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高考生物(2011~2020)真题专项练习 专题10 种群和群落及生态系统 (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高考生物(2011~2020)真题专项练习   专题10 种群和群落及生态系统  (解析版)01
    高考生物(2011~2020)真题专项练习   专题10 种群和群落及生态系统  (解析版)02
    高考生物(2011~2020)真题专项练习   专题10 种群和群落及生态系统  (解析版)03
    还剩6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考生物(2011~2020)真题专项练习 专题10 种群和群落及生态系统 (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2011~2020)真题专项练习 专题10 种群和群落及生态系统 (解析版),共69页。

    专题10 种群和群落及生态系统
    【2020年】
    1.(2020·课标Ⅰ)土壤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关于土壤小动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调查身体微小、活动力强的小动物数量常用标志重捕法
    B.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高,则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
    C. 土壤小动物的代谢活动会影响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植物生长
    D. 土壤小动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答案】A
    【解析】物种丰富度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调查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的小动物数量常用取样器取样法,A错误;物种丰富度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高,说明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B正确;一些土壤小动物可以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增加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C正确;土壤小动物可以通过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进入大气中,可以参与碳循环,D正确。故选A。
    2.(2020·课标Ⅱ)河水携带泥沙流入大海时,泥沙会在入海口淤积形成三角洲。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3种植物群落类型:①以芦苇为主的植物群落(生长在淡水环境中),②以赤碱蓬为主的植物群落(生长在海水环境中),③草甸植物群落(生长在陆地环境中)。该三角洲上的植物群落是通过群落演替形成的,演替的顺序是( )
    A. ②①③
    B ③②①
    C. ①③②
    D. ③①②
    【答案】A
    【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该处形成三角洲的过程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由于入海口的海水环境,最先形成的群落应是②以碱蓬为主的植物群落,随着河水(淡水)的不断冲刷,此处环境中水中的盐浓度会逐渐下降,植物群落便逐渐演替为①以芦苇为主的植物群落,由于河水中带有泥沙,三角洲处的陆地面积也会有一定的增大,因此会逐渐演替为草甸植物群落,则演替顺序为②①③,A正确。故选A。
    3.(2020·新课标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包括碳循环和氮循环等过程。下列有关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消费者没有参与碳循环的过程
    B. 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
    C. 土壤中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
    D. 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O2形式循环
    【答案】A
    【解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消费者能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中的碳转化为无机物CO2,释放到无机环境中,参与了碳循环,A错误;生产者的光合作用能将无机环境中的无机碳转化为含碳有机物,是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重要途径,因此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B正确;土壤中的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能将有机物中的碳转化为无机物释放到无机环境中,是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重要过程,C正确;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的传递形式是含碳有机物,D正确。故选A。
    4.(2020·山东卷)为研究甲、乙两种藻的竞争关系,在相同条件下对二者进行混合培养和单独培养,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数量约为1.0×106 个时种群增长最快
    B. 混合培养时,种间竞争是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在10~12天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
    C. 单独培养时乙藻种群数量呈“S" 型增长
    D. 混合培养对乙藻的影响较大
    【答案】B
    【解析】从图中看出,单独培养甲和乙种群都呈“S”型增长,在混合培养后,乙藻数量降低直至0,甲藻数量增加,说明甲和乙之间是竞争关系。单独培养时,甲藻的K值约为2.0×106个,所以种群增长最快的是K/2时,约为1.0×106个,A正确;10-12天乙藻种群数量接近0,所以竞争强度低,此时甲藻数量增长缓慢的原因是培养液和空间有限,B错误;由于空间和资源有限,所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C正确;据图可知:混合培养时,乙藻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导致灭绝,D正确。故选B。
    5.(2020·山东卷)在互花米草入侵地栽种外来植物无瓣海桑,因无瓣海桑生长快,能迅速长成高大植株形成荫藏环境,使互花米草因缺乏光照而减少。与本地植物幼苗相比,无瓣海桑幼苗在荫蔽环境中成活率低,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促进了本地植物群落的恢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在互花米草相对集中的区域选取样方以估算其在入侵地的种群密度
    B. 由互花米草占优势转变为本地植物占优势的过程不属于群落演替
    C. 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的过程中,无瓣海桑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D. 应用外来植物治理入侵植物的过程中,需警惕外来植物潜在的入侵性
    【答案】AB
    【解析】在利用样方法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A错误;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由互花米草占优势,转变为本地植物占优势的过程属于群落演替,B错误;由题干信息“无瓣海桑幼苗在隐蔽环境中成活率低。”可知逐渐被本地植物代替的过程中,无瓣海桑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C正确;应用外来植物治理入侵植物的过程中,需警惕外来植物没有天敌抑制其快速繁殖,导致本地物种缺乏资源而灭绝,D正确。故选AB。
    6.(2020·天津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小题。
    甜瓣子是豆瓣酱的重要成分,风味受蚕豆蛋白分解产生的氨基酸影响,也受发酵过程中不同微生物的多种代谢产物影响。其生产工艺如下图所示。

    某研究团队对加盐水后的发酵阶段的传统工艺(盐度15%,温度37 ℃,发酵30天)进行了改良,改良后甜瓣子风味得以提升。新工艺参数如下表所示。
    时期
    时段(天)
    盐度(%)
    温度(℃)
    前期
    0~12
    6
    12
    中期
    12~16
    6
    37
    后期
    16~30
    15
    37
    两种工艺的结果比较见下图。

