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14小语段练习二含解析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593094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14小语段练习二含解析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593094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14小语段练习二含解析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5930946/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14小语段练习二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2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14小语段练习二含解析,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从成都乘车出发的时候还是________的天气,但是来到峨眉县就见蒙蒙细雨________而来,远远望见的峨眉山在云里雾里________,真像含愁的美人一样凝眉双锁。是秋天了,绿暗红稀,雨里的峨眉特别显得萧索;山上游客也很少。由于我们来迟了一步,使这八天上山下山的时间,就都在雾里过了。清音阁下面就是峨眉山最幽静的去处双飞桥,但见“双桥两虹影,万古一牛心”,两条石桥下面的黑、白二水________而来。两水当中的牛心石和奔泻下来的急流激起白浪如雨,溅到石上的杉树枝头,凝聚了一层冰花;道旁的幽邃,遮天的峭壁,都能找到十二年前的痕迹。水流过牛心石,水势便缓下来,雷鸣一般的声音也低下来;水清得可以看得清楚水底的白色的石子。即使在夏天,这里的水也清凉得叫人打战。现在已是秋天了,但是趁着忽然从云里伸出来的一缕阳光。我还是跳到水里去洗澡去了。好凉啊!好凉啊!可是又是那么爽快!这种清凉的,叫人头脑清醒的感觉我到今天——过了四个月之后还能感觉得到。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D )
A.秋高气爽 缠缠绵绵 若隐若现 风驰电掣
B.阳光明媚 缠缠绵绵 藏头露尾 龙腾虎跃
C.秋高气爽 弥天盖地 藏头露尾 风驰电掣
D.阳光明媚 弥天盖地 若隐若现 龙腾虎跃
【解析】 ①秋高气爽:形容秋天晴空万里,天气凉爽。阳光明媚:形容天气晴朗,碧空如洗,万里无云。句中强调天气晴朗,故选用“阳光明媚”更恰当。②弥天盖地:布满天空,盖遍大地,形容来势很猛。缠缠绵绵:形容萦绕不止。句中突出雨势迅猛,故选用“弥天盖地”更恰当。③藏头露尾:形容说话办事故意藏一点儿露一点儿,不完全表露出来。若隐若现:隐隐约约,看不清楚。句中陈述对象是峨眉山,故选用“若隐若现”更恰当。④风驰电掣:形容非常迅速,像风吹闪电一样快。龙腾虎跃:形容跑跳时动作矫健有力。句中形容水流很快,但也不至于“风驰电掣”这么夸张。故选用“龙腾虎跃”比较合适。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C )
A.我们来迟了一步,使这八天上山下山的时间,就都在雾里过了。
B.由于我们来迟了一步,这八天上山下山的时间,就都在雾里过了。
C.我们来迟了一步,这上山下山的八天时间,就都在雾里过了。
D.由于我们来迟了一步,使这上山下山的八天时间,就都在雾里过了。
【解析】 原句存在语序不当、成分残缺和表意不明的语病,修改后,A、B两项仍有语序不当和表意不明的语病,“八天上山下山”可以理解为“八天中的每天都上山下山”,也可理解为“上山下山共八天时间”;D项仍有成分残缺的语病,删掉“由于”和“使”。
3.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
A.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
B.“卖布——卖布嘞,卖布——卖布嘞!”这开头一句他唱得很有声势,在早晨清澈的空气中,货郎跑遍园中的每一个角落。
C.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D.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院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
【解析】 与原文中的破折号都表示补充说明。B.表示声音延长;C.表示因果关系;D.表示语意转折。
