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5月仿真试卷(二)语文
展开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以往的研究中,有学者认为,我国古代只有刑法而没有民法。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学者视野,这种观点不足为怪。事实上,对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国家来说,在实践中很难只有一种法律部门。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决定了法律关系的复杂性和法律调整方式的多样性。作为调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民事法律,对于各种文明形态都是不可或缺的。
我国是法制文明发展比较早的国家。西周中期以后,随着土地所有制由国有向私有过渡,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土地买卖、转让、租赁等民事法律行为。随着民事法律行为经验不断积累,人们逐步将这些经验上升为调整一般意义上民事行为的规范。目前出土的秦简中,仓律、关市律、金布律、牛羊课、军功爵律等均有与民事相关的法律规定,内容涉及所有权的取得与丧失、侵权赔偿、不当得利、债权债务关系等。虽然相关法律规定粗疏简略,但仍不失为早期民法形态,体现出当时民事法律观念的进步。
在唐朝,民事法律观念得到进一步发展,并以立法形式表现出来,可见于唐朝的名例律、户婚律等。唐朝商业也更为昌盛,与此相适应的民事关系迅速发展,出现了买卖、租赁、借贷、雇佣、质押等各种形式的契约。唐律中已有若干调整债务关系的条文。如在借贷契约中规定,月利息率不得超过六分,“积日虽多,不得过一倍”。“礼”被认为是唐朝重要的民事法律渊源。经过对“礼”的不断增损修改,在开元年间颁布了“开元礼”,涉及祭祀、仪仗、丧葬、婚姻、继承等民事内容。
宋朝手工业进一步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与对外贸易扩大,由此带动民事法律关系与法律规范的新发展,民事立法较之唐律更为丰富。比如,继承法有显著发展。宋朝规定,凡未出嫁者称为“在室女”,出嫁之后因故返回父母家者为“归宗女”。宋律对在室女、归宗女如何继承家产有详细规定。以法律形式认定妇女的财产继承权,这在世界立法史上也是难得的。清朝也有多种形式的民事法律渊源,既有制定法,又有习惯法;既有朝廷立法,又有地方法规。这些法律法规共同承担着调整民事法律关系的任务。民事制定法散见于大清律例、大清会典、户部则例等,其中大清律例为刑法典,也含有与民事相关的法律条款。户部则例则类似于法律汇编,其中也有不少民事内容。
纵观我国古代社会,民事法律观念和民事立法逐渐明确,宋代以后民事立法更是不断充实,此外还有众多调整田宅细故的乡规民约、民间习惯等。这表明我国古代民事法律不仅存在,而且内容丰富。这些民事法律表现形式繁杂但相互协调,能够各展所长、共同为用。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国传统法制历经几千年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法律文化传统。今天,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推进法律规范体系更加完善,可以考察研究我国法律传统文化,发掘有益成分,坚持择善而用,从中汲取经验和智慧。
(摘编自张晋藩《从古代民事法律中汲取智慧》)
舒中高三仿真语文 第1页 (共8页)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法律关系复杂性和法律调整方式多样性既制约了社会关系的复杂性,也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程度有关。
B.我国古代最早的民事法律行为出现于西周中期以后,后来才逐渐产生了调整一般意义上民事行为的规范。
C.唐朝民事法律观念得到进一步发展,与更为昌盛的商业相适应的民事关系发展迅速,出现了多种形式的契约。
D.宋朝民事立法比唐朝更丰富,因为宋朝商业更繁荣,贸易更发达,民事法律关系与法律规范有了新发展。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批驳某些学者错误观点说起,顺理成章地提出自己的关于民事法律的见解。
B.文章主体部分按历史时代顺序论述我国法制文明发展历程,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C.文章结尾点明了考察研究我国法律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体现了本文的写作目的。
