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突破全国卷讲座(四)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设考方向及解题策略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突破全国卷讲座(四)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设考方向及解题策略01
    突破全国卷讲座(四)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设考方向及解题策略02
    突破全国卷讲座(四)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设考方向及解题策略03
    还剩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突破全国卷讲座(四)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设考方向及解题策略

    展开
    这是一份突破全国卷讲座(四)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设考方向及解题策略,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读懂诗中形象,读懂诗中语言,读懂表达技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读懂诗中形象
    高考对于古代诗歌形象的考查,主要涉及对诗歌描绘的景物、描述的环境、描写的意象、刻画的人物形象等的分析与鉴赏。简单来讲,诗歌的形象具体包括景物形象、事物形象和人物形象。
    (1)景物形象的命题角度:此类题多涉及环境描写,考查意境和画面,命题角度有“分析景物的主要特色”“描写了怎样的画面(或场景)”“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或意境)”“景象特点的具体体现”等。在比较型鉴赏题中,还往往涉及对两首诗歌环境描写的同与异的概括比较。
    (2)事物形象的命题角度:此类题多取材咏物诗,命题角度有“分析概括某种事物的特点”“描写了怎样的事物形象”“某事物有哪些丰富内涵”等。
    (3)人物形象的命题角度:人物形象既可以指作品中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又可以指作者(诗人)自己。命题角度有“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分析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概括人物的遭遇”等。
    【例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对 雪①
    杜 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 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 ②《世说新语·黜免》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绿”借喻酒,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时生活的艰苦。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火光照亮室内的情景,诗人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如实描写,道出了对温暖的渴望。
    D.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表达了诗人担忧国家的命运、牵挂离散的亲人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E.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个贫寒交困、愁苦无奈、牵挂亲人、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B项,“绿”不是借喻,是借代。C项,“‘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火光照亮室内的情景”错误,这句是写炉火燃尽的情景,“火似红”是想象的。 E项,“壮志难酬”错误,诗歌中没有体现。
    答案:AD
    不明诗意,忽视分析句子含义
    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往往是以诗句为基础的,许多考生读诗时浮光掠影,不愿意对诗句作细致的剖析,不能仔细地将选项中的表述与原诗句一一对照,分析不到位,比对不到位,以致产生模模糊糊的印象。如本题中“炉存火似红”是指“炉火”还有“红”的迹象,并非“熊熊燃烧”。C项属于对形象(情景)作了夸大的解说。
    2.读懂诗中语言
    高考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主要包括分析诗歌语言的形象性、抒情性、含蓄性、精练性,指出诗歌语言所蕴含的意义,分析诗歌语言的风格及其艺术魅力。
    常见的题型有三大类,其一为炼字题,其二为赏句题,其三为分析语言风格题。近年高考考查的重点落在词语品鉴上,如找出诗歌的“诗眼”,分析某词的作用等。对语言风格的考查也有所体现,但相对比较简单。
    【例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①
