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练(17)《清史稿》选篇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594408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练(17)《清史稿》选篇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594408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练(17)《清史稿》选篇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5944088/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1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练
2021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练(17)《清史稿》选篇
展开
这是一份2021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练(17)《清史稿》选篇,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言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王弘祚,字懋自,云南永昌人。明崇祯三年举人。自蓟州知州迁户部郎中,督饷大同。顺治元年,授岢岚兵备道。总督吴孳昌以弘祚筹画军饷,请仍留大同。中原初定,图籍散佚。弘祚聪强习掌故,户部疏请修赋役全书,以弘祚主其事。弘祚谓:“民不苦正供而苦杂派法不立则吏不畏吏不畏则民不安闾阎菽帛之输朝廷悉知之则可以艰难成节俭版籍赋税之事小民悉知之则可以烛照绝侵渔。”裁定赋役,一准万历间法例,晚末苛细巧取,尽芟除之,以为一代程式。十年,擢户部侍郎。时云、贵尚为明守,孙可望据辰州。弘祚请于江南、江西、湖广丰稔之地,采米穀、储粮饷为进取计。又言:“黔国公沐天波世守云南,得民心,其僚属有散处江宁者,宜令往招天波为内应。贵州自都匀、黎平远及庆远、靖州,近为可望蹂躏,宜加意抚绥,俾令归化。冠服异制,勿骤更易。”上以所言足助抚剿,下经略大学士洪承畴采行。十二年,疏请禁有司私派累民、将领冒名领饷,皆下部议行。十五年,赋役全书成,擢尚书,加太子少保。云南平,迭疏上善后诸事,请开乡试,慎署员,设重镇,稽丁田,恤士绅,抚土司,宽新政。弘祚闻父母丧,疏乞解官奔赴,命在任守制。逾月,命出视事。圣祖即位,疏请归葬,许之。旋谕促还朝。康熙三年,授刑部尚书,寻复还户部。七年,户部失察书吏假印盗帑,大学士班布尔善独罪弘祚,坐夺官。八年,鳌拜得罪,起弘祚兵部尚书。九年,以老乞休,命驰驿归里,食原俸。弘祚中道疾作,侨居江宁。念未终事父母,辑永思录,自号曰思斋。十一年,疏辞俸,谕曰:“卿在官著有劳绩,引年乞休,赐禄颐养,毋固辞。”十三年,卒,赐祭葬,谥端简。
(选自《清史稿·卷二百六十三·列传五十·王弘祚》)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民不苦正供而苦杂派/法不立则吏不畏/吏不畏则民不安/闾阎菽帛之输/朝廷悉知之/则可以
艰难成节俭版籍/赋税之事/小民悉知之/则可以烛照绝侵渔
B.民不苦正供而苦杂派法/不立则吏不畏/吏不畏则民不安/闾阎菽帛之输/朝廷悉知之/则可以
艰难成节俭/版籍赋税之事/小民悉知之则可以/烛照绝侵渔
C.民不苦正供而苦杂派/法不立则吏不畏/吏不畏则民不安/闾阎菽帛之输/朝廷悉知之/则可以
艰难成节俭/版籍赋税之事/小民悉知之/则可以烛照绝侵渔
D.民不苦正供而苦杂派法/不立则吏不畏/吏不畏则民不安/闾阎菽帛之输/朝廷悉知之/则可以
