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10高考语文透析一题·诗歌鉴赏《送李端》 (2)

    10高考语文透析一题·诗歌鉴赏《送李端》 (2)第1页
    10高考语文透析一题·诗歌鉴赏《送李端》 (2)第2页
    10高考语文透析一题·诗歌鉴赏《送李端》 (2)第3页
    10高考语文透析一题·诗歌鉴赏《送李端》 (2)第4页
    10高考语文透析一题·诗歌鉴赏《送李端》 (2)第5页
    10高考语文透析一题·诗歌鉴赏《送李端》 (2)第6页
    10高考语文透析一题·诗歌鉴赏《送李端》 (2)第7页
    10高考语文透析一题·诗歌鉴赏《送李端》 (2)第8页
    还剩5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10高考语文透析一题·诗歌鉴赏《送李端》 (2)

    展开

    这是一份10高考语文透析一题·诗歌鉴赏《送李端》 (2),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以文解诗,表层意思,诗歌的修辞,诗歌的词义,诗歌的句式,读懂诗,深层意思,倒装与省略,联想想象,文言实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卢纶: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人。大历初,屡考进士不中,后得宰相元载的赏识,得补阌乡(在今河南省) 尉,官至检校户部郎中。为“大历十才子”之一。该诗作于天宝末年国家动乱之时。(2)李端:作者友人。与作者同属“大历十才子”。(3)故关:故乡。(4)衰草:冬草枯黄,故曰衰草。(5)“路出”句:意为李端欲去的路伸向云天外,写其道路遥远漫长。(6)少孤:少年丧父、丧母或父母双亡。(7)风尘:指社会动乱。此句意为在动乱年代,不知后会何期
    一.联系信息,揣摩内容
    二.再现情境,体验情感
    三.筛选词语,确定内容
    标题 作者 注释 意象
    双关 列锦 借代 顶针 比兴
    故关遍地衰草,因离别我情正悲伤。寒云伴友人而去,自己踏暮雪而归。忆往昔,叹身世,早孤为客,多难时,结识君,相识恨晚。掩面对风而泣,冀望早日相会。
    故乡遍地都是衰败的枯草,好友相别实在是令人伤悲。你去的道路伸向云天之外,我归来时只见暮雪在纷飞。从小丧父早年就客游外乡,多经磨难我与你相识太迟。回望你去的方向掩面而泣,在战乱年月再见不知何时。
    表层义时间:寒冬 地点:故乡 人物:卢纶 李端 景物:衰草连天,暮雪纷飞 事件:送别 深层义意象:衰草 寒云 暮雪 意境:凄凉 伤感 哀婉情感:惜别 悲伤 手法:以景衬情
    送李端 卢 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1、请判断并分析这首诗的诗眼?2、这首诗的语言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3、这首诗前两联描绘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赏析。4、该诗塑造了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请分析。5、这首诗是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感的?请简要赏析。6、这首诗是怎样抒发作者情感的?请简要赏析。7、这首诗前两联描绘了哪些意象?有何作用?8、这首诗前两联描绘了的景物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9、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10、这首诗以—个“悲”字贯串全篇,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送李端 卢 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炼字类与诗眼(诗骨)类解题步骤(三步五点)解字:语境义(表义深意)+手法解句:句义+手法效果联情旨:对意境、形象、情感、结构方面的作用风格类解题步骤(三步三点)点特色:清新淡雅 平淡自然 明快浅显 辞藻华丽 委婉含蓄 简洁洗练 沉郁顿挫 浑厚雄壮 多用口语 明白如话 朴实无华 华美绚丽 明白晓畅 笔调婉约 雄浑豪放析特色: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联情旨:对意境、形象、情感、结构方面的作用
    1、什么形象;2、形象的基本特征;3、形象的意义。
    解诗句,重点分析主观词在诗中的表现
    通过该形象的塑造表达作者情感
    判断诗歌类型:(内容)分析诗歌情感:意象 意境 形象 行为事件 诗眼 沾染情感类的词语注意事项提醒:1、情感的原因分析 2、情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复杂性:情感的矛盾与变化 多样性:情感的多项和多种
