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 文化史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巩固练习
展开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2011·湛江高二检测)2011年是农历辛卯年(兔年)。下列“兔”字的写法,以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④②③ D.①④③②
解析:由题干图片来看,①是篆体,②是楷书,③是行书,④是草书,故选A项。
答案:A
2.如果开设中国古代文艺展,下列文艺形式中最能体现文人审美价值、独特个性的是
( )
解析:唐朝怀素的书法艺术最能体现文人的审美价值、独特个性。宋代风俗画、元杂剧、明清小说主要反映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
答案:A
3.米芾是北宋著名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了有楷书和草书的长处,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据此你判断他所擅长的字体是( )
A.楷书 B.行书
C.草书 D.隶书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判断能力。题干强调了“有楷书和草书的长处”,联系作品,可以发现与行书特点较为吻合。
答案:B
4.《元史·顺帝纪》载:“禁优(艺人)盛服,许男子裹头巾,妇女服紫衣,不许戴笠乘马。”反映了( )
A.元朝有严格的职业服装规定
B.歧视汉人
C.艺人地位低下
D.杜绝明显崇拜现象
解析:题干材料的大意是:禁止“艺人”穿华丽的衣服,进行华丽的装扮,只允许男艺人裹头巾,女艺人穿紫衣服;艺人不允许戴笠骑马。这些规定很明显是对艺人的歧视,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5.在欣赏宋朝《清明上河图》时,参观者发表了以下见解,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
A.它是北宋张择端的代表作
B.它是北宋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的反映
C.它反映了两宋时期宫廷画的活跃
D.它以表现社会风俗为主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清明上河图》是宋代风俗画的典型代表。
答案:C
6.(2012·广东六校模拟)在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集中体现出画家多方面文化素养的是( )
A.文人画 B.风俗画
C.宫廷画 D.年画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文人画在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集中体现出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
答案:A
7.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促成元杂剧昌盛的根本原因是
( )
A.城市经济的繁荣发达 B.市民阶层的壮大
C.知识分子地位的变化 D.蒙古贵族的欣赏口味
解析:元代,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他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强烈,促使元杂剧的创作和演出逐渐兴盛。
答案:A
8.(2012·马鞍山月考)电影《梅兰芳》的热映使公众进一步走近了这位“蓄须明志”彰显民族气节的文化名人。据报道,在京剧艺术家中,梅兰芳(1894~1961年)是出访和在国内接待外国艺术家最多的艺术家。这说明( )
A.京剧是世界最有影响的剧种
B.梅兰芳对京剧艺术走向世界作出重要贡献
C.京剧艺术是国际交往的重要内容
D.作为“同光十三绝”的梅兰芳德艺双馨
解析:京剧在民国以来逐步走向世界,这和梅兰芳的贡献分不开。A项的说法太绝对;C项的说法也不妥当,国际交往的内容很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京剧只是文化当中的一个很小的组成部分;梅兰芳不属于“同光十三绝”,D项错误。
答案:B
二、非选择题(18分)
9.(2012·漳州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为了适应戏曲剧情和表演的需要,京剧吸收了中国戏曲的传统角色划分,依照不同类型人物的年龄、性别、身份与性格特征,从脸谱、服装、唱腔等方面将演员划分为生、旦、净、丑类,称为四大行当。……净,又称花脸,显示剧中人物的特征,红色代表忠勇正义,如关羽。
——《京剧行当》
材料2:京剧的传统剧目有:《野猪林》《林冲夜奔》《武松打虎》《挑帘裁衣》《狮子楼》《十字坡》《快活林》《水帘洞》《安天会》《十八罗汉斗悟空》《沙桥饯别》《五百年后孙悟空》《盘丝洞》《十八罗汉收大鹏》《无底洞》《金钱豹》《定军山》《阳平关》《五截山》《水淹七军》《走麦城》《受禅台》《伐东吴》《连营寨》《白帝城》《别宫祭江》等。
材料3:“四大徽班”为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俱为徽调著名戏班。据载,三庆班于1790年进京为乾隆祝寿,后为乾隆帝所宠爱。因为臣下所议论,道光帝将他们驱逐出宫。徽班从此在北京民间继续演出,广受欢迎。
材料4: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发达的社会,各种文化异彩纷呈,冲击着祖国传统文化,“国粹”京剧也不可避免地呈现出衰落的迹象,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大都不喜欢京剧。
(1)依据材料1、2,指出京剧人物类型与明清小说有什么关系?(4分)
(2)依据材料3,分析京剧发展走了一条什么道路?京剧在新中国成立前长盛不衰的原因是什么?(8分)
(3)结合材料4谈谈你是如何看待“国粹”京剧现状的?(6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京剧的理解分析能力。第(1)问,从材料2京剧的传统剧目可以看出,京剧的取材多来自于四大古典名著。第(2)问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作答。第(3)问涉及如何认识传统文化的问题,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京剧的人物造型、故事情节有很多取材于明清小说。
(2)京剧最先在上层权贵中流行,后来逐步流行于民间,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流行。原因:京剧艺术的大众化是京剧长盛不衰的原因。
(3)此题可以就多个方面的观点进行阐述,只要言之有理,皆可。下面提供三个观点予以参考。
①京剧已经难以反映当今社会高节奏的生活,也不适应现代人的欣赏口味,所以观众越来越少,日渐衰落是正常现象。
②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不能让它消亡。国家应该花大力气进行抢救性的原样保护。
③京剧无疑是祖国的国粹,应当加以珍惜与保护,但是它自身也应当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并适应现代人的欣赏口味。这样,它不但不会衰亡,而且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更加发扬光大,作出新的贡献。
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 文化史第23课 美术的辉煌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 文化史第23课 美术的辉煌练习题,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 文化史第22课 文学的繁荣课时训练: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 文化史第22课 文学的繁荣课时训练,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 文化史第17课 毛泽东思想达标测试: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 文化史第17课 毛泽东思想达标测试,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