D.文章通过列举大量实例并引用相关法律条文,充分证明了我国古代是存在民法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简中与民事相关的法律规定虽然粗疏简略,但作为早期的民法形态仍体现出当时民事法律观念的进步。
B.唐代大诗人杜甫穷困潦倒,曾向他人借债度日。根据当时法律,他向债主支付的月利息率不会超过六分。
C.宋朝的继承法有了显著发展,并对妇女如何继承家产作出了详细规定,这在世界立法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D.除民事立法之外,我国古代还有很多乡规民约、民间习惯等,它们相互协调,能够各展所长、共同为用。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2019年1月16日,我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于敏院士因病辞世。
于敏院士多年来一直隐姓埋名,从事氢弹理论探索任务,为我国氢弹试验的成功,为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国防实力的增强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多年来,于敏院士获得的荣誉非常多,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国家最高科技奖等。除了这些官方荣誉称号之外,科学界和民间对他的各种荣誉称号也是非常多,对此于敏院士表现得非常坦然和淡薄,他在公开场合,婉拒了很多这种荣誉称号。
上世纪50年代,日本原子核物理方面的学者代表团来华访问,于敏的才华给对方留下了深刻印象。代表团团长好奇地询问:“于先生是在国外哪所大学深造的?”于敏幽默地说:“在我这里,除了ABC之外,基本都是国产的。”日本专家由衷赞叹:“你不愧是中国的‘土国产专家’一号!”彭桓武院士曾说到:“于敏的工作完全是靠自己,没有老师,因为国内当时没有人熟悉原子核理论,他是开创性的。”
但对于这个称呼,于敏有自己的见解,他说:“‘土专家’不足为法。科学需要开放,应该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只有在大的学术气氛中,互相启发,才利于人才的成长。”
舒中高三仿真语文 第2页 (共8页)
媒体在报道中,大量使用了“氢弹之父”这样的字眼来形容于敏院士对我国两弹事业的重要贡献。本来以于敏院士的成就,这样的尊敬是当之无愧的,可是,于敏院士在生前却不止一次地对这个称谓表现出厌恶之情。
早在1987年五一节前,国务院授予于敏“全国劳动模范”光荣称号,这是于敏隐姓埋名27年后第一次出现在人们面前。有人问他是怎样攻克氢弹原理的,于敏说:“研究氢弹原理的是一批科学工作者,参加设计、实验的人就更多了,要说攻关,是集体攻关,我只是其中一个卒子。”
2014年,于敏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当时有记者采访时又提到了“氢弹之父”这样的说法。于老爷子连连拱手说:“拜托你们了,千万不要称我为‘氢弹之父’,那样我会很难受的。”他还解释说,核武器物理设计的核心问题是辐射流体力学方程组和材料特性方程组的耦合求解问题。在这个核心问题的周围,涉及上百个学科体系,这些学科编织成一张互相交叉的络,几乎每一个关键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多个学科的协同。他深情地说道:“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感欣慰了。”除了‘氢弹之父’外,于敏院士对“于敏构型”的提法也不以为然,按照大多数媒体的说法,目前全世界只有两种氢弹构型,即美国的T-U构型和中国的于敏构型。但半个多世纪以来,包括于敏院士在内,当年参加两弹研制的科技人员都称这第一颗氢弹为“1100”,从未有过“于敏构型”之类的说法。“1100”指的是当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研制要实现的两个目标:当量要达到和超过100万吨TNT,重量不得超过1吨,简称“1100”。
“学术如山,性情如水。”于敏以他的魅力赢得了身边人的爱戴。
材料二:
由于核武器的保密原因,于敏的一切长期以来都处于高度保密中。直到1987年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于敏隐姓埋名27年后才第一次出现在人们面前。1988年以后,他获得出国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由于工作的关系,于敏首次出国是以某大学教授的身份去美国访问的。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尽管去了许多地方,但他始终像个“哑巴”。
于敏这个名字对于大部分普通的中国人来说,不如邓稼先、钱学森等与他同时代的科学伟人那么著名,他的学术成果,几乎没有发表在公开的场合;连他的名字,在1988年前都不为人知。但有人这样评价:“最高科学奖能颁给于敏,是这个奖项的荣幸!”