艰难成节俭版籍/赋税之事/小民悉知之则可以/烛照绝侵渔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人,明清时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乡试,取中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B.郎中,隋唐以后,六部皆设郎中,是尚书和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部内各司政务。
C.视事,“视,瞻也”,引申为处理,视事译为治事、任职,旧指官员刚到任,意同“下车”。
D.赐祭葬,明清时高级官员死后,皇帝按其官阶或功劳大小赐给祭品、祭文,或遣官治丧的制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弘祚聪明博识,肩负重任。户部推荐弘祚主持编纂《赋役全书》,十多年后修成,弘祚由户部郎中擢升为户部尚书。
B.王弘祚洞察事理,善提建议。针对清初赋税问题,他直言不讳;云南平定后,他从文化、经
济、政策等方面多次进言。
C.王弘祚为子尽孝,为臣尽忠。父母去世后,弘祚上疏请求奔丧,未准,在任守制;归葬之期
未到,便以国事为重应谕回朝。
D.王弘祚履历丰富,深得荣宠。事两朝皇帝,历三部尚书;因他为官政绩卓著,退休时以驿马
送归故里,并且享有原来的俸禄。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裁定赋役,一准万历间法例,晚末苛细巧取,尽芟除之,以为一代程式。
(2)七年,户部失察书吏假印盗帑,大学士班布尔善独罪弘祚,坐夺官。
4.为收复云、贵,平叛孙可望,王弘祚提出了哪些建议?请简要概括。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朱轼,字若瞻,江西高安人。康熙三十二年,举乡试第一。三十三年,成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湖北潜江知县。潜江俗敝赋繁,轼令免耗美,用法必持平。四十八年,出督陕西学政。五十二年,擢光禄寺少卿。上以山、陕旱灾,发帮五十万,命轼与光禄寺卿卢询分往动粜治赈。轼往山西,疏请令被劾司道以下出资赡饥民,富民与商人出资于南省籴米,暂停淮安、凤阳等关米税;饥民流徙,令所在地方宫安置,能出资以赡者得题荐;饥民群聚,易生疠疫。设厂医治。疏请令山西各县建社仓,引泉溉田。上谓:“社仓始于朱子,仅可行于小县乡村。若奏为定例,官吏奉行,久之,与民无益。山、陕山多水少,间有泉源,亦不能畅引溉田。轼既以为请,即令久驻山西,鼓励试行。”轼自承冒昧,乞寝其议,上不许。未几,年爨尧劾凤翔知府甘文煊亏帑,请特简亲信大臣会鞫,上命轼往勘,得实,论如律。六十一年,乞假葬父,归。
世宗即位,召诣京师,充圣祖实录总裁,赐第。雍正元年,命直南书房。二年,兼吏部尚书。二月,轼遭母丧,赐内帮治丧,敕江西巡抚俟轼至家赐祭。轼奏谢,乞终制,上允解任,仍领水利营田,期八月诣京师。十三年,议筑浙江海塘,轼请往董其役,上俞之,敕督抚及管理塘工诸大臣咸听节制。
乾隆元年,克世宗实录总裁。九月,病笃,上条临视疾。轼力疾服朝服,令其子扶掖,迎拜户外。翌日,卒。遗疏略言:“万事根本君心,用人理财,尤宜慎重。君于小人,公私邪正,判在几微,当审察其心迹而进退之。至国家经费本自有馀异日倘有言利之臣倡加赋之税伏祈圣心乾断永斥浮言实四海苍生之福。”上震悼辐朝,复亲临致莫,发帮治丧。赠太傅,赐祭葬,谥文端。
(选自《清史稿·朱轼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至国家经费/本自有馀/异日倘有言利之/臣倡加赋之税/伏祈圣心乾断/永斥浮言实四海苍生之福/
B.至国家经费/本自有馀/异日倘有言利之臣/倡加赋之税/伏析圣心乾断/永斥浮言/实四海苍生之福/
C.至国家经费本/自有馀/异日倘有言利之臣/倡加赋之税/伏析圣心乾断/永斥浮言实四海苍生之福/
D.至国家经费本/自有馀/异日倘有言利之/臣倡加赋之税/伏析圣心乾断/永斥浮言/实四海苍生之福/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政,是清代地方文化教育行政官。掌管全省学校政令和岁、科两次考试。按期巡视所属各府、厅、州,考查师儒优劣,生员勤惰。