    一、写景诗:因景引起了心中的某种感触,描绘景物来抒发感慨。 二、咏物诗:不愿媚俗、不愿同流合污,坚持个性、保持的高尚情操; 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某种人生感悟、生活哲理; 悠闲舒适、不慕富贵的心境。三、思乡诗:羁旅愁思、思念亲友、征人思乡、闺中怀人四、边塞诗:英勇作战、保家卫国,建功立业之情; 厌恶战争,揭批统治者,思念家乡亲人。 五、怀古诗:缅怀、追慕古贤,渴望建功立业;昔盛今衰的感慨,借古吟今; 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人民疾苦; 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六、感怀诗:怀才不遇,爱国情怀不得重用;时光流逝、沧海桑田的伤感; 贬官谪居的怨恨,仕途失意的苦闷;告慰平生的喜悦,追求豁达人生境界; 洁身自好,不与当权者合作;伤春悲秋。七、山水诗:不满现实,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从容闲适的生活态度,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向往归隐的情怀。 八、送别诗:离情别恨 深情厚谊 激励劝勉九、哲理诗:古代哲理诗,意境深远,启迪心扉,为人们所传诵。 十、闺怨诗:易逝青春的哀怨,自由自在生活幸福生活的向往;对丈夫的思念,对战争的厌恶;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柔情别绪、忧愁伤感。 十一、悼亡诗:通过追忆往昔,相濡以沫、同甘共苦生活情境,或以“记梦”的形式,表达对亡妻的悼伤与思念。 十二、干谒诗:为求得进身机会,十分含蓄地写一些干谒诗,曲折地表露自己的心迹。 
    鉴赏修辞手法1、判断(宁多无缺,有几种写几种)2、分析(解句结合判断依据分析+手法效果分析)3、情旨(多向分析:写景句要分析意象意境;写物写人要分析形象;抒情句要分析情感作用。)
    比喻: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繁冗为简洁。夸张: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排比:结构紧凑,文意贯通;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反复: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借代: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双关:表达含蓄,语义丰富。顶真:环环紧扣,引人入胜。 抒情写意,格调清新。壮物叙事,条理清晰。通感:感觉互换,生动形象,启人联想,耐人寻味。对比: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互文:前后句呼应交错,意义上渗透补充,文句更加整齐和谐、更加精炼 。回文:语句整齐匀称,能揭示事物的辩证关系,使语意精辟警策。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黄花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鉴赏抒情方式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咏物抒怀、托物起兴等)借事抒情(借古讽今、咏史抒怀、寓情于事等) 借景抒情 顺序:触景生情、缘情造景、以景结情 喜悲:以乐景写乐情、以悲景写悲情 以乐景写悲情、以悲景写乐情 多少: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鉴赏描写角度直接描写(正面描写)人物、事物、景物 ①各种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对比、对偶、排比、反复、反问、设问、排锦…) ②概括与具体—白描与工笔、细节描写 ③动静结合 ④虚实结合 ⑤空间(时间)顺序(远近、高低) ⑥感官角度的变化(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⑦光影(明与暗)、色彩的渲染映衬(色彩多) ⑧观察点角度的变化(平视、昂视、俯视)间接描写(侧面描写) 衬托(烘托):正衬、反衬 反衬:以景衬情、以动衬静 以虚衬实、以声衬静
    情景交融(顺序3、喜悲4 、多少3 )顺序:触景生情: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缘情造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以景结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喜悲:以乐景写乐情、以悲景写悲情 以乐景写悲情、以悲景写乐情多少:借景抒情: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深山闻鹧鸪 融情于景: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情景交融: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意象的作用①营造氛围。 ②借物抒情(言志)。③塑造背景或环境。 ④塑造意境。⑤衬托人物节气、品质或性格或心境。⑥奠定情感基调。 ⑦以景衬境。
    景物描写作用内容分析:交待了时间、地点、背景、环境等结构分析:开头:触景生情、奠定感情基调 结尾:以景结情、留有想象空间情旨分析:渲染气氛,营造氛围,烘托意境,衬托形象,表达情感(奠定情感基调,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寄情于景,以乐景衬哀情,以乐景衬哀情等)。
    1、请判断并分析这首诗的诗眼?类解题步骤(三步五点)解字:语境义(表义深意)+手法解句:句义+手法效果联情旨:对意境、形象、情感、结构方面的作用参考答案诗眼为“悲”,“悲”即送别的“悲伤”之情。故关“”衰草遍”写送别环境,含悲。颔联继续以“寒云 ”“暮雪”写送别情景,寓悲;颈联写“少孤”“多难”的身世之感,堪悲;尾联以“掩泪”“空相向”以期待再会直接写悲伤惜别之情诗渲染了悲凉的意境,塑造了悲戚的人物形象,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的悲伤之情。
