他的方法成功了,善良的娘,一旦知道捐献骨髓是怎么回事,一定不会拦他的。
㊱他猜对了。
㊲六个小时后,他捐献了骨髓,走了出来。
㊳爹娘迎上来,仔细打量着他,见他没事,爹一笑,得意地道:“小子,你答应了爹的,我劝你娘来,你回去可得陪爹喝几盅的。”
㊴他一笑,手指一弹,嗒地一响。
㊵娘这才知道,自己被骗来,是他和老头子商量好的,回头瞪了老伴一眼道:“啥出息,几盅酒,就让儿子收买了。”说完,拍着他的手笑笑,得意地道,“我儿捐了骨髓,救了一条人命,救了一个家,娘受一回骗,值啊!”
㊶他望着爹娘笑了。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根据拼音写汉字。
gěng yè________
(2)第㉟段中写到“善良的娘”,阅读⑰-㊵,概括娘“善良”的具体表现:
①
②
③娘明白真正的捐献者是儿子后,同意并支持儿子捐献骨髓。
(3)你认为A、B两句的表达效果哪一句效果更好,请简述理由。
A.娘拉住女孩的手,打量着女孩毫无血色的脸,许久许久,眼眶红了,对他说:“去吧,娘不拦你。”
B.娘拉住女孩的手,看着女孩毫无血色的脸,对他说:“去吧,娘不拦你。”
(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小说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这样有利于加快行文节奏,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B.把小说第③、第⑱、第㊳、第㊵段画线句组合起来,可以看出爹早就知道儿子要捐献骨髓并支持他。
C.小说中对娘和女孩的描写中都写到了脸色,主要是为了表现她们的心理变化。
D.小说结尾他的“笑”,一是因为他能顺利給女孩捐献骨髓而感到喜悦;二是因为自己的行为得到爹娘的理解支持而感到欣慰。
(5)请在“爱心如同韭菜”和“捐骨髓”中选择一个你认为最合适的作为小说的题目,并简述理由。
五、综合性学习(共1题;共11分)
6.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大力推广、积极普及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有利于消除语言隔阂,促进社会交往,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推广普及普通话,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有利于促进人员交流,有利于商品流通和培育统一的大市场。我国是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人口大国,推广普及普通话有利于增进各民族各地区的交流,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材料二)
“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以普通话沟通不成问题,但你若选择这个城市,却不会讲这里的方言,犹如你爱上一个人,却读不懂他(她)的内心世界,要融入其中,谈何容易!”
[程乃珊(著名作家)]
“我们的态度是大力推广普通话,同时采取必要的措施积极保护方言。”
[陈章太(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
(1)请你为材料一拟一个标题:________(10个字以内)
(2)材料二中程乃珊和陈章太的观点有一致性,但他们的表达不同,你更喜欢哪一种?请说明理由。
(3)近日,有网友爆料:在上海的一家便利店内发生了因为上海话而引起的纠纷。一名男子在买完东西结账时使用了上海话,而店员因为听不懂上海话坚持让该名顾客使用普通话,最终两人发生了争执。
请你参考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他们进行调解。
对店员说:
对男子说:
六、作文(共1题;共5分)
7.题目:行走
要求:(1)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不得抄袭。
答案解析部分
一、句子默写
1.【解析】【分析】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重点词语: 磬 、 蝶 、 诈 、
故答案为:(1) 1、但余钟磬音 (2) 1、蜂蝶纷纷过墙去 (3) 1、桃花依旧笑春风 (4) 1、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5) 1、二者不可得兼 2、舍生而取义者也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的背诵和默写。解答此题时首先要读懂题目,不要张冠李戴;其次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理解诗句的意思;第三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对于要求背诵的内容,注意平时积累。
二、对比阅读
2.【解析】【分析】(1)《观沧海》的作者是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出师表》作者是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中有他们的故事。(2)句中重点字词:以,因为;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猥,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枉屈,委屈;顾,拜访。(3)“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是实写登山所见,不是想象。故选B。