    下列对实验结果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新工艺中期活霉菌总数下降由温度升高导致
    B. 新工艺后期活细菌总数下降由温度、盐度均升高导致
    C. 新工艺中期氨基酸产生速率较前期末加快,是因为温度升高提高了蛋白酶活性
    D. 新工艺中甜瓣子风味提升,与前、中期活微生物总数高和氨基酸终产量高均有关
    【答案】B
    【解析】分析新工艺的参数和结果,从前期到中期,盐度不变,温度升高,活霉菌总数下降,说明中期活霉菌总数下降是由温度升高导致,A正确;新工艺从中期到后期,盐度升高,温度不变,活细菌总数下降,说明活细菌总数下降是由盐度升高导致的,B错误;新工艺从前期到中期,盐度不变,温度升高,因此,中期氨基酸产生速率较前期末加快是由于温度升高提高了蛋白酶的活性,C正确;比较两种工艺的结果,新工艺前、中期活微生物总数和氨基酸终产量都比传统工艺高,因此,新工艺中甜瓣子风味有所提升,D正确。
    故选B。
    7.(2020·天津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小题。
    在应用基因工程改变生物遗传特性,进而利用种间关系进行生物防治方面,中国科学家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
    资料一:人类使用化学农药防治害虫,致使环境不断恶化。王成树等从黄肥尾蝎中克隆出一种神经毒素基因AalT,将其导入能寄生在许多害虫体内的绿僵菌中,增强绿僵菌致死害虫的效应,可有效控制虫害大规模爆发。
    资料二:小麦赤霉病是世界范围内极具毁灭性的农业真菌病害。王宏伟、孔令让等从长穗偃麦草中克隆出抗赤霉病主效基因Fhb7。将Fhb7导入小麦,其表达产物可减轻赤霉菌对小麦的感染,从而避免小麦赤霉病大规模爆发。
    资料三:疟疾由受疟原虫感染的雌按蚊通过叮咬在人群中传播。王四宝等从几种微生物中克隆出5种不同抗疟机制的基因,将它们导入按蚊的肠道共生菌AS1中。在按蚊肠道内,AS1工程菌分泌的基因表达产物可杀灭疟原虫。因AS1可在按蚊亲代和子代种群中扩散,所以在含AS1工程菌按蚊的群落中,疟疾传播一般可被阻断。
    目的基因是基因工程的关键要素。关于上述资料中涉及的目的基因,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来源:必须从动物、植物或微生物的基因组文库中直接获取
    B. 作用:上述基因表达产物一定影响防治对象的生长或存活
    C. 转化:均可采用农杆菌转化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D. 应用:只有将目的基因导入防治对象才能达到生物防治目的
    【答案】B
    【解析】目的基因可以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或是人工合成,A错误;资料一中神经毒素基因AalT导入绿僵菌中可以增强绿僵菌致死害虫的效应,资料二中Fhb7基因导入小麦,其表达产物可减轻赤霉菌对小麦的感染,资料三,将5种不同抗疟机制的基因导入按蚊的肠道共生菌AS1中,AS1工程菌分泌的基因表达产物可杀灭疟原虫,因此上述基因表达产物一定影响防治对象的生长或存活,B正确;基因AalT导入绿僵菌中可用感受态细胞法,Fhb7基因导入小麦可用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5种不同抗疟机制的基因导入按蚊的肠道共生菌AS1中可用感受态细胞法,C错误;要想达到生物防治的目的不一定要将目的基因导入防治对象,如资料一,可将目的基因导入能寄生在多种害虫体内的绿僵菌中,如资料三,可将目的基因导入按蚊的肠道共生菌AS1中,这种方法同样可以达到生物防治的目的,D错误。故选B。
    8.(2020·浙江卷)下列关于营养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营养级的位置越高,归属于这个营养级的能量通常越多
    B. 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绿色植物都属于生产者营养级
    C. 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同种生物的总和
    D. 食物链中的各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是相同的
    【答案】B
    【解析】由于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每传递一次损失一大半,从一个营养级传到下一个营养级的效率只有约10%,所以营养级的位置越高,归属于这个营养级的能量通常越少,A错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绿色植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所以属于生产者营养级,B正确;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生物,C错误;能量从植物到植食动物或从植食动物到肉食动物的传递效率一般只有约10%,不同食物链中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不一定相同, 即使在同一条食物链中, 不同的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也不一定相同,D错误。故选B。
    9.(2020·浙江卷)下列关于某种昆虫种群存活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存活曲线的横坐标表示该昆虫种群的年龄
    B. 绘制种群存活曲线至少需要观察记录100个个体
    C. 必须从不同年龄组中选取相同比例的观察记录个体
    D. 当所有被选取的个体达到平均寿命后停止观察记录
    【答案】A
    【解析】存活曲线二维平面图的横坐标是年龄,自左至右年龄増加,纵坐标是存活个体数的对数值,自上而下逐渐减少,A正确;绘制种群存活曲线从至少观察1000个新孵化幼虫或新出生个体开始,跟踪记录每个个体的死亡年龄,直至全部个体死亡为止,B错误;从新孵化幼虫或新出生个体开始,跟踪记录每个个体的死亡年龄,直至全部个体死亡为止,而不是选取不同年龄组中选取相同比例的观察记录个体,C错误;跟踪记录每个个体的死亡年龄,直至全部个体死亡为止,不是达到平均寿命后即停止,D错误。故选A。
    10. (2020·江苏卷)“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些诗句描绘了荷塘的生动景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荷塘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
    B. 采用五点取样法能精确调查荷塘中蜻蜓目昆虫的种类数
    C. 挺水的莲、浮水的睡莲及沉水的水草体现出群落的垂直结构
    D. 影响荷塘中“鸥鹭”等鸟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和人类活动
    【答案】C
    【解析】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应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错误;五点取样法只能估算生物种类数,B错误;挺水的莲、浮水的睡莲和沉水水草体现了池塘群落的垂直结构,C正确;影响荷塘中“鸥鹭”等鸟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食物和栖息空间,D错误。故选C。
    11.(2020·江苏卷)蚯蚓分解处理技术可实现固体废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下图为某农业生态系统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生态系统中的蚯蚓和各种微生物均属于分解者
    B. 该生态工程设计突出体现了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
    C. 农作物、果树等植物获取的物质和能量主要来自有机肥
    D. 影响蚯蚓分解处理效率的因素有温度、含水量等
    【答案】BD
    【解析】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不一定是分解者,如硝化细菌为生产者,A错误;该生态系统中,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体现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B正确;植物获得的能量来自太阳光能,C错误;分析图示可知,影响蚯蚓分解处理效率的因素有温度和含水量等,D正确。故选BD。
    【2019年】
    1.(2019全国卷Ⅰ·6)某实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物)作为材料来探究不同条件下种群增长的特点,设计了三个实验组,每组接种相同数量的细菌甲后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定时更新培养基,三组的更新时间间隔分别为3 h、10 h、23 h,得到a、b、c三条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细菌甲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B.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
    C.在培养到23 h之前,a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
    D.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 h时,种群增长不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
    【答案】D
    【解析】细菌甲是异养生物,通过分解培养基中的有机物获得无机物,给自身提供养分,A正确;更换培养基,为细菌提供了新的营养物质并除去了代谢废物,因此,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B正确;根据题图可知,在23 h前,a组细菌甲的生长曲线呈现J型增长,说明a组培养基中资源和空间充足,C正确;由题图曲线可知,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 h时,种群在早期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D错误。故选D。
    2.(2019全国卷II·6)如果食物链上各营养级均以生物个体的数量来表示,并以食物链起点的生物个体数作层来绘制数量金字塔,则只有两个营养级的夏季草原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牧草,第二营养级是羊)和森林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乔木,第二营养级是昆虫)数量金字塔的形状最可能是
    A.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
    B.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
    C.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
    D.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
    【答案】A
    【解析】如果食物链上各营养级均以生物个体的数量来表示,并以食物链起点的生物个体数作底层来绘制数量金字塔,则可能出现正金字塔形,也可能出现倒金字塔形。只有两个营养级的夏季草原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牧草,第二营养级是羊),则牧草的数量比羊多,绘制的数量金字塔为正金字塔形;森林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乔木,第二营养级是昆虫),一棵树上可以有很多昆虫,因此,昆虫的数目比乔木的数量多,绘制的数量金字塔为倒金字塔形。综上分析,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A 正确,B、C、D均错误。
    3.(2019北京卷·5)为减少某自然水体中N、P含量过高给水生生态系统带来的不良影响,环保工作者拟利用当地原有水生植物净化水体。选择其中3种植物分别置于试验池中,90天后测定它们吸收N、P的量,结果见下表。
    植物种类
    单位水体面积N吸收量(g/m2)
    单位水体面积P吸收量(g/m2)
    浮水植物a
    22.30
    1.70
    浮水植物b
    8.51
    0.72
    沉水植物c
    14.61
    2.22
    结合表中数据,为达到降低该自然水体中N、P的最佳效果,推断应投放的两种植物及对该水体的生态影响是
    A.植物a和b,群落的水平结构将保持不变
    B.植物a和b,导致该水体中的食物链缩短
    C.植物a和c,这两种植物种群密度会增加
    D.植物a和c,群落中能量流动方向将改变
    【答案】C
    【解析】三种浮游植物中,a对N的吸收量最大,c对P的吸收量最大,故为达到降低自然水体中的N、P的最佳效果,应该投放植物a和c,投放后会增加生物的种类和食物链的数目,这两种植物吸收N、P其种群密度会增大,但不会改变群落中能量流动的方向。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因此,本题答案选C。
    4.(2019天津卷·5)多数植物遭到昆虫蚕食时会分泌茉莉酸,启动抗虫反应,如分泌杀虫物质、产生吸引昆虫天敌的挥发物质等。烟粉虱能合成Bt56蛋白。该蛋白会随烟粉虱唾液进入植物,抑制茉莉酸启动的抗虫反应,使烟粉虱数量迅速增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产生挥发物质吸引昆虫天敌体现了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的功能
    B.植食性昆虫以植物为食和植物抗虫反应是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
    C.Bt56基因表达被抑制的烟粉虱在寄主植物上的数量增长比未被抑制的对照组快
    D.开发能水解Bt56蛋白的转基因植物可为控制烟粉虱提供防治措施
    【答案】C
    【解析】植物产生挥发性物质,如吸引昆虫天敌的挥发性物质,可以吸引天敌捕食昆虫,这体现了化学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的功能,A正确;由于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因此,植食性昆虫以植物为食和植物抗虫反应是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B正确;Bt56蛋白随烟粉虱唾液进入植物,抑制茉莉酸启动的抗虫反应,使烟粉虱数量迅速增长,若Bt56基因表达被抑制的烟粉虱在寄主植物上的数量增长会减少,而Bt56基因表达未被抑制的烟粉虱在寄主植物上的数量会增加,C错误;开发能水解Bt56蛋白的转基因植物能够抑制烟粉虱的数量增长,为控制烟粉虱提供防治措施,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C。
    5.(2019江苏卷·6)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
    B.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
    C.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得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
    D.两只雄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行为信息能够影响种间关系
    【答案】A
    【解析】种群是生物进化与繁殖的基本单位,自然状态下由于存在突变与基因重组,因此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A正确;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后原来的生存环境没有被完全破坏,因此其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错误;习性相近的物种的生活区域在一定范围内重叠的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但超过一定范围,会影响资源的再生能力,C错误;两只雄性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的作用,D错误。
    6.(2019江苏卷·14)如图是一种酵母通气培养的生长曲线,a、b是相同培养条件下两批次培养的结果,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A.a批次中可能有大量细菌污染
    B.b批次的接种量可能高于a批次
    C.t1时两批次都会产生较多的乙醇
    D.t2时两批次发酵液中营养物质剩余量相同
    【答案】B
    【解析】a批次若有大量细菌污染,则K值会下降,与题图不符,A错误;b先达到K值,可能是接种量高于a,B正确;图中曲线是在通气的条件下绘制,t1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说明此时氧气充足,酒精发酵需要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故此时产生的酒精很少或几乎没有,C错误;t2时,a、b均达到K值,但由于b条件下酵母菌数量首先达到K值,故消耗的营养物质较多,则营养物质的剩余量相对较少,D错误。故选B。
    7.(2019江苏卷·15)我国生物多样性较低的西部沙漠地区生长着一种叶退化的药用植物锁阳,该植物依附在另一种植物小果白刺的根部生长,从其根部获取营养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锁阳与小果白刺的种间关系为捕食
    B.该地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恢复力稳定性较高
    C.种植小果白刺等沙生植物固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锁阳因长期干早定向产生了适应环境的突变,并被保留下来
    【答案】C
    【解析】锁阳叶退化,从小果白刺的根部获取营养物质,故二者为寄生关系,A错误;西北沙漠的生物多样性较低,故自我调节能力较差,由于环境恶劣,恢复力稳定性也较低,B错误;沙生植物可以防风固沙,维持生态平衡,属于间接价值,C正确;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D错误。故选C。
    8.(2019江苏卷·24)下图为一富营养化河流生态修复工程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曝气可增加厌氧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能力
    B.吸附基质增加了微生物附着的表面积,提高了净化效果
    C.植物浮床有吸收水体氮、磷的能力,可减少富营养化
    D.增加水体透明度,恢复水草生长是该修复工程的目标之一
    【答案】BCD
    【解析】曝气可增加溶氧量,进而降低厌氧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能力,A错误;吸附基质增加了微生物附着的面积,有利于微生物的生理活动,可促进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因此能够提高净化效果,B正确;借助植物浮床,可使植物庞大的根系透过小孔牢牢的固定在水体中,植物的根系从水体中吸收氮、磷等物质,可减少水体富营养化,增加水体透明度,恢复水生植物生长,从而起到了改善和净化水质的效果,可见,增加水体透明度,恢复水草生长是该修复过程的目标之一,C、D正确。
    9.(2019浙江4月选考·1)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A.臭氧层能降低太空紫外线对生物的伤害
    B.人类活动对大量野生生物的灭绝没有影响
    C.限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量是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
    D.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使二氧化碳的全球平衡受到严重干扰
    【答案】B
    【解析】臭氧层能吸收对人体和生物有致癌和杀伤作用的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从而保护人类和其他生物免受短波辐射的伤害,A选项正确;人类活动曾造成大量野生生物灭绝,B选项错误;酸雨是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所产生的硫和氮的氧化物,与大气中的水结合而形成的酸性产物,故限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量是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C选项正确;自工业革命后,主要由于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致使二氧化碳的全球平衡受到了严重干扰,D选项正确。故错误的选项选择B。
    10.(2019浙江4月选考·3)细胞学说认为:所有的生物都是由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的;细胞是所有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的单位;所有的细胞必定是由已存在的细胞产生的。据此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具有多样性
    B.生物具有遗传性
    C.生物能定向变异
    D.生物具有统一性
    【答案】C
    【解析】不同的生物组成所需的细胞数量和种类均不同,故生物具有多样性,A选项正确;在个体发育中,一定的基因在一定的条件下,控制着一定的代谢过程,从而体现了一定的遗传特性和特征,故生物具有遗传性,B选项正确;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C选项错误;生物界共用一套遗传密码,故生物具有统一性,D选项正确。故错误的选项选择C。
    11.(2019浙江4月选考·6)下列群落中,其植物能通过植株间隔和根系分布以最大限度减少竞争和充分利用水分的是
    A.荒漠
    B.苔原
    C.草原
    D.森林
    【答案】A
    【解析】荒漠群落每年降雨量不足150mm,水分蒸发量是降水量的7~50倍,沙漠中的优势植物的间隔和根系分布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竞争和充分利用水分;苔原的气候严寒,植被结构简单、种类稀少、生长缓慢,只有那些能忍受强风吹袭的植物才能存活;草原的气候特征是每年的降雨量在250~800mm;北半球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北方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和热带雨林,森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最高,竞争最激烈;故A选项符合题意,B、C、D选项错误。
    12.(2019浙江4月选考·12)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数量在K/2时增长最快
    B.同一群落各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相同的
    C.环境容纳量会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D.环境容纳量是种群数量在生存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
    【答案】B
    【解析】在实际环境中,种群的增长呈逻辑斯谛增长,种群数量在K/2时增长最快,A选项正确;同一群落内,不同物种在同一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是不同的,B选项错误;环境容纳量会受到环境的影响,随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C选项正确;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故环境容纳量是种群数量在生存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D选项正确。
    13.(2019全国卷Ⅰ·31)
    某果园中存在A、B两种果树害虫,果园中的鸟(C)可以捕食这两种害虫;使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Y诱杀B可减轻B的危害。回答下列问题。
    (1)果园中包含害虫A的一条食物链是_________________。该食物链的第三营养级是_____________。
    (2)A和B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种间竞争通常是指_________________。
    (3)性引诱剂Y传递给害虫B的信息属于_________________。使用性引诱剂Y可以诱杀B的雄性个体,从而破坏B种群的_________________,导致_________________降低,从而减轻B的危害。
    【答案】(1)果树→A→C C
    (2)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相同的资源和空间而表现出来的相互抑制现象
    (3)化学信息 性别比例 种群密度
    【解析】
    (1)由题意可知,害虫A是果园害虫,故与果树之间为捕食关系,又因为鸟C与害虫是捕食关系,故包含害虫A的一条食物链为:果树→害虫A→鸟C。其中鸟C是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
    (2)竞争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相同的资源和空间而表现出来的相互抑制的现象,如害虫A、B均以果树为食,二者之间为竞争关系。
    (3)性引诱剂Y是人工合成的,类似于害虫分泌的性引诱剂,即以虫治虫,属于生物防治,其传递给害虫的信息为化学信息。Y可以诱杀害虫B中的雄性个体,破坏B的性别比例,降低其出生率,进而降低B的种群密度,减轻其危害。
    14.(2019全国卷II·31)回答下列与生态系统相关的问题。
    (1)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能量来自于_________,生产者的能量可以直接流向_______(答出2点即可)。
    (2)通常,对于一个水生生态系统来说,可根据水体中含氧量的变化计算出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的总初级生产量(生产者所制造的有机物总量)。若要测定某一水生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的总初级生产量,可在该水生生态系统中的某一水深处取水样,将水样分成三等份,一份直接测定O2含量(A);另两份分别装入不透光(甲)和透光(乙)的两个玻璃瓶中,密闭后放回取样处,若干小时后测定甲瓶中的O2含量(B)和乙瓶中的O2含量(C)。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在甲、乙瓶中生产者呼吸作用相同且瓶中只有生产者的条件下,本实验中C与A的差值表示这段时间内_____________;C与B的差值表示这段时间内_____________;A与B的差值表示这段时间内_________。
    【答案】(1)太阳能 初级消费者、分解者
    (2)生产者净光合作用的放氧量 生产者光合作用的总放氧量 生产者呼吸作用的耗氧量
    【解析】
    (1)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能量来自于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生产者的能量可以直接随着初级消费者的摄食作用而流入初级消费者,也可以随残枝败叶流向分解者。
    (2)依题意可知:甲、乙两瓶中只有生产者,A值表示甲、乙两瓶中水样的初始O2含量;甲瓶O2含量的变化反映的是呼吸作用耗氧量,因此B=A-呼吸作用耗氧量;乙瓶O2含量变化反映的是净光合作用放氧量,所以C=A+光合作用总放氧量-呼吸作用耗氧量。综上分析,本实验中,C-A=光合作用总放氧量-呼吸作用耗氧量=净光合作用的放氧量,即 C与A的差值表示这段时间内生产者净光合作用的放氧量;C-B=光合作用总放氧量,即 C与B的差值表示这段时间内生产者的光合作用的总放氧量;A-B=呼吸作用耗氧量,即 A与B的差值表示这段时间内生产者的呼吸作用耗氧量。
    15.(2019全国卷III·31)回答下列与种群数量有关的问题。
    (1)将某种单细胞菌接种到装有10 mL液体培养基(培养基M)的试管中,培养并定时取样进行计数。计数后发现,试管中该种菌的总数达到a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由此可知,该种群增长曲线为_________型,且种群数量为时_________,种群增长最快。
    (2)若将该种菌接种在5 mL培养基M中,培养条件同上,则与上述实验结果相比,该种菌的环境容纳量(K值)_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若在5 mL培养基M中接种该菌的量增加一倍,则与增加前相比,K值_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原因是_________。
    【答案】(1)S a/2
    (2)减小 不变 K值是由环境资源量决定的,与接种量无关
    【解析】
    (1)J型曲线中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没有峰值。S型曲线中,由于环境阻力(培养液有限、试管体积有限),种群数量先增加后不变,该单细胞菌数量达到a不变,即为K值,故该种群的增长曲线为S型,种群数量为K/2即a/2时,增长速率最快;达到K值时,增长速率为0。
    (2)若把上述单细胞菌接种到含5mL培养基的试管中,由于培养液减少,营养物质减少,故该菌的K值会出现下降。若该菌的接种量增大一倍,则会较快达到K值,但由于培养液量不变,K值是由环境资源量决定的,与接种量无关,故K值不变。
    16.(2019天津卷·7)在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中温带半干旱区,当农田连续耕作六年后,农作物产量往往下降,弃耕后土地易沙化。对三片弃耕土地分别采取围封禁牧、人工种植灌木或乔木等恢复措施,灌木、乔木成活后该地自然恢复。十五年后进行调查,结果见下表。

    *多样性指数综合反映丰富度和均匀度
    据表回答:
    (1)土壤含水量增加最明显的是 样地。土壤全氮增加最明显的是 样地,这是该样地内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相互作用的结果,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为 。
    (2)三种恢复措施均可改良土壤,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3)在半干旱地区,节肢动物是物种最丰富和数量最多的类群,在食物网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多样性一定程度上可反映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从生物多样性角度分析,三种恢复措施中更适宜于中温带半干旱区的是 。
    (4)在中温带半干旱区,草原生态系统比农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更 。
    【答案】(1)人工乔木林 人工灌木林 互利共生
    (2)间接
    (3)围封禁牧
    (4)强
    【解析】
    (1)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可知,土壤含水量增加最明显是人工乔木林样地。土壤全氮增加量最明显的是人工灌木林,豆科植物中的根瘤菌具有固氮作用,能够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能吸收的含氮养料,豆科植物供给根瘤菌有机养料,即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它们的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
    (2)生物多样性能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的价值属于间接价值,三种恢复措施均可改良土壤,这体现了其生态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3)通过题意分析可知,节肢动物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在三种恢复措施中禁牧草地的节肢动物多样性指数(可反映丰富度和均匀度)最高,且节肢动物个体数较多,因此更适宜于中温带半干旱区的是围封禁牧措施。
    (4)草原生态系统比农田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更高,营养结构更复杂,因此其自我调节能力更强。
    17.(2019江苏卷·26)图1是某生态系统部分生物关系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最基本的生物成分是_________。图1由乔木、草本植物、蝗虫、蜘蛛和杂食性鸟构成的食物网中,杂食性鸟分别处于第__________营养级。
    (2)从图1所示的营养关系分析,属于分解者的有__________。有机碎屑被彻底分解产生的_________(至少写出两类)等供生态系统循环利用。
    (3)由于乔木的遮挡程度不同,导致了不同区域地表的草本植物、真菌等生物种类和数量有一定差异,地表生物的这种区域差异分布体现了群落具有__________结构。
    (4)下列属于该区域东亚飞蝗种群基本特征的有__________(填序号)。
    ①空间分布 ②迁入率 ③互利共生
    ④物种丰富度 ⑤种群密度
    (5)图2是图1生态系统中某两个营养级(甲、乙)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a~e表示能量值。乙粪便中食物残渣的能量包含在_________________(填图2中字母)中,乙用于生长、发育及繁殖的能量值可表示为__________(用图2中字母和计算符号表示)。

