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教版 (新课标)11 *师说说课课件ppt
展开儒家经典《论语》中有句话:“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表现了被后人誉为“万世师表”的孔子虚心好学的精神.可以说从师学习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中唐时期的大文学家韩愈在他的文章《师说》中就为我们深刻探讨了这一话题。
1.掌握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积累文言名句。2.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至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他先后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直接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凡经他教授、指点过的学生,皆自称韩门弟子,足见韩愈是唐代一位很有影响的教育家。他还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首。他反对魏晋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中解放出来,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一韩一柳一欧阳,三苏曾巩带一王。
《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论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韩愈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这篇文章是针对人们在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写的。士族子弟凭高贵的门第可以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到唐代,九品中正制废除了,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韩愈反对这种错误的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在当时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
写 作 背 景
《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这类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1.师者,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 。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其皆出于此乎?5.句读之不知, , ,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 。 如是而已。7.位卑则足羞, 。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7.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①[学者]求学的人。②[所以]用来……的、……的凭借。③[受]通“授”,传授。④[之]前一个之助词,后一个之,代词,代知识和道理。⑤[而]连词,表假设关系,如果。⑥[闻]知道,懂得。⑦[乎]介词,比。⑧[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⑨[也]助词,用在句中,有舒缓语气的作用。⑩[师]动词,学习。⑪[庸]岂、哪。⑫[之]结构助词,无实在意义。⑬[是故]因此,所以。⑭[无]无论,不分。⑮[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意思是谁懂得道理,谁就是自己的老师。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从师的传统,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2.正面概述老师的职能
3.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
5.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
(1)在第一段中属于韩愈“择师”标准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师说》中属于教师的作用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1)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对本段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这句话开门见山,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统摄全文,概括了文章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是全文的中心论点。B.本段第2句阐述了教师的作用。作者用六个字概括了教师的三个作用:“传道”“受业”“解惑”。C.第3、4句阐述了从师的必要性。作者从正面指出“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说明有惑必须从师。D.第5、6、7句阐述了择师的态度。正面提出择师标准,不论其地位高低和年纪大小,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作者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想。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
师道:从师的风尚。道,这里有风尚的意思。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前一个圣,名词,圣人;后一个圣,动词,圣明。前一个愚,名词,愚人‘后一个愚,动词,愚钝。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句读(dòu):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
之:无实义。宾语前置句
或……或……:译为“有的……有的……”
师:动词,从师。不(fǒu)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小:小的方面;大:大的方面
师:在领域内比较精通的人。
欤(yú)语气助词,这里表示感叹,相当于“啊”。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对其子,择师而教。对其身,耻学于师。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群聚而笑之。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2)《师说》一文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批判了“今之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错误态度。(3)韩愈在《师说》中写道,今人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对其子“________________”;对自身“________________”。(4)《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本段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读,文言文辞休止、行气与停顿的特定呈现方式,俗称“断句”;文辞语意已尽处为读,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句。B.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祷、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C.百工,指各种工匠。D.士大夫,古时指当官有职位的人,也指没有做官但有声望的读书人。
对本段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2、3句,慨叹师道不传,指出师道不传的危害。这一层承接上文从师的标准,并领起下文对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的批判。B.第4、5、6句,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对比,指出“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C.第7、8、9句,把习句读从师与惑而不从师的现象对比,在这组自相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间接的否定,批评“今之众人”“小学而大遗”的不明智的做法。D.第10~15句,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讥笑相师对比,批评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习。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常师:固定的老师。师:以……为师,意动用法
[郯(tán)子]春秋时郯国(今山东郯城一带)的国君,孔子曾向他请教官职的名称。[苌弘]周敬王时的大夫,孔子向他请教过音乐的事。[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孔子向他学过琴。[老聃(dān)]就是老子,孔子曾向他问礼。
文本翻译: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师从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现在也称“五经”。
于:前一个于,介词,表被动;后一个于,介词,意思相当于“向”
文本翻译: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行古道:指古人从师之道。
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是而已。”
[明确]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对本段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部分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圣人无常师”的论点。B.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结论。C.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D.第4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3段,“能行古道”照应第2段。
这段点明写作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2段,“能行古道”照应第3段。
第四自然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韩愈所讲的“师”是否就是一般意义上的“老师”?
课文所指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老师”。因为作者在第2自然段中明确提出“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显然,作者认为教小孩子书和断句的老师不是他所讲的“师”,他讲的“师”应是“传道受业解惑”的。“道”即儒家思想“文以载道”。谁能成为这样的“师”?从文中可知应是掌握“道”的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正因为如此,为师者便可以突破地位、年龄的界限。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或师焉,或不焉
(1)古之学者必有师(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吾从而师之(4)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5)小学而大遗(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1)学者:古今异义词,求学的人。(2)所以:用来……的、……的凭借。(3)从而:古今异义词,从,跟从;而,连词,表顺承.(4)众人:古今异义词,一般人。(5)小学:古今异义词,小的方面学习。(6)不必:古今异义词,不一定。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④不拘于时。⑤耻学于师。
①吾师道也( )②小学而大遗( )③圣益圣,愚益愚( )④不耻相师( )⑤孔子师郯子( )⑥耻学于师( )⑦吾从而师之( )⑧则群聚而笑之( )
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1)作代词,有两种情况:①指代人或事物 如:择师而教之 人非生而知之者②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 于“这类”、“这些”。 如:鄒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2)作助词,有四种情况:①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 如:古之学者 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②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如:师道之不复,可知矣③表示宾语前置 如: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④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如: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3)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①作代词,指代自己 如:君将哀而生之乎②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 如:蚓无爪牙之利③作动词,“到”、“往” 如:吾欲之南海
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1)作代词,有四种情况:①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②复指,作主语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③作兼语 余嘉其能行古道(他)④作定语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2)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①表猜测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 (大概、或许)②表感叹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
语文第三单元11 *师说教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第三单元11 *师说教课ppt课件,共17页。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三11 *师说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三11 *师说教学课件ppt,共2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文梳理,四段分析,方法探究,课堂巩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三第三单元11 *师说图文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三第三单元11 *师说图文课件ppt,共1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所以用来的,受通“授”传授,固本来,闻知道懂得,乎相当于“于”,是故所以因此,古之圣人,今之圣人,圣益圣,愚益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