材料三:
于敏的工作是武器理论设计,他对实验相当重视。为研制第一代核武器,于敏八上高原,六到戈壁。尽管为核武器研制呕心沥血,但实验推进却是一波三折。有一次,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的冷实验未能观察到预期的现象,后来又接连做了两次实验,仍未达到预期。1970年,进驻基地的一些人盯住这次偶然的技术事故不放,并让于敏按照他们的意思表态。在一次会上,平时讲话语速很慢、话也不多的于敏终于按捺不住,拍案而起,“你们就是把我抓起来,我也绝不能同意你们的意见。因为你们的意见不符合科学规律!”并坚持将问题解决才离开基地。
“如果当时他说一句假话,整个氢弹科研方向、路线将全部改变。”40多年过去了,胡思得院士至今记得老于一生中的唯一一次拍桌子,“做科研首先要诚实,否则对不起科学,对不起真理,这是老于教会我们的。”
4.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在国务院授予于敏“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后,他才第一次出现在公众面前,此前由于工作性质,已隐姓埋名27年。
B. 于敏认为“土专家”不足法,科学需要开放,应该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在大的学术氛围中学习,这有利于人才的成长。
C. 作为理论物理学家,于敏非常重视物理实验,虽然实验过程困难重重,但他总迎难而上,可见实证在他心中的地位。
D. 于敏拒绝“氢弹之父”称谓,因他认为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感欣慰了。舒中高三仿真语文 第3页 (共8页)
舒中高三仿真语文 第4页 (共8页)
5. 下列对材料概括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对于我国研制的第一颗氢弹,当年科技人员称“1100”,以当时氢弹制成后达成的目标命名,“于敏结构”是以后的提法。
B. 于敏的学术成果未在公开场合发表过,名气也不及同时代的科学家,但他的成就足以配得上国家科技最高奖的殊荣。
C. 1988年以后,于敏始终以大学教授的身份出国访问,此前他的名字一直处于高度保密状态,出国后也十分低调。
D. 在西北核武器研究基地,于敏被要求承担实验技术事故错误,一向性情平和的他拍案而起,表示在科学原则面前绝不退让。
6. “学术如山,性情如水”是对科学家于敏的评价,请简要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重返乡下
陈忠实
= 1 \* GB3 ①新世纪到来的第一个农历春节过后,我买了二十多袋无烟煤和一些吃食,回到祖居的乡村老屋。站在这个给我留下拥挤也留下热闹印象的祖居小院里,心里竟然有点酸酸的感觉。已经摸上六十岁的人了,何苦又回到这个空寂了近十年的老窝里来?
= 2 \* GB3 ②我的脚下是祖宗们反复踩踏过的土地。我现在又站在这方留着许多代人脚印的小小的院里。我不会问自己也不会向谁解释为什么重新回来,因为这已经是行为之前的决计了。丰富的汉语言文字里有一个词儿叫龌龊。我在一段时日里充分地体味到这个词儿不尽的内蕴。
= 3 \* GB3 ③南窗前丁香的枝头尚不见任何动静,倒是三五丛月季的枝梢上暴出小小的紫红的芽苞,显然是春天的讯息,然而整个小院里太过沉寂太过阴冷的气氛,还是让我很难转换出回归乡土的欢愉来。
= 4 \* GB3 ④回到屋里,架在大炉上的水壶发出噗噗噗的响声。沏上一杯上好的陕南绿茶,我坐在曾经坐过近20年的那把藤条已经变灰的藤椅上,抿一口清香的茶水,瞅着火炉炉膛里炽红的炭块,耳际似乎萦绕着见过面乃至根本未见过面的老祖宗们的声音。嗨!你早该回来了。
= 5 \* GB3 ⑤第二天微明,我搞不清是被鸟叫声惊醒的,还是醒来后听到了一种鸟的叫声。隔着窗玻璃望去,后屋屋脊上有两只灰褐色的斑鸠,在清晨凛利的寒风里,一点头,一翘尾,发出连续的咕咕咕的叫声。哦!催发生命运动的春的旋律。在严寒依然裹盖着的斑鸠的躁动中传达出来了,我竟然泪眼模糊起来。
= 6 \* GB3 ⑥傍晚时分,我走上前河长堤。河水清澈到令人不忍心却又忍不住用手撩拨。一只雪白的鹭鸶,从下游悠悠然飘落在我眼前的浅水边。对岸成片的白杨树林,在蒙蒙灰霉里依然不失其肃然和庄重。我无意间发现,斜对岸的那片沙地上,有个男子挑着两只装满石头的铁丝笼走出一偌大的沙坑,把笼里的石头倒在石头垛子上,又挑起空笼走回那个低陷的沙坑。那儿用三角架撑着一张钢丝箩筛。他把刨下的沙石一掀一掀抛向箩筛。发出连续不断千篇一律的声响。石头和沙子就在箩筛两边分流了。