B.吏部,是古代主管官员的官署,长官为吏部尚书,号称"天官"。吏部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
C.敕,在古代多指皇帝发出的诏令,有命令、告诚之意。如提拔官员时,要求该官员要戒骄戒躁,再接再厉,本文即如此。
D.实录,编年体史书的一种,多是指对某一皇帝统治时期的大事按照时间顺序如实记录,一般以皇帝的谥号或庙号为书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湖北潜江地区的风俗不好,赋税繁重,朱轼任知县时为民着想,免除了官员以损耗为借口而加征的钱税,减轻了当地百姓的负担。
B.朱轼上疏在山西建社仓,引泉水灌溉农田,但皇帝认为山、陕山多水少不宜推行,仅可试行。后有官员上疏请求搁置,但皇帝没有同意。
C.朱轼病重时,皇帝亲自上门来探视,朱轼扶病出迎。在听到其去世的消息后,皇帝十分伤心,并停止处理政务,又亲临祭奠。
D.朱轼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元老,曾经先后担任过编纂两朝皇帝实录的主管官员,由此可见雍正、乾隆两代皇帝对他的器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请特简亲信大臣会鞠,上命轼往勘,得实,论如律。
(2)乞终制,上允解任,仍领水利营田,期八月诣京师。
5.朱轼在山西救灾时提出了哪些方略?请简要概括。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涤生,湖南湘乡人。祖玉屏,始慕乡学。父麟书,为县学生,以孝闻。国藩,道光十八年进士。咸丰初,诏群臣言得失。奏陈今日急务,首在用人,人才有转移之道,有培养之方,有考察之法。复上言:“国用不足,兵伍不精,二者为天下大患。于岁入常额外,诚不可别求搜刮之术,增一分则民受一分之害。至岁出之数,兵饷为钜,绿营兵额六十四万,常虚六七万以资给军用。自乾隆中增兵议起,岁糜帑二百余万。其时大学士阿桂即忧其难继,嘉、道间两次议裁,不及十之四,仍宜汰五万,复旧额。自古开国之初,兵少而国强,其后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又深痛内外臣工谄谀欺饰,无陈善责难之风。因上《敬陈圣德预防流弊》一疏,切指帝躬,有人所难言者,上优诏答之。二年,典试江西,中途丁母忧归。江宁平,天子袭功,加太子太傅,封一等毅勇候,赏双眼翎。开国以来,文臣封候自是始。朝野称贺,而国藩功成不居,粥粥①如畏。国藩为政务持大体,规全势。自西人入中国,交涉事日繁。及廷议购机轮,置船械,则力赞其成,复建议选学童习艺欧洲。每定约章,辄诏问可许不可许,国藩以为争彼我之虚仪者可许,其夺吾民生计者勿许也。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荐拔者不可胜数一见辄品目其材,悉当。居江南久,功德最盛。同治十三年,薨于位,年六十二。百姓巷哭,绘像祀之。事闻,震掉,辍朝三日。赠太傅,道文正,祀京师昭志、贤良祠,各省建立专祠。
(节选自《清史稿》,有删节)
【注】①粥粥:敬慎谦恭的样子。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荐拔者/不可胜数/
B.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荐拔者/不可胜数/
C.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尤知人/善在使所成就/荐拔者/不可胜数/
D.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荐拔者不可胜数/
2.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即殿试的及第者称为进士。
B.遭逢父母的丧事叫丁忧,其中遭逢母亲的丧事叫丁母忧,遭逢父亲的丧事叫丁父忧。
C.同治是年号,年号是一种用来纪年的名号,从我国第一个封建王朝建立一直延用到清朝。