(4)甲文中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借大海雄伟壮丽的景象,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乙文中根据“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可知作者要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故答案为:(1) 1、曹操 2、诸葛亮 3、《三国演义》 (2) 先帝不因我身份低微,见识短浅(而瞧不起我),反而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来拜访我。 (3)B(4) 1、统一中国 2、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2)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4)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找准的理解。要求考生熟读文章,读懂文章,理解文意,结合文章的中心语句和题干的提示要求进行作答。
【参考译文】
甲出处:《观沧海》,作者:曹操,朝代:东汉。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苍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乙出处:《出师表》,作者:诸葛亮,朝代:东汉。
我本来是平民,在南阳务农亲耕,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我因此有所感而情绪激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只怕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国都。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三、课外阅读
3.【解析】【分析】(1)“但坚滑易坠”意思是:但在坚硬光滑(的表面)容易滑落掉下,由此可判断:易,容易。“不若缕悬为最善”意思是:这几种方法都不如以悬挂好,由此可判断:若,如、比得上。(2)C选项中“指针一定指南”,与原文中“无风处悬之,则针常指南。其中有磨而指北者”相矛盾,原文指常常指向南方,所以“一定”一词过于绝对,故选C。(3)结合文中句子找到“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不若缕悬为最善”、“其中有磨而指北者。予家指南、北者皆有之”等信息,进行提炼归纳即可。
故答案为:(1) 1、容易 2、比得上 (2)C(3) ①磁针指向不是正南方,而是略偏东。磁针有四种装置方法,缕悬法最好。③磁针有指南、指北之分。
【点评】(1)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掌握。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3)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信息的提取能力。要求考生通读文章,理解文意,在文中提取信息,结合相关的句子进行作答。
【参考译文】
行家用磁石磨针尖,针尖就能指南,然而常常略微偏东,不全在正南方,(放在)水上常震动摇摆。(在)手中或碗边都有可能这样,运转的速度很快,但在坚硬光滑(的表面)容易滑落掉下,这几种方法都不如以悬挂好。这个方法是取新产的丝绵中单根的蚕丝,用芥籽大小的一点蜡,把丝黏连在针腰上,在没有风的地方悬挂,那么针常常指向南方。其中有的针则指向北方。我家(的指南针)指南、指北的都有。磁石指向南方,和柏树的树枝指向西方(柏树的树枝长的都是朝西的)一样,不能推究出其中的道理。
四、现代文阅读
4.【解析】【分析】(1)“凌绝顶而览众山”化用的是杜甫《望岳》中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结合第④段第一个横线前的“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意思,比喻急需的东西费了很大的力气找不到,却在无意中得到,由此可知,说的是成功的偶然性。第二个横线前的这种“不费功夫”可知,横线上也应是“偶然”。第三个横线,结合这句话最前面的“然而”一词可知,后面发生了转折,故最后一个填“必然”。故选A。(3)结合第⑤段中“坐冷板凳”、“三更灯火五更鸡”、“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意思分别体现的是寂寞、勤勉以及坚忍,可知它依次对应的是寂寞之苦、勤勉之苦、坚忍之苦。(4)通读本文,第一段以女排夺冠的事例引出中心论点“人生需要顶住”,然后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证,论证了“顶住”是执着,坚持不懈,“顶住”是毅力,坚忍不拔,“顶住”是定力,坚定不移。最后联系社会实际发出号召。(5)画曲线部分属事实论据,举马克思的例子,与该段“‘顶住’是定力,坚定不移”是相符合的,能够论证分论点。该段中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中国的事例,马克思的事例是外国的事例,这样中外事例结合,使事实论据更全面,更有说服力。因此,不能删去。
故答案为:(1) 1、《望岳》 2、会当凌绝顶 3、一览众山小 (2)A(3) 1、寂寞之苦 2、勤勉之苦 3、坚忍之苦 (4) 1、人生需要“顶住”。 2、“顶住”是执着,坚持不懈。 3、“顶住”是定力,坚定不移。 (5) 不能,画曲线部分运用了举例论证(事实论据),列举了马克思坚持了40余年完成了《资本论》的研究撰写的事例,与红军坚定目标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一事例从中、外两个角度,更全面地阐释了“顶住”是定力,坚定不移的内涵。
【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识记和积累能力,要求考生注意平时的积累,准确进行书写,不能出现错别字,不漏字,不添字。
