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0届天津市红桥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0届天津市红桥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01
    2020届天津市红桥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02
    2020届天津市红桥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03
    还剩1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0届天津市红桥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0届天津市红桥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句子默写,文学类文本阅读,名著阅读,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媒体的媒介形态层出不穷,深刻地改变了原有的社会思维习惯、传播方式和交往模式。新媒体对传播时效的推进,加快了社会的整体节奏。快节奏、高效率成为新型的生活方式。新媒体的全时性特点不得不使人们时时保持一种待命状态。搜索引擎的出现对人们的思维习惯也带来冲击,譬如,上网搜索成为不少人解决问题的途径,因而记忆策略也发生变化,更多的选择记忆重要的信息点和信息的获取路径。
    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对传统传媒形式是一种解构。其话语方式更多地表现出反规则、碎片化、去中心的特点。大量短小、碎片化的信息,解构现有的语法规则和话语结构,但是同时新媒体也通过对不同碎片的拼接,形成一种新的立体的全景式的图景,在解构权威的同时也在建构新的话语体系。当然,传播渠道的急速扩展,也必然造成冗杂、无效的信息充斥传输媒介,降低人们参与的热情。
    新型移动终端的出现、物联网等迅速发展,人与物的直接“对话”越来越常见。互联网即时通讯、视频聊天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与人的交流变成了“人——物——人”的互动,手机、电脑成为很多人生活中的必需品。新媒体给社会交往带来了方便,但在享受技术优势时,也要防止人的异化,人创造了新的传播技术,不该被自己创造的东西所控制,要防止为物所役。
    媒体形态的多元化带来的最为直接的收获就是表达渠道的扩展,每个人都被赋予了自我表达和社会参与的权利,都可以借助方便快捷的渠道使自己的声音被传递。但是渠道的扩展并不一定会带来良好的传播效果,在众声喧哗的时代,如何让自己的声音被听到而不仅仅是能够表达,成为新媒体带来的新挑战。同时,渠道的多元,要求传播内容的丰富和高质量,而信息相对过剩与优秀资源的稀缺,是目前的新问题。新媒体造就的趋向无限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也可能会将人们引向精神的泯灭。一切处于矛盾中,等待着我们抉择和妥善处理。
    (摘编自《网络对思维方式及思想发展的正负面影响》)
    材料二
    麦克卢汉在研究广告时发现,信息时代的生产中,商品本身越来越具有信息的性质,成本中相当部分用于广告预算。商品的好坏不仅取决于质量,并且越来越取决于它在消费者头脑中所营造的形象。以旅行为例,旅行的过程与其说是在欣赏新的环境,不如说是在寻找已经在媒介里获得的想象,用实物来验证自己想象中的符号。于是“世界本身成为一个博物馆,馆中的藏品是在别的媒介里曾经见过的”。
    这些吉光片羽的论述,提出了电子媒介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的世界被符号化了,我们所接触的不再是世界本身,仅仅是一些象征符号。我们借助这些符号来构建起对世界的想象,建构起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比如一双某品牌的球鞋,在我们眼中,它并不只是一双鞋,那个商标让我们联系到某位球星、产地、潮流——当然,它的价格也会比一般的国产球鞋贵很多,尽管它们很可能就出自同一家工厂。我们所消费的不仅仅是物质的商品,更重要的是它所象征的世界——一个建构的品牌故事。
    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进一步发挥了麦克卢汉这一思想。他提出,这个世界变成了一个拟像的世界,真与假很难区分。有时“假”的拟像甚至会比“真”的还要真,称为“超真实”。比如电影《黑客帝国》就是按照这种哲学理念创作的。人们以为自己生活在花花世界,其实只不过是身上插着无数导管生活在营养液里,但是这个想象中的“母体”真实得让人流连忘返,甚至不愿面对痛苦的现实。
    (摘编自《电子媒介时代世界认知的途径》)
    材料三
    在传统社会中,社会教化主要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团体、教堂来实现。而在最近的半个世纪,大众传媒越来越成为社会教化的重要手段。国外的研究表明,从幼儿园到初中毕业的12年中,儿童要观看长达5000小时的电视节目,从出生到大学毕业在电视机前度过的时间大约18000小时,而同期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只有12000小时。