    【答案】(1)生产者 二、三、四
    (2)大型真菌、跳虫 无机盐、CO2、H2O
    (3)水平 (4)①②⑤
    (5)c a-b
    【解析】
    (1)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生产者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太阳能变成化学能从而可以被生物所利用,因此生产者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杂食性鸟以草本植物等生产者为食处于第二营养级,以蝗虫为食处于第三营养级,以蜘蛛为食处于第四营养级。
    (2)生态系统的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图1中的大型真菌和跳虫属于分解者,它们可以将有机碎屑分解成CO2、H2O和无机盐被生产者重新利用。
    (3)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因素,不同地段上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乔木的遮挡程度不同,造成了光照强度的不同,使不同地段上分布的生物种类和数量有一定差异,体现了群落具有水平结构。
    (4)种群特征包括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种群的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种群的空间特征即种群的空间分布,包括均匀分布、集群分布、随机分布。因此①②⑤属于东亚飞蝗种群的基本特征,而③④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5)乙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乙的摄入量,但是为乙没有消化、吸收的能量,因此不是乙的同化量而是甲同化的能量中流向分解者的一部分,故乙粪便中食物残渣的能量包含在c中。乙同化的能量一部分用于呼吸消耗,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图中a为乙的同化量,b为乙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所以乙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为a-b。
    18.(2019浙江4月选考·29)药物A由于某种原因随着污水进入并影响湖泊生态系统。该过程的部分示意图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在食鱼鸟类体内检测到较高浓度的药物A,该药物会使鸟类产生不良反应,这种现象属于______。生物残体、粪便等主要在湖泊的______层被分解者分解。
    (2)若含药物A的污水大量流入该湖泊,使某些藻类种群大暴发,造成水体的______现象,会导致鱼类大量死亡,并可能由于______作用使该生态系统远离稳态。
    (3)若药物A只是抑制某种雌鱼的生殖能力,导致出生率降低,则该鱼类种群的______将下降,最终导致种群密度下降。
    (4)若对该湖泊进行污水处理使其净化,则水体中鱼类种群数量将以______增长方式恢复。
    【答案】 (1)生物放大 底泥
    (2)富营养化 正反馈
    (3)自然增长率
    (4)逻辑斯谛(或S形)
    【解析】
    (1)药物A投放入湖泊水体中沿食物链逐级积累和浓缩集中到食鱼鸟类体内,使鸟类产生不良反应,这种现象称为生物放大;水生群落中存在分层,动植物残体的腐败和分解过程主要发生在底泥层;
    (2)藻类种群大爆发会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藻类种群爆发,与鱼类争夺氧气,导致鱼类大量死亡,导致进一步恶化,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的作用为正反馈;
    (3)鱼类种群的出生率下降,会导致种群的自然增长率下降,最终导致种群密度下降;
    (4)在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增长方式为逻辑斯谛增长。
    【2018年】
    1.(2018海南卷,22)在一个群落中,当甲、乙两个种群利用同一有限的资源时,种群间通常会发生(  )
    A.捕食 B.竞争 C.寄生 D.互利共生
    【答案】B
    【解析】在一个群落中,当甲、乙两个种群利用同一有限的资源时,两者构成竞争关系,B正确。
    2.(2018江苏卷,13)下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
    C.阶段Ⅰ与阶段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
    D.阶段Ⅲ沙丘上的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含义、过程以及种类。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错误;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的垂直结构不明显,B错误;阶段Ⅰ到阶段Ⅱ发生的演替是优势取代,不是完全取代,所以阶段Ⅰ与阶段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不完全相同,C错误;阶段Ⅲ为森林阶段,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D正确。
    3.(2018江苏卷,19)由于农田的存在,某种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人工生态通道可以起到将森林斑块彼此连接起来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农田的存在,增加了松鼠的活动空间
    B.生态通道有利于保护该种松鼠遗传多样性
    C.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生殖隔离
    D.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的种群密度相同
    【答案】B
    【解析】松鼠适宜生存的环境是森林,因此农田的存在不利于松鼠的活动,缩小了其活动空间,A错误;生态通道有利于松鼠从农田进入适宜其生存的森林中去,因此利于保护该种松鼠的遗传多样性,B正确;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地理隔离,C错误;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的种群密度不一定相同,D错误。
    4.(2018海南卷,25)将相等数量的硝化细菌和大肠杆菌分别接种到含铵盐的无机盐培养液中,在适宜温度下振荡培养。若用虚线表示大肠杆菌的生长趋势,实线表示硝化细菌的生长趋势,则下图中能正确表示两种菌体生长趋势的是(  )

    【答案】C
    【解析】大肠杆菌为异养生物,在含铵盐的无机盐培养液中无法生存,硝化细菌为自养生物,可利用培养液中的铵盐合成有机物,呈“S”型增长,C正确。
    5.(2018全国Ⅰ卷,5)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
    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
    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
    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答案】D
    【解析】本题围绕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重点考查种群数量变化过程中种群密度的变化以及对该种群数量的影响。种群的S型增长条件是资源和环境等条件有限,因此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A正确;老鼠的繁殖力强,但是也受到空间大小的限制,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导致个体之间的斗争加剧,因此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种群密度制约,B正确;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密度大的,种内竞争较大,增长量相对较小,密度小的,种内竞争相对较小,增长量相对较大,导致产量最终可能相同,C正确;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密度达到最大,个体之间的斗争最强,种群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也越强,D错误。
    6.(2018全国Ⅲ卷,6)某同学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对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进行调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趋光性昆虫是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
    B.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
    C.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
    D.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信息传递功能,种群和群落的有关知识。趋光性昆虫以植物为食,属于生态系统的消费者,A正确;黑光灯是一种特制的气体放电灯,它发出330-400nm的紫外光波,故黒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是通过紫外光传递的,属于物理信息,B错误;黑光灯诱捕的方法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是一种根据昆虫趋光特点检测相对密度的方法,C正确;黑光灯能诱捕多种趋光性昆虫,从而可以统计一定范围内趋光性昆虫的种类,D正确,所以选B。
    7.(2018浙江卷,4)影响水生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
    A.温度 B.氧气的垂直分布
    C.光的穿透性 D.大气中颗粒物含量
    【答案】D
    【解析】随着水深的增加,溶氧量逐渐减少,光照强度逐渐减弱,水温也会略有下降,这些都会对水生生物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水生群落的垂直分层,A、B、C均错误;大气中颗粒物含量,不会对水生生物产生影响,所以不会影响水生群落的垂直分层,D正确。
    8.(2018浙江卷,18)在对某自然保护区内甲、乙两个不同物种的种群数最进行了调查之后,又开展了连续4年的跟踪调查,计算其L值(L=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来种群个体数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这4年调查期间的种群致最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第1年末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度不一定相等
    B.第2年来乙种群数最不一定大于甲
    C.第3年来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
    D.这4年中甲种群每年增加的数量是相等的
    【答案】D
    【解析】已知L值=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来种群个体数量。种群增长速率是指种群数量在单位时间内的改变数量,第1年末甲种群的L值约为1,说明其种群数量基本不变,而乙种群的L值等于1.5,说明其种群数量在增加,因此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度不一定相等,A正确;第2年末甲种群的L值小于乙种群,但第2年来乙种群数量不一定大于甲,B正确;只要是L值大于1.0,种群的数量就在增加,据此分析图示可知:第3年来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C正确;这4年中,甲种群的L值均为1.5,说明甲种群的数量逐年增加,但每年增加的数量不相等,D错误。
    9.(2018海南卷,19)某同学将一面镜子竖立在一棵树旁,该树上的一只小鸟飞到镜前,对着镜子中的“小鸟”愤怒地啄击扑打。下列关于该事件中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小鸟啄击扑打的动作本身是一种行为信息
    B.小鸟的眼睛能够感受镜子发出的物理信息
    C.小鸟把镜子传递的信息当作来自入侵者的信息
    D.激怒小鸟的信息是直接来自非生物的化学信息
    【答案】A
    【解析】小鸟啄击扑打的动作本身一种行为信息,A正确;小鸟的眼睛能够感受镜子发出的物理信息,B正确;小鸟把镜子传递的信息当作来自入侵者的信息,C正确;激怒小鸟的信息是直接来自非生物的物理信息,D错误。
    10.(2018浙江卷,2)下列属于防止大气圈臭氧减少的措施是(  )
    A.减少氟利昂的使用 B.增加化肥的使用
    C.增加污染物的排放 D.增加汽车尾气的排放
    【答案】A
    【解析】空气中的氟里昂等物质的大量排放,能破坏臭氧层,导致臭氧层变薄或出现空洞。可见,减少氟利昂的使用,可防止大气圈臭氧减少,A正确,B、C、D均错误。
    11.(2018海南卷,20)某地在建设池塘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食物网,鲫鱼和鲢鱼生活在不同水层。关于该池塘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鲫鱼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
    B.消耗等量藻类时,鳜鱼的生长量少于鲢鱼
    C.通气可促进水体中生物残骸分解为无机物
    D.藻类固定的能量小于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
    【答案】D
    【解析】鲫鱼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A正确;鳜鱼的营养级比鲢鱼高,消耗等量藻类时,鳜鱼的生长量少于鲢鱼,B正确;通气有利于水体中分解者的呼吸作用,促进残骸分解为无机物,C正确;藻类固定的能量大于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D错误。
    12.(2018海南卷,21)对于一个结构和功能处于恢复过程中的生态系统,下列推论错误的是(  )
    A.适当的物质和能量投入可加快生态系统的恢复
    B.随着生物多样性的提高,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
    C.恢复后的生态系统,其结构和功能可接近受损前的状态
    D.生物多样性提高后,某营养级的能量可全部流入下一营养级
    【答案】D
    【解析】适当的物质和能量投入可加快生态系统的恢复,A正确;随着生物多样性的提高,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B正确;恢复后的生态系统,其结构和功能可接近受损前的状态,C正确;生物多样性提高后,但能量传递效率保持不变,D错误。
    【2017年】
    1.(2017年新课标Ⅲ卷,5)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减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
    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
    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
    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的面积
    【答案】B
    【解析】使用样方法时不需要对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A错误;样方法都要做到随机取样;由于个体数量少,应适当扩大样方面积,B正确;在用样方法调查时,取的样方过小或过少,可能导致搜集到的数据较少,偶然性增大,因此需要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或者增加样方的数量,C、D错误。
    2.(2017年海南卷,19)加强管理后,某自然保护区中过去难觅踪迹的大型食肉、食草野生动物种群得到了恢复。数年后,出现了保护区中的某种大型食草动物经常到保护区外的农田中采食的现象。针对该现象,下列叙述最为合理的是(  )
    A.该现象说明野生动物是人类的忠实朋友
    B.该现象说明人与野生动物形成了和谐相处的关系
    C.该现象说明野生动物正在积极地寻求人类的帮助
    D.该现象说明该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增大,种内竞争增强
    【答案】D
    【解析】保护区中的某种大型食草动物经常到保护区外的农田中采食,破坏粮食作物,不能说明野生动物是人类的忠实朋友,以及人与野生动物形成了和谐相处的关系,AB错。该现象说明野生动物由于食物不足,正在觅食,不是积极地寻求人类的帮助,C错。该现象说明该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增大,种内竞争增强,保护区内资源不足,需要外出觅食,D正确。
    3.(2017年海南卷,18)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A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对此,不合理的解释是(  )
    A.新的种间关系不利于害虫A
    B.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A
    C.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D.乙和害虫A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
    【答案】D
    【解析】由题目所给信息“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可以直接推出新的种间关系和群落空间结构对害虫A是不利的且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ABC正确。由题目所给信息“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受到了抑制”可判断出乙和害虫A之间不存在互相抑制的关系,D错误。
    4.(2017年江苏卷,5)某小组开展酵母菌培养实验,下图是摇瓶培养中酵母种群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培养初期,酵母因种内竞争强而生长缓慢
    B.转速150 r/min 时,预测种群增长曲线呈 “S”型
    C.该实验中酵母计数应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
    D.培养后期,酵母的呼吸场所由胞外转为胞内
    【答案】B
    【解析】培养初期,酵母菌数量少,种内竞争弱,由于起始数量少,则生长缓慢,A错误;由于培养液中营养物质有限,转速150r/min时,可预测种群数量增大到一定程度后保持相对稳定,呈“S”型增长,B正确;培养液中酵母菌的计数应采取血细胞计数法,C错误;酵母菌的呼吸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D错误。
    5.(2017年北京卷,3)酸雨指pH小于5.6的大气降水。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结果发现,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结合生态学知识所作的合理推测是(  )
    A.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
    B.酸雨对樟树种群密度的影响比对楝树的大
    C.森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不受酸雨影响
    D.楝树生长的群落中,其他树种都不耐酸雨
    【答案】A
    【解析】根据题目信息“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结果发现,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可直接推出酸雨对楝树生长的影响明显大于樟树,A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楝树的生长受酸雨的影响,则一些其他生物的生长也会受酸雨的影响,故酸雨能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C不符合题意;楝树的生长受酸雨的影响,不能说明群落中其他树种都受酸雨的影响,D不符合题意。
    6.(2017年海南卷,19)加强管理后,某自然保护区中过去难觅踪迹的大型食肉、食草野生动物种群得到了恢复。数年后,出现了保护区中的某种大型食草动物经常到保护区外的农田中采食的现象。针对该现象,下列叙述最为合理的是(  )
    A.该现象说明野生动物是人类的忠实朋友
    B.该现象说明人与野生动物形成了和谐相处的关系
    C.该现象说明野生动物正在积极地寻求人类的帮助
    D.该现象说明该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增大,种内竞争增强
    【答案】D
    【解析】保护区中的某种大型食草动物经常到保护区外的农田中采食,破坏粮食作物,不能说明野生动物是人类的忠实朋友,以及人与野生动物形成了和谐相处的关系,AB错。该现象说明野生动物由于食物不足,正在觅食,不是积极地寻求人类的帮助,C错。该现象说明该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增大,种内竞争增强,保护区内资源不足,需要外出觅食,D正确。
    7.(2017年江苏卷,9)江苏省徐州市多年来围绕 “一城青山半城湖”理念,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生态效应逐渐显现。下列有关该生态工程的分析评价不合理的是(  )
    A.使物种多样性程度显著提高
    B.使生物群落的组成更为复杂
    C.使生态系统的类型更为多样
    D.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答案】D
    【解析】题干信息“生态效应逐渐显现”,说明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增加,物种多样性程度显著提高,A合理;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增加,导致群落的物种组成更为复杂,B合理;生物种类和数量增加,导致生态系统的类型更为多种多样,C合理;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效应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不合理。
    8.(2017年江苏卷,24)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草地某种蜘蛛种群密度时,要选择草多的地方,否则结果偏低
    B.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强于三北防护林
    C.一只猛禽追逐另一只抓握着鼠的猛禽,这两只猛禽属于捕食关系
    D.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不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BD
    【解析】调查草地某种蜘蛛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若选择草多的地方,蜘蛛数量多,则结果偏高,A错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多于三北防护林,营养结构复杂,则其自我调节能力强,B正确;这两只猛禽追逐,是为了争夺食物鼠,表现为竞争关系,C错误;不同高度均是喜鹊巢,不属于群落,不能反映群落的垂直结构,D正确。
    9.(2017年海南卷,28)回答下列与生态系统稳定性有关的问题: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______________。
    (2)在广袤的非洲草原上,食草动物如同“割草机”一样,通过迁徙在不同的草场上采食,这一现象年复一年地进行着,然而食草动物所处的草原生态系统却表现出了稳定性,这是由于该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草→蚱蜢→青蛙→蛇→鹰是草原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在这条食物链中,次级消费者是_____,在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的作用有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1)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自我调节的能力
    (3)青蛙  消费者是实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种群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1)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生态系统自身具有的自我调节能力能够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
    (3)次级消费者是青蛙。消费者是能够促进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调节种间关系;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维持种群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0.(2017年江苏卷,26)某地因采矿导致地表下沉,成为无法利用的荒地。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有关部门因地制宜,通过引水等措施,将该地改造成湿地生态公园,一些生物陆续迁入,并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生物群落。下图是该公园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一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公园生物群落的变化属于_______________演替。
    (2)图中昆虫与杂食性鱼类之间的种间关系有_______________。
    (3)在黑斑蛙的繁殖季节,雄蛙通过叫声这种_______________信息求偶;雌蛙通常在近岸水深10~30 cm的草丛间产卵,可采用_______________法了解该蛙卵块的密度。
    (4)因该水域有些渗漏,补水时曾不慎引入含除草剂的水,导致一些水草死亡。水草腐烂后,图中所示的生物类群中最先快速增殖的是_______________。
    (5)图中既含有初级消费者,又含有次级消费者的生物类群有_______________。若蛙类与猛禽之间还存在1个营养级,请写出该营养级中2类不同纲的生物:_______________。
    【答案】(1)次生
    (2)捕食和竞争
    (3)物理  等距取样
    (4)浮游生物类
    (5)底栖动物类、杂食性鱼类、滤食性鱼类 蛇类、肉食性鱼类、鼠类(任写其中两类)
    【解析】(1)荒地存在土壤,适于植物生长,则该群落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2)杂食性鱼类以昆虫为食,同时二者又有共同的食物——水草,所以二者间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3)青蛙的叫声属于物理信息,10~30cm的草丛呈长方形,则调查蛙卵密度的方法是等距取样法。(4)水草和浮游生物都处于第一营养级,表现为竞争关系,当水草腐烂后,则浮游生物类最先快速增殖。(5)由图可知,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的生物有底栖动物类、杂食性鱼类和滤食性鱼类。蛙处于第三营养级,猛禽与蛙类之间存在1个营养级,则该营养级为第四营养级,处于该营养级的生物有蛇类、鼠类、肉食性鱼类等。
    11.(2017年新课标Ⅱ卷,31)林场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的危害。通常,对于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有效。回答下列问题:
    (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___________型。
    (2)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___________。
    (3)理论上,除药物灭鼠外还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天地。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
    (4)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等。那么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_________。
    【答案】(1)J
    (2)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
    (3)捕食
    (4)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解析】(1)理想环境条件下,种群呈J型增长。(2)药物通过影响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而影响种群数量变化: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3)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捕食。(4)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12.(2017年天津卷,7)大兴安岭某林区发生中度火烧后,植被演替过程见下图。
       