(2)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三点:1、要了解组成词语的各个语素之间的细微差别;2、要注意词语的搭配习惯;3、要根据具体的语境进行判断。将相关词语带入句子理解,增强辨别的准确性。
(3)本题考查考生对词语搭配的运用能力。要求考生注意对词语含义的准确理解,结合上文的内容选取恰当的词语。
(4)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中心论点和论证过程的理解。要求考生通读文本,理解文章的中心,理清层次,注意对议论文相关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5)本题考查考生对重点语句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要求考生注意语句意思的理解和在文段中的表达效果的分析,注意语句在文中的作用。
5.【解析】【分析】(1)“gěng yè”写作“哽咽”,不要误写为“更噎”。(2)由第⑰段“是啊,身上的东西,哪一件不是跟眼睛鼻子一样,哪有多余的啊,多余的也不会长啊,谁又愿捐啊”可得出:娘得知对方不愿意给儿子捐献骨髓,她表示理解。由“真没事吗?”“正说着,一个医生从旁边匆匆经过,娘忙一把拉住,如抓住救命稻草一般,可怜巴巴地问”可得出:娘向儿子、医生反复确认捐献骨髓对捐献者没有伤害后,才向女孩开口求救。(3)结合题目,A、B两句的区别在于A句多了“打量、许久许久、眼眶红了”这三地方,结合句子分析得出,“打量”一词写出了娘反复看女孩,透露出娘对女孩的怜惜;“许久许久”可以看出娘内心的纠结,一方面她明白没有人为女孩捐献骨髓的后果;一方面还是免不了担心儿子。“眼眶红了”在犹豫和纠结中她还是下了决定同意支持儿子捐献骨髓。B句则没有这种效果。(4)题目中C选项中对娘的脸色描写主要在第⑰-㉒段,结合第⑰-㉒段内容分析得知,对娘的脸色描写由“灰白”到“灰白颜色没了”是为了表现娘由失望到希望的心理变化。对女孩的脸色描写主要在第㉘-㉝段,结合第㉘-㉝段内容分析得知,对女孩的脸色描写主要是表现白血病病症。故选C。(5)此题虽然具有开放性,但倾向于选择“爱心如同韭菜”作为题目。理由可从如下角度作答:“爱心如同韭菜”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可以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并且与文中医生的回答相照应,还以韭菜可再生暗示爱心可生出更多的爱这一主旨;“捐骨髓”虽然概括了主要事件,但很直白,效果平淡。
故答案为:(1) 1、哽咽 (2) ①娘得知对方不愿意给儿子捐献骨髓,她表示理解。②娘向儿子、医生反复确认捐献骨髓对捐献者没有伤害后,才向女孩开口求救。 (3) A句好,A句中“打量”一词写出了娘反复看女孩,透露出娘对女孩的怜惜;“许久许久”可以看出娘内心的纠结,一方面她明白没有人为女孩捐献骨髓的后果;一方面还是免不了担心儿子。“眼眶红了”在犹豫和纠结中她还是下了决定同意支持儿子捐献骨髓。而B句则没有这种效果。 (4)C(5) “爱心如同韭菜”。“爱心如同韭菜”运用了比喻,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照应了情节中医生把骨髓比作韭菜,捐了又会长出来的内容;揭示了文章的主题;形象地说明了付出爱心可以帮助他人,生发出更多的爱。而“捐骨髓”虽然点明了小说的主要内容,但过于直白,没有上述效果。
【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根据拼音写词语的能力,要求考生读准字音,正确书写,注意形声字、形近字、同音字、易错字的准确辨析,注意平时的积累。
(2)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的筛选和提取的能力。筛选信息有三个原则:①带着题目,通读全文,把握大意。②对照考题,找到答题区,筛选出相关的语言材料,选好答题的角度,组织好答题的语言。③快速浏览全文,验证答案。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的能力。赏析句子一般从修辞方法、描写方法、写作手法、遣词造句等方面入手,结合语境来品析。解答此题,需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文章脉络,感知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解答时要对语句的表达效果进行比较,从而得出答案。
(4)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在原文中找到对应的内容进行比照,判断正误。
(5)赏析标题的妙处一般要从内容、主题、结构手法等几方面进行鉴别欣赏。记叙文题目的作用常见的有以下几类: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作为文章线索(文章情节围绕这一线索展开)。语带双关。是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中心)。吸引读者兴趣。使文章叙事脉络更加清楚用疑问句作标题,制造悬念,营造急于阅读的心理,也提示了故事内容,在文中反复出现,推进故事发展,彰显人物形象,突出主旨。解答时要进行比较的分析,判断优劣。
五、综合性学习
