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科学考前信息必刷卷5(杭州地区专用)(含解析)
展开05-2021年中考科学考前信息必刷卷(杭州地区专用)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0分,每小题3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共20题;共60分)
1.关于物质的组成,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B. 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C.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D. 质子带负电,电子带正电
2.粗盐中的主要杂质是MgCl2 , 工业上常把粗盐晶体粉碎后用饱和食盐水浸洗,再滤出食盐。对此,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浸洗前后,被浸洗的食盐中MgCl2的含量不变 B. 浸洗中,MgCl2将沉淀出来
C. 浸洗用的饱和食盐水可以无限次地使用下去 D. 粗盐粉碎的颗粒大小影响浸洗后盐中MgCl2的含量
3.对生物个体而言,所谓有利变异是指( )
A. 对所有生物有利的变异 B. 对生物个体生存有利的变异
C. 对人类有利的可遗传变异 D. 对人类不利的不可遗传变异
4.人体有恒定的体温,主要是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能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如图所示是甲、乙两位同学在某状况下的产热统计图。据图判断他们所处的状态 ( )
A. 甲处于安静状态,乙处于运动状态 B. 甲、乙都处在安静状态
C. 甲处于运动状态,乙处于安静状态 D. 甲、乙都处在运动状态
5.以下导致的结果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若视线是斜视的,测得的长度比物体的真实长度要大
B. 一把刻度尺的刻度比标准刻度间隔小些,则用这把刻度尺测得数值比真实值要大
C. 用累积法测细金属丝的直径时,若绕线时没有紧密,则测量值比真实值要大
D. 用钢直尺在冬天和夏天分别测同一物体的长度时,则夏天的测量值比冬天要小
6.某同学利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人的血涂片。在其它相关因素均相同的情况下,该同学用两个不同物镜观察同一张血涂片,结果观察到乙视野比甲视野明亮。下列相关叙述最合理的是 ( )
A. 若玻片往右移,甲中的物像往右移而乙中的物像往左移
B. 乙中所观察到的细胞,在甲中均可观察到
C. 观察到甲中的红细胞比乙中的红细胞大
D. 若乙中的物像很模糊,则直接转换成甲,物像就会变清晰
7.下列关于蚯蚓体壁发生的气体交换描述正确的是( )
A. 氧气先溶于体壁的毛细血管里,然后进入体表的黏液
B. 氧气先溶于体表的黏液,然后进入体壁的毛细血管里
C. 二氧化碳先溶于体表的黏液,然后进入体壁的毛细血管里
D. 氧气和二氧化碳都先溶于体表的黏液,然后进入体壁的毛细血管里
8.下列饮食习惯中,不易患坏血病的是( )
A. 生吃新鲜水果 B. 熟吃新鲜水果 C. 高温烹调新鲜蔬菜 D. 长期吃窖藏蔬菜
9.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海洋地质学、古地磁学、地球物理学等的兴起和发展,人们又在“大陆漂移说”的基础上创建了一种新的全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西洋的形成是由于( )
A. 地壳的凹陷 B. 板块的挤压 C. 板块的碰撞 D. 板块的张裂
10.镁在氧气中燃烧,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5克镁在3克氧气中反应生成8克氧化镁 B. 3克镁与5克氧气反应生成8克氧化镁
C. 4克镁与4克氧气反应生成8克氧化镁 D. 4.8克镁与3.2克氧气反应生成8克氧化镁
11.为判断钢棒是否具有磁性,小明进行如图所示实验,根据实验现象不能确定钢棒具有磁性的是( )
A. 将悬挂的铁棒多次转动静止时总是南北指向
B. 将铁棒一端靠近小磁针,互相吸引
C. 将铁棒一端靠近大头针,大头针被吸引
D. 水平向右移动铁棒,弹箸测力计示数有变化
12.引起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原因是( )
A. 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 B. 地球斜着身子不停地绕日公转
C. 地球一刻不停地自转 D. 地球被厚厚的大气层包围
13.下列所得液体为悬浊液的是( )
A. 二氧化碳通人足量的澄清石灰水中 B. 碘溶解在酒精里
C. 花生油分散到水中 D. 蔗糖溶解在水中
14.如图,用甲、乙两种方式在相同时间内将同一物体匀速提升相同高度时,拉力做功的功率为P甲、P乙 , 机械效率分别为η甲、η乙( 不计绳重与摩擦).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P甲=P乙 , η甲=η乙 B. P甲<P乙 , η甲>η乙
C. P甲<P乙 , η甲<η乙 D. P甲>P乙 , η甲>η乙
15.晚上,小科在教室里通过窗玻璃看到自己的像,而且室内灯光越亮像就越清晰。下列对该像描述正确的是( )
A. 所成的像是实像 B. 室外越亮像就越清晰
C. 像的形成原因是光的反射 D. 人越靠近窗玻璃像就越大
16.家用的热水瓶时间长了会在瓶胆内结一层水垢(主要成分CaCO3),可用来除去水垢的是( )
A. 用刀铲 B. 稀盐酸浸泡,再用水冲洗 C. 加适量的稀硫酸 D. 洗洁精
17.小明在学习家庭电路时,安装了两盏白炽灯和两个插座,如图所示。如果两插座中均连入家用电器,且将电路中的开关全部闭合,那么各用电器工作的情况是( )
A. 甲、乙、丙、丁都正常工作 B. 只有甲、乙、丁正常工作
C. 只有甲正常工作 D. 只有乙正常工作
18.如图是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示意图,有利于飞机平稳飞行,又能对地球上的生物起保护作用的层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19.向Al(NO3)3、AgNO3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出的固体中滴加稀盐酸时,有气泡产生.则滤液中含有的金属离子有( )