= 7 \* GB3 ⑦我突发联想,印成一格一框的稿纸如同那张箩筛,他在他的箩筛上筛出的是一粒一粒石子,我在我的“箩筛”上筛出的是一个一个方块汉字。现行的稿酬无论高了低了贵了贱了,肯定是那位农民男子的石子无法比兑的。我们就像是社会大坐标的两极,我知道我不会再回到挖沙筛石这一极中去,却无法从这一极上移开眼睛。
= 8 \* GB3 ⑧转眼间五月来了,整个河川和原坡都被麦子的深绿装扮起来,几乎连一块巴掌大的裸露土地都看不到。一夜之间,那令人沉迷的绿野变成满眼金黄。如同一只魔掌在翻手瞬间创造出神奇来。一年里最红火最繁忙的麦收开始了,把从去年秋末以来的缓慢悠闲的乡村节奏骤然改变了。红苕则是秋收的最后一种庄稼,通常是待头一场浓霜降至,苕叶交黑之后才开挖。湿漉漉的新鲜泥土的垅畦里,排列着一行行刚刚出土的红艳艳的红苕,常常使我的心发生悸动。
= 9 \* GB3 ⑨被文人们称为弱柳的柳树,居然在这河川里最后卸下盛装,居然是最耐得霜冷的树。柳叶由绿变青,由青渐变浅黄,直到遭滚霜击打,柳树通身变得灿灿金黄,张扬在河堤上河湾里,成一片或一株,令人钦佩生命的顽强和生命的尊严。小雪从灰蒙蒙的天空飘下来时,我在乡间感觉不到严冬的来临,却体味到一缕圣洁的温柔,我本能地仰起脸来,让雪片在脸颊上在鼻梁上在眼窝里飘落、融化,直到某一天大雪降至,原坡和河川都变成一抹银白的时候,我抑制不住某种神秘的诱惑,在黎明的浅淡光色里走出门去。在连一丝兽蹄鸟爪的痕迹也难见的雪野里。踏出一行脚印,听脚下的厚雪发出铮铮铮的脆响。
= 10 \* GB3 ⑩某个晚上,瞅着月色下这蒙蒙的原坡,我却替两千年前的刘邦操起闲心来,他从鸿门宴上脱身以后,是抄哪条捷径便道逃回我眼前这个原上的营垒的?刘邦驻军在这个原上,遥遥相对灞水北岸骊山脚下的鸿门,我的祖居的小村庄恰在当间。也许从那个千钧一发命悬一线的宴会逃跑出来,刘邦慌不择路翻过骊山涉过灞河,从我的村头某家的猪圈旁爬上原坡直到原顶,才嘘出一口气来。无论这逃跑如何狼狈,并不影响他后来打造汉家天下。
⑾我在读到历代诗人咏灞桥的诗歌时,大为惊讶,白鹿(成灞陵)这道原,竟有数以百计的诗圣诗王诗魁都留了绝唱和独唱。
“宠辱忧欢不到情,任他朝市自营营。
独寻秋景城东去,白鹿原头信马行。”
= 12 \* GB2 ⑿这是白居易的一首七绝,是最坦率的一首,也是最通俗易记的一首,一目了然可知白诗人在长安官场被蝇营狗苟惹烦了,干脆骑马到白鹿原头去。
= 13 \* GB2 ⒀我在这原下的祖屋生活了两年。夏日一把朝椅,冬天一把火炉,傍晚到灞河沙滩或原坡草地去散步。当然,每有一篇小说或散文写成,那种愉悦,相信比白居易纵马原上的心境差不了多少。正是原下这两年,是我近八年以来写作字数最多的年份,且不说优劣,我愈加固执一点,在原下进入写作,便进入我生命运动的最佳气场。
(节选自陈忠实《白鹿原上》,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写作者回到老屋,既照应了题目,又引发了作者的情思,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B.文中萦绕在作者耳际的老祖宗们的声音,其实是作者心声的外显,反映出他回归自我的觉醒。
C.文章用乡下男子筛石子与作者码汉字进行对比,突出乡下人讨生活的不易,流露出作者的悲悯之情。
D.最后一段既是对开头作者重返祖居老屋原因的回答,又是对重返乡下生活的总结,突出白鹿原对作者的影响。
8.本文写刘邦、白居易,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9.文章结尾说:“在原下进入写作,便进入我生命运动的最佳气场”,结合文本= 5 \* GB3⑤~= 9 \* GB3⑨段简要分析,白鹿原给作者带来哪些创作的源动力。(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夹谷衡,本名阿里不,山东西路三土猛安益打把谋克人也。大定十三年,创设女直进士举,舒中高三仿真语文 第5页 (共8页)
舒中高三仿真语文 第6页 (共8页)
衡中第四人,补东平府教授。调范阳簿,选充国史院编修官,改应奉翰林文字。世宗尝谓宰臣曰:“女直①进士中才杰之士盖亦难得,如徒单镒、夹谷衡、尼庞古鉴,皆有用材也。”迁修起居注。章宗立,为侍御史,转右司员外郎,敷奏称旨,升左司郎中。明昌二年,擢御史中丞,未几,拜参知政事。三年八月,以病,表乞致仕,诏抚慰不许。衡久在告,承诏始出,上见其羸瘠,复赐告一月。四年,诏赐今名,谕之曰:“朕选大臣,俾参机务,必资谋画,协赞治平。其或得失晦而未形,利害胶而未决,正须识见纯直,方能去取合公。比来议事之臣,鲜有一定之论,盖以内无所守,故临事而惑,致有中失,朕将何赖?卿忠实公方审其是则执而不回见其非则去而能果度其事势有若权衡。汝之所长,衡实似之,可赐名衡。古者命名,将以责实;汝先有实,可谓称名,行之克终,乃副朕意。”参知政事胥持国言区种法。衡曰:“若苟有利,古已行之,且用功多而所种少,复恐荒废土田,徒劳民,无益也。”进尚书右丞。旧制,久历随朝职任者,得奉使江表。衡未使而拜执政,特赐钱六千贯。六年,迁尚书左丞,寻出知抚州。洎还入朝,闻父忧去,上亟召回,起复本职。承安二年,出为上京留守,寻改枢密副使,行院规画边事。三年,以修完封界,赐诏褒谕。四年正月,就拜平章政事,封英国公。薨,年五十一。上闻之恻然,为辍朝,命官致祭,赙赠有加。遣使敕葬,谥曰贞献。