    苏 轼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注】 ①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苏轼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济灾荒途中;“除夜”即除夕之夜。
    结合尾联,简要赏析“嫌”字的妙处。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属于炼字题。考生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分析“嫌”字在句中的意思;②看“嫌”字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③看“嫌”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然后再结合诗歌的具体语境来分析。从诗句“残灯不嫌客”来看,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说明残灯不嫌弃自己,生动地写出了残灯的情态;再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就可以得知诗人是在怎样的一种状态下得到这样的“眷顾”;最后再联系诗歌前文所述内容就可以知晓这句话所包含的丰富内容了。
    答案:“嫌”,嫌弃。诗人衷心感谢这盏残灯不嫌弃自己,描写了客中、长夜、孤舟的境地中只有残灯相伴的情景。“嫌”字把残灯拟人化了,生动形象地写出残灯不嫌弃诗人的情态,表现了诗人在残灯陪伴下感受到的宽慰与温暖,这是诗人无奈的自嘲。
    分析片面,生搬模式
    (1)鉴赏方向不明确,生搬硬套答题模式
    对于一些炼字类题目,有些考生不明确答题方向,不管命题者从哪个角度问,都生搬硬套所谓答题模式,造成答非所问。如上题是问某字的妙处,这样问综合性比较强,有的考生仅从表达效果或表现手法等单一角度作答,以致答案要点不全,失分严重。
    (2)对于鉴赏语言风格类试题,不会用答题术语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风格,需要掌握一定的答题术语,而有的考生在答题时只是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分析,或表意不明,或有失规范。
    (3)分析片面,中心不明确
    如上题是针对具体的语句提问的,分析时如果只盯在题干所提供的语句上面,那么分析概括后得出的答案肯定会片面。俗话说,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只有对诗歌全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对具体语句的分析鉴赏才更贴切,对答案的概括才会到位。
    3.读懂表达技巧
    高考对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考查范围比较宽泛,既包括各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设置。命题者一般是缘题而设,但其中对表现手法和抒情方式的考查更多一些。
    命题类型:常见的有四大类,一是表达方式类题,涉及描写(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白描等)、议论、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叙事抒情、托物言志)等;二是修辞手法类题,涉及比喻、拟人、比拟、借代、夸张、互文、双关等;三是表现手法类题,涉及渲染、衬托、比兴、铺陈、象征、用典、想象、联想、虚实结合等;四是结构技巧分析类题,涉及重章叠句、伏笔铺垫、统领全诗、卒章显志等。
    【例3】(2018·湖北襄阳四中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定风波①
    范仲淹
    罗绮满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寻芳去。浦映繁花花映浦。无尽处,恍然身入桃源路。
    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丧归时数。莺解新声蝶解舞。天赋予,争教我辈无欢绪。
    【注】 ①庆历六年,因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范仲淹被贬至河南邓州,在此期间,他营建了百花洲和花洲书院,本词即为应制之作。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上片一、二句,词人用“罗绮满城”来反衬春天的即将逝去,写人们为此去百花洲上寻找尚未消逝的春天美景。
    B.上片“无尽处”不仅写出了百花洲上的美景无限,也为下片词人“山翁聊逸豫”的议论作了铺垫。
    C.本词上片重在叙事写景,下片重在议论抒情,全词围绕“寻芳”展开,认为寻乐是上天赋予人的本能,人要适时行乐。
    D. 本词上片描写“花”“浦”互相映衬,下片描绘莺歌蝶舞,全词在描写百花洲春色上绘声绘色,尽显其美。
    E.本词虽为应制之作,却情感真挚,借记游百花洲之事来抒发词人复杂的情感,既有婉约的一面,也有豪放的一面。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的能力。A项,上片一、二句写满城人开始身着罗绮,春天快要结束,并没有用反衬手法。C项,“寻乐是上天赋予人的本能”错,下片中“天赋予”句承接上句而来,意思是那黄莺都懂得唱新声,蝴蝶懂得新舞,那都是上天赋予它们的本能。
    答案:AC
    混淆表达技巧,忽视表达效果
    有些考生一遇到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或表达技巧题就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对诗歌的各种手法分辨不清,不知从何入手。