    媒介是现代社会生活的核心。从传统的印刷媒介到不断完善的电子媒介,它们和它们承载的信息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着社会个体的认同。在此意义上,媒介成为现代社会人的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媒介以其无处不在的影响,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与周围世界打交道的方式,即人们很难做到真正自发地、不受媒介文化影响和媒体描述方式干预地来观察和认识世界。媒介被称为“第二课堂”,一方面边缘化了家庭的教育角色,另一方面对体制化的学校教育形成冲击和挑战。
    媒介与信息的结合导致信息的极大丰富。面对不可确知的世界,除了用制度力量对信息传播加以规范外,更重要的是提升大众本身媒介素养以自救。
    所谓媒介素养是指使用和解读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澳大利亚在20世纪70年代将媒体素养教育作为抵制西欧和好莱坞流行文化的策略和方式,通过法令使媒介素养教育成为每一个学生从幼儿园到12年级教育的一部分。与此同时,美国也以教授批判性的收看电视技巧为切入点,开始了媒介素养教育,并逐渐纳入教育体制。中国内地新闻传播学界从1994年起,将公众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提上日程。
    媒介素养教育的初衷和目标即是培养公众对大众媒介动作的熟悉并保持批判意识,致力于对大众媒体商业和宣传手段、技巧进行公开揭示,以此来匡时救弊。因为大众传媒作为社会的信息系统,并非完全自足自为,而是组织的产物,有自身的利益诉求。随着人们对媒介功能和影响的认识不断深入,现在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已经由单纯抵制抗拒媒介的控制,逐渐扩展到增强对媒介认识、识别和运用能力提高的层面,即获取、分析、评价与传播各种形式的信息的能力。
    (摘编自陈力丹《提升媒介素养》)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媒体的发展加快了社会的整体节奏,改变了人们的思维习惯,使得人们的记忆退化,只记住信息点和路径。
    B.电子媒介时代,世界被符号化,人们仅仅借助抽象符号来建构起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去认识和了解这个世界。
    C.媒介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核心,被称为“第二课堂”,它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处于无足轻重的边缘地位。
    D.针对新媒体带来的问题,材料一认为需要妥善处理,而材料三重点从提高大众自身素养方面给出了建议。
    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传播方式上,新媒体的优点是能够建立一种立体的全景式的图景和建构新的话语体系。
    B.人们可能为自己创造出的新技术所控制,这是“人——物——人”的互动交流方式所导致的。
    C.有了发声渠道并不能保证自己的声音被听到,因此要提高表达质量,使之成为优秀资源。
    D.信息时代,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深在消费者头脑中所营造的形象,是商品营销的手段。
    6.下列现象和事件,不能体现具有“媒介素养”的一项是( )
    A.新冠肺炎疫情来临,针对喝白酒、抽香烟能预防病毒的说法,有人查看其发布渠道,发现是朋友圈传播,再向医生求证,知道是假的。
    B.某位青年学生的手机中安装《澎湃新闻》等权威媒体、知网等专业资料文献网站、知乎等智能软件,从大量信息中筛选有效信息。
    C.有人曾用手机不停地刷微信、发微博、打游戏,发现这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降低了工作效率,在读书和学习时主动关机。
    D.“小猪佩奇”卡通形象备受儿童喜欢,有人进一步改编,如塑造小猪佩奇纹身、怪异发型等,一些家长及时屏蔽这种卡通形象。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余游四方,往往闻农夫细民倡情冶思之所歌谣,虽其辞为方言鄙语,而亦时有意义之存。其体不出于比、兴、赋三者。乃知诗者,出于心之自然者也。世之士多自号为能诗,而何其有意义者之少也!盖自诗之道分为门户,互合訾謷,意中各据有一二古人之诗以为宗主,而诋他人之不能知。是其诗皆出于有意,而所为自然者,已汩没于分门户、争坛坫①之中,反不若农夫细民倡情冶思之出于自然,而犹有可观者矣。又其甚者,务为不可解之辞,而用事则取其僻,用字则取其奇,使人茫然不知所谓,而不知者以博雅称之。以此为术,而安得有诗乎?此诗之一变也。