D.古人对“死”的称呼有严格的规定,如崩、薨、卒、不禄等。“薨”一般指诸侯或大官的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国藩直言敢谏。他上奏章指出皇帝身上存在的问题,其中有些话是别人所不敢说的,皇帝用嘉奖的诏书答复他。
B.曾国藩针砭时弊。他上奏陈述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天下的两大患,并用一系列数字进行论证,提出切实可行的办法。
C.曾国藩荣宠加身。他被皇帝加封为太子太傅、一等毅勇候,赏赐双眼花翎顶戴,这是清朝开国以来大臣未曾有过的荣誉。
D.曾国藩思想先进。他极力促成朝廷向西方购买先进机器、置办先进船舶枪械等事情,建议选拔年幼的学生到欧洲学习技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岁入常额外,诚不可别求搜刮之术,增一分则民受一分之害。
(2)国藩以为争彼我之虚仪者可许,其夺吾民生计者勿许也。
5.曾国藩为什么建议裁减士兵?请简要说明。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田文镜,汉军正黄旗人。康熙二十二年,以监生授福建长乐县丞,迁山西宁乡知县,再迁直隶易州知州。五十五年,命巡视长芦盐政,疏言:“长芦盐引缺额五万七千余道,商人愿先输课,增复原引。自五十六年为始,在长清等县运行。”得旨:“加引虽可增课,恐于商无益。”下九卿议行。山东巡抚核定题覆如所议。雍正元年命祭告华岳是岁山西灾年羹尧人觐请赈上谘巡抚德音德音言无灾及文镜还,入对,备言山西荒歉状。上嘉其直言无隐,令往山西赈平定等诸州县,即命署山西布政使。文镜故有吏才,清厘积牍,剔除宿弊,吏治为一新。自是遂受世宗眷遇。二年,调河南,旋命署巡抚。疏请以陈、许、禹、郑、陕、光六州升直隶州。寻命真除。文镜以严厉刻深为治,督诸州县清逋赋,辟荒田,期会促迫。诸州县稍不中程,谴谪立至。尤恶科目儒缓,小忤意,辄劾罢。疏劾知州黄振国,知县汪諴、邵言纶、关陈等。上遣侍郎海寿、史贻直往按,谴黜如文镜奏。文镜疏请以河南丁银均入地粮,绅衿富户,不分等则,一例输将,以雍正五年始。部议从之。五年,疏言黄河盛涨,险工迭出。宜暂用民力,每岁夏至后,将距堤一二里内村庄按户出夫,工急抢护,事竟则散。若非计日可竣者,按名给工食。下部议行。寻授河南总督,加兵部尚书。文镜初隶正蓝旗,命抬入正黄旗。文镜又疏言:“山东仓库亏空,挪新掩旧。请如河南交代例,知府、直隶州离任,所辖州县仓库,令接任官稽察,如有亏空,责偿其半,方得赴新任。道员离任,所辖府、直隶州仓库亦视此例。”上皆用其议。九年,文镜以病乞休,命解任还京师。病痊,仍命回任。十年,复以病乞休,允之。旋卒,赐祭葬,谥端肃。
(选自《清史稿》,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雍正元年/命祭告华岳/是岁/山西灾/年羹尧入觐/请赈/上谘巡抚德音/德音言无灾/
B.雍正元年/命祭告华岳/是岁山西灾年/羹尧入觐请/赈/上谘巡抚德音/德音言/无灾
C.雍正元年/命祭告华岳/是岁/山西灾/年羹尧入觐请/赈/上谘巡抚德音/德音言无灾/
D雍正元年/命祭告华岳/是岁山西灾年/羹尧入觐/请赈/上谘巡抚德音/德音言无灾
2.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监生,即国子监监生员,明清两代称在国子监读书或取得进国子监读书资格的人,清代时可以用捐纳的办法取得。
B.世宗,此为雍正皇帝的庙号,庙号是皇帝于宗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殷代。
C.正蓝旗,清代八旗之一,因旗色纯蓝而得名。“八旗”是清代为了管理中原百姓而制定的划定区域的管理办法。
D.卒,《礼记·曲礼下》说,大夫死曰卒。在唐代二品及以上称“薨”,二品以下五品及以上称“卒”,六品到庶人称“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田文镜为官正直,直言敢谏。受命祭告华岳,面对山西的天荒之灾,他丝毫不加隐瞒,以实禀告,获得皇帝的赞赏。
B.田文镜颇有吏才,受到重视。他厘清了长期积累的文牍,剔除了原有的痼弊,使得山西百姓的生活为之一新,自此受到雍正帝赏识。