    在作答表达技巧题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1)准确掌握各种手法的名称、特点,做到分析准确
    要做到准确分析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最重要的是对各种表达技巧进行分类掌握,无论是表现手法还是修辞手法,都是分析诗歌表达技巧的基础。在平时的复习备考中,一定要结合典型题目和具体诗句分析掌握各种表现手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分析鉴赏古代诗歌。
    (2)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做到表述有条理
    答题时一定要先明确手法,然后再阐述诗歌运用这种手法的具体表现,并指出其表达效果,比如刻画了什么、突出了什么等。
    【例1】(2017·全国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 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④伏:服气。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的能力。C项,“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错,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是一种戏谑,没有不认可李绅的诗歌创作的意思。D项,“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错,这里虽有对自己诗才的自许,但也蕴含着不平和辛酸。
    答案:CD
    (2)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题目要求从“戏赠”入手分析诗歌表达的情感态度,所以不仅要体会其表层情感,还要体会作者“戏赠”背后的微妙心思。诗歌首联,写作者的诗歌成就;颔联,写自己的诗歌被元稹模仿,让李绅服气。诗歌的前两联表现作者对自己诗歌创作成就的自得。颈联,是作者的牢骚话,表现了自己在当世不被重用,体现了作者的不平与无奈;尾联,表现作者对自己诗歌新编成集的欣喜。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态度有两种:一是作者对自己诗歌成就的自得,一是作者对不能被当世重用的无奈和自嘲。
    答案:①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②诗歌并非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
    【例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郡斋①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节选)
    韦应物
    兵卫森画戟,宴寝凝清香。
    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
    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
    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
    理会②是非遣,性达形迹忘。
    【注】 ①郡斋:指苏州刺史韦应物官署中的斋舍。②理会:通达事理。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二句描写郡斋兵卫森严,宴厅凝香,突出刺史的尊贵和威严,但这并非骄矜自夸,而是下文“自惭”的缘由。
    B.“海上”以下四句续写宴会环境以及宴前心绪,虽然风驰雨骤令人厌烦,但是满堂的嘉宾却令诗人备觉神清气爽。
    C.七、八两句,诗人将未睹“斯民”之康与自惭“居处”之崇两相对比,表达了真切的反省之意。
    D.最后两句诗人表示要学会通达事理、乐天知命,这样才能从是非纷纭中超脱,达到忘我的境界。
    E.选章叙事、抒情、议论相间,既体现诗人悲天悯人的襟怀,也通过对聚会场景的详细描述写出闲适的情趣。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的能力。B项,“风驰雨骤令人厌烦”错,诗人的感受为“逍遥”。E项,选章中没有抒情。
    答案:BE
    (2)前人曾称赞“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两句“最为警策”,白居易诗《观刈麦》也有类似的警句,“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请指出二者情感内蕴的异同之处。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分析二者情感内蕴的异同,要将句子放回诗境中,结合上下文去揣摩分析 。韦诗写“自己惭愧所处地位太过高贵,未能顾及平民百姓有无安康”,结合上文对宴集场景的描写来看,突出了诗人的愧疚。白诗写“想到这些内心感到惭愧,整天也不能淡忘”,结合诗中对百姓刈麦场景的描写来看,除了对百姓的哀悯,还有对统治者的指责。
    答案:相同之处:都体现了对百姓疾苦的关注,都表达了自省愧疚之情。
    不同之处:韦诗正面描写与嘉宾的宴饮之乐,反衬未见百姓安居的愧疚心理,偏重于对自身的警示;白诗直接刻画百姓困苦的生活,抒发对底层民众的哀悯,含蓄表达了对统治者的指责,情感内蕴更为深刻。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独 坐①
    杜 甫
    悲愁回白首,倚杖背孤城。
    江敛洲渚出,天虚风物清。
    沧溟服衰谢,朱绂负平生。