(节选自《金史•夹古衡传》)
【注】①女直:即女真族,别称朱里真、女贞、女直。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卿忠实公/方审其是则/执而不回/见其非则/去而能果/度其事/势有若权衡/
B.卿忠实公/方审其是/则执而不回/见其非/则去而能果/度其事势/有若权衡/
C.卿忠实公方/审其是/则执而不回/见其非/则去而能果/度其事势/有若权衡/
D.卿忠实公方/审其是则/执而不回/见其非则/去而能果/度其事/势有若权衡/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举,即进士科考试,是始于隋唐科举制度取士的科目之一。
B.起居注,就是关于帝王举止言行的记录,其修撰者常称为记注官。
C.江表,指长江以北的地区,从南方看,因地处长江之外而得称。
D.敕葬,旧时朝廷重臣死亡,帝王差遣宫中内侍,前去监护丧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夹古衡考中进士,才能得到肯定。世宗说他是有用之才,上奏陈述符合皇帝心意。
B.夹古衡身体羸弱,皇帝安抚慰问。夹古衡尊奉诏书回朝,皇帝又多给他一个月假期。
C.夹古衡处事有方,受到皇上赐名。皇帝认为他的长处确实符合“衡”,故以此赐名。
D.夹古衡尊重实际,能够直言己见。夹古衡不赞成区种法,认为这样做于民徒劳无益。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朕选大臣,俾参机务,必资谋画,协赞治平。
(2)汝先有实,可谓称名,行之克终,乃副朕意。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雨霁看东园桃李,行溪上,进退格①
杨万里
药里关心正腹烦,强排孤闷到东园。行穿一一三三径,来往红红白白间。
绕树仰看浑不见,隔溪回望不胜繁。村村桃李家家柳,脚力酸时坐看山。
【注】①进退格:亦作“ 进退韵 ”,律诗用韵的一种格式。一首诗采用两个相近的韵部来押韵,隔句递换用韵,一进一退,相间押韵,故名。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吃完药后体内正自烦闷难安,为排遣孤寂愁闷,于雨后来到了东园。
B.作者穿行在东园的小径之上,在或红色或白色的桃花李花之间往来欣赏。
C.东园中绕着树木仰望,似无所获;可隔溪回头观望,确是一片繁盛景象。
D.尾联写到村村有桃李,家家有柳树,可见作者走到脚酸时正好坐山观景。
15.杨万里号诚斋,他的“诚斋体”风格纯朴,自然活泼。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多处写到“月”,如“________________”一句借江水寒凉、月色惨白清冷之景色,抒发离别之情;“__________________”一句通过冷月无声来衬托音乐强大的感染力。
(2)《逍遥游》中,虽然列子能够“御风而行”,而且“泠然善也”,但庄子并不认为他达到了真正的逍遥,庄子这样说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世间如无“伯乐”,那么“千里马”则很可能难以摆脱韩愈《马说》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悲惨境遇。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二十四节气歌很多人。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在观天察地、认知自然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知识体系,是中国农耕社会安排农业生产、协调农事活动所遵循的基本准则。二十四节气及其实践活动所代表的价值取向,是中华民族不断追求美好生活的象征。然而在气象科学蓬勃发展、现代农业
的时代,我们与二十四节气似乎有了某种程度的“脱钩”。那么今天,我们是否还需要保护二十四节气?