二、(2021·南阳一中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吊脚楼是一种全木结构的干栏式建筑,为土家族的主要住所形式之一。土家族大多居住在我国南方山区,人们________,房屋建筑多建于带坡度的地面上,为了保持平衡,房屋的一边临空而建,其下以支柱支撑,成“吊脚”样式,这就形成了土家族独具特色的“吊脚楼”建筑形式。
土家吊脚楼外形多样,有单吊、双吊、两层吊等多种形式。千楼自别,相互竞秀,因各栋吊脚楼构架内部空间处理不一样,即使是同一类型的吊脚楼,都风格别致,________。吊脚楼是长方形和三角形的组合,这种几何形体稳定而庄重,给人一种静而刚的感觉,表现了一种典雅灵秀之美,同时也表现出一种挺拔健劲之美。其内部构架,无论梁、柱和枋、檩,都是互为垂直相交的,构成了一个相互垂直的在三维空间上的网络体系,整个屋盖从横向观察则是一个三棱体,给人以端庄、雄健的感觉。
土家吊脚楼从整体布局看,可称为不规则弹性组群,房屋布局自由灵活。有的依山顺势,层叠而上;有的沿沟环谷,生动活泼;有的背山占崖,居高临下。加之这些吊脚楼多依山而建,( ),从而获得变幻的视觉效果,这与我国园林建筑中“借景”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土家吊脚楼整个构架均以榫穿卯相连,无钉无栓,并且从构思、设计到每一道工序的完成,不用图纸,皆________,表现出土家匠师精湛的建筑技术和________的创作精神,实现了技术性能与审美性能的有效结合。
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D )
A.因地制宜 平分秋色 目无全牛 别具匠心
B.因势利导 平分秋色 胸有成竹 别出心裁
C.因势利导 各有千秋 目无全牛 别出心裁
D.因地制宜 各有千秋 胸有成竹 别具匠心
【解析】 “因地制宜”指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因势利导”指顺着事情的发展趋势加以引导。此处指人们根据地形特点选择合适的房屋结构,应用“因地制宜”,排除B、C两项。“各有千秋”指各有各的存在的价值,各有所长,各有特色;“平分秋色”指双方各占一半。此处指吊脚楼各有特色,应选“各有千秋”,排除A项。
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D )
A.无论梁、柱和枋、檩,都是互为垂直相交的,它们构成了一个相互垂直的在三维空间上的网络体系
B.无论梁、柱和枋、檩,都是互为垂直相交的,构成了一个在三维空间上的相互垂直的网络体系
C.无论梁、柱还是枋、檩,都是互为垂直相交的,构成了一个相互垂直的在三维空间上的网络体系
D.无论梁、柱还是枋、檩,都是互为垂直相交的,它们构成了一个在三维空间上的相互垂直的网络体系
【解析】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共有两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无论”与“还是”搭配,排除A、B两项;二是语序不当,多重定语排列不当,“在三维空间上的”和“相互垂直的”应调换位置,排除C项。
6.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B )
A.山路的迂回曲折,常常使人领略到“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意境
B.山势的蜿蜒起伏,常常使人领略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
C.山势的蜿蜒起伏,常常使人领略到“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意境
D.山路的迂回曲折,常常使人领略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
【解析】 “山势”能承接上句的“依山而建”,“山路”则显突兀,排除A、D两项。“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能表现吊脚楼随山势的蜿蜒而隐现的情态,与后面“获得变幻的视觉效果”衔接紧密,“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侧重表现的是幽深,排除C项。
三、(2021·石家庄第二次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进入新年,一段时长3分钟的“乡村版迪迦奥特曼”短视频在社交媒体上“火”了起来。( )。近年来,此类“土味文化”________,已经成为网络上一股重要的文化风潮。我们知道,趣味低下、搞怪猎奇、内容浮浅的感官刺激之作必然________。但“乡村版迪迦奥特曼”的跨国大热,以及去年华农兄弟“竹鼠系列”视频的全民火爆,与过往的“土味文化”有着巨大区别。这些创作者更加“接地气”,擅长用优质的创作传达真实的生活,也代表着“土味文化”开始走向成熟。