    仰羡黄昏鸟,投林羽翮轻。
    【注】 ①这首诗作于764年秋,当时杜甫漂泊西南,在严武幕府中任节度参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E )
    A.“悲愁回白首,倚杖背孤城”,表明诗人此时已入暮年,愁绪满怀。他背对孤城,倚杖而坐,孤单落寞。
    B.“江敛洲渚出,天虚风物清”,写水势变小,江中露出了小块陆地,天空高远,气候清爽,令人心情愉悦。
    C.“朱绂”,指古代礼服上的红色蔽膝(围于衣服前面的大巾)。后多借指官服,诗中指做官,和“白首”一样都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
    D.诗中写“江”“天”“沧溟”,交代了所处环境,视野开阔,意境雄浑,有别于诗人一贯的沉郁顿挫风格。
    E.这首诗写了诗人秋日独坐所见之景及其丰富的内心感受,景中寓情,情中有景,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解析 B项,“令人心情愉悦”错,整首诗情感都是压抑、悲哀的。C项,“都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错,应该是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D项,“有别于诗人一贯的沉郁顿挫风格”错,这首诗的风格也是沉郁顿挫。
    (2)尾联写了怎样的景象?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包括两问,第一问考查诗歌的“景象”,需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尾联的内容,语言力求简洁。第二问是考查诗人的思想感情。根据尾联所写的黄昏之际归鸟投林、羽翼轻盈的景象,以及注释、前面三联可知诗人此时无家可归,漂泊在外,仕途受挫,思乡盼归。
    答案 描写了黄昏之际归鸟投林、羽翼轻盈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倦鸟归林的羡慕,又含有人生暮年漂泊孤独、仕途失望、思乡盼归的隐痛之情。
    2.阅读下面的明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竹枝词二首
    姚少娥①
    其 一
    卖酒家临烟水滨,酒旗挂出树头春。
    当垆十五半遮面,一勺清泉能醉人。
    其 二
    燕晴花暖春色饶,游情欲醉魂欲销。
    红衣突展绿江畔,接袖②纷纷渡小桥。
    【注】 ①姚少娥:生卒年不详,明代女诗人。②接袖:指携手。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CE )
    A.第一首诗的前两句属于环境描写,距离自远而近,视野由大到小,为后面的人物描写作铺垫。
    B.“当垆十五半遮面”,用特写镜头描写当垆女子,卖酒少女虽然没有正面亮相,但显得羞涩动人。
    C.“一勺清泉”未必真“能醉人”,水不醉人而饮者自醉。这种拟人化的表达衬托了当垆女子的美好。
    D.第二首诗的前两句写出了春天的景色和春游的感受,“饶”是“多、盛”的意思,“醉、销”写出了春色摇荡性灵的力量。
    E.第一首诗画面活泼可喜,第二首诗画面明净可爱,各有特色,但都洋溢着对自然、对人生的爱悦之情,给人艺术美的享受。
    解析 C项,没有拟人化的表达。E项,对两首诗画面特色理解有误,应为第一首诗画面明净可爱,第二首诗画面活泼可喜。
    (2)“红衣突展绿江畔,接袖纷纷渡小桥”两句,在词语运用上或表现手法上有哪些特色?各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作答本题,可以结合诗句的内容从用词和表达技巧上入手。如色彩词“红”“绿”使画面色彩鲜明,动词“展”“接”“渡”使景象具有动态美。另外,“红衣”运用借代手法,含蓄而有韵味。分析诗句后,组织语言有条理作答即可。
    答案 ①选用色彩词语:红衣、绿树互相衬托,大红大绿,色彩鲜明,富有视觉冲击力。②用准确、贴切的动词表现情态:“突展”,说明眼前景象出现突然而迅速,给人惊喜的感觉,印象强烈;“接袖”,写出携手的独特形态,渲染欢快活泼的气氛,饱含诗情画意,富有动态美。③借代的手法:用“红衣”借指红衣女郎,用“接袖”借指携手,只写衣着不直接写人,含蓄动人,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相关试卷

    突破全国卷讲座(七)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题设考方向及解题策略: 这是一份突破全国卷讲座(七)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题设考方向及解题策略,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小说四大内容,小说阅读解题技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突破全国卷讲座(八) 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题设考方向及解题策略: 这是一份突破全国卷讲座(八) 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题设考方向及解题策略,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题坚持两项原则,答题遵循四个步骤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突破全国卷讲座(九)高考作文题设考方向及解题策略: 这是一份突破全国卷讲座(九)高考作文题设考方向及解题策略,共12页。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