A. Ag+ B. Al3+、Ag+、Zn2+ C. Al3+、Zn2+ D. Ag+、Zn2+
20.下图是电解水时,水分子分解过程示意图,关于对该图理解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水分子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B.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C.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 D.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6分)(共6题;共26分)
21.绍兴黄酒是中国名酒之一,酿酒历史源远流长,选用上好糯米、优质麦曲,辅以明净澄澈的鉴湖水,用古法酿制,再贮以时日,产生出独特的风味和丰富的营养。
(1)酿酒过程中需要先把糯米煮熟的目的是________;
(2)发酵过程需要加入酒曲,酒曲中的酵母菌属于________生物(选填“自养”或“异养”)。
22.人的指甲是不断生长的,但到底是由指甲的哪一部位长长的呢?某同学对此提出假设:“指甲长长可能是由于指甲的根部不断长长而形成的。”由此他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①在指甲的中轴线上,按图l—3—2所示涂上指甲油(指甲油比较难以擦去,可以在指甲上保持较长时间)。
②半个月后,观察、测量并分析。请回答相关问题:
(1)如果该同学的假设是正确的,则应观察到A、B间的距离会________ (填“增大”“不变”或“缩短”)。
(2)对于指甲的生长,你还想研究什么问题?________
23.如将浓硫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浓硫酸溶质质量分数将会________;如将浓盐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质量将会________(填“增加”、“减小”或“不变”),在瓶口会产生________.盛放氢氧化钠溶液的试剂瓶要密封保存原因.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4.德国化学家格哈德•埃特尔,因在“固体表面的化学反应”研究中取得了开拓性成就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他的成就之一是证实了氢气与氮气在固体催化剂表面合成氨气的反应过程.如图所示是该反应的模型图 (○表示氢原子,●表示氮原子)
(1)从基本反应类型来看,此反应属于________反应.
(2)此过程中,参加反应的氢气与氮气的分子个数比为________.
25.甲图是四冲程汽油机的工作原理图,其中B冲程的能量转化是________;乙图所示为礼花喷射器,通过扭动气阀可释放压缩气罐内的气体产生冲击,将纸管里填充的礼花彩条喷向高处,此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方式与甲图中汽油机的________冲程一致(填字母)。
26.如图所示,某同学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木块匀速滑动,在木块前端离开桌面至一半移出桌面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________、木块对桌面的压力________,木块对桌面的压强________。(均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42分)(共6题;共42分)
27. 下表是几位同学在探究“淀粉在口腔中的变化”时设计的实验,请据表中信息填写有关内容:
试管编号
加入的物质
是否搅拌
处理方法
检验方法
1
淀粉糊+2ml唾液
搅拌
37℃;10分钟
2滴碘液
2
淀粉糊+2ml唾液
搅拌
37℃;10分钟
2滴碘液
3
淀粉糊+2ml清水
搅拌
37℃;10分钟
2滴碘液
4
淀粉糊+2ml唾液
搅拌
0℃;10分钟
2滴碘液
5
淀粉糊+2ml唾液
搅拌
100℃;10分钟
2滴碘液
(1)若1号和3号作为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________ ;变蓝的试管是________ 号.
(2)实验中将试管放在37℃的温水中,目的是________ .
(3)如果选用1、4、5号试管进行实验,其探究的问题是:________ .
(4)2号试管本应与1号有相同的实验现象,但结果出现了蓝色,你能推测少量淀粉未被分解的可能原因吗?________ (写出一种原因即可).
28.某实验小组的四位同学在探究碱的性质时发现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可溶性碱都能使酚酞试液变红。他们想进一步探究:不溶性的氢氧化镁是否也能使酚酞试液变红。为此,他们将适量的氢氧化镁加入到盛有热水的烧杯中搅拌,然后向浑浊的液体中滴加酚酞试液,发现酚酞试液变红,可是过一会儿红色又消失了。四位同学依据所学的化学知识,分别对上述酚酞试液变红、红色又消失的原因作了如下猜想:
小明:可能是个偶然现象。
小东:可能是浑浊液体中的固体氢氧化镁使酚酞试液变红,氢氧化镁沉降后溶液就变无色了。
小花:可能是酚酞试液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使红色消失;也可能是氢氧化镁溶液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的缘故。
小红:可能是在热水中氢氧化镁的溶解度大,溶液中 OH- 离子较多,使酚酞试液变红;过一会儿温度降低,氢氧化镁的溶解度减小,溶液中 OH-离子变少,酚酞试液又变无色。
(1)对小明猜想“是个偶然现象”,四位同学都认为可以用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排除偶然现象。他们的方法是:________。
(2)小花认为小东的猜想不正确,她从碱使酚酞试液变色的原因上给予了否定,小花的理由是________。
(3)四位同学讨论后认为要验证小花的猜想,还需做如下实验,你知道其实验的目的吗?