我们乐见这种乡村文化的繁盛。文化产品要做到特定时代的“社群生活的表达”。二十世纪西方出现的众多艺术流派,与曾经的艺术表现形式________。事实上艺术家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感知世界的方式方法。
扎根时代、扎根生活,这是文化产品创作的________。而今,全民文化时代正在徐徐拉开大幕,优秀的“土味文化”无疑将是其中重要的角色。
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D )
A.五名“90后”费时半个月拍摄了这条短视频,网友纷纷转发,以示支持
B.五名“90后”费时半个月拍摄了这条短视频,获得了网友大量转发支持
C.这条短视频是五名“90后”费时半个月拍摄出来的,网友纷纷转发支持
D.这条短视频由五名“90后”费时半个月拍摄,获得了网友大量转发支持
【解析】 根据文段前后内容可以知道,此处以“这条短视频”作为主语,与上下文陈述对象一致,语言更连贯,因此排除AB,与C项相比,D项前后分句主语相同,衔接更为紧密。C项前后主语中途易辙。
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C )
A.独树一帜 昙花一现 分庭抗礼 终南捷径
B.独树一帜 稍纵即逝 大相径庭 终南捷径
C.异军突起 昙花一现 大相径庭 不二法门
D.异军突起 稍纵即逝 分庭抗礼 不二法门
【解析】 第一处,异军突起:比喻一支新力量突然出现。独树一帜:比喻与众不同,自成一家。这里是指“土味文化”兴起,用“异军突起”比较合适。第二处,昙花一现:比喻稀有的事物或显赫一时的人物出现不久就消逝。稍纵即逝:稍微一放松就过去了(多指时间、机会)。这里是指那些“趣味低下、搞怪猎奇、内容浮浅的感官刺激之作”会很快消失,用“昙花一现”比较合适。第三处,大相径庭:表示彼此相差很远或矛盾很大。分庭抗礼:古代宾主相见,站在庭院两边相对行礼,表示平等相待。后用来比喻平起平坐、地位相等或互相对立。根据语境这里是说二十世纪西方出现的众多艺术流派,与曾经的艺术表现形式的差别大,用“大相径庭”更符合语境。第四处:不二法门:比喻独一无二的门径。终南捷径:比喻求名利最近便的路。也比喻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语段是说文化产品创作的路径,用“不二法门”符合语境。
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C )
A.擅长用优质的创作表明真实的生活,也代表着“土味文化”开始走向成熟。
B.擅长用优质的创作表达真实的生活,也代表着“土味文化”开始走向成熟。
C.擅长用优质的创作表现真实的生活,这也代表着“土味文化”开始走向成熟。
D.擅长用优质的创作揭示真实的生活,这也代表着“土味文化”开始走向成熟。
【解析】 在本处语段中“表明、表达、揭示”这三个动词与“真实的生活”都不能搭配,“真实的生活”只能是被表现出来的;最后一个分句的主语是“擅长用优质的创作表现真实的生活”,前面分句的主语是“创作者”,前后主语不同,不能省略“这”。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公平地说,那种仅仅出于表现欲而夸夸其谈的人毕竟还不失为天真。今日之聪明人已经不满足于这无利可图的虚荣,他们要大张旗鼓地推销自己,力图卖个好价钱。于是,我们接连看到,靠着以传播媒介的起哄为手段,平庸诗人发誓摘冠诺贝尔的豪言,俗不可耐的小说跃居畅销书目的榜首,尚未开拍的电视剧先声夺人,闹得沸沸扬扬。在这一片叫卖声中,我常常想起甘地的话:“沉默是信奉真理者的精神训练之一”。当然,沉默者未免寂寞。那又有什么?说到底,一切伟大的诞生都是在沉默中孕育的。广告造就不了文豪。哪个自爱并且爱孩子的母亲会在分娩前频频向新闻界展示她的大肚子呢?种种热闹一时的吹捧和喝彩,终是虚声浮名。在万象喧嚣的背后,在一切语言消失之处,隐藏着世界的秘密。世界无边无际,有声的世界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只听见语言不会倾听沉默的人是被声音堵住了耳朵的聋人。( ),如同纪伯伦所说,他们“听见了寂静的歌唱者唱着世纪的歌,吟咏着空间的诗,解释着永恒的秘密”。一个听懂了千古历史和万有存在的沉默的话语的人,他自己一定也是更懂得怎样说话的。
10.下列句子中运用的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的一项是(3分)( A )
A.在这一片叫卖声中,我常常想起甘地的话:“沉默是信奉真理者的精神训练之一”。
B.广告造就不了文豪。哪个自爱并且爱孩子的母亲会在分娩前频频向新闻界展示她的大肚子呢?