    葛溪驿 王安石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该诗的诗眼是拿个字?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南湖早春① 白居易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鸸②语未成。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注]①元和十年( 815)夏,宰相武元衡被人谋杀,忠直的白居易愤而上疏,请求朝廷缉捕凶手,被诬为越职言事,于是年秋被远贬江州。②鸸:一种鸟。“乱点碎红山杏发”与“榕叶满庭莺乱啼”中均用到“乱”字,请分别赏析其妙用。(5分)
    [参考答案]白诗,“乱”是自然、随意。这一“乱”字化静为动,将杏花随意开放,随处点染的神态活画出来。柳诗一个“乱”字,既写莺啼,更是写诗人的心乱。莺啼本宛转动听,可诗人却说乱啼,表现出他此时凄迷烦乱的思绪。
    2、这首诗的语言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解题步骤(三步三点)点特色:清新淡雅 平淡自然 明快浅显 辞藻华丽 委婉含蓄 简洁洗练 沉郁顿挫 浑厚雄壮 多用口语 明白如话 朴实无华 华美绚丽 明白晓畅 笔调婉约 雄浑豪放析特色: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联情旨:对意境、形象、情感、结构方面的作用参考答案语言特色:沉郁顿挫送别环境:衰草遍野,一片凄清的景象 ;送别之景:荒原茫茫,暮雪霏霏,更见沉郁;回忆往事,感叹身世,没离开一个“悲”字; 垂泪掩泣,企盼相逢之日,哀婉动人。塑造了一位孤寂悲苦的诗人形象渲染了悲凉的送别场景烘染诗人送别友人的哀痛心境,读之给人以悲凉回荡之感。
    江 村 杜 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突出的语言特点。
    [参考答案]清新、自然、质朴,描绘的清江、梁上燕、水中鸥构成了一派恬静优雅的自然田园景象;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爱;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足可爱。不作雕饰,自然成趣,生活意味十足。
    3、这首诗前两联描绘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赏析。解题步骤概括:(客观词)+(主观词)+定性(图)分析:结合诗句分析主观词联情旨:点明用该意境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参考答案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故关衰草、寒云暮雪、凄怆悲凉,哀婉凄楚的严冬送别图。郊外衰败的野草,迎着寒风抖动,四野苍茫,一片凄清的景象 ,阴云密布,天幕低垂,路好像伸出寒云之外;荒原茫茫,暮雪霏霏,诗人挪动着沉重的步子,默默地踏上风雪归途。表现了诗人浓重的依依难舍的惜别伤感。
    游月陂 宋·程颢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参考答案]诗人描绘了一幅月下林间宁静(或静谧、幽静)月陂图高台耸立、月色美丽,和泉悦耳,月下小饮,安闲静谧。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的心情。
    4、该诗塑造了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请分析。解题步骤概括:(客观词)+(主观词)+定性(人)分析:结合诗句分析主观词联情旨:点明用该形象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参考答案诗中塑造了一位少孤早客、知己难逢、多难堪悲的诗人形象。少时丧父,多年漂泊,历经磨难,晚逢知友。又因国家动乱,远徙他乡,饱经漂泊困苦,再加上知音绝少,在风雪寒冬与朋友相送。突出了诗人的内心因离别而产生的无限凄楚。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难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以“万里”“匹马”来表现人物曾经的金戈铁马,驰骋疆场,以“关河梦断”“泪空流”写出自己的年华已老又被弃置不用,“身老苍州”,但仍“心在天山”,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因理想与现实格格不入的痛苦与愤闷以及强烈的爱国热情。
    5、这首诗是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感的?请简要赏析。注意事项1、情感的原因分析2、情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复杂性:情感的矛盾与变化 多样性:情感的多项和多种参考答案1、因知己离别的痛苦:离别时“自堪悲”,离别后“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写出了离别的悲伤。2、对自己身世的感伤:少时丧父,多年漂泊,历经磨难,晚逢知友。 3、对故园衰败的凄凉:诗人借衰草、寒云、暮雪写出了故园衰败的感伤。4、对社会动荡的忧虑:社会动乱,百姓漂泊不定,饱经苦难。 5、对朋友远行的关切牵挂:衰草遍野、寒云暮雪,风尘何处期,表现了对友人的牵挂。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①“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②“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南柯子 王炎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