实验步骤
设计目的
将氢氧化镁加入到热水中搅拌,滴入酚酞试液,并在上方滴一些植物油。
________
(4)对小红的猜想,实验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多种实验方案进行证明,其中一种如下表。
实验方法
可能观察到的现象
相应结果或结论
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的氢氧化镁和相同质量的热水振荡,各滴加数滴酚酞试液。一支保持温度不
变,另一支自然冷却。
保持温度不变的红色不消失,自然冷却的红色消失。
________
29.同学们为了探究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总质量是否改变,分别设计了两个实验。
(1)甲同学利用图1所示的实验进行探究。
把盛有适量BaCl2溶液的小试管放入盛有Na2SO4溶液的烧杯中,将烧杯放在托盘天平左盘,通过加减砝码调节天平平衡。取下烧杯,将BaCl2溶液小心倒入烧杯中,烧杯中出现白色沉淀,其反应方程式为BaCl2+Na2SO4==BaSO4↓+2NaCl。然后把烧杯连同试管放回天平上,天平仍保持平衡,根据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2)乙组同学利用图2所示的实验进行探究。
取一根用砂纸打磨干净的长镁带和一个石棉网,将它们一起放在托盘天平左盘上,通过加减砝码调节天平平衡。取下石棉网,在石棉网上方点燃镁带,燃烧结束后将所得的物质与石棉网一起再放回托盘天平上称量,意外发现质量减轻了。请你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
30.小金尝试将电流表改装成可直接测电阻的表,并设计了如图所示电路,在M、N中可接待测电阻,已知电流表量程为0~0.6安,电源电压为12伏,请回答
(1)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应处于________(选填A或B)
(2)先将M、N直接用导线连接,并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电流表满偏,电流表0.6安的刻度上标定的电阻值为________此时滑动变阻器的阻值为________欧。若在M、N间接入一个与此时滑动变阻器阻值相同的电阻,电流表示数________
(3)电流表0.2安刻度处,标定的电阻值为________欧
(4)改装后可直接测电阻的表,其表盘刻度________(选填均匀或不均匀)理由是________
31.在论证分子的运动时,因为浓氨水可以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小华等同学利用这种性质,采用了如图装置进行实验。(浓氨水是由氨气溶于水形成的溶液)
(1)将甲、乙两组装置分别放置一段时间,发现甲装置中的现象是________,乙装置中的现象是________,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分子的这个特点还受________的影响。
(2)这个实验中采用了甲、乙两组装置,甲是作为________组。本实验说明了是________分子起到了作用。
32.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将弹簧用力拉伸,然后释放,弹簧会发生振动,拉伸程度不同,振动程度似乎不同,能否利用弹簧的振动快慢来测量物体的质量呢?为了研究弹簧振动快慢与所挂重物质量的关系,某科技小组利用两根轻质弹簧a、b和若干个钩码设计了一个探究实验,请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器材,将其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1)步骤1:测出一个钩码的质量,在轻质弹簧a下端挂一个钩码,上端固定;
步骤2:把弹簧拉伸到适当位置A点后放手,让钩码上下振动(如图所示);
步骤3:测出振动30次所需时间t,算出每振动一次所需的时间t/30,并记录数据;
步骤4:________
步骤5:________
步骤6:将实验数据采用描点法绘制出上述弹簧每振动一次所需的时间(即振动快慢)与所挂钩码质量的关系图像。
(2)忽略空气阻力,上图A、O、B三个位置中,位置________时钩码具有的动能最大。
四、解答题(本大题共32分)(共5题;共32分)
33.如图甲所示为某实验室的自动恒温箱,箱内简化后的电路图如图乙所示。控制电路中电源电压为12V,定值电阻R1的阻值为5kΩ,R2为恒温箱内的热敏电阻,丙图是R2阻值随温度变化的图象。电压鉴别器接在控制电路的A、B两点间,它可通过内部的电磁继电器控制加热电路中开关S的通断。当UAB小于2V时,鉴别器将使加热电路中开关S闭合,使加热电路的电热丝通电而发热,从而使箱内温度升高;当UAB大于3V时,鉴别器将使开关S断开,停止加热。分析电路时,可将电压鉴别器内部视为断路。求:
(1)若恒温箱中电热丝电阻为60.5Ω,一天实际工作时间为8h,加热电路一天消耗的电能是多少?
(2)该恒温箱内的温度将保持在怎样的范围?
(3)若想使此恒温箱内的最高温度升高到45℃,在鉴别器功能和热敏电阻不变的条件下,可采取怎样的措施?
34.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小汽车已经走进我们的家庭.现有一辆如图所示的小轿车质量为1.2t,每个轮胎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0.02m2 . 若其匀速行驶时受到的阻力是2000N,则(g 取 10N/kg )
(1)小轿车受到的牵引力多大?小轿车匀速行驶1.5km牵引力做的功是多少?
(2)该小轿车静止在水平地面上时,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大?
35.如图所示,质量不计的轻板AB可绕转轴O在竖直面内转动,OA=0.4m,OB=1.6m.地面上质量为15kg、横截面积为0.3m2的圆柱体通过绳子与A端相连。现有大小不计、重为50N的物体在水平拉力F=10N的作用下,以速度V=0.2m/s从O点沿板面向右作匀速直线运动。求:
(1)物体开始运动前,圆柱体对地面的压强;
(2)物体在板面上运动的时间;
(3)物体在板面上运动过程中,拉力F做功的功率
36.已知钙是一种非常活泼的金属,易与氧气、水反应,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氢气;加热条件下钙与氮气反应生成CaxNy。小金设计如图装置让钙与氮气反应,并确定其组成CaxNy。
(1)连接好装置后检查气密性:关闭活塞K,点燃酒精灯微微加热硬质玻璃管,看到________现象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2)制备氮化钙的操作步骤是:①打开活塞K通入氮气;②点燃酒精灯,进行反应;③反应结束…④拆除装置,提取产物,测量质量。
请选择步骤③中操作:反应结束后________;
A.先熄灭酒精灯, 待玻璃管恢复到室温后,关闭活塞K
B.熄灭酒精灯后直接关闭活塞K
(3)按上述操作进行实验,若测得硬质玻璃管内产物的质量为4.7克,则X:Y=________。
37.如图是老师自制的温度计模型,用一个圆底烧瓶模拟温度计的玻璃泡,内装红色液体。常温下(25℃)把该温度计放在热水中时,细心观察会发现玻璃管内红色液柱会先稍微下降,然后再上升,请解释这一现象。
答案解析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0分,每小题3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D
【解析】解答:A.原子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此选项正确;
B.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此选项正确;
C.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此选项正确;
D.在原子中,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中子不带电.此选项错误.