C.当然,沉默者未免寂寞。那又有什么?说到底,一切伟大的诞生都是在沉默中孕育的。
D.如同纪伯伦所说,他们“听见了寂静的歌唱者唱着世纪的歌,吟咏着空间的诗,解释着永恒的秘密”。
【解析】 句末的句号应放入引号内。
1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C )
A.靠着以传播媒介的起哄为手段,平庸诗人发出摘冠诺贝尔的豪言
B.靠着传播媒介的起哄,平庸诗人发誓摘冠诺贝尔的豪言
C.靠着传播媒介的起哄,平庸诗人发出摘冠诺贝尔的豪言
D.靠着以传播媒介的起哄为手段,平庸诗人发誓摘冠诺贝尔
【解析】 “靠着以传播媒介的起哄为手段”句式杂糅,排除A、D项。B项“发誓摘冠诺贝尔的豪言”不搭配。
1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B )
A.懂得沉默的价值的人虽然有一双耳朵善于倾听沉默
B.懂得沉默的价值的人却有一双善于倾听沉默的耳朵
C.有一双善于倾听沉默的耳朵的人却懂得沉默的价值
D.有一双耳朵,善于倾听沉默,这种人懂得沉默的价值
【解析】 根据下文,“他们‘听见了……’”,此句后半部分重心应放在耳朵上,排除C、D两项。A项,使用“虽然”一词,与下文衔接不紧密。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13~15题。
中国印章文化源远流长。印章在古代主要用作身份凭证和行使职权的工具。《说文解字》言“印,执政所持信也”,揭示了印章功能的核心——信。“示信”,是印章文化功能最本质之点。秦以前,官、私印都称“玺”,起初作为商业交流货物时的凭证。秦以后,印章范围扩大为证明当权者权益的法物。印章和政治仪礼结下了不解之缘,汉初名臣张良________,解印绶辞归,意味着权力的卸除。
印章的发展史出现过两次高潮,一次在秦汉时期,另一次在明清时期。秦印注重实用,即使是印文、章法,还是外形,都蕴含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明清是印章热的时代,期间名家竞起,流派争衡,印学理论更是________,促成印章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高潮。印章在发展中,出现了丰富的品类,如表字印、室名印、别号印、收藏印、鉴赏印、考订印等,________。印章可分为实用的、非艺术性的印章和艺术性的印章。________,这两部分不是截然分开、互不包容的,而是变动不居、互为转换的。
今天,印章的示信功能已明显削弱,但它的美学系统正在加强甚至扩展。( ),已显露其“出蓝”之势。印章艺术,正以一种中国的语言方式,向世界讲述着文明古国的历史和文化。
1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C )
A.功成身退 层出不穷 俯拾皆是 因而
B.韬光养晦 应接不暇 不一而足 然而
C.功成身退 层出不穷 不一而足 然而
D.韬光养晦 应接不暇 俯拾皆是 因而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及关联词语的能力。第一组:功成身退:大功告成后自行隐退,不再做官或复出。韬光养晦:意为隐藏才能,不使外露。后文有“权力的卸除”,与之相呼应,此处应选“功成身退”。第二组:应接不暇:原形容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后多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应付不过来。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印学理论应该是接连出现的,应选“层出不穷”。第三组:俯拾皆是:意思是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不一而足:同类的事物不止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此处在列举印章丰富的品类之后,应选“不一而足”。第四组:因而:表示因果关系;然而:指从另一方面来说——表示转折关系。因前后分句是转折关系,此处应选“然而”。分析可知,C项词语最恰当。故选C。
1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B )
A.秦印注重实用,无论是印文、章法,还是外形,都蕴含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
B.秦印注重实用,无论是外形,还是印文、章法,都呈现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