    他山吴氏,年近八十矣,杖而访我于姑苏寓舍,因相与论诗。余曰:“君之诗宗何代乎?曰:“否。”“僻事以为奥,奇字以为古乎?”曰:“否。”“然则君之诗可观矣。”因出以示余。余为择别其合者若干首。他山晼晚②不遇,策杖行吟,时时惧其诗之不传,盖犹不能忘情于名者。余与世论诗多不合,而独喜他山所见略与余同,而他山顾欲得余言以为重。盖余昔读书山中,时当初夏,百鸟之噪于檐际者不绝也。一日黄鹂来为数啭百鸟皆喑已而争逐使之去复相与音鸣如故。余也方为黄鸟之远去,而他山犹欲争名于燕雀啁啾之间乎?他山曰:“吾以待之后也。”因书而归之。
    (选自清·戴名世《吴他山诗序》)
    (注):①坛坫:古时盟会的场所。 ②晼晚:日将西,日将暮。
    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其辞为方言鄙语 鄙:轻视
    B.盖自诗之道分为门户,互合訾謷 訾謷:攻讦,诋毁
    C.然则君之诗可观矣 观:欣赏
    D.因书而归之 归:赠给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而诋他人之不能知 /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B.已汩没于分门户、争坛坫之中 / 师不必贤于弟子
    C.而不知者以博雅称之 /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D.因出以示余 / 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合理的一项是( )
    A.一日黄鹂来/为数啭百/鸟皆喑已/而争逐使之去/复相与音/鸣如故
    B.一日/黄鹂来/为数啭/百鸟皆喑/已而争逐使之去/复相与音鸣如故
    C.一日黄鹂/来为数啭百鸟皆喑/已而争/逐使之去/复相与音/鸣如故
    D.一日/黄鹂来/为数啭百/鸟皆喑已而/争逐使之去/复相与音鸣如故
    10.下列句子全都体现作者认为“他山犹欲争名”的一组是( )
    ① 杖而访我于姑苏寓舍
    ② 僻事以为奥
    ③ 奇字以为古
    ④ 然则君之诗可观矣
    ⑤ 他山顾欲得余言以为重
    ⑥ 吾以待之后也
    A.①②④B.②③⑤C.①⑤⑥D.③④⑥
    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是戴名世为吴他山的诗集所写的序言,其中,作者也谈到诗歌创作的主张。
    B.作者在文中提到了农夫细民之歌谣,并将其定位为方言鄙语,认为其一无是处。
    C.吴他山年近八十,过来拜访作者。作者与之论诗,觉得他的诗颇有可观的地方。
    D.作者婉转地讽刺了吴他山与当世之人争名的做法。对此,吴他山是不予认可的。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务为不可解之辞,而用事则取其僻,用字则取其奇,使人茫然不知所谓。
    (2)他山晼晚不遇,策杖行吟,时时惧其诗之不传,盖犹不能忘情于名者。
    13.作者在选文中提出了哪些与诗歌创作有关的见解主张?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送友游吴越
    [唐]杜荀鹤
    去越从吴过,吴疆与越连。
    有园多种橘,无水不生莲。
    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
    此中偏重客,君去必经年。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紧承诗题,巧妙解题,既点明友人去处,又暗示送者处处为游人着想的深情。
    B.颔联是诗人对友人种橘植莲的提醒,透示着二人心心相知的情趣,显得含蓄隽永。
    C.颈联直接用意象组合,与“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杨柳岸晓风残月”同妙。
    D.诗中的景物描写,是诗人的想象。作者想象着友人畅游吴越欣赏到的美景与乐事。
    15.请赏析颈联中的“火”字。
    16.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句子默写
    17.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 _______________,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李密《陈情表》)
    (2)会桃花之芳园,_______________。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3)_______________,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4)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____。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在白居易《琵琶行》一诗中,“________”一句从侧面写出了初闻琵琶女演奏。
    的神奇效果,“________”一句则从侧面描写了琵琶女第二次演奏后的神奇效果。