故选D.
分析:物质是由分子组成,分子又由原子组成的,原子又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且核外电子带负电绕原子核高速运动,原子核又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比质子中子还小的微粒还有夸克
2. D
解析: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的量是有限的,当一种固体物质在水中达到饱和后就不能继续溶解了,但仍可以溶解其他物质。工业上用饱和食盐水除去粗盐中的杂质MgCl2就是利用粗盐中的食盐不能继续溶解在饱和食盐水中,但杂质仍可以溶解。
解答:A、浸洗前后,被浸洗的食盐中MgCl2的含量不变,MgCl2会溶解在饱和食盐水中,含量减少,A错误;
B、浸洗中,MgCl2将沉淀出来,MgCl2是溶解在水中被除去而不是沉淀出来的,B错误;
C、浸洗用的饱和食盐水可以无限次地使用下去,当MgCl2的量达到一定时,MgCl2也会达到饱和而不能继续溶解,C错误;
D、粗盐粉碎的颗粒大小影响浸洗后盐中MgCl2的含量,颗粒大小影响的是溶解的速度与多少无关,但因为MgCl2分散在粗盐中,颗粒小容易使粗盐中的杂质与水接触而除去,D正确。
故答案为:D
3. B
【解析】解答:对生物个体而言,所谓有利变异是指对生物个体生存有利的变异。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环境不断变化,因此生物只有不断变异,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故答案选B。
分析: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如玉米的子代有高杆和矮杆的变异,高杆有利于玉米的生存,是有利变异,矮杆不利于玉米的生存,是不利变异。有的变异对生物个体本身有利,有利于个体生存的变异是有利变异;对个体生存不利的变异是不利变异。
4. A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人体产热的部位及相应的运动状态。
解答:由甲图可知,人体主要的产热部位是内脏,则说明甲处于安静状态;而乙图主要产热部位是骨骼肌,则说明乙处于运动状态;故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5. A
解析: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或叫分度值)为相邻的刻度线表示的长度;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应该使被测物体靠近刻度尺有刻线的一侧,要注意长度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从0开始的,读出末端刻度值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解答:A、读数时视线要和尺面垂直,从斜视的方向来看,可能长也可能短,要看从哪个方向斜视;
B、刻度间隔小了,会使测量值大于真实值,即测量结果将会偏大;
C、若在绕金属丝时,没有密绕而是留有间隙,会使测量的线圈长度偏大,导致测得的直径偏大;
D、由于热胀冷缩,冬天钢尺的刻度间隔变小,导致测量结果偏大。
故答案为:A
6. C
解析:(1)显微镜包括物镜和目镜,物镜相当于投影仪成倒立的放大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正立的放大的虚像。
(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就越暗.乙视野比甲视野明亮,说明乙的放大倍数比甲小,即:甲使用的是放大倍数较大的物镜,乙使用的是放大倍数较小的物镜。
解答:A、显微镜成的是倒像,若玻片往右移,则甲、乙的物像都应向右移动。故A错误;
B、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是细胞体积就越大,细胞的数目就越少。由于甲的放大倍数比乙大,在甲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要比乙少,所以乙中所观察到的细胞,在甲中不一定观察到。故B错误;
C、由于甲的放大倍数比乙的大,在甲中观察到的细胞的体积就会比乙大,所以观察到甲中的红细胞比乙中的红细胞大。故C正确;
D、由于放大倍数越大,物像越模糊,所以若乙中的物像很模糊,则直接转换成甲,物像就会更加的模糊。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7. B
解析:蚯蚓生活富含腐殖质的湿润的土壤中,通过肌肉和刚毛的配合使身体蠕动,靠能分泌粘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呼吸.
解答:解:蚓的呼吸要靠湿润的体壁来完成.空气中的氧气首先溶解在体表的粘液中,然后再渗透进入体壁的毛细血管里,由循环系统运输到全身各处.
故选:B
8. A
【解析】解答:坏血病是由于人体缺乏维生素C所引起的疾病。新鲜的蔬菜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维生素C极易受到热、光和氧的破坏。为了尽可能减少食物中维生素C的损失,应该注意:①水果、蔬菜贮存越久,维生素损失越多,因此,尽可能吃最新鲜的水果、蔬菜,若要保存,请尽可能贮存在冰箱里。②烧煮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时,时间尽可能短,并盖紧锅盖,以减少高温和氧的破坏。
故选:A
分析:几种主要的维生素缺乏症及食物来源是常考点,多加注意。解决本题,要知道坏血病的病因是缺乏维生素C造成的,并且知道维生素C在什么食物中含量丰富。
9. D
解析: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上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主要由六大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全部是海洋,其余的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海洋与陆地的相对位置是不断变化的。
解答: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办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大西洋牌板块的张裂地带,面积不断增大;
故选D。
10. D
解析:根据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镁燃烧的方程式为2Mg+O2=点燃2MgO,则镁、氧气和氧化镁的质量比为3:2:5;
A、 5克镁在3克氧气中反应,二者不能恰好完全反应,所以不能生成 8克氧化镁 ,不符合题意;
B、3克镁在5克氧气中反应,二者不能恰好完全反应,所以不能生成 8克氧化镁 ,不符合题意;
C、 4克镁与4克氧气不能恰好完全反应,所以不能生成8克氧化镁 ,不符合题意;
D、 4.8克镁与3.2克氧气恰好能完全反应生成8克氧化镁 ,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1. B
解析:根据物体是否具有磁性的判断方法分析即可。
解答:A.将悬挂的铁棒多次转动静止时总是南北指向,因为所有的磁体都有指南北的性质,所以铁棒有磁性,故A不合题意;
B.将铁棒一端靠近小磁针,互相吸引,因为小磁针本身有磁性,所以即使铁棒没有磁性,二者也会相互吸引,故B符合题意;
C.将铁棒一端靠近大头针,大头针被吸引 ,因为大头针没有磁性,所以铁棒肯定有磁性,故C不合题意;
D.如果铁棒没有磁性,只有上面的磁体有磁性,根据F=G+F吸引可知,测力计的 示数保持不变;如果铁棒有磁性,那么前面和后面表现的电磁力正好相反,那么测力计的示数会发生改变,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12. B
解析:地轴与黄道面不是垂直的(黄赤交角),所以在地球绕太阳公转时,直射点就会在一年中从冬至后向北移动,夏至后向南移动。
解答:首先,地球作为八大行星之一,是太阳系的组成成员,是地球围绕太阳运动,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上的移动;其次,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即地轴倾角始终保持不变 。
故答案为:B
13. A
解析: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液的本质特征是均一性、稳定性,属于混合物;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液体中形成的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悬浊液;乳浊液通常是指不溶于水的液体与水混合形成的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本质特征等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解:A、二氧化碳通人足量的澄清石灰水中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碳酸钙不溶于水,分散到水中形成的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悬浊液,故选项正确.