C.田文镜屡次上疏,多被采纳。他建议将河南丁银均入地粮、夏至后让村庄按户出丁抢修河道,这些建议都被商议执行。
D.田文镜援用他例,解决难题。山东仓库亏空,田文镜上疏请求按照河南官员离任交接的做法,对山东离任官员进行处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长芦盐引缺额五万七千余道,商人愿先输课,增复原引。
(2)文镜以严厉刻深为治,督诸州县清逋赋,辟荒田,期会促迫。
5.谥号是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给予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经常用于谥号中的一些字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田文镜的谥号中为何有一“肃”字。
参考答案
1.答案:1.C; 2.C; 3.A; 4.(1)朝廷裁定赋税徭役,全部以明朝万历年间的赋役定额为标准,对明末形成的繁琐、巧夺的苛捐杂税细则,全部加以删除,把这作为当朝的规定执行。
(2)康熙七年,户部对书吏用假印章盗取国库库银的事情事先没有察觉,大学士班布尔善认为仅王弘祚有失职罪,王弘祚被定罪罢官。
5.①储备粮食,准备军需;②招抚天波,以为内应;③安抚百姓,收复民心。
解析:1.本题基本为对句,“苦杂派”是“以杂派为苦”,“不立则吏不畏”前要有“法”,“版籍”可理解为动词,编印记录。排除 A、B、D 项。
2.“视事”不是指新官员刚到任,就是任职、办公之意,不同于“下车”之意。从文中也可知,王弘祚是在任守制,父母丧期过后被要求继续在原职工作。
3.“由户部郎中”错,王弘祚在明朝作户部郎中,他开始主持编纂《赋役全书》时已在清朝任岢岚兵备道。
5.【参考译文】
王弘祚,字懋自,云南永昌人。明崇祯三年成为举人。从蓟州知州任上升迁为户部郎中, 奉令在山西大同督催军饷。(清军入关后降清。)顺治元年,授任岢岚兵备道。总督吴孳昌认为王弘祚善于筹调军饷,请旨让他仍留大同(为清军筹措军饷)。当时,清军初定中原,图书典籍等多有散失。王弘祚聪明好学,熟习掌故,户部向朝廷建议由王弘祚主持修纂《赋役全书》。他说:“老百姓并不反对正当赋役,而苦于地方官吏加派的杂赋。法不确立则官吏无违法之惧,官吏无惧则百姓不得安宁。百姓缴纳的粮帛赋税数,朝廷都了解,就可以慎重形成节俭(之风)。编印记录赋税之书,让百姓都知晓赋役定数,就可以明察杜绝官吏侵夺牟利。”朝廷裁定赋税徭役,全部以明朝万历年间的赋役定额为标准,对明末形成的繁琐、巧夺的苛捐杂税细则,全部加以删除,把这作为当朝的规定执行。顺治十年,升为户部侍郎。当时云、贵一带还是南明永历政权的势力范围,孙可望据守辰州。(清军欲派兵进攻,)他建议先在江南、江西、湖广等富饶地区收储粮谷,充裕军饷,为进攻作准备。他说:“明黔国公沐天波世代居守云南,很得民心,他的僚属有散居在江宁一带的,可派他们回云南劝说沐天波作朝廷内应。贵州近从都匀、黎平,远达庆远、靖州一带的百姓,受到孙可望的欺压(心存不满),朝廷应派人着意安抚,使百姓归顺。当地的民俗习惯及规制,不要急于更改。”皇帝认为他的建议对于安民剿敌很有助益,批转给经略大学士洪承畴采纳执行。十二年,他上疏请朝廷下令禁止地方官吏私自加派赋役、禁止军队将领冒名多领粮饷,朝廷全都发给各部拟议施行。十五年,《赋役全书》修成,他被擢升为户部尚书,加太子少保。云南被平定后, 王弘祚几次上疏奏请处理后续的问题,提议开乡试,选官吏,设重镇,稽查户口田亩,安抚
土司和地方士绅,实行较宽松的政策。王弘祚听到父母去世的消息,上疏请求辞职奔丧,朝廷命他在职为父母守丧。过了一个月丧期,命他赴任。康熙即位,王弘祚上疏请求回乡安葬父母,康熙准许了。但不久就下令催促王弘祚还朝。康熙三年,调任刑部尚书,不久又任户部尚书。康熙七年,户部对书吏用假印章盗取国库库银的事情事先没有察觉,大学士班布尔善认为仅王弘祚有失职罪,王弘祚被定罪罢官。康熙八年,鳌拜获罪,王弘祚补为兵部尚书。九年,他以年老请求退休,康熙帝允准,赐驰驿(乘驿马)归乡,仍享有原职俸禄。他返乡途中患病,寄居于江宁。念及自己未能在父母去世之前尽奉养之责,辑成《永思录》一书以表追思,自号“思斋”。十一年,他上疏辞掉官俸,康熙帝下旨安慰说:“卿为官很有政绩,年老乞休,朝廷应该赐禄颐养天年,不要再推辞了。”康熙十三年去世,朝廷赐与祭葬,赠谥号“端简”。
