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3单元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同步训练) Word版含答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591857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新课标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3单元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同步训练) Word版含答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591857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版 (新课标)历史必修3 文化史:练习全册 试卷+教案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 文化史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精品测试题
展开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 文化史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精品测试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A、演变总趋势是由简到繁
B、以图画文字为基础逐步演变发展
C、都是由象形文字构成
D、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2. 商朝的历史成为信史主要是因为 ( )
A、陶钵口沿的符号
B、殷墟的甲骨文
C、手戴手梏的陶俑
D、日月食的记录
3. (2016•新课标Ⅲ)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 )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4. (2016·江苏)《史记》记载:“秦王发图,图穷匕首见……(荆轲)乃引其匕首以掷秦王,不中,中铜柱。”山东嘉祥武氏祠的汉代画像石《荆轲刺秦王》(下图)再现了这一场景。《史记》记载和这块画像石在 ( )
A、描绘上是一致的
B、形式上是一致的
C、风格上是一致的
D、主题上是一致的
5. 下图是南宋遗民郑所南的画作,该作品用极简淡之笔墨撇出一花数叶,也不画土。在落款中只题丙午干支而不写元代年号。从创作风格看,该画的艺术特色是( )
A、注重写实,富有生活气息
B、“以形写神”,形态逼真
C、“意在笔先”,“趣在法外”
D、工笔重彩,色彩绚丽
6. 在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集中体现出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的是 ( )
A、文人画
B、山水画
C、花鸟画
D、风俗画
7. 王冕的《墨梅》,画出的梅花如铁线圈成,虽不着颜色,却能生动地表现出含笑盈枝的姿态。这种注重抒发个人情感、追求笔墨趣味、技法精益求精的绘画属于 ( )
A、原始岩画
B、山水画
C、文人画
D、风俗画
8. 宋代的官僚士大夫是书法名画的消费主体,更将之作为标榜身份的象征;新崛起的富民阶层困没有政治特权,基于书画作为精神类奢侈品的特性,也广泛加入书画消费行列;平民阶层消费的书画类型多以通俗类为主,但一些小工商业者对书画艺术品的追捧也蔚然成风。这种现象表明 ( )
A、宋代的社会阶层差异逐渐消失
B、书画消费的分层功能已经显现
C、商品经济的发展使文人画成为主流形式
D、书画消费成为社会身份建构的重要手段
9. 商业的发展与人们的文化生活密不可分。中国古代商业不断发展,城市走向繁荣,市民阶层壮大,与此相适应,思想文化领域也成就非凡。这些成就不包括 ( )
A、小说的出现与繁荣
B、书法的形成和发展
C、戏曲的成熟与突破
D、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
10. 京剧是我国国粹,它主要是由 ( )
A、元杂剧发展而来的
B、北京地方剧种演化而成的
C、流行于北方的剧种融合而成的
D、南方一些剧种传入北京后融合而成的
二、非选择题
11. 观察下列表格,回答问题。
(1) 表格中①②③处应填什么最合适?(6分)
(2) 唐朝时,诗歌的发展进入黄金时期。请列举主要代表人物和诗歌特色。(12分)(至少举三例)
(3) “从社会学意义上看,世俗化完全是一个值得肯定的积极趋向,世俗化肯定现世生活,肯定官能享受,肯定大众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表现出以具体功利为追求、以感官享受为满足、以眼前利益为目标的价值取向。”这表明,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世俗化趋势。请在绘画、文学方面各举一例说明世俗化趋势的表现。试分析呈现世俗化趋势的原因。(10分)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3单元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解析)
1.【答案】 B
【解析】 分析材料联系各选项,A项说法错误,汉字的演变趋势应是由繁到简;C项说法过于绝对,图画文字也是一个重要来源;D项与材料不吻合,本题选B项,“舞”字是以图画文字为基础逐步演变发展的。
【点评】解答此题需要学生掌握汉字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汉字的特点。汉字有六种造字法,分别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与此相关的知识点还有中国的书法等也需要掌握。
2.【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商朝的历史成为信史主要是因为殷墟的甲骨文的出土以及正确解读,使得商代社会生产和生活大量信息为世人所熟知,答案选B,A C D三项不是商代社会的特有特征。
【点评】商朝又称殷、殷商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殷墟发掘,确证了中国商王朝的存在。商朝处于奴隶制鼎盛时期,奴隶主贵族是统治阶级,形成了庞大的官僚统治机构和军队。
3.【答案】 C
【解析】 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犯了绝对化错误,应该排除。艺术的价值需要自身来体现,还要符合时代需要。王羲之的艺术成就和唐太宗时代选择更全面更符合题意。故选C。