    六、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种芦粟,吃芦粟
    高明昌
    ①最小的妹妹打电话给我,说:“哥,芦粟好吃了,你们回家来拿吧!”
    ②其实,我对芦粟的期待,比起妹妹的电话,要早好几个月。我想大概在母亲播插芦粟秧苗的时候,我就开始期盼了。
    ③四十多年前,海边村的几十户农家,不管是西高家,还是东高家,没有不种芦粟的。勤谨的人家一般都在五月的开头就开始下种落籽——先用铁鎝翻转土地,过了几天,那块地被太阳晒得熟了,再敲碎泥块——要敲到泥块像沙土般细碎为止,然后开始匀匀地落籽。落籽的那天,如果不下雨,还要用粪桶浇上一些河水,有的甚至还在上面放上一层薄薄的稻柴,这过程叫作培育秧苗。过了二十来天,秧苗长到半尺高了,就拔出秧苗,开始插种。宅前宅后凡是有空隙的地方,包括田头田埂之类的角角落落,还有什边地上,都要种的。种得最多的,是河浜的斜边坡地。
    ④与任何一种作物一样,芦粟下种以后的管理也是重要的。落籽后的那块地,母亲时不时走过去看看,有时还会蹲下身,翻开稻柴看。种田人都知道,往往该长出来的苗儿还没有出现,这杂草倒先长出来了。母亲经常去拔草,而且这草要连根拔掉,不让土里的营养给草吃光了。拔了草还要浇水——五月天气温差大,太阳有时会成毒日头的。所以,母亲有时会掀掉盖在土上的稻柴,有时又会盖上稻柴,像小时候给我穿衣脱衣一样,全看天气的脸色。待秧苗露芽、露头以后,母亲去看地的次数更加多了,待秧苗长到了四五公分长,就会叮嘱父亲施肥去。那时施的肥就是粪坑里人出恭留下的东西。母亲叮嘱父亲,一要捣碎,二要加水。母亲担心浓了会营养过剩,秧苗会只长叶,不长根,所以要父亲慢慢地加大浓度与次数。待到秧苗长到半尺高,第二天要拔苗的时候,当晚父亲还要去浇一点水。这水是用来松软土地的,因为明天要起秧头了,不蓬松土地,秧苗要拔断的。这些做法,看上去很杂碎,其实是一环连着一环的,都是依据了芦粟的生长规律来的。
    ⑤移种拔苗的手法也很有讲究。母亲左手轻轻荡开秧苗,右手的三根手指头捏住植株离地最近的地方,这样拔就不易弄断,或者少断。插播是在另一块地里,不是力气活,但也要用心。母亲先用插刀插入地里,握住插柄左右摇晃几下,扩大洞口,洞内的土蓬松了,再将一棵秧苗放入、扶好,泥土往根部送去,用掌心压,劲儿不重也不轻。一棵种好了,离这棵半尺左右的地方再来一株。这半尺是距离,更是道理。待所有的秧苗插光了,母亲会用粪桶在每一棵秧苗的根上浇一点点的水,再带着笑意离开,像是看到了秧苗的成长。
    ⑥其实,不是所有的成长都能如人所愿的。芦粟苗从此地移种到那地,是真正的连根拔起,再人性的拔也是伤筋动骨,所以插种后的开头几天,叶苗总是耷拉着叶片,一副恹恹的情状。如果叶片焦黄、打卷,最后垂落到根部,这秧苗就死了,就需要补种。所以母亲在移种的开头几天,早上总要去看看望望。补种也是移种,也是一样的繁琐。不过补种的苗儿成活率很高,因为原地的土松了,移种时受的影响小。而一旦成活,苗儿们的生长速度也是惊人的,真的是一天一个样,分分钟在成长。母亲也还会去看一看,在秧苗的下面除除草,除好草后再请父亲浇点粪。那时母亲最担心的是芦粟是否生虫,如果看见青虫就捉掉,如果是蚜虫,就要用药水喷了——蚜虫是一团一团的,像涂在叶片上的污泥一样,掰也掰不清爽,必须喷药才见效。一般喷一次就够了,喷过以后的芦粟像清水清洗过的一样,叶片儿绿得哑静,茎是根根绿里带白,且笔直,直抵天空。