2.答案:1.B; 2.C; 3.B; 4.(1)(年羹尧)请求专门选拔亲信大臣会同审问,皇上命令朱轼前去核查,得到实际情况,依照法律判处。
(2)(朱轼)请求服满三年之丧(守满丧期),皇上允许(他)解除职务,仍然掌管(负责)农田水利工作,约定八月份回到京城。
5.①让政府官员出钱帮助饥民;②让有钱的富民和商人出钱购买粮食帮助百姓;③鼓励地方官安置、供养流民;④设立医疗机构,防止瘟疫发生;⑤令各县建立社仓,引泉水灌溉田地。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本句的意思为“至于国家的经费,本来自然有节余。将来如果有谈论牟利的臣子,提出增加赋税,我伏下身子请求陛下作出决断,永远斥退这种不合实际的言论,这样做实在是天下百姓的福分啊。”故选B项。
2.本文不是“要求该官员要戒骄戒躁,再接再厉”的意思,只是一般命令。故选C项。
3.“后有官员上疏”错误,由“轼自承冒昧”可知应为“朱轼自己”。
4.【参考译文】
朱轼,字若瞻,是江西高安人。康熙三十二年,参加乡试考取第一。三十三年,考中进士,改任翰林院庶吉士,任期结束后被授予湖北潜江知县。潜江风俗破陋。赋税繁重,朱轼命令免除官员以损耗为借口加征的钱税,使用法律一定秉持公平。四十八年,出京督查陕西学政。五十二年,被提拔为光禄寺少卿。皇帝因为山西、陕西发生旱灾,拨出钱物五十万,命令朱轼和光禄寺卿卢询分头前往鼓励卖粮,教治赈济。朱轼前往山西,上奏章请求命令被弹劾的司道以下的官员出资供养遭遇饥荒的百姓,富人和商人出资到南方省份购买粮食,暂停淮安、风阳等关卡征收米税;遭遇饥荒的百姓流离他乡,命令他们所在之处的地方官给予安置,能够出资来供养他们的人可以得到题名举荐;遭遇饥荒的百姓聚集在一起,容易发生瘟疫,要设立场馆进行医治。还上奏章请求山西各县建立义仓,引来泉水灌溉农田。皇帝说:“社仓是从朱子开始建立的,只可以在小县的乡村推行。如果上奏作为固定的制度,官吏奉行,时间长了,对百姓没有益处。山西、陕西山多水少,偶尔有泉水,也不能顺利地接引过来灌溉衣田。朱轼既然拿这个作为请求,就命令他长期驻守山西,鼓励地方试行。”朱轼自己承认冒昧,请求搁置这个提议,皇帝没有答应。不久,年囊尧弹劾凤翔知府甘文煊亏欠朝廷钱物,请求专门选拔亲信大臣会同审问。皇上命令朱轼前去核查,得到实际情况,依照法律判处。六十一年,朱轼向朝廷请求假期安葬父亲,回到了家乡。清世宗即位,把朱轼召到京城,担任圣祖实录总裁,赐给他宅第。雍正元年,命令他在南书房值守。二年,让他兼任吏部尚书。二月,朱轼遭遇母亲去世,皇帝赏赐内库的钱物给他处理丧事,命令江西巡抚等朱轼到家再赐以祭莫。朱轼上奏章谢恩,请求守满丧期,皇上允许他解除职务,仍然负责农田水利工作,约定八月份回到京城。十三年,朝廷商议修筑浙江海塘,朱轼请求前往监督这项工程,皇帝同意了他的请求,命令总督、巡抚以及管理海塘工程的大臣们都听他的指挥管辖。乾隆元年,朱轼担任世宗实录总裁。九月,朱轼病情严重,皇帝亲自到他家中探望。朱轼勉力带病穿上朝服,命今自己的儿子搀扶起身,到门外迎接跪拜。第二天,朱轼去世。他的遗疏大致说:“天下万事的根本在于君主的思想,任用官员,处理财务,特别应该慎重。君子和小人,前者公正正直,后者偏私邪恶,区别只在细小的地方,应当清楚地省察他们的思想行为来提拔或者贬斥他们。至于国家的经费,本来自然有节余。将来如果有谈论牟利的臣子,提出增加赋税,我伏下身子请求陛下作出决断,永远斥退这种不合实际的言论,这样做实在是天下百姓的福分啊。”皇帝非常悲伤,停止了朝会,亲自登门进行祭奠。追赠朱轼太傅的官职,赏赐祭祀、安葬的礼仪,谥号文端。
3.答案:1.B;2.C;3.C
4.(1)在按照年份收取定额的赋税之外,实在不能另外使用搜刮(老百姓钱财的)手段了,增加一分税收老百姓就受到一分的伤害。
(2)曾国藩认为那些争夺彼此之间没有实际意义的礼仪的事情可以答应,而那些剥夺我国民众资财的事情是不可以答应的。
5.乾隆中期以来,军费开支大,后裁兵效果不佳;曾国藩认为士兵越多,兵饷就越多,国家就越贫穷,国力也就越弱。
解析:1.若在“竦然”前断开,“竦然”的主语就成了曾国藩,不合逻辑,排除A、D两项;“所成就荐拔者”构成“所……者”,中间不应断开,排除C项。故选B。