    据图回答:
    (1)该火烧迹地上发生的是_____演替。与①相比,③中群落对光的利用更充分,因其具有更复杂的_____结构。
    (2)火烧15年后,草本、灌木丰富度的变化趋势均为________,主要原因是它们与乔木竞争时获得的_______________。
    (3)针叶林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较慢。火烧后若补栽乔木树种,最好种植______,以加快氮磷循环。
    (4)用样方法调查群落前,需通过逐步扩大面积统计物种数绘制“种-面积”曲线,作为选取样方面积的依据。下图是该林区草本、灌木、乔木的相应曲线。据图分析,调查乔木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是________。
               
    【答案】(1)次生 垂直
    (2)下降后保持相对稳定 光逐渐减少
    (3)阔叶树
    (4)S3
    【解析】(1)火烧后的林地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与草本灌木相比,针阔混交林生物种类和数目多,具有复杂的垂直结构,对光能的利用更充分。(2)据图可知,火烧15年后,草本、灌木丰富度下降后保持相对稳定,可能是其与乔木竞争时获得的光能少。(3)由于针叶林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较慢,所以火烧后补栽乔木树种,最好种植阔叶树,以加快氮磷循环。(4)由于乔木、灌木、草本的个体大小逐渐减小,则从曲线可知乔木物种数达到最大值所需的最低样方面积是S3。
    【2016年】
    1.(2016海南卷.22)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演替是生物群落的特征之一
    C.群落中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D.群落是由空气、水和生物组成的
    【答案】D
    【解析】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特征包括物种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演替等;群落是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不包括无机环境。
    2.(2016新课标2卷.5) 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答案】C
    【解析】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分布的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内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内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综上所述,A、B、D三项均错误,C项正确。
    3.(2016北京卷.3) 豹的某个栖息地由于人类活动被分隔为F区和T区。20世纪90年代初,F区豹种群仅剩25只,且出现诸多疾病。为避免该豹种群消亡,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在此期间F区的
    A. 豹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增加 B. 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明显改变
    C. 物种丰(富)度出现大幅度下降 D. 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不变
    【答案】A
    【解析】题干中“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由于豹与豹之间的基因组成存在差异性,因此随着F区豹种群密度的增加,其遗传多样性增加;A正确。题干中没有关于十年后F区中豹种群性别比例的相关描述,无法确认其性别比例的变化;B错误。丰富度为群落特征,而豹群为种群,种群数量增加,没有改变丰富度;C错误。引入T区的豹后,引入的雌豹与F区的雄豹交配,产生后代,且种群数量在增加,由此推出致病基因频率下降;D错误。
    4.(2016天津卷.3)在丝瓜地生态系统中,丝瓜、昆虫甲、昆虫乙存在捕食关系。下图为某年度调查甲、乙两种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丝瓜地的碳循环在丝瓜、昆虫与无机环境之间完成
    B.依据随机取样原则统计成虫数量可计算出昆虫种群密度
    C.乙与甲的数量比值代表两种昆虫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乙数量的增加会减少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
    【答案】D
    【解析】碳循环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而生物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所以丝瓜地的丝瓜和昆虫不能代表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A项错误;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量,包括该种群的全部个体,而不只是成年个体,故B项错误;能量传递效率指的是相邻两个营养级同化能量的比值,而不是相邻两个营养级个体数量的比值,C项错误;根据题意和图示可推知丝瓜、昆虫甲和昆虫乙构成的食物链为丝瓜→昆虫甲→昆虫乙,乙数量的增加会导致甲种群个体数量减少,进而会减少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故D项正确。
    5.(2016浙江卷.5)下列是表示蝉在夏季的年龄结构示意图(甲、乙、丙分别代表生殖前期、生殖期和生殖后期),其中正确的是

    【答案】 A
    【解析】蝉基本上无生殖后期,C、D错误;蝉在地下生存多年,在夏季羽化后只能生存一个夏季,所以蝉种群中生殖前期所占的比例较大,A正确、B错误。
    5.(2016海南卷.20)人工繁殖的濒危野生动物在放归野外前通常要进行野外训练。如果将人工繁殖的濒危大型食肉森林野生动物放在草原环境中进行野化训练,通常很难达到野化训练目的。对于这一结果,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A.野化训练的时间太短,不足以适应森林环境
    B.草本植物矮小,被野化训练的动物无法隐藏身体
    C.没有选择正确的野化训练环境,训练条件不合适
    D.草原上食肉动物与野化训练动物激烈争夺实物
    【答案】C
    【解析】人工繁殖的濒危大型食肉森林动物应在森林环境中进行野化训练,在草原环境中进行野化训练不能使其适应森林生活。
    6.(2016海南卷.21)在某一生态系统的下列组分中,能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的是
    A.田螺 B.小球藻 C大肠杆菌 D.草鱼
    【答案】B
    【解析】田螺、大肠杆菌、草鱼均属于消费者,不能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小球藻具有叶绿体,可以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7.(2016天津卷.3)在丝瓜地生态系统中,丝瓜、昆虫甲、昆虫乙存在捕食关系。下图为某年度调查甲、乙两种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丝瓜地的碳循环在丝瓜、昆虫与无机环境之间完成
    B.依据随机取样原则统计成虫数量可计算出昆虫种群密度
    C.乙与甲的数量比值代表两种昆虫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乙数量的增加会减少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
    【答案】D
    【解析】碳循环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而生物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该丝瓜地的丝瓜和昆虫不能代表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A项错误;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量,包括该种群的全部个体,而不只是成年个体,故B项错误;能量传递效率指的是相邻两个营养级同化能量的比值,而不是相邻两个营养级个体数量的比值,C项错误;根据题意和图示可推知丝瓜、昆虫甲和昆虫乙构成的食物链为丝瓜→昆虫甲→昆虫乙,乙数量的增加会导致甲种群个体数量减少,进而会减少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故D项正确。
    8.(2016课标1卷.5)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
    B. 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
    C. “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
    D. 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
    【答案】B
    【解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前者具有全球性、可以被生物群落循环反复利用,后者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二者都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A项正确,B项错误;“退耕还林、还草”是提高并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措施,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C项正确;人类的活动应该遵循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D项正确。
    9.(2016新课标Ⅲ卷.5)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
    B. 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
    C. 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
    D. 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
    【答案】C
    【解析】鹰迁入该树林后,形成了食物链:植物→蝉→螳螂→黄雀→鹰,据此可知,鹰的迁入会使该树林中蝉的数量减少,故A项错误;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的能量来自太阳光能和进行化能合成作用时利用的化学能(体外环境中某些无机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且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所以细菌不论作为生态系统的何种成分(生产者、消费者或分解者),其能量产生均不能流向生产者,B项错误;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食物链的营养级,所以也就增加了能量消耗的环节,C项正确;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鹰的迁入没有增加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D项错误。
    10.(2016江苏卷.20)为修复长期使用农药导致有机物污染的农田,向土壤中投放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符合菌剂。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加入菌剂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多样性,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
    C.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的优势度
    D.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
    【答案】B
    【解析】加入菌剂增加土壤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正确;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有利于其他生物的生存,促进土壤中的物质循环,B错误;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的优势度,C正确;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D正确。
    11.(2016新课标Ⅲ卷.31)冻原生态系统因其生物的生存条件十分严酷而独具特色,有人曾将该生态系统所处的地区称为“不毛之地”。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温度的限制作用,冻原上物种的丰富度较低。丰富度是指 。
    (2)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通常冻原生态系统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其原因是 。
    (3)通常,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不会很长,原因是 。[来源:学科网]
    【答案】(1)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低温下,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弱
    (3)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减少的
    【解析】(1)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由于冻原生态系统中的温度较低,不利于土壤中微生物(分解者)对土壤有机物的分解,即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弱,所以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通常冻原生态系统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
    (3)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所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一般不超过4~5个,不会很长。
    12. (2016江苏卷.27)(7分)高密度水产养殖常会引起池塘水体富营养化,影响养殖。下图为利用稻田生态系统净化鱼塘尾水的示意图,箭头所指为水流方向。请回答下列问题:

    (1)鱼塘大量投饵后,水体常会出现有害的硫化物,这些硫化物最可能是饵料中的_________分解产生的。
    (2)图示系统在实现了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同时,鱼塘富营养化还为水稻生长提供了一定的_________元素营养。
    (3)为调查图中稻田害虫的发生状况,可采用_________法,分别统计_________的种群密度。
    (4)通过稻田净化,B处水样中可溶性有机物浓度比A处显著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在稻田中的_________(填序号)微生物分解了大量有机物。
    ①好氧 ②光合放氧 ③厌氧 ④兼性厌氧
    (5)出现藻类水华的鱼塘尾水流径稻田后,B处水样中藻类数量大大减少。从生态学角度分析,藻类数量减少的原因有_________。
    【答案】(1)蛋白质 (2)N、P (3)五点取样法 各种害虫 (4)①③④
    (5)竞争光照和营养、动物摄食、微生物等产生杀藻物质
    【解析】(1)S是蛋白质中的标志元素。
    (2)富营养化是水体中的N、P含量过高造成的。
    (3)该稻田呈正方形,可采用五点取样法调查稻田害虫的发生状况,分别统计各种害虫的种群密度。
    (4)稻田中有机物的分解主要通过好氧微生物、厌氧微生物以及兼性厌氧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5)水稻与藻类竞争光照和营养、动物摄食、微生物等产生杀藻物质,导致藻类数量减少。
    13.(2016四川卷.9)(11)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是利马豆的主要害虫,蝉大眼蝽可取食利马豆及两类害虫。研究人员用蔬果剂处理去除部分豆荚后,测试以上动物密度的变化,结果见下表(单位:个/株,蔬果剂对以上动物无危害)。
    物种
    分组
    第七天
    第14天
    第21天
    蝉大眼蝽
    对照组[来源:学科网ZXXK]
    0.20[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Z。xx。k.Com]
    0.62
    0.67
    处理组
    0.20
    0.10
    0.13
    豌豆蚜
    对照组
    2.00
    4.00
    2.90
    处理组
    2.00
    8.70
    22.90
    鳞翅目幼虫
    对照组
    1.00
    1.31
    0.82
    处理组
    1.13
    2.19
    2.03
    (1)调查豌豆群的种群密度应采用 法,施用蔬果剂后,预测豌豆芽的种群数量将呈
    型增长。
    (2)在该生态系统中蝉大眼蝽属于第 营养级,蝉大眼蝽摄入有机物所含的能量,一部分流向 ,另一部分被蝉大眼蝽同化用于自身呼吸和生长发育繁殖。
    (3)利马豆根部的根瘤菌可以将空气中的氮转变为 供利马豆利用,利马豆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为 。
    (4)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蝉大眼蝽主要取食 ,请说明你判定的依据:
    【答案】(1)样方法 S (2)二、三 分解者(3)氨 互利共生(4)利马豆 利马豆豆荚减少后,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的,密度增加,而蝉大眼蝽密度减少
    【解析】(1)调查豌豆蚜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样方法,由表可知,施用蔬果剂后,豌豆蚜种群密度有所增加,但不会无限制的增加,种群数量将呈“S”型增长。
    (2)蝉大眼蝽可取食利马豆及两类害虫,属于第二、三营养级,蝉大眼蝽摄入有机物所含的能量,一部分流向分解者,一部分被蝉大眼蝽同化用于自身呼吸和生长发育繁殖。
    (3)根瘤菌可以将空气中的氮转变为含氮养料供利马豆利用,利马豆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
    (4)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蝉大眼蝽主要取食利马豆,因为利马豆豆荚减少后,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的,密度增加,而蝉大眼蝽密度减少。
    14.(2016江苏卷.27)(7分)高密度水产养殖常会引起池塘水体富营养化,影响养殖。下图为利用稻田生态系统净化鱼塘尾水的示意图,箭头所指为水流方向。请回答下列问题:

    (1)鱼塘大量投饵后,水体常会出现有害的硫化物,这些硫化物最可能是饵料中的_________分解产生的。
    (2)图示系统在实现了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同时,鱼塘富营养化还为水稻生长提供了一定的_________元素营养。
    (3)为调查图中稻田害虫的发生状况,可采用_________法,分别统计_________的种群密度。
    (4)通过稻田净化,B处水样中可溶性有机物浓度比A处显著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在稻田中的_________(填序号)微生物分解了大量有机物。
    ①好氧 ②光合放氧 ③厌氧 ④兼性厌氧
    (5)出现藻类水华的鱼塘尾水流径稻田后,B处水样中藻类数量大大减少。从生态学角度分析,藻类数量减少的原因有_________。
    【答案】(1)蛋白质 (2)N、P (3)五点取样法 各种害虫 (4)①③④
    (5)竞争光照和营养、动物摄食、微生物等产生杀藻物质
    【解析】(1)S是蛋白质中的标志元素。
    (2)富营养化是水体中的N、P含量过高造成的。
    (3)该稻田呈正方形,可采用五点取样法调查稻田害虫的发生状况,分别统计各种害虫的种群密度。
    (4)稻田中有机物的分解主要通过好氧微生物、厌氧微生物以及兼性厌氧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5)水稻与藻类竞争光照和营养、动物摄食、微生物等产生杀藻物质,导致藻类数量减少。
    15.(2016新课标Ⅲ卷.31)冻原生态系统因其生物的生存条件十分严酷而独具特色,有人曾将该生态系统所处的地区称为“不毛之地”。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温度的限制作用,冻原上物种的丰富度较低。丰富度是指 。
    (2)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通常冻原生态系统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其原因是 。
    (3)通常,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不会很长,原因是 。
    【答案】(1)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低温下,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弱
    (3)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减少的
    【解析】(1)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由于冻原生态系统中的温度较低,不利于土壤中微生物(分解者)对土壤有机物的分解,即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弱,所以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通常冻原生态系统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
    (3)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所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一般不超过4~5个,不会很长。
    【2015年】
    1.(2015·课标I卷.4) 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
    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
    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
    【答案】D
    【解析】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过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大致要经历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灌木阶段较高的灌木取代了部分草本植物,物种丰富度增加;A错误。物种丰富增加,群落的空间结构更复杂;B错误。物种丰富增加,营养结构复杂度加强,自我调节能力更强;C错误。
    2.(2015·江苏卷.9)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
    B. 就食性而言,杂食性鸟类的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的鸟类
    C. 就生态系统结构而言,生态瓶的稳定性取决于物种数
    D. 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向同类传递行为信息
    【答案】B
    【解析】行道树灌木丛是长方形,调查其中蜘蛛种群密度采用等距取样法,A错误;杂食性鸟类的食物种类大于其他食性鸟类,则其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鸟类,B正确;生态瓶中生物种类和数量少,其稳定性取决于生物种类和数量,C错误;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捕食和躲避敌害,故为异种生物传递物理信息,D错误。
    3.(2015·海南卷.22)关于森林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碳可在森林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
    B.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C.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等可以出现在森林群落中
    D.群落中植物放出的氧气可被动物、植物及微生物利用
    【答案】B
    【解析】碳可在森林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A正确;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B错误;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等可以出现在森林群落中,C正确;群落中植物放出的氧气可被动物、植物及微生物利用,D正确。
    4.(2015·浙江卷.5)在沙漠的一个灌木群落中, 某种基于种子繁殖的灌木, 其分布型随着生长进程会发生改变,幼小和小灌木呈集群分布, 中灌木呈随机分布, 大灌木呈均匀分布,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这种改变使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变化
    B.这种改变是群落演替所引起的结果
    C.均匀分布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种内竞争
    D.集群分布主要是由于种子不能远离母株所致
    【答案】B
    【解析】该种灌木空间结构的改变即改变了群落的水平结构;A正确。这种改变只是灌木种群在空间上的分布变化,不属于群落的演替过程;B错误。大灌木在空间上的均匀分布是个体的所需的空间较大,相互之间种内竞争的结果;C正确。幼小和小灌木的集群分布,与种子不能远离母株有关;D正确。
    5.(2015·江苏卷.22)研究人员在不同季节对一小型湖泊水体进行采样,调查浮游藻类的数量和种类,结果如下图所示。 下列叙述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 )