    6、这首诗是怎样抒发作者情感的?请简要赏析。抒情方式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咏物抒怀、托物起兴等) 借事抒情(借古讽今、咏史抒怀、寓情于事等) 借景抒情顺序:触景生情、缘情造景、以景结情 喜悲:以乐景写乐情、以悲景写悲情、以乐景写悲情、以悲景写乐情 多少: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参考答案首联颔联融情于景:(以悲景写悲情、烘托)借衰草遍地的的故园,伸向寒云外的小路,暮雪纷飞的归程,写出了一片凄凉衰败之景,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离别的悲伤。颈联尾联直抒胸臆:写出了与友人相识恨晚,友情深厚,依依不舍的深情。
    好事近  陆游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蘋红蓼,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注】本词写于作者54岁东归途中。简析下片中作者是如何抒发思想感情的。
    [参考答案] 直接抒情;下片紧扣江行特点,写自己只需以酒为伴,生活上别无奢求,乘风顺流足以。抒发了随意飘荡、处处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
    峡口送友人 司空曙峡口飞花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友人。 送蜀客 雍陶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两首诗运用了什么抒情手法?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表情达意中的妙用。
    [参考答案] 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都抒发了思念故乡之情和送别之情。第一首借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则借用早春清新之景反面烘托离别之情,以乐景写哀情。分别表达了客中送客的悲苦之情和分享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7、这首诗前两联描绘了哪些意象?有何作用?意象的作用①营造氛围、意境。 ②借物抒情(言志)。③塑造背景或环境。 ④以景衬境⑤衬托人物节气、品质或性格或心境。⑥奠定情感基调。 参考答案意象:衰草、寒云、暮雪。作用:营造了白雪茫茫、寒冷、荒凉的氛围, 衬托了诗人因朋友离别的孤寂悲凉之情。
    军城早秋 严武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注:严武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这首诗前两联描绘了哪些意象?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诗歌前两句的“秋风”“朔云”“边月”等意象,描绘了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渲染了边境局势的紧张气氛,为后两句表达诗人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作了铺垫。
    8、这首诗前两联描绘了的景物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景物描写作用内容分析:交待了时间、地点、背景、环境等结构分析:开头:触景生情、奠定感情基调 结尾:以景结情、留有想象空间情旨分析:渲染气氛,营造氛围,烘托意境,衬托形象,表达情感(奠定情感基调,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寄情于景,以乐景衬哀情,以乐景衬哀情等)。参考答案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寒冬、郊外、风雪衰草的环境故关衰草遍,触景生情,奠定全诗哀伤的感情基调。渲染了悲凉气氛,营造了凄凉氛围。以哀景衬哀情。
    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 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 自爱铿然曳杖声。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
    浣溪沙 秦观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 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宝帘闲挂小银钩。诗的开篇两句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奠定了全词感伤的抒情基调。
    9、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情景交融(顺序3、喜悲4 、多少3 )顺序:触景生情、缘情造景、以景结情喜悲:以乐景写乐情、以悲景写悲情、以乐景写悲情、以悲景写乐情多少: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参考答案故关衰草遍—触景生情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以景结情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以悲景写悲情全诗情景交融。(分析略)