B、碘溶解在酒精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溶液,属于溶液,故选项错误.
C、花生油不溶于水,分散到水中形成的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属于乳浊液,故选项错误.
D、蔗糖溶解在水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溶液,属于溶液,故选项错误.
故选:A.
14. B
【解析】解答:用甲、乙两种方式在相同时间内将同一物体匀速提升相同高度时,
由W甲=Gh可知:他们做的有用功相同,若不计绳重与摩擦,使用动滑轮还要克服动滑轮重力做功,所以乙做的额外功多;由W总= W有+W额可知乙做的总功也多,由P=W/t可知在相同时间内,使用动滑轮拉力的功多,故P甲<P乙 , 由 可知两次做得有用功相同,乙做的总功多,所以η甲>η乙。
故选B
分析:有用功W甲=Gh,W总= W有+W额 ,
15. C
解析:解答此题要明确平面镜成像现象,它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成像特点为:所成像为虚像,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在做平面镜成像实验时为了更清晰的看到“镜”中的像,我们要求玻璃前的物体要尽可能的亮,而环境要尽可能的暗。而玻璃后的物体也要尽可能的亮,环境要尽可能的暗。所以平面镜成像实验适合在较暗的环境下进行。
解答:小科在窗玻璃上看到另一个“自己”,是平面镜成像形成的虚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室外越亮,室内物体反射的光线受到的干扰越强,像也就越模糊;室内灯光越亮,反射的光线越强,像也就越清晰。
故选C
16. B
解析:根据题意,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难溶于水,能与酸反应,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附在热水瓶内壁上,用刀铲不易铲除,故选项错误.
B、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能与酸反应,稀盐酸浸泡,再用水冲洗,故选项正确.
C、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与稀硫酸反应生成微溶于水的硫酸钙,覆盖在水垢表面,阻止反应的进行,故选项错误.
D、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不与洗洁精反应,不能用洗洁精浸泡后冲洗,故选项错误.
故选:B.
17. C
解析:在家庭电路中,用电器的电压都是220V,根据串并联的电压规律分析各个灯泡两端的电压大小即可。
解答:当在两个插座中都接入灯泡时,甲单独接在火线和零线之间,它两端的电压是220V,因此它能正常工作;而灯泡乙和丁并联,然后再与丙串联在220V的电路上,根据串联电路的电压规律可知,三个灯泡的电压都小于220V,因此它们都不能正常工作,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18. B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大气层各层特点的掌握情况;
解答:平流层中没有显著的空气对流且视线较好,并且在平流层中存在着臭氧层能够吸收对生物有害的紫外线;所以有利于飞机平稳飞行,又能对地球上的生物起保护作用的层是平流层,即乙层;
故答案为:B。
19. C
解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氢前的金属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位置在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利用此知识分析即可.
解答:解: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铝>锌>氢>银,向Al(NO3)3、AgNO3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锌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锌,不能与硝酸铝反应;由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出的固体中滴加稀盐酸时,有气泡产生,说明了铝有剩余,则溶液中硝酸银全部参加了反应,溶液中滤液中含有的金属离子有:Al3+、Zn2+ .
故答案为:C.
20. A
解析:根据分子、原子的定义分析;根据水分子的构成分析。
解答:A、 水分子中含有氢原子和氧原子,符合题意;
B、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不符合题意;
C、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不符合题意;
D、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6分)
21. (1)杀死糯米中的其他微生物,有利于发醇
(2)异养
解析: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是在无氧的环境中,分解葡萄糖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有氧的条件下,酵母菌分解葡萄糖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解答:(1)在酿酒时要先将糯米蒸熟,有两个好处,一是熟糯米比生糯米更容易被微生物分解,利于发酵,二是蒸熟了可以高温杀菌,避免了其它杂菌的污染.其中主要目的是杀菌.