    ⑦半月不见,它可以长得和你一般高了,一月不见,它比你高出一头了。那时的芦粟不是吃的,而是用来看的。那矗立在路边、岸头的一两排芦粟,就像竖插了一面面绿色彩旗,在风势的鼓动下,飒飒招展,叶片儿随风摇动,击碰的声音清脆又响亮,像在奏一部田间的交响曲。河斜边上的最好看,排排对对,对对串串,风吹过顺势此起彼伏,像一波波的绿浪,再倒映在河里,就像镶嵌了一大块碧玉,灿烂至极。到了这个时候,各个人家就被芦粟包围了,耳听的是芦粟的声响,鼻闻的是芦粟的清香。乡下说,只要农家的宅前宅后种满了芦粟,人就不生毛病了。到了这样的地方,糊涂的人会变清爽,清爽的人更爽朗。这个话是一代代传下来的,传到我耳朵里的时候,我倒是想问:这芦粟与人的毛病有什么关系呢?因为看了芦粟还是吃了芦粟才清爽的呢?还是说看了与吃了都重要?
    ⑧看归看,芦粟毕竟是拿来吃的,到了七月份,芦粟就熟了,可以一直陆陆续续吃到十一月。判断芦粟好吃不好吃要看穗头和节秆。熟透了的芦粟,穗头已经由青色、淡红色转为黑色了,而且黑得发亮,秸秆也已经长到三十来公分的长短了。剥开秆皮,会看到一层厚厚的白色黏粉,手一撸,粉就会脱落。这些都是成熟的表征。其实,芦粟熟不熟还可以通过闻香来知道——如果闻着有幽幽的甜香味道,这芦粟肯定很甜了。
    ⑨我们管芦粟熟了叫甜了。芦粟甜了,就要去攀芦粟。这个“攀”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镰刀直接割起芦粟的根,还有一种是用手拔,先将芦粟的头抓到手心,整体弯起来,在顺势朝外推出去的时候一个向里摁,一摁一“啪嗒”,芦粟就连根拔起了,就可以扛到屋里来,或者成捆地放在场地上。先用手剥掉秆上的皮,再用菜刀按节切断。
    ⑩吃芦粟的“吃”和吃别的不一样,吃别的都是吃下去,吃芦粟呢就是咀嚼——用牙齿把芦粟的秆皮咬掉后,一段一段吃掉节秆,把甜水吸干,再把渣吐出来。这个过程是动牙的过程,牙齿很辛苦,嘴巴却很甜。
    ⑪母亲也年迈了,却还年年种着芦粟。我觉得这劳作对她像是一种活血化瘀的疗程一样。芦粟甜了的时候,妹妹也就有理由打电话喊我回家看看。就算不再像当年那样,那么多高家人聚在一起集体吃芦粟,但是,也是一个小小的团圆的机会——芦粟给我们的机会。
    (节选自2018年11月28日《文汇报笔会》)
    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第①段妹妹的来电与第⑪段的“吃芦粟”形成首尾呼应,说明维系亲情的重要纽带是“芦粟”。
    B.文章第④段,作者把母亲管理芦粟苗与养育小时候的“我”进行类比,表现了母亲对芦粟的细心呵护。
    C.父母栽培芦粟的过程遵循了芦粟的生长规律,启发读者遵循规律做事方能接近成功,反之则事倍功半。
    D.文章第⑦段,对一代代传下来的芦粟与人之间关系密切的说法,作者持有不以为然、姑且听之的态度。
    E.芦粟熟了,妹妹就来电让我回家;芦粟甜了,村里人就聚集在一起吃、聊,表达了人间美好的情感。
    19.第④段写了父母对芦粟的管理过程,请分析这与⑪段中“我觉得这劳作对她像是一种活血化瘀的疗程一样”之间有什么关联?
    20.请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并加以分析。
    21.本文题目《种芦粟,吃芦粟》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2.作者说,“这些做法,看上去很杂碎,其实是一环连着一环的,都是依据了芦粟的生长规律来的。”生活中,像这样需要遵循规律而做事的例子很多。结合你的生活或阅读经历,举例谈谈你对“遵循规律而做事”的认识体会。要求80字左右。