2.我国第一个封建王朝是秦朝,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
3.“这是清朝开国以来大臣未曾有过的荣誉”错,原文说的是曾国藩作为文臣被封侯是清朝开国以来未曾有过的。
4.(1)关键词“岁”(按照年份)、“诚”(实在)、“术”(手段)。(2)关键词“许”(答应)、“夺”(剥夺)、“计”(资财)。
5.本题答案集中在曾国藩上书的内容中,筛选关键句,如“至岁出之数,兵饷为钜”“自乾降中增兵议起……饷愈多则国愈贫”,提炼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曾国藩,最初名叫子城,字涤生,是湖南湘乡人。他的祖父曾玉屏,开始向往乡学。他的父亲曾麟书,是县学生,凭借孝顺闻名。曾国藩,是道光十八年进士。咸丰初年,皇帝下诏让群臣上书谈论治国的得失利弊。(曾国藩)上奏陈述目前亟待解决的事情,首先是选用人才,人才选用有转移的方法,有培养的方法。有考核视察的方法。(他)又上书说:“国家财政费用不足,军队士兵不精良,这两个是天下大患。
在按照年份收取定额的赋税之外,实在不能另外使用搜刮(老百姓钱财的)手段了,增加一分税收老百姓就受到一分的伤害。
至于每年总支出的数额,士兵的粮饷是最大的,绿营官兵总额六十四万,却经常虚领六七万人的粮饷来供给军队费用。从乾隆中期增加兵员说起,一年耗费官库银两二百多万。当时大学士阿桂就担忧这项开支难以维持,嘉庆、道光期间两次商议裁减士兵,(但裁减的人数)不到(超额的)十分之四,仍然应该淘汰五万,才能恢复到原来的额度。自古以来,王朝开国初年,士兵少而国家强,以后士兵越来越多而国力越来越弱,兵饷越来越多而国家越来越贫穷。”(他)又深切痛恨朝廷内外的臣子谄媚奉承欺骗掩饰,没有陈述好的意见、指摘过失的风气。于是(他)呈上《敬陈圣德预防流弊》这一奏疏,恳切指出皇帝本身的问题,有些话是别人所不敢说的,皇帝用嘉奖的诏书答复他。咸丰二年,(曾国藩)在江西主持考试之事,中途因为母亲去世返回家乡。平定江宁后,天子论功行赏,加封曾国藩为太子太傅,封一等毅勇侯,赏赐双眼花翎顶戴。清朝开国以来,文臣封侯就是从这时开始的。朝廷和民间都称颂祝贺,而曾国藩建立了大功却并不以功自居,敬慎谦恭得好像害怕一样。曾国藩处理政务把握大局,规划整体。自从西方人进入中国以来,外交事务日益繁重。等到朝廷商议购买机器,置办船舶枪械时,(曾国藩)就极力促成此事,还建议选拔年幼的学生到欧洲学习技艺。每当朝廷与外国签订约定的章程时,皇上就下诏询问他是否可以答应,曾国藩认为那些争夺彼此之间没有实际意义的礼仪的事情可以答应,而那些剥夺我国民众资财的事情是不可以答应的。曾国藩为人威严庄重,有漂亮的胡须,眼睛呈三角形,锐利而有威势。
每当他会见客人时,注视对方一段时间而不说话,见他的人就感到害怕,等人走后他便记住了此人的优缺点,没有一次失误。他尤其能够识别人才,善于任用他们,所造就和推荐、提拔的人数不过来。他见人一面就能品评此人的才能,而且都很恰如其分。(曾国藩)居住在江南的时间很久,在江南留下的功业和德行也最多。同治十三年,(曾国藩)在任上去世,享年六十二岁。百姓们在街巷哭,画了他的画像来祭祀他。曾国藩的死讯上报后,皇上震惊悲痛,停止上朝三天。赠官太傅,谥号文正,在京城的昭忠、贤良祠祭祀他,各省为他建立了专门的祠堂。
4.答案:1.A;2.C;3.B;
4.(1)长芦的盐引缺额五万七千多道,商人愿意先缴纳赋税,增加恢复到原来应该收的数量。
(2)田文镜把严厉苛刻当作治理方法,督促河南诸州县清查未缴纳的赋税,开辟荒田,定下期限,催促执行。
5.①治理严厉深刻。督促各州县未缴纳赋税,催促开辟荒田;各州县稍不合要求,立刻责备;官员行动迟缓,态度忤逆,立刻弹劾。②不对权贵搞特殊。对于有声望、有地位的人,也不搞例外,一律要求其缴纳赋税。③对离任官员进行追责。官员离职时,如有亏空,责令其偿还一半。
解析:1.“是岁”后面可断可不断,“年羹尧”是一个人名,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项。“请赈”是一个句子,意为“请求赈灾”,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