    春行即兴 李 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 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 春山一路鸟空啼。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该诗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10、这首诗以—个“悲”字贯串全篇,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内容分析题本诗以“悲”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送别的伤悲之情。首联以故关“衰草遍地”写送别环境,含悲;颔联继续以“寒云 ”“暮雪”写送别情景,寓悲;颈联写“少孤”“多难”的身世之感,堪悲;尾联以“掩泪”“空相向”直接写悲伤惜别之情,以期待再会的问句将笔锋转向遥遥不可知的未来,抒写悲伤的送别之情。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参考答案]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作者主要是通过这幅想像的画面,来表现“思家”的。
    从单一命题走向命题综合化(多元命题)从考察语言、形象、情感、手法走向注重内容理解的考察
    诗歌鉴赏题命题方向与特点猜想
    客夜 杜甫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卷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 计拙无衣食,途穷仗友生。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 公元762年秋,作者流落梓州时所作。七月,杜甫送严武还朝,送到绵州奉济驿,正要回头,适徐知道在成都作乱,只好避往梓州。这时他的家仍住在成都草堂。问题:金圣叹评价该诗前两联“四句中无一苦字而其苦无限”。请说说前两联时如何体现无限之苦的。分析:1、哪些内容体现了苦 2、怎么体现的
    手法判断+内容分析+情感
    客夜 杜甫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卷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 计拙无衣食,途穷仗友生。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 问题:前两联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愁苦的?参考答案“客睡何曾着”用反问的语气表示自己流落他乡后未曾睡着过,诗人正是内心焦虑愁苦的表现;“秋天不肯明”采用拟人手法,写秋天的夜好像有心与人作对,偏偏不肯亮,表现诗人彻夜盼亮,长夜难挨的愁苦。颔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正因为愁苦失眠,才久久望月并真切地听涛,景之真实更表达内心痛苦之情。
    客从 杜甫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①。珠中有隐字②,欲辨不成书。缄之箧笥③久,以俟公家须。开视化为血, 哀今征敛无。【注】①泉客珠:指珍珠。泉客,传说中的人鱼,相传它们流出的眼泪能变为珍珠。②佛教传说,有些珠子中隐隐有字。③箧笥:指储藏物品的小竹箱。问题: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故事,请简述这个故事。“珠中有隐字”、珍珠“化为血”各有什么寓意?参考答案有客人从南海来,送我珍珠;珍珠里隐约有字,想辨认却又不成字;我把它久久藏在竹箱里,等候官家来征求;但日后打开箱子一看,珍珠却已化成了血水,可悲的是我现在再也么有什么可以应付官家的征敛了。“珠中有隐字”,寓意为百姓心中有难言的隐痛。珍珠“化为血”,寓意为官家征敛的实为平民百姓的血汗。
    苏秀道中 [宋]曾几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问题: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的特点?这些特点通过哪些内容来表现的?请简要概括。(6分)参考答案 特点:雨大,雨及时。(2分) 通过屋漏床湿、溪流岸深表现雨大,(2分) 通过稻花应秀色,桐叶最佳音表现及时。(2分)
    山寺夜起 江湜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问题: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5分)参考答案特点:白色,具有动态。第三句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第四句以“流”字描写山岚之动态,形象生动。
    鹧鸪天【宋】张炎 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①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修禊②近,卖饧③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④也皱眉。【注】①劳劳:遥远。②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③卖饧:清明前后卖糖粥。④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1)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2)作者为什么说“不是苏堤也皱眉”?请结合词的下片分析。
