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份2021年中考化学实验部分冲刺题(含答案),共4页。
2016年中考化学实验部分冲刺题(含答案)
1.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前后,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是增加、减小还是不变呢?甲、乙、丙三位同学按下面的步骤进行探究: 【提出假设】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总质量不变。 【确定研究方法】分析推理、查阅资料、实验探究。 【设计并进行实验】甲设计的实验一,实验装置和选用药品如图A所示;乙设计的实验二,实验装置和选用药品如图B所示,他们在反应前后都进行了规范的操作,准确的称量和细致的观察。 丙设计的实验三如图C所示,在一根用细铜丝吊着的长玻璃棒两端,分别绕上粗铜丝,并使玻璃棒保持水平。然后,用酒精灯给a端铜丝加热数分钟。 (1)图C所示的实验中__________,停止加热后冷却,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 。 |
|
【实验结论】 甲同学认为:在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总质量与反应物的总质量相等; 乙、丙同学认为:在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总质量与反应物的总质量不相等。 (2)你认为___________的结论不正确,请你谈谈导致结论错误的原因: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3)你认为__________的结论正确,请从原予的角度分析质量守恒的原因:_______________ 。 |
答案 (1)a端钢丝由红色变为黑色 ;玻璃棒失去平衡,a端下沉,b端上翘。
(2)乙、丙同学的结论不正确 ;乙同学的实验没有在密闭容器内进行,生成的气体逸散到空气中造成了表面上看质量减小;丙同学在空气中加热铜丝,由于空气中的氧气参加了反应造成了表面上看质量增大
(3)甲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不改变,故质量守恒
2.
某研究性学习兴趣小组同学在学习了酸、碱、盐的知识后,走进化学实验室。邀请你参与以下活动。(已知①2Na2CO3+ H2SO4===NaHCO3+Na2SO4 ,NaHCO3溶液呈碱性;②CaSO4微溶,但在稀溶液中看作可溶,其水溶液呈中性) (1)甲、乙两同学想用实验证明稀硫酸和NaOH稀溶液确实能发生反应,设计了如图A所示的实验。丙、丁两同学想再现课本上将“澄清的石灰水滴入Na2CO3溶液”的现象,设计了如图B所示的实验,并各自进行操作。 |
|
【问题讨论】教师首先肯定了这四位同学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请你填空:甲、乙同学将较多量的稀硫酸加入锥形瓶后,他们是依据溶液的颜色由 色变为 色的现象来判断两者确实发生反应的。丙、丁同学的实验中发生的复分解反应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意外发现】甲同学和丙同学在洗刷仪器前,将A、B装置锥形瓶中的残留物倒入同一个洁净的废液缸,发现白色沉淀溶解,有气泡产生,废液缸中形成无色溶液,这一现象立刻引起了同学们的好奇。于是,他们又以“无色溶液中含有那些溶质”为课题进行研究。 【提出猜想】经讨论呈现出如下猜想: ①溶质为:Na2SO4 CaSO4 ②溶质为:Na2SO4 CaSO4 H2SO4 ③溶质为:Na2SO4 CaSO4 NaOH 请你判断:上述猜想中不合理的是 (填数字代号) 【实验探究】小组同学针对认为合理的猜想,设计实验进行探究,请你将下表补充完整。 |
实验内容 | 实验现象和结论 | 取废液缸中少量溶液于试管中, 滴入少量 溶液,观察 | a.若有气泡产生,则猜想 成立 b.若无气泡产生,则猜想 成立 |
【意外发现2】乙同学和丁同学在洗刷仪器前,将A、B装置锥形瓶中的残留物倒入另一个洁净的废液缸,发现沉淀不溶,没有气泡,上层清液呈红色。此时,上层清液中溶质的组成情况可能有许多组。如 ①Na2SO4 NaOH;②Na2SO4 Ca(OH)2;③Na2SO4 NaOH Na2CO3; ④Na2SO4 ⑤Na2SO4 Na2CO3 (未列全。请用化学式将④⑤补充完整) (2)教师点拨:证明稀硫酸和NaOH稀溶液确实能发生反应的方法还有多种。 【拓展探究】小组同学用其他装置继续进行实验。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①若不加酚酞试液,将稀硫酸(适量)与NaOH稀溶液混合后,再向其中加入CuSO4溶液至蓝色沉淀生成,则 (填“能”或“不能”)证明两者确实发生了反应。 ②若不加酚酞试液,将稀硫酸(少量)与V1mLNaOH稀溶液混合后,再向其中CuSO4溶液至蓝色沉淀不再产生时,消耗了V2mLCuSO4溶液,此时还必须做一个对比实验才能证明两者确实发生了反应,这个对比实验是 (简述操作方法及结论)证明稀硫酸和NaOH稀溶液确实发生了反应。 |
答案 (1)【问题讨论】浅红色(红色);无色
【提出猜想】③;Ca(OH)2 + Na2CO3===CaCO3↓+ 2NaOH
【实验探究】Na2CO3;②; ①
【意外发现2】④Na2CO3(或NaHCO3);⑤NaHCO3
(2)【拓展探究】①能
②在V1mLNaOH稀溶液中加入CuSO4溶液至沉淀不再产生时,消耗了CuSO4溶液V3mL ,若V3> V2即可证明。
3.