4.【答案】 D
【解析】 《史记》的记载和汉画像石的描绘不完全一致,《史记》的记载相对比较详细,而汉画像石只是描述荆轲刺秦王的瞬间,故A项错误;《史记》是通过文献记载,汉代画像石是通过图像形式表述,描绘形式不一致,故B项错误;《史记》站在官方立场,汉代画像石从民间立场,风格不一致,故C项错误;两则史料都是描述荆轲刺秦王的史实,内容一致,故D项正确。
【点评】史料根据使用价值又可分为第一手资料(原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间接资料)。在历史资料研究中,无论是文字的、实物的资料,凡是有当事人或亲历者根据亲身经历写成或叙述的资料都可成为第一手资料。高考中常出现的传说、竹枝词和话本等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史料价值但使用时须用其他史料印证。
5.【答案】 C
【解析】 “用极简淡之笔墨撇出一花数叶,也不画土”,这说明作者绘画不求形似;“在落款中只题丙午干支而不写元代年号”,体现的是作者的民族气节;这是典型的文人画,因此本题选C。
【点评】古代绘画艺术的特点:
(1)中国画在魏晋之后,一方面形成了注重写实的宫廷和民间绘画;另一方面出现了非功利、主写意的文人画。
(2)文人画自魏晋开始占据中国书画主导地位的,在表现形式上,融诗、书、画、印为一体。
(3)中国画不求形似,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表现,表现手法灵活、自由,在启迪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独立自主、不畏强暴等方面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6.【答案】 A
【解析】 本题材料提到在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集中体现出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属于文人画的特点,因此选A。
7.【答案】 C
【解析】 绘画特点注重意境和抒发个人情感,这是文人画的突出特点。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王冕绘画的特点,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结合相关所学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8.【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宋代社会文化,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联系所学,宋朝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使部分的富农阶层和平民为了成为上层身份而加入了书画消费的行列,这是其抬高自己身份的一种的手段,所以符合题意的是D项,A项中的“阶级差异消失”表述错误,题干不是在描述分层功能,排除B项,C项中的“文人画”在题干中没有体现。
9.【答案】 B
【解析】 唐朝至宋元时期商业不断发展,城市走向繁荣,市民阶层壮大。反映在文化领域,迎合市民阶层需要的小说、风俗画和戏曲艺术逐渐发展繁荣。思想领域,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商品经济发展产生“工商皆本”思想。A、C、D 三项都是商业发展的反映。书法艺术形成于魏晋时期,而这一时期社会动荡,商业不够发达。B 项符合题意。
10.【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了京剧艺术的形成。乾隆末年,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道光年间,又有湖北汉剧进京,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徽剧和汉剧互相融合,形成了京剧。A、B、C与史实不符,故选D。
【点评】京剧艺术是中国戏曲的代表。其特点是:①题材以历史故事为主;②伴奏有管弦、打击乐器;③角色分为生、旦、净、丑;④表演歌舞并重;⑤动作唱、念、做、打结合。
11.【答案】
(1)①宋“词”创作进入鼎盛阶段,元曲创作进入高潮时期;②清代京剧兴起,并走向成熟;③士大夫画家活跃于画坛,提出了许多精辟的绘画理论。(6分)
(2)李白以浪漫主义的创作,赢得“诗仙”的美誉;杜甫以现实主义的“诗史”,被誉为“诗圣”;白居易创作了大量平实浅近、针砭时弊的讽喻诗。(12分)
(3)表现:绘画方面,北宋风俗画《清明上河图》适应了市民生活需要。(2分)
文学方面,宋词的创作适应了市井生活的需要。(2分)
原因:①手工业、商业的发展;②城市经济的繁荣;③市民阶层的兴起和壮大;④印刷术的提高;⑤社会识字率的提高,文化逐渐普及等。(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依据材料再现史实、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2)问难度较小,联系教材即可答出。第(3)问属开放性题目,可自由发挥,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我国书画的发展演变历程,意在考查考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文学
戏曲
书法
绘画
先秦
中国诗歌形成
专业艺人优伶出现
汉字形成完整体系
从萌芽走向成熟
秦汉
“赋”最为盛行
出现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魏晋南北朝
书法艺术进入自觉阶段
③
隋唐
古典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
楷书:欧体、颜体、柳体、草书:张旭、怀素行书:颜真卿
中国绘画的一大高峰
宋元
①
杂剧兴盛,戏曲艺术进入成熟阶段
行书:苏轼、赵孟
宫廷画院活跃,风俗画流行
明清
小说蓬勃发展
②
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第7课 启蒙运动精品同步练习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 文化史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精品达标测试,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 文化史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优秀课堂检测,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