2.“八旗”是清代满族的军队组织和户口编制,后又增建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而非“为了管理中原百姓而制定的划定区域的管理办法”。
3.“使得山西百姓的生活为之一新”错误,由原文“吏治为一新”可知,是山西吏治出现了全新的面貌。
4.(1)“盐引”是宋代以后历代政府发给盐商的食盐运销许可凭证,此处不用翻译;“输课”,缴纳赋税。(2)“督”,督促;“逋赋”,未缴纳的赋税;“期会”,定下期限。
5.[ 参考译文]
田文镜,汉军正黄旗人。康熙二十二年,以监生身份被任命为福建长乐县县丞,升迁山西宁乡县知县,再升为直隶易州知州。康熙五十五年,奉命巡视长芦的盐政,田文镜上疏说:“长芦的盐引缺额五万七千多道,商人愿意先缴纳赋税,增加恢复到原来应该收的数量。自康熙五十六年起,在长清等县运行。”朝廷下旨说:“增加盐引虽然可以增加赋税收入,但是恐怕对商人没有好处啊。”(于是将这个建议)批交九卿议论。山东巡抚核定后题本具奏,和田文镜的建议一样。雍正元年,受命祭告华岳。这一年山西大灾,年羹尧入朝觐见,请求(朝廷)赈灾。皇上询问了巡抚德音,德音说没有灾害。等到田文镜回京,入朝回复,详尽地说了山西天荒歉收的情况。皇上赞赏他直言不讳,命他前往山西赈济平定等各州县,就命他代理山西布政使。田文镜素来就有为官之才,(到了山西之后)厘清了长期积累下的文牍,剔除了原有的痼弊,使得山西吏治为之一新。自此就受到了雍正帝的赏识。雍正二年,(田文镜)调任河南,很快(雍正帝就)命(他)暂代河南巡抚之职。(田文镜)上疏请求将陈、许、禹、郑、陕、光六州升为直隶州。不久(雍正帝)实授他为河南巡抚。田文镜把严厉苛刻当作治理方法,督促(河南)各州县清查未缴纳的赋税,开辟荒田,定下期限,催促执行。(河南)各州县稍有不符合要求的,(他的)责备立刻就到。(田文镜)尤其厌恶科举出身的人迂缓迟钝,稍有忤逆,就弹劾罢免。(相继)上疏弹劾知州黄振国,知县汪諴、邵言纶、关陈等人。雍正帝派遣侍郎海寿、史贻直前去(河南)调查(这些人),(结果都)按照田文镜的奏书(将他们)罢免了。田文镜上疏请求将河南的丁银均入地粮,地方上有声望、有钱的人,不分等级,一律缴纳赋税,从雍正五年开始实行。各部商议之后听取了该建议。雍正五年,(田文镜)上疏说黄河水涨严重,各地段接连出现险情。应该暂时征集民力,每年夏至之后,让距离河堤一二里以内的村庄按户出丁,工程紧急就抢修维护,修完之后就遣散。如果不是短期可以竣工的工程,就按照人名发放粮食。下发各部商议之后执行。不久(田文镜)就被授为河南总督,(又)升任兵部尚书。田文镜原来隶属正蓝旗,(皇上)下令将其抬入正黄旗。田文镜又上疏说:“山东仓库亏空,把新粮挪来掩盖旧的亏空。请求像河南地方官接替的惯例一样,知府、直隶州有离任的,所管辖的州县的仓库,就让接任的官员稽查,如果出现亏空,责令(原来的官员)赔偿一半,才能前去新任。道员离任,所管辖的府、直隶州的仓库也按照这样办理。”雍正帝都采纳了他的建议。雍正九年,田文镜因病上疏请求退休,皇上下令解除职务返回京师。病愈,仍旧命他回到原任。雍正十年,他再次因病请求退休,(雍正帝)准许了他。不久(田文镜)就逝世了,御赐祭奠安葬,谥号端肃。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1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练(1)《史记》选篇,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言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练(10)《周书》选篇,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言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练(6)《宋书》选篇,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言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