6.【解析】【分析】(1)根据“有利于消除语言隔阂,促进社会交往,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推广普及普通话,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有利于促进人员交流,有利于商品流通和培育统一的大市场” 可知,该文段围绕推广普及普通话展开,讲到了这一活动的意义,可拟写标题为“推广普通话的意义”。(2)程乃珊的语句“你若选择这个城市,却不会讲这里的方言,犹如你爱上一个人,却读不懂他(她)的内心世界,要融入其中,谈何容易”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的阐述了选择一个城市,就要会讲这里的方言的观点。陈章太的语句“大力推广普通话”“采取必要的措施积极保护方言”是运用简练的语言,直接明了的阐述推广普通话、保护方言的观点,让人一目了然。(3)求针对前面的材料一和材料二进行实际问题解决,这类题型一方面要关注材料内容,围绕普通话和方言的意义进行劝说,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劝说的话语符合情景内容和学生身份。注意称呼、礼貌用语,语气要委婉,可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内容进行劝说,对店员主要说明保护方言的意义,对顾客主要说明推广普通话的意义。示例:对店员说:请您冷静一下。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用普通话沟通不成问题,但你若选择这个城市,却不会讲这里的方言,犹如你爱上一个人,却读不懂他(她)的内心世界。所以我们要保护方言并融入其中。对男子说:叔叔,请您说普通话。我国是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人口大国,推广普及普通话有利于增进各民族各地区的交流,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故答案为:(1) 1、推广普通话的意义(作用、好处) (2) 程乃珊。她的表达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阐述了以普通话沟通不成问题,但若要融入一个城市就要学会这个城市的方言的观点。陈章太。他的表达很简洁明了,直接阐述既要推广普通话,同时又要积极保护方言的观点。 (3)对店员说:请您冷静一下。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用普通话沟通不成问题,但你若选择这个城市,却不会讲这里的方言,犹如你爱上一个人,却读不懂他(她)的内心世界。所以我们要保护方言并融入其中。对男子说:叔叔,请您说普通话。我国是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人口大国,推广普及普通话有利于增进各民族各地区的交流,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拟写标题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仔细阅读材料,结合关键语句,提取重要信息,做到题文一致,简洁。
(2)本题考查考生对语句的理解和赏析。要求考生注意仔细阅读语句,理解语句的特点,比较两者的差异,从运用的修辞、表达的思想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理解。
(3)本题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考生注意对材料内容的理解,结合材料进行语言的准确表达,要求做到得体,有理、有情。
六、作文
7.【解析】【分析】本题为全命题作文,“行走”意为行路、走动,类似于“在路上”。因此可以进行虚实两方面的切入,可以行走在现实中的路上,也可以是在某种抽象事件中行走,人的一生都在不停地行走,行走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为了自己的未来,为了自己的亲人,为了自己的事业等等,从未停下脚步。也是文章可立意为:记下行走的一段路程或者某段经历,表达美好的回忆和沉甸甸的收获。由此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构思:
写一次旅行,记录行走中看到的祖国山川的美景,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写自己的学习过程,为了自己的未来一直在努力前进。写行走在古诗词的世界,表达自己读书的感受和收获。写某个快递人员,为了自己的亲人,终日在路上奔波,赞扬快递员对家庭的责任感。写创业人员在创业路上不断探索、努力,表现他们对理想的追求。文体选择记叙文或是议论文,或是抒情类散文都可,要结合自己的经历,写出行走中得到的理解和感悟。
【点评】要写好这篇作文,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认真审题。命题作文审题是第一步,一要看题干给我们的提示,二要看题目中限制和修饰性的词语。二是关注生活,体现真情。现在的中考命题都力求结合学生的实际,考察考生对生活的真切体验,说真话、抒真情,因此,尽可能地选取自己感受最深的事,从生活出发,写生活作文,写真切体验。三是注意文体,关注亮点。
2023年上海市奉贤区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这是一份2023年上海市奉贤区中考语文一模试卷,共6页。
2021年上海市奉贤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这是一份2021年上海市奉贤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言文,现代文,综合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年上海市奉贤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这是一份2022年上海市奉贤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诗文,现代文,综合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31c23b6141fe3610b7ae5ce90bd68e9.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