回答是肯定的。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保护二十四节气就是保护民族精神。漫漫历史长河中,二十四节气形成了诸多民俗,尽管带有地域色彩,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二十四节气蕴含的思想精神,是的农耕文化的命脉之所在,对其物质载体的保护应当给予相当程度的重视。通过保护二十四节气,既可以让民族自信心得到壮大和培育,也有助于提高与其他民族文化的沟通交流。这样的双向互动,会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火炬更加明亮。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耳熟能详 如日中天 始终如一 不绝如缕
B.耳熟能详 方兴未艾 一以贯之 源远流长
C.妇孺皆知 方兴未艾 始终如一 源远流长
D.妇孺皆知 如日中天 一以贯之 不绝如缕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通过保护二十四节气,既可以让民族自信心得到壮大和培育,也有助于加强与其他民族文化的沟通交流。
B.通过保护二十四节气,既可以让民族自信心得到培育和壮大,也有助于提高与其他民族文化的沟通交流。
C.保护二十四节气,既可以让民族自信心得到壮大和培育,也有助于提高与其他民族文化的沟通交流。
舒中高三仿真语文 第7页 (共8页)
舒中高三仿真语文 第8页 (共8页)
D.保护二十四节气,既可以让民族自信心得到培育和壮大,也有助于加强与其他民族文化的沟通交流。
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还有几位“大师”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叫做“发言国光”。
B.眼前的景象不禁令人想起杜甫的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C.央行行长易刚称,货币政策要守护好百姓的钱袋子,不要让他们的票子变“毛”了。
D.如果你是“未经登记”的陌生人,你是无法进入的。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立克次氏休、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疫苗保留了 ① 的特性。当动物体接触到这种不具伤害力的病原菌后, ② ,如免疫激素、活性生理物质、特殊抗体等;当动物再次接触到这种病原菌时,动物体内的免疫系统便会依循其原有的记忆,制造更多的保护物质来 ③ 。
21.下面这段文字在表达上存在五处逻辑错误,请找出有问题的句子,将其序号填入横线处,并做出修改。(5分)
①著名党史研究专家金冲及先生的《向开国领袖学习工作方法》一书由三联书店出版,该书最有特色。②它把人物与思想、理论与实践、历史与当代有机结合起来,很好读也很耐读。③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很有吸引力的一本书。④每一个读者只要读了这本书,就会有一种爱不释手的感觉。⑤在当今这个信息井喷和工作压力巨大的时代,能一口气读完一本书是一件做不到的事。⑥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相信你也可以一口气读完它。⑦只有一口气读完它,才能从中得到智慧启迪和思想滋养。⑧你只要读完了它,就能变成一个智慧的人。
(1)第 句,修改:
(2)第 句,修改:
(3)第 句,修改:
(4)第 句,修改:
(5)第 句,修改: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我仰望着夜空,
感到一阵惊恐:
如果地球失去引力,
我就会变成流星,
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
哦,不能!