(2)大多数细菌不能直接利用无机物制造有机物,必须靠现成的有机物为“食物”,属于异养.异养包括寄生和腐生两种, 发酵过程需要加入酒曲,酒曲中的酵母菌属于异养,因为它必须依靠现成的有机物。
故答案:(1) 杀死糯米中的其他微生物,有利于发醇 (2)异养
22. 增大
;指甲的生长速度跟哪些因素有关? 指甲的生长速度跟人的身体状况有无关系?(其它合理均可)
解析:指甲是皮肤的衍生物,由真皮增厚而成,指甲的真皮为甲床,指甲根部的表层生发层是指甲生长点,围绕指甲根部及其侧缘的皮肤皱壁称甲廊,甲床是指甲 生长的附着点,指甲就依附着甲床,从根部向外,从下向上生长,指甲的生长速度3个月左右1厘米,一般留1个月就可以有0.3厘米。
解答:(1)因为指甲根部的表层生发层是指甲生长点,从根部向外,从下向上生长,所以A、B间的距离会增大。
(2)科学探究中问题的提出可以有很多,但一定要围绕题目所给的信息和研究的目的进行设问。此题中要紧抓“对于指甲的生长”这一信息进行提出问题。
故答案为:(1)增大;(2)指甲的生长速度跟哪些因素有关?指甲的生长速度跟人的身体状况有无关系?(其它合理均可)
23. 减小;减小;白雾;2NaOH+CO2═Na2CO3+H2O
解析:根据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和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会生成碳酸钠和水进行解答.
解答:解: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吸收水分后,溶液质量增加,溶质质量分数减小;
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敞口放置在瓶口会产生白雾,挥发后溶质减少,溶质质量分数减小;
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故盛放氢氧化钠溶液的试剂瓶要密封保存,这一变化的化学反应为:2NaOH+CO2═Na2CO3+H2O.
故答案为:减小;减小;白雾;2NaOH+CO2═Na2CO3+H2O.
24. (1)化合
(2)3:1
解析:(1)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表示两种分子结合成一种分子;通过变化过程的微观图,分析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判断变化的基本类型;(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都不变,分析参加反应的氢气与氮气的分子个数比.
解答:解:(1)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中,反应前的两种分子,即反应物为两种物质;反应后生成的一种分子,即反应后的生成物为一种物质;综上所述,该反应为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化合反应;(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H2+N2 催化剂__ 2NH3 , 则此反应中氢分子与氮分子的个数比为:3:1.
故答为:(1)化合;(2)3:1.
25. 机械能转化为内能;C
解析:(1)根据四冲程内燃机的能量转化过程分析解答;
(2)分析整个过程中的能量转化,然后与热机的工作过程对照即可。
解答:A:进气门打开,为吸气冲程;
B:两个气门关闭,活塞向上运动,为压缩冲程,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C:两个气门关闭,活塞向下运动,为做功冲程,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D:排气门打开,为排气冲程。
(1)B冲程为压缩冲程,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2)礼花喷射器工作时,将压缩气体的内能转化为彩条的机械能,这与甲图中汽油机的做功冲程相似,故选C。
26. 不变;不变;变大
【解析】解答:在木块前端离开桌面至一半移出桌面的过程中,木块对桌面的压力始终等于木块的重力,所以不变,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积无关,所以摩擦力不变,弹簧测力计示数不变,因为弹簧测力计的拉力与摩擦力是平衡力;因为受力面积减小,所以压强变大。
分析:关键是抓住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积无关,增大压强的方法:减小受力面积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42分)
27. (1)唾液;3号
(2)37℃时消化酶的活性最强,利于消化酶发挥作用
(3)温度能影响酶的消化作用吗?
(4)粉糊与唾液未充分混合;唾液中唾液淀粉酶量偏少
【解析】解答:(1)若以1和3为一组对照实验,则实验变量是唾液,目的是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1号所用的实验材料是唾液,唾液中的淀粉酶能充分消化淀粉,将淀粉全部转化成麦芽糖,因此,滴加碘液后,不变蓝;3号所用的实验材料是清水,搅拌,清水中不含淀粉酶,不能消化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后,会变蓝.,
(2)消化酶发挥作用的最适温度是人体内的温度,因此实验中要将试管放入37℃温水中,37℃时消化酶的活性最强,利于消化酶发挥作用.
(3)若1号和4、5号作为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温度,探究的问题是温度能影响酶的消化作用吗?
(4)2号试管本应与1号有相同的现象,但结果出现了蓝色,是因为淀粉糊与唾液未充分混合;唾液中唾液淀粉酶量偏少.
故答案为:(1)唾液;3号;
(2)37℃时消化酶的活性最强,利于消化酶发挥作用;
(3)温度能影响酶的消化作用吗?
(4)淀粉糊与唾液未充分混合;唾液中唾液淀粉酶量偏少.
分析: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一组对照实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为了确保实验结果只是由实验变量的不同引起的,就应当使实验组和对照组中除实验变量不同外,其它条件都相同.