    A. 温度是影响该水体中藻类种群变化的重要因素
    B. 如果该水体发生富营养化,藻的种类会有所增加
    C. 夏季可能是该湖泊中浮游动物种类最多的季节
    D. 浮游藻类中的氧元素会有10%~ 20%进入浮游动物
    【答案】AC
    【解析】不同季节的温度不同,则不同水体中藻类种群不同,是影响水体中藻类种群变化的重要因素,A正确;该发生富营养化,则藻大量繁殖,数量增加,种类不一定增加,B错误;图示表明夏季藻类种类最多,以藻类为食的浮游动物种类可能最多,C正确;浮游藻类的能量大约有10~20%进入浮游动物,元素等物质不存在该比例关系,D错误。
    6.(2015·天津卷.1)下图表示生态系统、群落、种群和个体的从属关系。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乙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最后不再发生波动
    C、丙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的
    D、丁多样性的形成受无机环境影响
    【答案】D
    【解析】由图示的从属关系可知:甲是个体、乙为种群、丙为群落、丁为生态系统。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A错误。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后,围绕K值上下波动;B错误。依据群落的定义可知群落包含了一个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C错误。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其生活的无机环境构成,因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的形成受无机环境的影响;D正确。
    7.(2015·北京卷.4)大蚂蚁和小蚂蚁生活在某地相邻的两个区域,研究者在这两个蚂蚁种群生活区域的接触地带设4种处理区。各处理区均设7个10m×10m的观测点,每个观测点设有均匀分布的25处小蚂蚁诱饵投放点。在开始实验后的第1天和第85天时分别统计诱饵上小蚂蚁的出现率进行比较,结果见表。
    处理区
    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
    定时灌溉
    不驱走大蚂蚁
    增加35
    驱走大蚂蚁
    增加70
    不灌溉
    不驱走大蚂蚁
    减少10
    驱走大蚂蚁
    减少2
    对本研究的试验方法和结果分析,表述错误的是( )
    A.小蚂蚁抑制大蚂蚁的数量增长 B.采集实验数据的方法是样方法
    C.大蚂蚁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 D.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
    【答案】A
    【解析】通过题干表述可以知道,对小蚂蚁出现率的研究方法为样方法,B正确;由表格中的数据分析可以得到,定时灌溉会导致小蚂蚁出现率增加,说明灌溉后土壤含水量在一定程度上会有利于小蚂蚁的出现,即D正确;而驱走了大蚂蚁,在相同条件下小蚂蚁出现率则增加,说明大蚂蚁的存在对小蚂蚁的活动范围有一定的影响,即大蚂蚁的存在会抑制小蚂蚁的出现率,所以C正确,A错。
    8.(2015·四川卷.4)在适宜温度和大气CO2浓度条件下,测得某森林中林冠层四种主要乔木的幼苗叶片的生理指标(见下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光强大于140μmol·m-2·s-1,马尾松幼苗叶肉细胞中产生的O2全部进入线粒体
    B.光强小于1255μmol·m-2·s-1,影响苦储幼苗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是CO2浓度
    C.森林中生产者积累有机物的能量总和,即为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D.在群落演替过程中,随着林冠密集程度增大青冈的种群密度将会增加
    【答案】D
    【解析】140μmol·m-2·s-1为马尾松植株的光补偿点,当光强大于140μmol·m-2·s-1时,马尾松的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因此马尾松幼苗叶肉细胞中产生的O2除进入线粒体外,还扩散至细胞外部;A错误。光强小于1255μmol·m-2·s-1,结合题干信息可知影响苦槠幼苗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是光照强度;B错误。森林中生产者制造有机物的能量总和是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C错误。由表格信息可知,青冈的光补偿点较低,因而更适应弱光环境,因此在群落演替过程中随着林冠密集程度增大青冈的种群密度将会增加;D正确。
    9.(2015·四川卷.7)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1m2的石头。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处,调查了蜥蝎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结果见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
    B.蜥蝎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
    C.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
    D.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答案】A
    【解析】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禾草植物和非禾草植物的生物量均在减少,两者之间的竞争将会减弱;A错误。蜥蝎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其个体平均数越少,种内互助越弱,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B正确。距石头的远近可改变群落中蜥蝎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的生物量,因而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C正确。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可有效降低蝗虫的密度,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D正确。
    10.(2015·广东卷.4)图1表示在一个10ml的密闭培养体系中酵母菌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关于酵母菌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种内斗争导致初始阶段增长缓慢 B 可用数学模型Nt=N0λt 表示
    C 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计数 D K值约为120 000个
    【答案】D
    【解析】种群数量在初始阶段增长缓慢的原因是种群刚迁入新环境中需适应一段时间,A项错误;由题图可知酵母种群数量呈“S”型曲线增长,数学模型Nt=N0λt表示“J”型增长曲线,B项错误;应采用血球计数板法对酵母菌进行计数, C项错误;在10 mL培养体系中培养到50 h后,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K=120 000个, D项正确。
    11.(2015·课标II卷.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
    B. 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
    C. 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
    D. 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答案】B
    【解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A正确。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能量的输入= 输出(散失);B错误。信息传递有利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有利于种群的繁衍,还有利于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C正确。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的能力,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而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由此可知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D正确。
    12.(2015·海南卷.25)关于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B.分解者所需的能量可来自各营养级生物所储存的能量
    C.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
    D.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营养级
    【答案】D
    【解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A正确;分解者所需的能量可来自各营养级生物所储存的能量,B正确;能量流动逐渐递减,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C正确;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营养级及分解者,D错误。
    13.(2015·江苏卷.9)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
    B. 就食性而言,杂食性鸟类的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的鸟类
    C. 就生态系统结构而言,生态瓶的稳定性取决于物种数
    D. 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向同类传递行为信息
    【答案】B
    【解析】行道树灌木丛是长方形,调查其中蜘蛛种群密度采用等距取样法,A错误;杂食性鸟类的食物种类大于其他食性鸟类,则其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鸟类,B正确;生态瓶中生物种类和数量少,其稳定性取决于生物种类和数量,C错误;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捕食和躲避敌害,故为异种生物传递物理信息,D错误。
    14.(2015·海南卷.22)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小虾吃泥巴”。某同学据此设计了一个水池生态系统。下列属于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的是( )
    A.小鱼吃的小虾 B.泥巴中的藻类 C.吃小鱼的大鱼 D.泥巴中的大肠杆菌
    【答案】B
    【解析】生产者处于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泥巴中的藻类是生产者;根据题意,小虾是初级消费者,小鱼是次级消费者,大鱼是三级消费者,泥巴中的大肠杆菌属于分解者,所以B正确。
    15.(2015·天津卷.1)下图表示生态系统、群落、种群和个体的从属关系。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乙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最后不再发生波动
    C、丙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的
    D、丁多样性的形成受无机环境影响
    【答案】D
    【解析】由图示的从属关系可知:甲是个体、乙为种群、丙为群落、丁为生态系统。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A错误。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后,围绕K值上下波动;B错误。依据群落的定义可知群落包含了一个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C错误。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其生活的无机环境构成,因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的形成受无机环境的影响;D正确。
    16.(2015·福建卷.4)下图为某人工鱼塘食物网及其能量传递示意图(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m-2.a-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为第六营养级
    B.该食物网中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5%
    C.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1357J.m-2.a-1
    D.该食物网中的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答案】B
    【解析】图中最长食物链: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幽蚊幼虫→太阳鱼→鲈鱼,所以最高营养级为第五营养级;A错误。该食物网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两者同化量的比值,即(4200+3780)/31920=25%;B正确。太阳鱼的同化能量除去自身呼吸作用消耗部分外,其他用于生长发育繁殖,本题只有太阳鱼和下一个营养级鲈鱼的同化量,无法计算出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量;C错误。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共同组成,食物网中的生物只包括了生产者和消费者,少了必要成分分解者;D错误。
    17.(2015·四川卷.4)在适宜温度和大气CO2浓度条件下,测得某森林中林冠层四种主要乔木的幼苗叶片的生理指标(见下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光强大于140μmol·m-2·s-1,马尾松幼苗叶肉细胞中产生的O2全部进入线粒体
    B.光强小于1255μmol·m-2·s-1,影响苦储幼苗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是CO2浓度
    C.森林中生产者积累有机物的能量总和,即为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D.在群落演替过程中,随着林冠密集程度增大青冈的种群密度将会增加
    【答案】D
    【解析】140μmol·m-2·s-1为马尾松植株的光补偿点,当光强大于140μmol·m-2·s-1时,马尾松的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因此马尾松幼苗叶肉细胞中产生的O2除进入线粒体外,还扩散至细胞外部;A错误。光强小于1255μmol·m-2·s-1,结合题干信息可知影响苦槠幼苗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是光照强度;B错误。森林中生产者制造有机物的能量总和是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C错误。由表格信息可知,青冈的光补偿点较低,因而更适应弱光环境,因此在群落演替过程中随着林冠密集程度增大青冈的种群密度将会增加;D正确。
    18.(2015·四川卷.7)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1m2的石头。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处,调查了蜥蝎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结果见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
    B.蜥蝎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
    C.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
    D.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答案】A
    【解析】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禾草植物和非禾草植物的生物量均在减少,两者之间的竞争将会减弱;A错误。蜥蝎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其个体平均数越少,种内互助越弱,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B正确。距石头的远近可改变群落中蜥蝎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的生物量,因而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C正确。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可有效降低蝗虫的密度,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D正确。
    19.(2015·重庆卷.2)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积累的丰富农业生产经验,至今许多仍在实践中应用。下列叙述与植物激素作用无直接关系的是(  )
    A.适时打顶去心,可促植株开花结实。(据《农桑辑要》)
    B.肥田之沃,种绿豆最佳,小豆、芝麻次之。(据《齐民要术》)
    C.正月种白稻,五月收获后,根茬长新稻,九月又成熟。(据《广志》)
    D.前摘未熟红杮,每篮放木瓜两三枚,得气即发,涩味尽失。(据《格物粗谈》)
    【答案】B
    【解析】解除顶端优势,即降低侧芽部位生长素的浓度以促进侧芽的生长;A不符合题意。大豆与根瘤菌的互利共生关系,与激素调节无关;B符合题。根茬部位能产生生长素,促进水稻植株的生长;C不符合题意;乙烯具有催熟作用;D不符合题意。
    【2014年】
    1.[2014·四川卷] 下列有关实验方法或检测试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用改良苯酚品红染色观察低温诱导的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
    B.用健那绿和吡罗红染色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C.用纸层析法提取菠菜绿叶中的色素和鉴定胡萝卜素提取粗品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及农田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
    【答案】A 【解析】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是观察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形态的优良染色剂,可用于染色体数目的观察,A项正确。健那绿是活细胞中线粒体染色的专一性染料,B项错误。纸层析法可用来分离色素,而不能提取色素,C项错误。土壤小动物由于个体小,活动力强,不宜用标志重捕法,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D项错误。
    2. [2014·浙江卷] 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
    B.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
    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D.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
    【答案】B 【解析】环境容纳量是指长时期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的平均值,不是种群的最大数量,A项错误。内源性调节因素包括行为调节和内分泌调节,这个调节具有使种群的数量下降不至于过度增长等功能,但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B项正确。理想条件下,种群的数量可以无限增长,该种群无环境容纳量,C项错误。冬季因温度的影响,植物数量相对较少,则植食动物的食物来源缺乏,导致其数量减少,D项错误。
    3.[2014·江苏卷] 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
    B.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
    C.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D.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答案】C 【解析】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为种群,A项正确。壁虎属于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适宜用标志重捕法来调查其种群密度,B项正确。演替到达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物种组成也表现为相对稳定而非不再变化,C项错误。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的生物分布在高度上没有太大差异,主要是水平方向上的差异,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D项正确。
    4.[2014·福建卷] 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查了某地北点地梅(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较1975年低
    B.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
    C.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
    D.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5年间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答案】B 【解析】据图中数据分析可知,1972年北点地梅种子与1975年相比,从萌发数到幼苗的数目再到成熟株数,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幅度均比较大,所以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较1975年高;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约为55%左右,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死亡率约为23%左右,可知B项正确;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取所有采集数据的平均值;从1971年到1975年该种群数量呈逐年下降趋势,所以5 年间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是错误的。
    5.[2014·广东卷] 在一稳定生态系统中,灰线小卷蛾幼虫以落叶松松针为食,幼虫摄食对松树的代谢活动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下一年幼虫食物的质和量,幼虫密度与最大松针长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幼虫密度呈周期性波动
    B.幼虫摄食改变了落叶松的丰富度
    C.可利用样方法调查幼虫的密度
    D.幼虫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有滞后性
    【答案】B 【解析】据图可知,幼虫密度随时间呈周期性波动,A项正确。群落中物种数量的多少称为丰富度,落叶松是一个种群,而且幼虫摄食不会使被捕食者的数量降低至0,因此没有改变群落的丰富度,B项错误。灰线小卷蛾幼虫以落叶松松针为食,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因此可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C项正确。幼虫摄食对松树的代谢活动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下一年幼虫食物的质和量,表明幼虫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有滞后性,D项正确。
    6.[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 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
    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
    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
    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
    【答案】A 【解析】稻田中青蛙以稻飞虱作为食物,两者为捕食关系,A项正确。水稻和青蛙并不利用共同的资源,两者不是竞争关系,B 项错误。病毒 V 和水稻之间是寄生的关系,C、D项错误。
    7.[2014·四川卷] 下列有关实验方法或检测试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用改良苯酚品红染色观察低温诱导的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
    B.用健那绿和吡罗红染色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C.用纸层析法提取菠菜绿叶中的色素和鉴定胡萝卜素提取粗品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及农田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
    【答案】A 【解析】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是观察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形态的优良染色剂,可用于染色体数目的观察,A项正确。健那绿是活细胞中线粒体染色的专一性染料,B项错误。纸层析法可用来分离色素,而不能提取色素,C项错误。土壤小动物由于个体小,活动力强,不宜用标志重捕法,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D项错误。
    8.[2014·江苏卷] 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
    B.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
    C.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D.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答案】C 【解析】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为种群,A项正确。壁虎属于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适宜用标志重捕法来调查其种群密度,B项正确。演替到达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物种组成也表现为相对稳定而非不再变化,C项错误。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的生物分布在高度上没有太大差异,主要是水平方向上的差异,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D项正确。
    9.[2014·海南卷] 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
    B.该种鱼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营养级可能不同
    C.底栖动物与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D 【解析】该种鱼的幼体不仅滤食浮游动物,还与浮游动物共食浮游藻类,故二者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A项正确。成年鱼以底栖动物为食所处营养级不低于第三营养级,幼体滤食浮游动物与浮游藻类分别位于第三、第二营养级,两者发育阶段所处营养级可能不同,B项正确。池塘所有生物物种在垂直方向上占据不同的空间,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C项正确。群落的垂直结构即某自然区域中生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而非某种生物的成年个体与幼龄个体的垂直分布,D项错误。
    10.[2014·天津卷] 图a、b分别为农村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生命物质总量)金字塔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图a    图b
    A.两个生态系统均可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
    B.两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均由3个营养级组成
    C.城市生态系统不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低
    D.流经两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均是其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
    【答案】A 【解析】信息传递普遍存在于生态系统中,可调节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A项正确。营养级是指不同的生物种群,而图a和b中的动植物的种类不确定,无法判断两图中有几个营养级,B项错误。城市生态系统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具有自我调节能力,C项错误。图b中人的数量明显多于植物的量,应有外界能量流入,D项错误。
    11.[2014·海南卷] 关于土壤微生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土壤微生物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B.土壤微生物可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C.秸秆经土壤微生物分解后可被农作物再利用
    D.土壤中的硝化细胞是异养生物,因而不属于生产者
    【答案】D 【解析】土壤中的微生物可将动植物遗体残骸、枯枝败叶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属于分解者,B项正确。分解者将动植物的遗体分解为无机物进入无机环境后,可被农作物吸收利用,保障物质循环的通畅进行,故其参与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A、C项正确。硝化细菌可进行化能合成作用,属于自养生物,是生产者,D项错误。
    12.[2014·海南卷] 在某只鸟的一窝灰壳蛋中发现了一枚绿壳蛋,有人说这是另一种鸟的蛋。若要探究这种说法是否成立,下列做法中,不可能提供有效信息的是(  )
    A.观察该鸟是否将该绿壳蛋啄毁或抛掉
    B.待该绿壳蛋孵出小鸟后观察其形态特征
    C.将该绿壳蛋与已有的鸟蛋标本进行比对
    D.以绿壳蛋蛋清与该鸟血浆蛋白为材料做亲子鉴定
    【答案】D 【解析】观察该鸟是否将该绿壳蛋啄毁或抛掉,属于鸟类的母性行为,A项不符合题意。该绿壳蛋孵出小鸟的表现型受基因型和环境的影响,但若与其他蛋孵出小鸟相近,则可证明其推论成立,B项不符合题意。将该绿壳蛋与已有的鸟蛋标本进行比对,可确定二者之间的关系,C项不符合题意。绿壳蛋蛋清与该鸟血浆蛋白为两种不同的蛋白质,其基因组成不同,D项符合题意。
    13.[2014·天津卷] 图a、b分别为农村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生命物质总量)金字塔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图a    图b
    A.两个生态系统均可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
    B.两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均由3个营养级组成
    C.城市生态系统不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低
    D.流经两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均是其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
    【答案】A 【解析】信息传递普遍存在于生态系统中,可调节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A项正确。营养级是指不同的生物种群,而图a和b中的动植物的种类不确定,无法判断两图中有几个营养级,B项错误。城市生态系统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具有自我调节能力,C项错误。图b中人的数量明显多于植物的量,应有外界能量流入,D项错误。
    14.[2014·海南卷] 将水生植物和小鱼放入盛有水的玻璃缸中,密闭后置于光照、温度等适宜条件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为鱼的生存提供氧气
    B.鱼可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CO2
    C.能量流动可以从植物到鱼,也可以由鱼到植物
    D.若该玻璃缸长期置于黑暗中,鱼和植物将会死亡
    【答案】C 【解析】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可为鱼的生存提供条件,A项正确。鱼是异养需氧型生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可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原料,B项正确。在玻璃缸中,能量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由植物流向小鱼,不能逆向流动,C项错误。生物的生存离不开能量的供应,而一个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故长期黑暗,鱼和植物均会死亡,D项正确。
    15.[2014·江苏卷]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的现象,可以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
    B.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
    C.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利用
    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答案】D 【解析】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中富含大量的氮、磷等元素导致藻类吸收营养后大量繁殖,藻类吸收无机盐不属于能量流动范畴,A项错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有光合类型和化能合成类型,所以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也可能是化学能,B项错误。食物链中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而不是10%~20%传向分解者,C项错误。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等多种方式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D项正确。
    16.[2014·海南卷] 用各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数量构建的金字塔分别称为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在某一栎林中,第一营养级生物为栎树,第二营养级生物为昆虫,第三营养级生物为蛙、蜥蜴和鸟,第四营养级生物为蛇。该栎林数量金字塔的示意图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由于一棵栎树可以为较大数量的昆虫提供食物,故在数量金字塔中昆虫的数量远远大于栎树的数量,第三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小于昆虫的数量,第四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小于第三营养级生物的数量,故B项符合。
    17.[2014·海南卷] 在某水生生态系统中,分布有水鸟、藻类、芦苇等动植物,某些水鸟具有秋季迁徙的习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水生生态系统的物种数量随季节而发生变化
    B.减少芦苇和藻类后,输入该水生生态系统的能量维持不变
    C.藻类和芦苇等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D.该水生生态系统动植物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可产生含氮化合物
    【答案】B 【解析】某些水鸟的迁徙会引起该物种周期性地离开和回归,则该水生生态系统的物种数量随季节而发生变化,A项正确。减少芦苇和藻类等生产者,其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减少,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减少,B项错误。藻类和芦苇等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C项正确。该水生生态系统动植物残体中含有大量蛋白质、核酸等含氮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后可产生含氮化合物,D项正确。
    18.[2014·江苏卷]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的现象,可以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
    B.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
    C.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利用
    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答案】D 【解析】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中富含大量的氮、磷等元素导致藻类吸收营养后大量繁殖,藻类吸收无机盐不属于能量流动范畴,A项错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有光合类型和化能合成类型,所以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也可能是化学能,B项错误。食物链中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而不是10%~20%传向分解者,C项错误。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等多种方式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D项正确。
    19.[2014·江苏卷] 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可以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提高
    B.把沼泽地改造成人造林是增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C.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保护无经济价值的物种是为人类生存发展保留空间
    D.农田是具有高度目的性的人工生态系统,清除杂草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则不矛盾
    【答案】B 【解析】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分解者就能完成物质循环,加入捕食者后大量捕食者的存在能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更好,A项正确。沼泽地改为人造林,生物种类变少,B项错误。保护无经济价值的物种,是为了维持物种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为人类生存发展保留空间,C项正确。农田耕作的目的是农作物的高产,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主要靠人工的维持,所以清除杂草是必要的且不违背生物多样性原则,D项正确。
    20.[2014·江苏卷] 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可以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提高
    B.把沼泽地改造成人造林是增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C.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保护无经济价值的物种是为人类生存发展保留空间
    D.农田是具有高度目的性的人工生态系统,清除杂草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则不矛盾
    【答案】B 【解析】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分解者就能完成物质循环,加入捕食者后大量捕食者的存在能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更好,A项正确。沼泽地改为人造林,生物种类变少,B项错误。保护无经济价值的物种,是为了维持物种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为人类生存发展保留空间,C项正确。农田耕作的目的是农作物的高产,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主要靠人工的维持,所以清除杂草是必要的且不违背生物多样性原则,D项正确。
    【2013年】
    1.[2013·安徽卷] 科学家温特做了如下实验:把切下的燕麦尖端放在琼脂块上,几小时后,移去胚芽鞘尖端,将琼脂块切成小块。再将经处理过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燕麦胚芽鞘一侧,结果胚芽鞘会朝对侧弯曲生长。但是,如果放上的是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胚芽鞘则既不生长也不弯曲。该实验证明了(  )
    A.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B.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某种化学物质
    C.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
    D.胚芽鞘会弯向光源生长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植物激素发现的相关实验。要证明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应另设一组去尖端胚芽鞘并倒置的实验,故A错误;通过题干的对照实验可知,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能使胚芽鞘弯曲生长(实验组),而未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不能使胚芽鞘弯曲和生长,说明琼脂块本身对胚芽鞘的弯曲及生长问题没有影响,而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刺激来自胚芽鞘尖端,即这种刺激应为某种化学物质——生长素,但不能证明该物质就是吲哚乙酸,故B正确、C错误;该实验未提及光源问题,故D错误。
    2.[2013·全国卷] 关于植物生长素和生长素类似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促进无子果实的发育
    B.同一植株根和芽生长所需的最适生长素浓度相同
    C.单侧光照射燕麦胚芽鞘可使其生长素分布发生变化
    D.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插条可促进其生根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生长素和生长素类似物的生理作用。生长素可促进果实发育,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未授粉的子房可以获得无子果实,A项正确;同一植株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如根>芽>茎,B项错误;单侧光可引起胚芽鞘尖端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C项正确;生长素能促进插条生根,所以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插条可以促进其生根,D项正确。
    3.[2013·福建卷] 下列为减少实验误差而采取的措施,错误的是(  )
    选项
    实验内容
    减少实验误差采取的措施
    A
     对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进行计数
     多次计数取平均值
    B
    探索2,4—D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预实验确定浓度范围
    C
     调查人群中红绿色盲发生率
    调查足够大的群体,随机取样并统计
    D
    比较有丝分裂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的时间长短
    观察多个装片、多个视野的细胞并统计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教材实验的相关步骤。培养酵母菌时,酵母菌在培养液中可能未均匀分布,因此每次计数前可以振荡均匀并多次取样计数后求平均值以减少误差,A项正确;探究2,4—D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由于无法确定实验所需试剂浓度,可以先设一组浓度梯度较大的预实验进行摸索,此预实验的浓度范围并不能确定,B项错误;调查人群中的红绿色盲发病率,为保证调查数据的准确性,要保证调查的群体足够大并随机取样,C项正确;比较有丝分裂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的时间长短,通常以某一时期的细胞数占细胞总数的比例代替该期在细胞周期中的时间比例,计数的细胞越多,误差越小,D项正确。
    4.[2013·广东卷] 如图为去顶芽对拟南芥主根生长影响的实验结果,分析正确的是(  )