为了拒绝这种“自由”,
我愿变成一段树根,
深深地扎进地层。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 800 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答案
1.C(A项,“法律关系复杂性和法律调整方式多样性既制约了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关系错误,应是“法律关系复杂性和法律调整方式多样性受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制约”。B项,“我国古代最早的民事法律行为出现于西周中期以后”不正确,原文只说“西周中期以后……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土地买卖、转让、租赁等民事法律行为”。D项,“因为宋朝……贸易更发达”扩大范围,原文为“对外贸易扩大”。)
2.A(“文章从批驳某些学者错误观点说起”分析不正确,原文说“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学者视野,这种观点不足为怪”。)
3.C(“这在世界立法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不正确,原文为“这在世界立法史上也是难得的”。)
4. D(“因他认为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感欣慰了”错误。主要是因他认为核武器研究靠上百个学科相互交叉、协调,不是一科一人之力能完成。)
5. A(B.“于敏的学术成果未在公开场合发表过”错误,过于绝对。由原文“他的学术成果,几乎没有发表在公开的场合”分析,他的学术成果是“几乎”没有发表在公开场合。C.“于敏始终以大学教授的身份出国访问”错误,以偏概全。结合“由于工作的关系,于敏首次出国是以某大学教授的身份去美国访问的”分析,是“首次”出国是以大学某教授的身份,而不是“始终”。D.不是承认错误,是按照他们的意思表态。)
6.“学术如山”表现在:创造性的科学高度,开放包容的科学态度,严谨踏实的科学精神。“性情如水”表现在:淡薄平和,灵动幽默,胸襟开阔(谦虚低调)。
7.A(“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错误,全文情感基调是处于变化中的,情感最初心里感觉酸酸的,然后白鹿原的风光与历史给作者带来诸多的体验,最后作者体会到创作的喜悦。)
8.①借古抒怀,借刘邦表达“过程中的狼狈并不影响最后的成功”的思想,借白居易表达“远离现实的嘈杂可以获得心灵的宁静”的思想;②增加文章的历史厚度与文化气息;③由现实到历史,再到最后的感悟,承上启下,思路清晰。
9.白鹿原上一草一木对作者的写作和思想都有着深刻的影响,这些成为他回到家乡写作的源动力,具体如下:
①生命的顽强:斑鸠的叫声催发着生命运动的春的旋律;河川里的柳树遭到滚霜击打后,变成了另一番景象,张扬在河堤上,令人钦佩生命的顽强和生命的尊严。
②自然的宁静:清澈的河水令人心动;雪白的鹭鸶悠悠然飘落在浅水边,成片的白杨林肃然而庄重;在雪野里出行,踏出铮铮铮的厚响,让人感到自然的美妙与宁静。
③丰收的悸动:麦子由绿变成金黄,麦收的繁忙季节开始了,丰收的希望改变了乡村的悠闲节奏;看着垅畦里一行行刚刚出土的的红苕,常常使人感受到丰收的悸动。
10.C(卿忠实公方,审其是则执而不回,见其非则去而能果,度其事势,有若权衡。)
11.C(江表:指长江以南的地区。从中原看,因为地处长江之外,南方六朝都泛称江表。)
12.A(上奏陈述符合皇帝是在“章宗立”后,不是金世宗时。)
13.(1)我选拔大臣,使他们参与机要事务,一定能帮着筹谋策划,协助我治国平天下。(俾,使。机务,机要事务。协赞,协助。三点各1分,通顺2分。)
(2)你先有了真实内涵,可以说适合这个名字,施行它能够到最后,这才符合我的心意。(称,适合,相当。克,能够。副,符合。三点各1分,通顺2分。)
14.D(“脚力酸时坐看山”是说等到脚走酸了时正好可以坐着看山观景,而不是坐在山上赏景。)
15.①叙事、描写富有生活气息,纯朴自然。吃药后心腹烦闷,为遣闷东园赏景;条条小径、红白的花、桃李、柳树:这些平常事平常景,为诗作增添了浓浓的生活气息。②以口语入诗,活泼风趣。“正腹烦”“到东园”“一一三三”“红红白白”“浑不见”“脚力酸时”等等,这些白话口语,通俗易懂,直白活泼。③诗作构思精巧。首联写因药后心烦,为遣怀东园赏景。中间两联写穿行东园桃李,身在林中树旁浑不见景,可隔着溪岸,却见一派繁盛,于此很有“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理趣;尾联写一路春光美好,观景累了恰好坐着观山,再由景到人,首尾圆合,构思精巧活泼。(答出任意两点即可,每点3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16.(1)别时茫茫江浸月, 唯见江心秋月白;(2)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3)祗(也可写作“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17.B(耳熟能详:指听得多了,能够很清楚、很详细地复述出来。妇孺皆知:指众所周知。此处是说节气歌能说出来,应选“耳熟能详”。