    七、名著阅读
    23.经典作品是人类文明的精华,更是青年人不断充实和提升自己的精神源泉。但是,经典毕竟和我们的生活有距离,这就要求我们,阅读经典时需要“啃”,反复体会,慢慢吸收。从《论语》《三国演义》《红楼梦》三本书中,任选一本,和没有读过这部著作的同学,聊聊你“啃”经典的有趣故事,分享你“啃”经典的独到收获。要求100字左右。

    八、语言表达
    24.在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农业非常发达的国家,____________,所以古代劳动人民从长期的农业劳动实践中,累积了有关农时与季节变化关系的丰富经验。为了记忆方便,____________:“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由于综合了气象学以及农作物生长特点等多方面知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一年中的自然力特征,所以在普遍使用公元纪年的现代社会,____________。

    九、材料作文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管子·正世》)
    ②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③自立自重,不可跟人脚迹、学人言语。(陆九渊《陆九渊集》)
    以上材料,带给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全面理解材料,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参考答案

    1.C
    2.B
    3.C


    4.D
    5.C
    6.C

    7.A
    8.A
    9.B
    10.C
    11.B
    12.(1)非要选用(让人)不可理解的词语,而在运用史事典故的时候,就一定选取那些偏僻(不大为人所知)的,(诗中)用的字则一定选用那些奇怪(不常见)的,让人茫茫然(摸不着头脑),不知道说了什么。
    (2)人到暮年的吴他山,没(因自己的才华)受到重用,拄着拐杖,边走边吟(自己写的诗),时时刻刻担心自己的诗歌不会流传后世,大概还是摆脱不了要扬名后世的想法。
    13.(1)作者主张诗应“出于心之自然”,反对为了博取声名而有意为诗。
    (2)作者以为有意为诗,必然流于无病呻吟,矫揉造作,模拟剽窃。
    (3)作者认为看到的某些作品,远不如“农夫细民”之作来的“自然”。
    【分析】
    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鄙:轻视”错误。“虽其辞为方言鄙语”的意思是“虽然它的言辞是方言俚语”,所以“鄙”的意思是“粗俗”。
    故选A。
    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两个“之”都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第一个“于”,介词,在;第二个“于”,介词,比。
    C.第一个“而”,表转折关系的连词,然而;第二个“而”,表承接关系的连词,就。
    D.第一个“以”,介词,把;第二个“以”,介词,用。
    故选A。
    9.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黄鹂”做“来”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C;“百”修饰“鸟”,中间不能断开,“百鸟”做“喑”的主语,排除选项AD。
    故选B。
    句子翻译:一天,一只黄鹂飞来,啼鸣数声婉转悠扬,百鸟都不出声了,不久争着驱逐让它离开,又一起像刚才一样鸣叫。
    1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②“僻事以为奥”是作者谈论诗作的特点。③“奇字以为古”是作者谈论诗作的特点。④“然则君之诗可观矣”是对他山诗作的评价。这三点都是在谈“诗歌”,没有涉及“争名”。
    故选C。
    11.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B.“认为其一无是处”错误,由原文“余游四方,往往闻农夫细民倡情冶思之所歌谣,虽其辞为方言鄙语,而亦时有意义之存”可知,我游历四方,往往听到普通百姓表达思想情感的歌谣,虽然它的言辞是方言俚语,可在当时也有存在的意义。由此可知,作者认为在当时也有存在的意义,并不是一无是处。
    故选B。
    翻译:
    我游历四方,往往听到普通百姓表达思想情感的歌谣,虽然它的言辞是方言俚语,可在当时也有存在的意义。它们的体式不是从比、兴、赋三者中脱出的。才知晓诗歌应该从内心中自然而然地流出。世间的士人很多自称能够作诗,可是为什么有意义的诗很少呢?大概自从诗歌的学说分为同宗派,就相互诋毁,心中各自据有一两位古人的诗把它作为宗主,反而诋毁别人不能知晓。这些诗都是刻意为之,而所做的自然流露情感的诗,已经淹没在争夺宗派盟主之中,反而不如普通百姓提倡的表达思想情感的诗出于自然,还有可以欣赏的地方。还有那更过分的:一定要写不能理解的文辞,用典就要求取那生僻的,用字就要求取那奇怪的,让人茫然不知道所说的是什么,而不知晓的人却用广博文雅称赞他们。把这些作为方法,怎么能够得到好诗呢?这是写诗的一个变化。
    吴他山年龄将近八十,拄着拐杖到姑苏寓舍来拜访我,于是和他一起谈论诗歌。我说:“您的诗,尊奉什么派别吗?答:“没有。”“引用生僻的典故把它看作深奥,采用奇怪的字把它看作古拙吗?”答:“不。”“既然如此,那么您的诗可以欣赏了。”于是拿出诗把它给我看。我给他选择区别于其他人的,符合没有宗主、不奇不奥的若干首诗。他山年岁很大,不被人了解,拄着杖杖行走吟咏,时时惧怕他的诗歌不能流传,大概还不能对声名忘怀。我和当世之人论诗看法多有不合,却唯独喜欢他山的见解和我大略相同,他山只想得到我的话,并把我的话认为是重要的。昔日,众人在山中读书,当时正值初夏,屋檐下百鸟聒噪之声不绝。一天,一只黄鹂飞来,啼鸣数声婉转悠扬,百鸟都不出声了,不久争着驱逐让它离开,又一起像刚才一样鸣叫。我正为黄鸟远远离开而惋惜,而他山还想在燕雀鸣叫之间争夺名声吗?他山说:“我用它等待理解我的后来人。”因而写了这篇序赠送给他。