C.秦印注重实用,即使是外形,还是印文、章法,都蕴含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
D.秦印注重实用,即使是印文、章法,还是外形,都呈现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
【解析】 从关联词搭配来看,“无论是……还是……都……”为一个整体,排除C、D两项。从语序看,是先“外形”,然后深入到“印文、章法”;从“蕴含”和“呈现”的补语看,“蕴含”搭配“着”,“呈现”搭配“出”为宜。排除A项。分析可知,B项修改的最恰当。故选B。
15.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B )
A.篆刻家、书画家的优秀印作,对秦汉范型来说,篆刻创作、展览、评赛等活动方兴未艾
B.篆刻创作、展览、评赛等活动方兴未艾,篆刻家、书画家的优秀印作,对秦汉范型来说
C.对秦汉范型来说,篆刻创作、展览、评赛等活动方兴未艾,篆刻家、书画家的优秀印作
D.篆刻家、书画家的优秀印作,篆刻创作、展览、评赛等活动方兴未艾,对秦汉范型来说
【解析】 “篆刻创作、展览、评赛等活动方兴未艾”与上文衔接紧密, “篆刻家、书画家的优秀印作”与后文“已显露其‘出蓝’之势”衔接紧密。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历经几百年,秦腔竟然没有被淘汰,被沉沦,__①__。这其实是有解的,其解就在陕西这块土地上。如果你是一个南方人,坐车轰轰隆隆往北走,渡过黄河,进入西岸,八百里秦川大地,原来竟是:一抹黄褐的平原(a)一处一处用木椽夹打成一尺多宽墙的土屋,粗笨而庄重;冲天而起的白杨、苦楝、紫槐,枝干粗壮如桶(b)叶却小似铜钱,迎风正反翻覆……你立即就明白了:这里的地理构造竟与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的一统(c)__②__,活脱脱的一群秦始皇兵马俑的复出:高个,浓眉,眼和眼间隔略远,手和脚一样粗大,上身又稍稍见长于下身。当他们背着沉重的三角形状的犁铧,赶着山包一样团块组合式的秦川公牛,端着脑袋般大小的耀州瓷碗,蹲在立的卧的石磙子碌碡上吃着牛肉泡馍,你不禁又要改变起世界观了:啊,这是块多么空旷而实在的土地,在这块土地摸爬滚打的人群是多么(d)二愣(e)的民众!那晚霞烧起的黄昏里,落日在地平线上欲去不去的痛苦的妊娠,高音喇叭里传播的秦腔互相交织,冲撞,这秦腔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啊!于此,你不渐渐感觉到了南方戏剧的秀而无骨吗?不深深地懂得秦腔为什么形成和存在而占却时间、空间的位置吗?
16.文中括号处的标点符号,填写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
1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若改成“人们渐渐感觉到了南方戏剧的秀而无骨,也深深地懂得秦腔为什么形成和存在而占却时间、空间的位置”,其表达效果不如原文,为什么?(4分)
答:示例:①原文使用反问语气,能够增强语言气势和文章感染力,表明结论确定无疑;②原文运用第二人称,既与上文中的“你”相照应,又能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答:示例:①这使多少人在大惑而不得其解_②再去接触一下秦人吧(每写出一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
a
b
c
d
e
A
;
,
!
“
”
B
,
,
。
——
——
C
;
、
。
“
”
D
,
、
!
——
——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巩固练习考点04语段综合突破(含解析),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读懂语段,整体感知,讲求策略,先易后难,抓住关键,认真辨析,答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项复习——语段(准确、鲜明、生动)含解析,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基础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下面哪项推断是正确的,有些深圳人不爱吃辣椒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项复习——压缩语段(含解析),共31页。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