如日中天:比喻事物正发展到十分兴盛的阶段。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尚未达到止境。此处说的是“现代农业”,强调正在发展,应选“方兴未艾”。
始终如一:自始自终一个样子。指能坚持,不间断。一以贯之:做人做事,按照一个道理,从一而终不会改变。此处是说民族精神的传承,应选“一以贯之”。
不绝如缕:比喻事情极其危急。源远流长:常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此处说的是“农耕文化”,应选“源远流长”。)
18.D(原文划线句有三处语病,一是“通过……让……”介词淹没主语,排除AD;二是“壮大和培育”语序不当,应为“培育和壮大”,排除AC;三是“提高……沟通交流”搭配不当,把“提高”改为“加强”,排除CD。)
19.C(文中“脱钩”引号的作用是表示特殊含义。A表示讽刺反语,B表示引用,C表示特殊含义,D表示突出强调。)
20.①病原菌刺激动物体免疫系统;②免疫系统便会产生一定的保护物质;③阻止病原菌的伤害。(语段介绍了疫苗的相关知识。第①处,根据前文“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和后文“接触到这种不具伤害力的病原菌”可得出。第②处,根据后文“免疫激素、活性生理物质、特殊抗体”和)“制造更多的保护物质”可得出。第③处,根据前文“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可得出。
21.(1) ①把“最”改为“很”;(2)④许多读者读了这本书,都会有一种爱不释手的感觉;(3) ⑤能一口气读完一本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4)⑦只要读了它,就能从中获得一定的智慧启迪和思想滋养(5)⑧你读完了它,也许就能变成一个智慧的人。
【参考译文】
夹谷衡,本名阿里不,是山东西路三土猛安益打把谋克人。大定十三年,皇帝开创设立女真的进士科考试,夹古衡考中第四名,补任东平府教授。后来调任范阳簿,选当任国史院编修官,后来又改任应奉翰林文字。世宗曾经对宰相说:“女真进士科中的人才俊杰大多是很难得的,比如徒单镒、夹谷衡、尼庞古鉴等人,都是有用的人才也。”夹古衡迁任修起居注。章宗即位,夹古衡担任侍御史,又转任右司员外郎,向上陈奏合乎皇帝心意,升任左司郎中。明昌二年,提升为御史中丞,不多久,官拜参知政事。明昌三年八月,因为生病,上表乞求退休回家,皇帝下诏书安抚慰问不答应他的请求。夹古衡长久在休假当中,奉诏的旨意才出来做官。皇上看他瘦弱,又赐他休假一个月。明昌四年,皇上下诏赐予他现在的名字,告诉他说:“我选拔大臣,使他们参与机要事务,一定能帮着筹谋策划,协助我治国平天下。这其中有时候得失隐晦而没表露出来,利害胶着而没有决断,正需要见识纯粹正直的人,才能取舍合乎民心。近来议事的大臣,很少有确定的论断,大都因为心中没有要坚守的东西,所以遇事疑惑糊涂,导致朝中有所缺失,我又将依赖谁?你忠厚诚实、公正方直,明白它是对的,就执着不反复;看到它是错的,就舍弃而能果断这样做。揣度事情的形势,如同有所权衡。你的长处,和权衡确实相似,可以赐给你姓名衡。古代的人命名,是想符合实际;你先有了真实内涵,可以说适合这个名字,施行它能够到最后,这才符合我的心意。”参知政事胥持国说到区种法的事。夹古衡说:“如果真的有便利,古代就已经有施行的了;况且花的功夫多而种植的少,又担心荒废了土地田亩,白白让民众操劳,没有什么好处。”进封为尚书右丞。按照旧制,长久在朝廷任职的,要奉命出使江南。夹古衡没有出使就官拜执政,特别赐予六千贯钱。明昌六年,迁任尚书左丞,不久出京管理抚州。到他回京进入朝廷,听到父亲去世的消息回家,皇上马上召唤他回来,起用回复本来的职务。承安二年,出京担任上京留守,不久改为枢密副使,行院规画边事。承安三年,因为修整完备边境,赐诏书褒奖。承安四年正月,官拜平章政事,封为英国公。后来去世,五十一岁。皇上听说后很哀伤,为此停止朝议,命官员前去祭奠,赐予很多办丧事的财物。派遣使者去监护丧事,谥号叫贞献。
欢迎访问“高中试卷网”——
精品解析: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舒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舒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23届高三语文仿真模拟卷(三)(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23届高三语文仿真模拟卷(三)(Word版附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舒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舒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论述类文本阅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情景默写,选择题组,简答题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