28. (1)做重复实验
(2)固体氢氧化镁中没有自由移动的OH-离子,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3)隔绝空气,证明红色消失与氧气和二氧化碳无关
(4)红色消失与氢氧化镁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有关
解析:(1)通过做重复实验,可以排除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偶然现象;
(2)从只有可溶性的碱溶液,才能电离出OH-离子,而OH-是酚酞变红色的原因;
(3)加入植物油的目的:隔绝空气,证明红色消失与氧气和二氧化碳无关;
(4)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度越小。
解答:(1)由题意可知:“他们将适量的氢氧化镁加入到盛有热水的烧杯中搅拌,然后向浑浊的液体中滴加酚酞试液,发现酚酞试液变红,可是过一会儿红色又消失了”,所以用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排除偶然现象:通过做重复实验;
(2)小花认为小东的猜想不正确,她从碱使酚酞试液变色的原因上给予了否定,小花的理由是: 固体氢氧化镁中没有自由移动的OH-离子,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
(3)氢氧化镁加入到热水中搅拌,滴入酚酞试液,并在上方滴一些植物油。滴加植物油的目的:隔绝空气,证明红色消失与氧气和二氧化碳无关;
(4)保持温度不变的红色不消失,自然冷却的红色消失,据此得出结论:色消失与氢氧化镁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有关。
29. (1)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总质量不变
(2)金属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的物质跑到了空气中
解析: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在实际的反应中我们要清楚有几种物质参加了反应,反应物都是什么状态的,反应后生成了哪些物质,这些物质都是什么状态的。
解答:(1)从反应前天平平衡和反应后天平仍平衡可知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总质量不变;(2)镁条在石棉网上方燃烧结束后将所得的物质与石棉网一起再放回托盘天平上称量,意外发现质量减轻了。主要原因是镁带剧烈燃烧时生成的部分物质跑到了空气中,所以天平不平衡了。
故答案为:(1)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总质量不变;(2)金属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的物质跑到了空气中。
30. (1)B端
(2)0;20;0.3
(3)40
(4)不均匀;I= U20Ω+R测 ,可知刻度不均匀
解析:(1)闭合开关前,为了保护电路,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要调到最大;
(2)将MN直接相连,电流表的示数最大,那么它们之间的阻值最小为0;根据公式R变=U变I变计算变阻器这时接入的阻值;当接入另一个电阻时,根据R总=R变+R计算总电阻,再根据I总=U总R总计算这时的电流;
(3)当电流表示数为0.2A时,根据欧姆定律计算出这时的总电阻R总',然后再根据RMN=R总-R变计算出标定的电阻;
(4)如果被测的电阻值和电流成正比例关系,那么刻度就是均匀的;否则,刻度就是不均匀的。
解答:(1)当滑片在B端时,变阻器接入电阻最大,因此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应处于B端;
(2)将MN直接相连,它们之间的电阻为0,所以电流表0.6A的刻度上标定的电阻值是0;
此时滑动变阻器的阻值为:R变=U变I变=12V0.6A=20Ω;
若在MN之间接入一个与此时滑动变阻器阻值相同的电阻,
这时的总电阻为:R总=R变+R=20Ω+20Ω=40Ω;
这时电流表的示数为:I总=U总R总=12V40Ω=0.3A;
(3)当电流表的示数为0.2A时,
总电阻为:I总=U总R总=12V0.2A=60Ω;
标定的电阻为:RMN=R总-R=60Ω-20Ω=40Ω;
(4)电阻表上的阻值其实就是R测 , 而对应的电流值I=UR=UR变+R测=U20Ω+R测 , 因为被测量的电阻和对应的电流之间不是正比例关系,因此改装后的测电阻的表刻度肯定不均匀。
31. (1)A杯中的液体变红;没有变化;分子在运动;温度
(2)实验组;氨(气)分子
解析:(1)在甲装置中,浓氨水挥发出氨气,氨气分子在空气中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当氨气分子运动到A烧杯中与水结合再次生成氨水。因为氨水呈碱性,所以A杯中的酚酞试液变成红色,据此分析解答。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的越剧烈。
(2)甲合乙两个实验中,其他条件完全相同,唯一不同的就是氨水合蒸馏水,根据酚酞试液的颜色变化可以说明氨气分子在无规则运动。
解答:(1)将甲、乙两组装置分别放置一段时间,发现甲装置中的现象是A杯中的液体变红,乙装置中的现象是没有变化,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分子在运动。分子的这个特点还受温度的影响。
(2)这个实验中采用了甲、乙两组装置,甲是作为实验组,乙为对照组。本实验说明了是氨(气)分子起到了作用。
32. (1)增加所挂钩码的个数,把弹簧a拉伸到位置A点后,重复步骤2、步骤3实验;;换用另一条轻质弹簧b,重复以上实验。
(2)O
解析:(1)步骤4:同一根弹簧,要采集多组数据,才能找到弹簧的振动与物体质量的关系,因此接下来应该使增加钩码的个数,重复上面的实验;
步骤5:只用一根弹簧完成实验,得到的结论比较片面,为了使结论更据普遍意义,应该换用其它弹簧重复上面的实验。
(2)当合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时,物体做加速运动;当合力为零时,加速停止,此时速度最大,动能最大;当合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时,做减速运动。
解答:(1)步骤4: 增加所挂钩码的个数,把弹簧a拉伸到位置A点后,重复步骤2、步骤3实验;
步骤5: 换用另一条轻质弹簧b,重复以上实验。
(2)在弹簧振动的过程中,O点为弹力和重力平衡的位置,此时合力为零,应该是速度最大的位置,即动能最大。
四、解答题(本大题共32分)
33. (1)(1)恒温箱8h消耗的电能为:
W=UIt=U2Rt=(220V)260.5Ω×8×3600s=2.304×107J=6.4kW•h;
答:加热电路一天消耗的电能是6.4kW·h。
(2)当U1=2V时,U2=U-U1=12V-2V=10V,因为U1U2=IR1IR2=R1R2 , 所以R2=U2U1R1=10V2V×5kΩ=25kΩ , 由图象知,t=20℃;当U1′=3V时,U2=U-U1′=12V-3V=9V,
因为IR1'IR2'=IR1IR2'=R1R2' ,
所以R2'=U2'U1'R1=9V3V×5kΩ=15kΩ,
由图象知,t′=35℃;
即该恒温箱的温度将保持在20℃~35℃之间;
答:恒温箱内的温度将保持在20℃~35℃之间。
(3)若想使此恒温箱内的最高温度升高到45℃,可以减小定值电阻R1的阻值
解析:此题是一道联系实际的电学应用题,考查了串联电路的特点、欧姆定律计算公式及其变形公式的掌握和应用,读懂题目信息,充分利用串联电路特点,是解答此题的关键(1)根据W=UIt=U2Rt求出消耗的电能;(2)已知电压鉴别器的控压范围及电源电压,控压得到两种情况下热敏电阻的阻值,根据图象确定恒温箱中温度的变化范围;(3)根据恒温箱内最高温度首先确定热敏电阻的阻值,然后利用欧姆定律得到使开关断开需要的电路电流;最后得到R1的阻值,从而确定采取的措施。
解答:(3)由图象知,当恒温箱内温度为45℃时,热敏电阻阻值为10kΩ,UAB=3V时,加热开关断开,通过热敏电阻的电流:
I高=12V-3V104Ω=9×10-4A;此时R1的阻值变为:R1'=3V9×10-4A≈3.3×103Ω=3.3kΩ。所以若升高恒温箱内的最高温度,在鉴别器功能和热敏电阻不变的条件下,可以减小定值电阻R1的阻值。
答:(1)若恒温箱中电热丝电阻为60.5Ω,一天实际工作时间为8h,加热电路一天消耗的电能是6.4kw·h;(2)该恒温箱内的温度将保持在20℃~35℃的范围;(3)若想使此恒温箱内的最高温度升高到45℃,可以减小定值电阻R1的阻值。
34. (1)解:因为小汽车匀速行驶,所以小轿车受到的牵引力:F=f=2000N,
小轿车匀速行驶1.5km牵引力做的功:W=Fs=2000N×1.5×103m=3×106J;
(2)解:小汽车的重力:G=mg=1.2×103kg×10N/kg=1.2×104N,
由于汽车静止在水平地面上,所以小汽车对地面的压力:F=G=1.2×104N,
四个轮胎的面积:S=4×0.02m2=0.08m2 ,
小汽车对地面的压强:p= FS = 1.2×104N0.08m2 =1.5×105Pa.