    鹧鸪天【宋】张炎 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①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修禊②近,卖饧③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④也皱眉。【注】①劳劳:遥远。②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③卖饧:清明前后卖糖粥。④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1)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答案】 上片词人借楼上笛声、迷蒙山水、千里燕子、雨中梨花,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因思乡而产生的愁苦情。
    鹧鸪天【宋】张炎 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①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修禊②近,卖饧③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④也皱眉。【注】①劳劳:遥远。②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③卖饧:清明前后卖糖粥。④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2)作者为什么说“不是苏堤也皱眉”?请结合词的下片分析。答案: 修禊的热闹场景,清明时节的祭祀,都因自己远离家乡、漂泊异地他乡而不能参加,增添愁绪,夜不能寐,江畔独步折柳,更又回想亲人苏堤折柳送别之场景,更添思乡之愁,令人愁眉不展。
    筝 [唐] 张  祜 绰绰下云烟,微收皓腕鲜。 夜风生碧柱,春水咽红弦。 翠佩轻犹触,莺枝涩未迁。 芳音何更妙,清月共婵娟。问题:这首诗歌在内容结构上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结合诗歌作简要概括。(6分) 第一联:女子弹奏筝的姿态 第二、三联:听筝所获得的美妙感受 尾联:听后的反思追问
    鹧鸪天 [金]王 寂 秋后亭皋①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 吾老矣,久忘机②,沙鸥相对不惊飞③。柳溪父老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矶。[注] ①亭皋:水边的平地。②忘机:消除机心。机心,巧诈之心。③沙鸥相对不惊飞:白居易诗云“有喜鹊频语,无机鸥不惊”。问题:“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两句写出了山水的变化,请分析其巧妙之处。答案: 运用比拟写出了山水的变化。 “晓云散去山腰瘦”,写出了山峰由晓云弥漫时的壮阔到晓云散去后清秀的变化; “宿雨来时水面肥”,表现出雨之前水面的窄狭到夜雨之后水面的宽阔的变化。
    鹦鹉曲·农夫渴雨 冯子振(元朝)年年牛背扶犁住,近日最懊恼杀农父。稻苗肥恰待抽花,渴煞青天雷雨。恨残霞不近人情,截断玉虹南去。望人间三尺甘霖,看一片闲云起处。问题:这支曲子写了那两方面的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内容:农夫盼雨:年复一年在牛背后耕作扶犁,近日里可使农夫懊恼之极。稻苗肥壮正等着杨花吐穗,苗都要枯死了,却是响晴的天不下一丝雨。 天不下雨:可恨苍天不顾人们渴雨的急切心情,让残霞把要下雨的白虹冲断,云朵向南飘去。农夫们注视着那片白云,盼望能在人间降下三尺好雨。情感:深切同情农夫,谴责天公不恤人情。
    临江仙 许庭 不见灞陵原上柳,往来过尽蹄轮。朝离南楚暮西秦,不成名利,赢得鬓毛新。 莫怪枝条憔悴损,一生唯苦征尘。两三烟树倚孤村。夕阳影里,愁杀宦游人。登宝意寺上方旧游 韦应物 翠岭香台出半天,万家烟树满晴川。 诸僧近住不相识,坐听微钟记往年。【注】宝意寺在武功,诗人曾居此寺。 2.两首诗都写到了“烟树”,这两处“烟树”所营造的意境有何不同?(6分)①许诗中, “烟树”渲染出一种凄清惆怅的氛围,(2分)孤村边,只有稀疏的三两棵树在夕阳残照中立着,似有轻烟笼罩,朦胧落寞。(1分)集中地表现了诗人在宦游在外、仕途不顺的落寞失意之情;(3分)②韦诗中,“烟树”满晴川,营造出明快清丽的氛围,(1分)勾勒出一幅树木蓊郁、堆烟叠翠的美景,(1分)寄托作者远眺时的心旷神怡,同时也出淡淡怅惘。(1分)

    相关课件

    高考语文复习--高考语文透析一题·诗歌鉴赏(手法技巧)《柳梢青•送卢梅坡 》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复习--高考语文透析一题·诗歌鉴赏(手法技巧)《柳梢青•送卢梅坡 》课件PPT,共43页。

    13高考语文透析一题·论述类文本《留住乡愁》:

    这是一份13高考语文透析一题·论述类文本《留住乡愁》,共5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留住乡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9高考语文透析一题·诗歌鉴赏(手法技巧)《柳梢青•送卢梅坡 》(1):

    这是一份9高考语文透析一题·诗歌鉴赏(手法技巧)《柳梢青•送卢梅坡 》(1),共44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