    A.去顶芽能促进主根生长
    B.去顶芽植株不能合成生长素
    C.生长素由顶芽向下非极性运输
    D.外源生长素能替代顶芽促进主根生长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生长素的有关知识。据图可知,去顶芽植株比正常植株的主根长度短,说明去顶芽抑制了主根生长,A项错误;而添加外源生长素后,主根长度与正常植株等长,说明外源生长素能替代顶芽促进主根生长,D项正确;去顶芽植株的其他幼芽、幼根等部分依然可以合成生长素,B项错误;生长素由顶芽向下运输,是从植物形态学上端运向形态学下端,为极性运输,C项错误。
    5.[2013·福建卷] 在两块条件相同的退化林地上进行森林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的研究,20年后两块林地的生物多样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人工种植的马尾松人工恢复林植物种数为137种,无人工种植的自然恢复林植物种数为226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林地上植物的种群密度
    B.森林恢复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C.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低
    D.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特征及群落演替的有关知识。乔木等容易辨别个体数目的植株通常可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A项正确;恢复退化林地的过程中,植物的物种数目和植物的种群密度都会有所增加,因此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B项正确;由题可知,人工种植的马尾松人工恢复林植物种数为137种,低于自然恢复林的植物种数226种,植物丰富度低,C项正确;自然恢复林的形成是在退化林地上进行的,原有土壤条件保留,原存活植物保留,因此属于次生演替,D项错误。
    6.[2013·江苏卷] 下列关于生命科学研究方法与发展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学说从一个方面揭示了生物界的统一性
    B.标志重捕法解决了活动性不强的动物取样方法上的难题
    C.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直接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D.按孟德尔方法做杂交实验得到的不同结果证明孟德尔定律不具有普遍性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细胞学说、标志重捕法、遗传的物质基础和孟德尔实验的相关内容,属于识记能力。生物界具有统一性,而细胞学说提到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结构和功能的基础这一个方面揭示了生物界具有统一性,A项正确;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B项错误;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只证明了存在转化因子,但不能证明转化因子是什么,C项错误;基因与性状的关系非常复杂,孟德尔定律有其适用条件,按孟德尔方法做杂交实验得到的不同结果不能证明孟德尔定律不具有普遍性,D项错误。
    7.[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 某农场面积约140 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 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了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
    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
    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中,第三营养级含能量最少
    【答案】C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种群密度的调查及能量流动等知识。鹰以黑线姬鼠为食,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导致鼠的种群数量下降,A项正确;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为(280×100÷2)÷140=100只/hm2,B项正确;群落的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的物种种类数,种群数量下将,是种群内部的变化,不能说明群落的丰富度下降,C项错误;食物链中各营养级都有能量的消耗,所以能量是逐级递减的,食物链植物鼠鹰中,第三营养级含能量最少,D项正确。
    8.[2013·浙江卷] 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
    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
    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
    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
    【答案】B 【解析】年出生率等于年出生个体数/年初种群个体数,即20/100=20%,所以A选项错误。性比率会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如果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在其他条件相同的前提下,雌雄比越接近1∶1,有机会生殖的个体越多,出生率越高,所以B选项正确。出生率的大小与性成熟的速度、胚胎发育所需的时间,每胎的卵或幼仔数以及每年繁殖的次数等有关。如果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热推迟,则繁殖下一代的时间会减少,出生率降低,所以C选项错误。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中,增长型的出生率最高,所以D选项错误。
    9.[2013·福建卷] 在两块条件相同的退化林地上进行森林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的研究,20年后两块林地的生物多样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人工种植的马尾松人工恢复林植物种数为137种,无人工种植的自然恢复林植物种数为226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林地上植物的种群密度
    B.森林恢复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C.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低
    D.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特征及群落演替的有关知识。乔木等容易辨别个体数目的植株通常可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A项正确;恢复退化林地的过程中,植物的物种数目和植物的种群密度都会有所增加,因此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B项正确;由题可知,人工种植的马尾松人工恢复林植物种数为137种,低于自然恢复林的植物种数226种,植物丰富度低,C项正确;自然恢复林的形成是在退化林地上进行的,原有土壤条件保留,原存活植物保留,因此属于次生演替,D项错误。
    10.[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 某农场面积约140 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 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了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
    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
    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中,第三营养级含能量最少
    【答案】C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种群密度的调查及能量流动等知识。鹰以黑线姬鼠为食,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导致鼠的种群数量下降,A项正确;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为(280×100÷2)÷140=100只/hm2,B项正确;群落的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的物种种类数,种群数量下将,是种群内部的变化,不能说明群落的丰富度下降,C项错误;食物链中各营养级都有能量的消耗,所以能量是逐级递减的,食物链植物鼠鹰中,第三营养级含能量最少,D项正确。
    11.[2013·四川卷] 稻田生态系统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卷叶螟和褐飞虱是稻田中两种主要害虫,拟水狼蛛是这两种害虫的天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B.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C.精耕稻田与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有差异
    D.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短期内褐飞虱种群密度会下降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的数量特征、群落的演替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知识。信息传递对于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A项正确;在食物链中,通过防治害虫只能提高能量利用率,使得能量朝有利于人的方向流动,而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B项错误;精耕稻田受到人的影响,其演替方向和速度与弃耕稻田是有差异的,C项正确;卷叶螟和褐飞虱均是拟水狼蛛的捕食对象,当卷叶螟被大量诱捕导致其数量下降时,拟水狼蛛通过大量捕食褐飞虱维持种群数量,此时褐飞虱种群密度下降,故D项正确。
    12.[2013·四川卷] 稻田生态系统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卷叶螟和褐飞虱是稻田中两种主要害虫,拟水狼蛛是这两种害虫的天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B.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C.精耕稻田与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有差异
    D.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短期内褐飞虱种群密度会下降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的数量特征、群落的演替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知识。信息传递对于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A项正确;在食物链中,通过防治害虫只能提高能量利用率,使得能量朝有利于人的方向流动,而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B项错误;精耕稻田受到人的影响,其演替方向和速度与弃耕稻田是有差异的,C项正确;卷叶螟和褐飞虱均是拟水狼蛛的捕食对象,当卷叶螟被大量诱捕导致其数量下降时,拟水狼蛛通过大量捕食褐飞虱维持种群数量,此时褐飞虱种群密度下降,故D项正确。
    13.[2013·广东卷] 如图所示某湖泊的食物网,其中鱼a、鱼b为两种小型土著鱼,若引入一种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将出现的情况是(  )
    A.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
    B.土著鱼在与鲈鱼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C.浮游动物总量锐减后再急升
    D.浮游植物总量急升后再锐减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能量流动的有关知识。鲈鱼捕食土著鱼,能量从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的过程中逐级递减,故鲈鱼的能量(或数量、产量)增加量少于土著鱼的减少量,A项正确;鲈鱼与土著鱼的种间关系为捕食,不是竞争,B项错误;引入鲈鱼,鱼a、鱼b总量减少,鱼a、鱼b以浮游动物为食,浮游动物总量先增加,后减少,浮游动物以浮游植物为食,因此浮游植物总量先减少,后增加,C、D项均错误。
    14.[2013·福建卷] 在两块条件相同的退化林地上进行森林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的研究,20年后两块林地的生物多样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人工种植的马尾松人工恢复林植物种数为137种,无人工种植的自然恢复林植物种数为226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林地上植物的种群密度
    B.森林恢复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C.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低
    D.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特征及群落演替的有关知识。乔木等容易辨别个体数目的植株通常可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A项正确;恢复退化林地的过程中,植物的物种数目和植物的种群密度都会有所增加,因此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B项正确;由题可知,人工种植的马尾松人工恢复林植物种数为137种,低于自然恢复林的植物种数226种,植物丰富度低,C项正确;自然恢复林的形成是在退化林地上进行的,原有土壤条件保留,原存活植物保留,因此属于次生演替,D项错误。
    15.[2013·广东卷] 如图所示某湖泊的食物网,其中鱼a、鱼b为两种小型土著鱼,若引入一种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将出现的情况是(  )