解析:(1)已知小汽车匀速行驶时受到的阻力,利用二力平衡条件可求得小轿车受到的牵引力,再利用W=Fs可求得牵引力做的功;(2)小轿车静止在水平地面上时,对地面的压力等于其重力,然后利用压强公式求解.
35. (1)解: 物体开始运动前,圆柱体对地面的压力:
F=G圆柱=m圆柱g=15kg×10N/kg=150N;
圆柱体对地面的压强:p=F S=150N 0.3m2=500Pa;
(2)解:由杠杆的平衡条件可得:G圆柱•OA=G物体•s,
即:150N×0.4m=50N×s;
解得:s=1.2m;
物体在板面上运动的时间:t=sv=1.2m 0.2m/s =6s;
(3)解:物体在板面上运动过程中,拉力F做的功:
W=Fs=10N×1.2m=12J,
拉力的功率:P=Wt =12J6s=2W。
解析:(1)物体开始运动前,圆柱体对地面的压力和自身的重力相等,根据F=G=mg求出其大小,利用p=F S 求出圆柱体对地面的压强;
(2)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求出物体恰好离开地面时运动的距离,利用t=sv 求出物体在板面上运动的时间;
(3)根据W=Fs求出拉力F做的功,根据P=Wt 求出拉力的功率。
36. (1)试管中有气泡冒出
(2)A
(3)2:1
解析:(1)如果装置的气密性良好,那么用酒精灯加热后,装置内的气体受热膨胀,于是试管内的导管口处会出现气泡。
(2)反应结束后,如果关闭活塞,那么就没有氮气继续进入玻璃管,温度降低后,玻璃管内气压减小,试管中的水就会倒流进玻璃管,可能引起炸裂。
(3)反应前后玻璃管内固体物质的质量之差就是参加反应的氮元素的质量,然后根据“元素质量之比等于相对原子质量和个数的乘积之比”计算出两种原子的个数之比即可。
解答:(1)连接好装置后检查气密性:关闭活塞K,点燃酒精灯微微加热硬质玻璃管,看到试管中有气泡冒出的现象,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2)步骤③中的操作为:先熄灭酒精灯, 待玻璃管恢复到室温后,关闭活塞K,故选A.
(3)参加反应的氮元素的质量为:4.7g-4g=0.7g;
根据元素质量之比等于相对原子质量和个数的乘积之比,得到:40x14y=4g0.7g。
解得:x:y=2:1。
37. 把该温度计放在热水中时,由于玻璃和红色液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玻璃先受热膨胀,使得内部空间增大,所以红色液柱先下降随后热传导到红色液体,液体热胀冷缩比固体明显,所以红色液柱上升,因此把该温度计放在热水中时,红色液柱会先下降再上升。逻辑严密
解析:根据固体和液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特性和液体热胀冷缩比固体明显分析得出答案。
解答:解:一般情况下固体和液体都会有热胀冷缩的特性, 把温度计放在热水中时,玻璃先受热膨胀,使得内部空间增大,所以液柱先下降随后液体再受热膨胀,液体热胀冷缩比固体明显,所以液柱上升。
故答案为: 把该温度计放在热水中时,由于玻璃和红色液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玻璃先受热膨胀,使得内部空间增大,所以红色液柱先下降随后热传导到红色液体,液体热胀冷缩比固体明显,所以红色液柱上升,因此把该温度计放在热水中时,红色液柱会先下降再上升。
必刷卷01——2023年中考科学考前30天冲刺必刷卷(浙江杭州专用): 这是一份必刷卷01——2023年中考科学考前30天冲刺必刷卷(浙江杭州专用),文件包含2023年中考科学考前30天冲刺必刷卷杭州专用解析版docx、2023年中考科学考前30天冲刺必刷卷杭州专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7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1年中考科学考前信息必刷卷2(浙江省温州市专用) (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1年中考科学考前信息必刷卷2(浙江省温州市专用) (含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年中考科学考前信息必刷卷5(浙江省温州市专用) (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1年中考科学考前信息必刷卷5(浙江省温州市专用) (含解析),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