    14.B“颔联是诗人对友人种橘植莲的提醒”错误。颔联从大处着笔,描写吴越两地的特色:“有园多种桔,无水不生莲”。一陆一水,各有胜景,望园林叠翠处,丹桔累累飘香;看水波荡漾处,无不粉荷共妍。金桔玉莲,俱为吴越名产。诗人紧紧抓住江南富地这两个极具代表性的事物运思泼墨,寥寥数笔,就画出了吴越大地处处桔黄荷艳、水陆俱美的诱人景观。颔联是作者向友人介绍吴越大地的诱人景观,并不是“对友人种橘植莲的提醒”。
    15.“火”字,既可使人想象夜市繁荣、热闹的景象,又联想到桥下的流水,波光粼粼,相互映照,更增添诗情画意。
    16.全诗借送友人游览吴越一事,抒发了作者对吴越水乡美好风光的热爱和向往,热切地期望友人能尽兴饱览和体味吴越水乡的美好风情。(如写到抒发作者对友人离去之后的思念、牵挂之情的也可给分。)

    17.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序天伦之乐事 久在樊笼里 樯橹灰飞烟灭 主人忘归客不发 东船西舫悄无言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期”“伦”“樊”“樯”“橹”“舫”。

    18.AD(A.“说明维系亲情的重要纽带是‘芦粟’”错误。由原文“就算不再像当年那样,那么多高家人聚在一起集体吃芦粟,但是,也是一个小小的团圆的机会——芦粟给我们的机会”可知,维系亲情的重要纽带应该是亲人聚在一起。D.“作者持有不以为然、姑且听之的态度”错误。由原文“我倒是想问:这芦粟与人的毛病有什么关系呢?因为看了芦粟还是吃了芦粟才清爽的呢?还是说看了与吃了都重要”可知,作者应该是持怀疑的态度。)
    19.母亲虽然上了年纪,还坚持种植芦粟。表面上看,种植芦粟所付出的体力劳动,可以活动筋骨,促进血液循环;从本质看,在劳作的过程中,母亲能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形成积极的心态。由此来看,都起到了“活血化瘀”的作用。
    20.(1)田间劳作的行家里手;(2)永葆热爱劳动的本色;(3)办事情懂得尊重规律;(4)为家庭和谐默默奉献。
    21.寓意:“种芦粟”的过程,是母亲“活血化瘀”的过程,“种植芦粟”给了父母健康的身体,给了父母精神的寄托。“吃芦栗”当芦粟成熟的时候,妹妹打电话让“我“回家,“芦栗”给了我们一个小小的团圆的机会,亲情因“芦栗”而更紧密,亲情永在。人聚在一起集体吃,邻里关系因“芦粟”而更加和谐。
    表达效果:①“种芦粟,吃芦粟”是全文的线索。整篇文章就是围绕“芦粟”的“种”与“吃”展开的。②“种芦粟,吃芦粟”这个题目揭示了文章的主旨。“种芦粟”告诉我们做事要“遵循规律性循规律”;“吃芦粟”给亲人团聚的机会,让“邻里关系更和谐”。
    22.揠苗助长,农夫不顾稻子自然生长的规律,而自作聪明地拔高幼苗以求其快速长高,结果却使所有稻子都蔫了。不顾事物发展客观规律,为所欲为的人,必定会受到相应的惩罚。

    23.《三国演义》:曹丕吊唁王粲,曹丕跟建安七子的王粲感情很好,王粲死后,曹丕十分伤心,组织大家去吊唁,说:王粲生前喜欢听驴叫,大家为他叫叫吧。于是葬礼上响起一片驴叫声。不知道当时王粲的家属听到了是该伤心,还是该笑。在历史上,身份尊贵的曹丕之所以在王粲墓前学起驴叫,不是因为他是一个傻子,而是为了悼念自己最喜欢的朋友。

    24.农业和气象之间的关系密切 人们把二十四节气编成了歌诀 它仍能在农业生产中使用
    相关试卷

    2023届天津市红桥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3届天津市红桥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共23页。

    2023年天津市红桥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3年天津市红桥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含答案解析),共25页。

    2023届天津市红桥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届天津市红桥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0页。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