在高效课堂中,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对“灭火的原理”进行了探究学习。 【课堂归纳】(1)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我们归纳出燃烧的三个条件是:①可燃物②___________③________ 【演示引导】我们进一步学习灭火的原理。如下图所示,烧杯中有一支燃着的蜡烛,烧杯底部有一些碳酸钠粉末,向烧杯中倒入少量稀盐酸,发现蜡烛迅速的熄灭。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熄灭蜡烛所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小组探究】点燃一长一短两支蜡烛,同学们分小组对熄灭蜡烛的方法展开探究。 |
|
(2)小何说:“因为人呼出的是二氧化碳气体,所以我可以将它们吹灭。” 小邹对小何的说法提出了质疑,认为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氧气,并设计如下实验证明了自己的说法。 |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 |
|
看了小邹的实验后,小何发现了吹灭蜡烛所依据的灭火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丽说:“可以在燃着的两支蜡烛上罩一个大烧杯,过一会蜡烛也会熄灭。”(如下图) |
|
小苗说:“蜡烛熄灭是有先后顺序的,因为蜡烛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所以短蜡烛先熄。” 小张说:“由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上部氧气少,所以长蜡烛先熄。” 同学们一起合作进行了实验,发现长蜡烛先熄。小苗对小张的说法仍心存疑惑,认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不是长蜡烛先熄的主要原因,并设计实验进行了证明。她的实验方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实验,小苗终于发现了长蜡烛先熄灭的秘密,她的发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探究,小丽进一步提出采用与上述灭火原理不同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反思】通过学习,我知道了灭火的原理,而且还有了新的启示是___________。(答一条) |
答案 【课堂归纳】(1)②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③ 可燃物和充足的空气接触
【演示引导】Na2CO3+2HCl==2NaCl+H2O+CO2↑;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其密度比空气大,隔绝了空气使蜡烛熄灭
【小组探究】(2)(实验方案设计,解释合理可给分,下同)
吹气时带走热量,使蜡烛周围的温度降低到蜡烛的着火点以下,所以蜡烛被吹灭
(3)方案是:取长短相同的短蜡烛三支,长蜡烛一支,分别点燃,罩在同一个大烧杯中; 他的发现是:蜡烛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温度较高,密度比空气小,使烧杯上部先充满二氧化碳,故长蜡烛先熄。
(4)用剪刀剪去燃着的烛芯,这是利用隔离可燃物的方法将蜡烛熄灭
【归纳反思】 二氧化碳的密度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比空气的密度大或遇火灾逃生时应压低身体
4.
某校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学习了“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基础上,改进了教材中的实验,设计出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实验步骤如下: |
|
① 如图所示,连接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发现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② 在集气瓶里装进适量a 体积的水,燃烧匙里放一块白磷(白磷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是40℃),并在酒精灯上把玻璃棒下端加热,按图示装置把集气瓶中的空气密封起来,把长导管的另一端放入盛有足量水的烧杯中。(注:集气瓶内的长导管已伸到了瓶底) ③ 用力把预先加热过的玻璃棒按下与白磷接触,观察到白磷立即着火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同时放出大量的热。(注:白磷与红磷燃烧的产物相同) ④ 待白磷燃烧熄灭后,稍加振荡,白烟消失。 ⑤ 待集气瓶完全冷却至室温,量出集气瓶中水的体积是b,整个集气瓶的体积是c。 ⑥ 根据a、b、c三个数据,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⑴ 集气瓶中白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 ⑵ 在白磷开始燃烧到最后熄灭的过程中,集气瓶内水面的变化情况是 。 ⑶ 若实验非常成功,当c为500ml,a=100ml,则b= ml。 ⑷ 组内成员小张对“实验前集气瓶里要装进适量a 体积的水”非常不理解。咨询了组长小明之后,他终于明白“a 体积的水”的作用,其一是为了加快⑤步骤中集气瓶的冷却速度;其二则主要是 。 ⑸ 在上述实验中,下列操作的实施和实验现象的出现,会导致实验最后产生的实际值大于理论值的是( ) A.装置气密性不好 B.实验前集气瓶里没有装a 体积的水 C.集气瓶没有冷却到室温 D.用红磷代替白磷(红磷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在240℃左右 |
答案
⑴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⑵先往下再往上
⑶180
⑷防止白磷燃烧时集气瓶中气体受热膨胀逸出
⑸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