    A.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
    B.土著鱼在与鲈鱼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C.浮游动物总量锐减后再急升
    D.浮游植物总量急升后再锐减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能量流动的有关知识。鲈鱼捕食土著鱼,能量从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的过程中逐级递减,故鲈鱼的能量(或数量、产量)增加量少于土著鱼的减少量,A项正确;鲈鱼与土著鱼的种间关系为捕食,不是竞争,B项错误;引入鲈鱼,鱼a、鱼b总量减少,鱼a、鱼b以浮游动物为食,浮游动物总量先增加,后减少,浮游动物以浮游植物为食,因此浮游植物总量先减少,后增加,C、D项均错误。
    16.[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 某农场面积约140 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 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了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
    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
    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中,第三营养级含能量最少
    【答案】C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种群密度的调查及能量流动等知识。鹰以黑线姬鼠为食,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导致鼠的种群数量下降,A项正确;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为(280×100÷2)÷140=100只/hm2,B项正确;群落的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的物种种类数,种群数量下将,是种群内部的变化,不能说明群落的丰富度下降,C项错误;食物链中各营养级都有能量的消耗,所以能量是逐级递减的,食物链植物鼠鹰中,第三营养级含能量最少,D项正确。
    17.[2013·天津卷] 对下列生命现象及其生物学意义表述正确的是(  )
    A.光合作用推动碳循环过程,促进了生物群落中的能量循环
    B.细胞分裂使细胞趋向专门化,提高了机体生理功能的效率
    C.主动运输使膜内外物质浓度趋于一致,维持了细胞的正常代谢
    D.细胞凋亡使细胞自主有序死亡,有利于生物体内部环境的稳定
    【答案】D 【解析】本题以生命现象为依托,综合考查了能量流动、细胞分化、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细胞凋亡等相关内容。生物群落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不能循环,A项错误;细胞分化使细胞趋向专门化,提高了机体生理功能的效率,细胞分裂只是增加了细胞的数量,B项错误;主动运输可逆浓度梯度进行,使细胞内外物质浓度差进一步增大,满足了细胞对营养物质的需要,C项错误;细胞凋亡使细胞自主有序死亡,以免衰老、病变的细胞在生物体内积累,有利于生物体内部环境的稳定,D项正确。
    18.[2013·江苏卷] 将江苏某地当年收获的小麦秸秆剪成小段,于7月20日开始分别进行露天堆放、水泡和土埋3种方式的处理,3次重复,每隔15天检测一次秸秆腐解残留量,结果见下图。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秸秆还田后翻耕土埋应是利用秸秆的合理方法
    B.土壤中的空气和水分条件有利于多种微生物对秸秆的分解
    C.如果将处理开始时间提早30天,则3条曲线的位置将呈现上移趋势
    D.从堆放、水泡2条曲线可以推测好氧性微生物分解能力高于厌氧性微生物
    【答案】AB 【解析】本题通过对小麦秸秆3种不同处理的实验,考查学生识图、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图可知土埋方式下残留物下降最快,即分解最快,因此土埋是还田后合理的处理方式,A项正确;微生物分解作用包括体外有机物分解和体内细胞呼吸作用,土壤中一定的空气和水分条件有利于细胞呼吸,B项正确;如果处理时间提前,则处理期间的平均温度比原处理的平均温度要高,微生物分解作用强,故秸秆的残留量会呈现下移趋势,C项错误;堆放时氧气较为充足,而残留物的减少速率最慢,可推测好氧性微生物的分解能力弱于厌氧性微生物,D项错误。
    【2012年】
    1.[2012·全国卷] 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  )
    A.田鼠和杂草     
    B.豌豆和杂草
    C.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
    D.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生物的种间关系。竞争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的现象。豌豆和杂草争夺阳光和土壤中的矿物质等,所以二者是竞争关系。田鼠与杂草属于捕食关系,豌豆与根瘤菌属于互利共生关系,噬菌体与细菌属于寄生关系。
    2.[2012·重庆卷] 如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B.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
    D.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密度及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有关知识及识图能力。据图分析a点为K/2,此时增长速率最大,而蝗虫作为害虫,对它的防治应该越早越好,在它的增长速率很小的时候防治才更有效,A正确; a~b段增长率在减小而种群密度在增加,B错误;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可改变性别比例,使出生率下降,那么就可以防止种群数量在波动时出现很高的峰值(c点),C正确;将蝗虫的种群数量控制在很低的水平,可以减少蝗虫对植物的危害,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正确。
    3.[2012·天津卷] 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预期结果的是(  )
    A.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统计每一时期细胞数占计数细胞总数的比例,能比较细胞周期各时期的时间长短
    B.在“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中,计算紫红色区域的体积与整个琼脂块的体积之比,能反映NaOH进入琼脂块的速率
    C.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中,培养期内共三次取样测定密度,即可准确绘制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
    D.在“探究a-萘乙酸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用高浓度组的a-萘乙酸溶液浸泡插条基部一天后,观察生根情况以确定最适浓度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和α-萘乙酸生根的实验,考查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每一时期细胞数占计数细胞总数的比例,可以代表细胞周期各时期的时间长短,A项正确; NaOH进入琼脂块是扩散作用,其速率是一定的,跟紫红色区域的体积与整个琼脂块的体积之比没有关系,B项错误;要准确绘制出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应在培养期的不同时间点内多次取样,并且每个时间点取样要取多次,以求平均值,C项错误;应用不同浓度梯度组的α-萘乙酸溶液浸泡插条基部几个小时至一天,观察生根情况来确定最适浓度,D项错误。
    4.[2012·课标全国卷] 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图2
    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
    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
    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考查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图中12月份没有未成熟个体,而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表明在6个月内可能没有新的个体出生,所以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A对。天敌的迁入,主要捕食到该种群中“老、弱、病”的个体,会影响种群的年龄结构,B对。从图中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月份中各年龄组的个体数会有变化,表明种群的年龄结构会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C对。大量诱杀雄性个体,造成性别比例失调,从而会对种群的密度造成影响,D错。
    5.[2012·全国卷] 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垂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中的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群落中的动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C.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层与植物的分层有关
    D.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群落的结构。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在垂直结构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与光照有关,动物的分层主要与其食物和栖息环境有关,所以动物的垂直分层与植物的垂直分层有关。乔木层的疏密程度可影响下层的光照和土壤营养状态等,从而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所以D项错误。
    6.[2012·福建卷] 科技人员选取某地同一自然条件下三种不同类型的茶园,进行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

    A.纯茶园物种数变化幅度最小,不易产生暴发性虫害
    B.杉茶间作园各物种的种群密度在10月份时最大
    C.梨茶间作园的营养结构在6月份时最为复杂
    D.人类生产活动不会改变茶园的群落结构
    【答案】C 【解析】人工纯茶园的物种单一,其抵抗力稳定性最差,容易产生暴发性虫害,A错误。根据图中信息可以看出,10月份的杉茶间作园的物种数最多,但并不能说明各物种在此时的种群密度最多,B错误。分析曲线也可以看出,6月份时,梨茶间作园的物种数最多,这样,其营养结构最为复杂,因为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体现物种的丰富度。人类活动会对茶园的群落结构造成影响。
    7.[2012·北京卷] 金合欢蚁生活在金合欢树上,以金合欢树的花蜜等为食,同时也保护金合欢树免受其他植食动物的伤害。如果去除金合欢蚁,则金合欢树的生长减缓且存活率降低。由此不能得出的推论是(  )
    A.金合欢蚁从金合欢树获得能量
    B.金合欢蚁为自己驱逐竞争者
    C.金合欢蚁为金合欢树驱逐竞争者
    D.金合欢蚁和金合欢树共同(协同)进化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种间关系的相关知识,考查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理解能力。金合欢蚁取食金合欢树的花蜜等,所以金合欢蚁能从金合欢树获得能量,A说法正确;金合欢蚁可以保护金合欢树免受其他植食动物的伤害,B说法正确;金合欢蚁不能为金合欢树驱逐竞争者,C说法错误;金合欢蚁与金合欢树之间存在互利共生关系,这种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D说法正确。
    8.[2012·广东卷] 有关土壤动物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
    B.土壤动物种间关系主要是互利共生
    C.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
    D.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答案】C 【解析】由于不同的土壤层面为不同的生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地,土壤中的群落也存在垂直分布,所以A错。土壤中动物的种间关系,除了互利共生之外,还有捕食、寄生、竞争,这些无主次之分,所以B错。土壤是无数小动物的家园,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C正确。土壤表层只有一部分小动物分布,应该选择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所以D错。
    9.[2012·浙江卷] 下图是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数量变化关系的示意图(图中不同阴影的面积表示不同比例尺下的个体数量)。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所含的食物链为捕食食物链
    B.这些生物的种群数量在各自的K值上下波动
    C.旅鼠的种群数量主要是由外源性因素调节的
    D.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的数量变化是一种正反馈调节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识图及理解、分析能力。旅鼠捕食植物、旅鼠的天敌捕食旅鼠,它们之间的食物链为捕食食物链,A对。题干中说明该生态系统是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则这些生物的数量也相对稳定,处于各自的K值上下波动,B对。从图中得出旅鼠的种群数量和植物数量及其天敌的数量相关,属于外源性因素调节,C对。植物数量增加,旅鼠数量随之增加,但旅鼠的数量增加却使植物数量减少,这是负反馈调节,D错。
    【2011年】
    1.[2011·海南卷] 某地区常年栖息着30万只鸟类,其中灰椋鸟占了最大优势,数量达10万只之多。灰椋鸟是农林害虫的天敌,喜好群体活动,常集结成庞大的鸟群在天空盘旋,形成壮观的风景。该地区为打造灰椋鸟品牌,计划在林区大规模清除其他树种,并改种灰椋鸟喜居的树种,欲招引20万只以上灰椋鸟,该计划的实施将使该地区(  )
    A.灰椋鸟种内竞争必然减弱
    B.鸟的种类必然增加
    C.农林害虫数量必然大幅度上升
    D.生态系统的结构必然发生变化
    【答案】D 【解析】 综合考查群落的物种组成之间的关系以及生态系统的结构。同一林区,灰椋鸟数量大量增加,农林害虫数量会减少,但由于受食物——农林害虫数量的限制,灰椋鸟种内竞争会增强,A、C错;不同鸟类生活习性不同,大规模清除其他树种,鸟的种类会减少,B错。植物种类由于清除而减少,鸟类减少,必然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发生变化。
    2.[2011·海南卷] 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得到的能量必然大于消费者得到的
    B.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都必然是有利的
    C.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大
    D.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小
    【答案】A 【解析】 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生态系统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所以A正确;营养级越高,所获得的能量就越少,但营养级的高低与个体的体型大小没有必然联系,C、D错;捕食者的气味等信息有利于被捕食者躲避,对捕食者是不利的,B错。
    3.[2011·福建卷] 下表选项中,甲、乙、丙三者关系能用图1-2表示的是(  )
    选项
    表示内容



    A
    碳元素的流向
    消费者
    CO2库
    生产者
    B
    内环境成分的关系
    血浆
    淋巴
    组织液
    C
    生态环境的能量流向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D
    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下丘脑
    甲状腺
    垂体
     
     图1-2
    【答案】A 【解析】 生产者既能固定大气中的CO2,又能通过呼吸作用释放CO2进入大气,故乙与丙是双向箭头;消费者以生产者为食,碳元素由生产者流向消费者,同时消费者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又释放到大气中,A正确。内环境成分中血浆与组织液相互渗透,应为双向箭头;组织液形成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汇入血液循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中,甲状腺(丙)分泌的激素可以对下丘脑、垂体进行反馈调节。
    4.[2011·江苏生物卷] 下列关于江苏省境内发生的几个生态事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互花米草原产美洲,引入到江苏沿海等地种植后迅速扩散并改变了滩涂生物多样性,属于生物入侵
    B.克氏原鳌虾(小龙虾)原产美洲,经由日本引入南京地区后迅速扩散,对农田有一定危害,但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不属于生物入侵
    C.麋鹿原产我国,但后来在国内绝迹,从欧洲引入并在大丰境内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迁地保护
    D.丹顶鹤在我国东北等地繁殖,迁徙到江苏沿海滩涂越冬,在盐城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就地保护
    【答案】B 【解析】 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物学现象的能力。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故A说法正确、B说法错误;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易(迁)地保护是指把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C、D说法均正确。
    5.[2011·浙江卷] 下表是调查某野山羊种群生存状况的原始数据。若把表中数据转换为种群存活曲线图并进行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年龄
    (年)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存活数
    (只)
    1000
    801
    789
    776
    764
    734
    688
    640
    571
    439
    252
    96
    6
    3
    死亡数
    (只)
    199
    12
    13
    12
    30
    46
    48
    69
    132
    187
    156
    90
    3
    3
    A.存活曲线图中横坐标采用的数据来源于年龄,纵坐标的来源于存活数
    B.该种群的存活曲线呈凹形(类型Ⅲ)
    C.该种群中大多数个体在平均生理年龄后死亡
    D.分析存活曲线可知该种群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答案】B 【解析】本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种群的特征。绘制存活曲线时横坐标表示年龄,纵坐标表示存活率,A正确;从表中数据看,该种群的存活曲线呈凸形,因为由表中数据显示,野山羊大多数能活到平均生理年龄,但到达这一年龄(10年)后,短期 内几乎全部死亡。故B错误;C、D正确。
    6.[2011·北京卷] 在生态学研究中,下列方法与研究目的不相符的是(  )
    A.给海龟安装示踪器调查其洄游路线
    B.给大雁佩戴标志环调查其迁徙路线
    C.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关系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达乌尔黄鼠的丰(富)度
    【答案】D 【解析】标志重捕法是用来调查活动性较大的某些动物种群密度的方法,物种丰富度是群落的特征,而不是种群的特征,所以D项错误。研究动物洄游、迁徙路线可通过在动物身上安装示踪器、标志环等方法,样方法可用来调查某些活动性较弱的动物的种群密度等的特征。
    7.[2011·重庆卷] 2008年,在重庆武隆某地下洞穴的水体中发现了一种数量少、眼睛退化的“盲鱼”,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盲鱼眼睛的退化是黑暗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
    B.种群密度是限制盲鱼种群增长的关键生态因素
    C.洞内水体中溶解氧的增加将提高盲鱼种群的K值
    D.盲鱼作为进化研究的材料体现生物多样性间接使用价值
    【答案】C 【解析】黑暗的环境对盲鱼起到的是选择作用,并非是基因突变的诱因;种群数量的变化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决定的,而影响它们的生态因素很多,如气候、食物、天敌等,这些因素在不同地域和时间内对种群数量的影响也会有所不同,因此不能说种群密度就是影响盲鱼种群增长的关键生态因素;种群数量的K值取决于种群生存环境,水体中溶解氧的增加对鱼类的生存有利;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是指其生态价值,作为科研材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
    8.[2011·海南卷] 南极冰藻是以硅藻为主的一大类藻类植物,长期生长在南极海冰区-2~4℃的环境中,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磷虾主要以南极冰藻为食,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自1975年以来,磷虾种群密度下降高达8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南极冰藻组成了一个种群
    B.企鹅种群密度也会随着磷虾种群密度下降而下降
    C.南极冰藻、磷虾、企鹅与该海冰区的其他生物组成群落[来源:高$考`试(题﹤库]
    D.-2~2℃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南极冰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大
    【答案】 A 【解析】考查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南极冰藻是以硅藻为主的一大类藻类植物,而不是一种植物,因此不能构成种群,A错误。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磷虾种群密度下降,企鹅种群因食物不足,种群密度随之下降,B正确;群落是指生活在同一自然区域内各种生物总和,C正确;-2~2°C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提高,南极冰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大,D正确。
    9.[2011·安徽卷] 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
    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
    D.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
    【答案】B 【解析】考查群落的结构与演替。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体现的是群落水平结构,A对;“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可见该岛屿演替之初没有生命,属于初生演替,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B错D对;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C对。
    10.[2011·海南卷] 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围湖造田活动对群落演替有影响
    B.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
    C.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
    D.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
    【答案】D 【解析】 考查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围湖造田活动是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随着群落的演替,群落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在发生改变;初生演替之初没有生命,所以次生演替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块;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次生演替。


    相关试卷

    专题10 种群和群落及生态系统-十年(2011-2020)高考真题生物分项详解(含解析): 这是一份专题10 种群和群落及生态系统-十年(2011-2020)高考真题生物分项详解(含解析),共69页。

    高中生物高考专题10 种群和群落及生态系统-十年(2011-2020)高考真题生物分项详解(原卷版):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高考专题10 种群和群落及生态系统-十年(2011-2020)高考真题生物分项详解(原卷版),共41页。

    高中生物高考专题10 种群和群落及生态系统-十年(2011-2020)高考真题生物分项详解(解析版):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高考专题10 种群和群落及生态系统-十年(2011-2020)高考真题生物分项详解(解析版),共69页。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高考生物(2011~2020)真题专项练习 专题10 种群和群落及生态系统 (解析版)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